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23:1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贫困人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贫困人员

城镇贫困人员医疗保障制论文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城镇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面相对扩大,除原有的老、弱、病、残和无固定收入鳏寡孤独者外,城市贫困人口中新出现了贫困职工群体。如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分流下岗的职工:“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及其他原因致贫的职工等。而这部分贫困职工群体呈增长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这些人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基本医疗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许多家庭支大于收。城镇贫困人口增加或贫困程度加深,虽然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因病致贫,“医疗贫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加之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贫困人口,个人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有部分城镇贫困职工虽然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企业不景气,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私营企业则成了医疗保险的“死角”,没有部门负责,也没有政策渠道解决。据调查,目前在私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由于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健康状况较差,加之收入较低,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很多人自费医疗的现状更加重了这一趋势。据调查,城镇贫困人口利用门诊治病每次自付费用均为162元左右,占月收入的2/3,而利用住院治病的自付费用是他们年收入的1.25倍。由此可见,医疗费用对于收入几乎只能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的城镇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城镇贫困人口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很弱,承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时,就会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患病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患者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而健康损害又因影响劳动而使贫困进一步加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将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贫困状况。这需要社会多部门的综合努力,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二是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解决恶性循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以提高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则是维护和增进他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查看全文

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制度上保障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现就全面建立全市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的标准,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既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又是坚持科学发展、重视改善民生的直接体现。

(二)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的目标与追求,也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控制收入差距,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在20*年率先成为全省首批达到全面小康的县市,目前正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这就更加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快基本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的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明确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查看全文

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研究论文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城镇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面相对扩大,除原有的老、弱、病、残和无固定收入鳏寡孤独者外,城市贫困人口中新出现了贫困职工群体。如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分流下岗的职工:“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及其他原因致贫的职工等。而这部分贫困职工群体呈增长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这些人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基本医疗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许多家庭支大于收。城镇贫困人口增加或贫困程度加深,虽然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因病致贫,“医疗贫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加之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贫困人口,个人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有部分城镇贫困职工虽然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企业不景气,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私营企业则成了医疗保险的“死角”,没有部门负责,也没有政策渠道解决。据调查,目前在私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由于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健康状况较差,加之收入较低,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很多人自费医疗的现状更加重了这一趋势。据调查,城镇贫困人口利用门诊治病每次自付费用均为162元左右,占月收入的2/3,而利用住院治病的自付费用是他们年收入的1.25倍。由此可见,医疗费用对于收入几乎只能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的城镇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城镇贫困人口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很弱,承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时,就会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患病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患者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而健康损害又因影响劳动而使贫困进一步加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将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贫困状况。这需要社会多部门的综合努力,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二是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解决恶性循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以提高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则是维护和增进他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查看全文

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研究论文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城镇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面相对扩大,除原有的老、弱、病、残和无固定收入鳏寡孤独者外,城市贫困人口中新出现了贫困职工群体。如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分流下岗的职工:“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及其他原因致贫的职工等。而这部分贫困职工群体呈增长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这些人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基本医疗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许多家庭支大于收。城镇贫困人口增加或贫困程度加深,虽然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因病致贫,“医疗贫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加之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贫困人口,个人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有部分城镇贫困职工虽然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企业不景气,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私营企业则成了医疗保险的“死角”,没有部门负责,也没有政策渠道解决。据调查,目前在私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由于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健康状况较差,加之收入较低,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很多人自费医疗的现状更加重了这一趋势。据调查,城镇贫困人口利用门诊治病每次自付费用均为162元左右,占月收入的2/3,而利用住院治病的自付费用是他们年收入的1.25倍。由此可见,医疗费用对于收入几乎只能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的城镇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城镇贫困人口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很弱,承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时,就会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患病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患者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而健康损害又因影响劳动而使贫困进一步加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将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贫困状况。这需要社会多部门的综合努力,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二是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解决恶性循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以提高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则是维护和增进他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查看全文

人社局社会保险扶贫工作总结

2020年,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战略,认真落实社保扶贫各项工作措施,切实发挥社会保险兜底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截止2020年10月30日,为4224名16-59周岁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为7名其他地区16-59周岁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为7686名60岁以上、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已脱贫)、低保对象、特困人口等困难群体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保障待遇落实,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截止目前全区代缴、工作100%完成。

二、主要工作举措

1.强化宣传,积极引导。高度重视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统一宣传口径,多渠道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政策宣传,消除群众政策盲区,调动群众参保积极性;开展业务经办培训会将社保扶贫政策宣传到各镇、村(社区)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帮扶干部,对镇村的业务开展进行针对性指导;社保业务经办人员和帮扶干部走村入户面对面向贫困户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及其好处,引导贫困人员积极参保。

2.多方协作,有序推动。牵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扶贫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有序推动工作开展。区社保中心负责政策宣传引导,与扶贫、民政、残联、财政等主管部门做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贫困人员数据对接,及时清理各主管部门提供的贫困人员数据,核实贫困人员身份,做好符合代缴条件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身份标识、参保登记、身份信息系统维护等工作,实行贫困人员动态化管理,建立完善代缴、贫困人员台账,对接财政落实代缴资金;加强与税务对接数据,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数据实时比对,及时完成了年满60周岁贫困人员基本养老待遇领取资格审核、养老金核定与发放,按时足额发放待遇。各镇负责做好对未参保贫困人员政策宣传、参保登记、待遇申报工作。多方合作,确保符合条件贫困人员应保尽保。

查看全文

社会保险扶贫半年总结

2020年,继续贯彻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切实做好我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扶贫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高度重视,组织有力。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扶贫纳入重点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扶贫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职责,一把手亲自挂帅、社保分管领导主抓、指定专人具体抓此项工作,按政策、规定抓好落实,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扶贫工作顺利实施。

2.明确任务,稳抓落实。结合全民参保计划的实施,引导支持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以下简称“贫困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参保代缴、待遇发放资金,确保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截止2020年6月8日,为4139名16-59周岁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为7641名60岁以上、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已脱贫)、低保对象、特困人口等困难群体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保障待遇落实,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截止目前全区代缴、工作100%完成。

3.强化宣传,积极引导。高度重视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统一宣传口径,多渠道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政策宣传,消除群众政策盲区,调动群众参保积极性;开展业务经办培训会将社保扶贫政策宣传到各镇、村(社区)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帮扶干部,对镇村的业务开展进行针对性指导;社保业务经办人员和帮扶干部走村入户面对面向贫困户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及其好处,引导贫困人员积极参保。

4.多方协作,有序推动。牵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扶贫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有序推动工作开展。区社保中心负责政策宣传引导,与扶贫、民政、残联、财政等主管部门做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贫困人员数据对接,及时清理各主管部门提供的贫困人员数据,核实贫困人员身份,做好符合代缴条件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身份标识、参保登记、身份信息系统维护等工作,实行贫困人员动态化管理,建立完善代缴、贫困人员台账,对接财政落实代缴资金;加强与税务对接数据,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数据实时比对,及时完成了年满60周岁贫困人员基本养老待遇领取资格审核、养老金核定与发放,按时足额发放待遇。各镇负责做好对未参保贫困人员政策宣传、参保登记、待遇申报工作。多方合作,确保符合条件贫困人员应保尽保。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思想探讨

摘要:习针对现实情况,总结实践基础,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内的“六个精准”以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在内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对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完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中国历经几代领导人和全体国民的努力,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类型多样化等问题依旧突出,这急需我们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确保全民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人。针对现实情况,总结实践基础,习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这对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完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精准扶贫”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一、“六个精准”

虽然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类型也愈加复杂多样,出现综合特征,扶贫工作难度向纵深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提出“六个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丰富发展了“精准扶贫”思想,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六个精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方面。(一)扶贫对象精准。“精准扶贫”首先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准确地找到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和人口。这有助于完善传统扶贫对象调查的方式方法,增强扶贫对象瞄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公正性。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上强调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针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等,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做到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可以说“精准扶贫”思想是把贫困单位降到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人,不再是对贫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大面积帮扶,而是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扶贫资源来帮扶贫困对象。我国统计识别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大面积普查、民主评议等方式,可以从全局把握我国贫困状况,为中央决策部署提供数据支持。首先,这些方式仅是单方面从人口收入来定位贫困人口,确定贫困人口时缺失多维度的考察。比如,贫困人口的消费大于支出、教育贫困、灾害贫困等因素考虑较少,可能会导致对贫困人口定位的偏差,造成少部分贫困群众遗漏帮扶范围之外。其次,贫困人口的调查深入基层,需要考虑人为因素的存在,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乡镇村负责人的执行能力等,都会影响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定位。最后,个别地区为得到政府的帮扶资金,虚报夸大贫困事实,将资金挪作他用,存在贪官腐败的现象,这些都是在贫困对象识别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现阶段贫困人口识别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分析“精准扶贫”思想中扶贫对象精准的部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公平、公正,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彻底杜绝隐瞒欺诈行为;其次,多方面考虑致贫原因,全面、系统地对贫困人口进行有周期性的排查,适当扩大调查范围,特别是在识别贫困人口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二)项目安排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是在扶贫对象精准基础上,针对扶贫对象多样的贫困原因、贫困需求进行相应的项目安排,按照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以缺乏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教育和疾病为主。对于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贫困原因有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中最先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源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提供劳动力,导致农村缺乏适龄劳动人口,农业种植面积减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造成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特殊,交通相对闭塞,人口密度稀疏,经济及城市建设较东部地区而言相对落后,由于地区地理位置的现实条件,高校教育建设速度相对较慢,产业项目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劳动人口就业率低。对于贫困个人而言,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可能存在多个致贫原因,包括内外部原因、短期长期原因等。这些致贫原因成为扶贫项目安排的重要因素。扶贫项目安排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个人的需求和实际能力进行,对于生产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可以将土地等资源承包或转让出去,请专门的公司、个人进行打理,定期收取分红,这样可以提高扶贫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项目安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消除产生贫困的因素,还有注意项目安排的具体实践、长期成效的可能性,项目安排要注重保障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将社会保障项目与产业扶贫项目相结合,加大社会企业项目的投入比重,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利用教育产业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自主可持续发展。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交叉进行,改善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丰富贫困地区产业数量。(三)资金使用精准。1.扶贫资金主要通过中央政府根据扶贫需求下放到各个贫困地区,但在地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有多重的限制和约束,资金管理缺乏灵活性,导致部分不符合规章制度的潜力项目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被搁置。这不仅会降低扶贫工作的效率,还会打消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精准扶贫”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下放资金的条件,灵活地运用扶贫资金,切实地为贫困人民扶持好项目。2.“精准扶贫”强调精准二字,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施情况,有主次、有层次地分配资金,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严厉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资金使用行为,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出现。3.政府的各类扶贫资金在做到贫困全覆盖的同时,要避免资金的重复补助。我国扶贫资金种类多样,包括专项扶贫资金、地区扶贫资金、各部门扶贫资金等,要确保这些资金的数额及使用方向,各个部门定期整合沟通。防止过多资金流入同一贫困地区、家庭及个人,避免地区或个人偷取扶贫资金以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帮扶资金过分依赖,对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扶贫要做到以政府财政收入为主体、以社会帮扶资金为辅的综合帮扶投入,整合社会企业的力量,加大社会产业的竞标比重,在政策和制度上为信誉良好的企业设置便利条件。利用贫困地区的自身优势,寻找适合的企业产业,精准选择扶贫项目,运用企业资金精准发力,带动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四)措施到户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是“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实现“精准扶贫”效果最大化的关键实施步骤。指出“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1],可见措施到户精准对于扶贫的重要意义。措施到户精准实际上是要确保贫困人口通过扶贫项目精确到户,家庭及个人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从而实现脱贫。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很多项目难以到户或者到户后收效不好的现象。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主要是配套措施不到位,比如,政府的项目安排精准较适合贫困户的个体需求,政府也补助了所需资金,但是在后续经营和管理中,贫困户因为缺乏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等,导致项目经营不善,难以脱贫甚至返贫。针对这种现象强调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2]。措施到户精准就要求政府及社会企业,在帮助贫困户落实项目的同时,要结合贫困户的发展阶段,提供持续的经营帮扶,提高长期生产效益,增强个体竞争力,促使贫困户真正地加入社会生产产业链中,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措施到户精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政府、综合企业和社会福利组织联结力量,为贫困人口扶贫项目到户措施的实施提供长期、多重保障,逐步解决贫困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五)因村派人精准。因村派人是指在原有的村级领导组织的基础上,由中央向地区调派专门的扶贫工作人员,帮助“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因村派人精准是“精准扶贫”顺利实施的领导保障,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阐述过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3]“精准扶贫”的实施重点在基层地区,由村级的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地区领导事务繁忙,外界交流机会较少,特别是贫困村的村级领导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老旧,文化程度低,这些都可能会导致“精准扶贫”在地方开展中障碍重重,这就需要在扶贫工作实施期间,向存在问题的村级组织调派相应的工作人员。首先,向贫困村输送书记及工作团队可以为贫困村带来新鲜血液,注入工作活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激发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热情,提高扶贫工作的运行效率。其次,配合原有村级单位人员,了解贫困村实际困难,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成因,制订扶贫计划,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及社会力量,培养贫困人口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促使扶贫项目协调顺利开展。最后,可以培养派出队伍的工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出贡献。因村派人精准首先要了解该村该地区的贫困原因、贫困人数、扶贫措施,然后在各个机关工作单位挑选合适的人才,确保帮扶村的需求与调派人员的条件相匹配。对于选派人员方面,指出:“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在人才选聘的工作中要秉持自愿原则,广开渠道,选派条件可以适当放开,给予调派人员一定的奖励措施和生活补偿,激发各机关单位有识之士的工作热情,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六)脱贫成效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在“精准扶贫”措施实施完成后,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估,以及时有效地监督考察“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结果,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目标是要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可缺少的是对“精准扶贫”后脱贫成效的考核和评估。考核和评估可以及时有效地查处扶贫工作中的虚假信息,并促使有关单位修改完善扶贫计划,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要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要全面,包括受帮扶群众评议、地方政府评议、专家评议等,考核内容要覆盖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的多个方面,比如,贫困人口收入、贫困人口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持续脱贫、绿色生态脱贫等。帮助扶贫工作单位及时修正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脱贫人口数量及质量,考核评价制度还要设定相应的奖惩条款,重在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励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脱贫工作效率,实现脱贫成效的精准。“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作为“精准扶贫”的中心要义贯穿于“精准扶贫”过程始终,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的原则保障。“六个精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保证“精准”精神覆盖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促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五个一批”

查看全文

人社局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人社局按照《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部门职责,以“担当实干、马上就办”的精神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劳务扶贫两大工程,为全县的贫困群体实现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主要工作成效及工作措施

(一)、积极落实健康扶贫,去病根,治穷根。2017年,全县共有1773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政府全额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费用。截止到10月底,通过减免起付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为贫困人口多报销医疗费用129.34万元。为153名贫困人提供大病保险补偿金额119.9294万元。一是加强了政策宣传。在医保经办大厅通过大型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健康扶贫相关政策,编印了《2017年度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五道医疗保险线政策一览表》2万份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并通过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县扶贫政策详情。二是构建了健康扶贫一站式服务。贫困人员县外医院住院医疗费及慢性病医疗费报销可统一将资料交结对帮扶干部,再由乡镇扶贫办公室审核后交乡镇人社所汇总,由人社所到县医保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受理、结算、拨款。三是提高了城乡居民住院和门诊慢性病保障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免起付线,门诊特殊慢性病Ⅰ类与住院基金最高支付合并计算,统一为10万元,执行住院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按定点医疗机构级别比例报销,Ⅱ类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统一为90%,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5000元。四是建立了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制度。由县财政出资按照100元/人.年的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疾病商业补充保险。五是建立了500万的大病救助专项基金,提高了大病保险补偿比例。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在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满5万元后,5万元至35万元报销比例提高到90%,不执行加重负担,由大病保险基金支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年度累计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超过统筹地区大病保险起付标准的部分,提高5%的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55%起付线标准由1.5万元降低至75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耐多药肺结核、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Ⅰ型糖尿病、甲亢、儿童苯丙酮尿症、尿道下裂及地中海贫血等15种重大疾病,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由60%提高到70%,相差的10%由大病保险基金支付,贫困人口Ⅱ类门诊特殊慢性病报销比例90%,年度封顶线由3000元提高到4000元,增加的1000元由大病保险基金支付。六是继续实施十类重大疾病免费救治。继续实施“光明·微笑”(白内障、唇腭裂)工程、儿童“两病”(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尿毒症免费血透、重性精神病免费救治、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手术、儿童先天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及康复免费救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免费救治等重大疾病免费救治项目。七是加强了政策落实情况的整改。对2015年、2016年贫困人员在县级医院住院报销未按政策减免起付线的3502人次退还金额79.7720万元。对2015年、2016年的贫困人员患慢性病治疗费用报销未提高报销比例的453人次退还金额18.7万元。对2015、2016、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由政府代缴参保费用的退参保费共计102.3390万元。

(二)、大力推进就业扶贫,扩就业,促增收。今年以来,我县出台了《县就业扶贫工作具体操作办法》、《县就业扶贫“百日行动”实施方案》,并安排就业扶贫资金345万元,助力贫困人口脱贫。截止到目前,全县培训贫困人员160名。为贫困人口提供了3500余个工作岗位招工信息,帮助84名贫困人员在工业园区企业实现就业。建立了6个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70余人就业。开发就业专岗800个,已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50余人。县醪桥镇三和店农业莲藕基地、省景旺精密电路有限公司、新时代皮具有限公司获省人社厅授牌为“省就业扶贫示范点”。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扶贫基础信息。下发了《关于开展县贫困人口就业状况摸底调查的通知》,利用开展贫困人口信息摸底调查的机会,采集贫困劳动力(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的个人基本信息、转移就业意向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相关信息,并与县扶贫办、乡镇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进行对比核实。二是定期召开就业扶贫工作会议和开展走访工作,就扶贫工作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讨论,为下一步工作的安排做准备。不定期走访典型贫困户,对致贫原因、技能特长、就业意愿,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跟踪,确保动态跟踪贫困户基本情况,对症下药。三是强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栏、展板、电子滚动屏,宣传册、微信等渠道,宣传就业扶贫政策,扩大政策知晓率,今年以来已发放了1.5万余份宣传单,同时利用手机媒介,在微信上宣传劳务扶贫政策。四是搭建就业平台,助推转移就业促增收。今年我们结合就业援助月、招聘周等活动、利用就业创业网、县工园区QQ群、劳动力市场、乡镇招工服务点、手机短信、文化公园户外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及时招工信息,为贫困人口的就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此外,按照就业扶贫操作办法鼓励每个乡镇建立1个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要求每个新农村建立点及村委设立1个扶贫就业专岗,吸纳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四是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将就业创业培训重点向贫困劳动力倾斜,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就业创业培训,提高有就业能力及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力争培训一批,上岗一批。今年以来,已联合扶贫移民办开展了3期贫困劳动力培训班,主要针对农民实用性的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培训。五是创新担保方式。鼓励农村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创贷中心给予每人10万元的贷款额度,最高80万元。进一步创新担保方式降低准入门槛,目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正在与邮政储蓄正积极协商,由银行进行资金监管和风险担保,开通贫困户免担保创业贷款绿色通道。让贫困户得到实惠。

除此之外,今年,全县共有9800余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纳入政府出资参加养老保险保险范畴,对于2015-2017政府未代缴保费的的贫困人员共补缴保费138.06万元,个人已缴纳保费的贫困人员退还保费152.97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人社领域内扶贫政策报告

为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加大扶贫政策的宣传力,我局根据自身职能职责,梳理了涉及人社领域内的扶贫政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就业扶贫方面

县为进一步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采取的七条措施。

(一)每个当年计划退出贫困村安置5个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补助标准500元/月。

(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农家乐、牧家乐以及政府性工程领域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对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

(三)鼓励劳动用工单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凡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一是给予劳动用工单位10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对符合政策的落实社保补贴;二是给予劳动用工单位吸纳安置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岗位补助,补助标准为第一年200元/人/月,第二年300元/人/月,第三年400元/人/月。

查看全文

医保局六保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县“六保”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就关于“六保”保基本民生方面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要求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医保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战略部署,通过扩面、提待、宣传、控费等多措并举,着力提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具体工作进展情况

(一)着力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按照国家和省市基本医疗有保障统一部署,与扶贫、卫健等部门横向联动,组织县镇村三级纵向筛查,对全县5680户19282名贫困人口进行精准信息采集,实时将扶贫系统内核准身份信息的新增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因人口流动等原因导致的断保、漏保问题。实现了边缘人口、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人群参保全覆盖,确保全县贫困人口信息核对准确、登记准确、录入准确,为医保扶贫政策落实提供数据支撑。确保贫困人口100%参保,100%资助,确保贫困人员医保待遇100%享受。

(二)着力巩固医疗保障受益度,三重保障落实到位。3家县级医院和14家镇卫生院全部配置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报销专职人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信息进行精准识别,严格执行就医登记、诊疗服务、费用公示等医保扶贫惠民政策,及时审核报销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费用,确保贫困人口就医有保障,政策全兑现。今年1-8月,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3890人次,诊疗总费用1322.49万元,基本医保报销771.48万元,大病保险报销75.02万元,医疗救助223.11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2.55%,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就医经济负担和报销难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