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07:03: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青花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自信下青花瓷艺传承与创新
白地青花瓷器是青花瓷的别称,是以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描绘上纹饰在陶瓷胚体上,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成蓝色,有较强的着色力,发色十分鲜艳,烧成率高,十分稳定的呈色特点。德化青花瓷实在明代中晚期的时候发展起的,在清代乾隆的时候青花瓷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到了嘉庆年间还有延续,之后就开始没落。“茶盘、茶杯、撤口碗、砚台、折腹盘、弧腹大盘、”等是德化青花瓷器的主要类型,多种多样的纹饰,多以植物、山水、佛教图案文字为纹样,可见德化青花瓷技艺也是十分精湛的。
1关于德化青花瓷艺的现状和传承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复兴的本质,我国历史孕育着悠久深厚的文化。青花瓷艺是中国自古以来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首选,它传载了中国劳动实践的智慧,把人们的审美价值充分的体现出了。现在德化陶瓷从业者,年轻人占的比例很少。德化陶瓷以传统瓷雕技术为主,学习雕塑的人较多,瓷画从业者较少,水平也良莠不齐。多数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在传承发展。学校开展师带徒,教师和学生双方自主选择,进行传统的拜师形式,学生跟着教师到教师的工作室或者企业去学习技艺,师傅手把手传授徒弟技术来延续陶瓷技术的形式来延续陶瓷文化。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开展大师工作室制度,国家/省级陶瓷艺术大师与中青年陶瓷从业者结成师徒,师徒签协议,徒弟跟着大师们进企业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如邱玫瑰青花瓷艺术,就是德化青花瓷艺的传承与创新的佼佼者。青花瓷艺呈现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德化传统青花瓷艺术要给于传承和保护,就好比人类需要传宗接代,就因为有了中国传统陶瓷术,我国的文化才能更加自信。同时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有些人还存在很多误解,有些人甚至认为,要想跟上西方的脚步需要摒弃传统的陶瓷艺术,发展现代陶瓷艺术。这种想法是严重无知的想法。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我国发展的根本。
2青花瓷艺的创新
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是艺术的创新。同时要具备新的突破,青花瓷艺的创新在艺术生命里有促进和更新的意义。“质变式和量变式的创新”这两个方面是艺术创新和发展的性质。在艺术范围内有了新的突破和创作出更具完美的作品是质变式的创新。而量变式的创新则是指在艺术的发展范围内发上了量的变化,对于艺术的品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就像以王步为的文人画风格的青花是量变化的创新,以施于人代表的现代派和后代派风格的青花艺术是质变式的创新。德化青花瓷的发展不仅传承着中国艺术的历史,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青花瓷艺术。在18世纪以前青花瓷技艺的创新性最为突破,也正因如此,德化青花瓷才有了发展的高峰。如果只有发展而没有创新,青花瓷在德化陶瓷史上的传统就形才会让德化青花瓷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德化青花瓷艺的创新和传承是现当下德化青花瓷艺术发展面前的主要问题。经过百年发展,德化青花瓷在技艺上的发展程度早已达到了精深,并具有一套专属的工艺范式。在着专属的工艺上要想达到创新发展,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质变式和量变式这两种创新相对比,量变式简单些,量变式创新只需要在青花瓷的材料和装饰上进行简单的改变就就可以。而质变式的创新则相对难些,如果对于传统的青花瓷艺术认识不到位和艺术素达不到更高的境界,那么在质变式的创新上则没有发展。现代德化青花瓷艺所面临的问题是青花瓷艺从业人员较少,水平也良莠不齐,创新力不足,这也是德化青花瓷没有更好发展的原因,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下面一对天地祥和,瓶造型灵感来源于旗袍领子,中山装的领子,应用传统绘画技法与雕刻相结合作为装饰技法,可以达到可视的,可触摸得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以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
3青花瓷艺的传承与创新
青花瓷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摘要
就艺术领域来说,中国陶瓷艺术与中国其它门类的艺术,如绘画、建筑、雕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源头程度不同地与陶瓷有着关联性,其中又以中国陶瓷中的青花瓷与水墨画的关联尤其密切。从青花瓷艺术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水墨画的色彩因子,中国水墨画的色彩对于青花瓷艺术设计的影响可谓比比皆是,本文就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国水墨画的色彩在青花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水墨画青花瓷艺术设计墨分五色料分五色
绪论
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从物理的角度,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
青花瓷绘艺术语言实验性体现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青花瓷历史悠久,点缀世人的生活已达千余年,甚而,它更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但是青花艺术不能裹足不前,要做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实验与创新。实验是发展的动力,当代艺术家们在实验创作中对传统工艺技法进行革新与突破,使得青花瓷绘从程式化的绘画风格逐渐转变成艺术家们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化表达语言。本文主要以当代青花瓷绘艺术的实验性为切入点,表现当代审美、工艺与思想,体现出当代青花瓷绘艺术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创造的艺术。
关键词:青花;实验;突破;创造
青花瓷,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近千年的传承,使得青花瓷不只是一种瓷器,更是一种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代表。在青花瓷自我呈现的历史脉络中,不难看出传统青花陶瓷绘画都是以器皿的形式呈现,且绘画式样多以国画人物、花鸟以及山水来进行创作的,这使得青花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题材与表现形式的限制。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发展,在景德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陶艺家、画家、雕塑家乃至文化学者之间互动交融,使得陶瓷造型的可塑性增强、绘画工艺不断革新、审美观念发生转变。与此同时,以平面瓷板、装置艺术等方式作为创作媒材也逐渐被当代艺术家推崇,当代绘画的表现性题材与内容也得以更好地发挥。
1当代青花瓷绘艺术在材料工艺上的实验性体现
在景德镇陶瓷之中,有一种艺术形式极为特别,似画而不用纸,那便是盛极一时的“瓷板画”,以瓷为纸,以料为墨,创造出了中国水墨与瓷的完美结合。但传统青花绘画主要是由程式化的分水技艺绘成,尽管画面完美,内容与形式上却缺乏创造力。罗小聪教授则在传统青花绘画工艺上进行实验与再创新,将青花结合传统水墨、民间剪纸及木刻版画等工艺,以刀代笔,突破了传统青花绘画的程式化,独创了“剔青”手法。“剔青”是在坯体上采用“喷、泼、剔、绘”的工艺技法,形成意象性的青花艺术形态,而采用不同型号的刻刀剔刻图案细节也是根据画面需要灵活变通的,整个作画过程是自由化且多元化的。除此之外,罗小聪教授的青花创作不再如传统青花那般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只注重装饰性,而是注入了自身的思想与情感,加之对自然的感受与体会,从而使得青花艺术在他笔下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创作语言。因此,“剔青”艺术是独特的;是在传统青花程式化语言上进行突破与革新的;也是当代青花艺术探索发展道路上的一条新路径。如图1,是罗小聪教授代表性的青花作品之一《圣·敦煌》,他曾在采访中提及该作品是在敦煌莫高窟采风的过程中以及参观了敦煌历史博物馆后,感觉到敦煌经过不断保护修复后失去了过去原始的状态,认为远古的敦煌是最自然的敦煌,于是遍寻一些古老的洞窟作为素材,回景之后将它们组合、再创作,并注入自己的艺术语言,再现了一两百年前的敦煌。作品的主体莫高窟的藏经洞是用小刻刀采用碎体的方式仔细地剔刻而成,以此表现莫高窟的砂岩体被风化的模样,岩体上还剔出覆盖着的斑驳残雪,通过残雪和风化的岩体表现敦煌历经风霜后的沧桑;另外,画面上半部分围绕着舍利子塔剔出层层云彩,给人以佛光乍现的感觉,使这百年前的敦煌沧桑却不失庄重。整幅青花作品体现出创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创新的表现手法,画面布局考究,细节丰富却不失整体,为观者展现了一个古老的、质感的敦煌。又如作品《故乡》,是罗小聪教授采用“剔青”手法,加之徽派建筑与风景为题材,用写实主义与中国水墨的融合创作的当代青花艺术,具体做法是:通过泼墨的方式以及控制青花“焦、浓、重、淡、清”的变化体现出重峦叠嶂的远山,近处通过细刀剔刻蓝白相间的剪影效果来勾勒出房屋与树木的轮廓,远山和近景之间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画面中通过剔刮呈现的留白仿佛是光从那轻烟薄雾中穿透而来撒落于这一带徽派人家,于水墨氤氲中,隐约可见。画面朴实清新,但又有一种散落空灵的潇洒飘逸。罗小聪教授的青花作品既包含了丰富的工艺创新价值和当代绘画艺术精神,也渗透了创作者的人文思想与浓郁的乡土文化意识,以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再现心中的梦。
2当代青花瓷绘艺术在绘画技法上的实验性体现
景德镇青花瓷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摘要:景德镇青花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艺术的交流的重要载体。16世纪它零星地传入欧洲,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逐渐风靡欧洲,19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广泛渗入到欧洲社会,对其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催生了许多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青花瓷以其清新雅致、意境悠远、传世量少,成为广大研究人员的争相研究的对象。本文将通过对青花瓷的造成特色以及成型工艺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其艺术内涵,加深对青花瓷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景德镇青花瓷;欧洲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影响
元代至正年间。青花瓷出现了很多的大型的器物,造型优美别致,器型繁多,再加上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的成熟,使得青花瓷中不断地涌现出精美的瓷器来。通过巧妙的绘画,将图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出来,再加上烧制的工艺精湛,其中的故事人物表象得体,展现出了青花瓷的风格特点,这也会死青花瓷最重要的部分。
1青花瓷的起源和特点
青花瓷,又被称为白底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一种主流产品,属于釉下彩瓷。青花瓷是使用钴矿作为原料的,这种原料是含氧化钴,在陶瓷的坯体上进行描绘花纹装饰饰,再上一层透明的釉,经过高温烧成。钴料烧成之后是呈现蓝色,具有烧成率高、发色鲜艳、呈色稳定、色力强等特点。原始的青花瓷源于唐宋在那时候就已见端倪,而成熟的青花瓷则是出现在了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里。明代青花瓷成为主流。清熙时则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又叫釉里青,是釉下彩的一种。元青花的纹饰的层次十分的明了,结构多样却不混乱,在瓷器上多为人物、植物、动物以及诗歌等,一般在画牡丹的时候都会在花瓣边上有留白,云纹中一般选择缠枝或则海八怪,三阶云等,龙纹一般为三爪、头小、细颈,身形十分的矫健凶猛,笔法流畅,渲染有力。青花瓷是用钴矿作为原料,由于钴有很强的着色能力,在烧制之后会成蓝色,颜色鲜艳,而且烧成率也较高,颜色也比较的稳定,然后在坯体上画上纹饰,再加一层透明釉,一次烧成。元代的青花瓷是走向成熟的阶段,其造型特点比较的釉色比较厚重,胎质比较疏松,整体颜色呈现出黄灰,底釉成乳白色。自元代出现了以后,从明代到清代的中期,几乎都有名品闻世,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青花瓷一直都是景德镇产量最大的产品。但是从18世纪末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发生以后,景德镇的近现代瓷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就是逐渐下降。其中的原因,就是与近现代国外列强的不断侵略下、经济的衰败、社会政治的动荡等社会环境下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景德镇青花瓷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从青花瓷窥景德镇元代商业交通
元代由于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为景德镇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诞生了蜚声世界的青花瓷。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造型丰富,品类繁多,由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的需要,故青花瓷中既有为外销中东、西亚伊斯兰地区和国家生产的大瓶、大盘、大罐、大碗等饱满的大件器物,也有为出口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佛教国家而生产的水注、水滴、小罐、小瓶等小件器物,还有为适应国人生活需要生产的高足杯、盏托、连座瓶、文具盒等。①据统计,目前元青花瓷器全球存世的仅400多件,国外的土耳其、伊朗、美、英等国家博物馆收藏有200余件,国内的十六省市共出土了200多件。现将国内出土元青花情况介绍如下,可以找出元青花分布规律与元代商贸交通有密切关系。
一、出土元青花的基本分布
元代中书省,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除山西省没有发现出土的元青花外,元代中书省境内均有大量窖藏和墓葬出土元青花。截止2009年在元代中书省境内出土的元青花共计70件,占目前全国出土元青花的1/3,可见元代中书省地区是景德镇元青花的主要销售和消费地区。如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窖藏出土大罐、玉壶春瓶、梅瓶等器物。②内蒙古自治区出土元青花主要集中分布于从赤峰到包头的几个窖藏中,如赤峰市大营子哈金沟村窖藏出土的龙纹高足杯,③林西县大营子乡前地村窖藏的青花盘、高足杯等,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出土的青花菊纹盏,包头出土的鸳鸯纹碗等。江浙行省主要包括今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苏南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地区。元代景德镇隶属饶州路浮梁州,属浙东道宣慰司管辖,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江浙行省出土的元青花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在江浙行省境内出土的青花瓷数量总计70件,占目前全国出土元青花的1/3,说明元代江浙行省地区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是景德镇元青花的主要销售和消费地区。如江苏南部的南京、丹徒、句容、溧水、金坛①等地出土了青花梅瓶、盖罐、碗、高足杯等多种器型。安徽南部的歙县、②繁昌、青阳、芜湖、当涂也出土了高足杯、净瓶、大罐等器物。元代江西行省主要包括今江西省和广东省,在其境内发现的元青花数量不多,但很集中。如1980年高安元代窖藏就出土了元青花19件,③包括6件梅瓶、9件高足杯、1件觚、3件盖罐,其地位在出土元代青花瓷中不言而喻。河南江北行省主要包括今河南省、安徽省皖北、江苏省苏北、湖北省等地。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出土的元青花数量较少,统计目前不超过20件。此外元四川行省今三台县、④湖广行省今湖南常德、甘肃行省等地也零星出土了元青花器物。从目前元青花出土地域来看,景德镇青花瓷器在中书省、江浙行省受广泛青睐,两地区是青花瓷最主要的销售地区。而在边疆省份地区如西北新疆、东北吉林、华南广西等地区只是有零星的出土,可见景德镇青花瓷这一艺术消费品在边远地区还未普及,很大原因可能与边疆地区商贸交通网络不发达相关。如果把出土元青花分布位置具体标志在元朝疆域图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元青花集中分布在元朝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一部分集中分布于今长江下游两岸的安庆、芜湖、南京、扬州等地,大部分分布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杭州、金坛、丹徒、淮安、濉溪、济宁、邹城、南皮、泊头、北京等市县。其次在今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出土的元青花,大都分布在元朝通往钦察汗国的交通干线上,即由上都出居庸关,经天德军(今大同),沿河套而至河西走廊至沙州(今安西),取天山北路至察合台汗国的阿里麻里(今霍城一带),再西行至钦察汗国辖境。⑤最后在今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分布最少,云南、贵州、西藏、广东目前都没有元青花的出土,四川也只有4件,广西则出土了1件。可见从出土元青花的分布地域来看,在元代商贸交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区,是景德镇青花瓷最主要的销售地区,也就有今天该地区的大量窖藏、墓葬出土元青花。而在边疆地区由于商贸交通的不利因素,成为景德镇青花瓷器销售的盲区或冷门地区,从而造成出土元青花分布的不平衡特点。
二、北上元青花陆运与水运考察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利用京杭大运河,发展江河航运、开辟海洋航线,遍布全国设置水路驿站1500处,构成了以首都大都为中心的稠密交通网。中书省是元朝“腹里”,下设29路、8州、属府3、属州91、属县346。元青花在元中书省辖境出土最多,可见与发达的中书省交通网是分不开的。在大都与上都发现的元青花较多,正与沟通大都与上都的繁忙交通有密切相关。除大都至上都的黑谷路即帝王车驾所走的路线以外,沟通两地至少有3条商贸交通干线。⑥(1)驿站正路,全长600公里,路线及站赤:大都—昌平—南口—北口—居庸关—缙山站—榆林站—雕窠站—龙门站—赤城站—独石站—牛群头驿—明安驿—察罕脑儿行宫—李陵台驿—桓州—上都。(2)西路,路线及站赤:大都—居庸关—榆林站—雷家站—宣德府—野狐岭—抚州—宝昌州—盖里泊—察罕脑儿行宫—桓州接望云道转东北行至滦河上游上都,全长550公里。(3)东路,路线及站赤:大都—通州—顺州—古北口—宜兴州—风山—大阁儿—东凉亭—上都,全长650公里。可见大都与北方蒙古草原的交通极为发达,因此两地的商贸往来极为繁忙。《元史•别儿怯不花传》记载:“至顺元年(1330)……迁徽政院副使,耀侍御史,特命领宿卫,升荣禄大夫、宣徽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宣徽所造酒,横索者众,岁费陶瓶甚多。别儿怯不花奏制银瓶以贮,而索者遂止。”在今内蒙古、北京等地出土的元青花如玉壶春瓶、高足杯、盏、觚、壶等器型,多为酒器,可见与文献记载较一致,贵族争相收藏宫廷御酒瓷瓶的风气影响波及很广,在中书省辖地今山东、河北等地出土的元青花也多为酒器,如保定元代窖藏瓷器实际上是两套元代宫廷酒器。这些御用酒器可能是元仁宗赏赐张硅“上蹲酒”时,一道赠予他的。①可见通过极为便利的商贸交通,在中书省境内购买或其他途径取得青花瓷比较便利,同时蒙古贵族好酒习俗也主导了该地消费的青花瓷多为酒器,这就为景德镇产元青花在中书省的销售提供了重要信息,从而使得元青花酒器成为青花瓷器中的大宗产品,并且以中书省的影响力波及全国各地。《元史•食货志》所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江浙行省面积仅及中书省的1/3,但年纳税占全国总数的37.10%,是中书省年纳税18.75%的两倍。大都通往江浙行省的路线,主要是两条,一条陆路一条水路。前者陆路自大都西南行,经范阳驿、新城、归仪、河间路任丘、河间、乐寿、阜城、景县、陵州,复经济南路、泰安州、兖州、徐州通达江浙各省。一条水路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其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河流,大都的财政和粮食的供应就是通过这一渠道取自江南。尤其是在修浚沟通南北大运河时,两岸均铺垫石料以防河堤溃陷,沿河两旁筑有大堤,形成通往大都及运河沿线城市的大路。路上铺设沙石,两旁栽种杨柳,既有荫凉,又避风雨。沿途设有店肆、旅舍,商贸往来,通行无阻。元末孙作《沧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橼梅择之序》:“自杭走汴,水路两千里,如游乡井,如入堂奥,如息卧内。”正是因为南北水路交通往来畅通无阻,必然带来商品流通方便,运河两岸出现许多市镇,如楚州、济宁、东昌、临清、长芦、直沽等,有些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楚州(今江苏淮安)成为当地漕运枢纽,日渐重要。②出土元青花也多分布在这些重要的城市,如扬州出土的月影梅纹蒜头瓶、淮安出土的牡丹纹兽耳盖罐、济宁出土的花果纹玉壶春瓶、沧州出土的云龙纹高足杯等,这一现象说明运河沿线的城市商业繁荣,逐渐成为元青花除大都等大城市外的销售重要地区,加之此地多处于沟通南北大运河沿线两岸,南来北往的商品货物多经过该地,因此极为便利的商贸交通成为景德镇元青花销售的首选之地,这就为出土元青花分布规律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和线索。
三、南下元青花的水运与陆运考察
诠释纹样为主浅议朝鲜早期青花瓷
内容摘要:朝鲜早期瓷器受到我国元朝和明朝青花瓷器的影响,并在15世纪中期开始生产青花瓷器。文章以纹样为中心来考察朝鲜早期瓷器中体现的明代青花瓷的影响。尤其是朝鲜早期青花瓷的纹样中,中国色彩较浓的龙纹和缠枝莲花体现了较多的宣德之前期样式的特点,以此来考察宣德年间之前明青花瓷流入的可能性。
关键词:朝鲜早期纹样明朝青花瓷
15世纪前半叶流入朝鲜的我国明朝青花瓷直接影响了朝鲜早期的青花瓷。首先,在朝鲜早期青花瓷传世品的纹样中经常出现中国题材:缠枝莲花纹和波涛纹、联珠纹、莲瓣纹、缠枝莲花纹等附属纹样。尤其是在宣德年间青花瓷6次大量流入①,宣德样式成为了朝鲜早期青花瓷的模本。其中于宣德五年传入朝鲜的青花云龙白磁酒海的云龙纹直到16世纪为止都没有大的变化,由此也可看出朝鲜早期青花瓷确实受到了宣德青花瓷的直接影响。但是,缠枝莲花纹并不是宣德时期的样式,相反与洪武年间缠枝莲花纹相类似。因此,本文以朝鲜早期青花瓷传世品中出现的龙纹和缠枝莲花纹样为中心,来考察明朝早期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对朝鲜早期青花瓷的影响。
朝鲜青花瓷器受明代影响最明显的一个部分就是朝鲜早期青花瓷器的纹样。尤其是波涛纹和联珠纹、莲瓣纹、缠枝莲花纹等从属纹样的影响较大,主纹样中的缠枝莲花纹和云龙纹体现了所受宣德时期瓷器的影响。
1430年明朝宣德皇帝下赐了3件青花云龙白磁酒海,《五礼仪》的图说中白磁青花酒海图(图1)和青花云龙白磁酒海的名称一致,由此能够推测出当时传入朝鲜的宣德样式的面貌。与日本出光美术馆所藏宣德款的青花云龙纹壶(图2)的纹样也非常类似,能够推断出云龙纹的样式:以身体蜷缩为S型的3爪龙为中心,旁边配有如意珠和如意云彩,整体构成和龙的姿势与韩国湖岩美术馆所藏的国宝785号和786号的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图3)非常类似。②
露着爪子、胡须飘舞、蜷曲着身子的3爪龙以及如意珠和如意形的云,这些与宣德年间云龙纹的样式都非常相似。宣德年间的云龙纹有翼龙和闭嘴龙两种,其中闭嘴龙在宣德晚期出现,胡须在风中飘荡,舌头不往外伸,朝鲜前期的云龙纹体现了闭嘴龙的特征。成化以后,与波涛和云彩一起出现的龙纹逐渐减少,与缠枝莲花纹相结合的龙纹逐渐增多,龙的形象也逐渐从威严转变为轻松、可爱的类型。③朝鲜的玉壶春瓶很多为白瓷,其器型的特点为颈部较为短、厚,从瓷体到颈部展开得要平缓一些。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玉壶春瓶肩部上的伸展类似。底足比元代的要宽,更具安定感,底足更薄,更富美感,这在朝鲜15—16世纪的青花玉壶春瓶中有所体现。
朝鲜前期折沿盘与我国古代瓷器关联
内容摘要:朝鲜早期白瓷中折沿盘以当时金属器的样式为基础,受到元朝瓷器的影响,并在高丽时代开始制作。但两国的胎土以及审美感的差异,使得底足的形态和大小上有所不同。本文考察了其与元代折沿盘的关系,分析了朝鲜早期的折沿盘起源及其发展样式。
关键词:朝鲜早期折沿盘元代
朝鲜早期白瓷中折沿盘在高丽时代开始制作。①朝鲜的折沿盘比起一般盘子来数量要少,只是以高档白瓷和青花瓷器来制作。同时期的粉青沙器以高丽末期青瓷盘为模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但朝鲜早期的折沿盘则以金属器为母体并高度模仿其形态上的特征。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内底较浅、较平,口沿有微小突出的边沿,但越到晚期,平内底逐渐隆起,器皿的高度也随之增加。②
朝鲜折沿盘器型的渊源可以进行两种推测:第一,从器型方面看,很有可能是模仿了金属器;第二,在新安遗物中发现了几件被认定为是元代中期遗物的元代折沿盘,与元代折沿盘器型非常类似,这不能排除从中国传入的可能性。其中韩国新安遗物青白釉双叶釉里红诗文盘的器型是折沿盘稍微变形后的椭圆形,但其基本型还是折沿盘,尤其“诗文纹”是16世纪朝鲜初期青花白瓷最普遍的纹样,有可能元代折沿盘已经传入。③比较中国首都博物馆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盘和朝鲜早期的白瓷折沿盘,我们会发现: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形态特征为口沿到胴体的部分成阶梯状锐利的角,口沿的边沿部分被处理得厚而圆,底部较平缓。这种器型的特征与金属器制作中使用的手法非常类似。
由于能够适应元代初期蒙古族残留的游牧生活习性,金属器作为一种生活器皿而倍受青睐。高丽末期朝鲜初期,金属器的禁用意味着金属器的大众化,铜器和金银器的器型已经成为陶瓷生产的模板。比较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南宋彭州金银器窖藏出土的狮纹银盘和北京昌平出土的青白釉折沿盘④时,我们会发现其器型、平口沿、边沿等方面非常类似,可以看出金属器对陶瓷的直接影响。银盘子的镂空狮子、缠枝莲花纹纹样和构成是青花瓷器纹样发展的基础。但朝鲜前期的青铜折沿盘的直径是13.6cm,青花折沿盘银盘的直径是16—20cm,金属盘比青花折沿盘小3—6cm左右,南宋彭州金银器窖藏出土的狮纹银盘也是直径13cm左右,比瓷器的折沿盘小。金属折沿盘和青花折沿盘比较来看,盘的大小也有区别。
朝鲜折沿盘是以金属器为基本形态而生产的,这一点已非常明确,但大小有所不同,有可能是为了配合陶瓷制作的特殊性及其用途而发展起来的,不能完全排除其受到已流入的元朝折沿盘的影响。
美术欣赏中民族文化渗透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而当今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却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韩”“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本中的绘画工艺等作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才能深入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感”。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最早认识社会的主要媒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漠视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家民族意识就会淡漠、虚无乃至异化。我国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而我们在学习美术鉴赏时,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出现缺失,文化价值观迷茫。当面对汹涌而来的“韩流”、“日流”时,容易失掉辨别能力。在欣赏张萱的《捣练图》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作品从材料上看是什么画,画的是哪个时代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很让人寒心,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分类有哪些;从体型上服装上判断出是唐朝作品,但接下来让他们说唐朝服装的特点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唐朝的服装和韩国的传统衣服很相似,他们是通过看韩剧了解到的。包括他们现在穿的衣服也是追求“韩版”,民族的他们认为土气、俗气,韩版的才是潮流才是时尚,很标准的“哈韩一族”。所以我专门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服装,尤其是汉族的服装变化,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呼,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前提下,又颇具时尚特征。传统服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传统服饰的兴起也可看做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了解其分类及传统的装裱艺术形式,我特地在班内举办了一次小型中国书画展览,内容包括了人物、山水、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册页、手卷、帛画、横披、镜心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的反映,它既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熟知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图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
尤其是通过对多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特点方面的了解,亦可感受到我国历代工艺美术创造的伟大和艺术的光辉。对于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并为此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比如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的在世界上影响非凡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例,南京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青花瓷润澈通透,古色古香文化底蕴十足。中国的瓷器传统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仿中国古典青花瓷器的作品别有一番味道,比如成套的青花瓷制茶具、带盖儿的青花瓷杯、素静雅致的花瓶等,选上一套摆在家中,既增加了古香古色的文化情趣,也给居室增添了一份温馨。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所以在介绍瓷器时展示一些青花旗袍的图片,银白色的旗袍上淡蓝色的花纹,每一处都惟妙惟肖,每一笔都淋漓尽致,青花之美跃然于银白色打底的旗袍上,尽显出一种古代高尚典雅的美好。青花旗袍,将温润的肤色、细腻的白绸以及青花绣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东方女子的清韵,再配以周杰伦的《青花瓷》,学生的感官刺激很强烈,感受颇深,对于中国传统服装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在介绍民间美术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旧的年画、剪纸、玩具、草编等。尤其在收集草编时,学生亲眼看见棕叶在民间艺人手中折来折去,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蝴蝶就出来了,可以说是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学了。
试析民间艺术课程的儿童化策略
【摘要】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以其素净的、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富有艺术性的装饰美,深受儿童的喜爱。我们借此生成了“中国蓝”的特色主题活动。在主题实施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以儿童化的理念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再设计、再构建,使原有的主题活动更具特色、更适宜幼儿,引导幼儿愉快、自主地认同、接纳并获得相关的民间艺术经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化;艺术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花蓝”在历代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其审美意蕴与鲜明的视觉符号已成为民间艺术品设计的发掘点之一。在诸多民间工艺品中,蓝底白花或是白底蓝花的青花布、青花瓷(瓶、盘)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它们以素净的、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富有艺术性的装饰美,吸引大众的眼球,深受大家的喜爱。孩子们对这种蓝白对比的色彩也非常敏感,他们常常围在一起欣赏从家里收集来的蓝印花布、青花瓷的酒瓶、盆子,相互交流其颜色与图案花纹,并能充分地想象蓝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用稚拙的语言表达出心中对美的感受。“中国蓝”这一特色主题活动也就在幼儿的兴趣中应运而生了。在“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以儿童化的理念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再设计、再构建,使原有的主题活动更具特色、更适宜幼儿,引导幼儿愉快、自主地认同、接纳并获得相关的民间艺术经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从幼儿的立场确立课程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目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渗透。在《纲要》理念指引下,我们对“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进行了再审议,发现以往在主题活动目标的确立中,虽然考虑到了幼儿的生活水平与认知经验,考虑到了民间艺术的特性,但往往偏向于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学”的角度思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考虑不周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儿童化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明晰园本课程目标、完善主题实施目标、构建特色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感知、体验。(一)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对课程的实施起着统领作用。“中国蓝”是一个民间艺术特色主题,我们将课程目标的侧重点放在艺术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首先,通过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0度,统一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在讲座、研讨、反思中使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目标在课程中的作用、目标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其次,我们在一次次研讨互动中逐步修正完善了民间艺术课程目标。另外,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艺术篇,进一步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二)修正主题目标。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我们不断思考主题实施目标的适切性,努力完善主题目标。通过课程审议引领教师分析原有目标,提出更切合主题、更具针对性、更能清楚表述幼儿发展水平的目标。在“中国蓝”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考虑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参照《指南》艺术领域中的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来确定目标。同时兼顾语言、社会、健康、科学等其他领域目标,全面、综合地确定主题活动目标:(1)愿意欣赏并喜爱民间工艺品,认识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青花工艺品,了解其制作过程。(2)通过欣赏,感知青花工艺品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图案的装饰美,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3)探索运用折、剪、印染等方法来进行装饰、制作简单的青花作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4)用制作的青花作品进行艺术表演活动、讲述活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三)细化活动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因此我们注重活动目标的研究。引导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力求每个活动都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并确立。在“青花瓷”活动中,我们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青花瓷器展销会的内容设计线索,通过参观、收集、交流、欣赏、绘制等方式,学习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及情节画等不同装饰方法,简单了解青花纹样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感受青花饰品独特的韵味。如在“青花瓷瓶”活动中,我们细化了活动目标:(1)欣赏青花瓷,初步感受到白底青花的古朴简约美。(2)知道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尝试用多种线条、图案绘制青花,装饰废旧瓶子。(3)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功快乐。通过不断细化具体的活动目标,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以幼儿的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文化产业视角四大名瓷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陶瓷是我国重要的发明创造,中国的制瓷历史悠久,素有“瓷国”之称。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产物,不仅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同时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精神产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陶瓷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尤其是四大名瓷,更是如同璀璨的明珠般熠熠生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古老的陶瓷文化究竟要以何种方式传承与发展创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为陶瓷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本文基于文化产业视角,对四大名瓷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为陶瓷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关键词】四大名瓷;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
陶瓷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陶瓷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基因,作为历史悠久传统技艺,比欧洲早近千年,我国就已经掌握制作陶瓷的秘诀,为国内外市场提供无数精美绝伦的陶瓷精品。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我国的陶瓷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四大名瓷是传统陶瓷的代表,本文以四大名瓷为例,研究通过文化产业的路径对陶瓷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不仅可以对我国陶瓷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其他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四大名瓷
四大名瓷分别是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以及颜色釉瓷。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明清的青花瓷远近闻名,几乎是最广为人知的陶瓷种类之一。经过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积淀,青花瓷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艺术的代表。比较常见的是白底蓝花的青花瓷,以高白泥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素净的白色胎体,再用含氧化钴的矿物质为釉料,经过隔夜的茶叶水稀释,使用造型独特的鸡头笔进行描绘和分染,之后再用吹釉的方式在完成的画面上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制而成。根据不同配方的氧化钴釉料以及茶叶水的添加比例会呈现出不同的蓝色,有的偏向藏蓝,有的偏向天蓝,还有很多具有不同韵味的蓝色。通常青花瓷的成瓷率比较高,因为钴料的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烧成率高。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青花瓷是蓝底白花的,这种青花瓷在制作时耗时费力费料,成品罕见,非常稀有,通产在博物馆才能见到。玲珑瓷往往和青花纹饰搭配,又被称为青花玲珑瓷。玲珑瓷对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成品又十分美观,是古代陶瓷艺术之瑰宝。在干燥的瓷器生坯上按照图纸设计的花型,运用雕刻工具进行小心的镂空,刻出一个个的透光的小孔眼,被称为“玲珑眼”“米花”“米通”或者“萤手”。之后再在每个“玲珑眼”糊上透明釉,最后通体施釉。经过窑火的淬炼,镂花处明亮透彻但不漏,十分剔透、巧妙,美观大方。玲珑瓷常被运用在餐具、茶具、咖啡具、灯具等日用瓷产品中,另外还有精美的花器,在艺术陈设瓷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因其透光的特点,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呈现出光与影的奇特效果,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传统上玲珑眼的形状的米粒状的,后来发展出月牙状流线型、多角状、不规则形等多种样式,还可以结合半刀泥手法雕刻出浅浮雕效果,另外玲珑眼的釉色经过釉料配方的调色,本身是半透明发碧绿的釉料,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颜色的半透明效果,有更加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增强了玲珑瓷的艺术魅力。粉彩瓷与其他三种瓷器最大的区别在于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是在第一次烧成的釉面上用彩色釉料进行绘画,再次入窑经过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粉彩瓷是清朝宫廷创烧的,另一种清朝宫廷创烧的彩瓷是珐琅瓷,都属于传统陶瓷。粉彩瓷的绘画方法与中国画技法相似,首先在白瓷上勾出图案的轮廓,再在轮廓内填一层玻璃白,之后再玻璃白上堆填色料,用毛笔慢慢地染出深浅不同的层次。因为玻璃白有粉化的作用,所以粉彩色调细腻柔和,层次丰富,颜色粉嫩。粉彩釉上彩绘艺术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到清雍正时逐渐成熟,到乾隆时期发展鼎盛,成为宫廷艺术品和收藏品中新的宠儿,到嘉庆年间粉彩瓷已经成为主流,装饰手法得到发展,常结合描金工艺,更加雍容华贵。颜色釉是在釉中加入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呈现出某种色泽,种类丰富,根据颜色分类,有单色釉、花釉;根据烧成温度分类,烧成温度高于1200度的是高温颜色釉,烧成温度低于1000度的是低温颜色釉。相较于釉上贴花工艺,颜色釉更加的环保健康,在日用瓷餐具、茶具、咖啡具中运用广泛。在缤纷多彩的颜色釉中,窑变釉是十分有趣的一种,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在瓷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俗语称为“窑变无双”,几乎每件烧成的产品都是孤品,独一无二。而且其呈现的釉面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有的如同春云灿烂,有的如同怒浪滔天,艺术价值很高。正因为如此,颜色釉瓷在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市场中具有很高的人气,曾在佳士得春拍中,一件窑变釉瓶拍得224.8万港币的高价,具有极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二、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四大名瓷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