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03:3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青藏高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发展论文
提要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以保护为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发展论文
提要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以保护为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青藏高原区域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分析
摘要:青藏高原区域地广人稀,温差较大,尤其冬天气温较低,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处于青藏高原区域的青海省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生活污水排水现状及其特征,为青藏高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处理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西藏高原;青海省;农村生活污水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污水治理是“十四五”期间重要任务之一,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尤其在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农牧结合的青藏高原区域。一个地区的污水处理技术需根据地域特点和处理目的来进行相应的选择,尤其在高寒地区,其治理应根据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实际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分类处理。本文旨在通过青海省农村生活污水调研,通过对污水排放现状及水量特征进行分析,以对青藏高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取得一定了解。
1研究与调查
1.1调查范围选择青海省五个典型区域,即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每个调查区选择5户(用1-5号表示),共25户,作为农户直排生活污水调查对象,选择三个典型污水处理设施,即西宁市、海南州、海西州,作为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放调查对象。调查采用入户调研、现场测量的方式,对污水特点、排放方式、水量等现状进行调研及采样分析。
1.2调查方法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发展管理论文
提要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以保护为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
青藏高原的研究简况由于海拔、地缘和气候等因素,青藏高原被人们视作生命的禁区。历史上内地对青藏高原的认识较少,一些汉文典籍描述,“青藏高原群山连绵、气候寒冷、道路难行、满目荒凉、寒风凛冽、干旱缺氧,属于人迹稀少的蛮荒之地”。很多文人墨客在进入青藏高原的边缘时就大发感叹,如唐代的周朴写道:“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唐代的杜甫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唐代的柳中庸写道:“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海碛里本无春。”唐代的皇甫曾写道:“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以及唐代的王之涣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到这些诗句,谁敢再踏入此地?我国对青藏高原真正的认识,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政务院组织的中科院青藏高原考察队进入当地算起,到目前为止断断续续进行了四五十年的考察。西方世界虽然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了传教、探险和科考,但至今还处于科考阶段。自1953年5月,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向导的扶助下成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从此以后,珠峰热了,登山热了,青藏高原的探险和研究也随之热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板块学说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多学科的验证。关于高原隆起与环境演化变迁:迄今所知,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高原各部分曾有过不同次数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除阿尔金山地外,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到距今4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接壤并继续向北移动,导致两个板块的接触带岩层发生弯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的雏形。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姚檀栋说“:关于青藏高原,我们知道的很少,理解的就更少了。”我认为,这只是针对自然地理和地况概貌而言,而对青藏高原的人文景观和山水文化的研究,却更为浅薄和外沿。我认为青藏高原是“五源”,即生态之源、气候之源(冷源)、生命之源、水源、文明之源。
青藏高原生态文化为其构建生态文明打开了一扇窗口青藏高原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生命的禁区,高寒、干旱、缺氧等气候特征使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敏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较差,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态链极易受到人类的干扰,在遭到人为破坏后,又极易产生崩溃性失衡,造成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与别的地区不同的是,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一开始就对人们的生态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赵朴初先生为《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这个研究课题欣然题写“立身青藏高原,立志环境保护;江河源源流长,功在千秋万古”的题词。费孝通先生曾两次写信鼓励和赞扬道:“雪山草原湿地,哺育江河之母,保护雪域生态,惠及中华后代。”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范围,直接关系到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态利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正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生态原本脆弱,但为什么这块年轻的高原在历经千万年后还能与藏民族基本和谐相处?我认为,这与藏民族立足这一自然生态,培育、发展山水文化、生态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将面临着两个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两种关系,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规范性手段。但从近现代的实践经验来看,仅仅运用这些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这些手段之外,还要提倡伦理道德、消除仇视、培养善念,从精神层面予以关注和引导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藏族善待自然,将雪域每一处山山水水都赋予了生命的含义,这一人性化的定义将雪域生态保护与人和人造的神联系起来并定格化;藏族生态观念中关于崇敬自然、敬重生命的价值观,以及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的活动和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些都对我们保护和建设人类这片最后的净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维护是长周期、大尺度的系统工程,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实际,从保护整个国家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审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珍惜和参考长期积累下来、不可替代的历史经验和实践。
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体纳入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的纳入使青藏高原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生态文明源于对我们人类发展的反思,也是倒逼我们对发展理念的提升。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区域而言,构建生态文明,我认为保护高于开发,保护是基础,保护是关键。青藏高原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必须从构建生态文明战略高地、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一些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在此举一则当生的实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黄河源头第一县,30年前,这里山清水秀、湖泊成群、湿地连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的纯牧业县赖于黄河母亲的施泽,玛多牧民的人均收入达到500多元,人均占有牧畜达到100多只。“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从1980年—1982年连续3年蝉联全国人均年收人排名第一。而20年后的今天,当冰川一点点萎缩、湖泊干涸、水位明显下降,当草场退化成沙漠、退化成黑土滩的时候,玛多人又首当其冲地品尝了生态恶化的苦果,玛多已经沦为国家级贫困县,国家以大量的投入进行生态移民———贫瘠的草原再也无力养育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这个地方走了一条典型的“先开发,后治理”的弯路。这种发展模式虽带来了一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但从根本或长远意义上审视是得不偿失、不可取的。它不仅破坏了我们的生存家园,而且这种“发展”的后果常常需数倍于其产出的投入才能治理,更何况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基本是不可逆转的。近些年来,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的代价。20世纪下半叶后,国际社会开始思考“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联合国先后召开了4次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共识,并逐步转化为各国的行动。国家成立了青藏高原研究会来进一步关注生态保护建设问题,各级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青藏高原生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从整体上而言,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目前所采取的治理保护举措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极其脆弱、环境容量极其有限、文化生态趋向多元,这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我们从事这一研究,正是要为破解这一难题做些努力和准备。
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解读
青藏高原是藏族心里的一方高洁神圣之地。当地人民用拟人的方式赋予这里的山山水水以部落、家族、爱情的神话故事,并进行祭祀和崇拜。藏族把青藏高原的高山称为神山,湖泊称为圣湖,地下称为龙神领域,蓝天由天神主宰。藏族自豪地称自己为“雪域民族”,又称“卡瓦坚”。当然,他们也承认这块地方环境恶劣,当地人把这块高地的地形看成一个仰卧的女魔,又以佛教的理念在这个魔女的要害部位上建立寺院,压邪扶正。
(一)青藏高原的史前文化
高原太阳紫外线辐射及生物学效应
摘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紫外辐射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受臭氧层减薄及夏季臭氧低谷效应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紫外辐射更加强烈,这引起了人们对该地区紫外辐射研究的关注。紫外辐射具有强烈的生物学效应,能够对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造成普遍的影响甚至伤害。青藏高原强烈的紫外辐射为研究紫外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天然实验场地及材料,为寻求生物抗紫外辐射的遗传响应、相关生理生化机制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一地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开展紫外辐射相关研究,有可能在强紫外辐射生态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紫外辐射;青藏高原;紫外辐射观测;高原生物;生物学效应;生态学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属于中纬度地区,空气洁净,年均日照时间长,是世界上紫外线(ultraviolet,UV)辐射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太阳紫外线主要是指太阳光谱中波长在100~400nm范围的电磁波,根据波长分为三类:UV-A(315~400nm)、UV-B(280~315nm)UV-C(100~315nm),由于大气中存在臭氧层,在太阳紫外线通过大气臭氧层时UV-C被全部吸收,UV-B被强烈吸收,仅有约10%的UV-B能够到达地面,UV-A则很少被臭氧层吸收,因此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中主要由UV-A和少量的UV-B组成[1-5]。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烷烃类化学物质,造成大气中臭氧氧层不断减薄,而臭氧对短波紫外线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臭氧层的减薄将意味着能够到达地表的紫外线更多,尤其是短波紫外线。紫外线对生物有强烈的破坏作用,过量的紫外辐射会对人类的皮肤和眼睛产生强烈的损伤,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均有诸多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危害,因此臭氧层减薄及紫外辐射的增强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6-11]。青藏高原本是世界上紫外线辐射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受臭氧层减薄及夏季臭氧低谷效应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紫外辐射更加强烈,因此青藏高原为研究强紫外辐射对生物、生态的影响提供了天然实验场地及材料。这些研究的开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紫外线防护、某些紫外辐射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1青藏高原太阳紫外线辐射研究
1.1青藏高原太阳紫外线辐射早期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始对青藏高原太阳紫外辐射进行观测和研究,这是中国学者对这一地区紫外线辐射早期的观测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相关研究成果开始陆续发表。田国良等[12]对西藏高原东部5—10月份紫外线辐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项月琴[13]利用卫星云图对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进行了估算,绘制了1979年该地区夏季月总辐射分布图;周允华[14]根据直接辐射的分光测量资料得到计算紫外直接辐射的经验公式和列线图,并提出了对各种天气条件下天空紫外散射辐射和紫外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公式,对青藏高原紫外总辐射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对青藏高原太阳紫外辐射观测的技术手段落后,观测数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完整的观测资料,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尽管得到了一些研究结论,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大多较为粗略。
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青藏高原受到其地理位置的气候影响导致其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生态系统成为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气候变暖变干等问题严重加剧了草畜矛盾,虫害鼠害等各种自然灾害加上人为因素的损害更加快了草地退化的速度。为了恢复退化草地,提出了围栏封育、增加施肥量、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减少人为损害、合理放牧等举措,高效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和建立健全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体制更能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藏高原;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引来了人们的关注,但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环境仍然处于退化状态,尤其在草地退化方面。引起土地退化的因素来源于各个方面,包含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为了更好地建设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必须实行相应举措,如进行围栏封育,增加施肥量以及合理放牧等。只有缓解了土地退化的问题,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生态系统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放牧生态系统
2.1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及重要性。作为当地群众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高寒地区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也对国家生态安全有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该生态系统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功能,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而草畜平衡则是维持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核心,只有尽可能地优化草地生态系统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2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随着人口与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受到高寒草地固定碳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地区草地退化日益严重。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拥有丰富的高寒草地生物资源,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加上接连不断的过度开采,使其生物资源大大减少,物种多样性也在不断降低。与此同时,过度放牧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长时间的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地开采利用土地资源,明显降低了优质牧草的数量,植物总数也趋于减少,加剧了草地退化的程度。并且,由于缺少对于草地资源科学的管理制度,草地退化的速度还没能得到最有效的控制。
风电工程项目总承包商风险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青藏高原地区风能资源是满足当地电力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地理环境给风力发电工程EPC项目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风险。风力发电工程EPC项目的总承包商应对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建设过程中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青藏高原;风电;EPC;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问题越来越严峻,以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与化石能源资源日渐枯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问题[1]。青藏高原风能资源丰富,大规模开发利用青藏高原地区风能资源,既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电力,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3500m以上,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而且常有雨雪甚至冰雹的袭击,在青藏高原建设风力发电场与在平原地区建设风力发电场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风电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短、施工技术复杂、环境条件恶劣、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较大等特点,无形中加大了项目的风险水平。建设单位往往倾向于采用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模式,以便发挥总承包企业在设计、采购、施工之间协调的优势,但如何对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管理以及应对,以减少建设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将是EPC总承包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1项目风险的管理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在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风险因素的增加会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而风险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损失的出现。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甚至采用相应的有效措施等一系列工作,对项目存在的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识别、分析及评价,并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或预防,或是在无可避免时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弥补,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3]。风险管理是预防、规避项目风险的主要手段,是完成项目计划内的期限、预算内费用、规定的技术指标等的重要保障。项目风险管理既包括努力规避和降低项目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者成本,也包括努力抓住机遇和扩大项目风险所带来的收益或者价值。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为项目的宏观项目管理提出指导;开展项目风险的识别,对可能造成的风险后果进行分析;对项目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度量;对整个项目全过程中各种风险的监督和控制;制定项目风险应对措施[4]。
2青藏高原风电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识别与分析
高原林业资源管理论文
提要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以保护为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提要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以保护为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