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8:47: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评价指标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子政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一、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首先,绩效审计评价一定要反映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紧密围绕当前电子政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评价和揭示电子政务在建设、管理、应用、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充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以达到加强行政能力、提升社会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的目的。其次,电子政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突出其政务应用的特点,从行政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研究和评价电子政务各类应用的效率性、方便性、实用性。重点关注电子政务的应用是否满足行政管理人员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系统和应用的操作是否简便,是否符合行政管理人员和群众的操作习惯。再次,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电子政务各方面的绩效情况。在研究中,我们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分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成本效益、功能与应用、技术指标、管理体系、规划与协调5个方面,并对这5个方面进行全面绩效评价。最后,基本指标应该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范围比较宽泛,基本上由政府投资运作的信息系统都被纳入到这一范畴。因此,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一方面要突出电子政务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能够面向各主要类型电子政务系统,使所采用的指标体系能够适应对大部分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
二、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1.成本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属于政府投资项目的一种。在明细指标的设置上,将主要从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绩效评价:(1)经济性。指的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本控制情况,具体明细指标包括:系统建设资金成本、系统投资合理性、系统成本控制、重复建设成本等,主要用来评价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建设阶段的绩效情况。(2)效率性。指的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速度、投入力量、推广速度、使用情况等,具体明细指标包括系统开发周期、系统推广周期、系统使用比率等,主要用来评价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效率性。(3)效果性。指的是电子政务系统建成后的建设效果和使用效果,具体明细指标包括政府成本减少度、用户成本减少度、行政透明化程度、流程减少程度、经济效益等,主要用于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效果性进行评价。2.功能与应用评价指标的构建。功能与应用是电子政务系统的直接产出,其效果也是系统绩效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此对电子政务相关功能和应用的评价是电子政务系统绩效审计评价的核心内容。在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从用户的角度对应用和服务的效率性、方便性、实用性进行评价。相应的,功能与应用方面设置“效率性”“方便性”“实用性”三个二级指标:(1)效率性。对于电子政务系统而言,体现服务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服务的速度、质量和应用范围三个方面。只有速度快、质量好,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在相关业务范围内,才能认为该系统的服务具备了充分的效率性,具体明细评价指标包括服务速度、服务及时性、服务质量、操作简易度、服务覆盖度等。(2)方便性。用户便利性体现的是服务渠道的畅通程度,或者说服务交付方式的便捷程度。地理位置和时间、跨部门操作以及异常业务需求等因素对服务交付的影响都应纳入该指标的考虑范围,具体明细评价指标包括空间灵活性、时间灵活性、业务覆盖度、跨部门服务整合度、业务异常识别处理能力、弱势群体老年群体访问便利度等。(3)实用性。效率性和方便性满足要求时,也只解决了用户对于功能和应用的使用问题,而更为关键的是服务功能和应用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是否解决了以往没有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时代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界面友好性、功能紧迫性、时间节约率、审批环节减少率等。3.技术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技术平台是支撑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内在驱动,技术设计和实施的质量将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的各方面表现。不过单纯从技术角度看,电子政务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其评价都是以架构设计、标准规范、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等几个方面为主。因此本指标的二级指标依次为:(1)架构设计。整体架构设计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其合理性将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成败。架构指标即针对系统架构设计进行评价,重点考察的方面包括需求分析、资源配置、可操作性等指标。此外,目前国内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往往存在重复和冗余的现象,比如在某单位同时存在着自行购进的和上级指定的两套OA系统,而该单位业务数据处理系统也提供了OA功能。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带来了业务上的混乱,影响未来的数据和系统整合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在系统设计规划中没有从全局角度进行考虑,忽视了对系统的功能定位、与其他系统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因此,在架构指标中还特别提出“全局性”三级指标,以全面评价系统架构设计的合理性。(2)标准化。系统各种设计和接口的标准化是保证系统整合与交互能力的根本。由下往上看,这种标准化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即底层的技术架构标准性、中层的数据交换标准性,以及顶层应用层的业务数据标准性。因此,对标准化的衡量也应以这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3)安全性。相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其他方面特征,我国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比如基本的安全投资比例要求、进行软件安全测评的要求,以及根据系统业务的密级而提出的不同安全方案要求等。因此,安全指标的设计可以采纳这些国家标准,并充分利用各权威咨询机构的测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4)系统柔性。系统柔性主要体现的是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特征。我国目前正处于行政改革之中,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动相对比较频繁,这就要求电子政务系统具有较高的柔性,否则一旦应用环境发生变化,系统将因无法适应而不得不淘汰。从技术角度看,这种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功能上的扩展能力和性能上的扩展能力,因此其三级指标的设计也应以这两个方面为核心。(5)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正确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平均故障恢复时间等可量化的指标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评价这些指标的前提是该系统的管理人员必须进行了详细完善的日志记录,而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每个单位都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在日志记录不完善的情况下,评价人员应该降低可靠性的评价水平。4.管理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广义的信息系统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技术投资评估等方面。在本文中,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管理指的是狭义上的系统开发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和系统安全管理。设置的二级评价指标如下:(1)开发管理。主要从电子政务系统是否有持续、称职的开发团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是否充分,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开发过程管理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开发过程的绩效评价,更适用于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跟踪审计,使得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能够及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必要的整改。(2)运行和安全管理。主要从电子政务系统是否有专业称职的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职责分工、数据安全管理、高层重视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运行和安全管理的绩效审计,应关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和督促整改使被审计单位能够规范管理,有效维护系统安全,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5.规划和协调情况评价指标的构建。各地区、各层级、各行业的政务信息化是由诸多的电子政务系统组成的,而且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做好信息系统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共享技术和数据,是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和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评价电子政务系统统筹规划和协调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同一电子政务的近期、中期、远期开发是否具备科学的统筹规划,如金审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情况,有无功能冲突、数据和环境不兼容、重复建设情况;二是不同系统之间建设的规划、协调、数据和功能共享情况,如某市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系统的数据接口衔接和资源共享情况等。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是促进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务体系,实现高水平政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以上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针对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挖掘具体的绩效审计方法,不断积累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经验,助力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以更好地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提供审计支持。
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是当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随后指出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重要绩效管理工具,从战略目标分析出发,分别对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以及财务4个层面进行了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关键词]全面预算;高职院校;绩效评价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经费投入比例日益增长,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政府分配教育经费和学校争取办学资源共同面临的问题。2015年,湖南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明确了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情况并不如人意。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基础较弱,全面预算起步较晚,预算编制科学性不高,执行中刚性约束力不够;只重视预算编制,对预算执行结果没有进行必要的考核与评价,即使有,也仅限于对预算执行率考核而没有对效率、效益和效果进行考核,预算绩效考评环节完全缺失。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对高职院校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进行绩效评价。
1高职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
1.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现实需要。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都先后提出了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期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高等教育是财政资源投入的重要领域,高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自然也成为国家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对高校“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1.2解决高职院校经费不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导致经费使用管理缺乏科学指导,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树立投入产出分析观,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切实开展预算绩效评价,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经费不足的问题。1.3提高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是高校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落后于本科院校,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具体到预算管理方面,由于观念或体制原因以及缺乏有效的工具方法指导,一直存在绩效管理观念缺位、管理手段落后、考核评价单一等突出问题,高职院校自身加强绩效管理内生动力不足。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切实开展预算绩效评价,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提升组织绩效、优化业务流程,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治理能力,进而保证高职院校实现战略目标。
2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提高外贸竞争力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如何评价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世界上的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包括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地区)外贸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极为紧迫的课题之一。然而,要研究中国外贸竞争力,就不能不对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指标一般是指一个数量概念,用来反映社会管理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指标体系,则是指由单项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综合状况。在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一般是按等级来划分的,上级指标规定和制约下级指标的内容与范围,而下级指标的完成则对上级指标起到一种保证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要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满足统计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了科学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观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该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外贸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它由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和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来体现。产品外贸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产品外贸竞争力、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外贸竞争力三个方面构筑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市场营销竞争力体现着企业利用自身资源,结合市场竞争以及自身发展现状制定营销战略的能力,有助于让企业在认清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增长。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服务于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发展,所以本文主要探究构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一些关键要素,希望能够为关注该问题的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借以促进企业营销效果、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市场营销竞争力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因此市场营销竞争力这一要素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将关系到市场营销竞争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根据内在结构组成情况构建成有机整体,从而为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借鉴,促使企业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逐步构建新的产品研发方向,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浅析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衡量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应当从企业参与市场过程中获得的营销绩效作为切入点。一般说来,能够与企业市场营销绩效相挂钩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五大类,其一是企业开发和创新产品的能力,包括R&D投入占企业营销额的比重情况、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成功率,以及新产品创造的营销额能占到企业营销额的比重情况等信息;指标其二应当为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包括企业研发产品的合格率、优良率,以及产品在研发后推向市场创造的效益增长率、产品在创新后推向市场进一步创造的效益增长率,当然,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的满意率也要计入指标的考核;第三大评价指标属于企业管理品牌和营销传播的能力,涵盖着企业主打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情况,包括著名品牌产品占企业全部品牌产品的比重情况,新品牌产品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等信息;其四是供应链和销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反映着企业产品采购的优良率、准时率以及周转率,包括产品最终的销售回款率,涉及到企业所产产品利润率的大体变化情况;第五点评价指标要素,即服务与客户关系的管理能力,需要考察企业提供服务营销培训时间占到企业培训时间的百分比、服务销售占企业产品实体销售的比重等情况,主要是为了查看企业员工服务与产品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就是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二、浅析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医保反欺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SPO模型,构建了医疗保险反欺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体系对三个样本地区医保反欺诈效果进行实证评价。方法运用专家咨询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构建出的医保反欺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随后实证评价发现,样本地区的医保反欺诈效果逐年上升,但存在一些问题。结论从医保反欺诈队伍建设、定点医疗机构反欺诈培训、面向群众医保反欺诈宣教等方面入手,积极解决现存问题,以提高医保反欺诈效果。
关键词:SPO模型;社会医疗保险;反欺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社会医疗保险反欺诈(以下简称“医保反欺诈”)工作,对欺诈骗保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据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各地查处违法、违规、违约机构40.07万家,查处参保人员2.61万人,追回医保基金223.11亿元。从短期来看,随着查处机构、个人以及追回基金的增加,医保反欺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长期来看,仅依靠查处机构、个人数量等指标无法充分体现医保反欺诈的效果。此外,全国各地目前尚缺少一套医保反欺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准确评价医保反欺诈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构建一套科学的、全面的医保反欺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够成为评价医保反欺诈效果的工具,为规范医保反欺诈工作提供支持。
1理论依据
SPO模型(结构-过程-结果模型)自1966年由Donabedian提出后,主要用于医疗服务质量评价[1]。大部分学者利用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进行医疗卫生质量评价[2]、护理质量评价[3]等,还有部分学者将其用于监管效果评价,例如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评价[4]。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评价与医保反欺诈效果评价在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SPO模型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评价对本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SPO模型中的结构维度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医保反欺诈的要素构成框架,涵盖医保反欺诈的各种参与要素;过程维度可以从时间角度体现医保反欺诈工作的各个阶段情况;结果维度是结构与过程的综合体现,可以反映医保反欺诈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依据SPO模型,将医保反欺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拟定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
2指标体系构建
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引言
海洋不仅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生物资源,因此对海洋的有效利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长久以来粗放型经济模式的负面影响,海洋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矿产资源受到无节制开采,不利于海洋资源的高效率利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也违背了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报告提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基本方略之一。由此可见国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资源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一环,在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方面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署扩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审计范围,将其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领域。同时,在2008—2012年的工作发展规划中就已经肯定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地位,并列为六大重要审计类型,而海洋资源审计作为环境资源审计的分支之一,是政府开展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海洋资源审计能够找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明确现有海洋资源环境的优势,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方向。然而海洋资源审计现有问题和优势有待深入研究,审计结构有待健全,其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因此研究海洋资源审计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实践动态
早期学术界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散见于资源审计的研究中,将海洋资源审计看作是对政府、企业等单位海洋资源管理系统及行为的评价工具,通过审计对政策、行为进行系统性评价,确定是否达到法律和政策目标的要求[1]。随着海洋资源理论的不断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海洋资源审计进行了研究。关于海洋资源审计内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审计业务类型的角度出发,认为海洋资源审计包括海洋资源财务审计、海洋资源合规审计和海洋资源绩效审计[2-5]。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具体到海洋资源审计,主要包括海洋资源重大决策事项、海洋资源管理情况、海洋资源法规政策执行情况、海洋资源资金管理情况和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5-11]。上述两种观点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实质相同,即按海洋资源审计内容确定自然资源审计各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归类到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关于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指标,不同学者在国际审计组织(2001)所提出的海洋资源审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研究。马仁锋等[12]构建了包括“港口数量、省重点海水增养区养殖面积、沿海星级饭店数量及出租率”等指标在内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Barringtonetal.[13]归纳整理了海洋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认为审计内容应包括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理念、科技能力等有水资源利用保护有关的行为。Vilanova和Filho[14]构建了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张宏亮等[15]采用军令状式打分法、期初比较打分法建立了包括“海域面积、海洋水质达标率”等在内的海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夏丛芳等[16]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了海洋资源审计的定性和定量指标。陈波[17]认为海洋资源离任审计指标体系应结合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初始指标和次生指标,同时构建了包括“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盐田面积”等指标在内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商思争等[18]采用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自然岸线、海水增养区、鱼类总量、海洋油气区”等指标的体系。综上所述,研究海洋资源审计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多,理论界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细致研究,对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普遍被包含于资源审计的研究中,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取得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目前尚缺在特定的审计目标下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研究,尤其缺少对海洋资源审计结果的衡量与呈报。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准确评价中国海洋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我国海洋资源当前的利用问题,丰富海洋资源审计的研究内容,系统性地完善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三、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
(一)理论模型。PSR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统计学家提出,后经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完善,将其运用于资源审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选取,并融合责任审计进行绩效评估。安家鹏等[19]、房巧玲和李登辉[20]也以PSR模型研究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价指标,可见已有学者在资源审计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运用了PSR模型。基于海洋资源审计的发展和其评价指标尚未建立的现实,Reed[21]在海洋资源审计中采用PSR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内海洋资源的状态与其承载的压力,衡量资源是否被过度开发利用。PSR模型的原理是人类以各种方式向资源环境索取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减少资源储量,改变环境质量,受到改变的资源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推动人类针对资源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意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二者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压力(P)———状态(S)———响应(R)”的作用关系。压力是指资源环境所需背负的人类利用资源环境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需求,包括物质消费、资源消耗和经济、社会活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状态是指一定时间内资源数量和环境状态的情况,包括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响应是指社会针对资源环境的变动做出响应,通过一系列行为预防、阻止、减轻资源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同时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救。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的减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资源环境的压力降低,同时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的保护使响应增加,最终改善资源环境的状态;相反,环境污染的增加和资源的低效利用使资源环境的压力上升,此时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生态保护不全面会使响应下降,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状态恶化。因此,建立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明确海洋资源保护治理和利用管理的结果(S)和影响因素(P和R)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压力、响应和状态分明是事前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导向等对海洋资源进行调节,随后通过海洋资源的反馈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和治理,最后形成了海洋资源的最终状态。PSR模型从三个维度出发,反映互动关系,系统性地完善海洋资源审计的评价理论体系,拓宽海洋资源审计开展模式,从不同维度对海洋资源利用管理情况和影响因素做出量化的评价。(二)指标体系构建。1.构建原则。(1)全面系统与重要性原则海洋资源审计要求全面系统地评价海洋资源的利用状况,因此选取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时根据全面系统这一原则,统筹兼顾、宏观全面地反映海洋资源的利用情况。但过多的评价指标会显得杂乱而没有重点,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因此,在指标设计时要考虑海洋资源的特色,既全面系统又有所侧重地选取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2)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定量和定性的指标选取方式中,定性指标是定量指标的依据,定量指标是定性指标的具体化,二者之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构建出来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海洋资源利用情况。(3)动态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国家关于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政策不断更新调整,海洋资源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需要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做出相应的变化调整,使指标选取具有动态变化性。同时,在动态性的基础上满足可操作性,与实践工作紧密连接,紧扣实际。(4)统筹协作原则海洋资源审计的实施对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各个地域的海洋资源也不尽相同,需要在建立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时统筹不同技术力量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并考虑协调统筹相关区域的情况综合全面地评价。2.指标体系设置。虽然学术界对海洋资产负债表的设置和基本框架的观点各有不同(如耿建新等、胡文龙等、陈艳利等、封志明等、黄溶冰等),但全国各地(如辽宁省、河北省等)都陆续开始了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实践探索。从实践探索来看,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能够体现海洋资源数量的变动情况、海洋污染物排放情况、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以及海洋污染治理情况等信息,为本文设计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来源和参考。在征求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和审计专家的意见后,根据海洋资源审计的审计目标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1)压力准则层(P)根据海洋资源审计的审计目标,即为合理利用保护海洋资源提出合理建议,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均衡,笔者在压力准则层下设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经济发展压力要素层(安广实,程月晴,陶宇)。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生态环境,通过生产活动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大。海洋资源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资源的索取(房巧玲,商思争,李雪)。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要素层涵盖了海洋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资源的消耗。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包括工业用水消耗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海域使用面积比、海洋矿产开采率、海洋捕捞率和人均海域面积。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用辖区石油、金属、酸、碱、固体废物等排放总数量除以GDP总量,该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压力包括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城镇化率、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海洋矿产能耗和万元渔业增加值海洋捕捞量。其中,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该指标越大,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道路的可能性越大;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用水量除以年主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或国有企业的增加值,反映工业企业对水资源的需用数量和管理效率。(2)状态准则层(S)状态反映海洋资源环境在压力因素和响应因素影响下的最终状态,是治理的结果。我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例如空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等,可以选取普遍代表性的海洋资源环境指标进行考量(陈献东,刘长翠,张宏亮)。考虑到现实计量的难度以及指标通用性等原因,笔者选取了海洋资源状态和环境状态两个要素层。海洋资源状态包括盐田面积比、海洋动植物数量变化率、海洋矿产存量变化率、岸线系数、湿地面积比和海洋旅游区面积比。其中,岸线系数即岸线长度除以沿海地区陆地面积,系数越大,岸线资源利用的空间就越高。环境状态包括重点岸段侵蚀率、清洁海域面积比、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数量。(3)响应准则层(R)近年来我国对海洋资源环境问题愈发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并由政府部门贯彻实行,因此响应准则层主要考量政府部门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中所履行的责任(黄溶冰,曲婧,李梦妍,杨元丰)。目前,政府从制度、人文、投资等方面加强对海洋资源环境污染的治理。另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成果也是政府对海洋资源环境处理问题的反映,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方面构建相应准则层的具体指标。同时,考虑到指标的通用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响应准则层下设投资响应、资源环境保护响应、制度响应和人文响应要素层。投资响应包括海洋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和专项资金利用增长率。资源环境保护响应包括海洋保护区面积比、海洋污染治理率、工业污染物处理率和临海废水排放达标率。制度响应包括海洋资源政策的符合情况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其中,海洋资源政策的符合情况属于定性指标,评价针对海洋资源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划、是否符合海洋资源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否统筹区域海洋资源管理部门。人文响应包括公众对环保的满意度和领导干部参加资源环境保护培训的比例。其中,公众对环保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打分评价。综上所述,笔者拟构建的一般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海洋资源情况各不相同,尤其是海洋矿产和海洋能源,每个沿海地区拥有的海洋矿产种类不同,海洋能源储量各有所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需要建立普遍适用的基础体系,还需要根据各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的不同建立特殊的指标体系,对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不到的地方进行补充。特殊指标体系针对区域海洋资源的特点灵活设计,指标主要为海洋石油等各海洋矿产和能源占总能源消耗比,计量当年能源消耗量的比重,诠释能源结构。
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摘要:建构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高校线上教学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设置教学平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学习监控、课后总结等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构建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线上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线上教学是在网络硬件设施下,凭借着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实现远程、即时、同时以及互动的教学和学习的一种网络教学方式.[1]本文建构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使线上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教师及学生的诉求,为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服务.
1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
1.1偏重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评估学习能力线上教学是一种更偏重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布置学习任务,上传学习资料,进行必要的直播或录播,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电子资料、看直播或者直播回放等各种形式进行远程学习.脱离课堂这种固定场所的面对面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1.2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造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提升教学质量过程中的作用.[2]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且要重视教师课程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及时反馈,为后期的教学方式提供借鉴;重视对教学手段的评估,评估软件是否适合应用于该学科的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
2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师范生品德》研究的思考
多年来,师范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师范生的品德评价问题。因为师范生的品德的水准、质量,不但是关乎他自身,而且关乎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问题。但由于评价研究和操作中的思想、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评价的随意性比较大,系统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导向作用不稳定、不明显,甚至“倒向”,当然也难于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对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利弊得失的总结,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充分注意了“兴利除弊”,构建了适于我校的、比较理想的师范生品德评价体系。
一、构建评价体系中,分解目标采用的方法
目标分解是建立《师范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途径,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们在分解目标时,综合运用了几种方法。
首先,在一级指标的确立上,我们充分考虑一级指标的全面性,采用了“从列出被评教育客体的属性入手,把对他起作用的全部要素作为项目”,建立起一级指标。就是说,一级指标包含了师范生品德的全部基本要素。我们认为,如果一级指标残缺,那么整个评价体系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科学性。只有一级指标的全面,才能使二、三级指标有所依附,从而有可能保证其科学性。
其次,在二级指标的确定上,我们充分考虑了二级指标的本质性。采用了“从内涵分析入手,抓住被评客体的一些本质属性,把这些属性确定为评价项目”,建立起二级指标。就是说,二级指标的确立,是在抓住一级指标内涵中的本质属性,经过选择而确定的。它应该是在这些本质属性中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力的。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基本达到一级指标的要求。
再次,在三级指标的确定上,我们充分考虑了三级指标的概括性和可测性。采用了“从被评教育客体的属性入手,把对他起作用的全部要素列出来”,然后加以适当的概括,建立起三级指标。这里,三级指标不能具体到列出十分具体的言行、表现。因为“十分具体”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但难以达到“简明”。从另一角度说,它也失去了可操作性,也难以达到二级指标的内容要求。因此,我们认为,确定三级指标,“具体”的“度”要把握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要有一定的可测性。
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以产权改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现代化进程已经全面启动。流通现代化的普遍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凭借流通创新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针对这一最新动向,有关流通现代化的研究活动也已经全面展开,但大都局限于一般化的定性分析。由于流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动态系统,对驾驭它的方法和思路必须实现从传统定性分析到精确定量分析的重大转变。
自2001年启动有关中国流通创新科研项目以来,流通现代化的程度如何评价、如何量化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报告研究和尝试建立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分析框架、评价标准和方法论,为定量化分析和测定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或实现程度,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研究设置流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运用这一指标体系测评流通现代化的程度,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项不同的任务。由于多年来中国相关统计数据缺失严重以及条块分割等体制原因,使得研究和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和跟踪监测体系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本报告还只能将重点放在如何设置这一指标体系,如何选取各项指标等问题上,并就一些基础性、方向性的框架设计思路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还不可能将重点直接放在流通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全面测评之上。因为,即使有了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也需要积累、占有足够多的、可供中外比较的数据资源才可能全面测评。这个基础性条件,目前还不具备,故需要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主管机构和专业协会的广泛介入和参与。但尽管如此,本报告中仍将运用某些指标或尺度,对中外流通现代化的程度进行适当的比较研究,并得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一、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英文“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1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分层次、分阶段的历史过程,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综合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表达着一种向前和进步的发展趋势,并将这种趋势动态地展示为一个历史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就当代来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流通现代化是这一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为了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要求。为将这一要求具体落实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派员参加,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在市统计局、科技局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指导配合下,对“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参照系(本文仅限于治安安全)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南京市“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框架。
一、关于“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
对一个城市而言,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而城市安全,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招商资源。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正是为了营造城市安全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参照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结合维护城市安全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应由三个基本概念组成:
1、城市
所谓城市,《辞海》中规范的解释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2、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