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8:26: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评价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评价体制

绩效评价完善体制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新形势下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基本思路;新形势下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对策思路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地区格局和政治中心地位角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官僚制组织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难以在行政资源配置、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争避免片面追求形象业绩,建立政府绩效综合评价制度、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绩效考评制度、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建立公共政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以考评结果实效化运用为目的,建立绩效考评问责制度、增强政府管理应变性,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要求,实施政府绩效战略、强化政府绩效评价职能,加大绩效评价力度,实施评价结果实效化运用,完善体系激励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为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课题。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政府行政适应形势变化,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建立政府绩效综合评价、公共政策评价、项目绩效评价、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是新形势下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深入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形势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思路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国际经济市场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国际上,经济发展地区格局和政治中心地位角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得到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水平增长。但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和谐、官员贪污腐败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愈加突出。行政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更加复杂,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使稀有资源消耗过多,导致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保障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官僚制组织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难以在行政资源配置、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求政府行政部门放下官僚架子,改变命令式行政方式,期待政府廉政清洁、求实高效、重民心、顺民意。渴望通过宏观调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已是社会民心期望所向。特别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已显露端倪,市场经济的利益是图已酿就“市场失灵”,政府作用凸显重要的时刻,政府如何在这场严重经济危机中审时度势,领导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渡过难关,战胜危机。形势的变化为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政府管理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性和高超的技能性。同时也为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行政由“行政命令”向“民主法制”的转化提供了大好契机。

毋庸置疑,政府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一种有效工具和基本手段,它已逐步形成一种世界性潮流,成为政府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以行政管理的常态方式和基本手段,不断渗透到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行政评价已开始转向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轨道。评价主体多元开放、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广泛参与、评价技术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评价主题以公民意志为导向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行政评价的发展动态。实践充分显示,行政评价既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工具,又是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的革命,坚持绩效导向,从崇拜权威到注重绩效;坚持公民导向,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坚持结果导向,从重投入到重结果。

一、新形势下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完善评价体制确立制度权威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教育评价活动的几种主要形式;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主体评价;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评价标准;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的矛盾;解决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评价活动、学校内部教育评价活动的目的是强化教育教学效果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政府等机构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评价活动、公众的教育评价活动、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实际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教育权威机构在社会群体中居于最高位置、教育权威机构内部层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完善教育权威评价制度体系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教育权威评价活动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具体主体是政府等机构,其评价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的矛盾是造成当前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完善评价机制,确立制度权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教育权威;评价;矛盾;制度

建国60年来,特别是在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育的普及程度,受教育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整个民族教育程度的提高等方面都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无法企及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且呈多元化,教育发展本身存在着一些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方面,甚至在社会上引起部分群众的诟病。

我国是政府办教育,教育事业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因此,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教育发展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或者说,各级政府部门衡量教育发展的准则是什么?这不能不涉及教育评价活动,尤其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权威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优劣的标尺。教育评价对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卓有成效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教育评价活动及格局进行理性反思,尤其在评价论的视域中审视教育权力、行政等部门开展的教育权威评价活动,有助于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克服教育评价活动的盲目性,推进教育评价活动及教育的深入发展,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查看全文

完善评价体制确立制度权威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教育评价活动的几种主要形式;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主体评价论;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评价标准;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的矛盾;解决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是政府办教育,教育事业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学校的教育评价活动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活动是我国教育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一、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标准作为评价要求、公众的教育评价活动公众的教育评价方式是“无机方式”、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实际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现实主体是教育权威评价机构现代社会中、教育权威机构的“两重性”之间的矛盾、教育权威机构内部层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完善教育权威评价制度体系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教育权威评价活动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具体主体是政府等机构,其评价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的矛盾是造成当前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完善评价机制,确立制度权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教育权威;评价;矛盾;制度

建国60年来,特别是在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育的普及程度,受教育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整个民族教育程度的提高等方面都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无法企及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且呈多元化,教育发展本身存在着一些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方面,甚至在社会上引起部分群众的诟病。

我国是政府办教育,教育事业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因此,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教育发展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或者说,各级政府部门衡量教育发展的准则是什么?这不能不涉及教育评价活动,尤其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权威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优劣的标尺。教育评价对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卓有成效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教育评价活动及格局进行理性反思,尤其在评价论的视域中审视教育权力、行政等部门开展的教育权威评价活动,有助于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克服教育评价活动的盲目性,推进教育评价活动及教育的深入发展,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查看全文

企业内部调控评价体制建立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管理机制,规范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它不仅反映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需要,而且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业绩的评价和激励都纳入其中。所以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缺陷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现行的《审计准则》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地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内部化。而内部化的评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实施的。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最终要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这是比较理想的。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窄

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窄可以从德勤的调查报告中体现。德勤在2009年5月统计分析了上交所35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然后挑选了近40家沪深有代表性公司进行了重点访谈调查。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涉及房地产、航空与交通运输、金融业等八大行业。调查结果显示,82.35%的企业组织了内控梳理工作,35.29%的内部审计开始更加关注风险和控制,但是仅有17.65%的企业检查了其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可见,企业更加重视流程层面的控制活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这一重要基础,我国企业传统的“重管理轻治理”的现象依然无实质性改善,局限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和范围,缺少与管理相结合的过程。

查看全文

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制思考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与核心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通过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能改进不足,从而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可以说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有效管理好企业的关键一步。传统的评价指标一般集中在企业内部会计业务流程与处理工作上,但随着企业流通渠道的扩大与环节的复杂化,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显得落后与局限,企业的风险逐步增大。为了便于理解与认识,以及提高企业风险意思,笔者从当前基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构建中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使其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产生背景

2001年,资本市场最繁荣最发达的美国出现了欺诈丑闻案,安然、默克药厂、施乐、世界通讯等公司接二连三地曝露财务丑闻。这就标志着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失效,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企业内部要加强会计控制机制,增强劳动效率的安全性,避免财务失控。为了提高对政治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这一年美国白宫颁布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强化企业内部信息披露、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的监督、防止内幕交易、完善公司管理。同年美国“COSO委员会”(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加强了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与开发,于2004年初,正式对外公布了ERM(Enter-priseriskmanagement)框架。这一框架是在COSO委员会公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对目标与要素方面进行补充而完善出来的。[1]企业内部矛盾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与基础,企业的其他部门只有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与运行。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就是通过对基于ERM框架来探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从当前现代社会企业的角度来看,所谓ERM框架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就是指:“在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导航下,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高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贯彻的执行而制定并且人人参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二、基于ERM框架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成

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内部结构之一是ERM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它是企业或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整体从而达到控制各个组成部分。企业内部会计最终完成是依赖各个组成部分,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则依赖于企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效果与运行状态。可见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构成能从整体上研究分析企业的内部结构,从而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美国COSO委员会最初所抽取的内部控制体系由5个相关内容组成:监控、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杨有红也提出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5大组成元素:风险识别、控制环境、信息传递与反馈、内部控制措施、监督与纠偏机制等[2];ERM则把这5个元素细分为8大部分:目标制定、内部环境、事项识别、风险反应、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控等[3]。笔者借鉴COSO报告、杨有红的观点、ERM的看法,将基于ERM框架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概括为6个部分:风险评估与应对、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内部会计控制的信息与沟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目标制定与事项识别、内部监督等。在这6个组成部分中,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程序、方法、运行环境,这是所有部分中的基础,在内容上重视企业组织结构、治理环境结构、企业员工组成等;而风险评估则是企业或公司上市时对其会计进行监督与控制,也是其上市的保证,当其目标出现了偏差和错误,可以即时纠正与提示,是会计活动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活动是企业或公司上市所采取的行动,是控制会计的方法与手段,是整个企业或公司内部的会计控制系统的主体部分,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步骤与过程;内部会计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是企业与公司成为上市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机载体,是中心指挥站,也是控制各个部分的媒介;在这6个组成部分中,企业内部监督则是企业与公司上市时良好运行时的保证。这6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能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来达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现其服务的目标。

三、基于ERM框架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查看全文

中国外贸体制更改的回顾与评价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查看全文

论生态城市评价体制建构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

摘要:本文根据生态城市的墓本内洒,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探讨了**城市建设生态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宁、柳州、桂林、捂州和北海的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提出了时创建**生态城市的几点认识。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相应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环境的不断恶化,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已提出了建设“生态**”的目标,但与生态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和实施办法,使许多相关政策难以贯彻实施。本文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五城市为例,探讨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的获取方法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

一、**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的构建

1.1指标体系

从传统城市、田园城市到园林城市、人居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国内都制订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但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平衡对近远期要求等诸因素都存在很大的特异性和差异性,用一种评价体系及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城市显然是行不通的。

查看全文

打造高校生德育评价体制平台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查看全文

俄罗斯税收体制及评价探索

以俄罗斯经济转轨全过程为大背景,我们发现,税收体制改革在俄罗斯整体改革进程中始终处于联系其他诸项改革的枢纽位置,并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各个联结点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传导功能,是俄罗斯在独立后进行宏观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俄罗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俄罗斯税制的变迁

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税制改革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1998年的税制改革,以及1999年《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生效至今的阶段.

俄罗斯税制改革始于1991年末,当时,俄联邦颁布了《俄罗斯税法纲要》、《俄罗斯增值税法》、《俄罗斯企业和组织利润税法》、《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法》等税收法令,奠定了俄罗斯税制改革的基础。改革初期,俄税制共设置46个税种,实行联邦、共和国(州)、地方三级税收管理体制.

《俄联邦税收制度原则法》规定了税制结构及其实施的一般机制,还有税种及其计算和征收的办法,确定了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成为俄罗斯税制的主要法律基础.

俄罗斯这次税制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了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如规定对税务机关在扣押纳税人财产时须经法院判决,而且须请纳税人在场听证;而以往税务机关查封纳税人财产一般可自行决定,不必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二是对地方政府征税做出明确的规范,取消名目繁多的征收项目。三是为增加政府预算收入,尽可能地减少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取消企业以所得利润对生产和住宅进行再投资时获得的税收优惠;部分取消教育部门将其利润用于教学需求时所实行的利润税优惠政策;取消新闻媒体和消防部门在缴纳增值税和利润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对残疾人就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取消增值税优惠政策;减少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据估计,通过取消部分税收优惠,每年可为国家多增加近60万亿卢布的税收收入。(国家杜马认为不止这个数,应达到120万亿)。[1]1999年《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生效,标志着俄罗斯税制变迁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逐步减少税种,简化税制结构,同时降低主要税种的税率,比较成功地改变了原有税制的混乱状况。2000年7月,《税法典》第二部分获得通过,2001年1月1日开始生效。该部分是对各主要税种的具体规定和细化,主要涉及新的增值税、消费税、自然人收入税和统一社会税等四大税种.

查看全文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自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外贸统制专营时期~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一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三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放权过渡时期~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一年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年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的留成外汇;二年月,明确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三年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年下半年至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多家,比年增加了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二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