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资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23:22: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贫困生资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贫困生资助

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教育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有效策略解析,结合现阶段我国社会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的有效性,利用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感恩心理,致力于发展学生健康人格,树立良好道德观念,结合实施感恩教育活动存在价值性、有效性展开讨论,以实施感恩教育,传播社会正能量、感恩社会、感恩教师为切入点进行深刻讨论,旨在加强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于感恩教育中的应用效益。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交易;应用;分析;小学生

感恩即对社会、自然、家庭给予的帮助、恩惠于思想、行为、方式给予感谢、回馈。感恩教育即校园教师通过教育形式,基于感恩心理出发,引导农村贫困生认知感恩,从而实现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感恩活动实施中,活动形式主要减少感恩理论知识,构建活动式形式,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满足学生情感认知、理性认知、认知规律出发,运用多元化、多维度因素,引申学生感恩思想,推动学生对感恩进行有效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现象式表现,因此,如何引导平农村贫困生对其价值,建立共同高度认同,促使学生朝向积极、正面、良好的发展方向,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1]。

一、开展感恩教育于农村贫困生发展存在的价值

笔者主要通过调查,并针对农村小学阶段小学生,实施贫困生资助活动教育,促使学生感受感恩教育的真谛,在活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树立良好道德观念,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生存、生活需要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的心理,帮助贫困生懂得感恩、认真做事、努力学习,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此外,小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其思维处于形象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他们依托固化思想模型延展后续思维活动,如仅靠理论立足教育,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感恩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感恩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生活认知,加强学生身心成长,树立良好、健康心态,引导学生善良、真诚,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思想性,较比人文思想、素质思想、育人思想,感恩思想可以更全面、更细致的帮助学生建立感知生活的心理。教师在实施感恩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对资助者产生感恩心理,还有利用现象、案例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道德观念,促使学生乐观面对生活、懂得感恩意识,进而形成学生懂得感恩,内心保持积极心态,并建立良好、善良性格,乐于帮助他人。

二、应用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开展感恩交易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政府、高校、银行、社会、学生个人等在内的多主体、多形式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与体系,资金来源已成多渠道的发展趋势,资助金额、资助力度不断提升,但由于需要受资助的对象人数较多,贫困生资助金额相对有限。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视域下探究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苏北高校贫困生受资助现状

本研究以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及对资助效果的态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高校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问卷》,包括资助认定、资助需求、资助路径、资助成效四个维度。本研究实际发放问卷204份,回收204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达100%。调查研究表明,94.02%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和乡镇区,家庭所在地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生达到了70.10%,有6.86%的大学生家庭特别贫困。而大学生在校平均月生活费并不低,83.82%的贫困生生活费来自于父母的供应,这加重了贫困生家庭的负担,表明了当前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必要性。1.1贫困生资助的认定。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贫困生资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精准扶贫有着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有58.33%的人认为学校贫困生认定是合理的,41.67%的人认为贫困生认定不够合理。可见,资助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精准识别贫困生是实现高校精准帮扶的基础,这需要高校对贫困生深入核查。但是在发放补助前经过深入调查的高校只占20.1%,经过简单调查的高校占61.27%,还有18.63%的高校发放补助前未进行调查。这些信息都表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能精确到每一位贫困生,使得资助不公平的概率大大增加,不利于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1.2贫困生资助的需求。根据调查显示,贫困生生活费主要用于饮食、社交娱乐、学习资料、衣着和医疗五个方面,其中饮食和学习资料最为主要,分别占94.12%和69.12%。虽然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基本上满足了部分贫困生基础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能满足大部分贫困生真正的需求。贫困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需求都要比非贫困生大得多。因为他们需要购买学习资料、支付培训费用,所以他们经常参加勤工俭学,导致学习时间不够。其中,影响学业的贫困生占71.57%。1.3贫困生受助的路径。对于贫困生资助,高校学生了解的渠道有媒体宣传、学校宣传、辅导员和同学告知以及学生手册四种,其中通过辅导员和同学了解资助的贫困生占49.51%,学校宣传占24.51%,学生手册占17.1%,媒体宣传占3.92%。此外,对贫困生帮助最大的主要是国家各类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分别占36.27%和32.84%。在高校提供的资助方式中,只知道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这五种资助方式的人数过半,分别呈会推广的不到位所致,贫困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资助信息,容易错失资助机会,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产生影响。1.4贫困生资助的成效。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接受过资助的贫困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5.2%,他们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资助。然而即使有了资助金的帮助,仍有14%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不足以解决他们的困难,有67%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基本上可以解决他们在校的经济困难,只有19%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可以解决他们在学校的经济困难。由此可见,资助金虽然可以基本上解决大部分贫困生的困难,但仍有小部分的贫困生不能通过资助金解决困难。

2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2.1认定工作精准性欠缺。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流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填写贫困申请,并自行提供证明;二是学校对于申请材料进行核实。但是部分高校没有深入调查贫困证明是否真实可信,不能严格、准确地核实大学生有关贫困的相关信息,包括生源地、户口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等,更没有结合贫困生在校生活情况、消费情况来深入了解贫困生是否真的贫困。有的学生诚信意识缺失,为了得到资助金,虚报材料,开假证明,侥幸获得资助。2.2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当前苏北高校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很多,包括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学生手册以及辅导员、同学的宣传等。但是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班主任、同学的告知了解资助这一政策,这就说明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另外,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有些受资助的贫困生只是按照文件指示上交相应的材料,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符不符合“贫困生”这一身份,对于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甚至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还不知道申请贫困生资助渠道。由此可见,资助政策的宣传效果不佳。2.3资助过程监督机制缺失。部分苏北高校在贫困生获得资助后,并没有有效监督资助金的使用情况,或者流于形式。有的贫困生没有将资助金用到刀刃上,进行奢侈消费,穿着名牌,用着高档手机,铺张浪费,大笔挥霍资助金,而真正贫困生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生活和学习状况均受到影响,导致资助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违背了资助设立的初衷,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2.4贫困生受助形式较为单一。当前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主要是以经济资助为主,其目的是解决贫困生在校的基本生活消费问题,但是根据调查以及访谈发现,贫困生往往要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敏感、焦虑等,这类大学生明明家庭经济困难,但是他们羞于接受经济上的资助,担心别的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因而在贫困生认定时放弃申请名额,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着同龄人感受不到的心理压力,造成人际关系困难以及学习困难,更有甚者产生偏激行为。这也充分说明贫困生除了需要经济上的帮助,他们还需要精神上的救助。

3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学校贫困生资助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省政府决定,建立健全我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政策自20*年秋季开学起实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从20*年开始,我省在全省城乡同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高等教育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但是,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是继我省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高校贫困生资助计划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皖政〔20*〕74号),现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二)基本原则: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

1.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经费合理分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我省承担部分的分担原则是,分级分担,职责明晰;结合财力,区别对待;鼓励支持民办教育。

查看全文

贫困生资助实施打算

一、指导思想

校计划倡导在年全校教师中开展对学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不因身体残疾或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促进他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力度

1、继续争取政策扶持,拓展资金来源。

2、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大社会各单位、团体和个人捐赠。

3、发动本校教师捐款捐物。

查看全文

贫困生资助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我校计划倡导在年全校教师中开展对学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身体残疾或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力度

1、继续争取政策扶持,拓展资金来源。

2、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大社会各单位、团体和个人捐赠。

3、发动本校教师捐款捐物。

查看全文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诚信资助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和原因,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诚信的资助模式,认为通过诚信教育,个人诚信体系的建设等多种方式,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关于诚信简单的定义就是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外发达国家信守的生活准则。然而,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经过了四年正规教育的贫困大学生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违背当初的承诺,没有按诚信归还银行的贷款,这是新出现的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值得全社会进行探讨。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先看一个调查结果,据《中国青年》杂志报道,北京市工商银行从1999年9月开始向各高校贫困生发放助学贷款。当时北京市共有43所高校与工行签订了合同,贷款总金额达4·3亿元人民币。根据合同,学生一毕业就需将分配单位地址及时通知工行,毕业后一年内开始持原有贷款存折按季度存钱还款。但是,当这批贷款偿还期到来时,却有119名学生一毕业,各种通讯方式都不通知银行,原来贷款填写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也多有变更或不详。这119名学生借了数百万元,占该还钱人数的10%。这个比例相当之高,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急待提高。深入分析其他原因,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形式单一,贷款风险大,仅仅注重学生的贫困程度,而忽略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考核。另一方面,贷款不还对于无诚信的大学生潜在的风险根本不存在或者较小。据统计,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间以及个人的逾期应收帐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率却高达5%以上,且呈逐年增长势头。事实上,社会上的失信现象还远不只上面这些,可以说“信用危机”正在向我们逼近已成无可辩驳的事实。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我国在经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年轻人缺乏理想和信仰。有的大学生甚至明确表示其将来的工作就是一切为了钱,追求名利。这可能是创业初期为了生存不得已的想法,但当经济状况发生改变后,大学生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到一定程度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即使迫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加入到违背诚信的行列中去。从长远来看,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我们现在的社会诚信制度还不完善,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诚信也无所谓,不会对他的事业和前途构成威胁。

查看全文

学校资助贫困生工作总结

为巩固“普九”成果,使全体适龄儿童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省、市、县都非常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救助贫困学生。现就我乡一年来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我乡作为贫困县里的一个重点边远贫困乡,贫困生人数之多。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巩固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心学校校委会一班人首先认识到: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为人民谋利益、巩固“普九”成果的重要手段。我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各校成立了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总务主任负责具体抓。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乡各校形成了贫困生资助管理网络,此项工作日益步入正轨,向经常化轨道发展。原创:

二、明确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1、安排全乡各校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全面的家访,各校建立学生家庭状况档案。对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作详细记录,并根据家庭收入将全乡学生进行分类,,让学校、班主任准确掌握贫困生状况,每学期初要做好贫困生资助计划。

2、拓宽贫困生资助渠道。各学校在认真落实省、市、县免费发放教科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各团体对贫困学生予以救助,今年桂坪小学在县妇联的支持下,争取了《楚天都市报》报社的大力援助,每学期资助桂坪小学36名贫困学生入学;全胜小学号召全校教职工捐资捐物,资助贫困生;大庙中学为挽救一名身患阑尾炎的贫困生,号召全校教师一次性捐款1200多元。同时,各校都在不断向外界宣传我乡乡情,呼吁更多地爱心援助。

查看全文

农村义务教育贫困生资助意见

为保障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暂行办法》和河北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下达20*年中央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预算控制数的通知》文件精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资助对象和责任

1、资助对象为全市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职业初中学生,下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供养人口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两免一补”资助范围。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申请资助,但在排序时应本着品学兼优贫困生优先的原则。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查看全文

高校贫困生资助措施论文

摘要:近年来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校发展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国家、社会、高校对贫困生给与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受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在贫困生资助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切实解决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改革现行政策存在的一些弊端,真正把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

关键语:贫困大学生资助对策

前言

2009年末的上海女硕士自杀事件将人们的目光凝聚到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的问题。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国家兴衰的标志。由于教育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因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因贫困而难以完成学业,甚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不仅是贫困生的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什么是高校贫困生呢?所谓的高校贫困生是指高校里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通常月消费在200元以下),他们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能完成其大学学业。他们在上学时负担不起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有的在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情况突出者(通常月消费在90元以下)为特困生。

一、高校贫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呢?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一直实行的是“单轨制”的全国统一的“免费+人民助学金”模式,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时代和较小的高等教育规模,使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的单一投资者,受教育机会成为面向特定群体的公共产品,群体内每一个成员不仅不需要履行投资责任,而且在生活上享受福利,毕业后也有国家包分配,因此也就不存在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公费生和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并开始实行对一部分学生免收学费,而另一部分学生收费的政策,贫困生问题就此产生了。我国高校自1994年实行招生并轨、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政策以来,高校学生开始支付每年几千甚至是上万元的学费,高校贫困生问题便成了一个热点问题。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扩招也使贫困生人数迅速增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