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04:14: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批评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教育批评技巧
在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崇尚“鼓励与表扬”教育,这不可否认能够积极引导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多地表扬与鼓励,幼儿们不仅会忘记自我,还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他们的心理及品行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倾向,有的自高自大,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但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也越来越重要,教师应恰当运用“批评”教育手段,把握分寸,使幼儿正确认识自我,接受批评,形成良好的品性。
一、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心理
幼儿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在个性表现中也有着千差万别。因此,在平时的活动过程中,很多幼儿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承认错误,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改正错误,教师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思想,并结合个性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让其不仅知晓自身的不足,也能愿意接受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幼儿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心”,走进幼儿的心理,尊重幼儿,并友善地提出问题,让他们慢慢接受“批评”。
二、发挥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
幼儿群体中,有一部分幼儿成长较快,懂得理解与尊重、关爱与帮助等。教师要利用这一榜样示范作用,为其他幼儿指明方向。教师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难免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幼儿面前承认错误,为幼儿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尊重幼儿,并以生为本,积极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树立教师与优秀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他们懂得自身存在的问题,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让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还要与幼儿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成为他们成长与学习的导师,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教师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师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与进步。
三、科学合理运用教育策略
透析教育伦理视角下的教师批评权
关键词:教师批评权教育伦理
摘要:目前,教师对于应行使的批评权采取保守的不批评,其因有教育法规和制度弱化了教师批评权,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批评权,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批评权。中外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和当前教育现实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引得社会各方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于教师批评权问题十分关注。
1不批评:当前教师的直觉伦理认同
在现代社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批评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近年来,不批评受到教师们直觉的伦理认同,批评权遭到了被拒斥的尴尬。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教育改革中的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
教育伦理下教师批评权综述
论文关键词:教师批评权教育伦理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对于应行使的批评权采取保守的不批评,其因有教育法规和制度弱化了教师批评权,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批评权,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批评权。中外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和当前教育现实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引得社会各方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于教师批评权问题十分关注。
1.不批评:当前教师的直觉伦理认同
在现代社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批评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近年来,不批评受到教师们直觉的伦理认同,批评权遭到了被拒斥的尴尬。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教育改革中的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
美国公民批评性话语教育研究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CDA)
1.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内涵。克莱斯(Kress)(1985)在其《社会文化实践中的语言过程》(Ideolog⁃icalStructuresinDiscourse)中指出,话语是“给社会制度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一种系统组织方式”,话语即是定义、描述和界定权力制度或者权力阶层可能会发生的某种言论、行为。范•戴克(VanDijk)(1998)把“话语”看成是交际事件和言语成品,认为广义的“话语”指的是某个交际事件,包括交际行为的参与者(指说写者、听读者)或者一特定的场景(时间、地点、环境)。狭义的“话语”指的是“谈话”(talk)或“语篇”(text),是完成了的或正在进行的交际事件的“产品”(VanDijk,1998:193-196)。综合看来,笔者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旨在通过对话语表面形式及其生成的社会背景的分析,挖掘话语背后隐含的不为人知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以揭露并希望改变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批判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近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其他社会学科研究的发展,也使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2.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伴随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兴起,其分析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流派。费尔克劳夫的语篇实践分析方法,将语篇看做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透视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挖掘语篇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范•戴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应通过分析与权力相关的话语结构,揭示产生这些结构的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沃达克的“话语历史”方法主张将社会背景信息融合起来,从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层面对语篇进行分析。还有以克莱斯和范•利文(vanLeeuwen)等为代表,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对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模态资源的分析,探求多样化的符号资源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方法。[1]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的选择与研究实践的需要紧密相关,研究实践中可以使用单一的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批评性话语研究是与一般性话语研究不同的分析方法,带有明显的批判的印记,认为话语是社会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从对话语表面形式入手,结合话语生成的语境,运用多种途径分析话语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各个话语分析方法的侧重点的不同,有利于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论点及原则。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费尔克劳夫曾在其著作《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一书中提出了有关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论点。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它与其社会文化环境中各个要素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权力关系等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不仅仅能揭露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变革。随后,费尔克劳夫和沃达克总结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所应该遵循的八条原则:第一,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第二,话语反映权力关系;第三,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第四,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第五,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第六,语篇与社会是间接关系;第七,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第八,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这八条原则阐明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别于其他话语分析方法的特点。[2]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对美国公民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20世纪70年代,随着批判语言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语言转向,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语言与社会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语言学理论和观点逐渐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自此,教育研究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从抽象的理论转向丰富的生活实践。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对研究美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批评充满人性之议
[摘要]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一是利用评价增减效应。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先贬后褒效果更佳。二是利用无声批评。我们可以一声不响的扫视全班,让孩子感受到你批评的信号。三是采用幽默批评。让孩子在幽默的氛围中,产生更深的教育体会。四是看准时机,开展批评。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批评氛围,可以缓解学生因犯错误而导致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学生克服缺点。
[关键词]增减原则无声教育幽默批评宽松和谐
有人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意志和个性特征。但小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犯错是难免的,因而我们必须运用批评的方法,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行为、认识和态度。所以批评是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批评教育对于学生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批评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评是工作“艺术”而不是情绪“发泄”。
一、利用评价增减效应
美国教育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了许多试验者,把他们分成4组,请研究者的助手分别对四组人进行测试。在每次的休息时间,助手就会到研究者的办公室汇报对其他被试者的的印象和评价。助手假装压低声音不让被试者听见,其实他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助手对自己的评价。
助手对被试者的评价分为四类:(1)肯定。让第一组被试者始终得到好的评价;(2)否定。对于第二组的被试者,助手自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3)提高。对第三组的评价,前几次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4)降低。对第四组的评价,前几次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批评教育艺术加强师德修养研究
摘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文化素质的优异会成就我们的专业成长,而道德素质的练就会决定我们的修养提升乃至终身发展。师德是教师之魂,是教师人格特质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依据一年多来我负责的课题组开展的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效践行批评教育艺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我从师德出发,剖析教育生态的当代困境、挖掘新时代教师师德困惑、理性应对新媒体压力,从批评教育艺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性切入,探究我校教师师德建设优化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师德修养;批评教育艺术;师德提升路径
新时期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学校在深入学习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的同时,全校上下200多名教职员工每天身体力行严格响应学校领导要求的坐班考勤制度、严谨的候课两分钟制度、以及从课堂观察出发优化课堂效益等课堂管理理念。在榆中一中这片热土上,“热爱学生”、“用恰当的爱去关注关爱学生”、“秉着仁爱之心与学生共处、共发展”永远是学校教师优化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然而,新时代、新媒体、新社会导向的背景下,我们每位教师又在榆中广大人民的视野和期望中、在大众媒体的监督下如履薄冰般一致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学校骄人的办学与长效的社会影响力无不是依附于铁的纪律的保证和师生忘我般破釜沉舟的勤奋。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成长、学生要未来,学校的砥砺前行、大家共同的明天需要我们每一个一中人拼尽全力去赢得。在这重重压力与考验下,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重视非教学因素———批评的教育艺术的有效应用对学校和教师、学生发展的影响。这里,我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有效践行批评教育艺术的深入研究展开,分析探究学校教师师德提升的路径。
一、直面教育生态的当代困境,合理应用批评的教育艺术提升师德形象
前几日,我又一次听到我家张老师述说他们学校初二的几位乡镇个体户、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叛逆的故事:又一个女孩子与班主任对着干;另一个平日原本还算乖巧听话的女孩竟然在母亲絮絮叨叨说教时,一时激动拿起身边的剪刀朝着自己的大腿就是狠力一扎,事后被缝了数针;一位家长无奈地在班主任跟前抱怨:“我这姑娘,我实在管不住了!”种种案例引发我深深的思索: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的孩子如此这般执拗、倔强、不服说教,还那样自我、自私、孤傲?面对课堂突发状况,面对一个个纨绔、傲视无人的特殊生是每一个教师头疼的“紧箍咒”!经过分析,我发现,当代教育生态出现了这样一种困境:学生理直气壮,老师颔首称“臣”;学生孤傲自私,老师胆战心惊;学生眼高手低,老师望洋兴叹;学生蛮横霸道,老师有计无施。我们的社会“光辉”教师形象也一味受到质疑,受到鞭策。其实,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义。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使用共情的方式思考,更多应用批评的教育艺术与学生同分析、共承担,辩证地看问题,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到用平和的语气静心地、诚心地解决学生问题,学生们终是会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的。在学校只有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有所提升,才会有社会良好的教师形象典范的树立,教师只有在当代教育生态困境中冲锋陷阵才能寻得师德稳扎立身的一线生机。
二、做新时代教师,教育需讲求批评的艺术,及时调整方略解除师德困惑
语文批评教育管理论文
一日,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突然,年长的李老师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个垂头丧气的男同学。我们几个使了个眼色——又有“掉泪”的感情戏可看了。可不,过了不多会儿,在他的口头教育之下,男孩强忍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连忙用手去擦。李老师见状,又动情地教育了一通,这下,男孩的眼泪狂落不已。此时,李老师最后叮咛到:“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啊,遵守纪律。”男孩哭得厉害,不知他有没有听见。李老师这才让学生离开。他的教育信条是: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到他(她)掉泪为止。这样才能说明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可让我们感到十分诧异的是,过了两天,那位同学又被喊到了办公室,两天前的一幕又毫无变动地重演了一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流泪是内心的感情受到刺激的一种外在流露。一般说来,某一次的流泪行为并不能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停留很长的时间﹑对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比如,你看一场电影,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让你泪流满面。过后,你是否就会有他们一样或类似的性格了呢?显然不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学生时代肯定挨过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流过眼泪,难道你当时真的就想到要改过吗?不说全部,至少有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做到。就这个问题,本人作了一次五百人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回答说,流泪跟认识和改正错误无关,而是当时其他的原因所致;或流泪的时候认识到自己有些错了,但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更有一次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学生在交流,语气透露出一丝的得意,“在我们李老师面前,你只要掉几滴眼泪准能过关!”当时,若李老师听到,不知会有何想法。
显然,批评教育学生,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流泪这一表象。因为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内在的真实想法并非只有流泪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比如,在周记中认真深刻地与老师交流;在谈话中由与老师据理力争到认真地聆听;在谈话中由默默承受到与老师交流等等。不能只许老师说,学生只许听。作为老师,尤其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敏锐地抓住学生内心想法的外在表露,逐层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我并非反对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使学生流泪,因为流泪也是学生内在的一种反映,也许是真实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抓住。我只是认为老师们应该探讨更多更好的方式,成为教育学生的多面手,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最关键是能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语文批评教育管理论文
一日,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突然,年长的李老师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个垂头丧气的男同学。我们几个使了个眼色——又有“掉泪”的感情戏可看了。可不,过了不多会儿,在他的口头教育之下,男孩强忍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连忙用手去擦。李老师见状,又动情地教育了一通,这下,男孩的眼泪狂落不已。此时,李老师最后叮咛到:“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啊,遵守纪律。”男孩哭得厉害,不知他有没有听见。李老师这才让学生离开。他的教育信条是: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到他(她)掉泪为止。这样才能说明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可让我们感到十分诧异的是,过了两天,那位同学又被喊到了办公室,两天前的一幕又毫无变动地重演了一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流泪是内心的感情受到刺激的一种外在流露。一般说来,某一次的流泪行为并不能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停留很长的时间﹑对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比如,你看一场电影,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让你泪流满面。过后,你是否就会有他们一样或类似的性格了呢?显然不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学生时代肯定挨过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流过眼泪,难道你当时真的就想到要改过吗?不说全部,至少有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做到。就这个问题,本人作了一次五百人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回答说,流泪跟认识和改正错误无关,而是当时其他的原因所致;或流泪的时候认识到自己有些错了,但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更有一次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学生在交流,语气透露出一丝的得意,“在我们李老师面前,你只要掉几滴眼泪准能过关!”当时,若李老师听到,不知会有何想法。
显然,批评教育学生,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流泪这一表象。因为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内在的真实想法并非只有流泪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比如,在周记中认真深刻地与老师交流;在谈话中由与老师据理力争到认真地聆听;在谈话中由默默承受到与老师交流等等。不能只许老师说,学生只许听。作为老师,尤其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敏锐地抓住学生内心想法的外在表露,逐层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我并非反对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使学生流泪,因为流泪也是学生内在的一种反映,也许是真实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抓住。我只是认为老师们应该探讨更多更好的方式,成为教育学生的多面手,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最关键是能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批评教育艺术有法而无定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正确理解批评的含义;批评前的准备;批评中的艺术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低,可朔性大、全面了解犯错的学生、恰当地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教师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幽默诙谐式批评,是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教师要找到犯错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恰当地选择批评时犯错学生的态度、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情感变化,批评要适时适度、要注意批语的语言艺术、风趣幽默的批评语言艺术其实是取难掌握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师要明确批评学生的目的,视批评为学生成长中的一剂良药。在批评前教师要做好如下准备:全面了解学生;弄清错误倾向;恰当地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①当众批评;②个别批评;③含蓄式批评;④商讨式批评;⑤即时式或延时式批评;⑥幽默诙谐式批评。在批评中,教师还要讲究艺术,一般方法有:先表扬后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刚柔相济,把握火候;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情感变化,批评要适时适度;要注意批评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对症下药;讲究艺术;忠言顺耳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失衡于这个比例关系,对受教育者都是不公平的。由此可见,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更是如此。“良药苦口”早已有了糖衣的外套,“忠言逆耳”现在也应改成“忠言顺耳”了。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需我们的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使其知错、认错、改错,不断地健康成长。
1正确理解批评的含义
发挥鼓励与批评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更好地履行这项神圣的使命,必须学会用爱来教育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用爱去看待整个世界,才能更快乐地成长。当然,爱也有不同的方式,鼓励与批评都是爱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同样重要,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下面作简要论述。
1鼓励的价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鼓励式教育非常重要。鼓励式教育让孩子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增强了自信,并能使他们用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许多专家也认为鼓励式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孩子喜欢做、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多多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但请记住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爱、有心,用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1.1鼓励孩子参加活动
在孩子幼年时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参加一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既能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提高他们在课外活动中的独立意识和团结意识。教师应很好地发挥他们在幼儿活动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不过,在引导孩子参加活动时,一定要记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幼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带学生参加各类选拔性的比赛,让他们从小就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难免会让孩子们失去往日的童真。这也许是在这个日新月异、处于高压状态下的社会,幼儿教育的一种缺失。对于一些不爱活动的小朋友,教师就应该采取鼓励的方法,例如说:“你是咱们班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能不能再争当一个积极的小活动家呢?“”小朋友们都很积极,你也不能落后啊,你一定会更棒的!”等这些带有鼓励性质的话语。此外,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户外活动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1.2鼓励孩子与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