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09:32: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普通高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探讨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研究目标是为了明确新时代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现状下,戏剧表演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文章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视角,从三方面入手探索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渠道,从而达到提升普通高校通识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的应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普通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指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也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是针对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课程。对于没有艺术表演培训基础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如何利用通识课程,快速并有效地将其培养成热爱戏剧表演艺术、能够参与戏剧表演实践、能够欣赏并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进行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艺术类通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不够、艺术类通识课程创新性缺乏、艺术类通识艺术教学实践性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进行研究,这对于建设转型普通高校,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本科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理论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现存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教育的“卡脖子”现象给出建议,为高校教育事业作出微薄贡献。
一、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度的问题
据当前对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其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度不高,导致很多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无法被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做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发展传承,才能让中国的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戏剧表演通识课程中,很多高校着重于西方的文学艺术或是经典剧目的模拟与教学,忽视了中国自有的好作品与好戏剧内容,在教学创作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了解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教育加工,来丰富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对策
一、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现状
从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的总体情况看,能够在艺术教育方面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同时,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被其他国家文化同化,或是边缘化的挑战。我国普通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管理,即让艺术教育在与多种教育并行的情况下,以艺术的整体发展为中心,充分考虑艺术教育对象的特点并进行适当管理,力求让我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多样化发展中崭露头角。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招生人数有了很大变化,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也在增加。截止2007年,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这足以说明艺术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在规模和人数上,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较快,但是在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管理上,招生人数增多,使原来小规模授课模式转变为“公共课模式”的大课教学,使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达不到普遍要求。此外,在评价机制上,我国普通高校大多采用单一的成绩考评,举办艺术专业性比赛往往也只注重艺术成果的获得,造成了普通高校艺术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功利心较强的局面。
二、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管理
我国普通高校一般为综合性大学,以各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管理上一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方法。而在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其管理方式并没有与其他专业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主要根据该校传统的管理方式对艺术教育进行管理,辅助的管理方式也没有建立起来。艺术教育专业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而普通高校无法同专业艺术院校一样,提供给学生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所以针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范围狭小,缺乏全面性管理
普通高校考试工作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各农、林、牧、渔场,市政府各部门:
全市将有18657名高考考生、12064名中考考生参与考试。为确保今年高考和中考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全市中考(以下简称高考和中考)将分别于6月7日至8日和6月20日至22日进行。届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层层落实责任。考试平安、考务管理、应急措施、违纪处置等各个环节,全面落实“重大问题演讲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工作过程督查制、违纪舞弊通报制”四项制度。各地及送考学校要制定周密的平安措施,确保考生平安。各考点要加强对监考人员及考生的宣传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及时查处违纪舞弊行为,维护考试正常秩序。
二、强化措施。市教育局、公安局、失密局要指派专人负责做好试卷的接送、失密工作。试卷接送和保管责任要落实到人,要昼夜守卫保管试卷,各考点要做到卷不离人。对因玩忽职守造成试卷被窃或泄密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密切配合。努力为考生发明良好的应考环境。考试期间,各地、各部门一般不得在考场所在地、考生住宿地安排会议,考点和考生住宿地附近的工地一律停止施工。有接待任务的宾馆、招待所、饭店和相关学校要热情接待考生,为考生提供平安、恬静、舒适、卫生、及时的服务,确保圆满完成今年高考和中考工作任务。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探索
摘要:普通高校在行使职称自主评审权过程中存在自主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健全,不切合本校实际;职称评审行政化色彩浓厚,存在“外行评审内行”现象。学缘关系的客观存在,影响到职称评审的公平运行,政府职称审监督模糊等现实问题。要逐步突破这些问题,可以从学校内部制度建设,评审程序的合法性和职称评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学校自身的监督管理以及行政机关的监督职能这些方面进行考量。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问题与对策
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企事业单位可以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试行和推进,各省纷纷明确自2019年起开展全国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工作。“自主评审意味着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它是新一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改革的开始,也是政府‘放管服’的关键政策,放权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实质化。这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当前职称评审问题的一剂良药,放权让高校教师获得职称自主评和聘的自由,让职称评审的行政主导逐渐向学术主导转向”。但是,不管承认与否,与对自主评审轻车熟路的重点高校相比,一般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以下称为“普通高校”)在独立行使职称评审权中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正。深入探讨高校独立行使职称评审权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但能够对高校的自主评审体制加以完善,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新一轮高校职称制度的改革。
一、普通高校自主评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自主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健全,创新机制流于形式。高校获得职称自主评审权表明教师职称的评审标准将由政府主管的指导性标准转化为具有高校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标准,因此各高校就可以根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有些普通高校自主制定的职称评审标准不够科学,不切合本校实际,相关人事制度改革缓慢,“同行评价”流于形式,盲目参考甚至照搬其他院校的标准,难以保障评审公平。特别是一些新晋专升本院校、高职院校或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比如某一民办应用型高职院校,制定的评审标准竟与省内某教学科研型公办本科院校一样,如此生搬硬套,置自身办学特色不顾的评审标准不但不科学,可行性也欠佳。(二)高校职称评审权行政化,存在“外行评审内行”现象。“长期以来,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通常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逻辑来进行内部治理,内部机构也按照对口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因此,各高校获得自主评审权以后,由于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并没有常设机构,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各高校都将职称评审认定为是由人事处主导办理的行政工作”。总体评审框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现状。从各高校下发的评审通知看来,当前很多高校对职称申报的审核都大同小异,如下表所示: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行政职能部门主要掌管职称评聘工作,成为职称评聘工作的主导者和推进者,诸如审核、签字、盖章之类的行政权任意扩大,挤占了本来就不占上风的学术力量,导致外行评审内行有了其最初的“舞台”。此外,由于各高校自主评审中评审委员会成员的设置要求涵盖所有参评教师所隶属的学科类别,但学科门类繁杂,某些高校尤其是高职学校的评审委员会因此会缺少专业的评判能力也加剧了外行评审内行的现象。再加上高校普遍认为各级行政领导应该担任评审的守护者,甚至有些省级政策还直接规定了评审委员会应具体包含的行政负责人。各级行政领导的“加盟”于无形之中又对学术发展附上了行政思维。(三)学缘关系的客观存在,影响到职称评审的公平原则。社会关系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之后存在一种很重要的第四缘关系———学缘关系,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据这些关系形成各自的“圈子”。当进行资源分配时,“圈内者”看不到什么“原则”,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愈近,原则就会变得愈宽愈松,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愈远或者根本不属于圈内的成员,那么原则就会变得愈窄愈严。省教育厅与普通地方高校属于不同层级、或者不同地域的组织,原来的教育厅主管的职称评审,由于教师难以依靠地缘、血缘和学缘关系与教育厅工作人员形成共同的“圈子”,即便同在一个“圈子”也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非常远,因而职称评审的公平原则对于他们非常严格。但评审权下放后,原有的关系距离被打破,“圈子”会变得繁密,拥有的圈子愈多、与圈内中心的距离愈近,职称评审原则对其愈宽松,获评的可能性愈大,反之,有些参评人即使学术过硬,但离圈内中心越远,获评的可能性则愈小。(四)政府职称自主评审监督模糊。2017年11月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为高校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提供了监管制度的基本保障,但仍还不够完善。例如未明确高校职称联合评审、委托专业评审单位事项、申诉制度,界定权限不清晰,欠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在实践层面,虽然省级行政单位对自主评审的高校实行单位备案管理机制,对高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诸如:评审之前,要将本校职称评审细则报教育厅、人社厅备案;评审结束后,主动上报结果,教育厅、人社厅以及学校主管部门将对其结果进行备案,同时还要求教育厅、人社厅及学校主管部门对过程和结果进行随机抽查、巡查。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职称评审监督机构、监督方式单一、人员配置缺乏等因素,导致政府对全程的监督走过场,使监管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普通高校职称自主评审存在实践困境的原因
普通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在当今中国的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改革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其中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学改革,就是此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笔者就从这一角度进行切入,通过对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进而提出相应的、符合新形势发展的解决方案与改革措施。希望通过笔者的阐释与说明,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形势;普通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当今的中国已经正式迈入了发展的新时代。在新形势下,许多传统的模式与方法,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因此,就需要我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与优化。以具体的高校合唱教学为例,其课程设置的初衷,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其音乐能力,丰富其课余生活。然而,在今天的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以至于其课程设置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本文笔者就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与解决方案。希望通过笔者的探究,能够帮助合唱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更积极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高校传统合唱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出符合新形势发展规律的、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因此,下面笔者就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详细的阐释与说明。(一)高校对于合唱教学的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设置。在新形势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普通高校也都逐渐开设了与合唱相关的课程。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致使许多普通高校的合唱课程盲目上马,机械的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这也就使得许多课程过于专业化,并不适合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与掌握。而这样做的后果,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一定的音乐基础,使其难以适应如此专业化的课程,最终也就导致对于其合唱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效果;其次,就是由于教学效果不明显,而学校依然开设相关课程,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二)高校对于合唱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过于陈旧与单一。对于我国目前的许多学科来说,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与单一,都是阻碍其教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合唱教学也不例外。具体来说,就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虽然开设了合唱教学课程,但是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大班额”教学、依赖乐器教学等。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提高学生的合唱效果,且较为省力。但从培养学生素质的层面来看,其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与音乐素养。所以可见,其并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三)高校学生对于合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合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除了上述的两种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高校学生对于合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具体来说,就是由于普通高校所招收的学生,普遍音乐水平不高,其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合唱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单声部阶段,对于合唱的魅力更是“一无所知”。而这也就容易使其丧失对于合唱的兴趣,进而对合唱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教学的改革措施与优化方案
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论文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根据大庆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邀请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研究和审核,制定出《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20份。最后使用电子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研究大庆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提供有效的实证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对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及体育总局在200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并在同年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第五条也明确提出,应积极投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大庆政府及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多多走向室外,享受阳光和大自然,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并鼓励教师耐心引导学生按照目的和计划来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运动的热爱,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最终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2007年5月25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性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应积极贯彻中央下发的7号文件要求,努力改善体育教学的暂行局面。大庆市教育局根据国家要求,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入手管理,要求学生确保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并高效开展体育课程。
(二)大庆市普通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计划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必要途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育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人文精神,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相关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无法否认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设置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重视不够,管理不力。不少高校一直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边缘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力,政策支持少,制度无保障。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大学生艺术社团管理和业务指导”等任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是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理论上重视,政策上不重视;口头上重视,制度上不重视。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较低,机构不健全,运行不顺畅,处于若有若无、可多可少的状态。甚至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整个教学活动处于无序可依的状态[1]。2.因人设课,质量不高。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量少面窄、因人设课的现象,处于自由和随意的不规范状态。大部分高校艺术课程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制约,仅仅开设了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等少数几门课程。其教学方式主要还停留在课堂讲授阶段。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形式比以往丰富,但由于教学方法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加之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求甚解,照本宣科,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所应有的生动和灵活,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审美爱好与情趣。一些学校艺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以活动、讲座代替课程的状况。有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缺乏顶层设计,随意性大,教学质量不高。各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采用全校任意选修课和限选课的形式,因牵涉全校大学生选课,上课时间只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普遍存在将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的情况。再加上全校大学生选修也给教学常规管理带来影响。3.师资缺乏,热情受挫。对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不少于50%”的规定,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远未达到标准,不少高校无法配齐各门课程需要的从事艺术教育的专职课程教师,只好安排相近专业教师应付。有的课程即使配置了专职教师,但由于对教师的后续教育没有跟上,教学工作开展得很不理想。由于相关部门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从事艺术教育教师在评优、工作量考核、申报职称及科研项目等方面经常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教师指导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项目的工作量得不到承认,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上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隐性的,难以用标尺衡量,教师授课质量好坏难以区分,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2]。4.社团乱杂,隐患较多。大学生艺术社团虽然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必须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机制。特别是目前的管理体制缺乏客观公正、公平的考核和工作分配方案,使得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患。目前各高校非常重视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和参加形式多样的艺术表演、竞赛等活动,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氛围,但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不少高校无法将艺术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结合,在发展艺术专业的同时带动艺术普及教育。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首先是普及,提升全体大学生的艺术和人文修养,尽最大可能让在校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社团特别是艺术特招生以及由他们参加的演出活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靓丽的风景,这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确功不可没[3]。但是,不少高校的艺术活动过多地依赖于少数特长大学生,忽视了普通大学生的收益面。因此,艺术普及教育必须由面向艺术特招生转向面向全体大学生。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思考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教育,具有形象突出、情感丰富、形式活泼的特点。《规程》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了规范,使学校艺术教育有章可循。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水平,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以正确理论为引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确保艺术教育的科学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它通过相关艺术知识的熏陶培养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从而使身心协调发展。高校主要通过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理论传授和艺术活动等形式,贯穿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之中。根据《规程》要求,在强调艺术教育的同时,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艺术课程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严肃教学纪律,全方面关心大学生成才成人,同时在课程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上贯彻德育为先的精神[4]。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所有大学生因材施教,遵循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拓展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益;了解大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真正实现以德导美,以美益德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理想。公共艺术教育不应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艺术特长和技能的培养,它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及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培养大学生感受美、品鉴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艺术认知水平的提高为己任的素质教育。最终目标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指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以设置机构为起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高艺术教育管理的水平。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做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工作。高校目前主要是设立艺术教育中心等职能机构,实施对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管理,分解艺术教育课程工作任务并具体实施。开展有关教研科研、交流活动。负责学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具体事务,包括选课、开课、上课、听课、考核以及教学文件检查归档和教学教研情况记录等。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究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中心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联系沟通的窗口,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工、科学调度,搞好综合协调,协助教学评估处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检查和管理,确保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同时确保艺术教育网络主页畅通、内容丰富,方便同学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其次,要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工作。要加强领导,明确艺术教育的地位,并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待遇,确保其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和其他教师一视同仁,并确保艺术活动的专项经费及时到位,加大练琴房、书画室、排练厅、影剧场、展览厅等艺术活动场馆的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艺术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设备、器材、图书和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全校的资源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服务,特别是在师资队伍的配备、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到全校一盘棋,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3.以修订大纲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狠抓艺术教育的规范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重视和加强艺术课程的教学管理和研究,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要求修订教学大纲。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素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考核阶段落实素质型的考核要求和方法,同时根据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制定各课程的考核大纲。二是要严格规范艺术教育课程的申报评审工作。为了确保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公共艺术类开课申报评审工作应在教务处指导下每年一次,每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课程评审和试讲。三是要努力拓展艺术教育课程的科目和门类。普通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努力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拓展艺术教育的科目和门类。开设具有审美教育理论课、技能实践训练课和鉴赏课的多重性质的课程,形成理论修养、技能训练与艺术鉴赏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每门课程要有相应的教材、教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考查考核[5]。4.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社会资源为补充,提升艺术教育的层次。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要将教学与指导相结合,不仅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具备较强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一专多能,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艺术教师应该是“艺术家+教师”。一方面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另一方面又在所教学科具有较深造诣的艺术家。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人才引进和教师进修、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深厚艺术理论功底和实践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除加强在校教师队伍建设外,普通高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及民间的相关艺术教学资源,形成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让社会上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让艺术名家开设讲座,整合学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推动校园文化建设。5.以艺术社团为平台,以组织活动为抓手,增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个人审美素质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高雅艺术集中呈现的窗口,是大学生展现风采的自由舞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学生社团不仅可以培养成员的艺术兴趣、学习和展示才艺特长,还可以通过相关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友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成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艺术社团成员是学校的艺术骨干和精英。以大学生艺术社团为纽带,带动宿舍、班级、系部的艺术氛围,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和构建文明校园将起到深刻的影响。在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普及艺术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个性价值,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要向教学管理日益规范化、教学研究不断专业化、场地设施日趋现代化、教学效果日渐明显化方向努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为推进高校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而努力。
领导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继全国和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电视会议、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培训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召开的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务管理暨统考检查组领队会议,是全省最后一次考前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是实现平安高考、和谐高考的重要的会议。在这里特别要求大家集中精力,认真开好这次会议。下面,我受齐厅长委托,代表省招委、厅党组简要总结一下2012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并就做好今年的招生考试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2012年我省的招生考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省的普通高考招生考试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全社会关心、支持高考已蔚然成风。高考组织管理环境大改观、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这主要得益于高考本身的重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招生考试战线上每一个同志忠于职守,身体力行,全面实施“阳光工程”,以我们出色的业绩,维护了高考工作的公平公正。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伴随我国的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娱乐体育的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舞蹈运动由于自身的丰富的艺术性在各个区域开展起来,高校对于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也逐渐得到重视。舞蹈作为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在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经开设了舞蹈选修课程,音乐则是在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本文阐述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的高校舞蹈教学中对于配音的选择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对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推进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舞蹈教学;音乐;现状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主要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方式,在表演舞蹈时一般都将会有音乐伴奏。舞蹈课程具备较强的综合性,与话剧、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其中音乐最为突出,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相互相成的,如果在舞蹈的表演中没有融入音乐,那么就会自然的缺少些生气,也就不能更加形象丰富的表演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所在。
一、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目前舞蹈课程在我国普通高校以及是十分常见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还将舞蹈课程设置成必修课,学校也在不断开办不同规模的舞蹈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紧张压力,还能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对美学的认识。学生学习舞蹈的好处不仅在于加强自身舞蹈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我国舞蹈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学问题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论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动员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非常重要。体育考核成绩是衡量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并且体育成绩会与其他成绩一起记录在档案中,学生毕业择业用人单位也会将体育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提出的体育要求、学校特色等制定校本考核标准。我国普通高校为了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自身需求、社会需求等,也进行相应改革,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培育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价值观方面还远远不够,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因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制订一个满足目前学生和社会需要的考核评价内容体系非常重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全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体育考核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抽样调查了20所普通高校的体育考核方法。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与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数据库查阅了2002年以来相关期刊论文以及有关书籍;访谈了20名体育教师与5名体育教学专家,了解现行体育考核标准的合理性与改革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