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16:07: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潜移默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潜移默化素养养成论文
[论文摘要]应用型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着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较低,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在素质养成教育中,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作用和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素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素质养成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一部分高校专门承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重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基层工作的需要,从而促使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如何进行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一、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素质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余,不能自觉地遵守。如在教学区抽烟、说脏话,在宿舍内打牌、使用违规电器等;尊师重教意识薄弱,上课说话、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上课随便出入,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课间不主动擦黑板,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应付;遇事急于推卸责任,不管对错,总要找出好多理由替自己辩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父母缺乏交流,不主动帮助他人,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这些都说明应用型大学中有部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幼儿教师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塑造人格个性的重要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受益终身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有着巨大的奠基作用。幼儿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品德的养成。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道德修养。本文根据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浅析了教师素养对幼儿道德的潜移默化,同时提出了基于幼儿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促使其养成良好品德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道德修养;幼儿品德;影响;养成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阶段,道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我国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德育同样也占据着首要位置。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品德的养成,所以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瞩目的问题。
1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
1.1道德修养的主要含义
所谓的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道德修养主要指教师能够主动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来改造自身以符合相应的标准并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教育管理中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摘要班级管理中大部分班主任习惯于高台教化,正面教育,引起学生的抵抗心理,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我们过多的重视了说教,重视了显性教育,而忽视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它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改变人的习惯、改变人的命运。从班名、班徽到墙面、地面,文化气息浓厚,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一种充盈着催人上进,让人发奋的班级文化环境里,无疑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
然而,我们一部分班主任习惯于高台教化,自己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了一大堆道理,学生听进去的却很少,落实到行动上的更少,收获甚微;还有的习惯于通知家长,在家长面前揭学生的短,使学生很没面子,因而师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较大,难以起到较大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我们过多地重视了说教,重视了显性教育,而忽视了班级管理中隐性教育的结果。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一个”隐”字包含着多重意义。一是教育因素的潜在性。学生容易观察、体验到的只是人际交往关系,各类活动方式和多种教育媒体,而教育因素是深藏其中的通过个体微观机制才能将其挖掘出来。二是教育形式的隐约性。除了部分较量性活动载体之外,从整体上,隐性教育表现形式较之学科教学活动形式隐没和简约了许多。三是接受机制的暗默性。学生是通过各种暗示、从众、无意识、情景效应等复杂心理活动来学习和接收各种教育因素的。
隐性教育具有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型和素质性等特征,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怎样进行隐性教育,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家庭教育在学生品德发展的角色扮演
【摘要】家庭教育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具有早期启蒙性、连续持久性、潜移默化性的主要特点。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中,家长要做孩子生活中的倾听者、情绪上的调控者、前行路上的引领者。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品德发展
1.家庭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家庭是一个由婚姻与血缘关系组成的基本单位。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狭义的内涵,即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家中年幼者(也就是子女)的教育和影响。(2)特征。早期启蒙性。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并且受家庭环境的濡染和熏陶,在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文化知识水平、待人接物方面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成员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通过生活的各个细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由首因效应产生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今后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连续持久性。在学生品德发展方面,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持久性、全面性的特点,它在对学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是其余两种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上无一不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的教育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所以说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家庭中父母长辈的教育是深远持久的,家长根据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随时以不同的方法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这种持久性、连续性的教育似乐曲般宛转悠扬、循序渐进,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潜移默化性。心理学上说:人是一种善于模仿的动物。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未经丝毫掩饰、强烈真实展现在子女面前的言行就是最直接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榜样学习法是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孩子最擅长以身边的长辈如父母、教师等为榜样,会下意识地模仿其言行。而这种影响,似细雨般绵密无声、潜移默化。
2.家长在孩子品德发展中的角色
基于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持久性、潜移默化性等特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原生家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并在其性格中有所体现。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成人往往认为孩子不懂这些事,但其实孩子一直“看在眼里”。有时候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对孩子身心发展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在孩子的品德发展中,作为家长要学会扮演一些角色。(1)倾听者:倾听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倾听者,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以及与人沟通。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孩子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除了拥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之外,学会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家长首先要多多倾听孩子的表达,因为那些不仅仅是家长眼中的“童言”,而且还是孩子最本真的心灵,因为信任所以诉说。若家长不重视甚至在这些时候否定孩子,那么就会失去这份珍贵的信任。在孩子情绪不对的时候可以像朋友一样(即平等和谐)和孩子聊天,敞打开心扉,这样家长才会更好地了解孩子,给予孩子理性的建议,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关怀,与他们分担痛苦,分享喜悦。这个过程也会帮助孩子养成学会倾听、与人沟通的良好习惯。(2)调控者:情绪调控。情绪因素是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要扮演好引导孩子合理调控情绪的角色。首先要教会孩子平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恐惧让人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愤怒也是一种力量,等等。其次要引导孩子正确调整情绪,比如在孩子压力大的时候陪孩子运动散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转移。要鼓励孩子有效表达情绪,否则积累的情绪越多,压力越大。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最后要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孩子有好的改变或取得成绩时,及时鼓励孩子,这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艺术兴趣爱好的培养、体育锻炼等引导孩子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3)引领者:品德先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往往在德育方面多于智育方面。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良好品德的引领者。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文化素质水平逐渐提升,智育培养越发低龄化,胎教、早教已成普遍。无论如何,良好的品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做事,心正意诚才能不断前行。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孩子的心灵本就是一张单纯的白纸,你在上面画过什么,便会呈现什么。例如在生活中,家长的一次失约会让孩子离诚信远了一步,家长的一次乱扔垃圾会让孩子离尊重他人远了一步,家长的一次半途而废会让孩子离学会坚持远了一步,所以,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约束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千万别给孩子做了负面榜样,因为影响一样是深远的。
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传情、说理作用,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动人的讲述,以艺术形象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情感。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在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对道德规范理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尊重、理解、帮助他人,报效祖国,完善自我。如,在学习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先进事迹后,了解他们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为实现独立、自主研发中国核武器,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国家利益。让学生懂得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其次,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上多引导,他们在整个的求学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形成好习惯。但也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身上的毛病不少,我行我素,他们的缺点被不断放大,一直遭受教师、家长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冷眼,其实他们也非常渴望教师的关怀和赏识。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励志教育”。在教学中多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凿壁借光》《铁杵磨成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成长经历,想想二者有什么不同,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是如何面对的?通过讨论学习,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心理比较脆弱,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回避、经不起磨难,他们表示今后一定要坚强,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在困难面前学会坚强、执着。2.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实施道德教育。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在《游子吟》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情怀,呼吁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并在学习后展开讨论,为什么孟郊的《游子吟》能成为千古绝唱?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诗中歌颂的“慈母”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蕴涵着对纯真人性的眷恋与向往。还有学生说,读唐诗能对人产生陶冶情操、教化的作用。教师紧紧抓住机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让学生在读书品诗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二、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叶圣陶告诫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要特别注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与学生交流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到,而且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教育和感化学生。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切不可采用教条说教、强加于人的方法。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讲解,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理解、互相依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此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爱的活动”中形成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做到感恩,从而塑造良好的品格,进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来,同时也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爱的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家乡、爱国家。让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耀光彩。
作者:潘菊香 单位:民勤县北街小学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论文
一、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取向变化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教育已逐渐被确立为当代教育的中心或主题。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不管是哪种版本,在反映客观的同时都强烈地体现自我。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新的自我。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论文
一、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取向变化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教育已逐渐被确立为当代教育的中心或主题。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不管是哪种版本,在反映客观的同时都强烈地体现自我。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新的自我。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大学语文思政建设地位和作用
一、必须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大学语文教师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旨。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数不胜数,大学语文教学从纷多杂乱的文学作品中,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挑选出凝聚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名篇佳作进行教学。譬如爱国诗人屈原对祖国无限挚爱的火热的感情,那纯洁高尚的人格,那坚持理想、忠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深深地激励着后人。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屈原精神的感召力更是非常巨大。屈原那些用人格和心血熔铸成的动人诗篇,滋养了后世进步作家,从贾谊、司马迁到李白、杜甫乃至郭沫若,无不深受其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屈原犹如民族史上的一颗明珠,以其璀璨夺目的光彩吸引着无数文人志士,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共鸣缘于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力量和深沉的爱国精神。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素材,授课时要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在教学中,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作家的事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通过品读爱国经典,大学语文将经典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不仅将知识传递给对方,更要将情感传递给对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注重以传统优良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
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引领的教育功能
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专题学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变传统语文课堂逐篇精讲为“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专题教学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发挥语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与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乐观进取的精神,培育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比如在大学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记•孔子世家》深入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理解孔子在春秋动乱之际和流浪生涯中,所自觉焕发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他的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世界大同的统一观,重视仁政德治和社会教化的价值观,提倡安民、富民的民为邦本观,弘扬积极有为、尽瘁国事的民族气节观,重视文化教育辅政和育人的功利观等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人类智慧的长河,并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产生着积极和广泛的影响。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三、大学语文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曾说过:“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战国策》中丰富的历史故事,给后人极具借鉴意义的范例。通过《战国策》作品选讲,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战国策》一书,在鞭挞谴责昏君佞臣的同时,也歌颂赞扬了一批明主良后,忠臣贤士,如:勇于革新、倡导胡服骑射、具有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的冯谖,自尊自信、不慕权势的颜斶,不畏强暴为国冒险的唐且,重然诺轻生死以报知遇之恩的荆轲、聂政等等,作者赞颂了他们的优秀品德,对他们的作为、经历或遭遇,倾注了满腔褒扬之情。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战国策》中关于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制定高瞻远瞩的商业战略,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这些智慧即便现在来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论文
一、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取向变化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教育已逐渐被确立为当代教育的中心或主题。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不管是哪种版本,在反映客观的同时都强烈地体现自我。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新的自我。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乐于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遇到不法的坏人是不是就三拳打死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校园环境构建调查汇报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