情绪状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15:5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情绪状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探索
摘要: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其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一是要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教师情绪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上课情绪状态好时,就会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轻松自然。可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课下准备十成,课上能讲出十成,甚至会超水平发挥。学生也听得兴趣盎然,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上课时情绪状态不好,就会思路模糊,语言阻塞,吃力呆板。无论如何总觉得不顺手。课下准备十成,课上只能讲出七八成,甚至更少。学生则是反映冷淡,注意力分散,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情绪状态对教学水平发挥和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人的情绪,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人脑的生理机能,是与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自身体验。人的情绪状态则是这种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两极性。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当一个人的需要(在现在社会里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如满意、愉快等;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如不满、悲伤等。二是蔓延性。某种情绪状态的产生,开始是指向一定对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蔓延到与原指对象相关或无关的其他事物。形成在一段时间里无一定指向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形态。三是感染性。某人的一定情绪状态对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且会因周围的人与某人关系的疏密而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一定的支配作用。某种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致使其所有的情感体验无不打上这种情绪状态的烙印,表现在一个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时,会看什么都顺眼,想什么都顺心,做什么都顺手。这就能促进人的活动能力;若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则会看不顺眼,想不顺心,做不顺手。这样就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古人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而喜”,就说明了一定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的支配作用。
基于人的情绪的以上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只有通过语言交流和感情交流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因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会更大。并由对学生自然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情绪—听课情绪和学习情绪。学生的行为情绪再进一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主要从两方面谈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主要表现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和敬业精神。鲁迅先生说:“教育后代是一种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忠诚是一种信念,热爱属于志趣;信念而至于志趣,就会产生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理想追求等均由极大的激励作用。它能促进教师的行为需要始终指向社会性需要这一目标,并把社会性需要转化为自身需要,从而产生并保持对行为对象(教学活动)的持久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高尚政治思想修养是保持其积极的情绪状态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分析
一、问题与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由家中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不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差异较大,一般有18岁以下、16岁以下、6—14岁、6—18岁、0—14岁等多种界定方法。[1]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分为父母双方都外出、父亲一方外出、母亲一方外出三种情况。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者们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加之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定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问题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校效能感方面还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一些研究表16MoralEducationChina明,尽管亲子分离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少困难,但儿童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2014年10-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3—5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31份,回收率96%。在2131份有效问卷中,东部地区的问卷来自山东省的4所小学,共323份,占15.2%;中部地区的问卷来自河北省的2所小学,共301份,占14.1%;西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6所小学,共455份,占21.4%;西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贵州省、广西省、云南省的11所小学,共1052份,占49.4%。本调查通过询问家人外出打工情况判断被调查的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的类型。具体说,对于“家里有哪些人长期(半年以上)在外或经常(每月或每星期)外出打工(可多选)”这一问题,选择“无人外出”或“哥哥或姐姐外出”的被判断为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在身边);选择“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都外出”被判断为留守儿童。调查采用情绪词自我评估的方法,了解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调查采用二维模型的分类,选用了20个情绪词,分为四组。其中,第一组为描述积极高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开心、愉快、轻松、好奇、有信心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愉悦度”(Pleasure);第二组为描述积极低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镇定、平静、舒适、满意、有安全感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平和度”(Peaceful);第三组为描述消极高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烦乱度”(Disorder);第四组为描述消极低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迷茫度”(Confusion)。在调查中,对每个情绪词,要求学生判断其与自己最近情绪状态相符合的程度,按照1-5的等级做出判断:1—最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将属于同一潜变量的5个词汇的得分计算平均值,作为衡量该潜变量大小的数值,分别称为“烦乱指数”“迷茫指数”“愉悦指数”“平和指数”。根据5等级评分的规则,各种指数的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低于2.4分判定为符合程度较低,高于3.4分判定为符合程度较高。“烦乱指数”“迷茫指数”高于3.4分,表示学生烦乱度和迷茫度较高;“愉悦指数”和“平和指数”高于3.4分,表示学生的愉悦度、平和度较高。“烦乱指数”“迷茫指数”“愉悦指数”“平和指数”四个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系数)分别为0.643、0.697、0.559、0.542,基本达到心理测量的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
对比本调查将父母外出情况分为“父母均在”“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均外出”四种情况,其中,“父母均在”的情况为非留守儿童,其他三种情况是留守儿童的三种类型。非留守儿童和三类留守儿童四个情绪变量的分值见表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迷茫指数、烦乱指数、平和指数三个变量上,父母外出四种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愉悦指数这一变量上,父母外出四种情况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图1显示了非留守儿童和三类留守儿童在情绪状态四个变量上的得分情况。根据图中数据,并参照差异检验后的多重比较,可得出以下结果:1.在烦乱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三类留守儿童的得分(即烦乱程度较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反映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对儿童烦乱度的影响更大。2.在迷茫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也显著低于三类留守儿童的得分(即迷茫程度较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反映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对儿童迷茫度的影响更大。3.在愉悦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与三类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三类留守儿童得分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说明父母是否外出以及外出的不同情况对小学阶段农村儿童的愉悦度没有显著影响。4.在平和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亲外出、父母外出两类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父母都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外出儿童的得分与母亲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父母都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说明,父母都外出的孩子在平和度方面不如其他儿童。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更可能表现出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等情绪。这一结果与罗静等人对留守儿童研究的评述[2]相一致。
(二)农村小学儿童情绪状态的性别差异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情绪教学活动
【论文摘要】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其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一是要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上课情绪状态好时,就会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轻松自然。可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课下准备十成,课上能讲出十成,甚至会超水平发挥。学生也听得兴趣盎然,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上课时情绪状态不好,就会思路模糊,语言阻塞,吃力呆板。无论如何总觉得不顺手。课下准备十成,课上只能讲出七八成,甚至更少。学生则是反映冷淡,注意力分散,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情绪状态对教学水平发挥和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人的情绪,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人脑的生理机能,是与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自身体验。人的情绪状态则是这种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两极性。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当一个人的需要(在现在社会里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如满意、愉快等;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如不满、悲伤等。二是蔓延性。某种情绪状态的产生,开始是指向一定对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蔓延到与原指对象相关或无关的其他事物。形成在一段时间里无一定指向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形态。三是感染性。某人的一定情绪状态对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且会因周围的人与某人关系的疏密而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一定的支配作用。某种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致使其所有的情感体验无不打上这种情绪状态的烙印,表现在一个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时,会看什么都顺眼,想什么都顺心,做什么都顺手。这就能促进人的活动能力;若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则会看不顺眼,想不顺心,做不顺手。这样就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古人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而喜”,就说明了一定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的支配作用。
基于人的情绪的以上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只有通过语言交流和感情交流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因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会更大。并由对学生自然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情绪—听课情绪和学习情绪。学生的行为情绪再进一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主要从两方面谈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主要表现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和敬业精神。鲁迅先生说:“教育后代是一种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忠诚是一种信念,热爱属于志趣;信念而至于志趣,就会产生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理想追求等均由极大的激励作用。它能促进教师的行为需要始终指向社会性需要这一目标,并把社会性需要转化为自身需要,从而产生并保持对行为对象(教学活动)的持久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高尚政治思想修养是保持其积极的情绪状态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
探索审美情绪在审美中的作用
【摘要】审美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正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有机体的情绪波动与审美活动间的相互影响,揭示情绪因素在审美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审美审美活动情绪因素
一、情绪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情绪主要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因此一般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括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有机体因为需要满足与否产生不同的情绪形式,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境下,将引起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肯定情绪;相反,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否定情绪。可以说,情绪是衡量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一个指标。情绪“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但是不确定的情境状况对情绪的动机功能产生增力或减力,呈两极对立状态。一般来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情绪是积极的、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否定情绪是消极的、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情绪对人类各种活动的驱动、影响取决于主体当下呈现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产生增力作用,驱使事情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延缓,甚至阻碍事件继续发展。审美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一种,当然也受主体情绪的影响。主体在获得审美体验过程中,他的情绪状态对审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可能取得的预期效果都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研究审美活动就不能忽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
二、心境状态对审美的影响
人类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绪。欣喜若狂、满腔怒火、悲痛欲绝是情绪在短时间内的强烈爆发,这属于情绪状态分类中的激情。激情容易使主体丧失理智,无法很好控制事件的发展,但是激情持续的时间短促,对事物的破坏影响只是短时间的。舒适愉快、焦虑不安、孤独恐惧属于“心境”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持续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它并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因此“心境”情绪状态对人类活动,尤其是对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影响远远大于激情的影响。审美活动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感受是初始阶段,而“心境”主要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人们的审美感受来对审美活动起反衬或烘托作用的。当主体处在某种心境当中,他的情绪状态容易感染所要关注的对象。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心境的反衬或烘托,往往使审美对象感染上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主体心境是因为需要满足与否产生的,这就决定了主体心境在不同时期的多样性。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不同时期主体情绪状态的不同就会使主体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关于栎树的描写很能说明问题。
声乐学习情绪化论文
摘要:情绪化影响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化之中的细腻敏感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感情处理,不稳定情绪容易导致学习者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导致自信心挫败。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声乐学习中情绪化的本质,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情绪化情感调控歌唱心态
情绪是在感情这个基本态度之上,随心理内外条件而随时发展变化的表象,是人格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通俗地讲,情绪化是指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非大喜则大悲,容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不过,情绪化也极容易让人因喜乐而手舞足蹈。快乐时的天真烂漫,固然让人感染了喜悦,满心欢喜;但愤怒时的火暴脾气,却也令人避之不及。情绪化的人不是不愿控制他们无端的情绪,而是根本难以控制,他们往往身不由己。
在众多的声乐学习者中,就有一些易受到情绪化影响的人们。如果说情绪化之中的细腻敏感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处理歌曲的感情,那么同样,无端的情绪变化则会使歌唱者本人都始料未及。对于声乐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进步的学习过程来说,情绪化的负面影响较大。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①
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属于外向型,黏液质与抑郁质属于内向型。②情绪化的人群一般都分布在前两个类型里。就积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性情开朗活泼、喜活动、爱交际,对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敢于大胆去做,能够较快地取得进步;就消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容易急功近利,产生一些违背学习规律的想法,在达不到这种超阶段的成绩时又会滑向极端,以致丧失学习声乐的信心,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过犹不及”,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标准,做事达不到或超过这个标准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对于情绪化的人们来讲,这个字眼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天生的热情与冲劲使得他们在声乐学习的起始阶段有着超出常人的刻苦精神,无论是课堂布置的必背歌曲,还是老师随口说的每天跑步一个小时,他们都会严格地执行。在声乐学习的初期,情绪化人群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歌唱家,这明显违背了声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即:“过”。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声乐学习进程中螺旋型的进步幅度不能满足其高标准的要求,挫败感油然而生,内心的多愁善感会催化这种负面情绪使之变质为自卑等多种消极情绪,即:“不及”。
那么这种特殊现象之本质究竟是怎样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情绪化在声乐学习中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歌剧艺术片《江姐》中江姐的饰演者杨维忠曾经说过:“神韵和味道是学不来的,就像有的花朵天生就开着与众不同的颜色。”这说的就是,每一个歌唱者拥有着独特的内在而能够表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音乐形象。应该说,具有鲜明个性的声乐学习者,是能够唱出与众不同的风格的,并且他们对老师所列举的那些抽象的言语比较敏感,比如:“天灵盖好像打开了,与天空连接在一起”“脚下仿佛是万丈深渊,气息不断地往下沉”等。这其中包含的心理、生理感觉是非常微妙的,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悟性。那么什么是“悟性”呢?在声乐课堂上,“悟性”就是调动自己的思维,迅速做到教师所描绘的那种感觉。情绪化的人多数都有这份悟性,因为敏感的天性和细腻的感情,使得他们心中往往积累着丰富的情感沉淀,这些情感沉淀来自其自身对周遭生活的体验,那些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景物或事件的细节,对有着敏感性格的人来说,会引起清明透彻的心灵感触,他们会将这些事物自然、习惯地印在脑海中。正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些从生活中亲身体会到的情绪和情感经过日积月累和潜意识的加工,便成就了丰厚的情感沉淀,易情绪化的人群仿佛拥有一个机能的“情感库”,无论老师要求什么样的感觉,只要在“情感库”中,从这些丰富多彩的积累中调出来就可以尽情地二次体验了。
顾客消费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顾客在做出消费决策时,其将同时感受到支付金钱的痛苦以及购买商品的快乐,当快乐减少程度较慢时,顾客获得的快乐更多,因而其更愿意做出消费决策。当疼痛减少程度较慢时,其获得的痛苦更多,因而其不倾向于做出消费决策。因此,决定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便是个人的心理账户。为证实双通道心理账户在消费决策中的作用,本文对378位被试进行了情景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激发了被试的悲伤、快乐、平静情绪,并通过填写问卷收集被试相关信息。结果表明:消费挥霍程度显著促进消费决策。在消费挥霍程度和消费决策的关系中,快乐消减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消费挥霍程度和消费决策的关系中,痛苦消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消费挥霍程度和消费决策的关系中,消费效用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双通道心理账户作为消费挥霍程度和消费决策的中介变量时,情绪状态并未起到调节作用。
关键词:双通道心理账户;消费决策;消费挥霍程度;影响因素;痛苦消减
研究基础
本文主要变量包括消费习惯、双通道心理账户、情绪状态和消费决策,在研究基础中将阐述主要变量的内涵,试图把握变量间关系,从而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一)双通道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体现了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的认知过程,它是指人们在做出消费决策之前评价消费行为花费的成本以及带来的收益,并根据整体效用决定是否做出消费决策。而双通道心理账户是有关心理账户的理论之一,主要聚焦于支付现金带来的负向作用、消费利益带来的正向作用以及两者的互动作用。现金成本将带来消费的痛感,而获得商品将带来消费的快感,两者互相叠加形成消费效用。因此,在双通道心理账户中主要存在两种作用,即快乐消减作用和痛苦消减作用。快乐消减作用是指消费带来的快乐被支付现金带来的痛苦消减的程度,痛苦消减作用是指支付现金带来的痛苦被消费带来的快乐消减的程度。而快乐消减和痛苦消减的程度随着商品特性、个人特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个人的快乐消减程度较小,而痛苦消减程度较大时,其在消费决策中感受到的快乐大于痛苦,因而通常会做出更多消费决策。反之,当个人的快乐消减程度较大,而痛苦消减程度较小时,其在消费决策中感受到的快乐小于痛苦,因而通常会做出更少消费决策。在不同商品中,个人感受到的快乐消减、痛苦消减程度同样有所不同,因此这也决定了面对不同商品,不同个体将做出不同消费决策。李爱梅等(2012)基于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对于消费者决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先付费后消费的快乐弱化系数更小,而先消费后付费的痛苦钝化系数更小;奢侈品的快乐弱化系数更大,而生活必需品的痛苦钝化系数更大;吝啬型消费者的快乐弱化系数更大,而挥霍型消费者的痛苦钝化系数更大。惠钧阳(2020)探究了移动支付方式对消费者双通道心理账户与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选择移动支付的消费者而言,面对扫码与付款码支付两种方式,其一般存在不同的双通道心理账户系数,这一系数对消费行为与后续体验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选择付款码支付,则消费者更倾向于进行非理性消费,同时更易获得快乐感受。
体育课改中学生情绪
摘要: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情绪进行研究,认为其具有种类多样,极性明显,波动极大等特征,有复杂的成因。而不良情绪对学习效果影响至深。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进行积极的调控,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得到必要的情绪体验,是提高中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学习情绪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的发生与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预期、认知评价等有关,情绪的发生、发展和调控使复杂的、动态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表现的不良学习情绪对学习效果影响至深。深入研究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有针对性地对各种情绪予以积极调控,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激发必要的情绪体验,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对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深入实施教育部关于“新世纪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工程”具有极现实意义。
本研究向苏北地区的兴洪中学、睢宁中学、宁海外国语学校、驼峰中学、茅村中学等5所中学的学生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66份,问卷调查表中对情绪现象、特征等作了解释,要求学生对中学体育学习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价;向苏北中学体育教师发出问卷110份,回收104份,调查中学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表1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多选)统计人(%)
正情绪负情绪
声乐学习中情绪化影响论文
摘要:情绪化影响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化之中的细腻敏感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感情处理,不稳定情绪容易导致学习者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导致自信心挫败。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声乐学习中情绪化的本质,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情绪化情感调控歌唱心态
情绪是在感情这个基本态度之上,随心理内外条件而随时发展变化的表象,是人格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通俗地讲,情绪化是指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非大喜则大悲,容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不过,情绪化也极容易让人因喜乐而手舞足蹈。快乐时的天真烂漫,固然让人感染了喜悦,满心欢喜;但愤怒时的火暴脾气,却也令人避之不及。情绪化的人不是不愿控制他们无端的情绪,而是根本难以控制,他们往往身不由己。
在众多的声乐学习者中,就有一些易受到情绪化影响的人们。如果说情绪化之中的细腻敏感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处理歌曲的感情,那么同样,无端的情绪变化则会使歌唱者本人都始料未及。对于声乐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进步的学习过程来说,情绪化的负面影响较大。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①
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属于外向型,黏液质与抑郁质属于内向型。②情绪化的人群一般都分布在前两个类型里。就积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性情开朗活泼、喜活动、爱交际,对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敢于大胆去做,能够较快地取得进步;就消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容易急功近利,产生一些违背学习规律的想法,在达不到这种超阶段的成绩时又会滑向极端,以致丧失学习声乐的信心,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过犹不及”,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标准,做事达不到或超过这个标准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对于情绪化的人们来讲,这个字眼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天生的热情与冲劲使得他们在声乐学习的起始阶段有着超出常人的刻苦精神,无论是课堂布置的必背歌曲,还是老师随口说的每天跑步一个小时,他们都会严格地执行。在声乐学习的初期,情绪化人群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歌唱家,这明显违背了声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即:“过”。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声乐学习进程中螺旋型的进步幅度不能满足其高标准的要求,挫败感油然而生,内心的多愁善感会催化这种负面情绪使之变质为自卑等多种消极情绪,即:“不及”。
那么这种特殊现象之本质究竟是怎样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情绪化在声乐学习中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歌剧艺术片《江姐》中江姐的饰演者杨维忠曾经说过:“神韵和味道是学不来的,就像有的花朵天生就开着与众不同的颜色。”这说的就是,每一个歌唱者拥有着独特的内在而能够表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音乐形象。应该说,具有鲜明个性的声乐学习者,是能够唱出与众不同的风格的,并且他们对老师所列举的那些抽象的言语比较敏感,比如:“天灵盖好像打开了,与天空连接在一起”“脚下仿佛是万丈深渊,气息不断地往下沉”等。这其中包含的心理、生理感觉是非常微妙的,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悟性。那么什么是“悟性”呢?在声乐课堂上,“悟性”就是调动自己的思维,迅速做到教师所描绘的那种感觉。情绪化的人多数都有这份悟性,因为敏感的天性和细腻的感情,使得他们心中往往积累着丰富的情感沉淀,这些情感沉淀来自其自身对周遭生活的体验,那些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景物或事件的细节,对有着敏感性格的人来说,会引起清明透彻的心灵感触,他们会将这些事物自然、习惯地印在脑海中。正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些从生活中亲身体会到的情绪和情感经过日积月累和潜意识的加工,便成就了丰厚的情感沉淀,易情绪化的人群仿佛拥有一个机能的“情感库”,无论老师要求什么样的感觉,只要在“情感库”中,从这些丰富多彩的积累中调出来就可以尽情地二次体验了。
城市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面临的工作和进修等压力越来越大,如长期出国或外地学习、异地挂职锻炼、异地工作等,在这一过程中,导致城市家庭子女无法进行照顾和陪伴,因此常常寄宿在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或由家庭保姆、祖父母抚养等,由此城市留守儿童随之产生[1-2]。实际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已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留守儿童们却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着良好的物质条件,成为容易被人们和社会忽视的群体[3]。本研究于2018年9-11月对长沙市627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城市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不同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情况,为研究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对长沙市两所小学符合条件的6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监护人知情同意、具有长沙市户籍、自愿接受调查者作为调查对象。排除非有效问卷23份后回收有效问卷62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46%。其中将父母一方或双方除在校时间外长时间无法陪同子女的儿童划分为留守儿童。本研究研究对象中包含留守儿童306人,非留守儿童有321人。1.2方法。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采用由程灶火等学者,在借鉴目前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评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的,也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全量表的α系数为0.847,分半信度为0.800[4]。通过量表中的计分方法,将每个分量表(维度)所包含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出分量表的得分,然后按量表各维度5种健康状态常模查出每个心理维度对应的健康状况。见表1。1.3统计。处理所得数据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长沙市城市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留守儿童在情绪维度得分为(9.06±2.38)分,意志行为得分为(16.20±3.90)分。城市留守儿童情绪维度和意志行为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存在统计学意义(t=-4.162、-2.853,P<0.01)。见表2。2.2长沙市城市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健康状态分布差异通过将长沙市城市儿童的儿少心理健康各维度5种健康状态调查结果划分为2种心理健康状态。具体划分方法为,高健康状态、较好健康状态、一般健康状态———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非健康状态。对划分后的两种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情绪维度中非健康状态检出率为14.05%,意志行为检出率为23.86%,在两维度的非健康状态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098、6.270,P<0.01)。
3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药使用研究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较为普遍,是手术创伤、术后切口牵拉、术后麻醉作用消失、患者不良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1],本研究分析了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药使用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84例骨科手术患者并分组。护理干预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21~72岁,平均(36.21±2.33)岁。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2~72岁,平均(36.25±2.1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1.2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强化护理干预。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说明骨科手术术后疼痛发生机制,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疏导,介绍术后镇痛剂应用的目的、作用机制、药物依赖的危害性等,并指导其正确对待术后疼痛和遵医嘱用药。②体位护理,按照骨折患者手术的部位、手术类型等,在术后合理摆放体位,使得患者维持较为固定体位,减少移动,保持较为舒适的状态,减轻疼痛感。另外,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引起疼痛和不适,改善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紧张状态。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心理疏导,并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和对疼痛的恐惧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第四,优化环境。为患者制造安静及舒适的休养环境,减少噪音、光线对患者形成的不良刺激,以提高其舒适度,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骨科手术护理满意度;骨科手术术后疼痛认知(得分100分满分,越高越好)、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出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VAS表,越低越好)、焦虑情绪状态(焦虑自评量表,越低越好)、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越低越好[2]);术后镇痛药使用率。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骨科手术护理满意度相比较:护理干预组骨科手术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非常满意19例,比较满意有11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71.43%;护理干预组非常满意35例,比较满意有4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92.86%。见表1。2.2干预前后术后疼痛程度、焦虑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相比较:干预前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焦虑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相近,P>0.05,其中,对照组疼痛程度、焦虑情绪状态、睡眠质量分别为(6.02±2.21)分、(65.92±5.13)分、(26.38±0.25)分,护理干预组疼痛程度、焦虑情绪状态、睡眠质量分别为(6.24±2.13)分、(65.03±5.55)分、(26.32±0.25)分;干预后护理干预组术后疼痛程度、焦虑情绪状态、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疼痛程度、焦虑情绪状态、睡眠质量分别为(3.01±1.21)分、(45.92±2.13)分、(14.32±0.14)分,护理干预组疼痛程度、焦虑情绪状态、睡眠质量分别为(1.24±0.13)分、(32.03±1.55)分、(7.32±0.21)分。2.3两组骨科手术术后疼痛认知、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出院时间相比较:护理干预组骨科手术术后疼痛认知、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出院时间分别是(94.42±4.71)分、(3.42±1.52)d、(16.61±2.59)mg、(7.41±2.57)d,对照组分别是(82.51±1.41)分、(5.55±2.61)d、(32.62±1.22)mg、(5.51±1.61)d。2.4两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相比较:护理干预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7.14%(术后镇痛药使用3例)低于对照组23.81%(术后镇痛药使用10例)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