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00:16: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气候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变异特点
对于旅游气候资源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旅游气候资源特征、开发及评价、旅游气候舒适度、适宜性评价及研究、旅游气候区划及旅游气象服务等方面[1];在旅游气候资源评价方面,采用综合气候舒适度及其分项评价模型[2-4]、模糊综合评判算法[5-6],以此划分不同类型,进行通径分析[3]、与客流量的相关分析[7]、年际变化分析[8-9]等;对于河南省,也有利用不同算法进行旅游气候资源评价的报道[10-14]。但对于不同算法比较分析的报道较少[15-16],笔者选取河南省内有代表性的地点,利用其气象台站1982—2003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其旅游气候资源进行测算,并以此分析河南省旅游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异特征,以期为河南省旅游气候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旅游度假时间和地点,以及气象部门开展旅游气象服务等提供依据。
1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位于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国土面积16.7万km2;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4℃左右,大致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南部亚热带约15℃,北、中部暖温带13.0~14.5℃,豫西、豫北山地12.1~12.7℃;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mm,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5—8月占全年降水量70%以上,淮南降水最多达1000~1200mm,黄淮之间为700~900mm,豫西、豫北山地为600~7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5%~77%,豫南地区略高,豫北地区略低,各地最高点均在7—8月,为70%~8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2600h,日照百分率为45%~58%;无霜期190~230d。依据区域经、纬度,考虑平原地区较山区的气候相似度大,故前者选取地点数相对较少而后者适当加大取样密度,同时考虑资料年限的整齐性,共选取35个代表性地点如表1所示。收集上述选取地点所在地气象台站1982—2003年间的逐日气候资料进行计算与分析。
1.2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方法评价旅游气候资源[1,3],本文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温度、相对湿度、风速3个要素分别建立隶属函数方程如下[5-6,13,15]:计算的指数;t为温度(℃);h为相对湿度(%);v为风速(m/s)。由各气候要素资料及算法可得隶属函数值,其舒适程度的判别标准如下[5-6,13,15]:U<0.60,不舒适;0.60≤U<0.75,较舒适;0.75≤U<0.85,舒适;U≥0.85,很舒适。由此可建立各单个要素的评判矩阵R,R中的每一个元素是U中各因素隶属函数值对应各等级的个数在该因素中所占的百分率。进行人体舒适度综合评判时,设温度、相对湿度、风速3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0.60、0.20、0.20;通过加权平均算法[6],得到人体舒适度综合评判结果V×R。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Excel2003及SPSS16.0,采用ForStat2.1进行趋势面分析。
气候资源现状及气象条件
安阳是历史名城,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安阳包含四县四区,分别为:滑县、汤阴县、安阳县、内黄县、殷都区、文峰区、龙安区以及北关区,还有专门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市区面积为543.6km2,人口总量为533万。安阳市少数民族众多,分别包含有汉、土家、回、朝鲜、蒙古、苗、满等43个民族。安阳交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与此同时,安阳有其丰富各种资源。其东部平原是我国优质粮油棉生产基地。优质棉、优质小麦、食用菌、尖椒以及各类特色粮食基地已成规模,红枣、花生以及大红袍花椒等特色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其中,滑县是国家优质大豆、小麦、棉花以及玉米生产基地,有“豫北粮仓”之称。下文将以安阳独特的气候资源状况,来分析其对滑县农业产生的影响。
1安阳气象概况
安阳与晋冀鲁相接,位于河南省北部,处于北纬35°50''''~36°20′,东经113°40′~114°45′。安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光充足,气候柔和,春季少雨,夏季雨分充足,秋季气候温和,冬季气温低,少降雪。滑县位于安阳的东南部。根据滑县气象局资料,在2010~2011年之间,气象状况如下:气温:气温最高为7月份的28.8℃,最低为1月份的-4.7℃,年平均气温13.9℃。降雨量:降雨量最大为251.2mm,总降水量为610.5mm,雨量集中于七八月份。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最大为216.8,最低为7.7,全年日照时数达到2087.0。
2滑县农业概况
滑县是农业大县,是小麦,玉米,花生种植的重要生产基地。农作物的套种方式包含小麦一玉米、小麦一芝麻等,都是一种二熟;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为一年一熟。岗丘区2007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为75606.57hm,其中小麦等粮食种植物面积约为55880.39hm,其种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3.91%,在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占37.65%,谷子占12.6%,玉米种植面积占12.04%,薯类作物占9.64%,豆类植物面积占2.36%。经济作物种如棉花等种植面积为11227.9hm,其种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14.85%,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占10.07%,芝麻种植面积占1.26%,油菜种植面积占0.84%,花生种植面积占2.68%。与此同时,花卉种植也占有重要比例。花卉种植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积极性。虽然有良好的日光等气候资源,但其农业种植仍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1)从所处地域来说,很多地区地势不平,土壤贫瘠,而且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有营养的矿物质冲走,导致土壤透气性能差,所含有机物量少,由此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气温上升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以CO:为主的沮室气体浓度正在急剧上升。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小组)提供的资料表明,工业革命前的17“年CO:浓度为275xlo一‘,1990年已增至355xlo一‘。预计到2025年前后将比17“年增加一倍,届时全球平均沮度将比目前提高1℃(较工业革命前提高2℃);至下世纪末CO:浓度将比目前增加1倍,那时全球平均温度将比现在提离3℃(较工业革命前提高4℃)为了探明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对我地区农业气候资抓,主要是热t资派和农田水分供播平衡的影响,本文以1952年以来我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为背景和依据,研究了各种农业气候指标间的统计关系,建立了一系列经验公式,并据此分析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时期我地区农业气候资抓的变化情况,得出了一些有惫义的研究结论。
一、农业热.资源的变化
众所周知,O℃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起始沮度,而知10℃是喜沮植物适宜生长的起始沮度,所以在农业上通常用全年二0℃的积温习、及其持续日数D。以及二10℃的积退名Tl。尽其持续日数Dl。来表示某地区农业热t资撅的状况。因此,估算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地区两种积沮及其持续日数的形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愈义。
1、各界限积沮与其持续日傲和年平均气沮的关系
衰1)0℃的识盆与持续日致与年平均气纽的关系添添卜毛毛)0℃的积沮与其持续日数数妻0℃的积温与年平均气沮沮吐吐会番市市习T0==.6.1126Do+4064.000名T0二171.599T+3310.38222部部善县县艺T0==3.973Do+3898.444名T0==179.0694T+2877.1888托托克逊县县习T0==4.7卯sno+4353.444习T0=167.9047T+3318.111吐吐t番地区区艺T0二4.9588Do+4105.26777名T0二172.8444T+3168.55444衰2)10℃的积沮与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沮的关系瓜瓜次匙匙)10℃的积温与其持续日数数李10℃的积温与年平均气温温吐吐鲁番市市名Tlo=17.6768D:o+1612.058111艺T:o==209.8400T+2451.033999都都普县县名T:o==15.6275Dlo+1457.945444.名:o二258.0146T+1604.085333托托克逊县县艺T一。=14.9393D一。
2、气候变暇引起蒸O℃、〕10℃积沮及其持续日数的变化t
气候变化的法律调整机制探索
本文作者:杨倩工作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规范分析
气候变化是在相对长时期里气候呈现出恶劣趋势,导致有害于人类的不良影响发生,主要由人类自身原因所造成,例如:过量排放温室气体,不合理开发土地,森林植被锐减等等。而气候变暖带来的是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陆地面积减小,粮食减产,物种多样性遭受破坏,疾病流行等等。为此国际社会制定了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和5京都议定书6(KyotoProtocol)。为寻求和保持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平衡,建立了相应的国际合作机制。按照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理论,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依照各国商讨拟定的行动计划时间表削减排放量,其中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其实际履行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各国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依此提出气候变化政策建议,力图形成清洁发展机制,实现节能降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南非政府与企业签订/气候变迁协议0,政府更加精确地估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拟定温室气体清单,通过清洁能源行动计划提高政策实施力度,运用税收激励、排污费等市场手段的创新机制。德国执行年度5国家气候保护计划6,建立对于每年气候保护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的机制,增强能源使用效率,确立政府燃料战略,成立二氧化碳削减部际工作组,编制政府温室气体减排报告,多方面、多途径、全方位地控制有害气体排放,清洁生产的实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防止了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提出:对于全球变暖,各国都应当承担责任,其中发达国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于此,要求发达国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气候变化造成有害影响,并且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和援助,共同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5京都议定书6是框架公约的具体化,规定了美国、俄罗斯及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具体额度,要求他们到2010年至少减少1990年排放总量的5%。提倡各国建立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行(JI)。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与工业、交通等的行业规模、生产方式相关。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处于先进水平,与之相应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量也是巨大的,因此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减少排放也就意味着控制生产建设规模,势必影响到经济发展。这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怎样才能既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又不有碍于经济发展呢?公约是各国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调和的产物,其间大国施加了更多的影响。美国对于减排采取强硬态度,没有遵守国际承诺,势必加重各国减排的负担,由此也使国际法的效力大打折扣。在国际法律机制的建立到执行的过程中,国家立场、国际政治格局、经济全球化等等因素掺杂综合,形成错综复杂的国际法律关系,其调整、整合及协调是博弈各方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结果。
2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与立法实践进展
我国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随着相关国际公约的起草和制定逐步开展起来的。气候变化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气候变化导致的影响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就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和可变化性。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气候变化预测、影响评估、综合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制定5中国国家气候计划纲要6和5中国气候系统观测计划6,系统研究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料;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测,分析、模拟气象灾害及其危害后果,及时了解掌握大气、气象及气候发展变化状况,采取适应性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导致气候变化的有害因素;进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在于防治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着手研究编写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从宏观战略角度考察全国气候现状水平、气候资源潜力、气候变化趋势,结合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等限制因素,提出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正确评估气候资源水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气候0、/安全气候0。发挥国际和国内两种力量的作用,共同解决大气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为此,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和澳大利亚确立了亚太地区清洁发展和气候变化伙伴关系,通过各国之间清洁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开发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减轻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危害。为控制大气污染造成气候有害变化,颁布实施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6,为适应大气、气候环境变化该法已经进行了两次修改。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国家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即在限制排污总量指标的基础上实现逐渐削减。并且与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结合实施,同时引进市场机制,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因素的自觉调整功能,实现排放者之间排放量的余缺调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于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实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制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实现量化、标准化的管理和监督。实行大气环境的区域控制制度,包括划定/两控区0、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通过采取更加严格的制度措施,有效扭转上述区域大气污染恶化的趋势。改善能源结构,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植树种草,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从而有效遏制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我国现行的5大气污染防治法6主要是针对燃煤产生的气体、其他工业生产废气的排放、机动车船排放的尾气以及粉尘、恶臭气体排放而实施的法律控制,在进行末端治理的同时实行源头管理,包括清洁能源使用和清洁生产。立法鼓励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行落后工艺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并且国家鼓励采用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名录。
3完善气候资源保护的法律调整机制
气象事业发展工作意见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气象在农业生产的服务方法探索
气象服务于农村是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的需要
调研考察可知,气象服务于农村农业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灾害天气和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天气预报信息,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更好的保证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对于农业的田间管理,对于农作物生长期的农业气象信息农民还是比较关心的,这其中便包括了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从而更好的安排农业生产。对于农业设施来说,农民希望加强倒春寒、3天以上的连阴天预报、大风天气的预报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大风预报的时效,也希望气象部门能够尽可能多的设一些火箭高炮作业点,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大多数农民认为应该增加电视天气预报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现在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农业气象信息相对较少。农民最为关注的农业气象信息就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对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只有适应性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品种,才能从实际上解决农民收入低的状况。因地制宜,制作农业气候灾害风险区划和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等专业气候区划,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的信息,利用和开发好本地的气候资源,从而做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布局做好服务。
气象为农业服务的有效方法
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的能力,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不断增加气象科研、技术开发的服务的相关投入,各级气象部门中的农业气象科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民生产生活,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指导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和技术,完成农业生产。气象部门收集气象灾情之后直接上报政府部门,有利于帮助政府及时准确的了解当地所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对领导指挥抗灾和减灾的决策性起到了科学的指挥作用。此外,气象部门应该加大对气象灾害现场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作为灾害资料保存起来,方便在以后的科研中进行分析、利用。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完成细网格各地(特别是山区)的气候资源分布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特别是让基层的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了解当地的气候资源的分布,有利于调整各地的农业种植结构,更好的开发和使用气候资源。气象部门要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政府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当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气象部门,必须通过各种可用媒体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特别是向订制气象手机短信的农民用户及时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象信息。促使广大农民群众提前做好预防气象灾害的准备,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本文作者:田家波耿大伟宋杰工作单位:济南市长清区气象局
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论文
1、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6〕5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东部为平原水网,西部为山地丘陵,北临太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敏感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特别是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干旱、大雾、雷电等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洪涝灾害,有不少年份是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较重的地区之一,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市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很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气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时效,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对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与对策
摘要:近些年南阳市生态农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该地区农业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生态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必须结合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加强气象服务工作,减少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并提出气象为生态农业服务的相关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明显增多,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发达。近年来南阳市开始逐渐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已无法真正满足当前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1.1需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南阳市有些地区还在进行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气候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运用气候资源,指导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好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气象部门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进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长足发展,农业气象以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基本机构开展,已成为气象事业基本业务。服务对象是各级常政领导机关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等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行的农业气象工作的方法、途径也应与日俱增,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得到提升,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基础业务有待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精细化程度和预警能力及应急相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农业气象的水平,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对各种突发性、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提高农业基础业务是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根本。
2.仪器陈旧、监测和试验研究十分薄弱。我国目前的农业气象工作中,掌握大量的长期气候资料已不成问题,但同步的农业生态环境观测资料却十分缺乏,部分地区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气象研究应当以大量田间、野外观测数据为科学支撑。而大量的监测指标和观测仪器与模型不能配套,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仍靠手工处理,技术更新速度与基础设施完善速度相对的差别性,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试验研究,积累基础科学数据十分重要。
3.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明显不足。农业气象只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单一影响因子,对于综合性项目,在业务服务领域拓展明显不足,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一些农业气象问题既是自然因素,又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因此,农业气象必须进行科学创新,突破现有的学科局限,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走出各学科交叉相融的道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气候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