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准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7:04: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评估准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评估准则

新评估准则的难题与瓶颈

自各项评估准则以来,我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各项评估准则,包括组织评估师参加新准则的培训班、组织各层次的评估人员参加公司组织的新准则学习和讨论,并将评估准则的要求深入贯彻到每一个评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评估准则对于提高整体执业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指引和规范评估执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在执业过程中,以及参加评审会阅读其他机构出具的报告时,也碰到一些,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对准则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方面

(一)关于评估方法的选用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八条)

评估方法的选用,应恰当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唯一使用的方法。实际操作中存在这种情况,企业,尤其是其上级主管部门,一味强调用两种方法,但是没有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有些项目本身就只适合用一种方法的,评估师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迫于压力,导致生搬硬套地拼凑出第二种方法来(通常是收益法),明显降低了报告质量。另外,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如何形成合理评估结论也是一个难点。是选其中一个结果还是在一个结果的基础上调整,还是将各评估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如果用加权平均,如何确定权重又是一个难点。

(二)关于控股权和少数股权因素产生的溢价或折价问题以及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难点在于如何量化的问题上。这两方面的定性分析,都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实际操作上也只能不考虑这些因素对评估值的影响,只是披露相关问题,供报告使用者自己去考虑调整。如果对这两条的运用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有所细化,评估师在操作中才有可能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来。

查看全文

公共政策成败评估准则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而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这一概念表述了公共政策的主体、手段、目的,尤其突出其目的性。

公共政策的目的性表现在公共政策的成败上,这就使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缺少政策评估,一项政策就不能称之为政策。公共政策评估如何进行,即公共政策评估都有哪些标准,以此对公共政策成败做出判断,本文试就其作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的界定

尽管目前对政策评估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政策评估的概念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和普遍认同的定义。

陈振明认为,所谓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林水波、张世贤认为,政策评价是“有系统地应用各种社会研究程序,收集有关资讯,用以论断政策概念与设计是否周全完整,知悉政策实际执行情形、遭遇的困难,又无偏离既定的政策方向;指明社会干预政策的效用”。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分别对政策评估进行界定,综合各方观点,本文倾向于这样的界定: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加以判断,评定并由此决定政策变迁的活动。

查看全文

评估准则的问题与策略

一、《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第九条:“…机器设备作为企业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第二十二条:“了解对具有独立运营能力或者独立获利能力的机器设备组合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唯一使用的评估方法”也就是说,机器设备可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某企业单台机器设备,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收益,在预期未来也有良好的收益,按收益法进行评估得出的评估值,与调查该设备的市场价值相比,按收益法得出的评估值远高于按成本法得出的评估值,这样的结果易导致争议,按收益法评估的结果合理呢?还是成本法评估的结果合理?实践中应如何操作?

二、《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第十九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对机器设备的权属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查验”,在设备评估实务中。企业自行建造的设备,无发票、购置合同等权属证明,企业外购设备提供的购置合同、发票真假难辨可信度差,对设备的权属证明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建议评估准则中应对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仅对评估对象的价值发表专业意见,而对产权有无瑕疵、法律纠纷等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三、《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第二十一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利用其他评估机构出具的不动产评估报告时,应当对其不动产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合理加以利用”,在实际工作中,如引用其他评估机构评估结果,是否要先在报告中分析其评估结果是否合理,如有分歧,如何解决?同时如出现责任问题,资产评估师是否要承担责任。

四、《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第二十八条:“运用收益法评估不动产时,有租约限制的,租约期内的租金宜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租约期外的租金应当采用正常客观的租金”,比方说一个大型商场如果分几百个柜台出租,其租期、租金及租金增长率各不相同,如按本条规定操作,工作量非常大,是否可合并为按市场价来推算。并且如果是关联方之间租赁,其租金一般为非市场价,租约所确定的租金与市场价的差异,对评估值的影响非常大,按准则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进行评估是否合适,是否可采用市场价来推算不动产市场价值。

五、《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第十一条:“当不动产存在多种利用方式时,应当在合法的前提下,以最优利用方式进行评估”,在实务中最优用途与实际用途冲突如何处理?实际用途与法定用途冲突如何处理?最典型的例子:住宅楼的底层车库,一面临街,产权证用途为住宅,现在作为商铺使用,采用按实际用途进行评估,是否合理,与法定用途冲突如何解决?

六、《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第十六条的规定“因客观原因等因素限制,无法实施现场调查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判断,并予以恰当披露。”我们在实践中遇到有些企业已将一些旧设备变卖,资产处置损失已帐务处理,税务机关要求企业提供旧设备的评估报告,我们无法实施现场调查,是否可以依据本条的规定将无法实施现场调查这一情况进行披露,报告是否可出。

查看全文

当前公允价值的引入与评价

一、公允价值引入,相关者利益倍受关注

历史成本会计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记录的通常是资产的原始购买价格或其他形式的交易价格。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基于历史成本的财务会计足以向企业提供其所拥有的财产、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方面的有关信息,也足以为经济往来中的各方提供债权、债务等方面的有关信息。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份公司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而股份公司制的企业拥有更加分散化的产权主体,除了股东之外还有债权人、政府等多个产权主体。

这样,随着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发展,关注企业发展并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已成为一个人数众多、地域分散、流动迅速的庞大群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已不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是更关注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同时,因通货膨胀的冲击,历史成本会计的根本优势——可靠性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

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新的经营活动,也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成本会计体系的崩溃。许多投资者发现,历史成本会计的财务报告不仅不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会误导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然而在此之前,这些金融机构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却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充分说明将历史成本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式不仅不能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相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从1982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IAS16)开始,先后了一系列的有关不动产、租赁、养老金和企业合并等非金融工具项目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在2004年修订的IAS16《不动产、厂场设备》中,更是直接明确地规定了会计主体进行后续计量时,可选择成本模式和重新评估价两种模式。同时,经修订的IAS40《投资性不动产》也规定会计主体可以选择以成本减去折旧或者以公允价值(脱手价格)进行后续计量,而公允价值的变化应立即在损益表中确认。

查看全文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与对策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迅速发展的局面,而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促使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无形资产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资产价值,构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价值的重要部分。而中国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资产价值目前任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就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对策

一、概述

无形资产,顾名思义是指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但是必须依托实物而存在的对企业运营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的评估主要通过其创造的超额经济利益为依据,其中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非常困难。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性,其无形资产也具有独特的自身特点。首先,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其次,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高收益性;最后,存在方式上的依附性。

二、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现状

查看全文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论文

作为与注册会计师、律师并列的三大中介行业之一的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但其影响力及社会公众对行业的认可程度均不及另外两个中介行业,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今后评估业在我国应会如何发展呢?本文试就此做出回答。

1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的发展

1.1起步阶段(1989年——1990年)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9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共同了《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和《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同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了《关于在国有资产产权变化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若干暂行规定》。1990年7月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了资产评估中心,负责对资产评估项目和评估行业的管理工作。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工作的起步。

1.2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1997年)

1991年以国务院第91号令形式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同时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等评估行业基本法规、制度的起草和工作也相继完成。这些工作的完成,为建立我国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制度、资产评估资格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在初期阶段的快速发展。

查看全文

资产组规避成本加法缺点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产减值概述;资产组的运用带来的影响;减值准备转回限制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组的运用,对资产评估带来了一些启发、资产组的在资产评估中的引入和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成本加和法的缺点、有效地解决资产组合的分拆评估准确性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列举了七种迹象作为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标准、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无论是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还是将资产减值转回,都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下称“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将会给我国会计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样也给资产评估带来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分析,结合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浅析新会计准则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评估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评估影响

一、资产减值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这里导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同时还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些对资产评估都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二、资产组的运用带来的影响

查看全文

审计理念缺陷分析论文

一、更新审计执业理念的背景和意义

新审计准则体系中最核心的准则是以下4个准则: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4个准则的最重大的变化是启用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提高CPA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为此,CPA必须将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简单的审计理念,更新为新风险模型下的“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的审计理念。

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审计是为审后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鉴证业务,要求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CPA只有采纳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才能达到现行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一般原则的要求。本轮审计准则制定和修订力主“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需要通过完善审计准则、改进审计理念加以应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会计判断和估计以及非常规交易也日益复杂,一些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压力和动机曰益增大,加上内控失效使舞弊有可乘之机CPA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急需出台新的准则、采纳更先进的审计理念予以指导。

2.我国原制定的审计准则参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使用的是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已不能满足行业工作要求。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日渐明显,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导致实务中出现了只将“审计程序执行到位”即可的简单审计理念。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风险模型,研究出更能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新思路,据此修订审计风险准则及相关审计准则。

3.国际审计准则有了新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国际趋同上有新举措。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识别、评估和应对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于2003年底出台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启用新风险模型,改进审计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同时,还加紧修改了其他相关准则,目前已经了正式稿或征求意见稿。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不采纳先进的审计理念,不仅部分准则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由简单的项目难以满足CPA的执业需要,还将构成与国际审计准则的重大差异。

查看全文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论文

【摘要】2006年2月15日,注册师协会了48项审计准测,标志着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形成。而新审计准则体系与旧的审计准则体系相比,其审计模式基础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本文从风险审计模式的三种类型入手,结合对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分析,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而新审计准则是建立在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审计模式是审计目标、范围和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它回答了审计应从哪里下手、怎样着手进行审计以及进行审计的时间等。随着的,审计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根据审计切入点的不同,审计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账项导向模式、制度导向模式与风险导向模式。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适应不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与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编制与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能在源头上把握被审计单位发生舞弊及错误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又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风险导向模式、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以及改良风险导向模式。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所谓传统风险导向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了的制度导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导向模式中引入了风险测试,提出了从风险点切入的审计策略,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测试,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制度导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从交易项目报表测试综合成审计结论的审计方向,而且其固定风险的量化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不是相对客观的量化方式。

查看全文

审计风险导向运用论文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已在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推广使用。近年来,随着审计风险的日益增加,我国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对它的探讨越来越多,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审计准则的出台使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和推广势在必行。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1.审计理论方面

首先,在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上,学者们各抒己见:秦荣生(2003)将“风险”理解为控制风险;谢荣、吴建友(2004)认为,会计报表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副产品;胡春元(2002)指出审计风险为诉讼风险。

其次,还有许多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如:吴向阳(2005)、王会金(2006)等都对其运用的可行性及存在的困难做了全面分析,并就此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

此外,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正在同世界银行合作开发风险导向审计的课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专门成了一个实验室研究风险导向审计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