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22:46: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贫困大学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贫困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资源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获得、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这些都将成为制约贫困生自我发展创造的最大障碍。高校应该将建档立卡户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作为关乎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在精准扶贫机制下实现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精准指导,把职业指导问题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列入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关键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

一、精准扶贫广西就业帮扶提出的背景

为确保我国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并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有效衔接,从而深入了解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2]。”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响应国家号召,各高校纷纷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保证教育公平、实施教育扶贫、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特困优先,应助尽助”的原则,努力做到不落下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使精准扶贫工作在高校得到有效落实。为积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把教育纳入扶贫开发,统筹规划扶贫措施,积极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自治区教育厅把就业帮扶列为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重点是确保自治区扶贫办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高校历年来对贫困大学生采取了许多关怀措施以帮助他们解决在校期间遇到的经济困难。然而,仅仅解决了经济问题并不能很好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在落实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帮助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让贫困户家庭尽快脱贫上多下功夫。

二、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资源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获得、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这些都将成为制约贫困生自我发展创造的最大障碍,亦是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一)机构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大学生资助中心主要负责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大学生招生就业部门主要忙于应付日常管理事务;学生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兼做就业指导工作,但更多的时间则是忙于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各专业教研室更多的是在专业知识上对大学生进行传授,很少涉及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虽然高校一直在强调大学生就业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应该是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大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力量分散,没有形成职业指导的合力。(二)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人才要想高质、高效地实现建档立卡大学生就业帮扶,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等素质。然而广西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目前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他们中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职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普遍表现为缺乏对现行就业制度、就业形势和各种职业情况的科学分析,尤其是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无法实施系统的职业素质测评及其相关干预,对学生的评估也大多是凭主观臆断,在职业指导中局限于照本宣科,讲解一些浅显的内容和理论知识,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因人立策。(三)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没有形成常态化2016年4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桂教学生〔2016〕8号)指出:(各高校)确保自治区扶贫办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对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学校帮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要为其提供至少3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信息,且岗位薪酬不得低于每月2000元。文件下发距离2016届毕业生毕业仅剩2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难免会导致高校在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中弄虚作假,同时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的就业帮扶不能很好地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四)扶贫仍停留在“无偿输血式”资助层面在社会扶贫体系中,国家和政府历来以无偿的“送钱送物送温暖”为主要手段。现阶段国家在高等学校实施的是“奖、贷、助、勤、补、减、免、缓”八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学费减免等多种资助形式。在面临毕业就业之际,自治区政府还为贫困大学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我们把这种给钱给物的形式比喻成“输血式”扶贫。无偿输血式资助作为精准扶贫的初级阶段,虽然可以较好地解决众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较为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经济压力,但并不能保证贫困大学生最终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新创业能力是贫困大学生最终摆脱贫困的核心能力,能力培养比简单的直接资金给予会发挥更大的效益。所以,贫困生更需要注重能力素质培养造血式‘授渔’资助[3]。”(五)缺乏职业指导反馈机制由于前期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组织和开展,后期缺乏职业指导反馈机制的建立,所以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每年的课程教学没有较强的衔接性,大班化教学,上课时间短加上多为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的学生同堂授课,授课教师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指导,也没有办法及时做好学生求职就职信息库的建立和更新,无法把握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就业选择、自我认知等问题无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无法有效地调整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

查看全文

贫困大学生资助与感恩教育探讨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贫困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为了帮助高校贫困学子顺利地完成学业,2002年5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宣布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定额发放给4.5万名在校大学生,总规模为每年两亿元。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别是:8000元/人•年、5000元/人•年、3000元/人•年,全国资助名额分别为5万人、51万人、340万人。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资金和精力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却是受助学生感恩缺失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受助学生认为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抱怨资助金额不高、覆盖面少、相互攀比资助款,而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一直高居不下,更不用谈感恩之心、回报之行。这些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所以对当代的贫困大学生构建感恩教育体系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表现

第一,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早几年媒体曾报道,一名中国药科大学镇江校区的大学生为担心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竟将从河北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母亲带来的一篮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开。这无疑是当代贫困大学生不懂报父母恩的典型例子,然而当代有不少贫困大学生存在这种扭曲的心理。[1]第二,对学校、师长缺乏感恩之心。当代大学课堂,很多学生不是趴着睡觉,就是低头玩手机,或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严重不尊重教师及其劳动成果。而迟到、早退、缺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更不要提课前帮教师擦黑板,甚至在校园碰面也不会打招呼。对传授自己知识的教师尚且如此,那就更加不用谈什么回报母校、以母校为荣、关心母校的发展现状了,有些毕业生甚至埋怨、诋毁母校,甚至采取过激行为。[2]第三,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缺乏感恩之心。丛飞一生靠义演资助183名贫困儿童,捐款300多万,但在病重住院急需钱治疗时不但没有得到一个受助者的帮助,反而接到许多受助学生的家长打来电话“要钱”,有些没有及时收到学费的家长们对丛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反悔自己先前的承诺了。20多年来,退伍军人高健民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3]

三、当代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上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由“90后”组成,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强,而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淡薄,从而其言行举止缺乏感恩的表现。[1]第二,有些观点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国内的应试教育引起的,因为国内长期以分数看待一个学生的好坏,以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的指挥棒,严重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很少提及感恩教育。[2]第三,有一部分观点则认为是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使许多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而导致这一现象。在校园里表现为,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有的学生可能付不起几百元的学费,在这种情况下,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换言之,受助者认为那是他“被剥夺的”或者“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因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而复得”,既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而且很可能还“远远收得不够”,甚至“收吃了亏”。那么,“感恩之情”自然就无从谈起。[3]

查看全文

贫困大学生德育价值分析论文

一、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指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自身的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自由而协调发展。内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内在各要素如心理、意识等的丰富、平衡、有序,以达到孕育最佳功能的发展。也就是指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交往、学习、创造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和谐发展。从外在关系上,指贫困学生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天关系。

其具体要求是:在心理维度上,具有和谐的心境。即具有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状态,并能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能客观、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并依其能力现状承担相应的任务;较好的心理适应性,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能积极应对,无过度焦虑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困境并能主动应对等。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和谐的交往。能乐于并积极与人交往,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与人沟通,寻求理解与支持,并能建立起诚信负责、与人为善、互利合作、公平正直、亲亲善善、人际和谐的关系。在人与社会的维度,具有和谐的道德行为。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能按照《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努力培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能正确选择人生价值,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理想崇高、敢于创造的品质。在人与自然的维度,具有和谐的共处意识。能树立较好的环境意识、生态道德,自觉爱护和积极适应环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以自我为中心,爱护其他生物,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努力学习,提高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本领。

二、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高校贫困学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老师的教育下,他们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理想崇高,健康成长。但是,在少数贫困学生中也表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和谐发展。一是心理上的自卑与焦虑。他们常常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给学习生活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二是人与人关系上的冷漠孤僻与自负。一些贫困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还有一些贫困生,表现为一种过分的自负。三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利己与排他性。由于贫困学生大都来自于偏远农村、破产企业或特殊境遇的家庭,生存的窘迫和人生的艰辛与失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些贫困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利益的满足,对集体的事业漠不关心,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家庭的面貌”,甚至还有些贫困学生置社会道德而不顾,急于发展,于是“傍大款”、“陪游”等现象也应运而生。

因此,正确把握贫困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努力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成才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全文

贫困大学生德育价值分析论文

[摘要]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高校德育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要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铸造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要创新观念与制度,建设促进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德育价值

一、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指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自身的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自由而协调发展。内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内在各要素如心理、意识等的丰富、平衡、有序,以达到孕育最佳功能的发展。也就是指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交往、学习、创造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和谐发展。从外在关系上,指贫困学生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天关系。

其具体要求是:在心理维度上,具有和谐的心境。即具有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状态,并能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能客观、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并依其能力现状承担相应的任务;较好的心理适应性,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能积极应对,无过度焦虑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困境并能主动应对等。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和谐的交往。能乐于并积极与人交往,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与人沟通,寻求理解与支持,并能建立起诚信负责、与人为善、互利合作、公平正直、亲亲善善、人际和谐的关系。在人与社会的维度,具有和谐的道德行为。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能按照《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努力培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能正确选择人生价值,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理想崇高、敢于创造的品质。在人与自然的维度,具有和谐的共处意识。能树立较好的环境意识、生态道德,自觉爱护和积极适应环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以自我为中心,爱护其他生物,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努力学习,提高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本领。

二、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价值

查看全文

县贫困大学生资助仪式的讲话

各位家长、同志们、同学们:

参加今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会,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兴奋的是,我县又有200名同学受到资助,顺利跨入大学的校门,愉快的学习和成长,沉重的是,尽管这几年西乡县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考入大学需要帮助,倍感担子之重,责任之大,深感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家庭困难学生十分关注,尤其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争取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解决在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各级政府也从多渠道帮助贫困新生从家门入校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今年,我们争取到了西部助学工程、陕西纯山教育基金等对我县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开展了系列贫困助学活动,如县委、县政府拿出15000元对计划生育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拿出36000元开展民政福彩爱心捐助,财政专款1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路费和生活费。并将在今后建立一种多措并举的助学机制。

今天,得到资助的大学生都值得高兴,值得庆幸,值得珍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及县政协向受资助的200名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希望你们不负重望,在新的学习历程里取得成绩,在新的生活征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是希望你们奋发图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不容易,能得到这份资助更不容易。这里包含着父母双亲的辛勤与期盼,包含着西乡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关心与厚爱。请大家珍惜这份情感,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大学生活中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克服困难、勤于学习,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也希望你们在新的人生历程中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做一个敢做敢为、开拓创新的能干人,做一个实事求是、堂堂正正的实在人,做一个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的热心人。

查看全文

贫困大学生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提要]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接下来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关键在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涉及到每个贫困户家庭,这些贫困户家庭的大学生具有提升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价值。调查并分析贫困大学生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存在的自身困难,尝试通过创业项目示范、社会实践服务以及家庭教育疏导激发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

[关键词]贫困家庭;内生动力;大学生

聚焦脱贫主题,巩固脱贫成果,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详细访谈,对本地区三所地方高校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大学生(以下简称“贫困大学生”)进行调研,以回顾脱贫历程,总结脱贫致富经验。贫困大学生对自己家庭脱贫状况的认知较为客观、全面,这有利于我们掌握贫困家庭脱贫的真实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物质扶贫取得可喜成绩,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精神脱贫任务凸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仍任重道远。贫困户思想相对保守,观念落后,安于现状的现象仍存在,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大学生有强烈的脱贫意愿,他们大部分在家庭中承担了脱贫任务,像参加相关的扶贫会议、接受扶贫干部的访谈、领取扶贫物质等。通过贫困大学生这一介体,分析贫困大学生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存在的自身困难,并激活其脱贫内生动力,对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很有意义。

一、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是巩固扶贫成果的关键

贫困包含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物质贫困主要表现为生活物质缺乏,扶贫也就自然地体现为一种外在的物质帮扶,从吃穿住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资救济和扶持,帮助贫困户渡过生活的难关。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缺乏脱贫内生动力,脱贫主动作为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物质扶贫对解决表面的、外在的生活贫困有直观的效果;精神脱贫才能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切实解决返贫问题。“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全面激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确保贫困群众生计发展可持续的重要保障”。[1]脱贫内生动力是脱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心理状态,能使贫困群众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资源进行积极投入,激活自我发展能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现状。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外在的物质帮扶应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服务,通过物质帮扶让贫困户获得改善未来生活的“资本”,以重获生活下去的信心;物质帮扶如脱离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易滋生贫困户“等靠要”的慵懒思想。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通过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树立起致富信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才能从根本上战胜贫困,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贫困大学生具有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独特价值

查看全文

高校贫困大学生调研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

高校贫困大学生调研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据教育局公布数据显示现在已达到了在校生的20-30%,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理上的问题.就此,我以重庆工商大学02经济学班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时间为2005年9月10日——2005年9月12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高校贫困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而给予他们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

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

在被调查的该班级中,总人数为40人,贫困生(向学生处递交特困生申请的学生)人数为7人,占了班级总人数的17.5%,其中来自农村的占了6名,所占比例高达86%,另外来自西部地区的有两名,占了贫困生的30%,由此可见,地区性的差异和城乡贫富差异在这里尤为突显.例如,其中刘某同学来自山东的一个农村,其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不足5亩地的产出,年收入不足3600元,另外还有一个弟弟也在读高中,哥哥被迫辍学在外打工,经济压力十分沉重,象该同学的这种情况在从农村来的贫困生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也是农村问题的一个延伸.

查看全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策略诠释

一、“心理贫困”的定义。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查看全文

优秀贫困学大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致辞

各位家长: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各届对贫困学生爱心助学。

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滇沪对口支援,争取上海宝钢集团对我县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03年至2007年每年资助200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受资助500元,每年共10万元。2008年受资助300名学生,共15万元。二是争取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民政、扶贫办、民宗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工委、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从物资方面也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三是争取项目资助。2007至2009年争取中央彩票公益教育助学项目资助普高学生145人,每人每年1000元,三年共计14.5万元。四是通过各渠道争取企业、个人进行救助。2008年受企业、个人救助,物资、资金合计16.5万元,其中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县瑶家山小学瑶族学生捐赠363双新球鞋,323公尺精纺毛呢和1220件衣物,总价值1.6万元;广东惠州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华灯世家捐赠5000支节能灯泡,价值12.5万元;上海金山区奶牛管理站6名职工从2007年开始对我县10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2.4万元。其中今天享受奖助的李刚同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山东宏发科工贸有限公司高成法董事长资助,每年5000元,共资助2万元。类似受到资助的还有翟川川和饶家银两位同学。五是建立干部职工“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动员全县干部职工积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以上工作,我县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工作。

查看全文

贫困学大学生助奖发放仪式的讲话

各位家长: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发放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县教育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捐资助学、奉献爱心的全县全体教职工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获得奖助的10位贫困大学生及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祝贺。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体现,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贫困学生奖助政策和要求,积极探索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办法,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免、减、助、补、扶”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贫困学生综合救助体系和机制,促进了我县“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下面,我对全县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家长作个简要介绍。

2007年我县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各项管理工作。管理中心根据职责要求,认真做好各种资助政策的宣传,提供资助信息,组织和协调各种捐资捐物活动,切实使每项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