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08:46: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青枯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花生青枯病综防措施论文
摘要:由于花生重茬种植,青枯病逐年加重,经过调查研究,找出其发生危害规律,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指导花生生产。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发生规律;综防措施
**县耕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万公顷,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复种指数增加和旱地轮作年限的缩短,造成土壤内花生青枯病病残体大量累积,致使花生青枯病成为**县花生生产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该病害从苗期一直到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高,重发年份一般田块病株率10%~30%,有的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该病造成的损失与发病早晚有关,结荚前发病绝收,结荚期发病损失30%左右。
一、菌源及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细菌性病害,细菌(P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呈革兰氏阴性,具好气性,生长温度范围10~41℃,最适合生长范围28~33℃,生长酸碱度为pH值6~8,最适pH值6.6。该细菌致病性很强,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绿豆、豇豆等对青枯病免疫。花生从幼苗期至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重。感病初期顶梢第2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早晨延迟开展,午后提前闭合,白天虽现凋萎,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叶片变为灰绿,病株拔起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根瘤呈墨绿色,根部横切面可见环状排列的浅褐色至黑色小点,根部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色,湿润时用手挤压可见菌脓流出。
二、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论文
摘要:细菌性青枯病危害多种作物,抗病育种是病害防治最为可行的途径,DNA分子标记研究是深化作物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的重要方面。生防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对青枯病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青枯菌生化变种致病机理分子标记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Ralstoniadola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发病植物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因此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植物青枯菌R..dolaanacearum可侵染4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仅次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是番茄、马铃薯、花生、甘薯、烟草、辣椒、茄子、生姜、草莓、香蕉以及一些贵重药材和花卉植物许多植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青枯病菌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明显的生理分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在寄主范围、致病力、生化型、血清型等细菌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因此增加了对此病害防治研究的难度。近几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对青枯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青枯菌菌系的组成
青枯菌生理生化复杂,各国的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种以下的分类或分型的各种尝试。有两个亚分类系统已被国际所公认。一是按不同来源菌株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Race)。60年代已命名4个小种:小种1号(可侵染茄科植物和其他科植物),小种2号(只侵染香蕉、大蕉和Heliconia),小种3号(只侵染马铃薯,偶尔侵染番茄和茄子),小种4号(只对姜致病力很强)。另一个亚分类系统是根据不同菌株对三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三种乙醇(甘露醇、山梨醇和卫矛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化分为4个生化变种:生化变种1(不能氧化3种双糖和3种乙醇),生化变种2(只能氧化3种双糖,不能氧化3种乙醇),生化变种3(能氧化3种双糖和3三种乙醇),生化变种4(只能氧化3种乙醇,不能氧化3种双糖)。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的关系是这样的:生理小种1号中包含生化变种1、3和4。生理小种2号中包含生化变种1和3。生理小种3号中包含生化变种2。生理小种4号中包含生化变种4。但是,从桑树分离的一些菌株与以往确定菌系种力不同,其对几种代表行茄科植物的致病力很弱或不致病,而且它们具有氧化3种双糖和甘露醇的能力,因而鉴定为一种新菌系,命名为小种5号和生化变种5号。[1]国内现在只发现小种1号和小种3号。小种1号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优势菌系,小种3号是危害我国马铃薯的优势菌系,对我国的马铃薯生产产生重大的威胁。对大量青枯菌的检测结果表明,青枯菌存在菌细单抗特异性,但目前还不能根据这种单抗特异性对青枯菌菌系间进行实质性的亲缘关系的亚分类和分群模式。[2]
2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玉米生长期病变的发现与治疗论文
摘要:介绍了玉米感青枯病植株的田间症状、青枯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玉米青枯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玉米青枯病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田间症状;影响;规律;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腐霉菌单独或复合浸染所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是对玉米生产影响较重的病害。玉米青枯病菌浸染根部和茎部使之腐烂,并引起叶片黄枯或青枯。地上部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有明显表观病变,乳熟末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凤冈发病较重。
一、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二、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青枯病防治论文
摘要:介绍了玉米感青枯病植株的田间症状、青枯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玉米青枯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玉米青枯病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田间症状;影响;规律;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腐霉菌单独或复合浸染所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是对玉米生产影响较重的病害。玉米青枯病菌浸染根部和茎部使之腐烂,并引起叶片黄枯或青枯。地上部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有明显表观病变,乳熟末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凤冈发病较重。
一、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二、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青枯病防治论文
1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玉米青枯病防治
1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玉米青枯病防治论文
1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青枯病对穗粒数影响较大,而且发病越早影响越大。该病的发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浆期,对穗行数没有影响,主要是造成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顶部籽粒衰退,导致行粒数减少。青枯病造成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干瘪,对千粒重影响较大,随着发病期的推迟影响越来越小。由于发病株行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早期发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减产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定
据田间调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病较强的品种有丹玉47、丹玉39、铁玉1、丹科2151、丹科2162、东单70、富友9、铁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创奇14、铁研22、先玉335、强盛1、富友7;抗性较差的品种有铁研25、农大95、铁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病虫发生概况及植保工作计划
一、2007年病虫发生概况
目前我州正进行平稳有序的收购工作,从今年病虫发生情况看,我州烤烟苗期至9月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花叶病毒病、炭疽病、野火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气候性斑点病、根结线虫病、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地老虎、金龟子、蛞蝓等。其中危害较重的为花叶病毒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烟青虫等,花叶病毒病发病率和发生面积比去年偏高,其余病虫危害发病率和发生面积均比去年偏低。
二、2008年植保工作计划
(一)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站建设
1、网站的组成
设州站一个,在州烟科所,县级测报站7个,其中文山、砚山为重点测报站,其它县为一般测报站,办公地点在生产股。
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研究论文
摘要:介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茄果类蔬菜病虫害防治论文
1灰霉病
该病可危害叶片、茎、花及果实,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果实膨大期浇水过多、湿度高有利发病,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
防治措施:通风排湿,尽量降低棚内湿度;病株、病果、病叶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防治药剂可选用50%凯泽1500倍液,或50%和瑞10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1200倍液(注意通风),或50%秀安10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2青枯病
该病田间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青枯,是1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导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同时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萎蔫。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块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