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23:04: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贫困群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贫困群众

贫困群众医疗救治补助决定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经县人民政府第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自治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修改为:本办法所称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种渠道筹资,对因患大病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仍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贫困群众给予的适当救助。

二、第五条第二项修改为第三项,第三项修改为第二项,其“农村特困户(农村低保户)”修改为:农村低保对象。

三、第六条删除。

四、第七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符合第五条前四款的医疗救助对象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30%给予救助,但每人每次享受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或者给予一次性定额救助,不再享受按比例救助政策。

查看全文

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缓解城乡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湖北省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为主,以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优惠、减免项目收费为补充。坚持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医疗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第三条县民政局是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医疗救助工作计划、资金分配计划,具体组织医疗救助工作,建立救助对象档案以及对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县财政局负责按规定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按规定拨付。

第五条县卫生局负责指导并督促定点医疗救助单位设立大病医疗救助窗口,公开医疗优惠减免项目、标准,兑现减免承诺,为救助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查看全文

在贫困群众救助和灾后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把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民政局局长和救助慰问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召集起来,召开全市“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月11日市委八届第61次常委会议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对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把各项任务部署到位,把责任明确到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抓好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刚才市民政局局长谢红生同志作的工作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讲如下具体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重建、保民生”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市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抗凝冻、保民生”行动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亲赴我市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取得“抗凝冻、保民生”的阶段性胜利。市委适时调整了全市工作重点,决定成立以李军书记为组长,袁周市长为副组长的“抓重建、保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全市突出千方百计抓重建,尽心竭力保民生这个主题。“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是当前抗灾救灾工作的当务之急,这项工作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灾区广大灾民的切身利益。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投入“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措施到位

“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作为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让广大灾民更充分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切实按照李军书记提出的“从检验有无党性、有无能力、有无良知的高度”来做好“抓重建、保民生”的各项工作,保证“抓重建、保民生”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规范顺利进行。

查看全文

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汇报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积极实践和努力探索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工作,对于新时期党的建设,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延吉市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的实践来看,创新三项机制,是确保工作实效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作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城市的延吉市,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先进性建设四个长效机制精神,坚持以“送温暖、办实事,促和谐”为主旨,创新三项机制,全方位关怀帮扶贫困群众,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主体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创新管理机制,畅通联系贫困群众的渠道。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掌握贫困群众的情况,我们通过与民互动的方式方法,采取五项措施,做到了“三清”,即人数清、贫困程度清、所想所需清。一是在组织部和镇、村、街道、社区建立困难群众台账。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民政局、党工委和各镇、村、街道、社区开展拉网式的贫困群众入户大调查,对全市所有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家庭住址、收入情况、困难程度及原因、需求、联系电话等一一进行详细登记,全部进入微机程序,实施专业化管理。二是建立困难群众情况定期上报制度。市委统一制发了《困难群众帮扶统计表》,平时由各基层党组织每半年将贫困群众的基本信息逐级报送市委组织部,做到情况变化有记录、变化之后有联系。三是建立党员帮扶反馈制度。要求所有包保党员每季度至少入户一次,全年不少于5次,每次入户党员都要将入户帮扶情况进行认真登记,经帮扶对象签字后上报本级党组织。四是对贫困群众和帮扶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对经过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帮扶已经脱贫的群众及时进行更换,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新致贫的及时纳入受帮扶队伍之中,对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担任帮扶任务的党员,重新安排其他党员接替,确保换人工作不断线。五是开通“民声通道”。在市委组织部和各镇、街道设立贫困群众服务站和专线救助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开,保证了24小时全程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家庭人均月收入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和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群众共计11748户,25000人。不论他们分布在农村还是城镇,是固定还是流动,都能为有效开展贫困群众帮扶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2、创新帮扶机制,拓宽服务贫困群众的途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重要职责,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为更好地服务于贫困群众,有利地调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适应新形势下服务贫困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构建了一系列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一是联动帮扶。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联动效应。一方面,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纳入全市温暖工程的整体部署。在市委层面成立了帮扶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出台了《延吉市困难党员群众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将所有在籍贫困群众分门别类地纳入再就业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廉租住房保障工程、优惠就医工程、助学工程、爱心超市工程之中,并按不同战线分别由工会、劳动、民政、卫生、教育、房产等职能部门牵头落实。各职能部门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近年来先后投资1.38亿元为3469户贫困农户翻建和新建房屋,拿出676万元为3600名群众参加了低保,出资400万元设立了低保群众医疗救助金。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双千双联”活动。以“千名党员干部牵手千家贫困户,联结党群关系,联系脱贫道路”为主要内容,建立三级包保责任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即市级、正局级领导包两户贫困户,副局级领导和内设中层干部包一户贫困户,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生活、就医和子女就学以及就业等问题。目前,全市已结成1237对帮扶对子。自活动开展以来,已经走访贫困家庭2527次,捐送慰问款物折合人民币近111万元,通过帮扶已经脱贫75户,自谋职业158人。二是分类帮扶。按需所给,因人施帮。采取上门慰问的方式。针对患病残疾孤寡的困难群众,坚持在重大节日和党的纪念日上门慰问,每季度定期走访看望,并发放爱心救助卡,使他们在乘车、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享受优惠。为确保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经常化、制度化,我们将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党员奉献社区日”,组织全市在职党员深入居住地所在社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目前,全市在职党员共12000人次参与了社区义务劳动,参加活动的在职党员占全市在职党员总数的96%,其中,有2000多名在职党员认领了志愿者服务岗位,1000多名在职党员与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实事3200多件,为社区和贫困家庭捐款物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采取技能援助的方式。针对下岗失业、无业的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政策宣传,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目前,已举办各种培训班51期,受训人员4260人次,实现就业3580人。采取特情特助的方式。对遭遇重大灾害、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提供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紧急救助,帮助渡过难关。两年来,全市先后捐献扶贫款89万元,助学款5万元,粮食、豆油、衣服等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103.5万元人民币,为143名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减免学杂费1.8万元,为15户贫困家庭中的精神病人捐助资金9000元。

3、创新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服务贫困群众的长效性。要把工作抓好做扎实,必须建立健全党组织联系和服务贫困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更好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为做好工作,我们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领导干部牵头抓总机制。落实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每位市级领导联系一个村、一个社区、一个学校,将79个基层党组织分别与市级领导结成党建工作联系对子。仅去年,市级领导就深入联系点185次,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实事190余件。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度。把做好联系和服务贫困群众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状,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帮扶工作定期述职制,做到了领导有责任,人人有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帮扶资源。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取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打歼灭战的措施,将工会、民政、妇联、残联、农牧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培训机构等统一使用,帮助他们共同规划开发各种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在党的领导下、多主体参与、合作协商、充满活力的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78个部门已经联手行动,与54个行政村、2个农场结成帮扶对子,提供各类款物累计达385万余元。三是筹建帮扶基金。市委通过党费划拨、财政拨付、党员和党组织自愿捐赠的形式筹集了13万元的帮扶基金,为提高使用效益,出台了《延吉市帮扶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把分散、随机的慰问帮扶常态化和规范化。四是建立考评体系。把帮扶贫困群众纳入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员评议的内容,严格进行考核。市委组织部每季度对困难群众帮扶工作进行一次督导,年底进行全面验收。为确保工作落实,依托市督查局进行长年跟踪督查,在全市范围内选配了15个副局级专职督查员,聘请了915名专职、兼职督查员及和谐社会监督员负责该项工作。两年来,共督办各类事件9864件,办解领导批示事项268件,通报表扬148个部门,通报批评74个部门,其中民防局因连续三次被通报批评,一把手被降为副职,有效地促进了帮扶工作的落实。五是做好接待群众工作。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干部接待上访日制度、开通领导热线电话,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农村村部设立“农民说事”办公室;在城市社区设立“人民调解室”,坚持干部轮流坐班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解决的,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及时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发挥社区、村屯、出租车行业协会联系群众的优势,建立信访事项站96家,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反馈到信访部门,相关部门限期将处理意见反馈给上访人。

查看全文

“扶贫日”系列活动工作总结

按照《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2018年“扶贫日”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我镇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扶贫日捐赠活动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我镇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贫困户走访慰问,分别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宣传国家、省、市、县相关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并在全镇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关爱困难群体,关心扶贫事业,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的良好氛围。在全国第五个扶贫日之际,镇党委政府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向贫困群众捐赠物资、资金,并建立了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对外公告扶贫日活动信息,公布社会各界参与情况和捐赠资金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活动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力,此次扶贫日募捐我镇机关干部共31人参加,筹集善款4700元。

(二)开展中秋佳节“茶话会”活动

中秋佳节前,为帮助贫困户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中秋佳节,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安排下,县级帮扶干部及我镇全体帮扶干部分别纷纷带着月饼、水果等慰问品,组织贫困户、村、组干部在各村委会或贫困户家中开展欢度中秋佳节茶话会,和贫困户一起欢度佳节,一起话脱贫成效,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最新动态,给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热情勉励贫困户群众再添措施、再鼓干劲,以吃苦勤劳的精神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为力争如期实现全面脱贫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

查看全文

人大办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身为第一书记,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把党的事业筑牢在脱贫攻坚一线,曾经带伤带病坚持工作,心系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深受群众好评。

爱岗敬业,踏实肯干

作为镇村第一书记,多年在脱贫攻坚一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他组织群众发展肉鸡养殖和能繁母猪生产,发展庭院经济、蔬菜种植增加收入;落实三建五改,为群众修建出行道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多次开展以购代扶活动,帮助贫困群众销售肉鸡等农副产品,增加收入;组织志愿者队伍帮助缺劳贫困群众助耕;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帮扶,助力志智双扶。在他的努力下,村6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聚焦短板解难题,动员社会力量促帮扶。2018年10月11日,协调民建市委爱心人士给村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送去了农用喷雾器、床上用品、鸡苗和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价值5万余元。

村6组深度贫困户王志华危房改造存在资金困难时,联系长银行支行,落实为其捐赠1.6万元,动员区公安分局赞助0.5万元,帮助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贫困户唐章朋、罗德云存在附属土坯危房,帮助协调落实了危房改造,15组贫困户附属房存在安全隐患,争取帮扶单位资助2000元,落实了改造整治,贫困户住上了安全的住房。

围绕群众增收做文章,以购代扶来帮忙。多次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爱心力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副产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2018年12月,在“以购代扶”活动中,联系长银行支行职工帮助贫困户销售养殖的肉鸡30余只,实现群众增收5000余元。

查看全文

脱贫攻坚“主题活动周”活动总结

根据《市脱贫攻坚“主题活动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指示精神,市统计局于5月2日下午召开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会议紧密围绕5月2日上午市大干50天誓师大会市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工作部署,确保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走稳走牢。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帮助贫困户做好春耕生产工作。

深入贫困户家中,准确掌握贫困户春耕前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准备情况,确保每户贫困户不误农时。及时解决贫困户春耕备产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技术跟不上、设备不够等难题。

二是为贫困户整治人居环境。

全系统干部深入到包保贫困户家中开展了3天的集中劳动,为贫困户打扫庭院、种树,全面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共整治环境卫生3户。活动开展以来组织全局捐赠衣物,针对贫困户厨房进行了墙壁粉刷,更换了碗架柜、被褥、炕革等。

三是加强扶贫宣传,跟进落实情况。

查看全文

扶贫办整村推进工作汇报

整村推进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也是加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项事关贫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综合扶贫工程。为此,我县精心组织,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县整村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实现。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县有29个村被列为扶贫重点村,占行政村总数的22%。为切实做好整村推进的示范作用,我县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公路、水利、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借《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好政策之风,大力实施危旧土坯房改造及村庄环境整治,从而有效转变群众观念,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2012年,我县整村推进共实施公路建设、水利设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土坯房集中建设点基础设施等149个项目,其中土坯房建设项目35个,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全部完工;向上级争取财政扶贫资金964万元,其中土坯房建设资金42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依照程序完成重点村项目。根据各重点村扶贫规划落实情况,坚持“在重点村范围内选择项目、按规划选择项目和按程序申报项目”的原则,保质保量完成了每年度重点村项目申报工作。

(二)着力加强重点村基础设施实施。瞄准重点村困难群众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难题,我县本着“打基础管长远”的思路,整合各方资源,捆绑其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

查看全文

改革开放扶贫工作实践及路径优化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推进扶贫工作,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是当下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湘西州是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其贫困程度之深、扶贫任务之重,使得如何做好当前扶贫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湘西州的重大民生工程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非常重视该地区的扶贫工作,从1984年将武陵山定为全国贫困片区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到2011年将湘西州划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重点扶持,湘西州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其扶贫方式经历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取得一定扶贫成效。但由于历史、地域、民族等多种复杂因素,湘西州在实际推进扶贫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部分地方“年年扶年年穷”的局面。因此,认真剖析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探索湘西州扶贫工作路径,对加快湘西州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一直将扶贫视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认真贯策落实国家和湖南省的各项扶贫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湘西州扶贫方式的转变,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1.1湘西州扶贫方式在实践中转变。湘西州的扶贫方式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实施,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总体而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三个模式为主的扶贫实践方式。一是救济式扶贫。它是指政府向贫困对象输送基本生活物资,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其特征是缺啥送啥。这种方式虽然暂时缓解贫困群众眼前的困难,但不是长久之计。二是开发式扶贫。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经济发展层面展开了全国性反贫困行动,并制定和实施了大量扶贫政策,湘西州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是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工作(1984-1993年)。1984年,湘西州贫困人口为156万,面对严峻的扶贫形势,湘西州把扶贫作为中心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贫困宣战。第二阶段是实施扶贫攻坚(1994-2000年)。1994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省委、省政府将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第三阶段是推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2001-2010年)。扶贫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发展、由外向内深入的发展思路。三是精准式扶贫(2013-2020)。2013年,考察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此后该思想向全国辐射。在精准扶贫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湘西州治穷脱贫的希望正在逐步实现。1.2湘西州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湘西州积极贯彻落实视察湘西重要指示精神,突出产业扶贫助增收、教育扶贫拔穷根、基础建设补短板,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致富路,取得良好成效。三年来,全州共减少贫困人口43.09万,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08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48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2%,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教育条件逐渐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是狠抓产业助增收。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让支柱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积极培育产业链,不断拓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游,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二是狠抓教育斩穷根。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湘西州把教育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不让贫困户子女因贫困失学,从根源上打破“代际传递”;实施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教育“四大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实施“六到农家”,着力改造农村道路、水电、网络、住房、环境,并投入整合资金18.8亿元,用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1.3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湘西州扶贫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为其制定了大量的扶贫政策强支撑,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强振兴。但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湘西州扶贫工作面临扶贫资源均衡化、扶贫策略漫灌式、扶贫模式输血式、扶贫成效人均化的障碍,严重制约了湘西州脱贫工作的推进。(1)扶贫资源强调“普惠分配”湘西州以往的扶贫方式较为粗放,在长期扶贫中,扶贫成本高、质量低、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扶贫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优势部门有资源,弱势部门就要四处跑项目。主要领导的联系点,钱多到不知道怎么花,而有的村却连几万块的小项目都要不到;另一方面扶贫资金使用“天女散花”,导致年年扶年年贫;某些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占用浪费国家扶贫资源;贫困对象摸底不清,关系扶贫、人情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不公现象,甚至滋生腐败,使得扶贫效果十分有限。(2)扶贫策略采取“大水漫灌”湘西州传统的扶贫策略采取漫灌式的扶贫思路,简单的来说就是依靠政府把扶贫资源传递给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如给资金、给项目,资金和项目粗放、漫灌,导致扶贫针对性不强、质量低、效果差、不公平问题。这种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没有从实际出发、不对接市场、不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注重精细化管理,容易因信息、措施不精准而导致扶贫工作效果不佳,贫困人口返贫现象严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3)扶贫模式偏重“输血”湘西州传统的扶贫模式偏重“输血”,不少地方依然年年扶年年贫,把扶贫当成简单的给资金、送物资,认为扶贫就是单纯的救助和救济,虽然暂时缓解“肚子的一时饥饿”,其结果往往是“被脱贫”“数字脱贫”养懒汉,滋深“等靠要”惰性思想,效果甚微。这种直接把扶贫资金投放到贫困户手上的“撒胡椒面”式的扶贫,从表面上看,贫困群众暂时是受益了,但这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根本不是治本之策,它忽视了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的发挥。实践证明,这种扶贫模式是不可行的。(4)扶贫成效注重“人均”湘西州的扶贫成效看重的是人均值,往往只看到数字表面上的东西,而实际效果怎么样、好不好,则无法知晓,富人还是富人、穷人依然为穷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贫困户是否达到了脱贫目标,并不是数字说了算,而是要深入群众当中多倾听百姓心声,多问困难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及困难群众对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措施的客观评价,多举措落实扶贫成效。

2湘西州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湘西州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某一方面的体制、政策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偏低,自身对贫困问题认识的局限性,扶贫政策的僵化,发展缺少产业带动是其主要原因。2.1生产方式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激发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湘西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大部分村民固守传统农耕方式小农意识强,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扶贫攻坚中,国家的推动是外因,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是内因,是实现脱贫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来看,湘西州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贫困户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技能不强,产业开发层次低,产业结构调整意愿不强,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发展生产的资金保障,导致自我发展能力弱。2.2文化素质偏低,等靠要思想根深。提高人口素质,破除“等靠要”思想牢笼,是湘西州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湘西州农村人口比重大,是湘西州人口素质偏低的直接原因,2017年底,湘西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94%,高于全省所占比重。由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此外,传统“多子多福”观念、教育水平滞后、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医疗卫生条件差也是造成文人素质偏低的重要因素。在贫困农村不少人甘于贫困,争当贫困户,长期等靠要。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少村民依赖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有一些村民对村里的发展持冷漠的态度,认为与他无关;有的村民直接说:“你们来了解农村情况向上面反映,还不如带点米、带点油、带点肉来得实在。”2.3资金融入过少,缺少产业发展带动。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发展产业是当下湘西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但近年来,由于投入资金与发展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凸显,湘西州财政投入与中央财政投入极不协调,中央财政投入不足,湘西州地方财政投入乏力,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特别是湘西州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贫困户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安于现状,缺乏发展产业意识。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湘西州的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依然存在集中度不高、规模化不足、市场化不明、模式化不强的问题,未能形成产业扶贫联动机制,产业带动能力弱。2.4创新动力不足,扶贫政策过于僵化创新是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当前湘西州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扶贫政策设计太过详细、规定得过死、限制了地方发挥创新的空间。在扶贫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不敢进行调整,只能得过且过,有些政策明显“水土不服”,仍然“呆板”执行,地方纠偏能力得不到合理发挥。湘西州扶贫政策过于僵化,主要表现为扶贫项目审批程序复杂,项目分块实施,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使项目实施的进程与效率大打折扣;具有针对性、可落实的政策较少,资金分块使用,项目跟进不及时;由于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享有优惠,贫困县退出机制不畅。

3优化湘西州扶贫工作的路径

查看全文

司法局精准结对工作方案

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县司法局联系有镇村和村,其中村为省定贫困村。围绕县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县司法局立足部门优势,充分发挥法律宣传、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职能,特组织法律援助、公证、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治扶贫系列活动。结合司法行政职能,经局党组研究,现就我局开展脱贫攻坚精准结对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自身实际,落实帮扶工作重点。

一是提供智力支持。加大对帮扶对象智力支持的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结合贫困村实际,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就各村涉及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拆迁补偿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讲解,对群众提出的法律咨询进行耐心解答。二是提供经济支持。尽管目前司法行政经费有限,但我们要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为帮扶对象着想,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支持。

二、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加强扶贫人员的管理。县局抽调局机关25名干警深入帮扶村进行点对点扶贫帮扶工作。县局领导班子成员年深入扶贫村进行扶贫调研,掌握贫困原因,制定脱贫措施,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二是普法教育宣讲到位。紧紧抓住农民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和法律知识的需求,重视群众精神上的贫困,结合“送法下乡”、“法律进村”等活动,通过开展法律咨询、送法入户等方式大力宣传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涉及生产生活、致富创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