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15:04: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青铜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铜器审美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Abstract:AsthedevelopmenttimeofChineseBronzeAge,theestheticcharacteristicsofXiaDynastybronzeutensilprominentlyisshownonmodelingformanddecorativedesignofdrinkingutensilandweapon.Althoughthistime’sbronzeutensilstillappearedrelativelysimple,themodelingwithpracticalfunctionandformestheticsense,aswellasthechangeddiversegeometrydecorationandthedignifiedgraveanimaldecoration,actuallydisplayitsbrighttimeestheticstyle:Implicationsymbolic,dignifiedmassivenessandoverallcompatibility,whichpreparebothforthearrivalofShangandZhoubronzeprosperoustimeandtheestheticmodeling,decorativedesign,style.

Keyword:TheXiadynasty’sbronze;modeling;geometrygrain;animalgrain;implicationsymbol;dignified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查看全文

青铜器造型艺术成果

青铜器艺术是殷商时期手工业造型艺术的典范,在综合众多艺术形式的同时又深深影响着同时期社会的各类艺术,甚至对周边的方国部落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对后世的造型艺术创造更是起到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为后世在造型艺术方面留下丰富的艺术遗产,并对今天的造型艺术活动起着积极的影响与借鉴作用。

青铜器艺术是殷商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之下,殷人将对宗教的观念与情感,倾注在以青铜器为主的宗教器皿的制造上,并使青铜器艺术在当时得到快速发展。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形成各式各样的造型艺术面貌,成为殷商时期主要的艺术表现内容,并影响到同时期的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表现形式。以呈现可塑性、艺术表现性、实用与审美等特点,成为殷商时期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

殷商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特点体现出雕塑的基本特征。殷人通过掌握青铜材质的特性,使青铜造型表现形式形成丰富的面貌。早期的青铜器造型艺术主要源于陶器的影响。随着青铜工艺技术的提高,造型逐渐摆脱其约束。在殷商时期,工匠已完全掌握青铜材质的性能,利用其可塑性,实现了对更多造型艺术形式的吸收与借鉴,诸如玉雕、石雕、骨雕及建筑艺术(殷墟妇好偶方彝),丰富其造型艺术的面貌,以及不同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通过利用青铜这种材质以抽象形式与具象形式来模仿和再现现实世界的万物形象,许多造型模仿了动物和人形。牛、犀、象、羊、龙、鸮等鸟兽形象成为青铜器重要的艺术原型。其中有以反映人们模仿本能的具象形式象生型,有以体现人们的抽象本能的几何型。成为殷商艺术中最突出的特色,就其种类而言,有动物形的雕像,也有人兽组合;有立体的雕像与塑像形式,也有半立体的动物形雕像和平面的浮雕或浅刻形式。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伟厚实,风格华美,器形多变、纹饰繁缛、立体深沉。

许多青铜器,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装饰也很讲究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造型都是取材现实生活形象,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成为独具时代特色的青铜雕塑。半立体形式的造型平面饰以浅刻,侧面被塑成雕像,造型虽简单,但颇有写实意味。立体形式的造型,各类形态,塑造都十分逼真。各种青铜器艺术造型体现了象形表意的特点。以动物为原型的具象的象生铜器,仿效动物,表现出各种姿态的飞禽走兽,造型逼真,形态生动,轮廓准确,富有生活情趣。殷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体悟和丰富的想像力,将自然现象生命化。将自然物象进行变形、夸张创造出来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具象的“象”形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通常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部位加以刻画,重整体而简化细节,表现出具有象征意味的写意性。

除此之外,抽象的造型艺术形态集中体现了对自然节奏,形式法则的运用。富于庄重肃穆与生机灵动感的抽象几何造型,体现了殷人情感和宗教情节与形式意味的完美结合。如,以王公贵族权力象征的鼎的造型。在众多的形态中只有能较好体现对称、均衡形式美的抽象几何形态的造型,才便于体现王权庄重威严之感。因此在诸多几何形中的方形与圆形以刚健畅达之感,成为殷商鼎造型的首选。庄重严肃而富有生机。殷商青铜器造型流露出自然生态的勃勃生机,使厚重僵硬的青铜器也能透露出生命的活力,这些形态生动、造型各异的青铜器雕塑集中体现了殷商的时代精神。在殷商宗教礼仪活动中和日常生活广泛使用的青铜器、礼器等造型艺术体现了器形造型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具有实用功能的青铜器皿大多数在器体的把手、盖纽、耳、脚器身等饰以艺术形象,既有实用的价值,又富于形式美感。这样的器皿不仅有着使用功能,又富有灵动、生机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得青铜器所蕴含的巨大精神意蕴得以体现。

如鼎的造型范式,一是作为王权象征的。二是从功能的角度考虑,鼎作为祭祀或平时日常用来烹煮食物的食器,因而其造型应从实用性等方面考虑,要有一定的容量。鼎足可将鼎体支撑于火上便于受热,这种造型在体现王者之气的同时又实现实用功能,很好的体现了审美与造型的结合。除此之外,模仿自然动物造型形态生动丰富的殷商象生形青铜器,也充分体现出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结合。象生形态的青铜器皿主要存在于酒器之中,其中又以酒尊造型居多。酒尊整体被设计成动物的形象,动物硕大的躯体常常被作为容器的器体,突现腹部体态的丰腴,器盖常被设计成鸟兽的头部,形态生动、逼真,富有情趣。使得功能与审美恰如其分结合在一起。这并不意味着青铜器就只是单纯用来炫耀的观赏品,它的实用功能是与其审美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等同时并存的。这种造型艺术表现形式至今仍为各类工艺美术在造型活动中沿袭运用。

查看全文

青铜器造型设计艺术分析

一、纯艺术性的青铜器艺术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去分析青铜器艺术,其主要能够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从农耕时期自然经济使用的容器发展成为宗教崇拜的精神偶像当世袭制开始实行后,这时候很多的部落已经融合,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国家统一后,农耕的生产资料也比较稳定了,所以,统治者就需要一种能够整合人们思想的工具,这种精神活动主要是运用青铜材料,通过铸造和冶炼的技术,通过对器皿的造型,带给人们一种神秘的感觉,当时的殷商时代是从远古时代演变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然相似巫术,很多巫师将青铜器上绘制一些神秘的图形,从而让人们形成统一的信仰。

2、采用圆雕式的手法为主,在青铜器皿基本的造型下,根据祭祀的要求进行作品的创作在对人类演进过程研究时,人们多是先从原始部落人们的思维开始分析,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原始人捕捉猎物的描述,形成赞颂他们的咒文,在商周时期,很多工匠在青铜器上绘制一些神秘的图像,带给人们恐怖和神秘的感觉,商人将青铜器应用于祭祀,而且在青铜器排列的过程中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在青铜器上会绘制一些人们崇拜的事物,工匠们也会将鸟兽的形态绘制在青铜器上,能够让人们具有征服自然的勇气。

3、东西方共有的原始工艺品中,将青铜器上空白的地方都绘制上图案在原始的青铜器工艺品中,将空白的地方都加以纹饰,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的,所以,其造型会借助重叠、凹凸有致的方式带给人们的神秘和严肃之感,所以,在商代一般都采用重叠的纹饰来修饰青铜器,在整个器皿上都是纹饰,而且不会突出装饰的重点,纹饰也不能体现出层次感。

4、器皿原有的功能弱化,装饰美与功能没结合我国的容器首先是由陶瓷制成的,用来装一些食物和用品。在原始社会中,容器是人们生活中必用的器件,青铜器的出现时人们进行了熟食化的生产,所以,青铜器的设计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为了祭祀,带给人们神秘之感。但是,由于人们对鬼神之说的崇拜一直沿袭,人们还不能摆脱传统经济基础的局限性,所以,这时的青铜器具有装饰美和实用性结合的特点。

查看全文

青铜器动物纹饰设计论文

摘要:夏禹铸九鼎,翻开了中国青铜器历史的第一页,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辉煌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器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饕餮纹、龙纹等青铜器动物纹饰,并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生活方式,对现代的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启发。

关键词: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设计特征启示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查看全文

青铜器纹饰中的文化艺术意象

一、青铜器纹饰的内涵和外延分析

所谓的内涵主要是是指事物的本质或者是特有的性质,而外延主要是指所反映的对象或者是某种对象的综合。目前,对于“青铜器纹饰”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统一的定义。“纹”的甲骨文是“”从形状上来看,好像是在一个人的胸前刻上了花纹,即“纹身”,纹身的样式都来源于现实之中,并转化到青铜器上,用以表达出统治的权利。而“饰”意味“装饰、打扮”,而“装饰”一般包括图案以及相应的附件,从而体现出物体的风格。因此,本文认为青铜器纹饰应该包括有以下的三种表现形式:首先是青铜器表面的图案。这些青铜器纹饰主要是以人物画像以及现实生活的场景为主,具有一定的绘画性质;其次是青铜器构建的造型样式装饰,例如青铜器上的耳、足、环、盖等,这些在雕塑工艺中属于圆雕、浮雕等;最后是青铜器上的动物造型,从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来看,青铜器纹饰的动物造型在殷代晚期便出现了,具有雕塑和平面纹样这两种特征,同时还具有纹饰和造型功能。

二、青铜器纹饰的分类

(一)集合类纹饰

集合的概念一般只出现在数理当中,但是也可以对青铜器纹饰进行限定,其主要目的是表现出一部分纹饰所邮局的包容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以此比喻殷周文化的兼容性,集合类纹饰主要是指纹饰纹样主要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多种物象的抽象组合。在殷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中的集合类纹饰主要包括有兽面纹、龙纹以及凤鸟纹。其中兽面纹主要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以目纹为基础,以对称为特征对不同的对象进行重组或抽象的产物;龙纹将马、猪、蛇等集合在了一起,在当时农民把龙作为农业的庇护神,是神和吉祥的象征;而凤鸟纹主要是多种物象的集合体。在当时,人们把凤鸟当做是太阳和风的使者,是仁德的象征。

(二)具象类纹饰

查看全文

青铜器动物纹饰研究论文

摘要:夏禹铸九鼎,翻开了中国青铜器历史的第一页,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辉煌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器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饕餮纹、龙纹等青铜器动物纹饰,并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生活方式,对现代的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启发。

关键词: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设计特征启示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查看全文

青铜器动物纹饰思考论文

摘要:夏禹铸九鼎,翻开了中国青铜器历史的第一页,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辉煌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器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饕餮纹、龙纹等青铜器动物纹饰,并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生活方式,对现代的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启发。

关键词: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设计特征启示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查看全文

青铜器动物纹饰思考论文

摘要:夏禹铸九鼎,翻开了中国青铜器历史的第一页,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辉煌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器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饕餮纹、龙纹等青铜器动物纹饰,并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生活方式,对现代的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启发。

关键词: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设计特征启示

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查看全文

青铜器仿制商品包装设计论文

摘要:将交互设计运用于包装设计中,一方面可以使包装与消费者间产生共鸣,包装不再仅仅起保护产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突出一种情感化的交流,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包装设计突破原有的设计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不再只是单调的平面装饰带给消费者的视觉感受,而更多地结合了新媒体和新技术,给包装设计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青铜器;包装设计;交互设计;广告传播

1包装设计、广告传播与交互设计的关系

交互设计中的包装设计主要是让包装不再只是单纯地发挥包裹、保护产品的作用,也可利用新技术使得包装更具功能性,设计新型的包装设计,使得在保护和推销产品的同时增进产品与人的关系。包装不应只是刺激人们消费的产品,还应成为使用者的有用工具,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多为使用者考虑,使产品与人合为一体,成为人们所需要的设计。

2青铜器包装与广告传播的文化及其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家里放置一些仿制的工艺品,从而促使仿制青铜器频繁出现。包装设计与名族文化内涵密切相关,包装的民族化是拥有民族特色的包装,可以从它的色彩、材料和风格来体现。此外,从文化心理差异、文化情调、消费文化趋向和文化品牌的创立都可以反映母文化的特征。寻觅和收集民族艺术的精华,用现代的审美观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糅合、提炼,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理念的完美结合。

查看全文

青铜器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运用

[摘要]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纹饰表现细腻生动,是我国先秦时期精神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记载,从汉代开始,陕西宝鸡地区就频繁出土青铜器,因此宝鸡也被誉为“青铜之乡”。如今,艺术教育正走向普及,发挥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点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宝鸡青铜器的出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项宝贵财富,为区域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本文通过对宝鸡青铜器的艺术分析探索青铜器的艺术审美价值,并结合当前陕西地区艺术教育教学状况,指出青铜器艺术对陕西地区艺术教育的运用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

[关键词]宝鸡青铜器;地域性;艺术设计;教育

一、宝鸡青铜器的艺术分析

青铜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智慧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类首次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矿石的属性,创造了青铜器艺术。[1]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据考古发现,从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到清代晚期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精品。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丰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们高超的艺术造诣。这种蕴含在青铜器中的艺术智慧,是我国商周时代精神文化的物化反映,是人类历史的智慧结晶。[2](一)宝鸡青铜器器型的艺术分析。青铜器是附属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产物,早期的青铜器通常是作为礼器,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青铜器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生活中,它的产生蕴含了一个时代生活的历史文化痕迹。青铜器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兵器、水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观察青铜器的造型可以发现,这些青铜器造型奇特、形式种类多样,总体呈现出气魄沉雄、狰狞厚重的艺术特色,它们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之感,为世人所惊叹。1.庄重之美。这些器型大多被塑造成几何的形体,其中包括方体、圆体等,而方、圆本身可以说是规整的几何图形,均有对称的特征,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稳固与庄重之美。如1963年在宝鸡县贾村镇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此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3],在器型的设计上采用了口圆体方的造型样式。何尊的器身呈椭方形,圆口外移,巧妙的器型设计呈现出何尊方圆相继、变换无穷、典雅庄重的视觉美感。2.灵动之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常用设置扉棱和兽首加以装饰,这就让青铜器原本单一的几何器型呈现出灵动之美。纵观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中的青铜藏品,许多青铜器在器物主体上铸接多种造型活泼生动的附饰。如1980年在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早期的伯格卣,这件青铜器在器体的四周装饰了四条纵向的云纹扉棱,分成四段随器表而起伏,打破了器表的平淡格局,增加了器体灵动的视觉美感。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提手两边与卣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了两个一大一小的牛头形象的附饰,让原本单一的器型增添了栩栩生气。3.协调之美。青铜器不同部位造型之间的协调组合形成青铜器整体的艺术形象,对青铜器造型尺度的把握是青铜器神韵得以显现的关键。如2003年在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西周宣王时期的逨盉,这件青铜器器型构思独特奇妙,口上为凤鸟形盖,器身呈扁平的圆形,围绕圆形器身四周分别设置了装饰性部件。如管状流,前部饰龙头,盖以凤鸟作昂首飞跃式,鋬以龙首形配腾跃虎形,以龙足为底。这些装饰性的部件与器身融为一体,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比例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协调性。(三)宝鸡青铜器纹饰的艺术分析。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的另一大艺术体现在其对纹饰的刻画上,在这里出土的青铜器纹饰庄重华丽,种类丰富多样,刻画精巧细腻,组合巧妙绝伦,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图案的高超创造力,其具有的艺术价值在我国纹饰图案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铜器纹饰图案繁缛精致,对纹饰的刻画有着十分强烈的神话主义色彩,并运用浅浮雕的形式来刻画纹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立体美感。我们发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的青铜器藏品纹饰种类主要包括兽面纹、波带纹、凤鸟纹、鱼纹、蕉叶纹、夔龙纹、涡纹、窃曲纹、重环纹等。其中兽面纹也叫饕餮纹,是殷商青铜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传说饕餮只有首没有身,是一种极为贪食的恶兽,奴隶主运用这种纹样装饰在青铜器上,塑造出狰狞可怖的纹饰形象,寄托了他们对力量、权力、荣贵的渴望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情。[4]青铜器中对饕餮纹的塑造一般采用了对称的形式,这种对称图案的设计可以起到视觉上的稳固感,塑造出庄重和肃穆的视觉感受,标志性的双目纹样,以塑造饕餮狰狞、威严、神秘的艺术效果,给人无限的遐想。波带纹(见图5)又叫波曲纹、环带纹,它的形状就像一条波动起伏的带子一般运用在器物的腹部位置,图案的组合协调统一,形成了饱满、流畅的视觉效果,并运用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体现到青铜器上,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主要装饰纹样之一。波带纹的运用增强了青铜器视觉的流动美感,可以赋予青铜器视觉形象中的动感之美。(见图6)也是青铜器中经常出现的一类纹饰,据史料记载,凤凰是一种神鸟,为百鸟之王。相传周文王元年,凤凰聚集在岐山之巅,引颈长鸣,预示着周族的强盛。“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典故来源于此。[5]周人尚凤鸟,出土了许多运用凤鸟纹作为装饰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凤鸟纹的塑造是一种对凤凰形象的写意表现,古人运用几何化的线条排列将凤鸟的形象巧妙地表现出来,塑造出凤鸟华美、神秘、健硕的形象特质。青铜器中对纹饰的塑造,体现了一种高度秩序的美感,纹样的塑造依据青铜器造型部件的主题框架展开巧妙的设计,形成了神秘、统一、和谐、庄重的视觉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对后世图案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宝鸡青铜器艺术在区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运用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高校在大力推行高等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形成特色化的艺术教育模式。我国的青铜器艺术闻名世界,宝鸡是青铜器之乡,区域高校应在艺术教育上有所建树,青铜器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对中国特色高等艺术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而特色教育是指一个地区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形成地方独有优势的培养方法,以增强区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特色大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有助于学科发展。(一)价值分析。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们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发展艺术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向前的发展阶段。其中,高等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创造人才的摇篮,是以培养擅长美术又懂得艺术文化的优秀美术工作者为目的的。但是艺术的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出能够进行中国特色的艺术创造的人才,才能够体现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成效和价值。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艺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宝鸡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均居全国之首。宝鸡青铜器艺术为区域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为推动区域高校设计教育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和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作用。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蕴含了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及民族精神[6],对高校培养艺术创作人才的观念形成、创新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树立都有重要的意义。将青铜器艺术融入高等艺术教育,挖掘我国青铜文化的审美智慧与教学研究体系相融合,增强高校学生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具备中国特色艺术创造力的人才,提升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现状分析。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猛,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中缺失的问题,表面上是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的问题,实质上则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优点,确保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体系。1.课程设计趋于同质化艺术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艺术的发展需要独特的创造性。课程教学是引导艺术创造的必要途径,这就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纵观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趋于雷同,许多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大量的借鉴和参考情况,课程的同质化会导致国内的学生无论在哪所高校学习,都学的是同样的课程,在思维的塑造上和能力的培养上都趋于统一的情况,大量的毕业生输入市场但缺乏市场竞争性。首先要解决课程设置同质化的问题。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形成各自的特色,特色课程的建立有助于对人才的培养形成更好的价值体现。而且许多高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教材,这就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探索性,难以形成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其次是要解决课程目标设定同质化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培养目标是依托课程大纲的要求展开的,但是课程大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明确,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选择权。最后是教学方式和手段同质化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艺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思维定向的可能,教学方式过于求稳,缺乏创新。同质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平淡,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实践教学体系待完善实践教学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国内的院校都开始注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创新。各大院校都从各自背景出发,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寻求思路。但实践教学体系的学理研究远远没有跟上实践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术思想、理论依据、实施方式、评价标准和测评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3.产学研衔接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产学研结合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艺术教育的初衷是提高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教育培养我国现代的艺术创造者。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不断的培养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依托产业发展。现代艺术教育需要将学科教学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不断处理好学科教学与市场运用转化的衔接关系。(三)策略分析。1.建立特色的课程设计。区域高校应该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展开特色教学。宝鸡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当地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宝鸡青铜器艺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青铜器艺术研究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教材讲义撰写上,收集整理青铜器艺术资料,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要形成艺术教育的特色需要建立在区域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要把发挥地域文化作为建立特色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形成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以增强培养受体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专业配套方面成立专门的青铜器文化艺术研究所,配置相应的资料设备,有助于区域高校打造西部乃至全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品牌。[7]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理念的合理定位是特色教学体系建立、发展的根基。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需要依托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展开,发挥好宝鸡青铜器艺术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效能,建立相应的机制来辅助教学,同时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首先,学校应可以建立关于青铜器艺术的研究所,研究所的建立可以为特色教学提供合理科学的实践依据。例如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已经建立了关陇民间艺术研究所,教师依托研究所展开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研究所的建立可以为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研究机制。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转换为科研的成果,也是对课堂的延伸学习。最后,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当地文化部门的合作,例如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还可以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的手段,不断完善特色课程的教学体系。3.产学研结合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作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文化之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助力当地旅游经济的开发。[8]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形成文化艺术资源的产业转化,实现合作发展的共赢模式。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转化需要依托市场的发展需求形成价值。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共通探讨产学研合作的途径,指定实施计划,协同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通过举办产学研合作会议,可以让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负责人聚集一堂,围绕强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站在各自的立场交换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反映在政府的具体政策制定上,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研究,是将高校的研究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结合起来进行的开发研究。在教学研究的领域上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例如,学校的课题研究接受来自民间企业等外部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经费。高校艺术教育和相关组织机构以对等的立场,根据契约关系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达成共赢模式。通过合作共建协议的签署,将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工作等方面搭建一个更为宽广的合作发展平台。艺术教育的成果体现在教学成果的展示,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览,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进行知识讲座。例如举办青铜器专题的教学科研成果展览会,展览会的定期举办可以让文创企业了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双方搭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