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6:53: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评估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评估体系

酒店质量评估体系研讨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营销学界开始关注并研究服务质量问题。服务质量是“一种衡量企业服务水平能否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工具”[1],是顾客期望与顾客感知之间的差距[2]。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被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领域。内部服务质量是企业员工或部门对内部服务的主观评价,它对员工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顾客满意度,最终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3]。企业必须足够重视内部顾客和内部服务质量。酒店作为典型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外部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竞争。由于提升外部服务质量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内部服务质量,因此酒店有必要了解其内部服务质量水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内部服务质量。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是企业了解内部服务质量的必要途径,然而目前关于内部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国外学者一般从内部顾客的需求[4]或内部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角度探索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价,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Hallowell设计的内部服务质量(InternalSE-RVQUAL)量表[5];国内学者大多在此量表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企业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价,但实证研究并不多[6][7]。有鉴于此,笔者拟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要素出发,探讨影响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的关键流程,并根据中国酒店特色设计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6家酒店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并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后提出酒店内部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要素包括使命感、对上级的评价、与同事的沟通、个人培训与发展、工作场所等5个方面[8],而内部服务质量的状况主要取决于组织制度、内部服务业务流程、组织的文化底蕴及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四个方面[9],可以通过工作环境设计、工作设计、员工选择与开发、员工奖酬与认同以及服务顾客的工具等方面进行衡量[3]。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以内部顾客对服务质量管理关键流程的实际感知作为衡量内部服务质量的标准。通过文献阅读和走访酒店高管,最终确定了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流程,具体包括打造质量文化、服务设计、与内部顾客沟通、服务质量评估、提供服务保障等,同时设计了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质量文化、服务设计、服务沟通、服务保障和服务评估5个二级指标,以及37个三级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了一些难懂的项目,剔除了一些影响不是很大的项目,最终确定了28个指标(见表1)。然后根据专家调查的结果设计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问卷,问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运用SPSS15.0分析数据。

(二)数据收集

查看全文

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摘要:构建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企业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指明工作方向,并能进一步激发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本文参考了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工作实践,认为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明确评估原则、核心指标和其他指标,并且进行多级核查。

关键词: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是将企业档案文化内在价值进行外现的过程,包括构建企业档案文化精神内涵和外现企业档案文化内核,具体包含三个层面[1],即开发企业档案文化产品、构建企业记忆、展示和传承企业档案文化。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是企业对自身及下属各级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评估的系统工程,包括评估实施主体、评估责任人、评估时间、评估实施流程、评估成员等要素。当前,构建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能为企业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指明工作方向,并倒逼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提质增效;其次能进一步激发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营造企业档案工作良好氛围;再次能助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归属感。笔者所在的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档案部门在稳步推进公司基础性档案工作的同时,按照《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十三五”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并自上而下构建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为公司开展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业务指导,并对公司下属各单位、各公司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提出具体要求。

1构建方式研究

1.1评估原则。一是按照公司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原则[2],强化总公司对下属各单位、各公司档案文化建设的指导与监督职责。省公司档案部门负责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方案的制定、监督和指导工作,对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的结果具有最终裁量权;地市级公司档案部门是整个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的核心,负责评估工作的上传下达,同时负责审核县(区)级公司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成果;县(区)级公司档案部门主要履行等级申报和接受上级公司档案部门的检查与指导的职责。二是依据《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目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行的目标管理原则,通过目标拆分的方式提高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效率,其核心是突出对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成果的评价。即明确总目标为做好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再将总目标拆分成若干个二级、三级的子目标[3],并根据职能要求指派不同员工完成任务,最后以员工完成工作的质量与整体的考核标准进行对比,不断提升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成效。尤其重视对档案文化产品、企业记忆和企业文化展示与传承这三类成果型指标的评价,三类指标各占20分,突出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者在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目标管理原则强调员工的自评与管理层的审核,因此在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与管理层需要根据评估体系进行自我评价与监督审核,确保工作始终处于目标体系的范畴中。三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在构建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策略。公司在评估体系构建之初,就对下属各部门、各公司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以问卷、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信息,明确下属各部门、各公司现阶段工作成果,分析其潜在需求。在此基础上,公司才着手开始构建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评估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起来的评估体系,能正确反馈当前的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未来的工作实践,既不会因为评估落后于实践使评估工作失去应有的价值,也不会因为评估超越实践而使目标任务难以完成。1.2核心指标。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指标是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而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内容建设与成果建设更是评估指标中的重点考察内容,可谓核心中的核心。内容建设包括档案文化产品、企业记忆和企业档案文化展示与传承三个部分,其中档案文化产品分为编研产品、工艺品和出版物三类[4];企业记忆分为历时型企业记忆和专题型企业记忆两种;企业档案文化展示与传承可在线下平台或线上平台完成。上级公司在对下属公司考核评估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建设要求进行评分。成果建设则是对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成果的社会认可度进行考察,从所获奖项、所受表彰、与经济效益四个角度分别进行[5],以“物化”的形式如奖状、证书、论文所登载的期刊等作为评估依据,避免成果的概念化与主观化。此举旨在鼓励公司将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果对外开放。1.3其他指标。除核心指标之外,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指标还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三类,设置这三类指标旨在优化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督促各公司重视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并落实有关举措。首先是组织建设方面,分别从人员安排、发展规划和资金投入三个角度评估组织建设的完备性,其中人员安排是组织建设考察的重点,它要求将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各层级的岗位职责中;发展规划和资金投入则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保障了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应有重视。其次是制度建设方面,制度建设不仅考察公司的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制度的制定情况,也评估企业文化相关制度和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与企业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推进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再次是设施建设方面,主要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硬件设施包括与档案库房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以及为满足企业档案文化建设需求配备的电子设备;软件设施是指与电子设备配套的、能够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软件与操作系统。1.4等级申报。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秉持自愿申报的原则,由下属公司向上级公司提交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评估材料,包括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申请表、自评得分表和相关佐证材料等。上级公司组织专家组统一对下属公司的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所列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给出相应的评估等级。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评估等级共有3A级、4A级、5A级三种等级,从低到高依次申报。1.5多级核查。上级公司对下属公司提交的申报材料有审核监督的职责和义务,核查一般包括专家组审查和申报时效期满后的复查两种形式。因企业存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专家组成员的构成也各不相同,如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的专家组包括企业档案工作负责人、党建工作负责人、行政管理部门人员、档案学领域专家以及电力领域专家。公司的评估结果具有五年有效期,因此在有效期到期前,下属企业需提前申报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复查工作,通过复查才能继续保有评估等级,否则会被要求进行限期整改。在整改后仍未通过审查的下属企业,其评估所取得的原有等级将会被取消。建立多级核查的评估体系,能够激励下属公司不断创新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形式,开拓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2构建成效分析

查看全文

个人信用中介评估体系研究论文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建设的现状

1.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比较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等建议。2000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实行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该制度的推行成为建立我国个人基本账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

2.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个人联合征信开始起步

我国已有一些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业务。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

3.个人资信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开始为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参考

查看全文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当前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绩效评估体系,同时明确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成就之间的对应关系,把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政务公开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是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和发展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关键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技巧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实现政府管理的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1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政府绩效评估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为尺度,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划分和评价的活动,由此可见,可续发展观和政府绩效评估两者之间存在着契合,两者相辅相成。

1.1科学发展观是政府绩效评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理论前提

查看全文

水利信息化评估体系研究

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在对水利信息化项目进行后评估的实践中,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可靠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水利信息化项目特征的深入分析,建立构建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水利信息化项目不同于传统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系统专业特征显著。归属水利工程项目纳入其管理体系之后,除了具有建设项目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a)缺少定量的项目目标。水利信息化项目因其自身特征在项目启动时只对项目的建设目标进行了定性的、较模糊的描述,建设目标难以量化,以至于无法详细、清晰地描述项目成果的特征。b)事前难以准确定义项目交付品质量[2]。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不仅要求拥有项目管理经验,还要求双方具备广泛而深厚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和相关水利业务知识,往往在项目启动前难以进行深入的调研,因此无法准确把握项目交付品的质量。c)绝大部分无法达到“交钥匙工程”[2]。水利信息化项目不是水行政管理单位(或部门)(甲方)对各承建单位(乙方)撒手不理的“交钥匙工程”,甲方在整个项目的参与程度与其项目完成质量的高低,甚至项目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甲方在信息化项目中的支持越大,参与项目实施的人员越多,特别是业务部门的支持越大,就越有利于项目的成功。d)受项目外其他信息系统影响。信息系统的信息源往往部分来自其他信息系统,因此信息化项目本身能否正常发挥预期的效果并达到设计的效益,通常受项目外其他因素制约;同时,本系统的信息能否顺利为其他系统所共享,间接实现项目的关联效应,同样存在不确定性。e)经济效益难以精准计算。水利信息化项目属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纯公益性建设项目,项目的财务经济性等要求主要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和招投标阶段落实,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涵义广泛,既包括直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是产生的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统计数据支撑,因此,水利信息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难以精准计算。f)需大量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受到机制体制的限制,水行政管理单位(或部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信息化项目运维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缺少足够的信息人才和经验,因此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各个建设部分都需要借助外部技术力量的支持。充分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殊性,以全面、准确地反映项目建设的完整情况及其效益和影响为目标,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应贯彻以下构建原则[3-5]:a)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目的设计的后评估指标,在理论上必须有科学根据,在实践上必须可行有效。确定后评估指标体系中任一单项指标,都应考虑此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所反映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科学地确定该指标的名称、涵义和口径范围。但是各项指标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要能切实发挥实际作用,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可收集的信息,对不实用或难以收集数据的指标不必采用。b)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特征。因此,构建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体系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系统。在保证完整性地原则下,充分考虑系统建设的全局性因素,选取能反映项目与社会经济资源结合的特点,与信息化发展、水利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的、能考虑到项目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的各种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估体系真正地反映项目建设中及建成后带来的各种影响。c)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为了能够全面细致地反映本项目情况,选取的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为了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问题,把定性指标量化,把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定量的结论。d)项目完成过程、项目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原则。水利信息化项目通常是一项覆盖范围广、涉及专业多、建设历时长的系统工程,大体上分为项目建设过程(包括前期、设计、实施、试运行、验收等各个阶段)、项目效益(包括社会效益、财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和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项目建设后评估的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项目建设的开展实施。项目的质量及效益如何,是检验项目决策及建设成绩的标准。项目效益是决定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整个项目后评估的核心内容。项目后评估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项目后评估的评估内容、方法的研究和指标的选择都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因此,只有将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客观的评估本项目。e)联系性和动态性原则。在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单项指标之间,都必须是相互衔接且相互联系的;同时,反映静态水平的指标与反映动态趋势的指标相结合,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的静态水平和动态趋势才能做出合理的评判。根据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征,基于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对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采用流程遍历分析方法[3,5],即首先对评估对象的建设过程和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对项目各阶段和具体环节展开详细分析找出关键因素,组成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建立指标体系包括以下3个阶段:a)系统分析评估对象。在建立后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首先对评估对象(项目)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估项目的目标、任务、特点、关键问题、影响范围等要素。b)初拟各项评估指标。在对项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目标按其内在因果、隶属等逻辑关系进行项目目标分解,并对分解产生的各层次项目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初步构成项目评估指标的层次结构。c)筛选并优化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上述内容建立起来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进一步筛选和优化,并综合采用合并、剔除、替换等手段进行优化设计,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广泛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综合运用各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后,最终确定项目的后评估指标体系。

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和指标含义

以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为指导,以流程遍历分析方法为手段,充分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征,参考国内工程项目后评估的常规做法以及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1],初步构建较为通用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明确指标含义。采用可扩展的树形多级指标体系形成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框架,即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包含若干个三级指标,等等。下层指标是上层指标的基础,上层指标由下层指标组成,指标层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承,最终得出本项目后评估的综合结果(即后评估结论)。后评估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即项目建设过程评估指标、项目目标评估指标、项目效益评估指标和项目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在一级评估指标下相应地建立二级、三级评估指标,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图见图1。项目的建设过程是指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自前期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验收的整个阶段。此阶段是项目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投放和建设成果逐步形成的时期,对项目是否高效稳定运行、发挥效益起着关键作用。项目建设过程评估的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在将来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续建、扩建、改建中进一步提高立项决策、组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水平。需要说明的是,项目建设过程评估指标中的项目前期决策评估指标和项目实施准备评估指标适用于大中型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对于一些地方上的、小型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受到其投资规模、推进路径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指标进行评估。a)项目前期决策评估指标。其包括项目决策过程、项目立项依据、可行性研究的批复意见、项目决策周期变化率等。项目目标评估是对照原定目标(设计报告中确定的目标)去分析和检查项目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和变化情况,分析既定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程度;同时对原定目标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标是否明确。作为后评估的核心内容,项目效益后评估是从效益方面对水利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影响进行评估,其目的在于考核项目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效益并衡量效益的大小。主要包括:a)财务经济效益评估。项目的财务经济效益评估主要是对收入增长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成本降低率等指标进行评估。由于这些指标需要大量财务数据的支持,对于水利信息化项目,不仅获取难度很大,而且由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难以界定。目前对信息化项目尤其是对水利信息化项目进行准确量化的经济效益评估的成功案例非常少,一般都是定性的评估。因此,对财务经济效益以定性评估为主,以定量评估为辅。b)社会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旨在调查项目的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应,通过分析项目对当地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和综合分析,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c)环境效益评估。环境效益评估信息化项目通常是水利建设中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d)运行管理效益评估。运行管理效益评估主要包括项目运行和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项目领导小组情况、项目运行维护规章制度、运行维护人数、运行维护经费、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项目人员构成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等三级评估指标。e)技术应用评估。技术应用评估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适应性等评估。3项目可持续评估是指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根据项目现状,结合国家的政策法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对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明确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建设是否可以顺利地实施,项目的管理使用单位能否依靠自身能力持续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从项目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等方面评估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指标包括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评估、人员技术力量评估、运行维护与管理评估等。

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研究后评估方法的基础,为后评估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而由于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殊性和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复杂性,导致一部分指标的选取和量化存在很大难度。充分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借鉴国内政府财政基本建设项目评估的成熟做法及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初步构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明确指标的含义,从而为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理论基础,为水利信息化管理和技术工作提供的参考。

本文作者:何虹刘聪甘郝新李延涵工作单位: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

查看全文

核安全文化定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核安全文化定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安全文化评估是一项重要而专业的工作。根据核电运营企业的长期实践,可考虑从基于员工态度的综合考量以及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测两方面进行定量评估,保证对于安全文化的日常性、持续性监测与改进。文余萌企业文化评估是企业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定期评估能够明确企业文化创新、变革的方向与实施策略,从而保证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动态适应及持续改进。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和实践需要,如何做好安全文化评估是一门亟待思考的课题。对于核能发电企业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从世界核电站运营实践来看,目前对安全文化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估,即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开展各类外部评估、检查活动。同时,核电运营企业还结合国际上业已成熟的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管理实践,相继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前瞻性安全文化定量评估体系。这种定量评估,对于掌握日常安全文化的状态并实时、灵活地进行针对性改进,非常有帮助。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对于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方法,IAEA在关于《发展核活动中的安全文化》一文指出“:安全文化没有综合评价方法。文化的多面性使这样一种评价方法永远不可能被找到。变化一般是缓慢的而且经常是难以察觉到的,但是历史证明,文化的变化可以在有限的时期内察觉到,安全文化应同样如此”。为评估安全文化发展中的进展,或许应该放弃寻找单一的评价方法,而集中精力去确定能够反映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系列指标上。基本评价包括看得到的行为、有意识的态度以及观念或信念三个层次的内容。IAEA给出了评价这些主要组成部分的具体方法。员工的态度调查是获得当前文化阶段信息的最常见方法。很难评价观念或信念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它们中有许多处于无意识状态。无意识信念或许有重要影响的表现为:看得到的行为与有意识的态度之间往往有重大的不一致。评价信念需要先进的心理测量技术,而且结果可能很难解释。通常,行为观察和态度调查应为评价文化的变化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行为观察和态度调查中积累的信息,能够为安全文化是否正在成功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示。这种信息还可以用于证实与安全有关的具体管理行动的有效性。这也是安全文化正在成熟,即安全绩效可持续改进的更明显的证明。

二、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基本思路

根据IAEA的评价方法,在安全文化的定量评价方法上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选取基于员工态度的具体指标反映安全文化的总体状态;二是针对安全文化变化过程的特征选定指标来反映安全文化状态的变化。一是基于员工态度的综合评估指标。企业安全文化最终体现在企业每一个成员的安全行为上。企业成员分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员工层三个层次,其中员工作为安全风险的直接承受者,其对安全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系列反映员工“对安全的态度”的单项指标来跟踪,再将这些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提炼,汇总到公司业绩指标体系整体框架中。基于员工态度的安全文化综合评估指标,可以考虑从遵守程序、剂量控制、防人因失误、纠正行动跟踪等领域入手,设置不同的关键指标来体现个人奉献的倾向、安全思维和质疑的态度,然后逐个进行跟踪。这些指标是循序渐进的有形表征。其中,核电企业的基本要求和文化特点是“按程序办事”“,遵守程序”领域可以设置较大的权重,从与程序要求的符合度、对程序、政策、规章的态度等维度出发,设置“违反技术规范次数”等负向指标或“主控室报警数”等体现透明度的趋势类指标。“防人因失误”领域主要从培训、程序等人因类缺陷导致的内部事件比例设置指标。“纠正行动跟踪”领域考虑从积压的不符合项(NCR)数量及不同时限的遗留项处理效率等角度设置指标。安全文化状态评价主要可采用交通灯和报警盘的形式,既直观又有层次地评估各项指标的进展状态。指标结果100%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为绿灯,实现目标的95%-99%为白灯、80%-94%为黄灯、80%以下为红灯。绿灯表示良好,白灯表示满意但需关注,黄灯表示警告并需采取改进行动,红灯表示不可接受且需立即行动。对于指标所对应的业绩领域,采用“从劣”原则,规定领域的交通灯按照它所对应的指标中状态最差的颜色设置。即如果一组指标中有一个红灯,所对应的领域即为红灯。这样一方面是加强内部的管理和控制,保持各级干部和员工的警觉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得到管理上的关注,体现了关键优先原则。二是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测指标。根据长期的实践观察,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另一方法可定位于监测和评价“安全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安全文化指数来鉴别核运营单位的安全文化水平是下降还是上升。其意义在于“从弱化发展到发生重大安全后果的事件,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留心早期的报警信号,就有可能有足够多的时间采取补救行动,避免负面安全后果的发生”。定位于控制和监测“安全文化是否弱化”的定量指标是一大进步。基于“安全文化变化过程”精神,参照IAEA《安全报告丛书NO11》中关于“安全文化已经变弱的征兆”说明,核电运营企业可以结合已有的指标体系加以筛选,从以下主要表征来设置并形成新的安全文化指数。安全文化指数主要考虑了电厂管理层面以及现场实践、员工的个人表现等,而对其他安全文化相关主体,如政策层、工作氛围等还没有比较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设置该指标的目的不仅是判断或评价电厂的安全文化的总体水平,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对安全文化在核电站在各个领域的特征和要求,找到相对应的可能反映安全文化弱化表征的量化指标,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安全文化指数趋势的分析,对核电机组的安全文化状态变化进行早期预警。

三、安全文化定量评估的对策建议

上述指标在核电企业运营中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指标探测与安全业绩的变化基本呈现密切正相关趋势。通过实践应用,有如下结论或建议:观念或信念的变化很难评价,因为许多观念或信念处于潜意识层次,看得见的行为与有意识的态度之间往往存在显著的不一致。除了观察、调查等常规评价方法外,运用定量评估方法不可或缺。虽然在指标设置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定量评估方法能较好地弥补定性评估存在的主观性太强等缺陷,能为评估复杂的文化表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IAEA将安全文化发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规则驱动阶段、目标驱动阶段、持续改进驱动阶段。无论哪一阶段,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认知不同,接受水平不同,具备安全工作的意愿也不同,对改进安全文化所作的贡献也不同。因此,定期就“员工对安全的态度”进行评估,了解其变化趋势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业绩下滑的早期征兆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模棱两可或难以解释的。事实上,当征兆清晰时通常意味着太迟了,往往已经存在严重的业绩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客观的反映“安全文化弱化趋势”的内部评价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指标探测,使管理层保持警觉和客观的自我批评。需说明的是,无论何种指标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做到准确判断安全文化状态,需要定量指标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各有侧重,结合运营单位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上给出补充和纠正。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体育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现已成为了社会热点之一。体育部、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体育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提升校园运动场地安全,改善体育教学保障机制相关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安全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逐渐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体育也是此项关注重点之一。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过程中,如何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安全保障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安全保障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主要包含经费使用、教学场地质量与规范、安全威胁研究以及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研究方向。这一课题研究至今,仍是教育界的主要研究课题,必要性与需求性十分急迫。高校体育安全保障关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水平,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与体育安全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二者缺一不可。通过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可以进一步促进安全保障的实现,在教学水平正常发挥下,保障教师与学生的安全,对学生负责,也可以规范化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可以分为外因保障评估和内因保障评估两个组成部分,外因保障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场所安全评估、学生自主活动场所安全评估、教学大纲或教案安全评估、教学过程安全评估等,内因保障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健康安全评估、教师身心安全评估等。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使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课后自由活动安全有了保障,也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有章可循。

一高校体育安全保障评估体系问题剖析

我国的高校体育安全保障改革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进步,实际上,此项改革的本质是达到社会满意以及要求,满足社会对于高校教育过程中体育安全的保障,为社会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学业上的成功,在体育锻炼中也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体育课现阶段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必修课,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体质,增强人体抵抗力,同时也能起到沟通与交流的互动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安全保障方面仍有缺陷,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我国高校学生体育安全事故发生频次调查表。现就我国高校体育安全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是目前许多高等学校不能构建全面、科学、合理、完善的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没有该体系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教师教学也承担巨大压力。

查看全文

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国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现状与启示

美国的高等教育鉴定制度包括学校鉴定和专业鉴定,通常学校鉴定与专业鉴定由不同机构组织进行;前苏联高等教育长期采用国家检查和监督方式,其评估形式包括国家监督和学校内部监督两种方式;德国高等教育的监督与评估分别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掌握,联邦政府行使监督权,地方政府行使领导权;英国高等教育的监督与评估既有由政府下设的质量评价委员会主持的教育质量评价,又有由高等学校联合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教育质量进行审查,两种机构并存,双方密切合作。各国评估的目的相同,评估要素基本相同,但评估形式略有不同。我国高校具有与国外高校不同的管理体制,因此,完全照搬国外经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吸收国外的经验,既要建立有中国特色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又要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和体系。

建立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价值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医学高职高专人才将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后备力量,承担着公众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的重任。而目前高技能医药卫生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对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积极应对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更要建立常态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二级教学单位(院、系、部)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与评价,这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以及高校自身发展决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内涵指标

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及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的要求,设计了适合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又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的有关精神及时进行了调整。

查看全文

环境艺术设计的评估体系研究

德国环境艺术设计评议会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评价标准为:1)是否充分表明人-环境之间的关系2)造型和选用的材料是否合宜3)与造型相配是否合宜4)与所在环境是否有所关连5)造型的目的及使环境中的人的感受是否相符6)表达功能的造型和其结构是否相符7)如何保持造型概念的一致性这些评价标准主要以使用者和环境本身作为考察的基本内容。随着时展,环境艺术设计及设计理念不断的推陈出新,近期环境艺术设计的评价标准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是提出了关于心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的一些指标:1、操作、使用的功能:操作、握持;2、技术功能:效率、安全性、材料;3、标示功能:记号标志(所在环境目的群、人的生活形态);状态指示;4、形式美学上的功能:秩序、规律(简单化、规则性、完整性);整体性(使用材质的相容性、整体的复杂性、不规则属性);5、生态环境的功能:能源需求、水资源的需求、被回收利用的功能、耐久(用)性、运用自然界的材质、可回收物质的节约应用;6、经济性功能:造价、价格区隔、回收再利用的成本。

现代环境设计的评价系统

综合过去的一些评价标准,结合目前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评价标准为:a.方案的创造性评价;b.美学评价;c.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评价;d.环境艺术设计的经济性评价;e.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和安全需求后,就开始对物质产品的其他方面重视起来。无论在什么时候,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生活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消费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只要求环境有基本的功能,而后逐渐要求其有较高的质量,然后对环境艺术的造型和文化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判断一个环境设计优劣与否并且接受,就有了诸多细化的要求,这就影响到环境的评价标准。人们不仅关心自己,也开始关心别人、关心环境、关心其他的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设计的目的不只为了使用它的人,也为不使用它的人考虑。由于评价设计的主体范围越来越大,其评价标准必然和以前有所不同。所以设计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也不断发展,即:设计者—→使用者—→不限于使用者的更广泛的人群和社会。

1、环境设计的创造性评价创造性是设计师创造的体现,也是评价一个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准。人类文明历史证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打破旧秩序、创造新秩序的结果。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新意,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很容易被淘汰。

2、环境的美学评价美学评价包括视觉评价﹑心理体验评价﹑文化评价等方面,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是人们一直以来较为关注,争议较大的一项指标,很难进行量化。当今评审中对于设计的视觉形象过分关注而忽视其他指标的现象值得人们思考和探讨。如果未经设计或设计不好的方案,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且上市后得不到人们的喜欢,就会形成“设计污染”。如果经过名师变革结构,更新色彩,增加恰当的装饰,不但减少成本,而且实用,这就是设计的力量。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抽象的雕塑造型,镂空的金属壁画,卡通造型的休息区,鸟巢型的体育馆……这些环境设计的魅力就在于设计。它们是外观造形、使用功能、材料品质、艺术风格,以及生产技术诸多方面的完美组合。当今,深奥难懂、长篇大论的说明书解说的方案已没有竞争力,而将造型的美学艺术作通俗化诠释,易于观赏,人性化的设计受到欢迎,个性化的、简洁单纯、艺术感强的环境设计方案再度受到青睐。

3、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评价一个人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应当至少具备以下特征:1)方便性:除让使用者感到方便外,还应有助于空间的管理者奉行的各种计划。1)使用率高:在预期的设计使用时段内,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群。这一点在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中尤为重要。3)可达性:位置应在潜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4)容易识别:明确传达该场所可以被使用或该场所就是让人使用的信息。5)公众参与性:通过某些形式,如让人们参与该环境设计和建造及维护过程;把产品用于某一种活动;6)情绪调节功能: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该设计能向人们提供缓解生活压力的调剂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定。例如,小品雕塑的设计在这一点尤为重要。7)抗干扰:保证在环境中的人群不会干扰其他群体活动或被其他人干扰。8)全面关怀:应让小孩、老人、残疾人也能使用,尤其是残疾人是社会更应关注的群体。9)舒适:在频繁使用该产品的时候,考虑到不同的使用环境因素。10)有针对性: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设计的群体人群的需求。

查看全文

漫谈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国际经济市场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国际上,经济发展地区格局和政治中心地位角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得到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水平增长。但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和谐、官员贪污腐败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愈加突出。行政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更加复杂,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使稀有资源消耗过多,导致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保障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官僚制组织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难以在行政资源配置、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求政府行政部门放下官僚架子,改变命令式行政方式,期待政府廉政清洁、求实高效、重民心、顺民意。渴望通过宏观调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已是社会民心期望所向。特别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已显露端倪,市场经济的利益是图已酿就“市场失灵”,政府作用凸显重要的时刻,政府如何在这场严重经济危机中审时度势,领导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渡过难关,战胜危机。形势的变化为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政府管理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性和高超的技能性。同时也为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行政由“行政命令”向“民主法制”的转化提供了大好契机。

毋庸置疑,政府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一种有效工具和基本手段,它已逐步形成一种世界性潮流,成为政府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以行政管理的常态方式和基本手段,不断渗透到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行政评价已开始转向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轨道。评价主体多元开放、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广泛参与、评价技术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评价主题以公民意志为导向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行政评价的发展动态。实践充分显示,行政评价既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工具,又是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的革命,坚持绩效导向,从崇拜权威到注重绩效;坚持公民导向,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坚持结果导向,从重投入到重结果。

一、新形势下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改变行政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它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改革瓶颈制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民主化法制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具体可体现在:

1.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2.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建立政府与民众广泛沟通的有效渠道,落实公共利益、广泛接受社会民众监督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