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援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13:02: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抢险救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路抢险救援的安全状况思索
本文作者:吴华文工作单位:宁德市柘荣县消防大队
影响救援安全的主观因素。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的安全事故,除了有高速公路客观存在的原因外,消防部队的救援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一是安全制度不落实,安全意识不牢固。有的对救援中的安全工作缺乏科学的研究分析,没有合理的规避方案,教育不到位,制度成摆设,组织不健全,措施不落实。救援中,不设置安全员、观察点、进退信号,现场纪律差,安全意识弱,不遵守操作规程,冒险蛮干。如在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泄漏的事故现场,未关阀断料就扑灭明火,导致二次爆燃造成官兵伤亡;二是心理素质不过硬,自我防护不到位。有的官兵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不强,心中无底时产生慌乱、恐惧、失误。个别驾驶员心理素质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出警途中遇到紧急情况手忙脚乱,对眼前的障碍处置失当。有的官兵逞英雄、怕麻烦,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冒然进入危险区域,造成伤亡;三是业务知识不扎实,实战演练不充分。有的不重视官兵业务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对高速公路各种灾害事故的特点、处置措施和行动要求等情况掌握不够。总以为靠随车的水、泡沫、干粉等灭火剂就能处置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品灾害事故。平时开展相关的实战演练较少,战术研究不科学,针对性不强,暴露了一些安全问题;四是器材装备不齐全,维护保养不精细。在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方面远不够齐全、先进,普遍存在着车辆性能单一、器材装备短缺的问题,尤其是防化洗消、堵漏、破拆、照明等特种装备及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严重欠缺。加之有的单位对器材装备的购置渠道和质量要求把关不严,维护保养不力,机械故障排除不及时,致使装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应急机制不完善,组织指挥不严密。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有的没有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救援工作程序,导致救援行动混乱无序。有的指挥员缺乏预测能力,面对特殊的灾害事故,不执行行动准则,盲目指挥,不能根据灾情变化适时调整部署,存在侥幸猜测心理,极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在开展高速公路灭火救援时必须考虑周到、协调全面、保护到位、操作可循、预防为先,科学施救,才能实现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安全无事故的目标。协调好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指挥室接到事故报警,应主动同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部门或高速公路交警部门取得联系,确定事故的准确地点及上、下行驶方向,并根据就近收费站出入口和与事故车辆同方向行驶的原则,合理调集消防力量,如发生泄露等特殊情况及时调集专家前往处置。高速事故处置牵扯到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涉及到医疗救护、善后处置等各项工作。因此,在处置过程中,消防部队要主动做好汇报,依托当地政府部门及时成立事故处置总指挥部和各救援力量分指挥部,逐级下达各项救援任务,合理进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和顺利开展。协调好车辆行驶问题。高速公路由于单向行驶的特殊性,消防部队在开展抢险救援行动中,经常要翻越隔离带,加上通行的车辆,一方面给消防官兵搬运器材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不便,同时也威胁官兵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快速抢救人员、有效处置事故,同一消防站出动的车辆不能同一方向驶向事故现场,这就要求消防车有时必须逆向行驶,但由于高速公路车辆还在通行,给消防车通行带来极大威胁,很容易发生新的交通事故。最关键的是抢险救援行动结束后,消防官兵在返队时必须要开车到下一个出口才能调头,往往要行驶好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才能返回。既浪费了油料,又不能保证消防官兵得到充足的休息,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队各项工作的开展。原来,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活动的伸缩隔离带,供一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车辆调头。现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为了管理方便,将这些活动的隔离带全部用固定的隔离带封死。上级消防部门应协调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恢复这些活动的隔离带,为消防车调头提供便利条件,减少安全隐患。协调好救援力量。根据报警人等提供的信息,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就近原则和加强第一出动的要求,一次性调集周边优势消防力量和特种救援装备,并向带队指挥员交待清楚事故地点的行驶路线。同时,根据现场情况需要,请示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派各方力量协同作战。选择最佳停车位置。消防部队到达现场时,要正确选择停车位置,不仅要有利于灭火作战和抢险救援的展开,而且要考虑到后续增援力量的通行,特别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发生“次生事故”。同时,要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区,在现场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处放置发光或反光锥筒、警告标志、导向标志、告示牌等;强调执勤民警应当维护现场秩序,及时将乘客、当事人及围观群众疏散到安全地带。果断实施交通管制。为减少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二次事故”的发生,应正确处理安全与畅通的关系,当交通环境及突发事件达到交通管制条件时,报请政府及时向电台、电视台及跨路电子屏路况信息的同时,该分流的分流、该禁行的禁行、该封闭的封闭。落实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一是健全安全制度。通过建立各种安全制度、安全组织和预警机制,在官兵中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落实安全责任。高速公路救援中,要发挥安全组织作用,确定安全信息观察员,加强处置现场通信联络,及时掌握现场情况,确保官兵的人身安全;二是抓好安全教育。组织官兵认真学习有关安全行车知识、安全管理规定,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俗话说,“平时有张婆婆嘴,胜过事后妈妈心”。要通过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教育,使官兵形成行为规范,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通过意识的能动性来指导安全工作,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可将防护常识、安全规章、典型灾害事故提示的内容制成卡片,贴在消防车醒目处,或由官兵出警时携带,做到安全不离口、规章不离手。2.7注重安全防护,加强自救训练。救援官兵在高速公路事故处置中要正确处理好勇敢献身精神与科学处置的关系,既要英勇向前,更要注重自身的安全防护。首先,安全防护工作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自我保护安全原则。如果救援人员连自身安全都不能保证,甚至自身生命随时都处于危险状态,顺利完成任务也是空谈;二是先防护后救人原则。高速公路车辆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较严重,在处置过程中往往危机四伏,因而要树立“现场防护就是救人”的思想,防止现场施救人员发生危险、避免事故现场伤者再受伤害。消防车要停在停车带或右侧路面,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夜间还须同时开启宽灯和尾灯。救援官兵夜间处置必须穿有荧光标志的服装,在现场设置警告标志、发光隔离警戒器材,行动时应“左顾右盼”;三是严谨兼顾效率原则。在加强防护的同时,必须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安全工作越细越好,安全措施越牢固越安全,达到既保障安全、又讲究效率的目的;其次,加强自救与急救方面的训练。高速公路大都远离城市的医疗单位,一旦官兵受伤,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接受过急救训练的官兵可以实施现场有效急救,将大大减少伤员的伤残和死亡。建立应急机制,科学指挥决策。一是严格操作规程。重大事故的抢险救灾工作必须在现场指挥长组织指挥下实施,根据需要可成立处置指挥部,调集交巡警、路政、环保、120等相关力量协助进行。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要充分利用随车笔记本电脑上的《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严禁违章操作;二是果断指挥避险。指挥员要根据救援现场的天气、照明、地质地形和救助行动本身的特点,落实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参战官兵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该撤退的果断下达“撤退”命令;三是强化排险防护。破拆车体或堵漏作业时,应用水或泡沫稀释掩护,尽量使用无火花工具,防止火花引起油蒸气等易燃气体爆炸起火伤人。对汽车火灾,要考虑到受水源限制,做到“五个第一时间”,速战速决。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化品事故排险,救援人员须着隔热服、防化服等,做好全身防护。配齐防护装备,保持器材完好,提供安全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个人防护器材是灭火救援一线官兵的“救命法宝”。要投入资金,配备好消防员防护装备,如空气呼吸器、隔热服、防化服、呼救器、安全绳、救援手套、照明灯具等。平时保养的好坏,战时能否充分利用,也直接影响到灭火抢险成败和官兵安全。消防人员要每日对个人防护装备进行保养调试,使其时刻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关键时刻卡壳,酿成事故。认真做好事故处置后的官兵心理疏导。交通事故处置特别是多人伤亡的事故,一些场面非常血腥,对官兵的心理疏导有尤为重要。要及时开展战评,总结经验得失。要适时实施心理疏导,与参战人员尤其是新同志交心谈心,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
道路交通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既是公安消防部队日常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危险性的工作。因此,要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强与公安、路政、卫生、市政和保险等部门的进一步协调,特别是重大灾害事故,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要进一步加强部队业务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提请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抢险救援装备和器材,更好的实施开展救援,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简论抢险救援与军事刑法的完善
军队参与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抢险救援条件下军事刑法的立法完善
1.适当修改相关罪名的罪状,扩大现有罪名的适用范围。将军队参与抢险救援行动纳入军事刑法调整和保护后,只需对现有相关罪名的罪状进行适当修改。如:(1)将战时违抗命令罪,拒传、假传军令罪,违令作战消极罪中的“命令”扩大到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期间指挥人员的命令;(2)将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中的“职守”、“职务”、“职责”扩大到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的职守、职务和职责。(3)将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中的“秘密”扩大到军队参与抢险救援中的保密事项;(4)将破坏武器装备罪,过失损坏武器装备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武器装备肇事罪,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遗弃武器装备罪和遗失武器装备罪中的“武器装备”扩大到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时使用的武器装备。(5)将阻碍军事罪中的“军事行动”扩大到军队参与抢险救援或者非战争军事行动。(6)同样,军事设施、军事通信、军事行动地区、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战时、战场、公文、证件、印章也应扩张适用。2.如果不按照上述建议修改军事犯罪相关罪名的罪状,则应充分运用解释刑法学的理论,通过各种刑法解释,加强对刑法条文的理解,对有关军事刑法词语和语句表述予以合理解释,以更好地适用军事刑法的规定,利用军事刑法保护和调整军队抢险救援行动中的各种行为。这些词语如违抗命令、军情、军令、脱逃、职守、阻碍、职务、职责、军事秘密、逃离、武器装备、战时、战场、军事行动等等。3.增设新的军事犯罪罪名。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补充、变更、废止和修正的。军队参与抢险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给法律的发展和完善增添了新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刑法思维要转换,刑法理念要更新,刑法理论要补充,刑法规范也要不断修正。在军队参与抢险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各种危害,刑法有必要予以调整,增设新的罪名,如阻碍应急救援罪,阻碍非战争军事行动罪,阻碍军人执行救援职务罪,故意泄露军事救援秘密罪,故意泄露非战争军事行动秘密罪,非法获取非战争军事行动秘密罪,遗弃、遗失救援装备罪,抢夺救援装备、救援物资罪,掠夺灾民财物罪,破坏非战争军事行动罪,扰乱非战争军事行动罪,扰乱军队救援罪,破坏救援装备罪,逃离救援部队罪、违抗救援命令罪、妨害救援秩序罪、危害国际救援罪等等。随着实践的需要和刑法理论的发展,军事刑法要不断修正,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增设有关军事犯罪的罪名则成为必然。
1.犯罪客观方面。(1)犯罪行为。军队参加抢险救援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也属于军事行动。各种各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某些危害行为如果认定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如作战、战斗、战役、临阵脱逃、违抗命令、滥用职权、逃离部队等的具体表现形式,则需要加强对军事刑法条文的理论性刑法解释。(2)战时、战场等时空界定。军事刑法有必要对“战时”、“战场”重新界定。对于“战时”,建议在制定刑法修正案时对第451条进行补充修改。第一,将第1款修改为:“本法所称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开始到国家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时为止。”第二,可将第2款修改为:“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事件时,以战时论。”[2]这样,就能将包括军队参与抢险救援在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期间视为“战时”了。不过,并不是军队所有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都是“战时”,因为,视为战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必须是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期间。第三,增加一款作为第3款:“除国家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进行全国总动员外,战时只对有关的人、地区有效。”第四,将“战时”置于总则,保证刑法用词含义的一致性,以能够对相关条文规定都适用[3]。2.犯罪主体。如前所述,在军队参与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抢险救援条件下,构成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刑法第450条规定的军人,包括现役军人和非现役军人。然而,刑事立法需要修正补充三类人员,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员、台湾军事人员和外籍军事人员[4]规定为军队抢险救援行动中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构成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另外,我国军事刑法立法中,军事单位犯罪的规定屈指可数,而现实中,军事单位犯罪确实存在,因此,军事刑法应增加军事单位犯罪的条款和罪名。(1)在我军一些特殊军兵种中,都有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现役军人;在军队抢险救援中,临时被雇用或受委托从事军事职务的非现役军人中,也可能有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参加。在军队抢险救援行动中,如果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只有符合犯罪主体的要求才构成的军事犯罪行为,而刑法却没有规定这些特殊情况,没有他们应负刑事责任的规定,显然使得罪刑有失均衡,不利于国防利益和军事利益的维护。因此,刑法应当规范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军事犯罪行为。(2)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刑法》目前在台湾省并未施行,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也不包括台湾军人。如果台湾军队或者台湾军人经批准或邀请在台湾省以外的大陆区域参与了抢险救援任务,在抢险救援期间其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符合大陆刑法规定的军事犯罪,那么我国大陆刑法能否管辖,能否以大陆刑法定罪量刑?如果大陆刑法不予管辖或者不认定构成军事犯罪,则可能出现“刑法真空”地带而不利于抢险救援的进行,也不利于维护我国的军事利益。因而,有必要将军职罪主体的范围扩大到台湾军人及涉台的相关军事人员,其中包括台湾的现役军人,也包括直接从事军事活动的台湾非现役军人。(3)在外国,不少国家的军事刑法都将外籍人作为适用对象,其中包括外国雇佣兵、战俘、间谍等。我国军队中不存在外籍军人,我国刑法典中的军事刑法部分也没有明文规定其是否能成为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当外籍军事人员参与我国的国际应急救援或灾难抢险救灾时,如果其某些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构成我国军人应构成的军事犯罪时,若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是否适用我国刑法,那么我国的抢险救援就会受到影响,我国的军事利益或者非战争军事利益就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因此,应扩充军事犯罪的犯罪主体的范围,将参与我国抢险救援的他国军事人员包括外籍军人或准军事人员在军人违反职责罪或危害国防利益罪中明确规定为犯罪主体,或者在总则属地管辖或普遍管辖中予以特殊规定适用我国刑法,这样有利于我军抢险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维护我国的非战争军事利益,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
1.完善战时缓刑。军事刑法应明确战时缓刑的考验期限、战时缓刑的适用机关、战时缓刑的执行机关、缓刑人员应遵守的规定、战时缓刑的执行过程、战时缓刑的考察程序和撤销程序。2011年5月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11条规定:“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第12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第13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据此,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被限制了权利,还实行社区矫正,某些犯罪分子还被禁止适用缓刑。犯罪军人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在军队几乎不可能存在,那么被宣告战时缓刑的犯罪军人是否被禁止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是否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还有待军事刑法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2.明确战时从重处罚适用“抢险救援”期间,以及适用战时从重处罚的其他条件和程序。3.明确刑事免责条款。为了维护军队抢险救援的顺利开展和救援效果,军事刑法应规定军人和军事单位免责条款。对下列情形军人或军事单位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如享有指挥命令权的人员滥用指挥权、下达非法命令,抢险救援军人违抗命令的;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值班、执勤人员执行非法职务的;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而抢险救援不是拒绝执行的;被命令、指挥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的;执行非法命令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遗弃武器装备的;执行非法命令遗弃伤病军人、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的;执行非法命令残害民众、掠夺财物的;执行非法命令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执行非法命令造谣扰乱军心、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执行非法命令冲击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军事行动区的;执行非法命令延误军事订货的等等。也有学者指出,根据参与抢险救援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军人的某些救灾行为构成“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战时违抗命令罪”等,军人享有的“临机处断权”这种“排除犯罪事由”,刑法中应当创设军人执行命令中排除犯罪事由予以刑法保障[5]。
涉外抢险救援刑事立法的完善
当今世界,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各种各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开展使国际合作不断加强。随着我军参与国际灾难救援行动的增多,军人和军事单位、组织在国外实施的军人个人非军事犯罪行为和军事单位犯罪以及包括军人违反职责罪在内的军事犯罪行为很可能发生。在国际抢险救援中,军人和军事单位的非军事犯罪和军事犯罪的空间延伸到了国外领域,犯罪的刑法适用空间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刑事司法管辖权也得到了延伸。从现在生效的国际非战争军事行动、区域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国与国之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协议或约定来看,一般来说,本国军人在国外犯罪的,一律由本国享有刑事管辖权,排除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地的所在国的刑事司法管辖权。根据我国刑法对属人管辖的规定,我国军人在国外参与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时,如果其各种危害行为构成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军事犯罪或非军事犯罪的,应适用我国刑法的规定。但是,如果军人的危害行为如果违反了所在国的刑事法律构成犯罪而依据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那么如何处理则成了问题。同样,根据国际非战争军事行动刑事协议内容,军人犯罪排除所在国的属地管辖,那么,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外国军人或外国军事人员在我国领域内或者国际公共领域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期间实施违反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能否适用我国刑法?特别是依据我国刑法构成犯罪而依据外军的国家刑法不构成犯罪的,如何处理也成了问题。我军涉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代表国家的国际性行动,关系国家的主权,法律关系复杂,法律适用困难,刑事责任追究几无可能,只有出台相关法律给予明确的定位,行动才能在法制轨道上顺畅进行。因此,要加强军队涉外国际抢险救援的刑事立法,增设类似危害国际救援罪、阻碍非战争军事行动罪的有关罪名,规范国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为国际抢险救援提供刑事法律的保障,依法追究军队涉外军事刑事责任,以维护我国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我国的军事利益和国防利益。
消防部队灭火抢险救援风险评估论文
1风险评价模型和风险等级
消防部队灭火抢险救援风险评估模型的确定需要满足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经过理论研究和深入实践调查研究,选择了风险指数法作为该评估方法的量化模型。风险指数法是国外比较经典的一种方法,它由瑞典的Magnusson等人提出,最初是为评估北欧木屋的火灾安全性而建立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火灾风险指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单位等多个领域的风险评估之中。该方法其实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可以通过风险分值的计算,估算出不同被评价单位的相对风险大小,进而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指数法风险分值的取值区间为[0,100]或者[0,5],分值越大,说明火灾风险等级越低,安全等级越高;分值越小则反之。这里我们采用[0,100]的计分方法,因为这用打分方法比较符合我们的习惯。它运用模糊打分的方式给建筑物的火灾特性参数赋值,并通过Delphi调查,广泛征集有关专家的意见,给出合理的权重因子,然后运用数学方法求出最终的火灾安全指数并依据规范给出建筑的火灾安全等级。基于风险指数法的险分级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1)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和评价等级;
(2)利用AHP确定各指标权重;
(3)划分各指标的评价尺度;
(4)计算风险分值,并确定相应的火灾风险等级。
涡阳县交通系统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我县交通系统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的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涡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涡阳县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结合交通系统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救人第一”和“快速有效救援”的指导思想。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发生后,迅速启动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处置和救援预案,并组织实施,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控制事态发展,将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二、组织领导
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组织工作坚持“县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各司其责”的原则。
(一)县交通局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处置和救援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由县交通局局长梁峰任总指挥,副局长付明任副总指挥,指挥部成员由县交通局有关股室负责人和局属各单位一把手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副局长付明兼任,办公室地点设在安全办。
救援车辆造型设计与功能研究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化抢险救援和单车作战能力的需求,探究救援车造型设计和系统功能的科学性。从工业设计的视角切入,分析了救援车成员室造型和结构的关键技术以及方法,总结了救援车设计的原则、造型结构设计、系统功能三个方面。使救援车的设计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抢险救援,结合当下设计现状,并对未来抢险救援车辆的设计趋势提出了设计构想。该方法为抢险救援车的设计及创新研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应急救援车;造型设计;系统功能设计
应急抢险救援车辆是主要装备抢险救援器材、随车吊或具有起吊功能的随车叉车、绞盘和照明系统,用于在灾害现场实施抢险救援的消防车[1]。主要应用于紧急情况下,例如在特种作业事故、公共交通事故和灾害应急救援时使用的专用车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并存的地震灾害多发国家。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增加,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同时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公共交通事故和社会生产事故的发生率一直在上升。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极端天气现象变得更加频繁,森林火灾,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屡见不鲜。在中国共产党第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公共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应急抢险救援车辆作为突发灾害救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做出相应设计改进。
一、抢险救援车设计原则
抢险救援车主要是由绞盘、驾乘人员坐舱、照明系统、承载底盘、救援装备储备柜、随车起重吊和抢险救援器材构成的,以我国国产由德国曼恩汽车公司的底盘为基础改制的多功能抢险救援车为例,如图1所示。考虑到实际使用救援车的真实情况,在符合总体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内部设备布置应当合理,以确保救援车取拿工具方便,使用可靠,易于维护。确定救援车的整车设计合理的原则是:整车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使用维修便利。(一)实用性设计原则:车辆的实用性值指的是救援车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应急抢险救援车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实用性原则也是现代应急抢险救援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全地形应急抢险救援车功能性的集中体现。如何做到现代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实用性原则,可以简单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完善的工作范围:对于现代应急抢险救援车而言,在地震灾区执行各项救援人员运输、救援装备承载、伤员抢运以及能源供给是其最主要的工作范围。应急抢险救援车车身所具备的所独有的使用性能要求以及使用环境的要求,决定了现代应急抢险救援车的设计必须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同时不会给车辆性能、结构以及维修等的实现带来困难,因此根据现有的工艺装配水准,进行合理而完善的设计。2.安全可靠的工作性能:随着交通环境的日益复杂,对于车辆设计的安全性考量水准愈加严格。车辆的安全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车辆自身或主动安全性,二是车辆被动的安全性。主动安全性主要是指车辆在设计之初需要考虑到如何主动避免其发生事故的性能,其中包括有效视野的保障、舒适稳定的工作环境等;而被动安全性能则是指如若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事故对车辆和乘员伤害的性能。在现代应急抢险救援车作为一个先现代的特种交通工具,既需要考量造型上的庄严感、稳定感以及安全感,又需要在保证车体在常规载荷情况下的结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现代应急抢险救援车的造型与其所具有的工作性能相适应。3.方便舒适的使用性能:车辆性能的完全发挥不完全取决于车辆自身的功能性,还取决于车辆与其使用者,也就是救援人员使用时能否达到很好的适配性。现代应急抢险救援车在设计时,需要做到车身以及室内的设计和布置要满足良好的人机工程需求,救援人员在使用时可以感受到操作便利、乘坐舒适、行驶稳定。尽最大可能保障车辆车体的各个造型、局部细节、部件结构符合“人”因素的吻合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人员因不良设计而导致不必要的姿态调整,降低出错率,做到抢险救援车和救援人员的完美融合。(二)美观性设计原则:抢险救援车作为工业产品同时又具有艺术品的特性,造型需要做到美观,不仅包括车体结构、形式、比例以及尺寸上的均衡美,还要考虑整体和细节的材质、色彩等的美观、新颖且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三)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其提供了一种以救援人员为核心的设计观点,同时可以被认为是不同设计过程的交叉综合。无论是哪一种设计过程或者说是设计责任和设计任务的分配方式,”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都包含以下几个原则:1.充分调研抢险救援车辆使用人员的使用需求,明确理解救援操作的具体任务。在救援车辆设计调研过程中,救援人员作为应急抢险救援车辆的最主要使用者,可以提供最为有价值的用户意见信息。恰恰是这些信息和应急抢险救援车的设计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救援人员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未来救援车辆和系统。增加救援车产品研发企业和救援车辆使用者的交流,可以使其更加了解救援车辆的未来使用者的实际状况,更加深入理解救援人员在执行救援任务操作时的具体需求。在设计特种救援车辆的和使用人员所需要的特殊功能时,使用人员的建议或诉求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虽然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无法轻易达到总体灾害施救参与者能够提供反馈信息的人群数量,但是也能够提供相对数量的反馈,可以用于测试已具有的设计是否可行的过程。2.合理分配救援人员和车载救援功能技术的分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使用者和车辆功能之间的分配的矛盾。这项原则决定了哪些救援技术功能应由操作人员来完成,哪些功能的功效发挥只能由技术来完成。这样的设计方法决策可以完成对于具体某一项的救援功能或责任是有全自动操作完成还是必须需要人来操作或协助完成。这一设计方法的决策依据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救援人员的相关操作执行的能力、救援行为的速度、救援行为的精确性、反应能力以及救援车辆技术的可靠性,使用者能否及时或者成功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救援人员安全性上的比较。然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分配组合不是简单地被用来决策哪些工作交由救援车的功能或技术能够完成,将剩余的工作交给救援人员来操作,而是应当根据救援工作的复杂程度来完成系统的任务分配,救援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这一系列程序和动作。二、我国应急抢险救援车辆的设计现状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综合防灾救灾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国内消防应急救援车辆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比发达国家完善的救援装备体系而言,我国应急救援车辆在技术水平和设计合理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应急救援车辆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功能单一,体积过大,集成化程度较低,通过性差等问题。目前,在消防车领域没有一款集成绞盘、底盘升高或门式车桥、起重机、照明系统和叉车于一体应对各种地质灾害,如在山区地震、山体滑坡、洪涝等地质灾害、恶劣气候条件下抢险救援的专业车辆设备。国内消防车改装厂家有一些类似的产品,但他们的产品大多是简单的配置形式,配备了大量的救援抢险设备和手持器材,而忽略了大吨位的应急救援设备。目前,在我国还没有集成式方舱,并且具有强大的牵引能力、大型起重机、高涉水能力、全地形以及高机动等功能的大型抢险救援车辆。现阶段我国鼓励应急救援装备生产,但是每个厂家所生产的车辆单一,缺少系列化,且车辆功能较少,集成化程度低,设计散乱,并没有最大化地体现出救援车辆的功能性和实效性。
三、形式美则在救援车造型设计中的探究
安全事故调查处置方案
为及时、妥善地处理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一般、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做好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般、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置及相关工作,适用于本办法。环境污染、国防生产等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于本办法。
有关法律法规对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二、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建委应急队伍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发挥应急队伍在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全市城乡建设系统应急队伍建设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分级负责,整合资源。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区建委(城建局)、各有关单位要视情况整合现有各类应急队伍,科学合理组编,形成应对合力。
坚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按需发展。针对常发、易发灾种确定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和完善。
(二)建设目标
区城建局建筑工程防汛预案
为切实加强我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防汛工作管理,做到汛期一旦发生事故或险情,能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现结合全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施工现场。
二、应急救援体系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区城建规划局主管我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汛期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设立区建筑工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防汛领导小组”),作为我区应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汛情灾害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议事、决策、协调机构。
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加强对城镇燃气安全事故的有效控制,及时、有序、高效地处置突发燃气安全事故,结合我县城镇燃气业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意义
提高行政主管部门及城镇燃气安全责任主体对城镇燃气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理有力的应急体系,有效预防城镇燃气事故的发生,及时做好城镇燃气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公众参与、预防为主、防处结合的原则,实施城镇燃气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县域内各燃气企业根据县住建局制定的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具体详细的燃气事故抢险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抢险组织和工作队伍,并定期开展好演练。
区住建局防汛抗灾抢险应急预案
为预防辖区防汛抗灾抢险紧急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及时高效的处置各类市政设施损坏紧急事件,指导和规范辖区各类市政设施损坏紧急事件的处置工作,根据市防汛抗灾抢险应急管理工作办法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防汛抗灾抢险应急平台建设及组织机构
1、成立防汛抗灾抢险应急领导小组。区住建局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情况处理的领导工作;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情况处理的协调、督导工作;市政办工作人员及相关负责人任小组成员,负责情况的具体处理工作。
组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副组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精品范文
1抢险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