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08:03: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情境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情境教育

中职英语情境教育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学生能否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尺。然而对于目前中职英语教学,常常看到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其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这一现象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要求。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创设英语教学语境、丰富英语课堂势在必行。

“英语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拉近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正是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语言活动创设职业场景,体现职业特色,所以英语情境教学法与中职教育的要求是非常吻合和一致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中职英语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谈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营造美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英语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所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参与英语活动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很重要。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其个性特长就很容易发挥,学习的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学生就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敢于表达,敢于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和想法说出来。所以,根据此指导思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营造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

笔者认为,首先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投入了感情,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也会连带着喜欢她所教的学科,甚至克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课前也不是重复千篇一律的问候语,而是与学生进行亲切的问候与交流,每天都有不一样的问候,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Boysandgirls,youlooksmarttoday!”几句友好的玩笑,几句小幽默,几句赞美的话语,立即就会把学生的情绪提上去,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又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开始一堂语言课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在交流过程中,要多赞扬学生取得的进步,经常说:“GoodJob!”、“VeryGood!”、“Welldone!”等激励性的词语,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动力,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的兴趣,为情境教学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交流环境。

查看全文

中国法制史教学情境教育分析

摘要:中国法制史就是研究中国从古至今的法律制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带给学生无聊的感受,在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情境教育的出现给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为情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而且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主观地感知相关的知识内容。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情境教育

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从开设以来一直都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这门学科对中国历史文化理解较深,而教师教学期限较短,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中国法制史,导致学生对中国法制史不太重视,也就不能更好地学好中国法制史这门课。面对这种现状,处于自媒体时代应该利用良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将情景教学应用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关注,强化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概述

情境教育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构建另一种与学习相关的情境,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能力。虽然情境教育普遍应用于中小学生的课堂教育中,但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本科中国法制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育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教师应当通过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建造出一个良好的历史发展情境,带动学生集体融入到其中,让我们学生可以更加主观地意识到所学的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中国法制史情境教育的优势

查看全文

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情境游戏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以及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为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

一、引言

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初期,其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仍旧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创造力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我们发现幼儿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非常有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境游戏的设置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延长学习时间,避免倦怠情绪,以此改善学习效果。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

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开展情境游戏教学中,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情境游戏的设置不能背离根本的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及加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目标,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原则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所要传授的教育内容以一定形式渗透到情境当中,通过教育主体双方的参与互动,使受教育者认知、行为进一步优化的一种新教学方法。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达到预设教学效果,在创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科学合理的创设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基本原则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都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情境创设”这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开创性实施创造了新的契机。由于该教育教学方法在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参考,为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对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按照预设路径实施以取得良好的预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施教规律与接受规律相统一原则

学生思想品性的形成,不单单是家庭、社会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其在学校中受到教育之后,将教育内容内化外显的结果。这不仅与教育者是否准确掌握施教规律,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着巨大的联系,而且还存在着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为准则,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碰撞之后是被排斥还是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问题。因为,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只有与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能力及学生们对知识的可接受能力相匹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对品行、品性尚在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正向的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为了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切实处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有机融合、争取教育效果最优化,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真正卓有成效。 

二、教育内容需要与教育对象需要相统一原则

查看全文

幼儿园教育情境设置技巧论文

一、情境创设的意义《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特别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日本在2001年4月正式实施的新《幼儿园教育要领》中也特别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应该通过环境来进行,并将通过环境教育作为日本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关于环境教育一些教育工作者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将其视为“一个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它的一切方案活动都以环境的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整个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位置。

就幼儿园教育而言,教育环境只是一个宏观上的概念,而特定的教育情境的创设则是环境教育作用于某一教育目标及教育活动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

教育情境是情与境的统一体。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为、心理;境,则强调客观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幼儿园情境不仅包括幼儿园内在的“时、空”物质环境布置,还包括教师的行为、态度、情感等。对于这一点,瑞吉欧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做了很好示范。

在瑞吉欧所提倡的建构学习中,幼儿的认识、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当儿童对自然环境中某种要素发生兴趣后,教育者便会为他们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引导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活动。

二、情境创设的教育价值教育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查看全文

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策略

【摘要】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形象记忆和思维能力较差等特点,对幼儿的教育应有所技巧和方法。情境游戏将教育融入到游戏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习知识,符合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从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浅析,希望对幼儿教育事业可以有所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策略

幼儿教育作为许多学生学习的开端,对学生性格、思维、学习习惯等都有重要作用,传统教育由于对幼儿年龄的忽视,采取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所以幼儿学习效果很差。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弥补了这一弊端,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游戏对幼儿教育的益处

1.增强幼儿对常识性知识的记忆。常识学习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重要,情境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服常识性的知识进行反复学习而不厌倦。其一,幼儿学习使用到的教材有很多常识知识,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只是说明加解释,只会让幼儿感到无聊并不愿学习,将游戏与教材中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多设置一些关于一个知识的不同游戏情境,可以帮助幼儿在不同游戏情境中反复记忆一个知识点,由此,幼儿会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会更牢固;其二,幼儿教育中涉及许多生活常识,设置生活情境游戏,可以帮助这些年龄偏小的幼儿反复记忆日常生活中常识,以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情境不必手足无措。2.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一是遇到伤害时能够向大人准确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如虐童事件频出,而大人问幼儿时,幼儿语言表达经常是不准确的、模糊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弱势成为大人无法了解幼儿真实情况,幼儿无法表达清楚自己意思的关键原因。二是有利于幼儿对事物情感等的描述,结合文本设置情境游戏让幼儿逐渐学会描述一些事物,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自己的情感例如自己对母亲的爱。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育中必须进行的教育,其中,一些专业名词和动词也是必不可少的。3.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在情境游戏中,幼儿参与动手操作、角色扮演和大脑思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设置情境游戏时要兼顾多个方面,包含体力训练、脑力训练与幼儿习惯与性格的培养等,让幼儿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二、设置情境游戏时的关键

查看全文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情境的启示

一、实用主义哲学视阈下的“经验”

杜威提出生活是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1]。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如果有机体对自己探究、改造环境的结果感到满意,那他便收获了经验(探究和改造的过程)。经验是一种动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将有助于有机体在将来相似的环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经验从获得方式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有机体经过自主的探究、实验后获得的。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经验,比如来自教育者的口耳相传、从经验的记录载体(纸、符号)中获得。间接经验的获得是基于前人经验的结晶,具体体现在学校中就是学习课本的内容。杜威看来,经验获得过程至少有三个阶段:①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直接经验;②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增加其纵深意义;③进一步拓展成为科学的、系统的知识。在这三个阶段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绝对的起点,间接经验主要在将直接经验拓展化、意义化的方面发挥作用,其获得一定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间接经验在经过理解、内化、意义化以后便转化成了自身的直接经验[2]。

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帮助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教育要有助于有效用的经验的生成、创造和重组,而不单单是传递和继承。只有在经验改造和重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超越前人”的思维和创新创造。这就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视角下教育的含义。杜威强调经验的获得来自于真实情境中活动的刺激。即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以本能、能力为依据的,也就是说经验的获得必须是主动的,是基于每个个体的本能而产生的[3],而非外力作用下产生,是一种“自觉的教育”。在杜威看来,传统的教育向学生提供的是独立的学科、系统的知识、经过成人化的逻辑[4]。这些内容不是学生本身活动的产物,它们超越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对这些内容感觉不到需要和兴趣。因此,经验的传递应该在被心理化、被“还原”至学生的逻辑后再进行传递才是有效的[5]。这就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中教育的任务,即还原、重构经验,将经验还原至可以被教育者接受的程度,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去获得这些经验。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6]。换言之就是通过构建教育情境,将间接经验与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继而通过亲身活动被受教育者内化。

三、教育情境构建的基本原则

从杜威对教育任务(还原经验)的描述中可以知道,经验产生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经验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单独存在,因此构建教育情境是教育者还原经验的必由之路。结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教育情境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真实性。完整的教育不仅仅是还原正确的经验。杜威的探究知识论强调知识需要经验的还原,而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只是将正确的经验还原,那么这样的知识是“绝对”的正确,但是“经验的获得”却失去了多样化的原始发展。只给孩子留一条正确的知识获得道路,是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构建的[7]。真实教育情境的意义还在于它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或是即将经历的。这会提升教育过程的亲切感,减少陌生感带来的身心紧张[8]。完整的教育不一定是把完美的经验(静态、结果性经验)传递下去,而是将经验获得时的经验(动态、过程性经验)同步传递给学生。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教育情境的构建要有容错机制,甚至是有引导性的试错,允许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各种可能。以实验模拟系统为例,目前有些VR实验模拟系统,只允许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一旦操作失误或顺序错误,实验即陷入无法继续的境况,并没有模拟出操作失误的后果。这种模拟失去了“真实模拟”的意义,也就不能算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二)开放性。教育情境的构建应该允许开放的角色带入。杜威提出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分不清彼此的。在这种教育情境中,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差别,大家均是教学统一背景下的合作者。教师在理想教育情境中的身份是学生的同伴和经验获得过程的引导者和见证者。生命体的意识是具有情境性的,是与其所处身份和经验积累相关联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生命体在情境中成长的主体地位,不针对某一类人而创设封闭式的、固定主题的教育情境,应该关注不同个体的反应,不仅仅是学生。教育情境的构建应该允许开放的刺激输出。情境对人的刺激是随着人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变化的,因此要留足充分释放学生对刺激反应的空间,而不预设固定的统一的刺激。不能把情境的输出想象成固定的刺激,应该充分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经验获得。理想的教育情境中没有失败者,只是获得经验的效率不同而已。如何提高学生经验获得的效率是教育者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三)社会性。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批判了传统学校的学科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并提倡将人类事物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9]。此外,杜威提出复杂的文明过分复杂,不能被儿童全部吸收。因此,学校应该选择相对基本的环境要素,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同时保证每个人不受所在群体的限制,可以与异质群体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将学校的教育适当社会化,建立一个人为优化的社会情境。他提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学习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求知识,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有助于有效用的经验的生成、传递和创造。“有效”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个体更好融入社会[10]。(四)综合性。杜威提出“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11]。生活中没有单一纯粹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存在于复杂的、综合的问题情境之中。为了不把经验与生活相割裂,教育情境需要具备综合性,而不单单是传授学科知识。应该将断裂的、分散的经验以综合性的状态表现出来,创造“复杂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和全面认识。综合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感[12]。儿童具有积极的认知主动性和巨大的潜力,教育情境应赋予学生自主获得的权利,大胆构建综合的、复杂的教育情境。在杜威学校中13岁的孩子们需要完成四项作业,分别是历史课、科学课、活动课、政治课。在这四项作业中,杜威创造性地将地理学、建筑学、卫生学、装饰学、公民自治能力等内容融入到其中。例如在科学课中开设摄影术的教学,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摄影,还同时教会学生“光的知识”,将观看光学仪器、了解干涉仪和分光镜、学会成像原理、自主制取显微镜、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等内容整合在一项综合课程之中,利用学生的创造性冲动,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事物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一教育探索取得了成功,也充分证明了综合性的教育情境对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作用。(五)连续性。经验是连续的[13],而不是孤立的。没有前续经验的积累,后续经验的习得会格外吃力。特别是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如果过于生硬、过于刻意地建立人为化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经验获得是起反作用的。教育情境的构建需要考虑经验的连续性,在选取认知事例和目标时应该站在学生已有经验的角度,注重采用学生关注、喜闻乐见的题材、形式,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展开教学过程。举例的过程应该是强化经验之间的联系,将孤立的、分散的经验转化为连续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只有当教育内容具备连续性的时候,才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又一个连续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可以持续成长。(六)互动性杜威在经验的产生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即环境和人之间的交互性与认知变化。这体现了人对情境的认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环境刺激—基本认知—反观环境—新的认知”的认知循环中不断完善。因此人对固定环境的认知也是变化着的,所谓的“固定环境”会随着人的认知的变化而产生对人的新的刺激,即经验来自于情境的刺激,而所获得的经验又会影响对情境的再认识。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情境概念与赫拉克利特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河流”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互动教育情境的意义还体现在使客体呈现运动的状态会增强学生对情境的感知效果[14],让学生真正实现因情入境、触境生情。基于此,教育情境的构建应具备互动性,重视有机体在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对环境的反馈与再认识,具备收集有机体在情境中的“主动适应”信息,并反馈给有机体,将有机体获得的静态经验(对当前情境的认知)转变为动态经验(适应更多情境的经验)。(七)无目的性。在教育即生活的视角下,教育的时间轴被无限拉长,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直至生命的结束。评价教育的唯一标准是“经验”。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评价,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可以生活在完满生活中的人。在理想教育情境中教育评价的时间点是“现在”,而不是未来的、人为的固定考核,其评价的指标就是“是否收获了解决未来复杂问题的经验”。因此,教育情境的构建不应以考试评价为结果局限,也不应以学校为空间局限。对于教育者而言,应该充分发掘社会的各个教育情境,例如厨房、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等,都可以用来设置主题情境来进行社会性教育。“认识情境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15]。只要走进了生活的任何情境,每个学生就都是经验的收获者,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

查看全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研究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方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辩证分析文化情境创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动态因子,充分发挥动态因子的积极影响,以“圆、深、顺、特”四字为抓手,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变范式,从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16年,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并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推动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面对这一新情况、新态势,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有助于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的价值意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景创设是指教育者立足文化价值意蕴,根据教育原则和理念,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等,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内化价值意识,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价值塑造。积极创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价值意蕴。1.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动之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网络文化情境,有助于将“由网而生、由网而兴、由网而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以网络技术助推意识形态工作,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以网络文化牵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创新性地推进教育现代化。1.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之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文化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抽象、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从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落实为网络文化育人正能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1.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是服务学生成长的创新之举。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影响深远。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构建网络文化情境,将网络文化转换为最直接的教育动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循环式动态“网格”,逐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明辨网络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创设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聋校语文微课情境教育理论研究

一、寻找微课与情境教育的契合点

(一)厘清二者的关系

要在聋校语文微课中践行情境教育理论,首先要厘清二者的关系。从二者本质出发可以看出,情境教育更侧重于一种教育理念,相对来说微课则更接近于教学方法论范畴。情境教育的理念内涵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微课则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

(二)找到二者契合点

1.教学效果的契合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其情感体验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微课则具有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元素,教师很容易就可以操作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同样有助于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查看全文

情境创设道德教育论文

一、何为“道德”和“道德教育”

道德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提到道德两字:“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唐代的韩愈更是在他的《原道》进一步指出道德的含义:“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近些年来,我国有关学者教育者为我国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进行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困扰,其中广大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都是“以知识为中心”,朱小蔓教授批判到这种模式是“把学校道德教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和“把道德教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在生活的道德教育,道德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信念等)的选择,是外显于生活事件和人的运动中的。亲身经历和实践是日常生活的特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属性,道德学习者必须是生活的行动者。道德决定和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景性、具体性和选择性,离开真实生活的道德只会留下华丽的道德外壳而失去真正的意义上的道德内涵。

三、将情境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所谓情境教学,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受教育者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1.叙事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叙事”是情境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式,最常表现为师生互讲故事。人类生来就是“讲故事的动物”,叙事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是跨国界的、永恒的、跨文化的,就像生命般存在。”叙事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传播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他们可以协助受教育者描述自我或他人的道德经验,通过对相关事件表达关注以及反思和重构,促进受教育者对道德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对未来的现实情境的适应技能。叙事最基本的构成应该是一种对话关系,它包含了叙事者与聆听者。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课堂上,可以一开始就讲故事。在这里,讲什么故事也也很重要,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选取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树立一个道德榜样,这种榜样教育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今年三月,有位学者对某中学近300名高一受教育者做了一次“关于榜样情况”的问卷调查(其中注明不可以是娱乐明星),结果显示:133人回答“无榜样”,42回答榜样是“父母或亲人”,9人回答榜样是“雷锋”(不知道和当月是学雷锋月是否有关),其余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乔布斯、巴菲特、马云、马化腾、刘翔、姚明、郭敬明……甚至有三名受教育者回答榜样分别是“奥特曼”、“钢铁侠”和“孙悟空”。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的缺失,由此看来道德榜样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有效果。要知道,我们的德育课堂给受教育者树立了很多榜样,光是书本课文中就有尊老让梨的孔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抗日小英雄雨来、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等等。新闻媒体更是时时更新时代榜样,从“三八红旗手”售票员李素丽、“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任长霞、行善为人的丛飞,从冰窟救儿童的张华、见义勇为的孟祥斌到如今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然而这些榜样却没有在受教育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道德榜样似乎难承受道德教化之重。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叙事,进行道德经验的分享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讲故事并不是传统的说教或者规定特别内容的道德教育,而是鼓励每个人成为自己故事的主题,分享自己的亲身经验与体会。这是个“自我述说——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聆听、互相学习。故事的情境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引发彼此间运用各自的感性与理性进行激烈的辩论。当受教育者的认知经验不是由灌输而来,而是由经验分享而来,加上自我感受,进而引发积极主动的思考,那么教育者初衷也就完成了。2.实践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课外实践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形式,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入受教育者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受教育者理解教育目的,并使受教育者道德情操得到发展。教育者可以创设受教育者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受教育者到农村下田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组着受教育者外出野营军训,让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形成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互助意思;组织学生参加像是老人院、社会福利院帮助有需要的人这类志愿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结合上述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双向叙事,分享彼此道德经验,然后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此创设有针对性的、多样的、灵活的、全面的道德教学情境,让受教育者感悟多样人生,激发共鸣,达到道德教育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