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23:2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启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启发

中国启发式教学研讨

(l)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与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非常早。春秋时期,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下,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代表孔子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不断影响后世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说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孔子也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启发”一词正源出于这个论断。宋学家朱熹将孔子的这个论述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内心想要弄明白而思维却处于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际,老师就不去开启点拨其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想要表达却言语晦涩不能准确论述难以表达之际,老师就不去帮助他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再用通畅的言语完整表述。对于有四个角的物体,如果学生由物体己知的一个角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当老师的就不再告诉学生了。

(2)启发式教学的继承与逐步发展孔子之后,他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地得到了后儒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学记》的作者提到“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引导的含义。那么怎样才能算作是善喻呢?《学记》的作者又指出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样,“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到了北宋,不少学者们又从“疑”的角度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例如,朱熹提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指导者,师之功也”,张载也提出“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清代,王夫之更是从多方面发展补充了启发式教学,如从学思结合、补充方面提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从教、学结合方面提出“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从学习动机和兴趣方面强调“本心乐为”,等等。到了近现代,随着“民主与科学”的潮流,大批学者人士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

比如蔡元培强调“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应该把“教授法”改作“教学法”,教学中要“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还提出了“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在1929年提出的十项教授法,第一项就是提倡启发式,此后,他还曾多次强调并要求广泛推行启发式教学,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3)启发式教学在现代的深化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国内外大量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的涌现传播,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对启发式教学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了探讨、交流、争议、补充,使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深化发展。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启发式教学的属性本质内涵外延,衡量启发式教学的标准,启发式教学的因素、特征、原则、机制、实施手段等,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比较。不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对启发式教学的实验和操作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查看全文

生活到处有语文启发

中午闲来无事,独坐教室一隅,偶然间看到桌上那本和我一样无聊的语文书,轻轻地翻开她,猛然间,感到语文这两个字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

记得从我刚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她,可是将近10年了,我却从没细心思索过。搜索记忆,寻找记忆中的每一个背影……

可是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语文似乎无处不在。

语文好像一颗含羞草,羞答答的藏在各个角落。在公园里,看那一片片萋萋芳草中站立的花花绿绿的牌子。上面写着:“小草正在熟睡,请勿打扰!”、“请不要踩我,我会痛的”、“小草青青,脚下留情”等警示语,含蓄而又易于接受,处处章显生命的光芒。

语文好像一位自信的少女,时刻展现自信的光芒。在电视上,看那一条条的经典:“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区区八个字,将巧克力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言简意赅,道出了钻石的真正价值,而且也从另一个层面把爱情的价值提升到足够的高度,让人感受爱的永恒。

语文好像一个家,时刻给人温馨。行走在商场中,看那琳琅满目的牌子:“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串起生活每一刻”……这些简短非凡的字眼透漏出家的温馨。

查看全文

品牌设计对枧觉传达的启发

一、德国品牌设计中的品质理念

德国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中心的古老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璀燦,德国设计、德国品牌更是闻名全球。提起德国,人们脑海中便会闪现出博朗、宝马、万宝龙、RIMOW、西门子、蔡司、阿迪达斯、蒂森克虏伯、双立人、爱婴舒坦等一连串享誉世界的品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设计、德国品牌早已进人中国,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到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品质的代名词。德国也是欧洲大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历史上欧洲大陆亦多不平静,也许正是这种严酷的地缘条件造就了日耳曼人无休无止的精、专品格,以及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不寻常人的设计思维。德国设计造就了德国品牌,德国品牌推动了德国设计。德国包豪斯(Bauhaus)的设计美学是全球现代主义设计崛起的革命性思潮,其理论与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1955年创办至今的德国红点奖(RedDotAward)早已成为国际知名创意设计大奖,是世界上设计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的竞赛之一。这些无不诉说着日耳曼人在设计、创造方面的天赋异禀,以及德国在世界设计潮流上强大的引领力与推动力。随着德国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提升,德国的品牌设计正助力德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向上发展。今天,德国设计的全球价值认冋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创造力的提升更需要对设计文化的历史进行回溯与思考。面对今天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世界发展格局,我们更应从德国品牌设计中追寻品牌设计发展规律,了解现代设计师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探究如何用设计手段表达思想、传播理念.成就品牌。用德国品牌意识启发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

二、设计改变生活让意识先于视觉表达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认为:“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2品牌意识是一种共通的无国界语言表达,品牌形象的建立不仅承担着视觉表达为主导的社会意识通过品牌的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我们的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品质意识又决定了品牌表达,提到德国著名品牌就不得不提到博朗(Braun),德国博朗创建于1921年,德国博朗的主要产品包含电动剃须刀和时尚美发产品等多个领域,三十年的研发让博朗设计出世界首款电动剃须刀,博朗剃须刀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并以革命性智能声波科技、全自动清洁充电中心、三级剃须系统等创新技术赢得全球消费者青睐。用严密质量管理融人顶级视觉传达设计,德国人懂得只有用严谨的意识管控才能催生出世界顶尖产品的品牌。德国博朗不断追求卓越的设计为消费者不断带来艺术外观与科技完美契合的经典设计。设计的力量让博朗成为全球家电的巨头,博朗也因为优秀的设计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三年前博朗公司又创佳绩,成功推出最值得关注的全球首款冰感刹须刀,轻松带走剃须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呈现令人惊喜的酷爽刹须体验。谁能说这些设计不是对社会意愿的一种表达与诠释?这是居于人类在普遍价值和精神上的共鸣,设计的共享价值就产生了,设计因此改变了生活。“设计改变生活”、“LessBUTbetter”这些设计的宗旨一直都是博朗设计的灵魂所在,旗下多款产品通过无与伦比的德国设计哲学,荣获设计界中的奥斯卡-“红点设计大奖”。德国设计中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实用理念、美观简洁、细节精细、环保安全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体会的,博朗独一无二的设计来源于设计品质意识的明确,通过简单与平衡的线条表达产品品质的卓越。作为世界领军品牌,不断保持设计的创新力和持续力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博朗设计继续前进的核心动力,也是我们要学习和挖掘的东西。设计的目标是让产品细节和品质能为用户生活带来变化和完善,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加鲜活和准确,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超越设计”和“再设计”,是对设计意识进行再审视的设计理念,始终以用户体验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找到那个最适合的方法。这些设计思想的启发对于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视觉传达设计追求的永远不变的目标就是通过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品质。

三.品质理念注入形象之上

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指出:“品牌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灵魂。”3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精髓在于培养设计师对社会问题发现、表达、解决的能力。来自德国品牌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大家一致认为“德国制造就是品质的保证”,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德国设计师很好的将设计理念注入视觉形象之上,品牌设计团队需要对品牌文化理解深刻的高素质人才、懂得人性化设计的尖端技术人才,要求产品技术上的高质量体现,这些必要因素显而易见可以更深层次的表达德国品牌的品质理念,这需要从一开始就培养严谨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办法。这些设计过程的根源在于将产品与社会生活的品质关联起来,从设计师的意识形态去看待这些问题,追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创意和方案。这一过程对我们的设计教育来说具有巨大的启发。人类在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上的认识是相通的,因而培养形象之上的品质理念更为重要。遇到设计的问题不要首先考虑视觉表达的形式和方法,首先找到自然的、普遍的、共享的品质理念,这样的设计才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视觉传达课程是对颜色、形状、材质这些基本元素的构成训练,然后再将这些构成元素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物品中进行塑造。这个塑造的过程由设计师的理性思维和意识形态决定,通过学习设计构成的规律和排布把这些元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设计的根源在于设计师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视觉传达的设计过程就是通过对生活存在元素的理解和阐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意识思维和谐与平衡的价值共鸣。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自我表达,它源于生活,用心灵去感知社会,在于引导大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产生创造、引起共鸣。归根结底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运用于设计中来改变生活,用心灵去感受设计和传达理念,这就是对于设计“心随物转”还是“物随心转”的根本性问题,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还需与社会共同成长并面对不断的挑战,我们曾经把德国设计理解为商业化和T.业产品需求对设计的推动作用,我们面临着设计向商业化趋势妥协这一现实,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好作品越来越少。我们看到的是德国设计作为商业价值的表层理解,而忽视了设计本身就是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组成部分。将价值理念注入设计形象之上,用心灵去传递和分享故事是一个艰难的创作历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研发过程。德国正是用这种激情.灵感与理性运作并存的方式,创作出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设计。4德国设计师也正是将坚持对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作为毕生事业。

查看全文

美韩文化发展政策启发

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文化改革发展态势(1949—1977年)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文化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明确地指出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指明了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也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继“双百”方针之后,于1964年9月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一方针,该方针是在当时文化排外主义比较盛行的情况下提出的。这一方针的提出表明了我党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之后的文化改革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改革开放后文化改革发展态势(1978—1990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一次转折,就文化发展而言,系统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发展模式,恢复到之前的健康稳健的文化发展体制。1979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全新的概念,并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发表祝辞,提出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新方针,划清了文艺与政治的界限,承认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地位,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至此,文化改革发展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进程开始明显加快,文化政策地位明显提高,国家级的文化政策开始形成单独文件并在全党全社会得以贯彻落实。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并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该决议对于进一步加快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程,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文化改革发展形势(1991—2001年)

查看全文

社会实践对舞蹈编导的启发

【摘要】舞蹈编导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于专业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社会实践在舞蹈编导专业学习中的必要性。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一名学生,要养成常听音乐,多学习借鉴,记录笔记等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实践对舞蹈专业学习的启发。

【关键词】社会实践;舞蹈编导;专业学习;启发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舞蹈编导专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专业已从最初的单一的理论讲学演变成如今的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综合教学。专业的发展成熟和社会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对我们专业的学习带来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抓住社会实践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事业,增长见识,弥补不自己生活阅历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的缺点,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实践要求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对我们自身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首先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必须的。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强大的肢体协调能力,如果缺乏这一能力,我们的舞蹈动作创新能力和动作情感表达能力都会下降,严重影响我们舞蹈水平的提升。其次便是艺术修养。从事艺术类的工作,对于国家的政策文艺方针,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发展等内容都要进行必要的了解,避免出现实践当中,指导教师分配指定任务,自己对于任务内容茫然无措的情况。最后便是要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己的心理健康[1]。好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能够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完成舞蹈作品的创编。例如,在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因为初入社会,对环境非常陌生,常常会犯错,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一点困难或者挫折就直言放弃,那么我们很难将社会实践进行好,更别说在社会实践当中汲取营养。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寻找适合的方式疏解压力,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对实践环境的选择,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

查看全文

犹太族家庭教育启发

一、造就“巨人”的犹太民族家庭教育

犹太民族是一个盛产“巨人”的民族,爱因斯坦、马克思、毕加索、弗洛伊德、西尔多•冯•卡门、门德尔松等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时代“巨人”。相对于别的民族,犹太人可谓是群星璀璨。爱因斯坦曾说:“世间伟大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其原因是他们的童年教育被忽视了。”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爱因斯坦从小就受到母亲的音乐熏陶,而音乐丰富了他的想象力;叔父对他进行数学启蒙,而数学培养了他非凡的思维能力;父亲则在很多方面给他带来了继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钱学森的老师西尔多•冯•卡门从小就有数学天赋,但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全面发展、开阔视野,让他读历史、诗歌、地理,还为他请来博学的老师教他人文知识。西尔多•冯•卡门在回忆这段往事时非常感激他的父亲,正是他父亲让他视野开阔、思维广泛,而没有局限在一个狭隘的空间之中。除了爱因斯坦、西尔多•冯•卡门,还有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成功其实都得益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

二、犹太民族家庭教育的特色内容

(一)注重“经典”传承的教育

经典正是由于其典范性和权威性所以不受时间的制约能够经过历史的选择成为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一直流传。犹太经典主要是犹太教的经文,这些经典文本不仅对整个犹太民族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犹太人有众多的“经典”,例如犹太教的第一部经典《圣经•旧约》(《塔纳赫》),包括《托拉》、《先知书》、《圣录》;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塔木德》,希伯来语音译意为“教导”,又称口传《妥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对犹太教而言,《塔纳赫》是一本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日常生活中所实用的经书,它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在战争流亡的年代这两部经典就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在内容上这些经典包括了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法律、伦理规范等各个方面。在形式上除了训诫、教诲还有大量的寓言、优美诗歌、有趣的故事等。子女从小就要从父母那里学习和背诵这些经典,接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开启读书认字、启发智慧的旅途。并且在犹太家庭共餐和朋友来访聚会中大家总要探讨这些经典中的一些内容。正是在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中使得犹太人的宗教、民族、文化、价值、习俗等都得到传承。

(二)注重历史传统的教育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的规制及启发

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选择

英国一直以来饱受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困扰,据英国有关方面预测到2080年伦敦的气温会比现在上升2-6摄氏度。另外,英国本身就是一个煤油资源不丰富的岛国,进入新世纪后又面对资源短缺的现象。正是英国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的先行者。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的十年间,在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英国的实践不仅为其他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参考,也为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信心。[3]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英国也受到了影响。金融危机下英国经济出现衰退,尽管环保人士很支持政府的低碳经济计划,但还是有部分人担心政府的计划只不过是个“绿色的梦想”。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放缓甚至减退,在此背景下有的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生产模式无暇顾及,有的放松了碳排放要求。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是,英国政府依然选择实施低碳经济战略,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2009年6月,英国能源和气候大臣还曾公开批驳“低碳经济就是低速经济”和“经济困难情况下放缓发展低碳经济”的论调,他强调未来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密切相关。尽管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但不少学者认为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是摆脱金融危机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一场以新能源技术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4]尽管英国能否以低碳经济模式将其经济从衰退中复苏还是个未知数,但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大趋势。

英国发展低碳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英国是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英国政府为发展低碳经济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主要表现在:

1.将发展低碳经济列为国家发展战略2003年英国政府就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并在其能源白皮书中写入“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6年政府委托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领导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报告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出定量评估,其目的在于为经济转型提供理论依据。2009年7月15日,英国公布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的白皮书,再次明确低碳经济是国家的战略方案。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十分重视自身的经济特点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积极主动的倡导经济方式的转变。

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改革启发

1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关注层面

1.1降低辍学率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虽然小学的辍学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尤其在部分地区,小学生已经基本实现了入学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阶段性辍学”现象还是十分明显的。所谓“阶段性辍学”指的是小学生在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下,虽然能够读完小学的教育阶段,但是这一过程是断断续续的。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实际上直接影响便是教学质量[2]。这是因为,非连续性的受教育的过程是不完整的,教学质量不但难以得到保证,即便是教育阶段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点便是降低小学生的辍学率,使小学生能够连续的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较大的程度上保证教育质量。否则,一些学生由于长期的阶段性辍学而使其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而这又是其最终辍学的一个主要诱因。

1.2创新教育模式

在当前情况下,社会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需要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实施的,这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得到了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创新被看做是一种主体价值,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创新教育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或者受教育者的个性,使所有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3提高教学质量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的对比及其启发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密不可分。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些已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机构包括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国内商品流通领域的农产品价格,借以实现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同时提高农民的收人,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比如投资于土壤改良、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害补贴等。政策性金融所提供的贷款具有利率低,期限长的特点。他们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本金、预算拨款、贷款周转资金和部分借款办理商业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的政策性贷款,如救济受灾农民、支持新创业的农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的长期福利贷款以及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的抵押贷款等,以弥补农业资金渠道的不足。

(二)美国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

美国政府的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包括联邦中间信贷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系统以及合作银行系统。其中,联邦中间信贷银行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信用合作系统,成立于1923年,主要解决农民中短期贷款难的问题。在美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初阶段,农业信贷资金几乎都是由私营机构和个人提供的,这样的信贷资金数量有限,而且期限非常短,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因此,美国开始探索构建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政府于1916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农贷立法,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从而组成信贷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都是由政府领导并出资支持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资金的逐步推出,现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合作金融机构。

查看全文

外资银行监管对比及启发

一、中新外资银行发展概况

截至2009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设立229家代表处、33家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独资财务公司、95家分行。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3492.29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1]新加坡较早确立了金融立国政策和金融国际化战略,目前已成为成熟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2010年伦敦金融城政府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新加坡成为全球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2]截至2007年5月,新加坡共有105家外资银行,其中全面银行24家,批发银行37家,离岸银行44家。

二、中新外资银行监管的比较

(一)立法结构和立法模式1.相同之处:(1)中新均缺少一部统一外资银行基本法,两国立法散见于相关各种法律、法规。新加坡主要有《银行法》《外汇管理法》《金融管理局法》及《新加坡规定银行之执照核发及规章之条例》等;中国主要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2)存在既适用于本国银行,又适用于外资银行的单项立法。2.不同之处:(1)立法体系完备程度不同。新加坡已基本形成外资银行监管框架;中国相关立法起于改革开放后,远不完备。(2)立法协调程度不同。新加坡较早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无专门外资银行立法,外资内资银行基本一视同仁。而中国银行监管法内外有别,中资银行由《商业银行法》调整,而外资银行由《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调整,一是法律等级过低,二是内容繁杂、稳定性差,无法适应全面开放要求,未能体现国际规则应有监管框架,法律之间衔接性差,且多有空白,操作性不强,适用不明确。

(二)外资银行体系1.相同点:(1)两国均许可外资银行设立合资银行、独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分行。(2)在两国注册的合资银行和独资银行,都具有东道国法人资格。2.不同点:银行类型不同。新加坡商业银行分三类:全能型银行(QualifyingFullBank)、限制性银行(RestrictedBank)、离岸银行(OffshoreBank),业务范围依次缩小。新加坡为保护本国银行,一般全能型银行主要准许本国银行设立,而倾向于引导外资银行设立限制性银行与离岸银行。中国纳入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口径的有:外资银行代表处、独资银行、合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独资财务公司五种形式。此外,新加坡鼓励外资银行设立分行,而中国则更愿意外资银行设立子行。

(三)外资银行监管体制与监管机构新加坡实行“集中混业监管”,监管主体为金融监管局(代号MAS),其监管由MAS最大的组团———“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中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远未建立集中统一、整体协调的监管体系,而面对外资银行混业经营的事实,未实现综合并表监管,极可能出现监管真空,难以抑制跨市场、跨行业风险。新加坡MAS组团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实现跨部门沟通协调,能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