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9:05: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平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务员预计平均加薪15%
中国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工资调整方案,可能在明年中调高中国公务员工资水准,预计平均加薪幅度约百分之十五。此次公务员加薪是为了刺激中国消费需求。
报道说,日前结束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因此中国有关部门开始酝酿工资调整方案。
加薪计划将列入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草案,明年三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中国“公务员法”将从明年一月一日起实施,据此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随着工资结构调整,级别工资标准水平也会适度上调。有关人士说,按照“公务员法”,明年中国公务员工资结构将被简化。
目前,中国公务员工资由四部分组成: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公务员法”将取消工龄工资,将公务员工资归纳为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其中津贴包括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
根据规划,明年加薪方案将主要提高津贴和奖金的标准,岗位津贴的差距适当拉大。目前具体方案仍在制定中。
平均数教案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主义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应是总体性的;对于确定性而言,会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平均主义,由这种确定性产生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派生的平均主义,其中影响确定性的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不确定性而言,有大多数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这种来自不确定性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本能平均主义或原始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逐步消除平均主义,手段应是总体性的。
关键词:平均主义研究
所谓平均主义,就是指对生产的最终成果进行平均分配的一种思想。纵观历史,平均主义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种意识形式。从目前中国的现实看,平均主义倾向仍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并在深层次仍然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分析并研究平均主义问题意义仍然十分重要。
一、为什么会产生平均主义
为什么会产生平均主义?国内较多学者认为根源是小农经济。笔者曾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对小农经济的两点新思考》一文中指出:生产力水平落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深层根源。经过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应是总体性的。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是产生平均主义的人性前提。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面对两种局面:一种是确定性;一种是不确定性。对于确定性,有一部分人,会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不确定性,有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平均主义,因为这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假设一个社会由n人组成,每个人一生的总效用水平分别是U1、U2、U3、……Un。其中,每一个人的总效用水平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确定性,分别记为Q1、Q2、、Q3、……Qn;另一部分来自不确定性,分别记为B1、B2、B3、……Bn。则有:
求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公平理论与平均主义的比较透析
【摘要】本文从理论渊源、实质等方面分析了公平理论和平均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关键词】公平理论平均主义比较分析
公平与平均常常联系在一起,是否公平就是平均,或者平均就是公平呢,其实不然。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块蛋糕,你和我吃;应该一人一半才公平。如果是我出的钱,应该我多吃;如果是你去买的,应该你多吃;如果你是女孩,我应该让着你,于是你多吃;如果我是男孩,本来饭量大,于是我多吃;如果你一天没吃饭了,应该你多吃;如果我缺营养,应该我多吃;如果我是你哥哥,你得尊敬长者,于是我多吃;如果你是弟弟,我得爱护幼小,于是你多吃;如果今天是我生日,应该我多吃;如果今天是你第一次吃蛋糕,应该你多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有时公平,有时不公平,所以厘清公平理论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十分必要。
1理论渊源不同
对公平的研究,从哲学意义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但组织行为学中对组织公平感的探讨始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塔西·亚当斯通过对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等给职工积极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的调研,从认识失调论出发,于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它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知觉对于人的动机的影响关系很大。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和所失,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人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来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的相比大致相当,人们的心理就会平静,他会认为这是公平合理的;比别人高会兴奋,会产生有效的激励,但有时过高会带来心虚和不安全感;低于别人,人就会产生不平静的心理,甚至怨气,不努力工作,消极怠工。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提出之后,在西方企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其实际应用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分析上。1977年,美国组织行为学家约翰·B·迈纳博士进一步研究了公平理论的“效度和实用性”。1975年,瑟堡特和沃尔克研究了法律程序中的公平问题。1980年,莱温瑟尔等人把程序公平的观点应用到组织情境中。1986年,毕斯和牟格研究分配结果反馈执行时人际互动方式对公平感的影响。
初中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市场平均薪酬下企业薪酬管理策略
摘要:首先对市场平均薪酬中的薪酬做出定义,这其中的薪酬指的是在市场上同一岗位相同工作量的工作所带来的报酬,即完全相等的工作岗位下的企业提供的报酬水平。例如传统的工作计件,这里的薪酬指的是完成相同件数所带来的报酬。因此这里的市场平均薪酬指的是完全相同的岗位下所有薪酬的平均数。以下对高于市场平均薪酬和低于平均薪酬做出同样的定义,即完全相同的工作岗位的报酬是高于市场平均薪酬还是低于市场平均薪酬。因此下文所有的高薪酬指的就是高于平均市场薪酬的岗位,低薪酬指的就是低于平均市场薪酬的岗位。假设市场上有n家公司,每家公司对相同岗位提供的薪酬分别为W1,W2,W3…Wn。n>0.接着做出合理的定义,在招聘市场上,相同工作岗位薪酬越高越容易也越快招到人,因此薪酬高公布是相对有收益的,即收益函数会大于0。
关键词:博弈;市场平均薪酬;薪酬管理
一、在政府未公开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情况下的博弈
设这些企业中提供最高薪酬的公司为Wh,提供最低薪酬的企业为Wk,1≤h≤n,1≤k≤n,1≤s≤n。每个企业的可选策略为(公开,不公开),因此对企业的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最高工资的企业的策略选择。Ws为薪酬第二高的企业。在薪酬透明的情况下,即每家企业都知道自己的薪酬在市场中的次序。收益为正是因为自己是高薪酬的,公布具备优势,在其余公司公布的时候最高薪酬公司不公布的话在招聘市场会让劳动者误以为这家公司薪酬不行,所以为负。因此可以得出最高薪酬水平的公司肯定会公开自己的薪酬。因此Wh公司是所选的策略是(公开)。在Wh肯定会公开自己的薪酬的情况下,因此薪酬第二高的企业的策略集合为(Wh公开,Ws公开),(Wh公开,Ws不公开),也就是它的选择会是在最高薪酬的企业已经公布了的情况下进行的。下面对收益函数做出说明,在其余公司都不公布自己薪酬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工资比较高,因此会吸引到劳动者,因此收益为1,但在最高薪酬公司公布了自己薪酬的情况下,劳动者已知自己是第二高薪酬的公司,因此公布所带来的收益会是0.8,但如果在其余人都公布的情况下,自己不公布会被劳动者用逆向归纳法推断出自己是薪酬极低的公司,因此收益会是负的,同理所有公司在市场上都不公布自己的薪酬,自然没有收益,收益会是0。下面对博弈做出分析,上一个博弈已经推出薪酬最高的公司肯定会公布自己的高薪酬,因此第二薪酬高的公司的最优策略就变成了(Wh公开,Ws公开),也就是说这个博弈的均衡会是最高薪酬的公司公开自己的薪酬,第二高薪酬的公司也会公开自己的薪酬,以此类推,第三薪酬高的公司也会推出自己的薪酬,最后所有的企业都会在这个情境下公开自己的薪酬。
二、政府已公开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情况下的博弈
当劳动部门公开了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时候,由于此时高于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企业的动机都是利用高于市场平均薪酬这个信息来获取招聘优势,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则是为了被避免误认为低于市场平均薪酬而公开薪酬水平。而低于平均市场薪酬信息的企业主要动机有两个,第一个是被避免误认为薪酬最低的企业,因此具有公布的动机;第二是由于低于市场平均薪酬,又由于劳动者肯定会优先选择高于或者等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因此这样的企业可能会选择隐瞒自己的薪酬水平,此时又具备不公开的动机。当第一个动机带来的收益大于第二个动机的时候,模型可以直接变成劳动部门没有给出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模型,但当第二个动机造成的收益大于第一个动机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此时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往往不会公开自己的薪酬。因此下面这个博弈讨论的是第二个动机大于第一个动机的情形。设政府部门给出的公共信息中含有企业该岗位的平均薪酬为W,当地具有n家企业,各个企业相同岗位的工资分别为W1,W2,W3,W4…Wn,高于平均薪酬的企业为Wh,均薪酬的企业为Wa,低于平均薪酬的企业为Ws,企业Wh具有两种策略,分别是公开薪酬信息和不公开薪酬信息。收益值的来源逻辑为:等于或者高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如果在其余类型的企业都不公布自己薪酬水平的时候不公布自己的薪酬信息,此时劳动力市场上不流动任何薪酬信息,此时收益会是0。但是一旦有等于市场平均薪酬的企业或者高于市场平均薪酬的企业公布了自己的薪酬信息,那么此时如果不公布就会被劳动者误以为是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此时收益将会为负。由逆向归纳法可知,高于平均市场薪酬的企业肯定会向招聘市场公开自己的薪酬水平,同时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在知道高于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肯定会公开自己的薪酬水平后,为了防止被错认为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肯定也会公开自己的薪酬水平。因此可以得出这个模型的纳什均衡为(不公开,公开,公开)。
平均单价在供电企业营销中的重要性
平均电价就是总用电金额除以总用电量所得到的一个平均电价数值。我国实现阶梯电价的收费方式,平均电价高就说明用电较多,而平均电价在阶梯电价的最低档就说明供电区域用电较少。平均电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平均电价直接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内电费的消费水平,也可以根据平均数据进行用电量分析,从而做好配电工作。平均电价还有更多的作用。
1平均电价的管理的重要性
平均电价是一段时间内电费综合除以电量的数值,虽然这个数据的计算方式非常简单,但是在很多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个数据能够显示这个时期的供电用户的构成和用电量的情况。平均电价能够帮助供电企业分析出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用电走向,是重要的供电数据。它的数据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供电量,以及线路电量消耗量等信息,对电力调配和供电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平均电价是供电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
供电企业与电力生产部门不同。供电企业主要面临的是一个个用户,所以工作更加复杂,数据资料繁杂。但是为了给用户提高更好的供电服务,就形成有计划,有策略的供电计划,在供电的过程中因为用户的用电量是改变的,所以信息处理起来更加复杂。对于用户用电的分析上一般采用先整体再局部的方式,现对整体的用电情况有一个清除的认识,而反应整体用电最良好的数据形式就是平均电价。通过平均电价能够快速的计算出供电企业利益的增减现象。技术的更改营销策略能够很好的避免供电企业的亏损的情况。我国电力的单价是国家指导,地方政府更具居民生活质量和支出水平制定的,而其中供电企业的意见只能在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一般而言,供电企业的主旨是服务群众,企业盈利的目标为其次。我国的不少供电企业因为要进行供电设施和设备的维修工作,所以经常出现亏损的现象。供电企业毕竟是企业,是需要自给自足的,不能依靠政府的补助存活。所以要及时的改变营销策略,提高实现企业的盈利,同时不能忽视对用户高效的服务。
1.2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提要]本文从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并行出发,运用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人口老龄化与预期寿命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
关键词: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人口预期寿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一、引言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居民消费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则导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转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少儿抚养比为36.3%,而截至2017年末,这一比例已降至23.4%;同期中国老年抚养比从4.4%提高至15.9%。伴随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陆续进入老年期,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总人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加速。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至2070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54.3%,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受益于物质文化生活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迅速上升,从1990年的68.55岁上升到2010年的76岁。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条件下,预期寿命的增加意味着人们退休之后的时间变得更长,而为了在延长的退休时间里仍然保持一定的消费水平,人们将不得不在工作年龄时段更多地进行储蓄,从而提高储蓄率,降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预期寿命的延长很可能是导致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报告上指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在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政策对消费乃至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人口抚养比与居民消费。在人口抚养比与居民消费方面,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最早对这两者关系做出理论上的阐述。研究表明,理性个体的消费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成年期的储蓄倾向高于老年期的储蓄倾向;人口结构中少儿抚养比和老年人抚养比的升高都会降低储蓄率。在实证检验上,有部分学者指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正相关关系(Leff,1969;Loayzaetal.,2000)。如Bosworth和Chodorow-Reich(2006)对85个国家的计量分析发现,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边际影响系数显著为正,且即使采用不同地区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但另一些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袁志刚和宋铮(2000)通过数值模拟发现,人口老龄化将激励居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部分文献则支持社会总抚养比与居民消费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李文星等(2008)引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发现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大,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则不显著。还有部分学者则发现人口抚养比与居民消费间呈动态相关关系。如Chamon和Prasa(2010)发现城镇家庭的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U型关系。现有的关于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检验文献尚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原因可能在于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对数据处理、变量设定、样本构成和估计方法比较敏感。(二)预期寿命与居民消费。标准的生命周期理论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除了来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之外,还有寿命延长的因素。理论机制方面,一些学者将寿命延长引入世代交替模型或无穷期模型中,从理论上分析预期寿命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Miyazawa(2009)指出一方面寿命延长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会使理性行为人在其成年期多储蓄,从而提高国民储蓄率;另一方面由于寿命越长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消费,留给下一代的遗产会减少,且下一代继承遗产的时间也被延后,遗产的现值也会缩水,这两个原因导致社会的总遗产减少,从而导致寿命的延长对储蓄率的影响变得模糊。Bloom和Canning(2007)认为,在没有社会保障并且资本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人们对寿命延长的最优反映是延长工作期的长度,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没有影响甚至是负影响。综上所述,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实证检验文献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基于生命周期模型,本文运用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详细探讨人口老龄化中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及人口预期寿命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共同影响,并进一步对分地区样本进行回归,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