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22:5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切入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找准切入点 实现新跨越
找准切入点实现新跨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XX县财政地税局坚持以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心,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搞好服务、提高效率、建设务实高效、勤政廉
洁的财税机关为目标,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的建设活动,不断丰富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内容,不断完善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机制,不断创新建设学
习型机关的载体,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该局的广大党员干部已普遍确立了“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和“学用结合、学
以致用”的理念,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顺利、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课文标题、课文内容、创设探究情境、课文概括四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找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
切入点是教学的开始部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能够抓住阅读教学的切入点,那么后续教学便可以有效开展。从哪一个环节入手,从什么地方开始实施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或精心设计切入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寻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进行了分析。
一、从课文标题寻找切入点
每一篇课文的标题都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揣摩、仔细的斟酌而定下的。很多课文的标题蕴意非常丰富、具体,也有一些课文的标题蕴意比较含蓄,如果能够从课文标题中找到切入点,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抓住文本的关键[1]。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教师可以直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第二,荆轲在刺杀秦王之前做了哪些准备?第三,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荆轲刺杀秦王的?第四,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五,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从本篇课文提炼出五个问题,作为阅读的切入点,五个问题形成递进的关系,一步一步逼近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五个问题去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
二、从课文内容寻找切入点
找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交际的切入对交际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入得好,交际圆满成功;切入得不好,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交际该怎么准确地切入呢?
一、努力寻求亲近和认同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给别人的感觉最深,别人也可以从这上面大致地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来。同样一个人能否招人喜爱,就看他能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看他怎样恰到好处地适应别人的情感需求。
1.关心他最亲近的人。任何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交际就可以利用人们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从关心他最亲近的人切入,拉近交际的距离。
曾和日本前首相佐滕荣作实力相当的河野一郎,最会利用人们的这个微妙的心理。有一次河野一郎在作欧美旅行时,在纽约遇到了多年不见已显生疏的朋友米仓近先生。两人在道近况后,都留下了在国内的住址和电话,知道彼此都成了家。当晚,河野一郎回到旅馆第一件事,便是挂了个长途电话给米仓近太太:“我是米仓近的老朋友,我叫河野一郎,我们在纽约碰面了,他一切都很好。
”
平面设计创意切入点研究论文
一、准确定义平面设计是找准创意切入点的先决条件
普遍情况下,设计被分成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上,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安排,具有艺术性、功能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具有时代特性的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调整发展和设计领域不断地扩大,设计又因此被分为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同指一个范围。在很多时候,有很多人对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他们认为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但分不清他们到底从哪区别。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同指在二维空间之上的设计,只是从不同侧面表述而己。平面设计重在设计之“物”,而视觉传达设计重在为“人”设计。但两者都是在二维空间上进行设计,然后把所要表述的信息通过刺激“人”的感官而达到其目的。严格地说,平面设计较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稍微窄一点。视觉传达设计除了包含二维空间设计外,还包含三维空间的展示设计,展示设计不仅仅包括“物”“人”,还包括“场地”和“时间”。因此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不能等同论之。
二、找准创意切入点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关键
现代平面设计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在更新换代,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开发利用,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设计者不得不时常寻找一个最为恰当的设计切入点,让他们的平面设计一鸣惊人。
作为平面设计者的我们,如何在这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平面设计大海中脱颖而出呢?如何在这更新热浪中迎接滚滚而来的挑战,鹤立鸡群呢?这就要求设计者有着独到的创意,这种创意既显个性,也最为受众所认可与接受。怎么做到这一步呢?关键之一就是要找准平面设计的最佳切入点。
小学语文练笔切入点的选择
一、依据学段目标,选择练笔的内容
1.写法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中第三段集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景况。教学重点不是体会圆明园昔日有多辉煌,而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偌大的圆明园用简单的六句话概括出来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作者采用的是“对照”的写法。园中金碧辉煌的大建筑物与玲珑剔透的小建筑物形成对比;热闹的买卖街与宁静的田园风光对比;现代的名胜古迹对照古人的诗情画意;各具形态的民族建筑对照西洋景观。正是这种鲜明的对照写法,使得作者笔下的圆明园如此了得,使得读者眼中的圆明园如此精湛。顺势而导,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写自己熟悉的建筑物。这就是很好的练笔点。
2.表达方式
还是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作者着实在写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大部分的笔墨却写圆明园昨日的辉煌,作者用意何在?因为只有辉煌的东西毁灭之后,我们才会更加痛心疾首。所以同学们要想写一件今日物体之毁灭可以先写昨日之辉煌,此处也是学生写作的切入点。
二、依据文本的特点,找准练笔的切入点
有中学德育切入点的思考论文
摘要:德育工作的德育过程的接受规律及主体性原则表明,中学德育工作最佳“切入点”是:人本化教育,即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坚持主体性。
关健词:中学德育切入点思考人本化
中学德育工作“切人点”的选择和确立,制约着中学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选择,关系着中学德育工作过程的起点和发展,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对“切人点”进行深人思考和探究,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思考一:中学德育工作最佳“切入点.确立的依据
1,思想遭德教育的接受规律
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规律表明,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能作为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前提和条件。
农业产业化切入点论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化;切入点;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庆阳地区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导致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因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是带动农村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牵动点。为此,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庆阳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当前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抓住农产品流通这个切入点,因势利导,尽快促进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庆阳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差距更大。尽管我们的主导产业早已确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始终未能跳出自然经济的圈子。根本在于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造成主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一、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这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我们知道,市场靠生产来支撑,特别要依靠规模生产来支撑;而生产要靠经济效益来驱动,特别是规模生产更需经济效益来驱动;效益则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由此可见,市场流通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给流通下的定义是:"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们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8页)。马克思认为,流通是由交换总体和商品形态变化系列构成的再生产的媒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经济过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加速器。众所周知,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流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对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对消费的规模大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着流通、分配和消费;而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则决定着再生产、制约和影响着分配与消费。前些年庆阳发展养兔业的失败,实施苹果基地战略进展缓慢的实践一再证明,其失误就在于只抓了生产、抓了规模,而忽视了流通。结果是生产没搞好,规模也没有形成。外地的经验、自己的教训都表明,带动农村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牵动点是流通、是销售,抓住了农产品流通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动权。只有农产品有了销路、有了市场、才会有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生产积极性;有了生产积极性、就会很快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有了规模就产生了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质量;有了质量就会上档次、出名牌,有了品牌就会增加和扩大产地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会带动产地流通;流通扩大又可促进生产。因此,抓流通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
二、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庆阳地区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浅谈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
面对新的形势,##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应该怎么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加大技术创新、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这些当然都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但是本文主要试图结合##的特点,探讨##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
一、##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步建立了包括建材、冶铸、机械、矿产品采选及加工、煤炭、电力、电子、轻纺服装、造纸、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0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761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个,中型企业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8.83亿元,其中县属工业完成总产值17.91亿元,增长11.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8亿元,增长16.1%,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37亿元,增长17.0%。那么,##工业化进程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当前我们需要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生产力水平、在全省全市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此做出科学的判断,这一判断直接关系到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的选择。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理论观点,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有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两大类。根据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项指标:一是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有关专家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阶段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2003年##人均gdp为6470元,按汇率换算为美元781美元,对照标准,说明##还达不到工业化初期水平;二是按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把工业化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阶段(60%以上)等四类。200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20.2%,也属工业化初期;三是按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两项指标是分别反映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指标,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衡量一国或地区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指标。2003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7.6%和57.8%,比实现工业化要低于15%和20%的标准,分别高出22.6和37.8个百分点,说明##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四是按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该项指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的比重要占全部人口的60%以上。2003年##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21.5%,比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60%以上的标准低38.5个百分点,说明##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综上述几项指标评判,我们可以粗略得出##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二、##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
1.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的“新”与“工业化”的含义,##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工业化造就强国和富国,在世界所有国家中,谁能把自己国家的工业化推进得更为迅速,达到更高的水平,谁就可以走在世界前列。历史发展到今天,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了一个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强大与弱小,穷国和富国的基本标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无工不稳,无工不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从以上的分析看,##的工业化水平是非常低下的,还属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因此发展是##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工业现状和起点上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不能一味地去强调信息化,也不能一味地去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去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更不能机械地用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五句话”作为标准来衡量##现阶段的工业发展项目,不符合“五句话”要求的就一律砍掉。如果这样就不符合##的现状和实际。##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只要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资源,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都可以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在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融合进这“五句话”的要求,走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动对接全省“三条战略通道”,把握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外开放、山海协作、对内连接。根据##的地理位置和现状,以及京福、三泉等高速路网的建成和开工,主动对接“三条战略通道”,把##定位为“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是符合##实际的战略选择。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铺开,全国、全省统一市场的进一步形成,是##发展的又一新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新一轮创业,必然带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不仅是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而且更必然地要求全国、全省统一市场的形成。正象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一样,全国、全省统一市场的形成的客观基础也是经济分工。##要主动接受沿海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幅射,积极参与经济分工和市场一体化进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因为参与经济分工和市场一体化进程,就是在更广阔的领域运用和交换比较优势的过程,就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资源的过程。在这新的历史机遇期中,##要注意把握利用禀赋资源和非自然禀赋两方面上创造比较优势,使自己溶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中。
推进城市化战略的主要切入点
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目前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矛盾焦点,成为影响内需市场扩大的主要障碍。内需不足、外向度大,对于一个大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利影响己引起国人严重的忧虑。而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必须选准切入点,采取扎扎实实的推进措施。我们认为扫除城市化的一切人为的障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不利于城乡要素流通的相关政策是当务之急。
城市化战略的本质含义要选准加速城市化的切入点,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符合国情的城市化战略。而制定一个科学的符合国情的城市化战略必须对城市化的本质有一个科学准确全面的认识。
1、城市化的动力是效益。为什么人类社会要有一个城市化的阶段,人们为什么走出农村向城市集聚?一个不容置疑的目的是趋利,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皆为利来。从经济规律来看,一切生产要素的聚散、重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效益。城市化就是为了节省时间,用空间换时间,追求最大的效益。这种集聚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的节约、要素的节约,更为重要的是人口的集聚改变着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引起人自身的升华,从而产生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有利则有弊,利弊之间的平衡力还是效益。效益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只要利大于弊,要素就继续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就会继续扩大。如果有一天弊大于利,城市规模扩大之势就要停滞,要素就会随着人们趋利避害的动机而外移。这是不用我们操心的事。因此,城市大也好,小也好,有利有效益就好。效益也是相对的,要把城市的效益放到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定区位来考察,城市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能笼统用一个标准来判断,更不宜用行政力量来抑大崇小,或崇大抑小。大小之争可以休矣。我们应把精力用到为城市化扫清道路的实际工作上来。
2、城市化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城市化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转化升级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为节约时间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空间布局结构的改变,即人口密度的增大,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载体的空间转移。因而城市化的总体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结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民是城市化所要改变的生产、分配、交换关系的主要载体。所以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看,城市化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城市化的本质、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化农民为市民。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几十个百分点,更低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的农产品剩余率。农产品自给性最强的粮食,其剩余率己达60%以上,而商品率只有35%左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相当于农村30%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及其瞻养的人口需要转到城市中去,却长期滞留在农村。这是目前中国农村人口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于城市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根本原因。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农民收入水平低,主要不是农产品价格低,而是他们占有占用的生产资料少,就业不充分,是他们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因而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分化农民,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3、城市化的关键在一个化字上。城市化作为人口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前提是人口等要素需要流动和能够流动。要加速城市化就必须增加要素流动的动力,减少流动的阻力,关键在于一个化字。一切要素都存在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关系之中,不改变这些关系,要素就流不起来,动不起来。要素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农村走向城市,要素本身必须适应流动集聚的变化。变就是变革,能变才能化,加速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加速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屋建筑都要顺应效益机制、市场机制,进行不断变革。对阻碍要素流通的过时的经济政策、体制不进行改革,城市化就不能顺利进行,滞后扭曲就在所难免。要分化农民,化农民为市民,就必须打开城门,改变户籍制度,培育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改变现存的农业生产方式,理顺农村社区的经济关系,城乡之间的交换关系。因而农民、农业、农村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是城市化要化的重要内容。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改变“三方”,而只有改变“三方”,农民才能化为市民沉淀在城市。因此,改革是全方位的,必须城乡配套进行。
4、城市化的核心是一个市字。生产和交换是经济的横座标和纵座标,缺一不可。城市化不仅是生产方式变化的结果,而且是交换关系变化的结果。城市化之市是市场之市,是作为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这种关系无形有质,主体是人,载体是城。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是外形,市是本质,是核心。城市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的分化过程,实际上还取决于城市本身的结构,要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要利于集聚人气和市气。所谓无形市场就是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要素流通集聚的内在动力。为利而市,市而生利,为利趋市,市久成城。这就是人们趋利的机制,也就是市场的机制。城市化的核心是市,是动力所在。利为聚散效益之差。落差越大动力越大。目前城乡收入相差三倍之巨,要素流动的势能、城市化的动力是相当大的。什么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消失了,城市化就相对停止了。如果落差相反,则反城市化趋势就会显现出来。城市化的本质是追求集聚效益而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国一天也没停止,而且动力十足,之所以滞后是因为阻力太大。紧关城市大门,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搞工商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是城市化的最大阻力。20多年来,农村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由于空间上的极度分散,致使农民离农不离村,甚至乡土都不离,亦工亦农、亦商亦农,兼业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工业的分散,不能为商业的集聚兴旺提供足够的“服务半径”,使经济的两个座标没有点在一个点上,致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滞后,社会分工深化不够,就业岗位短缺,人气不足市气则不旺。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切入点探讨
摘要:伴随着国内知识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我国各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也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根据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实际现状不难看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依旧存在许多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有部分问题存在。因此,必须提升高校教师与学生们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视度,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提升师生不断开拓创新的研发热情,保护其知识产权,保障其合法权益,为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
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时常颁布部分创新科技奖励政策。高校作为科研成果较集中的研发培训机构,虽然科技成果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怎样有效保障大学生的知识产权,使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仍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相对复杂,不仅需要国家相应政策做支柱,更需要实现知识产权的标准化管理,从而提升科技成果的质量及转化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可持续稳固发展。
一、推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标准化体系,有利于科研工作价值的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知识产权管理,通过完善有关管理工作,可有效提升高校整体科研技能水平,发挥科研比赛的特长,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不断进行完善。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加速高校对市场化运营体系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为知识产权的增值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