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7:1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平衡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平衡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论文

<摘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查看全文

空间发展不平衡战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西部各省由于受到地理区位条件的影响,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很大的起色、中部和西部的经济较之东部都不发达,而国家本着战略的眼光,选择了西部大开发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研究

2019年,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17个、广东省继广州、深圳之后第3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据统计,2019年佛山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6.92亿元、6044.62亿元和4549.48亿元,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56.2%和42.3%。这充分说明制造业是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重要动力,也是佛山打造中国经济强市的有力支撑。佛山现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五个区(以下简称佛山五区)。早在2002年佛山辖区南海、顺德等撤市设区之前,全市经济就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时顺德、南海经济优势明显,与东莞市、中山市号称广东四小虎,而辖区内的禅城、高明、三水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这种状况延续至今。从佛山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有待加强。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研究佛山五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对佛山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区域发展实证分析

佛山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佛山五区的面积数据为:禅城区154km2、南海区1072km2、顺德区806km2、高明区938km2、三水区874km2。2019年年末,五区常住人口为:禅城区120.87万人、南海区303.17万人、顺德区278.32万人、高明区44.96万人、三水区68.55万人。可见,南海区是佛山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其常住人口为高明区的6.7倍、三水区的4.4倍。——经济总量分析。根据佛山五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梳理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可大致反映五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9年佛山五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均值为2150.12亿元,禅城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均低于均值,极差2651.60亿元,标准差1041.24亿元,表明五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分布很不均衡。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2019年佛山五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均值为142.22亿元,禅城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均低于均值,极差204.31亿元,标准差87.50亿元。南海、顺德两区均超过240亿元,占五区预算收入的69.23%,南海区预算收入为高明区5.8倍、三水区的3.7倍;顺德区为高明区的5.8倍、三水区的3.7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9年佛山五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均值为685.20亿元,极差972.92亿元,标准差407.52亿元。南海、顺德两区均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09%,高明、三水两区低于平均水平,南海区为高明区的7.6倍、三水区的4.6倍,顺德区为高明区的7倍、三水区的4.2倍。从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来看,2019年佛山五区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的均值为3369.56亿元,极差5209.63亿元,标准差2258.80亿元。南海、顺德两区均超过5500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66.55%,南海区为高明区的12.5倍、三水区的6.2倍,顺德区为高明区的12.7倍、三水区的6.3倍。从进出口总值来看,2019年佛山五区进口额均值为219.04亿元,极差363.9亿元,标准差174.2亿元。南海、顺德两区占全市进口总值的77.05%,南海区为高明区的16倍、三水区的9.4倍;顺德区为高明区的14倍、三水区的8.1倍。从实际利用外资来看,2019年佛山五区实际利用外资均值为10.23亿元,极差15.13亿元,标准差5.81亿元。南海、顺德两区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5.75%,南海区为高明区的6.7倍、三水区的1.8倍,顺德区为高明区的7.3倍、三水区的1.9倍。分析经济总量发现,佛山五区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顺德区、南海区位居全市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六到七成,是全市经济的领头羊;禅城区作为佛山市政府所在地,经济总量处于中游水平;而三水区、高明区的经济总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位居全市第四、第五位。——产业结构分析。高明、三水两区第二产业比重超过70%,南海、顺德超过50%,而禅城区则以第三产业为主,比重约64%。这种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禅城区作为市政府所在地,是五区中面积最小的区,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最优发展战略。而南海、顺德两区的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已具备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比重上升是产业结构演进的结果。高明、三水两区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有必要突出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加快追赶速度。——增长速度分析。从2011—2019年佛山五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上看,高明区、三水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分别为9.61%和8.20%,高于南海区的6.54%、顺德区的6.79%。一般预算收入、支出的增速也呈现相同的态势。主要原因是三水、高明两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南海、顺德两区。在统计意义上,三水、高明两区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越南海、顺德,也与两区的基数较低有关。

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区位条件来看,佛山五区中,南海、顺德两区毗邻广东省会广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自然和人文优势明显。而高明、三水两区则位于广(州)佛(山)地区的西南、西部,区位条件略逊一筹。从基础设施来看,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硬环境,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佛山五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仅以2019年等级公路里程数为例,南海区、顺德区分别为1726.9公里和1329.7公里,高明区、三水区分别为712.9公里和1070.2公里,极差高达1014公里。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1—2019年,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四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22.65亿元、6638.13亿元、3307.72亿元和5399.13亿元,极差高达5614.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的巨大差距,无疑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外贸出口来看,外贸出口对地区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直接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和增速。分析2019年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四区的出口总值情况发现,差距达到1340.5亿元。可见,外贸出口水平也是影响佛山五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平衡发展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诠释财政制度调节与城乡平衡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财政政策在制约农村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调整财政政策是实现城乡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财政政策;农民;农业;农村;平衡发展??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农业没有实现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农民不增收,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和改善,农村经济不繁荣,社会不稳定,必将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调整宏观财政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宏观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农业支出情况不甚理想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增强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目前,财政支农的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财政农业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有资料表明,1978年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例为13.4%,1990年下降为10%,2001年仅为8%。可以说,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总量是低水平的。(2)地方财政支农的绝对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1年为9.6%,1995年为7.9%,到2000年下降为6.6%。(3)地方财政支农预算的执行存在重大偏差。在实际执行中,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在预算安排已经减少的前提下,在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甚至截留、挤占、挪用支出资金,这就从资金总量上削减了地方财政支农的规模。?

查看全文

欧盟区域发展不平衡论文

从区域发展趋同和趋异理论出发,首先说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欧盟新老成员国各自的区域发展问题,欧盟区域政策的现状成果及其成因,并剖析由此产生的欧盟东扩对欧盟提出的挑战和压力,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欧盟区域政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政策结构基金凝聚基金新成员

一、欧盟内部地区现状分析

1、老成员国的问题

欧盟内部发展不平衡既存在于成员国内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于成员国之间。

从成员国内部来看,人口密度、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生产力结构、就业水平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差异。

查看全文

发展加工贸易推动贸易平衡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查看全文

财政政策调整与城乡平衡发展综述

摘要:本文分析财政政策在制约农村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调整财政政策是实现城乡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财政政策;农民;农业;农村;平衡发展オ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农业没有实现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农民不增收,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和改善,农村经济不繁荣,社会不稳定,必将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调整宏观财政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宏观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农业支出情况不甚理想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增强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目前,财政支农的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财政农业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有资料表明,1978年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例为13.4%,1990年下降为10%,2001年仅为8%。可以说,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总量是低水平的。(2)地方财政支农的绝对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1年为9.6%,1995年为7.9%,到2000年下降为6.6%。(3)地方财政支农预算的执行存在重大偏差。在实际执行中,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在预算安排已经减少的前提下,在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甚至截留、挤占、挪用支出资金,这就从资金总量上削减了地方财政支农的规模。

查看全文

实施科学调控下的不平衡发展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远远强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也与中国区域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关系。中国未来的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与区域配置资源效率的提高,还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978年以来的区域改革,符合转变区域发展方式的要求

1978年至今,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一是所有区域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各个区域之间只存在快发展与慢发展甚至更快发展与快发展的差距,而不存在有发展与无发展的差距,每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活力都爆发出来;二是地方政府推动区域发展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各地都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资模式,区域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三是引进的大量外资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在沿海结合以及放开沿海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沿海经济带来新的驱动力,沿海地区逐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发挥领先作用;四是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广东模式等等,能够顺应市场需求趋势,主动推动产业升级的区域发展模式迅速脱颖而出并优先发展;五是在资源需求推动和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资源开发型省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能力;六是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性增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都出现规模化流动的趋势;七是城镇的地域空间不断扩张,城镇密集区域正成为汇集经济要素的有效集聚区域和加快发展区域,并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和城市带;八是新的地域经济组织形式不断生成和扩大,园区经济正成为各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进区域,产业集群成为企业地域组织的有效模式;九是区域经济逐步向先行区域在全球范围组织资源与要素的趋势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先行区域的企业不断走出去,在全球化过程中整合国外的研发资源或者购买国外的矿产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与以往的计划经济相比,自1978年以来的区域改革与发展带有两个转变的典型特征:一方面,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突出表现在区域发展驱动力的改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表现在区域发展思路的改变。这类自上而下改革与发展导向的改变,符合转变区域发展方式的要求。然而,随着区域改革的推进,沿海与内陆的区域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区域差距扩大表现为社会成员在同等条件下获得不同的报酬,带来明显的社会不公平,造成一定的区域性矛盾;落后地区居民更容易受到物价上涨的冲击,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实际福利水平差距更加明显;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使得内地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对全国投资与消费规模的扩大造成影响;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制约,使内地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在世纪之交,国家相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希望进一步推进内地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希望沿海地区继续率先实现现代化。

新阶段,全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必要进行新的调整,应对区域政策目标做适度转换

从2007年年中起,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逐步减少,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遭遇到较大的困难,沿海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调整和转型;而在物价上涨的形势下,内陆一些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地区和移民地区的经济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在这种状况下,今后全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必要进行新的调整,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科学调控下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查看全文

海尔非平衡有序动态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OEC管理法;斜坡球体定律;领导素质及人力资源赛马机制;SST市场链体系;“休克鱼”理论;其它管理提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OEC管理法中的“一核心”、“三原则”、“四阶段”、要使产品保质保量,每个员工的素质都尤其关键、文化不同,落实这种管理可能会“水土不服”、竞争上岗选人才,“赛马场上挑骏马”,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对一件事一抓到底的韧劲、树立“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企业靠得是一套良好的机制来管理自身等,具体请详见。

海尔集团15年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高速稳定增长,从一个濒临倒闭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其经验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成功管理范例。这里笔者就海尔管理等层面,试作一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张瑞敏介绍: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情况十分混乱,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海尔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海尔采取了“市场链”。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我们来看看海尔几种成功的管理模式——

一、OEC管理法。“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的缩写。其内容: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据说海尔就这样一直进行了16年,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准备放弃的迹象!

查看全文

财政政策调整与城乡平衡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财政政策在制约农村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调整财政政策是实现城乡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财政政策;农民;农业;农村;平衡发展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农业没有实现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农民不增收,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和改善,农村经济不繁荣,社会不稳定,必将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调整宏观财政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宏观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农业支出情况不甚理想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增强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目前,财政支农的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财政农业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有资料表明,1978年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例为13.4%,1990年下降为10%,2001年仅为8%。可以说,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总量是低水平的。(2)地方财政支农的绝对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1年为9.6%,1995年为7.9%,到2000年下降为6.6%。(3)地方财政支农预算的执行存在重大偏差。在实际执行中,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在预算安排已经减少的前提下,在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甚至截留、挤占、挪用支出资金,这就从资金总量上削减了地方财政支农的规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