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23:1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贫困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贫困生

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教育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有效策略解析,结合现阶段我国社会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的有效性,利用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感恩心理,致力于发展学生健康人格,树立良好道德观念,结合实施感恩教育活动存在价值性、有效性展开讨论,以实施感恩教育,传播社会正能量、感恩社会、感恩教师为切入点进行深刻讨论,旨在加强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于感恩教育中的应用效益。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交易;应用;分析;小学生

感恩即对社会、自然、家庭给予的帮助、恩惠于思想、行为、方式给予感谢、回馈。感恩教育即校园教师通过教育形式,基于感恩心理出发,引导农村贫困生认知感恩,从而实现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感恩活动实施中,活动形式主要减少感恩理论知识,构建活动式形式,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满足学生情感认知、理性认知、认知规律出发,运用多元化、多维度因素,引申学生感恩思想,推动学生对感恩进行有效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现象式表现,因此,如何引导平农村贫困生对其价值,建立共同高度认同,促使学生朝向积极、正面、良好的发展方向,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1]。

一、开展感恩教育于农村贫困生发展存在的价值

笔者主要通过调查,并针对农村小学阶段小学生,实施贫困生资助活动教育,促使学生感受感恩教育的真谛,在活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树立良好道德观念,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生存、生活需要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的心理,帮助贫困生懂得感恩、认真做事、努力学习,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此外,小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其思维处于形象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他们依托固化思想模型延展后续思维活动,如仅靠理论立足教育,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感恩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感恩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生活认知,加强学生身心成长,树立良好、健康心态,引导学生善良、真诚,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思想性,较比人文思想、素质思想、育人思想,感恩思想可以更全面、更细致的帮助学生建立感知生活的心理。教师在实施感恩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对资助者产生感恩心理,还有利用现象、案例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道德观念,促使学生乐观面对生活、懂得感恩意识,进而形成学生懂得感恩,内心保持积极心态,并建立良好、善良性格,乐于帮助他人。

二、应用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开展感恩交易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贫困生帮扶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贫困生的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本科院校贫困生在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上的特点。通过精准帮扶、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和课程引导等方式来帮助本科院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本科院校;贫困生;调查分析

一、基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贫困生的调查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情况。1.问卷调查情况。用定量研究的调查法对广东地区的贫困生的消费状况来研究。研究对象是该院336名在册贫困生。本次调查共发放3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3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2.问卷基本内容。内容分四个部分,共36个题目。首先是基本信息,其他三部分针对消费的多个领域来调查,含贫困生的消费行为、日常消费和学习活动消费的特点等。3.样本构成情况。在基本人口学信息方面,问卷按性别、家庭居住地和年级来区分被调查者。据统计,被调查者中男生203名,女生112名,性别分布基本平衡;按家庭居住地,山区18人,农村275人,城市22人,数据不平衡是因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按年级,大一117人,大二21人,大三128人,大四49人。大二大三总人数少,贫困生数相应较少。(二)研究发现。1.文化水平是制约家庭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父母文化程度调查上,63.49%是小学,53.33%是初中,8.89%未上过学。仅10.79%、0.95%是高中及大学。2.贫困生收入来源单一、消费结构多元化。大部分贫困生收入是来自父母(63.49%)及学校资助或贷款(20.32%)。有97.78%将食品置于月支出的大头,第二是学习费用(67.94%),再是交通费用。28.89%将通讯费用置于月支出的第三。3.贫困生大体上科学消费。调查数据显示:87.94%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种类,93.33%有目的性购物;55.24%能记下部分花销,34.92%能了解基本的消费情况,极少数不理会其消费情况。4.购物方式的多样化、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及网络购物的普遍化使大学生的消费趋于快捷化、网络化。[1]从短期消费情况及总体消费意愿看,74.6%乐于网上消费,出于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时尚有趣、方便快捷和节省时间目的;有25.4%趋于实体店。在支付方式上,91.34%选择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方式,极少数用现金。5.贫困生有生活要求,安全消费意识增强。[2]在近期外出就餐上,52.70%偶尔外出,33.33%几乎不外出,8.89%从不外出,仅5.08%常外出就餐;在因超前消费而出现借钱上,54.92%从不,28.57%几乎不、13.97%偶尔,仅2.54%经常;在网购超前消费上,66.35%是等有钱再说、20.95%默默打工攒钱,少数是分期付款和网络借贷。6.多数贫困生消费有计划性,实用和价格是其消费的关注点。据统计,60.32%会制定月消费计划,而39.68%不会。在影响消费的因素上,53.97%是促销活动、58.41%是价格调整、88.89%是实用和67.62%是价格。

二、思考与讨论

(一)一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切实帮助到贫困生,塑造健康的消费心理。从问卷分析看,大多数人是理性消费的。但是,部分人出现超前消费,一是电子支付的普遍化和超前消费风气的影响,二是攀比、炫耀等心理。可见,应重视贫困生消费心理的思想建设工作,建立切实的教育体系,如开设合理消费、消费心理分析的课程和传统美德的宣传讲座等来引导其塑造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二)贫困生的消费目标明确。贫困生的消费看重实用和价格,反映了其消费理念的理性消费目标的明确。贫困生能根据本身实际需要进行合理消费,看重性价比是其基本消费特色。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政府、高校、银行、社会、学生个人等在内的多主体、多形式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与体系,资金来源已成多渠道的发展趋势,资助金额、资助力度不断提升,但由于需要受资助的对象人数较多,贫困生资助金额相对有限。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视域下探究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苏北高校贫困生受资助现状

本研究以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及对资助效果的态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高校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问卷》,包括资助认定、资助需求、资助路径、资助成效四个维度。本研究实际发放问卷204份,回收204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达100%。调查研究表明,94.02%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和乡镇区,家庭所在地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生达到了70.10%,有6.86%的大学生家庭特别贫困。而大学生在校平均月生活费并不低,83.82%的贫困生生活费来自于父母的供应,这加重了贫困生家庭的负担,表明了当前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必要性。1.1贫困生资助的认定。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贫困生资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精准扶贫有着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有58.33%的人认为学校贫困生认定是合理的,41.67%的人认为贫困生认定不够合理。可见,资助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精准识别贫困生是实现高校精准帮扶的基础,这需要高校对贫困生深入核查。但是在发放补助前经过深入调查的高校只占20.1%,经过简单调查的高校占61.27%,还有18.63%的高校发放补助前未进行调查。这些信息都表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能精确到每一位贫困生,使得资助不公平的概率大大增加,不利于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1.2贫困生资助的需求。根据调查显示,贫困生生活费主要用于饮食、社交娱乐、学习资料、衣着和医疗五个方面,其中饮食和学习资料最为主要,分别占94.12%和69.12%。虽然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基本上满足了部分贫困生基础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能满足大部分贫困生真正的需求。贫困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需求都要比非贫困生大得多。因为他们需要购买学习资料、支付培训费用,所以他们经常参加勤工俭学,导致学习时间不够。其中,影响学业的贫困生占71.57%。1.3贫困生受助的路径。对于贫困生资助,高校学生了解的渠道有媒体宣传、学校宣传、辅导员和同学告知以及学生手册四种,其中通过辅导员和同学了解资助的贫困生占49.51%,学校宣传占24.51%,学生手册占17.1%,媒体宣传占3.92%。此外,对贫困生帮助最大的主要是国家各类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分别占36.27%和32.84%。在高校提供的资助方式中,只知道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这五种资助方式的人数过半,分别呈会推广的不到位所致,贫困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资助信息,容易错失资助机会,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产生影响。1.4贫困生资助的成效。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接受过资助的贫困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5.2%,他们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资助。然而即使有了资助金的帮助,仍有14%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不足以解决他们的困难,有67%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基本上可以解决他们在校的经济困难,只有19%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可以解决他们在学校的经济困难。由此可见,资助金虽然可以基本上解决大部分贫困生的困难,但仍有小部分的贫困生不能通过资助金解决困难。

2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2.1认定工作精准性欠缺。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流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填写贫困申请,并自行提供证明;二是学校对于申请材料进行核实。但是部分高校没有深入调查贫困证明是否真实可信,不能严格、准确地核实大学生有关贫困的相关信息,包括生源地、户口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等,更没有结合贫困生在校生活情况、消费情况来深入了解贫困生是否真的贫困。有的学生诚信意识缺失,为了得到资助金,虚报材料,开假证明,侥幸获得资助。2.2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当前苏北高校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很多,包括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学生手册以及辅导员、同学的宣传等。但是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班主任、同学的告知了解资助这一政策,这就说明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另外,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有些受资助的贫困生只是按照文件指示上交相应的材料,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符不符合“贫困生”这一身份,对于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甚至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还不知道申请贫困生资助渠道。由此可见,资助政策的宣传效果不佳。2.3资助过程监督机制缺失。部分苏北高校在贫困生获得资助后,并没有有效监督资助金的使用情况,或者流于形式。有的贫困生没有将资助金用到刀刃上,进行奢侈消费,穿着名牌,用着高档手机,铺张浪费,大笔挥霍资助金,而真正贫困生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生活和学习状况均受到影响,导致资助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违背了资助设立的初衷,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2.4贫困生受助形式较为单一。当前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主要是以经济资助为主,其目的是解决贫困生在校的基本生活消费问题,但是根据调查以及访谈发现,贫困生往往要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敏感、焦虑等,这类大学生明明家庭经济困难,但是他们羞于接受经济上的资助,担心别的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因而在贫困生认定时放弃申请名额,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着同龄人感受不到的心理压力,造成人际关系困难以及学习困难,更有甚者产生偏激行为。这也充分说明贫困生除了需要经济上的帮助,他们还需要精神上的救助。

3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近邻传播贫困生评定模型案例研究

摘要:准确认定贫困学生资格是关系到资助资源流向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教学管理中,校园卡消费数据的准确聚类对于贫困生评定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邻传播对于离群点不敏感,也能保持模型的较好鲁棒性的特点。将近邻传播算法应用到校园卡消费数据的聚类,实现学生消费能力的分类。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算法聚类结可为贫困生评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近邻传播;聚类算法;评估模型;案例研究

1概述

高校贫困生分级认定就是从在校学生集合中选择经济困难的学生子集,并判别其经济困难级别。准确认定贫困学生资格是高校合理、公平分配资助资源的先决条件,是高校学生获得国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及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主要手段。代祖华等[2]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案例推理原理建构高校贫困生分级认定模型,采用向量定义法,给出了案例库和贫困生分级认定问题的形式化描述,研究了以案例检索为基础的贫困生分级认定算法。毕鹤霞等[1]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成”,依据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对致贫因素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权重测算,并根据抛物线型隶属函数测算底层因素的隶属度,构建贫困程度综合判别模型。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存在调查指标有差异大等缺陷,而且,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自尊心强,很多需要学校补助的学生不愿意公开家庭资料,造成学校收集的贫困生情况存在缺漏或不真实的情况。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对分析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价值。电子科技大学从3万名在校生中,采集到了2亿多条包含学生选课记录、进出图书馆、寝室以及食堂用餐、超市购物等行为数据,通过对不同的校园一卡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学生在学校有多少亲密朋友,通过这个课题找到了800多个校园中最孤独的人。周口师范学院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对学生出勤、就餐、图书阅读等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南京理工大学通过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通过学生平时校园卡的花费情况,运用数据挖掘的手段,找出真正在基础生活上比较困难的同学,并向学生发放相关补助。通过近邻传播算法将学生群体进行分类,确定学生的消费类型,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且不依赖学生调查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经济状况,从而辅助学校决策层制定相应的补助方案。

2近邻传播算法

近邻传播(affinitypropagation,AP)算法是最近发展的一种采用最大和置信传播[3]的聚类算法[4]。输入样本点之间的相似性,它产生一个中心点集合及将每个样本点分配给最合适的中心点。其中,中心点定义为最佳表达样本点集合的代表性样本点。发表于2007年Science杂志的文章[4]指出,近邻传播相比于其他基于中心点的聚类算法,具有3个优势:(1)它是非常高效的;(2)它对初始化不敏感;(3)它能够得到比k-中心点(k-center)算法[5]更优的聚类结果。从而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实际应用场合,例如图像、文本、生物信息学、人脸识别、基因发现、搜索最优航线、码书设计以及实物图像识别等领域。由于近邻传播算法不是用均值做质心计算规则,因此对于离群点和异常值不敏感,同时其初始值不敏感的特性也能保持模型的较好鲁棒性[6]。给定N个样本点的相似性矩阵,AP算法通过最大化下面的目标函数来得到一个有效的类标向量[7]。AP算法是一个建立在因子图(factorgraph)上的最大和置信传播算法[6]。如图1所示,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初始化阶段将所有的样本点当成潜在的中心点,然后不断地在样本点之间传递实数值消息,直至产生高质量的中心点。如图1所示,其中两种类型的消息分别是:一种是从样本点i发送到候选中心点k,用于反映样本点k能够作为样本点i的中心点的累积置信度,记为r(i,k);另一种是从候选中心点k发送到样本点i,用于反映样本点i选择样本点k作为中心点的累积置信度,记为a(i,k)。这两种消息都初始化为0,并分别按照如下的方式不断迭代更新:直至这些消息的值收敛到不再改变为止。最终的类标向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查看全文

贫困生职业素养及校内岗位实训

职业素养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生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1]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职业素质越高,他成功获得某种职业的几率也就越大。贫困生是校园内的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脱贫”,成为职业场上职业素养的“高富帅”,是解决他们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根本办法。当前贫困生物质生活相对窘迫,普遍缺乏人际网络的支撑,在职业能力和技巧方面所得到的培养和锻炼较少,职业素养普遍偏低。而校内岗位实训是基于对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岗位实践操作规程和技能训练、单元单项能力训练、模拟仿真操作实训和模拟企业生产或学校教学进行的综合训练,是提升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贫困生职业素养的岗位实训,有助于贫困生克服就业的外在阻力和内在障碍,使他们抓住就业机会,成功实现由在校毕业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因此,构建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职业素养的岗位实训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素养及职业素养的界定

素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涵养,也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古人非常重视素养的作用,认为它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代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职业素养是指各种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指人通过有目的的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活动所应具有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信念。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包含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以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几个方面。[2]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成为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象。由于观念和体制等原因,当前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单位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这就决定了贫困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锻炼必须通过校内岗位实训的途径来解决。因此,本文侧重研究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形式开展贫困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锻炼。

二、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校内岗位实训的总体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校内岗位实训的总体目标是: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本标准和依据,建设贫困生职业素养岗位实训室,即以场景模拟、项目模拟及信息虚拟为基本模式开展岗位基础技能训练、岗位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贫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各种真实的岗位综合素养训练活动,在模拟仿真的训练中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岗位就业能力。

三、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职业素养岗位实训的几点建议

查看全文

院校贫困生思政教育状况

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基本费用。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10%,人数大概在160万。贫困生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时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贫困生思想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推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校园稳定、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贫困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样本的选择

为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我们从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维度设计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并在新疆五所高等院校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新疆地区院校的2000名贫困大学生为总体目标进行调查。本次调研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采用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问卷由21个问题组成。此次调研得到了各院校的大力支持,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0份。分别就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第一手的数据,对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有了基本的认识。

2、调研结果与分析

当问及“你对未来的规划”时,其中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89%的学生是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个方面可以分析出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关注,较积极的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贫困大学生参与学校社团的调查中,23%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意思,没想过”;42%的学生认为“能参加固然好,没参加也没什么”;35%的学生“已经参加社团”。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多数贫困大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行动较被动,原因来自个体和环境较多,在这方面可以多做工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的活动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和意义。问及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时,41%的学生选择了“自强自立的品格”;23%的学生选择“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36%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出身”。贫困大学生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个人的优秀品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能够起到催化的作用,但仍有部分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思政工作者关注。问及大学生毕业后到艰苦贫困地区工作的看法时,13%的学生选择“我愿意去”;78%的大学生选择“最好能留住城市工作,实在不行了再考虑去”;9%的大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有去艰苦地区奉献的心理准备,其中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明确愿意为奉献社会。

3、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查看全文

贫困生构成调查研究报告

**县位于闽北山区偏北处。由于位置偏僻经济基础差多年来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因此,在不足三千学子的**一中贫困生人数就高达总数的10%。现作如下调查:贫困生的构成

一、大多数贫困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成员众多,压力沉重难以担负学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贫困生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二、贫困生的另一大来源地是下岗职工家庭,由于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导致儿女的学业难以继续。这是下岗问题所造成的另一隐患。

三、贫困生的学习生活

**一中从初中到高中共六个年段。其中大多数的贫困同学是靠学校、县团委、县妇联等有关部门采取发送补济金,设置奖学金,以及减免学费等手段来帮助同学减轻困难。其它的均由亲属或“一帮一”结对子等手段来解决。

在校被列为补助对象的同学大多是学习勤奋刻苦、名列前茅者。

查看全文

学校贫困生资助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省政府决定,建立健全我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政策自20*年秋季开学起实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从20*年开始,我省在全省城乡同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高等教育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但是,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是继我省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贫困生资助实施打算

一、指导思想

校计划倡导在年全校教师中开展对学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不因身体残疾或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促进他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力度

1、继续争取政策扶持,拓展资金来源。

2、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大社会各单位、团体和个人捐赠。

3、发动本校教师捐款捐物。

查看全文

致贫困生家长的慰问信

致贫困生家长的慰问信

家长:

你们好!

转眼又是一个崭新的年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光明的明天。

在------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椒江五中全体师生向你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过去的一年,我们很高兴,您和您的孩子选择了五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密切关注您孩子的成长进步,尽可能地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使他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成长!原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