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15:25: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前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索死刑的前提
截止2004年10月,世界上共有81个国家废除了所有犯罪的死刑,12个国家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35个国家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至少10年内没有执行过死刑),三者加在一起是128个国家。可见,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
尽管中国政府表示,中国从长远来看也要废除死刑,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废除死刑还不现实,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减少死刑。中国已经签署并正在准备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第6条第2款明确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等机构的解释,这里的“最严重的罪行”,其范围“不能超过具有致命的或者其他极其严重的后果的故意犯罪”,而“‘致命的或者其他极其严重的后果’的含义包含着这样的犯罪应该是导致生命的丧失或者危及生命的意思。”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1999年通过的一个决议中,也敦促那些还保留死刑的国家,不要将死刑适用于非暴力的经济犯罪。对比中国刑法,我们的68个死刑罪名中,有相当多的罪名都是非暴力的经济犯罪(包括财产犯罪、腐败犯罪等),因此,中国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的死刑罪名偏多,应当予以减少,并且应当在实践中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不过,与法学界意见大相径庭的是,公众对减少和控制死刑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今年上半年,新华社《环球》杂志曾将我的一篇关于控制和废除死刑的文章整理成对话发表,没想到招来网上一片谩骂和侮辱声,压倒性的声音是死刑不能减少,更不能废除,有的情绪激动者甚至扬言要杀掉“刘仁文这个伪道士”。冷静分析这些网友的意见,其中给我启发的是公众对目前的司法腐败有较大担心,他们认为,如果不对某些腐败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以一了百了的方式判处其死刑,许多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就会通过权力和金钱的关系,无期减有期,有期再变假释或保外就医,不用多长时间就能运作出来,可见,公正司法也是限制死刑的题中之意。当然,这种民意也有一种误会,或者说我们的刑法还欠缺一种制度,那就是对某些废除死刑的罪名,应设立不得减刑和假释的终身监禁。
虽然民意并不是废除死刑的必要条件(不少废除死刑的国家其民意也是反对废除的,但当局者基于自己的政治意志,即死刑是残忍的、不人道的和不体面的,仍然推动死刑废除),但民意的多寡却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废除死刑时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比方说,法国早在蓬皮杜总统当政时就想废除死刑,但由于当时反对废除死刑的民意太高,所以没敢贸然废除死刑,直到密特朗总统当政,虽然此时的民意多数还是反对废除死刑,但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因而为密特朗总统最终废除死刑创造了条件。在我国,支持死刑的民意居高不下,作为人民的政府,不可能不顾这一现实。不过,笔者一直主张,如何正确对待民意、引导民意和改变民意,这里面有许多的工作可做。例如,去年笔者曾接待一老家来的上访者,此人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让我送他一些自己写的作品,我当时正好在《检察日报》上连续发了3篇关于死刑的小文章,就送给他,他一看到其中有一篇的标题含有“废除死刑”的字样,就马上说:“死刑可废除不得。”但第二天,当他再来我家时,就主动谈起我的文章中提到的死刑错判一事,说几年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的,被以投毒罪判处死刑,临刑前那一天,他们都骑着摩托去追着看热闹,只见那女的抓着囚车栏杆,大喊:“老天爷,你长没长眼睛?”时隔几年,该案在家属的不断上告后,被平反。谈到这里,他就说:“象这种人被杀,确实冤枉。”我们知道,在有的国家,废除死刑正是基于错杀的惨痛教训。那么,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将司法实践中的死刑错案加以总结并宣传,恐怕给人的印象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要大幅度地减少死刑,还有赖于犯罪率的下降和对犯罪的有效控制。“有什么样的犯罪,就会有什么样的刑罚”,中国过去20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带来整个社会人财物的大流动和新旧体制的大转轨,使得犯罪率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死刑因此得到扩张性的适用。例如,1979年的刑法规定所有死刑案件都要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其后不久,随着1983年“严打”的展开,大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就被下放到省一级的高级人民法院,实践证明,这对控制死刑产生了不好的效果。因此,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决定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收回死刑案件核准权,固然与国家重视人权保障有关,但也不可否认,犯罪形势相对趋于平稳,而不是象改革开放之初那样犯罪猛涨,也是一个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为什么民众对腐败犯罪和经济犯罪支持适用死刑,是因为转型期的中国这类犯罪非常严重,引起民愤,随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健全和管理社会、控制犯罪的水平的提高,这类犯罪也必将下降,从而为废除其死刑创造有利条件。
从长远看,经济发展也将有利于减少死刑。经济发展将提升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树立金钱有价、生命无价的观念,比方说,过去一个中国的农村人,若是被关一晚,可能他放出来就万事大吉,但若被罚100元钱,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要回,而现在他富裕了,可能100元钱不算什么,但关他一晚却一定得讨个说法。理解这一点,可能就比较好解释为什么在西方经济犯罪数额再大也不能判死刑、而在中国就有较多的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也比较好解释10年、20年前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死刑的一些犯罪分子,其数额在今天看来并不适宜判死刑,因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过去罕见的万元户变成如今的家常便饭了。另外,减少死罪、扩大终身监禁,势必增加监狱和干警的投入,这也是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的.
善待前提与形成
摘要: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同时也只有预设的充分,我们面对生成才不会手足无措。而我在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预设不全,生成处理不当造成失败。因此,我们在分析原因的同时要认识到如何善待预设与生成,使我们的预设称心如意,更使我们在机智处理的生成中把数学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关键词:善待预设生成
这是我师徒结对课中的一节数学新授课,课题是《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使用》。记得,课还是像往常一样进行着……在学生计算了两题一步计算式题后,我接着出示三题四则混合运算式题:①
4.25+32.8-4.3②36×5.5÷0.018③1841-56×27。过了几分钟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完成,该是全班同学讨论的时间,于是我说:“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前面两题,谁能把你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问题一提,便有几只小手高高地举起,他们的介绍也挺让人满意的。接着重点讨论的是一道不能从左往右计算的题目1841-56×27,想想对于这道有点挑战性的题目应该让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回答。于是我指了一名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台边介绍边演示,这时他用了计算器上我本来不打算教的两个功能键M+、M-进行计算。(原因是用这两个功能键虽然可以但是有局限性,而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时间关系,所以课前也没有作足够的预设,准备只让学生重点掌握适合各种题型使用的一种方法。)听完这位同学的介绍,我当时又是喜又是忧,喜的是这两个不常用的功能键他也会用,忧的是自已心里却是那样模糊不清。怎么办呢,到底是如何使用的呢?我决定让他再介绍一遍,心想趁着这个机会自己也可以学学,但是听完后还是一头雾水,真不知道是自已的倾听能力有问题还是这位学生没介绍清楚,心里很不好意思。于是又问:“同学们,听清楚了吗?”,在坐的学生还是不明白,没办法只能让这位同学再次介绍,可是听完后大家还是云里来雾里去的。就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重复了多少回,也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只知道“无情”的下课钤声已响起,只知道学生讲的方法费时费力却是徒劳无益,更知道自己后面没完成的预设环节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我认真地思索着课上发生的这一个“小插曲”。其实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意外“事故”,一个简单的可以预设到的生成问题,可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能很好把握,犯了一个不该发生的“低级错误”。因此,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同时善待预设与生成。
第一、善对预设出称心。
谈论经济学之前提
内容提要:经济学的前提应该如同数学公理,是经济学的一切之基础。那么,经济学的前提是什么?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起源于过去时代的命题,可能仅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规律。如果不反思它们在现代社会里是否依然正确,无疑于"刻舟求剑"一样地荒唐。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经济学的第一前提。利用这个前提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我们所研究的所有政治经济学都是在政治的威权之下的作品。这种作品或出于迎合政治的需要,或出于个人的偏见和局限,必然在对客观现实的描述中产生扭曲。
同时我提出了"人的需要是有限的"的命题。进而批驳了经济学里"资源是稀缺的"前提!因为我们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已经进入分子水平的时代。而经济学并没有把这些成果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之内,那么,这种理论就谈不上具有什么客观性、正确性、先进性!如果纳入这些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就突显出经济学的荒谬和乖张来。
其次,我们都明白,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如果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但是社会分工的作用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凯恩斯等依靠边际分析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里都没有得到具体反映;我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又结合现代管理学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提出了"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效应",以解释"资本家""剥削"的合理性!特别地,由此得出了资本家应该"纳税"的"天然"理由!
因为,既然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合理的就应该有合理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在我国,"纳税"的"强制"性就变成是令人容易接受的"应该"性,也就容易深入人心!这一点在我国目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不禁想起某位名人所言:经济学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庸工具而已。这句话不无刻画出经济学在现实生活里的尴尬之处境。
例如,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在近代和现代历史上的尖锐对立,用马克思的原话可以证明:由于"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经济学不得不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阶级)性,正因为如此,使得过去的经济学家们必须匍匐在政治的威权之下,来为政治服务!
行政成本降低前提探究论文
降低行政成本是许多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许多政府的实践经验表明,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与最终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许多国家希望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增进经济繁荣,然而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需要,迫使政府的规模不断增长,因此使得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本文从分析政府的产生及其应有的性质出发,结合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给出了政府规模与行政成本的关系,提出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政府作为人民大众人的角色,只有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法治化政府才有行政成本最小化的可能。
一、国家、政府与政府的职能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目前有关国家产生的各种政治学说都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的需要,在二者的关系中,社会是第一性的,国家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积累,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产生,阶级利益冲突随之发生。如果没有一种控制机制来调解这种利益冲突,整个社会将会陷入混乱状态。此时国家就作为一种超越社会的权威出现,来调解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就会转变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
契约论的观点则认为,人们最初生活在没有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之中,享受自然权力,人类行为受自然法的支配,但由于这种自然状态存在很多不便、冲突和恐怖,人们就联合起来,订立契约,每一个人都让度出一部分自己的自然权力给一个公共机构掌握,由这个公共机构来调解冲突和控制恐怖,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力和安定的生活,这个公共机构就是国家。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政府是国家的具体化,国家产生的必然性也就体现了政府产生的必然性。
从根本上说,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1)保护公民的合法的自由;(2)生产公共品;(3)再分配产权。为了履行这些职能,政府要投入成本即行政成本,而为了偿付这些成本,政府必须征税以便管理和筹措各种物质资源。
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说,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期,政府的目标在于提供社会必需的公共物品,为社会谋求公共利益。但这里隐含的一个问题是,政府为社会需求所提供的一般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从而,毋需致力于降低生产这些公共物品的成本,因此,也就很难用成本收益法来控制政府的支出,因而产生了常见的政府规模增长的潜在可能。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对这些公共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政府为满足社会这种越来越多的需要,就必然利用对公共物品的垄断来提高费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导致政府规模的增长。
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思考
党的十六大号召全党“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并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旅游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看,尤其需要按照“四个新”的指示精神,以全新的观念,超常的思路,得力的工作举措,实现旅游业超常规、跳跃发展的目标,完成*市十二次党代会及*市十五届人代会提出的加快发展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在更高层次上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首先应该解决对旅游产业的认识问题。
旅游业被喻为朝阳产业,这一产业在国计民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是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就业机会,富裕城乡居民的有效途径。*地处内陆平原,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三是保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也比较少,加上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开发力度小,因此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在思想认识上,旅游曾一度被看成是吃喝消遣、游山玩水,接待服务的福利型、娱乐型、事业型活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受全国、全省加快旅游发展环境的影响,人们开始对旅游业有了新看法和思考,在经历了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出加快发展,应该说,我们对旅游业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和提高。认识的变化与提高,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据今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统计,在此期间来*旅游的外地游客9.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4.5倍,旅游收入274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43%,长期以来处于温冷地带的*旅游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所以在正视困难与差距的同时,还应看到*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的优势,如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南北旅游热点城市的重要连接点、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旺盛的市场需求、强烈的发展愿望、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等,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有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在旅游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交学费。也可以这样认为,加快旅游业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得益于全市上下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重要成果。正是由于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对“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旅不优”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我们才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是一台好戏,是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要切实解决旅游载体问题,搞好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
这几年,我们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投入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没钱办事。在有了宽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之后,旅游建设为什么引不来资,弄不到钱,甚至争取上级扶持也很费劲呢?究其原因,还是对旅游产业认知的思维放大不够,前瞻性宏观规划不力。拿不出几个在全国全省叫得响、过得硬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旅游项目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旅游项目要求很高,如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高品味的文化气息、雅俗共赏的格调、温馨的人文关怀、健全的综合功能、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论是上级支持,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投入,关键要看项目的市场前景,这也是决策者投入的关键之处。在这方面,近邻聊城市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实施旅游开发大战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全力打造“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多方融资,舍得投入,如今名桥、名水、名城初具规模,并与海源阁、光岳楼、山陕会馆等景观串联、整合,巧妙解决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成为鲁西北靓丽的风景线。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是资源开发不够,项目建设力度小,那么就应集中精力,抓住牛鼻子下功夫,狠抓旅游项目的筛选、立项,这是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搞好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业大市,应该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上多动脑筋。聘请旅游、生态、环保、农业、林业、园林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的农业生态观光项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提出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见,如仙人湖、红坛寺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万亩枣林、世纪风农业科技创新园、禹西生态农业观光园,均应按旅游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作一个统盘的规划,使其特色鲜明,规划到位。
其次,在人文景观上要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外延。如苏禄王墓可展现异域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建成北方最大的东南亚风情园;禹王亭可以将神话故事、美好传说演绎,增加吸引力;东方朔放在秦皇汉武大背景下来塑造形象,提升知名度。
民主化前提思考论文
1.当代世界民主化浪潮及对政治发展理论提出的新课题
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民主?或者说,现代民主的政治形式是否能够成功地移植到非西方国家?许多政治学家曾对此持怀疑态度。在60~70年代,世界上的一些权威主义政权显得稳定和强有力,而大批建立民主政体的发展中国家却充满危机和混乱,纷纷倒向军人独裁政体,从而形成一股强劲的全球性非民主化浪潮。这种情况带来政治学界对民主在发展中国家适用性的非常广泛的悲观主义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我国一些政治学者在80年代提出的“新权威主义”也是这种思潮的一种反映。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使这种悲观主义理论不攻自破。自70年代中期起,一股巨大的民主化潮流从欧洲南部悄然兴起,导致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的军人独裁政权垮台,西欧最后这三个权威主义政体完成了向民主的过渡。接着,民主化潮流漫卷拉丁美洲,军人独裁者纷纷交出政权,让位给民选的文人政府。到80年代末,这片大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80年代中期,民主化的潮流涌入东亚和南亚,菲律宾、韩国等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到80年代末,民主化潮流迅猛席卷“斯拉夫-东正教”地区,前苏联和东欧集团各国一个接一个转向西方式的民主道路。80年代末和90年代,民主化潮流也回荡于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冲击着“中东-伊斯兰教”地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S.亨廷顿把这次民主化运动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根据他的说法,从1974年到1990年,世界上有约30个国家由权威主义政治过渡到民主,另有20多个国家出现了强大的民主运动,或开始了朝向民主化的改革。⑴进入90年代,又有数以十计的国家完成或开始了向民主的转变。正如L·达尔蒙德和M·波莱特耐尔所说:“当未来历史学家回首20世纪时,他们可能把这个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视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民主躁动时期。”有的学者乐观地指出,“民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唯一受到尊重的政治制度。”“20世纪是民主的世纪。”⑵这场民主化潮流使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发展理论,特别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问题形成更明确更有根据的认识。在70年代以前,虽然有部分发展中国家走上了民主道路,但大多是受到西方政治文化冲击而产生的暂时效应,或属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这种没有深厚根基的民主或者很快就垮掉,或者难以健康地运作。而在当前这场民主化浪潮中,有如此众多的非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向民主的转变,其中多数国家向民主的转变都是自身民主化条件发育成熟的结果。它表现为:这些国家向民主的过渡多都是以较为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很少暴力和流血;民主制度建立后,很少遇到强大的反抗,基本没有反复;民主制度的运作较为顺利,民主制度和民主价值为多数国民所认同。⑶这样,它就为我们认识发展中国家民主化问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本文拟根据近20来来各国民主化的实践,参考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诸种前提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定量联系
经济因素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强调。但是,关于两者之间具体的联系方式人们却有着不同的认识。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根据数十个国家的经验,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当展中国家向民主过渡的经济阀值。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对经济发展与民主之间正相关的联系作出过精彩的论述。他引用一些数字证明:“民主较多国家的财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平均数要高得多。”依次而降,是“民主较少”的国家和“独裁较少”的国家,而在“独裁较多”的国家这些指标处于最低水平。⑷李普塞特以后,许多研究者沿着这个思路探寻民主化的原因,把民主化视为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国民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的一个必然产物,而把一个国家的GNP视为解释民主的“关键的变量”。
探究税务会计的前提与原则
一、税务会计的基本前提
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财务会计中的基本前提有些也适用于税务会计,如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但由于税务会计有自己的特点,其基本前提也应有其特殊性。
1、纳税主体。
纳税主体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有密切联系,但不一定等同。会计主体是财务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财务信息,被严格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之内,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纳税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在某些垂直领导的行业,如铁路、银行,由铁道部、各总行集中纳税,其基层单位是会计主体,但不是纳税主体。又如,对稿酬征纳个人所得税时,其纳税人(即稿酬收入者)并非会计主体,而作为扣缴义务人的出版社或杂志社则成为这一纳税事项的会计主体。纳税主体作为代扣(或代收、付)代缴义务人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开的。作为税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应侧重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理解和应用纳税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的前提意味着该企业个体将继续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实现其现在的承诺,如预期所得税在将来要继续缴纳。这是所得税税款递延、亏损前溯或后转以及暂时性差异能够存在并且能够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跨期摊配的基础所在。以折旧为例,它意味着在缺乏相反证据的时候,人们总是假定该企业将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为转回暂时性的纳税利益而经营并获得收益。
安全稳定是一切工作前提(消防)
人常说:安全工作不是中心而牵动中心,不是大局而影响大局。一支部队安全工作一旦出现漏洞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对社会来讲会影响部队的声誉,毁损人民子弟兵的形象;对部队内部来讲会使一个单位滑向后进,官兵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对单位领导来讲不但牵扯了工作精力还影响自己前途;对事故受害者来说,轻者打击斗志,重者身心俱残。
一、消防部队要维护在群众中的形象,必须注重安全工作。
消防部队是和平时期享誉较高的一支部队,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消防官兵消除隐患、保护财产、拯救生命的感人事迹时时为人民群众所宣扬传唱,时时为人民群众学习的英雄楷模。但在盛名的背后,偶尔也有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如海口特勤一中队战士私驾公车涉案强奸、抢劫;长沙几名消防战士如不分是非与讨债民工发生冲突;安徽马鞍山消防中队董如国为劫财杀害出租车司机等。这些案件都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极大地损害了消防部队的形象。这些案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讲还是部队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落实,安全意识不牢固所导致的恶果。
消防部队经过几十年的顽强拼搏,英勇作战,救民于水火之中,济困于危难时刻,深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但是,一个案件事故足以让消防部队名声扫地,足以让来之不易的荣誉变得黯淡无光。一支失去荣誉的部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一支失去人民拥护的部队,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
二、消防部队要想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防事故工作是部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队伍管理中的一项经常性,综合性,长期性工作,是确保部队各项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确保部队高度稳定的一项工作。首先,安全工作是部队全面发展重要一环。安全工作上出了问题,等于部队本身出现了严重的缺陷。尤其是近年来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更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了前所有未有的重要地位。其次,安全工作是做好部队其他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前提。部队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团体,有一个组织有序的机制。安全上出了问题,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部队整体的优秀是各项工作优秀的交集,任何一项工作出现纰漏都会给整体工作带来瑕疵。事实也证明,部队建设与安全工作是部队的两项根本性任务。部队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要以稳定保发展,以安全促建设,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摆不正两者的关系,部队建设迅速了,安全出了问题,也会前功尽弃。同样,只抓安全不抓部队的建设,部队管理僵化、机体老化,安全也不会搞好。
解析儿童健康发展的四个前提
摘要: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健康发展激励兴趣反思质疑
儿童能否得以健康良好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他人的激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善于自我反思行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税务筹划基本前提研究论文
基本前提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并进行演绎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本前提的差异往往是各学术流派纷争的起点和焦点。税务筹划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应围绕基本前提展开。本文通过对基本前提内涵的解读和特征的诠释,以期对税务筹划的基本前提进行准确的定位。
一、基本前提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基本前提的内涵
基本前提亦称基本假设或公理性假设,指人类对那些尚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务和现象,根据客观情况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其本质是提供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环境约束要件,来减少或简化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得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在更为理想的状态下得以解释和发展。换句话说,作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前提不仅在所有前提中居于最高层次,而且影响和统率整个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基本前提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所致:一是因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对有些事物无法进行正面论证,按照波普证伪主义的原则,如果我们无法取得令人信服的反证,那么,这些前提可以成立;二是科学的发展或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由于受人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期的不确定性和选择范围的局限性三个方面的限制,尚不能肯定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因而,只能采用基本前提的形式来进行界定。
理解基本前提的内涵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五点:其一,基本前提是对复杂现实所进行的简化,并非试图捕捉真实世界的每一个现象,而是透过神秘的面纱抓住复杂现象背后最关键的因素,据以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基本前提从本质上讲并非完全科学,而往往是与现实情况有较大的出入。其二,基本前提的有效性取决于据此是否作出了可靠的预测,如果预测与经验相符,就被接受,否则只能被排斥,而非特定假定要成为现实。正如弗里德曼所认为的那样,经济学家不该费尽心机使自己的假定成为现实,假定没有必要是现实的。其三,与自然科学中的公理类似,对基本前提无法进行直接验证,这主要是因为基本前提是作为基础而存在的,“它们的下一层没有东西可资依托”(韩传模等,2006)。其四,尽管基本前提的有效性不以能否转化为现实为标准,但基本前提的设定仍以事实为根据,是特定客观现实环境下的合理反映。其五,基本假设由经济、政治、社会(主要是经济)环境所决定,是对客观环境的抽象,其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环境进行抽象却必须依赖于理论研究者研究者的主观性(个人偏好与价值判断、认识局限乃至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基本假设所形成的结论,因此基本假设具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
(二)基本前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