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制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9:01: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瓶颈制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升级瓶颈制约竞争力提升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实现钢铁产业结构升级遭遇到的瓶颈;我国钢铁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进行阐述。其中,我国实现钢铁产业结构升级遭遇到的瓶颈从各自议价导致谈判博弈中利益受损、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也是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造成这种议价博弈困顿局面的深层原因则是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资源匮乏导致失去低成本优势进行论述。我国钢铁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从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价格博弈均衡、钢铁产业重组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实现并购重组形式的多样化、实现矿钢一体化,增强成本竞争优势进行论述。本文对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及其形成动因分析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论文摘要: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钢铁工业仍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的突出矛盾导致戒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遇到了瓶颈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根据现阶段国内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出现的新特点,分析了钢铁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并深入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价格博弈;产业集中度;枝术创新;成本竞争
在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在3月20日公诸于众。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钢铁产业Ⅲ页理成章地成为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首批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之一。这次调整主要是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我国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中国钢铁业的危机既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也与钢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下面通过研究与分析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及其形成动因,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实现钢铁产业结构升级遭遇到的瓶颈
食品链瓶颈制约对策论文
摘要:在分析目前中国大陆食品供应链运作的现状、存在的瓶颈制约因素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构筑和完善食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方式等方面探索突破瓶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和因应对策。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食品供应链的瓶颈制约与对策综述
摘要:在分析目前中国大陆食品供应链运作的现状、存在的瓶颈制约因素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构筑和完善食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方式等方面探索突破瓶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和因应对策。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制约企业成本控制的瓶颈
在煤炭企业产能过剩得到有效控制后,按照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供给在短时间内大幅减少,在运输成本、安全成本和环保成本都提高的条件下必然会导致煤炭价格快速上升。面对这种市场格局,优化产品结构,进行产品工艺、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在成本管控上下工夫,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及时精准计算、调节和监督,寻找制约煤矿成本控制的瓶颈,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途径以实现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论述煤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制约煤矿企业成本控制的瓶颈,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通过技术创新、科学严谨的管理,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
1制约成本控制与管理中瓶颈
1.1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当前信息化时代正走向成长阶段,新科技不断诞生,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互联网+”时代的步入为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充分条件。但基于观念、机制等原因使企业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共享利用。以煤矿企业为例,煤矿企业往往是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煤矿。集团公司的很多设备资源闲置,却基于制度和程序上问题不能达到有效共享,这些闲置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效能,如神华集团某些煤矿。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可以通过设备租赁方式达到其使用效率最大化。1.2安全隐患存在。煤矿的安全重于泰山,是工作中的重心。目前大多数煤矿企业在处理成本与安全的关系上还不够完善。安全隐患就是企业在成本管控上的水下冰山。这些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的如职工培训效果的检查和执行结果不能彻底到位;设备更新投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设备故障处理不及时;在生产车间安全隐患比如部分暖气管道漏水问题;设备安置的有序性;设备定期维修、保养的制度化;办公楼、厂房的维修和防水问题等,以防安全隐患的漏洞太大导致问题发生,给企业成本管控设置障碍。1.3生产管理制度有待继续加强和完善。1.3.1企业材料管理制度。材料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本和安全问题。一般公司按材料程序进行招标集中采购。如果公司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到位,很容易造成重复采购、过量采购、高价采购等问题。1.3.2煤矿设备用电、维修管理制度。煤矿企业设备的技术改进,生产设备由调度统一指挥,对合理安排生产,改善矿井用电负荷,减少电费消耗及设备的空运转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目前煤矿的设备技术改进力度欠缺,设备点检、维护和使用达不到最经济状态;对设备的修复、再利用不够完善。不是技术人才少,而是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经常发生煤矿运输系统长,运输量大,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跑偏磨带现象,而生产车间闲置设备多,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1.3.3存货资金和应收账款清理专项检查工作执行不到位。有些煤矿企业有时忽视清理各项长期积压库存、闲置或主机淘汰的物资,材料库存限额不能合理确定;存货盘点方法陈旧,工作效率低下,因而增加库存物质成本。不重视存货资金和应收账款清理专项检查工作,应收账款清理专项检查工作不彻底,专项检查标准不科学、欠合理等势必会导致完成工作的效果。因此确定合理的存货资金和应收账款不仅可以保证生产环节的设备及时更换,保证生产有序地运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同时可以减少库存成本。
2.解决制约成本控制与管理瓶颈的具体措施
2.1统一采购制度。企业在材料采购方面采用逐级审批,统一采购制度。规定任何材料的需求都要经填制申请审批单,注明用途、用量、消耗水平,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等信息,然后经队长、分管矿长、矿长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交由供应科汇总报至公司,由公司按程序进行招标集中采购。经过层层审批,有效杜绝了重复采购、过量采购、高价采购。其次以制度约束员工行为,对供应科员工制定一套合理、严密的材料消耗定额及考核制度,并实行月考核季兑现的奖罚办法,在材料领用上分别采用分级审批和交旧领新制度。杜绝材料浪费,未经批准擅自领用要对领用单位、材料管理员、供应科科长处理一定额度的罚款。对于可修复利用的所有材料配件,由使用单位统一交到煤矿自己成立的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统一进行维修复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材料库存成本。2.2矿井设备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设备整体使用率。充分利用EAM系统,做好设备点检,使设备的维护和使用达到最佳经济状态,减少因设备损坏影响矿井生产效率,提高设备使用率。通过外出培训、内部学习的方式,提高维修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维修中心的加工与折装能力,实现矿内维修量最大化,如可修复的辊筒、托辊通过辊筒轴补焊、清洗轴承等办法实现重复利用;一部分皮带架构件凭借现有条件可以恢复整形的通过整形和自己加工而不再采购。对无任何修复可能的设备,对其可用元件进行拆解,以备其他设备使用;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提高员工的维修技术水平及完善煤矿设备用电、维修管理制度,对员工采取合理的激励奖励措施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不断钻研采掘上易磨工件的构造及工艺,对其进行改造,以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如掘锚机耙磨损后可用耐磨锰钢板加长补焊后重复使用;部分工件以国产件代替进口件,如转载机液力耦合器的配件,维修中心采用更换工作腔密封,可恢复其功能,从而节约成本支出;同时控制外委维修,降低维修成本。2.3加强存货资金和应收账款清理专项检查工作。煤矿不仅重视生产过程的节约,同时向成本与技术、成本与安全、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合上寻求控制;通过加强开展存货资金和应收账款清理专项检查工作,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以减少产品成本。首先对库存物资的分类构成、库龄以及可使用状况进行清查;定时和不定时地认真清理各项长期积压库存、闲置或主机淘汰的物资,减少库存物质成本。对存货盘点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整改、完成账面处理工作,保证库存物资、卡、账目一致。这些工作应以制度来作保障,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公正、合理开展。其次在存货清查中,合理确定材料库存限额,减少资金占用额度,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对存货盘点信息、结果进行全面汇总分析,并提出库存货处理方案及处理建议。在应收款项清收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奖罚分明制度,组织专人负责应收款项清收工作。第三,煤矿借助EAM系统的加大功能,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的即时控制,实现成本控制即时化。通过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情况,适时掌握成本动态,对变化异常的费用及时做出反应,会同业务部门做出正确的分析,提出合理改进措施;同时做好月度材料消耗定额分析,找出超支的真实因素,对定额做到进一步完善,使得各项奖罚趋于真实合理,以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2.4实行成本倒算,细化指标管理。煤矿为了做好年度成本预算工作,在企业内部实行成本倒算,细化指标管理,根据全年的利润计划,倒推全年的目标成本,但全年的利润计划一定要考虑市场价格及需求变化情况;要考虑煤炭市场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把成本目标分解到每个成本项目,最后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形成压力层层传递,目标成本控制指标与工资奖金挂钩,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
3.对企业成本管控瓶颈处理的建设性建议
住房消费信贷瓶颈制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研究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新的起点、住房消费信贷业务涉及银行、承贷人、开发商、评估、公证、保险、产权交易、处理抵押房产更为困难,最终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降、住房信贷资金融资渠道过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尚未形成、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零售式贷款、改变现有商业银行贷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居民储蓄存款的做法、积极稳妥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建立住房抵押二级市场、完善消费信贷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消费信贷行为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国家、借贷者和银行等三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不仅可以实现居民住房消费的愿望,还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及信贷政策的支持,住房消费信贷发展迅速。然而,面临日益增长的购房需求,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诸多“瓶颈”因素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其健康快速发展。
1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住房消费信贷业务涉及银行、承贷人、开发商、评估、公证、保险、产权交易等多个部门和多种行业。目前,我国住房消费信贷规章、制度不完善,给现实工作造成困难。例如,《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对办理住房贷款时的抵押担保作了明确要求,但实际操作困难:一般是房产抵押。当购房者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而无力还贷时,虽然规定了抵押权人可以拍卖抵押物,但实际操作时,银行不得不考虑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而难以付诸行动。此外,我国缺乏成熟的住房价值评估机构和完善的拍卖转让机构,处理抵押房产更为困难,最终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降。
当前,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存在贷款品种单一、期限短、额度低、借贷手续繁杂等问题。各大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基本实行固定利率等额偿还方式,无法满足不同收入和不同偏好的居民需求。贷款期限在实际操作中多在10年以下,且按规定贷款者必须在贷款银行存足相当于房价30%以上存款,造成居民还贷负担过重,更限制了中低收入者贷款买房。此外,借贷手续繁杂,涉及多个部门,使承贷者苦不堪言,也使消费信贷者望而却步。
论国际贸易绿色瓶颈制约
2001年12月11日,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外部助动机制趋于形成,为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但是近年来,一种披着合法外衣的环境贸易壁垒,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乃至我国入世战略的实施形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环境贸易壁垒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深入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适时提出可操作的应对措施,积极推动贸易和环境的良性互动,成为当前一项亟待加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环境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环境贸易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指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对可能形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一些国际贸易活动加以管制,从而对自由贸易形成障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环境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它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关卡,限制其进口;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即是一些国家环境保护意识较强的生产商或消费者,对其他国家不符合其环境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歧视。目前,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法律、法规、标准、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环境标准和法规。指一些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通过立法手段,对环境中污染物水平及其排放源的限量阈值制定苛刻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行使境外管辖权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国际上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环境公约中的有关条款也常常形成对一些国际贸易活动的限制。如欧盟近年全面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制,要求进入其成员国的产品达到其规定的环境技术标准等。
2.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是一种经权威机构认定的图形,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环境标准,而且其生产、使用、消费、回收的过程也符合环保要求。环境标志既是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产物,又反过来引导绿色消费。它在西方国家消费人群中影响很大,调查表明,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是否具有绿色标志,有人甚至愿意多花10%的费用来购买绿色产品。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要开展环境标志的国际认证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而其出口的不少商品往往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很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3.成本内在化要求与绿色补贴限制。成本内在化要求生产者将环境退化及其治理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标准较低,暂时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所有费用,因而被认为给予了其出口商品以隐含的补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有时为了扶持民族工业的成长,对环保产业或外贸企业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而西方国家认为无论是隐含或公开的补贴均违反了世界组织的有关原则,需要实施贸易制裁。美国就曾以环保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过反补贴诉讼。
企业债券的制约瓶颈及措施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代表着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不是所有者,因此无权参与或干涉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债券持有人有权按期收回本息。
我国的债券市场始于1981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债券的发行种类不断增加,发行规模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的企业债券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过低
我国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比例则明显偏低,企业融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而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发展很不协调。2007年底,企业债券余额为7683.30,只占股票总市值的2.36%,远远低于美国2001年27.61%的水平;债券市场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企业债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政府债券及准政府债券,2007年企业债融资规模仅占当年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的11.15%。可见,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总体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企业债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
1.2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谈食品供应链的瓶颈制约与对策论文
摘要:在分析目前中国大陆食品供应链运作的现状、存在的瓶颈制约因素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构筑和完善食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方式等方面探索突破瓶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和因应对策。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民素质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瓶颈
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贡献已日见突显。从2002年始,吉林省桦甸市依靠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在农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高产创建技术”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的推广,并给应用户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让农民切实体验到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力量,按常理,这些效益显现的科技成果应该被农民广为应用,但从调查中了解到,其推广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农民综合素质的偏低严重滞缓了科技成果在广大农村的应用与推广。
1桦甸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
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农技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身体素质、非智力心理素质五方面,在这其中,文化素质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母质,而从桦甸市农村劳动力(16~60周岁的农民)的统计来看:现全市农村劳动力为147785人,在这些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076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0.8%,初中文化程度的9242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2.5%,高中文化程度的2352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5.9%,高中以上(不含高中)文化程度的10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0.8%。其中能初步掌握一技之长的为2225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5.1%,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早已走出农门另谋他业,这样的农民人员素质组成,决定了其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吸纳创新能力很难与依赖科技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匹配。接受教育,对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无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农业推广的一种手段,但目前桦甸市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来看,力度匮乏,任重而道远。
2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2.1农民接受农业信息和技术的主要途径。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民接收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渠道还不够宽。主要渠道是: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农村“能人”、互联网(所占比重较小)、手机等,能到乡镇、村直接向农民传授信息和技术的主要部门有:市、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农广校,市、乡两级畜牧管理部门等。2.2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比率。从问卷调查和典型村调查看出,农民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有3~5次左右,但大多属于简单的实用技术培训,时间较短,不够系统。在有机会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中,成员构成主要为村、社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等。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比率占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2.3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及致富信息的状况。当前,由于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视,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及致富信息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但由于教育培训机会和农民自身素质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教育培训任重道远。2.4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及教育培训的需求与实际完成的差距。从入户实际问卷调查和普遍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及教育培训的需求很大,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参加教育培训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率仍很低。据统计,桦甸市每年参加教育培训人数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较系统的培训,所占比率更低。如:桦甸市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林蛙养殖业,有养殖专业户1100人,800多条沟系,而每年能参加教育培训的不到100人。
3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民企经济发展制约瓶颈论文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在不断改善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呵护下,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实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注册资本(金)11.74万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实有资金数额9005.97亿元,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1.09万户,出资总额880.16亿元。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然而,民营经济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严重因素。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所走的道路是极其不平凡的。在企业碰到资金困难时,政府机关和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且常常是久拖不决,造成民营企业在最需要银行贷款时却贷不到。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缺乏统一性和有效性管理,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时有疏漏,政府一些部门间缺少协调和配合。政府的职能部门没能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为民营企业在生产、流通、信息领域解决一些问题;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融资审批时遇到困难时,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此外,行政执法机构的摊派与乱收费仍未得到有效约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长远发展。
(二)企业信用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