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8:51: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评价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综合绩效评价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低保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市低保)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河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的通知》(冀财[2006]205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低保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低保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办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当年低保资金筹集、使用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第三条绩效评价的范围是各级财政当年安排的低保资金及上年安排结转当年使用的低保资金。评价的对象是筹集、管理和使用低保资金的部门。省对市绩效评价对象为各市财政部门、民政部门。
第四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绩效目标为:牢固树立公共财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足额列支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积极推行保障金社会化发放;对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据实核定家庭收入,做到应保尽保,按月足额补差,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五条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共同制定全省绩效评价的制度办法,组织实施全省绩效评价工作,各市财政局、民政局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本地区工作进行评价。
第六条绩效评价的原则
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
第三条青岛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
计划、建设、规划、物价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安全性评价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格许可证书。其中,本市以外单位在本市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具有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甲级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格许可证书。
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市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非本市单位实行资格证件审验登记制度。
委托鼓励制度中的EVA评价
内容摘要: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对人行为的监督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存在偏差,这就需要委托人设计一套对人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EVA通过将人所得的利益和企业价值增值挂钩,促使经营者将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从而较好地解决两权分离下的问题。
关键词:EVA解决问题
在传统企业中,由于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是企业的剩余索取者,企业经营者自然有极高的经营管理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资源所有权与企业资源控制权相分离,演变成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于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即所有者委托经营者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而从事某种活动。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处在企业的外部,不直接控制企业资产的营运;经营者作为委托人聘任的人并不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但控制企业资产的营运,即企业的实际权利已掌握在作为受托人即经营者的手里。
如美国著名法学家麦克尼尔(IRMacneil)所说的“一种没有委托人(委托人远离企业或者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的契约关系”使受托人在公司控制中自然享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人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委托人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人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的不对称使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悖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了所谓的问题。
EVA的内涵
平安畅通县评价制度
为科学评价创建平安畅通县(市、区)工作成效,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平安畅通县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我省评价指标体系。
一、县(市、区)道路交通安全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建立情况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一)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道路交通安全组织机构
评价内容:
1.成立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领导小组。
2.有关部门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选准用好干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为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引导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政绩,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第三条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以德才素质评价为中心,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突出重点,严把政治关,加强对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和心理素质等情况的考核。
第四条实施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繁琐,力戒形式主义。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在履行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程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领导班子成员个别提拔任职考察。
法院案件检查评价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审判质量管理与监督,全面、客观评价法官办案质量,落实差错案件责任,促进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提高,为考核评价法官、执行人员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根据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参照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案件质量检查评价办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院建立案件质量检查评价制度,通过对本院审结并生效的案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检查,评定案件质量等次,遴选优秀裁判文书,界定差错案件。
第三条开展案件归档质量检查评价(以下简称“评查”)工作,应当坚持客观公正、严谨求实、依法评查的原则,严格依照程序法、实体法和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评查标准进行评查。
第二章评查机构及评查人员
第*条本院成立案件质量检查评价委员会(以下简称“质评委”),其人员设置与法官考评委员会相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有关公开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公众评价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有关公开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