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06:52: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青海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海湖生态保护的法律机制
本文作者:杜文艳杜文静工作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东部湟水谷地、南部江河源头与北部祁连山地的枢纽地带,是连接甘肃河西走廊、西藏、新疆的通道,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青海湖流域的湿地类型主要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冰川湿地、沼泽湿地、泉水湿地等5种类型。除青海湖以外,青海湖流域面积大于0103km2的湖泊有70多个,其中面积大于013km2的湖泊有20余个。大于1km2的湖泊有12个,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北部的布哈河河源地区和东南部的湖滨地带。其中分布于西北部的多为淡水湖,共7个,有水面积20171km2;分布于东南部的多为咸水湖,共5个。[1]流域内的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湖面面积4186km2,湖面海拔3192177m,平均水深16185m。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湖区现有鸟类164种,兽类36种,两栖类动物2种,爬行类动物3种,各种鱼类6种,分别占青海省动物资源种类总数的55182%、3519%、2212%、4218%和1017%。青海湖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和水体条件孕育了独特的鱼类资源)))高原裸鲤。它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8个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的棕头鸟、鱼鸥、斑头雁、鸬鹚、赤麻鸭、黑颈鹤、大天鹅等十余种候鸟的数量曾达10余万只,它们的集中分布地)))鸟岛是流域内最著名的旅游资源之一。鸟岛、海心山、海西皮、三块石、沙岛等连同湖区四周美丽的草原、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高原旅游资源。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青海湖又被评为我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可是,近几十年来,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湖面面积逐渐缩小。据资料统计,自1959年至2004年的45年间,青海湖水位从海拔3196155m降至3192177m,蓄水量由86913亿m3降至69017亿m3,湖面面积由原来的454813km2缩小到4186km2,分别下降了3178m,17816亿m3和缩小了36213km2。尽管从2005开始,青海湖水位有所上升,水域面积也扩大了一定面积,到2008年,青海湖的面积达到4317km2。但随着气候变暖导致天然高山冰川和永冻层融化速度加快,流域内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仍不容忽视。究其原因,除气候变化无常等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开垦天然牧场、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2]气候暖干化是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全球变暖势必影响到流域内的气温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比5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015bC;干旱发生率由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三年一旱,到90年代,出现了四年重旱、一年轻旱的频率。研究证明,在降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气温升高4bC,则径流量减少15%左右。近几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年蒸发量分别以0122)))0135bC/10a和108m/10a的速率升高和增大,加上降水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减少趋势,使地表径流量出现明显的减少。湿地、河流水份补给不足、泉水涌水量下降、沼泽面积缩小,土壤含水量下降,沙化、盐碱化程度增加,原生植被中湿生、水生植物逐渐向中生、中旱生和旱生植物演替,植物种群结构和种群数量明显趋向简单和减少。[3]另一个原因是人类的活动所致。人类不顾当地的气候条件、不保护原有极其脆弱的植被资源,疯狂地向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滥垦、滥伐、滥牧,使固有的植被大量损失。据调查,近五十年来,环湖人口增加了313倍,耕地面积增加了20多倍,牲畜增加了3倍。大面积草地开垦成耕地,广种薄收的落后经营方式,使耕地长期裸露,风蚀水蚀,加剧了土地沙化进程。长期超载放牧是近年来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据研究,湖区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346151万羊单位,而目前载畜总量为584156万羊单位,超载6817%。目前湖区草地退化面积达6517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3419%。[4]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掠夺性的开发垦荒开始了。进入90年代,被激进环保主义者称为/罪恶黄花0的油菜又煽起了追逐经济利益的狂潮,短短几年时间,上马了18个国营农场,环湖开垦了30万亩地,地方上也同时垦荒5万亩。为了浇地,大部分河流被筑坝截断,以致于数次发生青海湖裸鲤在回游产卵河道被阻隔,陈尸50厘米至1米厚的惨剧。青海裸鲤又多年被过量捕捞,资源量已减少至不足早期的十分之一,导致鸟类的食物每年以近千吨的速度锐减,威胁到鸟的生存。水量减少,还导致水质含盐量和pH值上升,水生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存繁衍遇到恶性影响。[5]近年来,随着青海旅游业的开发、发展,到青海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潮带来的湖区及周边旅游无序开发、过度开发、乱建设施,以及人们的环保无意识造成的污染,也给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人为活动的干预,诸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加强科学研究等,[6]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就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措施方面,从目前的现状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6等。地方性的法规主要有:青海省有关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5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6、5青海省草原承包管理办法6、5青海省草原防火管理规章制度6、5青海省草原补修费征收管理办法6、5青海省人民政府禁牧令6,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封湖育鱼、全面禁捕等相关的法规、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的实施,对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作用尤为显著。例如,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中明确规定,在青海湖流域内经批准建设的工程项目,在批准的取土地点和范围内,就采取先移植草皮,逐段取土填埋、恢复地表植被的方法施工。建设单位必须保证植被的有效恢复,未按要求施工的,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植被,并处以5000)10000元以下罚款。非法捕捞青海湖裸鲤等水生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捕捞工具、捕捞物和违法所得,处以捕捞物价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对生态脆弱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实行封育或禁牧措施,对轻度退化的草原实行休牧或限牧,保护草场植被。禁止非法捕猎、揭巢拣蛋、捕捉幼鸟。禁止在草原上随意取土采沙,擅自开辟施工便道。禁止在湖泊、河道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堆放、弃置和处理固体废物、油料和含有病原体的废水及残液等有毒有害物质。[7]这为保护青海湖流域及脆弱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的不足,导致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然存在缺陷,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原因造成的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第一,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基本法中的缺失,导致对青海湖流域特定生境的立法缺乏应有的规范指引性。我国现行的5环境保护法6囿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基本原则、制度到法律责任等,皆偏重于污染防治,缺乏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原则和有关制度的支撑,对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缺乏规定。而在现有的立法中,自然资源大多是以单行法为主且多采取部门立法形式,林业、农业、矿产、草原、渔业等资源部门负责对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但这些部门大多是资源的开发利用部门,面对开发利用与保护双重责任,而资源的开发利用显然又有着明显的经济利益驱动,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容易陷入/重开发利用,轻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部门、局部利益,轻整体、全局利益0的误区,进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用、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严重的现象加剧。[8]这与基本立法相关制度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使得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活动在基本精神和原则上缺少了上位法的相应指引和必要的参考。第二,由于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相关立法的模糊界定,导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在自然资源立法相对缺乏的背景下,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范还没有引起立法者们的足够重视,即使在一些法规中流露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用意,也往往是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来谈,将生态环境等同于自然资源,保护方法也无二至。例如,我国现行的5森林法6经过修正后对森林生态保护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具体的、可适用的森林生态保护条款,实践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一直在为森林开发利用让路,所以有人认为我国现行5森林法6的主要内容体现的仍然是/木头0林业。[9]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即是在这种不加区别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如该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生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0该条例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大部分都属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由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单纯的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的保护。第三,即使在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中包含有生态保护的内容,但由于其立法目的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使得对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保护缺乏整体生态价值的衡量,进而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上所述,由于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明确的区分,导致青海湖流域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还是以资源的开发为主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虽然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但生态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所反映出的立法态度是有差异的。通常人们在界定自然资源法时都认为,它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0]而生态保护法则是指,以防止人为原因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以保存生物的多样性为目的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为,前者的目的是强调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追求自然资源可为人类永续利用的经济利益和价值。后者是将自然资源作为环境要素加以保护,追求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整体环境要素的生态价值。但从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的相关规定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立法意图是,如何在对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完成生态环境的保护。如该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管理、开发、建设、生产、科学研究、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0可见,其所追求的生态价值,只能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所产生的反射利益间接达到。但事实上,这种反射利益在具体实践中根本不可能体现出来,进而导致青海湖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存在。第四,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政出多门,但又职责不清,使得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作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流域开展生态保护较早,但是,实际管理保护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我国对自然保护区是以土地管理为主还是以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为主,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5自然保护区条例6第21条规定/国家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0。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这种建制,实际上是以行政地理为基础建设自然保护区,忽视了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容易造成人为边界,使得自然保护区破碎化,不利于管护工作的开展。[12]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部门。例如,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第四条中规定,对于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和农牧民利益的关系,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这种管理体制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实际上,由于业务分隔而管理职能重复交叉,很多部门经常从部门利益出发,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往往相互争夺审批、发证、收费、处罚、解释等权限,而无利可图的则往往无人愿意负责,互相扯皮、推诿,人为造成许多工作漏洞,使青海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益降低。第五,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对破坏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行政行为缺乏处罚的相应法律依据,导致对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无法得以真正有效的遏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要规范环境利用行为人的行为,追究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后的法律责任,同时也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当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时,也应该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但遗憾的是,从国家环境基本法到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规范再到具体的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都缺乏对行政管理者如不履行其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责任主要是针对被监督者的,其结果造成许多法律法规的规定形同虚设。相关部门为了部门利益而没有贯彻条例中规定的生态保护的措施时,不必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只知行其权,而不用负其责,在执法经费紧张,而违法成本为零的情况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有效开展就会大打折扣。
三、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关于景区管理局后出现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委员建议,州政协调研组由副主席张宗盛带队,于2008年5月20日-21日就海晏县青海湖沙岛旅游景区上划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海晏县旅游局,海晏县青海湖乡负责同志及青海省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沙岛分公司负责人关于旅游经营合同清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并与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旅游协会负责人、部分协会会员进行了座谈,认真听取了大家对开发利用青海湖沙岛景区旅游资源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海北州委、州政府确定了旅游强州战略,进一步加大了环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争取项目,融入民间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特别是以10—20年的经营期为优惠条件,招商引资,先后有10家投资商入住青海湖沙岛景区,共投入资金797.3万元,其中有海北顺鑫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为170万元,合同期限20年)、金沙湾旅游航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为170万元,合同期限20年)、张耀庭(总资产为122万元,合同期限20年)、海晏蓝天沙漠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资产为120万元,合同期限20年)、海晏县邮政门禁系统(总资产为100万元,合同期限10年)、赤雪觉母旅游开发公司(总资产为48.3万元,合同期限20年)、月牙湖生态旅游娱乐中心(总资产为30万元,合同期限20年)、丹城综合商店(总资产为20万元,合同期限20年)、海晏县志燕藏式工艺品商店(总资产为17万元,合同期限20年),尤其是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在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于2006年组建了由120户牧民参加的同宝村旅游协会,与海晏县旅游局鉴定了经营沙岛旅游项目20年的协议。在协会的统一管理下,120名协会会员先后投资150万元(其中贷款45万元),购置了沙滩摩托、马匹、帐篷等旅游服务用品,在景区内开展了旅游项目的经营和服务工作,去年户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有些协会会员一次性投资数额较大,如会员索多购置民族式帐蓬和沙地摩托车达17万元之多,白佛寺僧人俄日、加羊投资的观景台达6.4万元之多,按该协会发展计划,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二、终止和解除合同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青海湖沙岛景区旅游经营合同清理解除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必须在5月20日前终止和解除与原经营业主签订的经营合同,原投资者可同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签订一年期合同。海晏县委、县政府及县旅游部门根据《通知》精神,多次与同宝村旅游协会进行协商,于5月19日解除了合同。但与协会会员座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旅游协会会员仍然心存忧虑,担心“一年一签”合同,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其利益得不到合法保障,这也是其他投资商所担心的主要问题。
一是他们认为与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签订“一年一签”合同,担心今后签订合同的内容和经营项目逐年会发生变化,合同的连续性无法保证,也就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局规定的门槛过高,参与该协会的牧民群众和投资商无法达标,经营资格名存实亡,忧虑重重。
湿地环境保护问题及法律建议
一、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为了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题组于2014年5~6月期间,走访了刚察、海晏、天峻、共和四县,进行了有关“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的问卷调查活动。调查问卷发放情况。调查问卷小组共有四组,分别在刚察、海晏、天峻、共和四县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工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492份,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为89.5%,其中刚察县共发放150份,回收128份;海晏县共发放150份,回收120份;天峻县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共和乡共发放150份,回收150份。调查对象情况。调查对象中,藏族占85%,非藏族占10%,未填写的占5%,这说明在青海湖流域湿地保护中,以藏族居民为主,应充分尊重和发挥藏族群众的重要作用。调查的主要内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变化情况及主要原因、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及其实施效果、旅游资源开发对湿地保护的影响、湿地环境保护对农牧民利益的影响、湿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情况等。
二、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中反映的问题
(一)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对湿地环境的影响
1.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对湿地环境恢复的效果当问及“您认为退牧还林还草对青海湖生态环境恢复的效果”时,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效果的,对此项措施持积极认可态度的达50%。由此可见,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认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退牧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原小体量生态经济论文
被誉为“中华水塔”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青海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省份之一。早在2008年青海省就提出实施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生态立省第一要务的前提下,经过多年艰苦探索,青海省不仅走出了一条遵循自然规律、符合青海省情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同时在倒逼压力之下,青海省正在探索出一条建立在内生保护基础上的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新道路。
一、走出内生保护之路,让稀缺高原资源生金变银
青海省为了实施所承担的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任务,从2007年就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指标的考核,加大了对环境质量指标的考核。但这并不意味着青海省放弃了经济发展,相反,在保护底线不能破、保护战略不能变的倒逼动力推动下,探索出了一条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和新做法。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融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始被各地所接受的背景下,青海省在让高原稀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金变银,高原生态经济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大美青海与绿色融为一体的风景线。目前,青海省正在兴起的生态产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保护青海湖中衍生出的生态、科考与文化之旅新产业。青海湖是青海省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2001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期工程启动以来,一方面,青海省在按照保护规划完成一系列青海湖保护工程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着如何利用大自然赐给青海如此稀缺的生态资源使其变成生金变银的生态产业。为了提高青海湖的知名度,从2002年开始举办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来,到2014年已经举办了13届。目前该项赛事已经成为与国际环法赛、环意大利赛、环西班牙塞等职业巡回赛并列为世界4大自行车赛事,而且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湖不仅拥有具有独特自然景观,青海湖地区也是民歌的海洋,是格萨尔史诗广为传唱的地方。为彰显和挖掘青海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从2007年举办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位列国际7大诗歌节第2位品牌的节日。这些“四两拨千斤”的节日活动,极大提高了青海湖的品牌效应,使青海湖生态旅游、保护教育旅游、科普考察旅游成为一个的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到青海湖旅游的人数从最初的几万人到目前已经接近100万人。青海湖的生态旅游,一方面创造了使青海湖生态资源生金变银的奇迹,另一方面,这种收入又成为保护青海湖的资金来源。由于青海湖旅游是环青海湖牧民参与致富的旅游,牧民在青海湖旅游中获得的收益,反过来使牧民更加认识到保护青海湖的重要性。在这种内生利益驱动下,环青海湖周边牧民主动地加入到青海湖保护中来。一个有牧民参与的青海湖社区保护模式也正在形成之中。总之,在保护中发展起来的青海湖旅游,形成了保护与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这种机制不仅为青海湖保护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且也为青海湖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青海湖内生保护模式的成功,使青海省得到极大启发。在此之后几年时间内,立足青海稀缺高原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优势,又打造了四张“青海名片”:三江源国家摄影节、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国际唐卡艺术节暨文化遗产博览会。这四个文化节与青海湖国家诗歌节一起,成为青海文化的“五朵金花”。最近几年给青海的生态文化旅游带来井喷式增长。2013年的省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二是高原稀缺民族文化资源在产业化中走向世界。青海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也形成了青海省特有的文化资源。目前作为青海省民族文化产业的藏毯、穆斯林产品已成气候,发展前景看好。藏毯是用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绒和羊毛线为材料,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产品。在工业化中过程,中国其它地区的传统手工业走向消失的情况下,而有着600年历史的藏毯,作为独特手工业在青海得到保留传承。目前藏毯已经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青海藏毯产品60%以上销售海外。为了鼓励与推动藏毯产业发展,在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内开办了藏毯工业园,已经有10多家企业入驻。从2004开始,在西宁举办的中国(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到2014年已经举办了10届,2013年成交额突破1亿美元。此外青海的穆斯林产品发展势头也非常好。青海省有100多万穆斯林人口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被誉为“青海小江南”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已经成为穆斯林产品集聚县。从循化走出的青海伊佳哈拉集团有限公司,其穆斯林产品的产值达4亿多,其产品的销售网络遍及全球伊斯兰国家的区域。在青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用他们的智慧也创造了另一种具有民族的特色的产业“拉面经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化隆农民带着家乡特有的拉面手艺,开始在厦门、上海经营清真牛肉拉面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目前拉面经济已经成为化隆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经济。截止2013年底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达到10万多户,从业人员11万人,收入达到4亿元。三是高原生态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青海省独特的高原生态气候,为青海省发展高原生态农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对生态农产品需求市场的发展,青海省高原生态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目前青海省已经建立起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牛羊肉、奶牛、毛绒、枸杞等10大优势生态农业产业基地。作为高品质高原枸杞生产地的海西州,目前种植枸杞30多万亩。特别是已经成为品牌的“枸杞故乡”都兰县,这里出产的枸杞黄酮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的30%,糖分含量高于12%。许多村家家种枸杞,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四是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循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地处高原的青海虽然不具备发展传统工业的条件,但却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按照太阳能资源分类,青海省属于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一类地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格尔木市已经形成集聚效应。占地150平方公里的格尔木光伏产业园,其发电总计已经达到15亿千瓦时。按照目前已修订完毕的《青海省格尔木光伏发电总体规划》,光伏产业园区未来发展面积将达到475平方公里,装机容量7033兆瓦以上,其规模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二、青海省小体量经济蕴含生态经济发展思路、新模式
青海省正在发展中的高原生态经济,从经济体量看,特别是与以百亿元投资为起点的重化工产业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如果以GDP总量来评价,更是摆不到桌面。但是从发展生态经济的新标准看,正在兴起的青海省小体量的高原生态经济蕴含传统工业经济所没有的功能和成长优势。一是青海省小体量高原生态经济,正在探索出一条融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内生保护新模式之路。在保护底线不能突破、保护第一要务不能动摇的前提下,青海省走的不是就保护而保护之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新保护之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模式,就是这样一种资源保护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旅游产业发展反过来,为保护提供了内生动力和资金支持。目前青海省,正在尝试把这种保护模式推广到三江源保护中,让牧民成为生态保护工人参加到保护中,使牧民收益与保护挂钩,形成牧民收益增加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的新模式。二是青海省小体量的高原生态经济,具有大体量经济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青海省生态经济虽然体量小,但却承担着传统工业经济所不能承担的三个功能。首先,以民族文化为资源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仅是有形的物质财富,还是青海省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些产业发展使青海省稀缺的高原游牧文化、穆斯林文化,通过产业发展找到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走向世界的新通道。中国是世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以说青海省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如何使中国五千年文化资源在与市场相结合中实现传承的一个新探索。其次,这些来自民间的手工业产品,虽然体量小,但却是高就业率的民生产业。如化隆县的拉面经济,其总量虽然只有4个亿,但带动的却是11万农民的就业。都兰县枸杞种植,可以使每户人均获得1万元收入。最后,这些产业虽然体量小,但却是没有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三是青海省小体量产业潜力巨大,今天丑小鸭就是明天的白天鹅。纵观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在一个新经济时代刚刚开启的时期,真正能够成为引导未来发展的新经济,恰恰是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微小企业和小体量产业。20世纪80年代成为引领美国和世界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恰恰来自在硅谷那些名不经传的微小企业。青海省目前正在发展的这些小体量产业,恰恰是适应生态经济时代消费市场应运而生。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证明,一个产业到底能够成长多大,最终决定的是市场需求的容量有多大。我们坚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青海省高原生态小体量产业,它们会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今天的丑小鸭就是明天的白天鹅。
三、培育完善青海省高原生态经济的若干建议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及防控策略
海晏县位于青海湖东北部,地处湟水河源头,境内有两大水系,湟水水系和青海湖内陆水系。湟水水系流量占整个湟水河流量的二分之一,主要包括哈勒景河、包忽图河、水峡河。青海湖水系主要包括甘子河和哈尔盖河。1992年青海湖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1997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为改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青海湖资源,我县先后采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恶化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森林做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系统所无法替代的。上世纪后期,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水位持续下降,沙漠化不断扩大,草地退化严重,海晏县海拔较高,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物生长极其缓慢,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近年来森林病虫害呈现上升趋势,严重破坏了珍贵的森林资源和稀有的沙生植被,甚至在青海湖局部地区形成难以扭转的生态灾难。因此,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这项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自然条件
海晏县地处北纬36°44''''-37°37'''',东经100°23''''-106°20'''',东西宽85.7km,南北长102.21km,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m以上。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少、季节变化大,蒸发强烈、日照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均气温不足-0.2℃-0.8℃,最暖月平均气温12℃,最冷月-14℃。年均降水量270-350mm,夏季占63%。年蒸发量1580-1700mm,集水面积5938km2,常年平均径流量17亿m3。土壤类型主要有风沙土、栗钙土、黑栗钙土和高山草甸土。
2林业资源情况
海晏县现有土地总面积444627hm2,林业用地面积149653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20hm2,灌木林地面积38846hm2,苗圃地33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2993hm2,宜林地面积94433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8%。
3林业有害生物主要种类及发生现状
地方特色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青海省特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交通不畅亟待解决青海省地处我国内陆,以山地为主,交通不便,其经济发展缓慢,在公路建设方面较为落后,从大的区域来看,缺乏联结各地区的公路干线,现有的公路干线等级也比较低,不能满足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从景区内的旅游道路和到达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用公路来看,景区内部乘车困难、进入景区不便也是制约青海省特色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2旅游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开发粗放青海省旅游产业集中度较低,景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布局分散,管理无序,致使景区开发缺乏专业的旅游理念,景点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由于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产品成本较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且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粗放,有些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会对青海省的自然资源造成巨大破坏,且旅游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差,没有竞争优势,从而制约了青海省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产品缺乏旅游品牌青海省旅游项目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旅游主题,存在模仿嫌疑,比如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形象和区域旅游形象大同小异,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从而便削弱了旅游市场竞争力。再者,青海省景区建设没有统筹规划,造成了各个旅游景区各自建设各自的,以致景区形象重复、特色不突出,不能调动起游客旅游的意愿。
4旅游产品缺少文化包装西藏的景区蕴含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民族风情意蕴深厚,并且开发挖掘的较青海要有深度。而青海省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文化包装,特别是没有将形象的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化。由于缺乏具体的文化载体,致使旅游产品普遍缺乏生命力。
二、青海省旅游产业开拓市场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旅游业生态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生态旅游业发展论文
一、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地方生态旅游业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仪器自动化技术在水文建设的运用
【摘要】水文现代化建设不仅仅能够给予人们生活诸多便利,还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降低自然情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威胁和影响。提升水文行业的建设和监督力度能够有效增强以上众多因素的质量水平。为了有效提升水文行业的监测质量,应当着重整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蕴含的隐患,保证监测实施的稳定安全。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针对水文行业的实施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促进我国水文行业行业的稳定提升。
【关键词】水文站;自动化仪器;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水文行业的监测速度和监测质量也在进步和提升,并且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保障了人们生活生产中对水资源的整体需求。因此,应当严格控制水资源使用以及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证其中各项工作均能够发挥自身的职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水文行业的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整合和解决,完善相关的环节,进而保障工作进行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1水文行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水文监测覆盖面积较小。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地质与水文环境存在相应的差异,短时间内不能够对于水文环境进行排查与检测。一部分地区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出现阶段性和区域性的检测盲区。例如,海拔较高的牧区,监测网点分布不是十分均匀,一部分的水文环境难以有效的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在气候较为寒冷的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开展水文监测活动也存在较大的阻碍因素。与此同时,当下我国的水文监测网络也未能够有效的建立健全,影响了水文监测的覆盖面积。1.2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水文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彰显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自身的职业认知程度。在水文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设备的操作技术掌握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设备操作和员工的专业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较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水文建设的过程出现相应的问题,设备自动化欠缺、工作人员机动化不足,影响了水文生态环境的治理。更为严重的是工作人员操作水平的影响会直接导致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是水文监测运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当下一部分的水文监测仍旧依靠人力每天观测各种项目,例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降水等等。诸如此类的监督形式对于水文监测行业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严重的制约作用。例如,青海省著名景区青海湖的水文建设中,仪器设备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海湖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之一,自身的地理位置。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位于较高海拔的青海省海西州。水文仪器在海拔较高的环境中使用,自身性能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这就对设备操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3水文监测准确度不足在当前我国水文现代化建设实行的过程中,即便是在整体上而言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也能够保证众多设备能够顺利使用。但是其中的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连线不规范作业情况,导致整体的监测质量存在安全问题,自身的现场安全管控性能也有待考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场安全管控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复杂多样的作业,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化能力不是十分规范,也很难保证设备使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问题。某一地区的水文信息只掌握在本地区的水利部门手中,各个地区水利部门掌握的水利信息无法共享。分享渠道的闭塞,导致水文信息不能相互通联。
2水文现代化监测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