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12:17: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青年学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年学生增强职业生涯教育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对毕业生的流向进行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家长的反馈信息表明,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主创业,他们在职场上往往难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往往难于融入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他们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缺乏职业持续发展策略,面对着这个奇迹迭起的世界,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尴尬在他们身上日益凸现出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一、比对五种人格类型
1、常规型。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有规划的具体工作十分感兴趣,他们面对现实,讲究实际,喜欢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于按固定的程式和周密的计划办事。适合的职位主要是办公室文员、图书管理员和财会税务工作者。
2、科研型。这类人喜欢长期从事艰辛的脑力劳动,要求有独立的空间和清静的环境,善于完成智力的、抽象的、分析推理的定向任务,忠于职守,事业心强,敢于担当。适合的职位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和实验工作者。
3、管理型。这类人性格外向,头脑灵活,富于理想,善于判断,会谋事用人,有组织能力和运筹能力,喜欢抛头露面,对领导角色感兴趣,能说会写,擅长管理和控制别人。适合的职位主要是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业家、宣传工作者。
4、社会型。这类人以广阔的社会为舞台,关注社会问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于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处,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自觉为社会付出,服务热情周到,有社交能力和公关能力。
青年学生回避心理论文
一、充分认识青年学生中的回避心理及表现。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年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青年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于以较正统的面貌出现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有的家长反映每当提出与孩子交谈时,孩子便动辄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堂皇之词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第二,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二是“早恋”问题,这种由男女性别吸引而产生的感情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负担,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青年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三是社会实践中未被选择的问题。在被社会选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顺利的情境,部分学生碰到困难后便退却下来,甚至有些学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机会。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
二、认真探讨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寻枝正方式。
独生子女回避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青年学生消费异化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摘要]受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蔓延、大众传媒过度宣传等方面的影响,当代青年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呈现出超前负债性消费、虚荣符号性消费、盲目从众性消费等异化现象,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产生偏差,主要表现为劳动观念淡化、劳动精神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劳动价值取向异化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营造良好社会大环境、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正面导向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科学消费理念和理财观等,各个层面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帮助青年学生厘清消费与劳动的关系,自觉矫正消费异化,促进劳动教育成效。
[关键词]青年学生;消费异化;劳动教育;矫正策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摆在了关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地位上[1]。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让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畅通无阻,无所不在,促使青年学生日渐成为消费群体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然而,在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蔓延、大众传媒过度宣传等方面的冲击下,当代青年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等不良现象频发,消费异化的倾向日趋严重,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未能正确厘清消费与劳动的关系[2],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因此,关注青年学生消费异化问题,寻求解决之策也变得刻不容缓。
一、青年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表现
所谓消费异化,是指“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3],通常表现为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丧失了消费理性,扭曲了价值追求,把消费与幸福、满足等同起来,消费不再仅仅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的社会价值。他们凭借着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和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沉迷于光怪陆离的消费怪圈无法自拔,陶醉于异化消费带来的身份认同或心理慰藉迷失本真,这些现象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超前负债性消费
当前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策略
摘要: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作为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针对青年学生的道德现状,与时俱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对策
当前,网络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如计算机犯罪、重要信息失密、个人言行失控、个人形象失真、自我人格扭曲、虚拟与现实判若两人等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级对构筑网络道德防范体系的关注,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主动有为,积极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一)道德认知缺失
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趁机对我国青年传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对青年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造成冲击和破坏。加之目前我国社会呈现“四个深刻变化”的特点,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探究
摘要: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是对先进文化成果的整合、重组、吸收、优化,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文化产物。作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在如今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在青年的德育工作中渗透红色文化,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文章论述了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了红色文化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德育价值;问题;对策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承载着革命历史印记的遗存物与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点是爱国主义情怀与艰苦奋斗精神”[1]。高校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抓住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使红色文化成为德育教育资源。
一、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内容。红色文化的德育因子十分丰富,就物质资源而言,各种形式的文化事物包含着历史的厚重感,在保留、恢复、创新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参观红色革命基地,能够为学生带来真实体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空间限制,使得德育内容由静态转向了动态。另外,“就精神资源而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2]红色文化的传统精神形态包括自强不息、和平友爱、厚德载物等,革命精神则包括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随着社会的变迁,更多文化要素使得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发生了改变,衍生出包括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时代精神。(二)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载体。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德育教育与教书、管理、服务、环境等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校园文化、教学素养、规章制度、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都是德育的载体,但德育的核心载体永远是文化。“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德育载体。”[3]依托其特殊内涵和独特价值,红色文化能够带领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新时期,德育的对象除了思想、道德,更应指向信念、素质、精神,为学生传递人文关怀、感恩教育等。基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都能得以实现。(三)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模式。德育是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中,能够充分放大并使用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红色文化也能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教师可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4]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借助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塑造力、教化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情感认同、道德水平,从而改造自身的内心世界。另外,红色文化也是一种环境介质,能够渲染出生动活泼、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文化氛围,让主体与客体在其中共同成长,促进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学生组织建设策略研究
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
1.在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归属感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也不够充分。经过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和青年学生组织的联合培养,增强了拥有学生干部身份的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为他们提供了在学生组织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机会,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普通同学、参与更多的大型活动,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服务平台。2.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和党员,使他们不仅在社会工作方面取得进步,同时在个人思想发展上一样取得进步;此外还给这些青年学生组织中的骨干力量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合作的良好机会。青年学生组织中党支部建设对于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所在学生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实践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青年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3.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引领青年学生组织的全面发展青年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依据专业特色、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体性团体,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在学生中享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的学生组织。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能够进一步凝聚学生组织中骨干成员的向心力,为学生组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能够进一步提供各个学生组织之间交流合作与相互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青年学生组织的全面发展。4.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学生大多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发展意愿,他们希望通过在青年学生组织中参与社会工作达到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的个人价值和服务同学、回馈学校的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了正确、有效的引导和保障,搭建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个性成长和思想进步相互促进的良好平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建设的对策研究
1.建立学习小组,强化育优环节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和推优入党过程中很难统一选拔标准,这给工作带来较大难度,更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和不满。为此,党支部可以在各个学生组织中建立学习小组,将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提前,在选拔和推优工作之前加强育优环节。在育优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培训制度,制定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培养目标,选聘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培养教师。通过育优环节的培养,既是对入党动机明确、入党态度端正、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较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起模范作用的优秀学生的鼓舞,又是对那些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继续培养、考察的学生的鞭策、培养过程。学习小组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选拔和推优的质量,是做好推优工作的前提,也有利于统一选拔标准。2.建立网上组织,拓展教育空间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生组织,从事着不同的学生工作,工作性质和业余时间不尽相同、很难统一,这给党支部集中培养带来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优势,在网上建立党的组织和学生团体组织,开拓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方便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入学习。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和学生组织积极响应学校关于争作有人人、有微博、有飞信、有QQ的“新四有青年”号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人人网主页、微博和飞信群、QQ群,通过这些新媒体的建立和使用,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教育空间,弥补了学生学习时间不易统一的不足。网上组织的建立可以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思想教育途径,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效。3.建立实践基地,加强社会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社会实践锻炼是党教育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组织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形式。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联合青年学生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发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岗位。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放在社会实践中去,使他们充分发挥才干,锻炼思辨和组织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党组织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及现实表现。同时,学生参与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将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锻炼和考察与青年学生组织的工作相结合,既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也能够推动学生组织的工作与发展。4.建立联动机制,优化人才选拔青年学生组织党支部和青年学生组织相对独立,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两者关系,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互不认同的现象。特别是党支部和学生团体在推优入党过程中,容易出现选拔标准不统一、选拔过程不沟通、选拔结果不认同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两个组织的事业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北京工业大学安排学生社团直属党支部书记和校团委书记由一人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前面提到的矛盾。在每次推优入党过程中,党支部确定的拟发展对象都要到其所在学生组织进行走访调查,经过学生组织的同学和教师的认同,才能够确定为发展对象,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具有一票否决权。通过两个组织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推动二者工作,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5.建立共建关系,加强思想引领当前,学生大多拥有鲜明的个性追求和强烈的发展意愿,在个人成长道路上寻求兴趣驱动、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念,青年学生组织恰恰就是这些有着相同兴趣和个人追求的学生集合。在社会工作方面,校团委的教师担负着青年学生组织实际工作和学生成长的具体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技能,培养他们拥有一定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还存在缺失或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成长需求。为此,学生会社团直属党支部和校团委党支部建立共建关系,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配备思想导师,搭建学生个性成长与思想进步的双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多角度接触,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规律,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社会工作和思想成长的双重指导,培养学生成为思想过硬、能力过硬的优秀党员。
本文作者:王文杰王秀彦郝蕊工作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原著诵读与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关系
摘要:结合青年主体,比照经典作家的青少年成长,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说服力;改善话语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感性化、亲民化、日常化,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感染力。回应利益关切,通过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青年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解决切身利益问题时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号召力;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青年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与素质,完善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原著诵读;青年;政治思;想及道德提升
总书记在《求是》2020年第17期发表重要文章,又一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学的关键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1],从而“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的反复强调,就是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服人,用经典理论分析政治,涵养正气,引导青年学生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一、结合青年主体,比照经典作家的青少年成长,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的说服力
同样的青年时代、同样的读书时期、同样的面临就业,同样的青春期、叛逆期、恋爱期,马克思却有着惊人的不同:完成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如何做到?1.站在道义制高点,树立远大理想信念。17岁,正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任性的年龄,马克思却拥有了不凡的见解和伟大的抱负,他在中学毕业时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经开始确立起为全人类服务这个崇高的理想了,当然此时马克思是以唯心主义为主导,还没有摆脱宗教有神论的束缚。考入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他更喜欢哲学和历史。虽然起初很讨厌黑格尔哲学的稀奇古怪的调子,但后来一深入进去,就马上被迷住了,他写道:“在这惊涛骇浪的思想海洋上,我进行过长期的巡游和探索,我在这里找到了真理的语言,并紧紧抓住了它。”他开始信仰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去世后,他的门徒分为左、右两派。右派(老年黑格尔派)坚持黑格尔的反动、保守的思想体系;左派(青年黑格尔派)学习黑格尔辩证法,得出了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以布鲁诺·鲍威尔和赫斯为代表,他们满足于抽象的理论批判,轻视实践,只是口谈革命,实际上不关心政治和害怕群众的觉醒。马克思当时在思想上接近青年黑格尔派,并参加了他们的一个组织“博士俱乐部”,在这个组织中,马克思年龄最小,仅22岁,但他博学多才,使得其他比他年长的成员极为赞赏。鲍威尔钦佩地说,马克思是一个思想的仓库;而赫斯说:马克思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但是马克思与其他成员不同,他更重视实践活动,他在23岁时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中,盛赞了贬斥神、主张精神自由的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伊壁鸠鲁,歌颂了为人间盗来火种、带来光明而牺牲自己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崖,天天被老鹰啄食肝脏的希腊神化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这充分反映了马克思要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斗争而献身的革命精神。但这时,马克思依然只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具备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观条件。2.把从事革命实践的活动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终坚持不断地把从事革命实践的活动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在这一转变中,有两个时期是关键的。第一个时期,是24岁的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取得博士学位,本打算到波恩大学任教,但由于政府阻挠未能如愿,原因是他曾参加过思想激进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与鲍威尔等一起发表过反政府的言论。1842年,24岁的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报纸订户由800户很快增加到3400户。在办报期间,他广泛接触到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问题,始终站在贫苦劳动人民的一边,坚决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有一次,莱茵省议会就“林木盗窃案”问题展开了辩论。林木占有者把穷人在林中捡拾枯枝当柴烧这个传统习惯做法看作盗窃林木,要求莱茵省议会作出法律规定,严加惩处。在议会辩论中,在国家生活中,与黑格尔哲学讲的根本不同,起作用的不是理念,而是等级制度和经济利益。黑格尔的观点一用来解释社会现实,就显得破绽百出,于是黑格尔哲学在他的心目中彻底动摇了。他转而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2],由于感到对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评价法国共产主义思想来说,自己的知识太少,需要从政治舞台退到书房学习。就在这时,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使马克思受到很大启发。第二时期,是26岁的马克思在法国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与那些仅仅鼓吹理论批判、脱离实践、蔑视群众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决裂了。这时,他还拒绝了普鲁士政府通过曲折途径要他去柏林做官,企图收买这位有才干的“刀笔奇才”的邀请,于是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这样,坚持革命观点的马克思在封建专制的普鲁士无立足之地了,于是他决定去法国巴黎这个工人运动和进步思想的中心去继续研究和宣传革命理论,这得到了已经与马克思成婚的燕妮的支持。在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他还继续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马克思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态度是极为认真严肃的,他是怀着追求真理的巨大热情和忘我精神的。他在总结自己对待科研的态度时说:“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3]这些斗争实践和科研工作,使马克思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的形成又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巴黎时期,他和卢格共同创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些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那么,在今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90后”“00后”能否实现由空想到理想、再由理想到现实的过渡?能否实现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一句话,我们能否安全落地?答案:同样可以,至少可以从这个不凡的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启发。
二、改善话语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感性化、亲民化、日常化,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感染力
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取得,亟须回应时代诉求。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推动雷锋精神存在状态的朴实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是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表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型教育理念传播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雷锋精神;青年学生;道德教育;路径
半个世纪以前,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个人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成为当时道德教育的主流代表。半个世纪以后,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时代背景下由于雷锋精神内在价值和道德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意义上的契合性,我们依然有必要明确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存在状态,探索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路径,以雷锋精神来引导公民的价值选择,这对当今社会思想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雷锋精神存在状态朴实性
因时代条件限制,过去以雷锋为代表的道德楷模在单一的宣传方式下独撑道德天空,自上而下的说教更使扎根于现实生活的青年学生感到与榜样有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容易使青年学生的心里产生不相信自己力量的思想,产生自卑感,他们很容易觉得努力也白搭,反正理想也实现不了的道德怠惰心理。这反而会阻碍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思想的传播,不利于青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的推广,信息传播大众化和便捷化,使这个时代有“万物万联,共通共享”“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1]的特点,这更是打通了过去闭塞的消息流通渠道。社会沟通方式的多维化有条件使青年可以自下而上的,有针对性的,自主的学习切合实际,可做参考的道德标准。这一客观的社会存在要求我们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在把握雷锋精神本质的基础上重新定义雷锋精神的存在状态。雷锋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绝不可以在以一种太过光鲜亮丽,有太多宣传效果的无法触及人物出现。现在网络背景,青年学生接触的道德典范数不胜数,只有更加具体和朴实的,适合他们成长阶段的道德形象才更容易被接纳和学习。而雷锋精神之所以能被一代代传颂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其朴实性,所以,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我们对雷锋精神存在状态的定义应该更“接地气”。雷锋是青年的代表,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共和国的一位普通公民,是普通百姓。《重读雷锋》一书中说,雷锋“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正是大量的人人都可以做的小事,而让普通人更清楚地辨明价值坐标,找到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途径。[2]雷锋精神中这种微小的向善的力量就是现实生活中朴实的存在,并且这种存在由雷锋到白方礼老人再到感动中国的一个个普通个体的存在发扬光大,使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更能真实的感受到“不以善小而不为”正义所在。“理想生活和道德美的光辉榜样不应使人目眩,而应给人照亮前进的道路,把每个人自己生活中一切善的恶的东西都清清楚楚指出来。对道德美的赞赏能促使人们渴望看到自己身上的美,感到自己是道德完美的人。这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教育规律。美本身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不需加以评论。[3]雷锋精神的朴实化不是对他道德力量的消解,而是对他本质的再现,更加有利于雷锋精神深入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灵,找到自己的道德诉求,在自身实际范围内得以实践。
二、“互联网+”背景下雷锋精神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11月份青年学生入团申请书
敬爱的学校团支部:
我志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帮手,是中国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大学,是建设民主、文明、富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
我是班的学生,在班上担任一职,对工作力求完善,是位奋发向上,尊师重道、遵守校规、爱护班集体的学生。本人积极探索进取,易于接受新事物,是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
纵观历史:1919年以来,中国青年为争取民主自由,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组织和发动中国青年,沿着党的指引,同发动派进行不屈不来的英勇战斗,以自己的鲜血和卓著的功勋,谱写了共青团不朽的篇章。我为我们的共青团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留下的伟业感到自豪和骄傲!注目今朝:我们的共青团无愧于中国青年先进组织的光荣称号,无愧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我国青年所拥护和爱戴的革命组织。因此,我渴望能早日加入对这个心理充满崇敬和向往的团组织,能更直接的接受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尽自己的一份绵力建德为富强昌盛的强国。公务员之家
如果团组织批准我的入团申请,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将按照团的章程,认真履行团员义务,坚决执行团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团不录取我,我会继续争取每次的入团机会。
此致
12月青年学生入团申请书范文
敬爱的学校团支部:
我志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帮手,是中国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大学,是建设民主、文明、富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
我是班的学生,在班上担任一职,对工作力求完善,是位奋发向上,尊师重道、遵守校规、爱护班集体的学生。本人积极探索进取,易于接受新事物,是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
纵观历史:1919年以来,中国青年为争取民主自由,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组织和发动中国青年,沿着党的指引,同发动派进行不屈不来的英勇战斗,以自己的鲜血和卓著的功勋,谱写了共青团不朽的篇章。我为我们的共青团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留下的伟业感到自豪和骄傲!注目今朝:我们的共青团无愧于中国青年先进组织的光荣称号,无愧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我国青年所拥护和爱戴的革命组织。因此,我渴望能早日加入对这个心理充满崇敬和向往的团组织,能更直接的接受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尽自己的一份绵力建德为富强昌盛的强国。公务员之家
如果团组织批准我的入团申请,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我将按照团的章程,认真履行团员义务,坚决执行团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团不录取我,我会继续争取每次的入团机会。
此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