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12:33: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强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技强区调研报告
**年以来,**区通过大力实施“双高”工程和“双优”战略,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工程技术中心,全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主要成绩与社会效益:
(一)全社会科技进步显著,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和全省市前列。据全省科技进步权威统计:**年**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双双跃居全省第二,**年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又从36位跃居到第9位。**区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技局荣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同时荣获了全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先进集体、全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年,**区又列入第一批省科技强区。
(二)高新产业总量激增,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年均保持在5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年末,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和利税分别为324.2亿元、316.5亿元和47.8亿元,其中产值与**年相比增幅达到188%,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比**年相比增长了256%。
(三)科技带动作用凸现,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可喜步伐。**年底,**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现了“双超”,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百亿,产业利润超服装业,迈出了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年,**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而**年上半年**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已达到19.5%,提高了5.4个百分点。在**年到**年新增的全区工业生产总值600亿元中,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了近200亿元,占全部新增工业生产总值的33.3%。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其产品产值占全区同类工业企业产业的比重由**年时的30.7%上升到了39.8%,提升了9.1个百分点,新增总量中占到了45%左右。
(四)优势产业强势发展,高新技术规模化发展特色明显。目前,**区的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个优势行业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产值规模约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值的80%左右,并拥有“新型计量仪表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共实现产值15.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0%。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管目前产值不大,但增长势头良好,涌现了食用激素、TBA检测试剂盒等一大批支柱性产品,有望进一步改善**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文化强区研讨会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抽空参加xx区文化强区研讨会。刚才发言的同志,既是文化工作的领导,也是文化工作的专家。作为领导,对我区文化强区建设提出了工作要求;作为专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高度,为我区进一步理清建设文化强区的思路提出了宝贵意见。今天的研讨会,对我区在座各位领导干部来说,既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又充分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在修改完善《xx区建设文化强区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加以消化和吸收,使《规划纲要》更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区实际,更好地指导我区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步伐。下面,就我区文化强区建设工作谈五点意见,可归纳为“五个三”:
第一,要明确“三大主题”
一是要加速xx人精神的形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讲过,在行政区域调整后的融合过程中,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重要的融合。只有实现了人的精神层面的融合,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才能够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区域加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精神动力。因此,培养和塑造xx人精神,形成全区人民共同认同的xx文化、xx人精神,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这要作为贯穿我区文化强区建设始终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二是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刚才,很多领导和专家都提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化促经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文化强区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而以文化促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为我区的新兴产业,推动我区经济加快发展。
科技强区战略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区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区先后取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的荣誉称号,近年来,通过着力营造科技氛围,提升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队伍,努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全区科技进步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成效明显。
顺应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坚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强区”不动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注重扶优扶强,注重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竞争力的培育,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3家,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区的82.4%,其中金田铜业实现销售超50亿元,铜加工量再次排名全国第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入11.3亿元,增长43.9%,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2亿元,增长45.9%。甬微集团成为我区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科技的支撑力度和企业家对科技研发的自主追求,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技术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进而企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技基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年,我区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为1069人,全区已建企业研发中心9家,各类民办研究所20余家,组织实施了一批对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省、市计划项目和火炬、星火项目。到**年全区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达到8.9亿元,利税1.46亿元,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30多家,三年内累计完成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5项,市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3项。
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探究
摘要:近年来各省(区、市)高标准提出各自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湖北、湖南等省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广西也是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因此,以广西为例,就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内涵、意义和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化强省;广西;民族文化强区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经济发达,具备良好的地缘优势,领全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风气之先,提出了宏大而又比较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目标,湖北、江西、陕西、河北、河南、湖南、安徽、贵州等中西部省份也陆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当前广西区文化建设热潮涌动,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进程强力推进,跨越发展,成果显著,并且广西也是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委会也适时提出了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到“十一五”末,广西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7.6%,文化产业已成为广西最具特色的时代底色,文化繁荣的“广西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的“广西模式”和基层文化建设的“广西经验”引人瞩目。
一、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内涵
文化强区战略是基于自治区域范畴层面上文化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和规划,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文化产业战略、文化经济战略、文化传承战略、文化传播战略等战略体系的集中体现。“文化强区”的建设体现在公民思想道德综合涵养的提升,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公共大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交流的拓展和融合。文化强区的具体表现是文化产业、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与占GDP总量比例的增加,全民、区域公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等等。
(一)实现各民族繁荣稳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人才强区战略体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人才工作融入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高起点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突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人才强区战略走出新路子。
一、人才工作的主要政策和做法
大力引进人才历来是**人才强区战略的一条既定方针。区委区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不遗余力,坚持以柔性引进为着力点,形成了高效灵活的人才运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区委区政府设立了“金梧桐奖”和“金凤凰奖”、举办新春音乐会等,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惜才、留才风尚,为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企业一直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据统计,美的集团近几年来从世界各地引进的外籍专家及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就有80人,硕士、博士、博士后有300多名,每隔一段时间,这些数字就会翻新。**区于1999年设立第一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达到13家。**的企业正逐步建立适应高层次生产活动的人力资源制度,像美的公司一样为人才提供一个成长的职业平台,既要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还要有“出”人才的制度,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为毕业生及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所需的职业生涯成长计划,通过企业规划的各种培训、继续教育,使人才获得融入企业、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技巧,新毕业生经过大学教育都拥有与学历相应的专业知识,只要企业有合适的培训、评价的制度,他们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是很强的。**的企业过去大多是民营的中小型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老板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管理模式滞后。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我们作为人才工作的服务机构,长期以来,坚持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使用工作。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为各类人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交流的平台做出积极努力。从20**年开始,政府更加大对人才工作的经济投入,每年拨款1000万作为人才开发资金,体现了区政府对做好人才工作的决心。
一直以来,我们的人才工作就象一家无形的“人才工厂”,不断为人才的“产、销、用”提供优惠、机会和平台,积极发挥人事部门的扶助作用。我区目前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方面的政策、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一是邀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我区研究制订人才资源开发规划;二是成立人才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规划;三是通过对2000—2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的调研、总结,制定了“20**-2010年的人才规划”。
科技强区申报材料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路桥是台州市三大主城区之一,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41.9万。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部署和决策,切实推进实施制造路桥、商贸路桥、都市路桥、开放路桥、人文路桥、一体化路桥“六个路桥”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机制灵活,民资丰厚、敢于创新的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2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1亿元,比上年增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84亿元,增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8亿元,增16.1%;财政总收入12.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9亿元(按老口径统计分别为15.4亿元和7.77亿元,分别增19.1%、24.5%);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2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3.8亿美元,分别增63%、47.6%;实际利用外资6288万美元,增60.4%;农民人均纯收入7516元,增13.2%;人口自然增长率6.8‰。近年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8.1%的速度增长,领先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致力于制造路桥建设,工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贯彻“工业立市”战略,20*年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46.1亿元,增40.1%,实现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增14.15%。产业基地整合提升,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作用进一步发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大了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空调及制冷配件、塑模、机电及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编制完成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全区生产汽车5600辆。全面实施“1212工程”,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2家,总数达4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0.37亿元,增36.9%。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新增股份公司4家,金龙、三鸥两家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实施技改项目184项,区本级技改贴息达1310万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量居全市首位;新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5项,新增省级技术研发中心3家。
致力于商贸路桥建设,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年全区实现市场成交额244.30亿元,增9.77%。市场建设继续推进。全区完成商贸设施投资2.47亿元,新增星级市场2家,总数达19家,首批14家重点市场财产保险工作顺利完成。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全区第一家百货商场顺利开业,沃尔玛超市引进工作已完成落户路桥协议的签署,新增连锁店15家、“两总一特”132家。成功举办了塑交会、日交会、国际汽车展和首届汽车工业博览会等17个大型展会,会展中心运转良好,会展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成功组建全市首家农村合作银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33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存款余额超200亿元的县(市、区),存贷比达72.4%。
致力于都市路桥建设,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取得重大进展。编制完成路桥分区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远东商贸广场中心区城市设计、行政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等重大规划,基本完成交通、绿化、给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1亿元,其中重点工程34.9亿元。敷设污水管网21.2公里,污水处理率达85%。新增绿地81万平方米。严格城市规划管理,拆除违章建筑8.4万平方米。积极实施“安捷工程”,城区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文化强区构建指导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确保“十二五”规划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按照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务实”的人文精神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为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鲁商文化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新时期人文精神更加丰满,全民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以鲁商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系,把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一是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育现代鲁商发源地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解放思想、和谐发展的时代文化精神,为加快幸福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工业强区战略汇报
一、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面对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和社会环境约束加大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总目标,统一发展思想、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发展优势,谋划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千方百计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跨越增长。20**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161家,分别比20**年增加242家和53家。20**年产值上亿企业达26家,比20**年增加22家。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0.4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比20**年增长152.2%,年均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1%,比20**年增长178.3%,年均增长29.2%,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9.9%。外贸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外贸出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比20**年增长93.3%,年均增长17.9%;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比20**年增长286.2%,年均增长40.2%,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比20**年增长295.3%,年均增长41.0%。
二是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临港工业迅猛发展,20**年实现临港工业总产值5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比20**年增长2**.8%,年均增长32.4%,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5.8%。其中船舶修造业产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55.2%,比20**年增长750.42%,年均增长70.7%;海洋化工业产值9.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5%,比20**年增长169.9%,年均增长28.1%。传统优势工业进一步巩固提升。实现水产品加工业产值2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比20**年增长120.8%,年均增长21.7%;塑机螺杆产业产值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比20**年增长212.9%,年均增长33.0%。产业结构从20**年的塑机螺杆、水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建材业为主导,调整到目前的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水产品加工和塑机螺杆为主导,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2.3%,比20**年增长9.7个百分点,与海洋经济发展更为密切,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工业竞争实力稳步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产品销售收入9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比20**年增长117.9%,年均增长21.5%;实现利税总额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20**年增长90.1%,年均增长17.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比20**年增长178.7%,年均增长29.2%;实现利税总额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比20**年增长199.3%,年均增长23.2%。全区工业劳动力人数为3.29万人,比上年增长7.2%,首次超过农业劳动力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1786元/人,比上年提高12446元/人,比20**年提高41358元/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3.21%。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四年来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27项,实现技改投入累计达12.4亿元。
四是工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20**年,全区实现工业性投入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比20**年增长294.5%,四年累计投入45.30亿元。投资结构明显优化,20**年,临港工业投入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6%,四年累计投入20.93亿元,其中船舶修造业投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36.2%;海洋化工业实现工业性投入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性投入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6%;重大项目不断增多,20**年底,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在建待建项目共18个,其中上10亿元以上5个,和邦化工项目和太平洋海洋工程项目分别实际投资18亿元和20亿元。技改投入不断加大,20**年实现技改投入6亿元,占全部工业性投入的35.1%。
区委文化强区建设意见
中国共产党市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结合区实际,深入研究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区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全面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高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对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形成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对全省全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在学深学透文件、掌握精神实质、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会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我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积极参加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为抓手,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建成与我区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区目标相衔接的文化强区。
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理论武装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市前列。
二、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工程,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
区长在工业强区工作会讲话
这次“工业强区”工作会议,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是我们在2010年花了半年多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筹备召开的,是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区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工作促进会,也是加快我区“工业强区”步伐,实现“十二五”时期工业腾飞的誓师动员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将成为工业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前面,黄霓同志对《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区步伐的意见》等四个政策性文件作了系统的解读,相关部门、园区、金融单位和企业的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最后,区委李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各园区、各企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扎扎实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讨论的精神,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全面总结和把握“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自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的部署和要求,凝心聚力狠抓工业经济,加大力度调整结构,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集中力量建设工业项目,全力以赴提升园区水平,全区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末,全区工业增加值达43.6亿元,年均递增12.42%,比“十五”末增长1.9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8.04亿元,年均递增25.85%,比“十五”末增长3.16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6%,比“十五”末提高了32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比“十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4%,比“十五”末提高了5.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工业作为调整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初步构建起了以食品工业、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威龙、达利等国内知名企业及红太阳等本地优势企业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食品工业的产值、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占到全区工业企业的75%、75%、50%、80%。以中节能、荣宝车灯为主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兴起,以荣华实业、普安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化工业和医药化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食品工业、新能源、化工、医药等产业差异化、非均衡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工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28项,完成投资72.9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5倍,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58项,亿元以上项目14项。签约招商项目159项,实际到位资金53.02亿元。特别是福建达利、江苏雨润、今麦郎、东方希望、上海永久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后劲。加大园区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向、黄羊、金太阳、新能源四个工业园区投入资金8.77亿元,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黄羊、金太阳三个园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四个工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4户,占全区规模企业的57.66%;完成工业增加值27.72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3.58%;完成税收1.29亿元,占全区工业税收的53.75%。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发展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