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4 04:03: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琵琶演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琵琶演奏艺术表现
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生活及大众的追求,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而产生的。演奏音乐艺术作品不仅仅是音乐效果的表现,而是通过音乐的这种形式来表现大众的心声,还有对未来美好意愿的向往。就琵琶乐器的演奏而言,艺术表现力和弹拨的技能技巧是整个演奏中至关重要的展示,而且正是要经过这种展示,真正体现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深刻内涵,体现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在演奏中则须结合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娴熟使用双手的技法,用“心”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演奏的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也是演奏者不断学习提高、充实锻炼自己、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过程。
一、情
情,则是指情感、情怀、情绪、爱情、情结等,有很广阔的抒发空间。演奏者在演奏前的准备过程(排练期)要反复读谱,全面理解,体会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紧紧抓住乐曲的立意,正确理解处理音乐作品中每一章节的内容叙述。清楚地知道表达什么、宣扬什么、歌颂什么?自己还要编写一个演奏方案。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演奏过程中才能做到张驰有度、有条不紊,准确完整表现音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每当你的身心完全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乐曲是有生命力的,它和人一样,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的“魂”,这个“魂”就是它的主题思想。一个成功的演奏者就是要把乐曲的“魂”与自己的演奏技能独特的演奏风格有机结合,使之一览无遗的展示出来、传导出去。一个成功的演奏者更善于用熟练的双手,加之与乐器的默契配合将静止在乐谱上的音符,瞬时变成生动感人、丰富多彩、铿锵有力的优美旋律。一个成功的演奏者不但能奏出音乐作品的主旋,还能拨动听众的“心弦”以琴颂情同生共鸣,让广大听众和音乐爱好者在欣赏、赏心悦目的音乐演奏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音乐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显示其共性——情。情是音乐表现力的关键。如果演奏员没有丰富的艺术情感,恰当的表演情绪,那就较难表现出好的音乐艺术效果,不含“情”的演奏是呆板迟钝的演奏,无“情”的演奏无法与听众交流互动,更难以与听众产生共鸣。因此,我们在演奏乐曲时,一要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准确把握好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二要人琴合一、触弦生情,将“情”深深体合于心中,从而达到曲曲生情、曲曲动人的音乐艺术效果。
二、境
境,指的是意境、情景、环境、也包括团队等。在演奏一首音乐作品时,并不是单纯地把一首音符输出去的简单过程,而是演奏者本人或是与同台演奏员密切结合细致分工、各心其责各显其能,统一指挥下完成的演奏过程。这个演奏的过程,既要考验演奏者的技术实力,又富有团队精神,还要求大家都具备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心境。这种潜移默化的合作势必对听众产生较浓厚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共鸣。演奏者创造出的意境能够生动的表达出音乐作品的环境、情境。再加之演奏员精湛激情的演奏,二者结合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必将把听众带入美好音乐的境界之中。音乐作品中的意境涵盖着非常之大的内容。它不仅要真实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理念、情感,同时还要呼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非常具有时代性和时代气息。音乐作品中既包涵着意境和社会大环境的融合过程,也体现出音乐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达到了这种意境的时候,它便产生了浓厚的艺术渲染力,去感染他人,影响他人。意境不是抽象的物体,也不是静止的画面,它是立体的,也具有生命力,意境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失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所以,我们在演奏一首乐曲的同时,不但重视对作品的学习解析,更重要的是要在脑海中充分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及可歌可泣的故事,这种意境和演奏表演形式的结合,是十分严谨和重要的。
三、韵
琵琶演奏赏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琵琶;乐器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无数的文化瑰宝渊源流传,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储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美称的琵琶,更是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瑰宝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琵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现力强且丰富繁多。由于许多优秀传统乐曲的积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便成了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气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文章将通过作者对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对其演奏过程中的中和之美作出具体阐述。
1.中和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尚书》中曾记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为美,以和为贵,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及发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谐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在二级撞击中不能回归到’中和’状态而走偏走斜,这是非常可惜的。"②他主长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③但同时他也认为:"以忠君顺王为归属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创作中应修正;缺乏个性的’完美’,无疑对艺术是一种抹杀。""’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避免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别立新宗,抗争求存。"④
浅谈文化素养琵琶演奏影响
琵琶演奏效果是否成功与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琵琶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一首琵琶曲子的演奏过程也是琵琶演奏者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过程。演奏成功与否不仅要靠娴熟的演奏技法丰富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发挥了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演奏者技法掌握全面技巧运用得心应手,曲子演奏得干净利落但演奏结束,使人有音消意失、淡而无味的感觉。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上。二度创作的个性是由演奏者的技术水平
、思想品格、生活阅历、思维特征、性格趣味、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多种原因交叉组合而形成的在这里,我们只就文化素养对琵琶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作一探讨。
一、怎样才是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决定其长久的审美价值,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这些作品又是曲作者个人的人生感受、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的高度凝聚论文。因此,演奏者在二度创作时要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来理解一度创作者的意图和构思从历史的角度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在充分再现一度创作潜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演奏者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发挥个人对作品的独创性理解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演奏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特有的认识及审美情趣,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音乐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
二、文化素养的积淀孕育了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二是对想象思维的影响。而这两点恰恰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技巧动作的趋势都是从意识中能动地反映出来的。在各种复杂的感情表现中不同的情感都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感反映的细微差异便形成技巧动作感应中最生动、最形象的外在表现因素。如喜情可根据不同的感情变化强度分为“欣喜”、“欢喜”、“惊喜‘’等不同的心理状态悲情也可根据不同的心境分为”悲痛‘’、“悲伤“、“悲愤’‘等情绪反应。这些不同情绪的心理反应潜存着不同的动作意识的雏形。在演奏过程中各种动作感觉通过不同情绪特征的反射联系使动作意识和情感心理不断地在新的、更高的感觉层次中交融、巩固和完善从而达到技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脱离了思想感情的技巧,演奏将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琵琶演奏是演奏者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整体而内心情感的丰富或匾乏和个人的文化素养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讲文化素养高的人内心世界广阔情感比较丰富对作品的内在韵味、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较深因此在二度创作时就会自然地把蕴涵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意识体现在技术技巧的动作意识之中。不同的文化素养,使演奏者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赋予了演奏者不同的演奏风格、气质和个性。所以说情感体验是形成二度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同时,琵琶演奏也是一种特殊的想象思维活动。想象思维是在知觉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认知活动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琵琶演奏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假为真‘’的艺术创作过程。也就是说演奏者要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生活体验的积累在脑海中浮现出乐曲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形象。要把想象的思想空间转化为现实的具体形象,这就要求演奏者要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对音乐作品作出处理诊释。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通过对右脑创造智能的开发激活与直觉、联想、想象、激情相关的创造心理要素从而在人脑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互过程中获得创造灵感和想象力。知识和能力给这种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演奏者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就会从深层次去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沿着作曲者的意图和构思去发挥无限的联想。文化素养高的人见多识广,想象空间开阔意境想象丰富容易达到‘’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地即‘’神游气化‘’的程度。可以说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就不可能有独特、鲜明的二度创作个性。中国琵琶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每首琵琶曲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琵琶演奏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从深层次探究作品的内蕴美及其文化价值,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准确、完美地畅达乐思。如《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这两首曲子,虽然描述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但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却迥然不同。《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刘邦“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表现的是激昂、高亢的情绪。《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项羽“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勇悲壮表现的是慷慨、悲切的情绪。如果演奏者了解这段历史就会把握住这两首曲子的不同风格运用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把古战场上的鼓角声、剑弩声、呐喊声、马蹄声等形象地表现出来把楚霸王别姬时痛楚的情感抒发出来把这两首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音乐作品准确地表达出来。又如琵琶独奏曲《天鹅》是刘德海先生在上世纪年代创作的“人生篇‘’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的风格新颖别致刘德海先生在一度创作时从挖掘个人内心世界、对生活进行哲理性的思考象征寓意性的构思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曲中通过描绘天鹅伤感多情的心绪隐喻作者艺术道路上的坎坷通过描绘天鹅从容、自由地浮游在湖面上的情景和它们在湖中嬉戏、游水、扑食、追逐等美丽多姿的形态隐喻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通过描绘天鹅高飞低翔的各种姿态歌颂正直者纯朴善良、不怕艰险、勇敢无畏的精神等等。这首极具寓意性和哲理性的乐曲为二度创作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演奏者要凭借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从深层次去领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窥见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信念这样才能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把作品表现得恰到好处。再如《诉》,是吴厚元先生因长诗《琵琶行》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诗中白居易运用汉字与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人类思维的领悟性让读者感受潜藏在音乐形象中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以及音乐性的渲染诉说身世从而构成了文字与音乐的美感结构使人们在解读这首长诗时能够获得诗歌与音乐的双重艺术享受。但是这种享受只能在想象中满足因为音乐的直观意味被文字的抽象所替代了。而吴厚元先生创作的《诉》则用音符对长诗进行了解读。曲中,作者注重乐思与诗思的相互转换,使乐与诗的自然意境、意象、联想等因素相融合用音乐的旋律塑造了古代琵琶女的形象,用委婉的曲调将人们的情绪带入了悲凉的意境中。诗中用文字描摹音乐乐中用音符诊释文字,这种诗境与乐境的对应给琵琶演奏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理解《琵琶行》这首长诗就无法理解《诉》这首乐曲更谈不上奏出让人荡气回肠的音乐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最初学弹奏这首曲子时年龄还小对曲中所表现的内容知之甚少弹奏时找不到感觉家里人说,听我弹这首曲子如同喝白开水后来我索性就不练了。可是当我在语文课中学习了《琵琶行》这首诗以后引起了重练《诉》的兴趣,而且越练越来劲越练越觉得有味儿。在演奏时脑海中浮现出瑟瑟秋风中漂泊的小船、琵琶女怀抱琵琶缓步走向船头的身影仿佛看见她“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神态听见她用弦声如泣如诉地讲述自己的半世人生感受到她悲怨、凄苦的心情。意境的联想和情感的体验启发了我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灵感直到现在,我对这首曲子仍情有独钟,因为它我深深体会到文化素养琵琶演奏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琵琶演奏的中和之美诠释
h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无数的文化瑰宝渊源流传,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储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美称的琵琶,更是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瑰宝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琵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现力强且丰富繁多。由于许多优秀传统乐曲的积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便成了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气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关键词:琵琶;乐器
文章将通过作者对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对其演奏过程中的中和之美作出具体阐述。
1.中和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尚书》中曾记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为美,以和为贵,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及发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谐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在二级撞击中不能回归到’中和’状态而走偏走斜,这是非常可惜的。"②他主长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③但同时他也认为:"以忠君顺王为归属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创作中应修正;缺乏个性的’完美’,无疑对艺术是一种抹杀。""’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避免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别立新宗,抗争求存。"④
小议琵琶演奏中音色修理
我们从小开始学习琵琶弹奏,往往很少注意音色的处理,只是能弹曲子就可以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开始要求我们在弹奏中注意音色的变化。对音色的处理北师大的高微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细致入微的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弹好一首乐曲,音色的处理至关重要,而音色处理必须要细致到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符。例如:《老童》开头的第一个音的音色的处理一定要细致入微,在弹奏练习时要精心的静静的一次次的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悟,用情去动。然后找到与乐曲产生共鸣之处。最后确定这个音的弹奏方法。所以我们在熟练曲子的弹奏之后,还要精心地去对曲子的每一个音的音色进行推敲、雕琢,使弹奏出的声音更加揪人,更加婉转悠扬,如歌如诉,优美动人。
那么如何在演奏中把音色处理得当,这主要取决于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弹奏的技术技巧。
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
音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文学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理解文学作品时,往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与我们理解音乐作品是一样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差的文学作品,它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中国人讲究字词句的用法,讲究词语的搭配,句与句之间要用标点符号隔开。音乐作品也是如此,音符、音组和乐句是音乐表现的语言基础,是乐曲中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音符相当于“字”,音组相当于“词”,乐句相当于“句”。我们在演奏中也要注意音乐中的“字、词、句”。
要使作品演奏流畅,音色优美并富于内涵,首先养成精心研读乐谱的习惯。我们要养成用心读谱的好习惯,乐谱上的标记可以帮助我们对音乐进行细致的处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培养自我音乐素养的过程。精心研读乐谱一要参透作曲家的心,要研究作曲家创作的目的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要分析乐谱的音符、音组及乐句。在一些传统的作品中,往往音符、音组、乐句都很规整,我们很容易划分,也好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作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些现代的作品脱颖而出,而琵琶曲目中也趋向于比较通俗态势;乐句、音符呈现m比较自由的特点。这样就给分析乐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天池》这是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西方音乐风格的乐m1,在乐曲的开始,乐句就很自由。这就需要演奏者反复多次地去演喟乐谱。先找出音符内部的规律,再找出气息转换、旋律起伏的地方,将乐句准确地划分出来。然后去体会每一个音符以及乐句的含义。只有这样弹出的音色才会符合乐曲内涵的要求。
二、演奏的技术技巧
琵琶协奏曲《祝福》艺术指导解析
摘要:《祝福》不仅是一首优秀的琵琶协奏曲,也是陕西音乐风格琵琶作品的代表曲目,以这首作品为研究对象,可以为专业音乐教学与艺术指导工作带来更多的经验与思考。文中除了对乐曲结构、演奏技法的分析之外,更多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对于特色学科教学所产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展现地方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祝福;琵琶协奏曲;艺术指导;陕西音乐风格;特色教学
一、《祝福》的创作背景
“奏乐之‘道’,贵乎‘知’音。音符之内,有大乾坤。技法有传统,体裁有常规,构造有思想,风格有灵魂。凡此种种,既维系着作曲家个人的心智、感情、经历、习惯,也关联着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经济制度、信仰体系和文化诉求。”①音乐创作既是作曲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时代与文化环境的共同催生。《祝福》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于1982年的创作完成的一首琵琶协奏曲,其音乐创作构思源自鲁迅先生同名小说《祝福》。在音乐内容上以原著人物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为叙事主线,通过音乐的语汇刻画出旧社会受压迫的妇女形象。《祝福》的音乐曲调素材来源于秦腔器乐曲牌《祭灵》,其中大量运用陕西戏韵音乐语汇,通过琵琶的右手扫弦、轮指以及左手推、拉、吟、揉、滑等技巧的运用,生动细腻地表现出陕西地方音乐的风格特性。《祝福》作为一首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琵琶曲,在当代琵琶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首使用西方奏鸣曲式创作的琵琶曲,是吕绍恩先生于1960年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以叙事性的音乐手法,还原了狼牙山五壮士与日本侵略者激烈的战斗场景,由此开启了使用大型曲式体裁进行琵琶作品创作的先河。第一首琵琶协奏曲是吴祖强、刘德海先生于1972年创作的《草原小姐妹》,其重要意义在于首次以协奏曲体裁形式创作琵琶作品,在首演中完成了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队的首次合作。《草原小姐妹》中对于蒙古族曲调的娴熟运用,强化了专业作曲家挖掘地方音乐素材的创作意识,为之后的大型体裁民族器乐创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狼牙山五壮士》与《草原小姐妹》的成功,开启了琵琶艺术现代创作的先河,由专业作曲家主创、使用西方大型曲式体裁、地方音乐素材等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祝福》在创作中能够汲取《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的经验,使用琵琶与钢琴的协奏曲体裁,音乐创作题材选自优秀文学作品,以祥林嫂的人物命运为叙事主线,不仅提升了音乐的文学内涵,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祝福》这部作品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挖掘陕西深厚的民间音乐资源,借鉴“秦派民乐”创作经验,使用陕西秦腔音乐素材,将西方作曲技法与琵琶表演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祝福》这首作品成为陕西音乐风格琵琶作品中的优秀代表。
二、《祝福》的音乐结构与演奏分析
《祝福》为再现性复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呈示部A—展开部B——再现部A1构成。在全曲开篇的引子部分(第1至23小节),由琵琶扫弦和钢琴持续震音技法演奏,形成了一种听觉上的震撼效果,仿佛是命运的无情敲打,随后由琵琶和钢琴组成了两组级进上、下琶音,为乐曲的情绪发展注入了激荡、悲怆的因素,从而也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谱例1谱例2在引子部分的演奏中,要注意钢琴与琵琶声部在音乐情绪上的统一,演奏要干净利落,一气呵成。特别要注意这两个声部在下行级进琶音上的衔接,在节奏与音乐情绪中保持一致。引子之后,乐曲进入呈示部A(第24至231小节),主部主题旋律是抒情的慢板,旋律素材来自秦腔器乐曲牌《祭灵》。在这一乐段的演奏中,琵琶声部大量使用左手推、拉、吟、揉等技法与右手的轮指演奏形成呼应关系,构成了陕西秦腔音乐中的“苦音”音调,营造出一种凄楚、哀怨的情绪。在钢琴声部中,震音与切分音型的演奏起到了情绪点缀与铺垫的作用,要尽可能的对琵琶声部进行情绪的烘托,要注意控制演奏力度的情绪,尽可能的给琵琶声部更多的展现空间。乐曲在61小节后进入新的音乐旋律素材,与主部主题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琵琶声部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造成紧张、压抑的音乐气氛,钢琴声部在快板的演奏中配合以切分节奏。在这里要注意与琵琶声部在节奏、重音上的严格对位,同时要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做好速度与力度的控制。进入107小节之后,主部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再现的主部旋律更加丰满,凸显出和声效果。琵琶声部使用双弦轮指,钢琴声部使用分解和弦构成丰厚的和声织体,增加了乐曲的发展动力。137小节进入呈示部的副部旋律,这一旋律具有陕西音乐“欢音”的特征,带有明显的跳跃性。这一段琵琶声部要演奏的清晰,注意时值节拍的准确与稳定,钢琴声部在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的交替中要演奏的流畅自如,形成明快的曲风。插部主题一共出现了两次,不断加强乐曲的发展,将呈示部旋律推向了最后的结束。展开部B(第232至331小节),展开部的主题旋律为抒情的柔板,与呈示部主题一样,琵琶声部大量使用左手推拉与右手轮指,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钢琴声部使用分解和弦进行旋律铺垫。260小节开始音乐情绪快速激烈,琵琶声部使用扫弦配合十六分音符快速弹跳,形成疾风骤雨式的情感宣泄。钢琴声部使用密集的和弦跳进与倒影技法,这一乐段旋律的发展动机与音乐情绪走向完全由钢琴声部承担,要掌握好演奏气息与情绪的分配,一步步烘托起整个乐段的气氛。292小节开始旋律使用了呈示部副部主题素材,整个乐段以琵琶声部的大跳音程快速演奏为主,钢琴声部只在重拍上进行和弦点缀,琵琶与钢琴构成点状旋律的交织,随着琵琶声部使用扫拂级进上行,旋律被推向了高潮,也标志着展开部的结束。332小节开始为琵琶声部的华彩乐段。华彩乐段完全由琵琶演奏,节奏较为自由,轮指与扫拂的组合与琵琶传统武曲的演奏形式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将音乐情绪由慢渐快,步步向前推进,仿佛是对命运的呐喊。在这一乐段中琵琶声部要保持演奏情绪的承前启后,音乐速度要保持适中,为再现部做好准备。再现部A1(第333至438小节),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变化再现,在篇幅上进行了一定的缩减,呈示部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乐曲的尾声部分,随着旋律的减缓,仿佛是死亡前的哀悼。琵琶声部主题演奏的主题旋律由遥指开始,随后使用轮指与推拉,音乐情绪显得虚弱而凝重,钢琴声部左手使用持续低音,右手使用震音,烘托出萧瑟的气氛,随着钢琴声部逐渐的弱奏使得整个乐曲走向尾声,一切都烟消云散一般。
曹安和民族音乐观现代性转换
【摘要】曹安和是中国近现代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与突出贡献。文章以中国民族音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为视角,通过剖析曹安和在琵琶演奏及教学、民族器乐记谱法、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促成其音乐观形成的客观因素,继而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对曹安和音乐成就的总结。
【关键词】曹安和;琵琶艺术;民族音乐理论;现代性转换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本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面对“欧洲中心论”与“国粹派”的局限性,文化融合的观点为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指明了方向。代表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逐步向现代转化,其中不仅包含了“国乐导师”刘天华的开创之举,还包括了其学生曹安和对国乐改革思想的践行。步入近代,受西方女权运动思潮、维新运动思想影响,少数中国女性开始萌发自我主体意识,曹安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参与到新式教育与新音乐中。中国新音乐起步阶段,她毅然选择学习民族乐器,继承国乐大师刘天华衣钵,成为北京唯一一位女性琵琶演奏家,积极进行琵琶教学活动。曹安和是20世纪中国女性音乐家的杰出典范之一,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少有的音乐表演兼理论研究复合型人才,其自身发展经历及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一、现代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者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音乐运动蓬勃兴起。对于民族音乐发展方向问题,刘天华一辈做出了成功探索,并开辟出一条可行道路。作为刘天华的弟子,曹安和秉承中西交融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积极开拓民族音乐发展,以自身特长向西方人传授中国民族音乐,实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曹安和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琵琶演奏家[1],上世纪30年代已颇具名气。她的琵琶演奏技术绝非一蹴而就,幼年开始学习琵琶,并奠定了扎实的演奏基础。后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随国乐导师刘天华潜心钻研琵琶演奏[2]。曹安和深得刘天华真传,不仅是具备高超的演奏技艺的刘氏嫡传弟子,而且成为继刘天华之后崇明派优秀的传人。此外,曹安和博百家所长,悉心钻研其他流派经典曲目及演奏风格,如平湖派李芳园的《平沙落雁》《霸王别姬》、华秋萍一派的《海青拿鹅》《汉宫秋月》等。上述之全部经历,恰恰是她成为琵琶大家的根本原因[3]。作为民族乐器演奏家的曹安和,延续导师刘天华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积极推动琵琶艺术的广泛传播,且思想进步开明,对西方音乐文化采取包容兼收的态度,不吝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精粹。1934年4月,美籍俄国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到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曹安和在欢迎音乐会上弹奏了中国传统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齐尔品被其精湛技术所折服,遂拜师学艺。后因齐尔品意识到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用高超技巧演奏琵琶,改成听曹安和弹琵琶,观察领会琵琶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后促使他完成了钢琴曲《敬献与中国》,这一模仿琵琶轮奏声音创作的幻想曲(作品52号《音乐会练习曲》第三首),将琵琶的轮指用钢琴模仿出来,使音乐具有鲜明的中国音乐风格。曹安和任教期间,捷克留学生伍康妮也曾跟随曹安和学习琵琶演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曹安和教授的第一位外籍学生。此外,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上世纪50年代起,曹安和经常为外国友人演奏琵琶,如1947年,应中英文化协会邀请,她在南京举行琵琶独奏音乐会。从客观角度看,曹安和的对外琵琶教学与表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在进行一般的艺术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向外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方面,彼时的中国新音乐处于起步阶段,亟待了解和借鉴外来音乐元素,齐尔品的到来鼓舞了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客观上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并引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钢琴作品创作的热潮,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最初成果由此产生出来[4]。另一方面,齐尔品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元素中汲取给养,将中西方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带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齐尔品吸取借鉴了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并将琵琶音阶的旋律运用到钢琴上,对于中国音乐对外传播产生积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是近代早期中西方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一次碰撞,更是中西方音乐交流与融合的成功经验,对后来的中国音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5]。
二、现代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奠基者
高校琵琶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琵琶是艺术领域重点乐器形式,属于我国民族艺术重要产物,所呈现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十分丰富。为保证民族艺术文化得到合理地传承,高校需要针对琵琶乐器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琵琶专业人才。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当前琵琶教学现状展开分析,进而推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从而实现琵琶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高校;琵琶教学;改革
在高校教育领域,琵琶作为艺术专业领域重点乐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艺术专业水平。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而琵琶作为民族乐器的代表,在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自信心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当前琵琶教学现状,重点加强教学改革,从而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
一、高校琵琶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有待整合。据了解,在当前琵琶教学领域,关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1]。教师在围绕琵琶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时,所参考的对象通常以教材为主。而针对课外课程资源,缺乏有利发掘与整合,导致学生所掌握的课程内容,比较的片面。同时,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未能考虑到琵琶专业领域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全新社会环境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导致课程内容设计不够护合理,而严重影响学生琵琶学习质量。再加上,教师在针对琵琶专业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时,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以及未来在琵琶专业领域的发展规划,导致学生的琵琶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也阻碍了琵琶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二)教学方法有待更新。据了解,高校在琵琶教学方面,关于教学方法体系仍需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否则将严重限制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首先,在教学思想上,部分专业教师仍在延续应试理念,过于强调琵琶乐器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对于琵琶所具有的艺术文化内涵,以及具体演奏方法缺少有效地渗透。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琵琶专业知识、技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程度的局限性。很多教师一味延续灌输和讲授的方式,对琵琶课程进行笼统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涩,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导致课堂整体效率受到明显的制约。因此,在今后的琵琶教学领域,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合理。(三)教学实践有待拓展。在高校组织的琵琶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普遍[2]。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一味看重基础知识灌输,而忽略学生实践培养。导致学生在琵琶专业领域所形成的艺术修养存在较大程度的片面性,对提高学生艺术品格造成一定限制和阻碍。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琵琶演奏强化训练。导致学生演奏水平受到限制,同时在演奏的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表现,也不够理想。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加强思想重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地规避这一问题。(四)教学评价有待完善。高校在组织琵琶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更新[3]。就目前来讲,评价思想、方法和体系比较滞后,如果得不到合理改良和调整,将严重限制琵琶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首先,在评价思想上,很多教师保留应试理念,过于看重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导致评价结果比较片面,很难为琵琶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评价方法上,比较滞后和单一,评价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对评价活动和结果缺乏认可度。此外,在评价体系方面,教师忽略了跟踪性评价体系建设,导致评价工作反馈结果比较单一和片面。由此可见,高校在当前的琵琶教学工作当中,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块和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若想保证琵琶教学更加高效,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高校的琵琶课程实现深入改革。
二、高校琵琶教学改革措施探究
新文科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概况
当代新文科建设特别关注人才培养方面的话题,特别是课程建设、通识教育、新文科实验平台等方面的创新。其中,网络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相结合这一新模式,目前已经有许多院校在尝试。这种新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MOOC、微课等形式,其将一些个性化课程录制成视频,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提出问题,授课教师将会集中给予解答。当前,网络音乐教学逐渐兴起。除了一些必须面对面教授的课程外,其他很多特色课程,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专业重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之一,琵琶重奏是琵琶艺术发展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演奏琵琶的多种技能,更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才能达到音响的平衡与音色的统一。这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艺、演奏能力的全面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专业琵琶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当代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创新应当遵循的总体思路。教学模式创新,最简易可行的层面是教学内容层面的创新,比如,将更多富有时代气息、能够吸引学生的新元素加入原有课程当中。然而,如何使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有益则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特点
(一)意识的创新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人,在于人的观念更新、思路出新、成果创新。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就要在观念和意识上下功夫,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思想主线。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随着学生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学习、思考一些问题,并能提出新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在琵琶重奏的教学中,就显得有些背道而驰。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重奏教学中更是如此,如果每个学生都只发扬自己的个性,那重奏的演奏效果只能用灾难来形容。因此,笔者认为,在重奏教学中,应该提出正确的重奏训练意识,明确学生“合作”的概念,打破学生在器乐独奏时所养成的独自投入、过于专注自我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平衡的理念,以此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默契程度,为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二)方式的创新
《狼牙山五壮士》艺术风格分析
被誉为弹拨器乐之王的民族乐器———琵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琵琶是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琵琶音色干净清脆,余音环绕。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这样优美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完美诠释了琵琶音韵的灵动之感。琵琶曲之所以能悦耳、动听,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因为作曲家根据琵琶特有的音质与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结合生活写实,用优美的旋律展现给听众。根据琵琶的发展史,近些年来琵琶曲可分为:文曲、武曲与近现代艺术作品。在近现代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有吴祖强老师根据真实的故事创作的《草原小姐妹》;有以地方少数民族为代表作的《山之舞》;有以表现古代诗歌为主题的《诉-唐诗琵琶行有感》;以历史题材为创作背景的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首极具有震撼力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琵琶武曲,是近现代创作的极具历史性的作品之一。[1]该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乐曲结构都带有鲜明的特性,其气势恢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且在内容上遵循的是写实、叙事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音乐会中是一首常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一、乐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背景
(一)作品来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变而成的。故事描绘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在河北省易县境内的狼牙山上有五位八路军战士,胡福才、葛振林、马宝玉、宋学义、胡德林,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为了掩护部队和人民群众撤退,与敌人周旋在狼牙山三面绝壁的棋盘陀悬崖上,在弹尽粮绝,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烈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所体现的主题是歌颂八路军战士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英雄的敬仰和追思之情。这首乐曲层次分明,内容详尽,高潮迭起。通过了解可以发现,这首作品是以现代艺术特色构架全曲,乐曲中既融入了传统武曲的精髓,又加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这种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因此,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二)作者简介。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是作曲家吕绍恩先生在1960年创作的一首作品,是根据五位抗日英雄的光荣事迹改编的。吕绍恩先生是中央民族大学作曲专业的首位教授。精通作曲、民族器乐及西洋乐器,在中国音乐界内,可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吕绍恩先生自幼学习钢琴;高中时,开始学胡和小提琴;后又师从于寿斌老师开始学习和声,从而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1957年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作曲专业,选修器乐琵琶。[2]1960年,吕绍恩在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亲临河北随县,聆听了当地百姓充满激情的叙述,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作品已经成为古今中外琵琶十大名曲之一。之后,又创作完成了“史诗三部曲”:《中国史诗》《亚欧史诗》《新疆史诗》等三十多部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二、乐曲《狼牙山五壮士》的艺术特点
(一)乐曲的结构特点。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包括七个段落:引子—快板—慢板—尾声。引子部分为1-30小节;快板划分为三个段落:31-80小节为明朗的快板,81-109小节是节奏机械而准确的快板,110-206小节是果断有力的快板,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慢板部分分为两个小段:207-214小节为哀悼、肃穆地慢板;215-234小节为怀念地稍慢中板;最后一部分为尾声部分,是235-253小节,全曲结束。全曲采用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引子部分中的前四小节在低音区由扫拂满轮开始营造出悲凉的气氛,引子部分的最后四小节照应开头,首尾一致,更加突出凄凉而壮烈的主题,由此引出乐曲的主题。第一部分小快板采用D大调式创作而成,充满着明亮的情绪表达了八路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英勇斗志和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依然是快板的节奏,机械而准确节奏形式,运用三连音、符点八分音符以及E调的调性,大量运用变化音和不和谐的三和弦、七和弦,把日本兵大肆扫荡毫无顾忌的卑劣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速度更加明快,用扫弦的演奏技法使得音乐果断有力,大量运用前八后十六加重音的节奏型,表达了八路军与敌人周旋,进行正面的交锋,到达狼牙山顶峰跳崖的壮烈举动。这一部分运用及进的音型、三连音、变化音、八分符点音符将乐曲推向高潮。第四部分为慢板,调性转为F,在低音区运用摇指技法进行演奏,轻轻地吟唱,显示出乐曲更加庄重严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五位壮士哀悼缅怀之情。第五段为中板,调性由F转为D调,运用大量的轮指以及双轮、挑轮的演奏技法对五位战士的怀念追思之情。尾声部分运用了高音区大段的扫拂技巧以及音型和声的变化,塑造了五位壮士英勇的形象,使他们的英勇事迹更加宏伟、更加深入人心。(二)乐曲的调性特点。作者吕绍恩先生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以民族五声调式作为铺垫,加入了西洋大小调使得乐曲在视听效果上更加饱满圆润,这种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贯穿全曲,这在琵琶武曲的创作上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整首作品的七个部分当中,由F调—D调—E调—G调—F调—D调共六次转调,这使得乐曲的流线性更强,清晰地划分了作品的旋律,这种精妙的转调安排,使故事情节衔接更加紧凑。[3]作品引子部分由F调低音区开始演奏,展现凄凉忧伤的场景。这为整首曲子奠定了哀伤的基调,由此拉开序幕引出正曲。快板部分有三次转调,第一次转调是D调的小快板,D调在琵琶曲中是常用的调性,这一段展现的是战士们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战斗气势,对战斗的胜利充满了信心。第二次转调采用E调的调性,其中“降b”这个音所构成的三和弦和七和弦均是不和谐音程,这一段大量采用这种不和谐的音程,形象地勾勒出日本鬼子的阴险、狡诈。第三次转调转为G大调,在G大调的高音区演奏,表现了战士们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场景,使听者激情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部分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刻画了五壮士与敌人做殊死的拼搏,掩护部队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之后,因不愿做敌人的俘虏而英勇跳崖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部分回归到F调与D调上,在F调低音区的演奏,使听众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人民群众对五壮士的敬仰以及缅怀之情。
三、乐曲中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