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5:4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品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自主品格的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学前教育学认为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成长着的拥有极大发展潜能的主体。自主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品质,发展幼儿的自主品格,一是行为自主,二是认知自主,三是情感自主。教师要提供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由选择,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幼儿的自主品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品格;培养策略
幼儿园教师培养幼儿的自主品格,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时期其个性特征逐步形成,且可塑性强,行为容易受到改造,因此在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尝试、敢于想象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既高度重视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成长的独立需要,逐步引导幼儿大胆动手操作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品格。
一、幼儿自主品格的内涵
何为自主,“自”指自己,“主”包括根本、掌管、主张,加在一起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包括自我管理,或提出自己的主张,其核心是“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萨特(Sartre.j.p)指出,自主选择和自由行动是人所不能选择的“命运”和“宿命”。第一,自主作为人的本质特性,是构成完整的人的关键要素;第二,自主是幼儿其他品格发展的基础;第三,自主是理性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道德品格。“自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达自我的抉择不受外界影响,正如大班小朋友说的一样,自主就是我想说、我敢说、我能说;二是,按自己合理的规则行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中班小朋友说的一样,自主就是像游戏机一样随机选择游戏,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综上,笔者对自主品格的理解是:基于理性个体的前提,个体不受外界控制、压迫,按自己合理的意愿行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主是人生早期阶段发展的重要能力,不仅是幼儿的一种良好品格,更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关键能力,反映出幼儿的综合能力以及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自主品格的困难与意义
政治品格高度思考
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从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高度理解求真务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求真务实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品格是品行、道德和作风等基本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同时,人们又总是通过塑造鲜明的政治品格来强化和笃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内在要求。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看法,是通过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我们全面、历史、发展地,而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能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求真务实这一政治品格上。
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生动体现。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人生,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为社会进步、为人民利益作出最大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具备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并以之作为人生道路上的“定向标”和“定位器”,共产党人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前途与命运、信仰与追求,正确对待公与私、荣与辱、名与利、生与死、美与丑等问题,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人生观。
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以国家和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以是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不是以主观好恶和个人利益为尺度,而是以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大小为尺度。只有具备求真务实政治品格的共产党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得失,恪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养成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
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品格是指品质和风格。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指广大党员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明的政治纪律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工作作风和道德修养。品格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说它长期,是说一个共产党员从他在党旗面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之时一直到他为党的事业献出生命。所以它的养成与党员的政治生命共始终,与共产党人所承担的政治责任相依存。养成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理论修养是根本。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只有理论上成熟,才能行动上坚定。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它为工人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最终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最根本的体现。其次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在前进,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发展。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超越前人,后人也会超越我们,以此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这才是求真务实政治品格的真谛。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关键。党性是党的阶级性的最高表现,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也是党员的共同特性。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就是党性的集中表现之一。培养党员的政治品格,要从加强党性修养入手。首先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源自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需要几代、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就需要每一个共产党人长期不懈探索,务实求进,奋斗不息,使共产主义理想成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共产主义是美好的,也是遥远的,但并不渺茫。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现阶段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中养成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它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之中。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党的服务要得到人民的认可。这就需要求真务实精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使群众真实感到党的温暖,党是自己利益的代表,从而激发出为实现党的目标努力工作的热情。
三、加强道德修养是阶梯。修养是一种不断陶冶情操、锤炼思想、完美人格的行为过程。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就是共产党员的政治道德。政治道德修养是指共产党人在坚定政治立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行为。这一行为过程的完成必须通过实践。政治品格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是在追求真理参与实践中实现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修养关键是要把它转化为从政行为,就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许多党员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权力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权力可以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谋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权力对人也有腐蚀作用,党员干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就可能使手中权力变成为自己或为小团体谋取利益的工具。这就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权力。道德修养就要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提高自己为人民掌权的意识,正确看待政绩,合理获取正当利益,摒弃非法利益,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廉洁是为政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意思是说,不接受贿赂为廉,不假公济私、手脚干净为洁。廉洁是奉公的基础,“奉公”则是“廉洁”的价值追求。就是说为政者的道德追求就是为人民大众。无产阶级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共产党人只有严于律己、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做到清白一身,才能正气长存。
论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
【内容提要】学术品格是学术研究品格与学人品格的统一,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治理学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活动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马克思恩格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研究品格与推陈出新、朴实无华、谦逊诚实、善于争论、淡泊宁静的学人品格,是真正的学人们学习的光辉典范。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学术研究品格/学人品格/学人
【正文】
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人们在思考“怎样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学术,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人,什么是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品格”诸问题。治理学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笔者认为,学术品格包括学人的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的个人品格两个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品格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研究品格
勤奋。勤奋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学问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勤奋学习,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广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优秀文化成果,可以说达到了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学识渊博的人,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恩格斯称赞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为了整理、修订《资本论》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间,马克思以五十多岁高龄自学了俄语,对大量关于俄国土地关系的资料,“按照原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录”,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详尽地探讨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恩格斯发现,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立方米。
美学的品格试析论文
【内容提要】
美学的学科格调是由来高深,学理高迈,风采高雅;其人文品位是核心尊人,本质尊真,演绎尊史;其临界精神是向根而生,向他而生,向死而生。“三高”自信自强而瑕瑜互见,“三尊”自矜自重而利弊杂陈,“三向”自律自化而生死相依。在学科混乱,学品模糊,学术浮躁的国内外美学大潮中,厘定美学的品格对于美学学科建设举足轻重;在美学几乎膨胀为文学艺术“原理”的文教形势下,透解美学的品格不啻重审基础;在美学泛化为社会广告包装的市侩风气前,澄清美学的品格等于正本清源。美学学后学和美学学外学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一个学科也有它的品格。学科品格既是一个学科自身素质的凝聚与疏通,也是它与学林群科的酝酿与斟酌。长期以来,人们局限于封疆划界式的学科处理,“圈”内人满足于围绕某“科”的研究对象画地为牢,“圈”外人习惯于现有“科”际的既成事实,久而久之,学科成了壁垒,品格流于标签,学科弊端丛生。
美学是人文群科的翘楚,一向以品格之品格著称。细加推究,不难发现美学的品格从未真正地经受剖析。学术界注目居多的是美学的丰采,学内人被审美文化贵族化的涡流偏向所牵引,学外人被好美恶丑的人类童心所“情结”,人们对美学趋之若鹜,但是对美学品格的探讨却付之阙如。
如何逼近美学酝酿与斟酌、凝聚与疏通的真实品性?如何既超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倾向,又克服人类童心稚嫩的审美“情结”?笔者的方法是“原始以要终”,“叩其两端而问之”。换言之,本文力求将散点与焦点复合,入之与出之并用,在圆观宏照中洞幽烛微,于熟知非知处开显启蔽。
一美学的学科格调
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一、中国梦的理论品格
提出“中国梦”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中国梦承载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具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论品格。
(一)中国梦与天朝梦、美国梦、世界梦的关系
1.中国梦与天朝梦。中国梦是天朝迷梦破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朝梦是腐朽封建王朝的终结,政治腐败,社会制度落后;文化思想禁锢,闭关自守;科技严重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2.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是两个大国在遭受殖民统治,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凸显其政治意识,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美国梦是建立在反殖民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的个人梦想,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美国梦逐步沦为霸权主义,向外扩张和掠夺。而中国梦是在反封建、反殖民,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民主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中国梦立足于本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致力于构建世界繁荣。中国梦的最终目标可以看成是建设和谐、繁荣、稳定的新世界格局,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梦注入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中国梦开放于世界,与世界同发展、共分享。
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1、感官享受愈发明显。如今传媒上各种大同小异的游戏节目、娱乐参与节目层出不穷,打开电视,似曾相识的欢跃内容,同样希里古怪的街头朋克少年发式的主持人,一样以开朗耍弄为统一标记的明星参与游戏等折腾得观众傻乐傻乐,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现实实际所远远抛弃,感官享受的潮流不可阻挡。然而,冷静来看,感官享受未必就是时代所必然需要的全部,嘈杂喧闹不会永远成为愈发高雅人们的必需品,在历史闹剧、宫闱戏连翩推出,眼花缭乱的MTV随处可见,综艺晚会闹腾得百姓已多少显示出倦态的时候,感官享受总会走到末路。事实上,人们决不会流连于感官刺激太久,世俗喧闹已经显露缺乏观赏兴趣的面貌,在克隆翻新的乏味背后,当今的观众大多练出了最为拿手的把戏──加速转换频道,在无可无不可中忍受电视这个消遣物的折磨。电视虽然不是恶魔,百姓依旧离不开电视,但当今一些电视节目反而不能讨好百姓,娱乐也许就是祸首。于是,世纪之交的传媒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改版换新的举措,频频出台的新招未必都讨人喜欢。但时不我待的焦虑和急切却表露出世纪末的积极态度。
2、书籍阅读的静态消费被声画一体的动态消费所冲击,我们面对的信息世界已全然不同于往昔,在几千年积累承传下来的文字阅读的背景下,传媒只就是刊载文字的书籍、报刊杂志。而后,电子传媒改变了局面,电视迅速成为传媒世界的大哥大,如今电视已极大地丰富,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电视的踪影。在中国,电视也已经占据传媒首要位置,如今,单论电视剧已超过万余集(部),更不用说频道之多、栏目之丰富、涉及方面之广,不夸张地说,举凡教育、生活、艺术、玩乐、家居、消遣,甚至某些奢侈化的需求都不难找到对应的节目。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习惯、阅读习惯、甚至生存的习惯都开始改变。可以说,书籍文化的传统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听文化的新潮所逐渐代替,从社会文化到学校文化教育都在倡导影像化,更不用说休闲、娱乐等业余生活的文化主题已经由影像的动态消费主宰了。
3、联想的阅读性质被直观的视听文化所影响改变。书籍文化培育出来的人类文明是延展性、创造性的文明,在书籍文明哺育下的先辈们几千年皓首穷经阅读思索,使文明得以传播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文字阅读是创造性的文化体现,文字的联想对人类思维的发育起了重要作用。追索人类的文明史,从直观的图画象形初级发生阶段,到文字文明所代表的中级生长阶段,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在有文字记载和传播之后迅速丰厚充实,人类的文明史也超速度的积淀下来。但是。现在的人类面临着新的转折,需要大脑思索的阅读传播简化为直观的视听传播,人类似乎用几千年的阅读智慧换来了益发简明了当的直观阅读。而且,书籍文化被音像消费所冲击、逐渐代替的大趋势越来越显而易见。
4、集体愉悦的人类精神活动受到个体享受的冲击。人类千古承传的精神活动,多为集体劳动升华的艺术和祭祀活动,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集体性在电子时代受到个体性的强烈冲击。本世纪标志性艺术从电影的集体性到电视的家庭性再到网络的个体性,昭示着技术时代的人的精神活动和交往的个人化趋势。实际上,集体的精神活动的背后是个体意志的萎缩,开放的集体是以被动的个体为背景的;而网络时代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具有另一层意义的开放,个体的精神活动是以主动的个体寻求多样集体的交流为背景。交流的闭锁和对象的开放互成条件。也许思维的许多方面将要受到影响。
于是,在21世纪,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费内容必然形成。传媒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速主宰生活世界,耀武扬威的电子传媒高傲的仰着脑袋,驱使高智商的时代人臣服。当网络世界充斥人类生活的空间,人们从获取信息到判断是非以至举手投足都要依赖外在传媒时,大脑的思索主动性如何就难以度量了。
这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但面对21世纪的传媒变化,人们在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上的确是无可阻挡的。首先,以电子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消费将成为中心,人们离书报更远,书籍和报纸、杂志藉电子传媒包括网络而实现消费,视觉阅读在足不出户中就可以实现。其次,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无秘密可言,个体可以瞬间掌握世界各个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谈,任何人也可以在网络上随时造访自己,个体对多样群体与素昧平生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将形成新的消费时尚。再有,阅读的分众、针对某一群体小众的阅读将更加明显,于是,传媒的对象精确化就无庸置疑,伴随大众化的趋向,精英文化的发展也势所必然。
论传统美学生生品格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涵,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洋溢,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了解与研究这种品格特性,是我们今天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建构新型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过程中的必备功课。
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首先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民族性与文化共性。具体而言,就是它能够穿越历史,生生不息,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以贯之,历久弥鲜,毫无疑问,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和共时性是其重要因素。远古年代的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于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中华疆域东临太平洋,北靠茫茫戈壁,西濒高山雪峰与万里荒漠,西南则耸立着青藏高原。处于这样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中,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便自然而然地具有其封闭与独特的一面,其民族意识是十分强烈的。所谓中华民族,是现今由华夏族演变而来的汉游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总称。但在古代,中华一词却是“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的意识相对应,而“华”即有文化发达,光辉四方之义,表现出华夏族的自尊心态。《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这种说法可谓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与优越心态。早在《左传》成公四年中便出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这种文化上的民族心理,同样也渗透到中国传统美学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权的更替与所谓“革命”(革去前朝所受之天命),往往伴随着“礼崩乐坏”,因而在动乱中与新王朝建立初始,常常会经历文化的反思与礼乐文明的重建过程,比如在商末周初、秦末汉初、隋末唐初、元末明初等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周期性的从文化破坏到文化重建的工作。在这种文化重建中,儒家礼乐文明中所包孕的审美精神往往成为“润色鸿业,兴废断绝”的先锋,从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对汉初礼乐争辉的描述中我们可见一斑。当汉族王朝政权受到外族政权的威胁与侵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这种体现在文艺中的忧患意识更是明显。比如南北朝时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文学思想,对于儒家文学观念的重倡,便同颜之推处在当时北朝外族政权西魏时的复古心态有关。当时由南入北的一大批文人,如王褒、庾信、徐陵等人,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时常流露出浓重的乡关之思,一改早年在南朝时的绮靡文风,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们所受的儒家夷夏之辨观念与忠孝节义观念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尤其是庾信,早年虽然是梁代宫体诗的主将,沉溺于风花雪月之中,但到了北方之后,在深重的道德自我谴责与忏悔意识驱使下,写下了撼人心魄的《哀江南赋》等一系列思乡文学。由于自身痛苦经历的刺激,使他返归中国传统的“诗可以怨”的观念。庾信晚期许多诗赋都呈现出以悲为美的特点,正如杜甫所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结合自己的人生感受,论及好诗产生的原因时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己,故其为诗为百代法。”(《澹斋居士诗序》)如果说庾信与陆游的文学主张直截了当,侧重从创作经验出发,那么,自觉地从忧患文学精神出发,建构诗学理论的则是南宋末年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中国古代诗论的经典,以其“兴趣说”、“妙悟说”影响后人,但是背后的原因却正是儒家那种深沉的忧国忧民情结的再现。其所以呼吁“以盛唐为法”,正是力图用中华民族强盛时代的文学精神去唤醒当时业已萎颓的文人精神状态。严羽推崇汉魏与盛唐诗人的作品,而对于唐代开元、天宝之后的作品则持菲薄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结合严羽所处的年代国力衰弱,士心低迷,“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明白,严羽之所以呼唤汉魏风骨与盛唐之音,是为了用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来振奋时代精神,发泄内心的痛苦。他对于盛唐之音的时代风格虽没有明确说出,但参照其他的文章与《沧浪诗话》的全文,其大体上是用“雄浑”、“悲壮”来涵括之。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严羽说:“又谓‘盛唐之音,雄浑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雄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他所概括的盛唐之音,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不尽相同之处,但是总的格调是不差的,它反映了在盛唐年代蹈厉发奋精神的鼓舞下,诗人们唱出的时代最强音。严羽对高适、岑参之诗的偏爱与鄙弃孟郊等人的诗作,并不是由于个人所好,而是出于他对时代强音的呼唤与对现实的不满。严羽被后人称作“感时伤乱陈子昂,飘零忧思杜陵老”,可谓说出了他继承陈子昂与杜甫文学忧患精神的心理。处于金元之际的文人元好问在其文学思想中,对汉魏风骨和盛唐之音推崇备至,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处于当时民族离乱,山河破碎的环境有关,元好问希冀以此来振奋民族精神,使文学成为建构新的人格精神的器具。就此而言,他的儒家文学忧患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到了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面对的是满清政府统治,所以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自觉地体现在以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中。章太炎有意识地用国粹激发人们爱国的心肠,推翻清朝的外族统治。在文化观上,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在1907年第15期上有一篇《中华民国解》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这里将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定为文化传统,而外在的种族是变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一种高度成熟、相对独立的精神现象与物质产品的融合物。作为一种包括审美意识与观念在内的文化,它当然具有很强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吸引力,迄今为止,华人文化成为海内外不分地域的一种精神纽带与民族认同,也说明中华文化积数千年而成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巨大能量与沉厚的潜质,这是任何民族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抗争中积累下来的艺术心理与审美意识的积晶。它的民族性是非常强烈的,并且在特定时代成为激活文学生命力的动因。法国艺术史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人与文学是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中时代和环境是易于流变的,而种族则是相对稳定的。而种族在审美心理与艺术活动中的积淀便是美学,它是民族心灵史的写照。19世纪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其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序》中提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其实,中国美学史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史的深层写照,是某种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正因为如此,这种积沉在美学传统中的民族心理,或者说是国民性,其穿透历史,跨越时代的脉络是很清晰的,也是不易抹去的历史传统。这种古典形态的美学传统,一旦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和磨洗,为民族所认同与熟识,变成元典,也就具有了共时性和永恒性。尤其是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其超越时代的独立性往往更强,变成一种上层建筑,对每一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古典的美以自由的、独立的意义为它的内在的东西,即是说,它不是以随便某种东西所具有的一种意义为它内在的东西,而是以自己给自身以意义的东西,从而也自己解释自身的东西。这种东西是精神的东西,精神的东西一般以它自身为对象。”[1]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与中国文艺经典一般,是以其内在的精神之美为历代人民所传承,成为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立的精神之美既有它的时代性,为特定时代统治者与人民所解释,所欣赏,历久弥鲜,人们在解读传统时,也是对它扬弃与传承的过程。依照黑格尔的观点,古典传统之美中体现出来的理想境界,是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统一,是非可逝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古典的东西在这样的辩证统一中发生、发展和解体,在这样的统一中展示自己的命运。他的这番话对于我们看待中国传统美学的发生、发展与演变是很有启发性的。由于中国传统美学就其最深层的意蕴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地形成与发展的审美心理的体现,因此,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这种传统美学的经典性与理想性就会在解体中再生,在扬弃中发展,因为它具有内在的永恒性与超越性。而其表层的政治功利主义,道德说教色彩,都是黑格尔所说的“随便某种东西”,即某种暂时的意识形态,它是变动不定的,转瞬即逝的,而惟有那种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才是可以永存的,为后代所接续(不管他们愿意与否)。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传统又是与当时特定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传统美学的政教色彩是异常浓烈的。最早的美学是由西周时代的礼乐文化演变而来的,先秦时代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夏商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加以重新解释与演绎,确立了以人格心理来充实外在礼义的审美理论框架。要求将诗学修养与“事父、事君”的政治需要相结合。至两汉的官方美学,更是在突出以言志缘情基础之上,发挥文艺厚人伦、美教化与移风易俗的功能。在文艺的指导思想上,从先秦时的荀子到西汉时的扬雄、齐梁时的刘勰,都鼓吹“原道、宗经、征圣”的文学观,将儒家文学思想作为传统固定下来,中国美学的生机趋于萎缩。这种保守的一面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同样也经历了不断被冲击与更新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冲击与更新的交替中,中国美学的新陈代谢才缘此展开,其生命力生生不息,走向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论文
【内容提要】学术品格是学术研究品格与学人品格的统一,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治理学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活动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马克思恩格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研究品格与推陈出新、朴实无华、谦逊诚实、善于争论、淡泊宁静的学人品格,是真正的学人们学习的光辉典范。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学术研究品格/学人品格/学人
【正文】
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人们在思考“怎样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学术,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人,什么是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品格”诸问题。治理学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笔者认为,学术品格包括学人的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的个人品格两个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品格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研究品格
勤奋。勤奋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学问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勤奋学习,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广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优秀文化成果,可以说达到了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学识渊博的人,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恩格斯称赞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为了整理、修订《资本论》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间,马克思以五十多岁高龄自学了俄语,对大量关于俄国土地关系的资料,“按照原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录”,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详尽地探讨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恩格斯发现,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立方米。
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论文
【提要】学术品格是学术品格与学人品格的统一,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治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活动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的共识。马克思恩格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研究品格与推陈出新、朴实无华、谦逊诚实、善于争论、淡泊宁静的学人品格,是真正的学人们的光辉典范。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学术研究品格/学人品格/学人
【正文】
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人们在思考“怎样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学术,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人,什么是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品格”诸。治理学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笔者认为,学术品格包括学人的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的个人品格两个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品格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研究品格
勤奋。勤奋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学问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勤奋学习,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广泛汲取了人文社会所有领域优秀文化成果,可以说达到了同人的最高水平,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学识渊博的人,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恩格斯称赞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为了整理、修订《资本论》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间,马克思以五十多岁高龄自学了俄语,对大量关于俄国土地关系的资料,“按照原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录”,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详尽地探讨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恩格斯发现,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