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5:42: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评定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评定问题

刑事司法评定问题

刑事司法鉴定是刑事诉讼中,为查明案情由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在刑事诉讼中,鉴定是侦查行为的一种,也是证据形成的途径之一。鉴定结论作为“科学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对于诉讼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涉及鉴定制度的包括鉴定结论的称谓、鉴定人出庭作证、鉴定人签名等,鉴定模式的选择、鉴定制度的地位、鉴定程序的启动、重新鉴定问题、鉴定次数问题等也纳入学界视野,成为刑事诉讼法修正热议的话题。笔者从事刑事诉讼实务,特将刑事司法鉴定实务中发现的典型问题予以分析论证,以期对刑事诉讼文明进程贡献绵薄之力。

一、法律应当对鉴定时限进一步规范

(一)现行关于鉴定时限的相关规定

关于鉴定时限的定义,立法上并无明确规定。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26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鉴定事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或者检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完成鉴定的时限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细分析之,本规定只是司法鉴定结构接受委托之后完成鉴定的时间,实务中鉴定时限应当包括鉴定时机的选择、鉴定过程的进行和鉴定的完成等统一的过程。在刑事诉讼实务中,鉴定对象不同,鉴定时限亦有差异。若是固定不变的鉴定对象如痕迹、实物、文字等,鉴定时限对鉴定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而对于处于变化中的鉴定对象,如人体损伤,在不同的时限鉴定会出现不同的伤情结果。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编著的《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人体损伤鉴定时限有专门的说明,该《指南》“总论—鉴定时限”部分提出:“凡不影响容貌和组织、器官功能的损伤,鉴定时限不超过1个月至3个月;凡影响容貌和组织、器官功能的损伤,鉴定时限不超过3个月至6个月;疑难复杂、一时不能确定的损伤,鉴定时限不超过1年。”《指南》在“毁人容貌、听力鉴定、视力鉴定”等部分,都对鉴定时限做出了说明,如“损伤后有视力下降的最好应在伤后1周左右进行常规视力检查,伤后3-6个月并临床治疗基本终结后,再经复查视力作出鉴定结论。”

(二)鉴定时限的实务意义与不足

由于人体损伤存在治疗康复过程,鉴定时限的选择对于伤害类案件的结果影响重大,过早进行鉴定伤害后果显示会很严重,治疗结束之后鉴定后果可能相对较轻。笔者办理王某伤害周某案件,王某造成周某左肘鹰嘴骨折,办案机关在进行鉴定时内固定尚未拆除,周某左肘无法活动,鉴定结果为重伤(六级伤残),等内固定拆除后重新鉴定时,周某左肘可以自由活动,鉴定结果为轻伤。由此,对于变化中的鉴定对象,尤其是伤害类案件的人体损伤鉴定,应当将鉴定时限作为必须考量的因素。其他鉴定,如法医病理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包括物证类鉴定、毒物鉴定等,鉴定时限选择对鉴定结果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职称评定问题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和规范性管理,通过了解事业单位的发展及其功能,深入分析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及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这对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软实力建设、教育和卫生制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事业单位作为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肩负着“科教兴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1990年,我国就逐渐重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并开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1]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后期是否需要再进行职务聘任,对降低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提高学术水平、技能水平、工作积极性、工作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事业单位的发展及其功能

事业单位(PublicInstitution)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举办,受政府领导,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在我国事业单位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具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由于我国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职工总人数庞大,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培训开发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和做好“一带一路”相关工作的有效途径。我国事业单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由于在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中,职工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无价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着创新的重任。(2)为了优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我国开始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管理,分为企业化管理和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财政拨付薪酬两类[2],而企业化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具有市场经营性活动的事业单位,传统的按照财政拨付薪酬的形式进行运作的主要是针对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等服务的事业单位。因此事业单位通过培训开发激励职工,使其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管理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探索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评价期刊质量成了期刊界的重要课题。然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存在很多问题:学术引导效应不力,“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如何优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遴选原则、遴选范围、遴选指标体系建设、遴选程序等方面必须进行优化;而且需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实施个性化管理,强化争创科技“核心期刊”,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遴选方法;指标体系建设

“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衡量一个杂志学术地位的基本指标。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队伍,对一个杂志社,特别是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来说,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被评为“核心期刊”就意味着杂志学术水平被社会承认,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国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职称评定机构的认可。杂志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更是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导航标!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加,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国时,我国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至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了重新登记,换发了新的期刊登记证,获准正式出版期刊6000种,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种(占48%),10年增长了7倍。2005年经过整顿提高,期刊稳定在4957种。[1]二是已办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期刊总量迅速上长的同时,如何有导向性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评价“核心期刊”就产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先后有4版问世。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特点显著:一是刊源数量不等:第1-3版《总览》的候选刊物约1万种,分别遴选出2174、1596和1571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量的21%、16%和15%。第4版《总览》待选刊源约1.2万种,最后筛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入选率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编制第1版《总览》,主要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综合筛选;第2、3版《总览》增加了“影响因子”;第4版《总览》将“他引量”和“获国家奖或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项指标纳入筛选指标,去掉了“载文量”。[4,5]

查看全文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研究论文

“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衡量一个杂志学术地位的基本指标。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队伍,对一个杂志社,特别是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来说,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被评为“核心期刊”就意味着杂志学术水平被社会承认,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国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职称评定机构的认可。杂志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更是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导航标!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加,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国时,我国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至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了重新登记,换发了新的期刊登记证,获准正式出版期刊6000种,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种(占48%),10年增长了7倍。2005年经过整顿提高,期刊稳定在4957种。[1]二是已办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期刊总量迅速上长的同时,如何有导向性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评价“核心期刊”就产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先后有4版问世。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特点显著:一是刊源数量不等:第1-3版《总览》的候选刊物约1万种,分别遴选出2174、1596和1571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量的21%、16%和15%。第4版《总览》待选刊源约1.2万种,最后筛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入选率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编制第1版《总览》,主要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综合筛选;第2、3版《总览》增加了“影响因子”;第4版《总览》将“他引量”和“获国家奖或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项指标纳入筛选指标,去掉了“载文量”。[4,5]

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引导效应不力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问题与思路

摘要:教师职称评定对于提高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高校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为优化改革措施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定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战略的关键力量,在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人才评价、选拔、培养等环节都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一直都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难点与重点,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能起到导向、激励的积极作用,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凝聚学科优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教育政策环境、高校自身特点、管理者的认知水平、评价体系设计等因素的影响,职称评审存在程序复杂、评价指标单一、评价结果不客观等问题,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而且还影响到高校职称评审体系的科学性评判。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必须要加快高校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尽快破除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深刻转变。2017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高校副教授、教授评审权不应下放至院(系)一级,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这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高校自主办学的重要举措。高校对职称评审的自主权得到明确,根据岗位结构和学科发展规划自主组织职称评审、按岗聘用。这让高校在选人用人上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清晰、效果更加显著,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随之而来,各地高校纷纷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江苏省从2017年起,下放所有本科院校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包括教学、科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职称系列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权。湖北省进一步向高校下放职称评审权,高校自行组建相应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及评委会办公室,并按管理权限逐级备案。针对传统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很多高校开始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等多元化评价机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鼓励长期积累、潜心研究。笔者认为,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职称评审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逐步取消外语水平、出国经历、任职年限等条件之后,申报职称门槛随之降低,原有职称评定制度和方法不再适用,人事部门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改革要求,围绕双一流建设根本目标,结合学科发展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评价与评审体系,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手段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与办学质量。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职称评审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激励的效果。很多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方法传统、指标单一,往往忽视了学科、岗位、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差异,造成评价体系不科学,结果不客观,效果不明显。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学科差异大、岗位类型多、发展不平衡,职称评审工作显得尤为复杂。有很多大学将教师岗位制定的比较细致,根据教师工作性质和岗位任务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几个类型,有的学校还分出艺术设计型和国防科技类型,不同的类型之间成果评价差异性很大,制定职称评审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各种差异,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细化评价标准,结合各学科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审体系。(二)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为使教师职称评定尽量公平公正,大部分高校采取量化形式来设置评价标准。在教学方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实际教学工作难以量化评价,如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活动等,难以制定合理的量化标准。老师们只是片面地追求完成工作量,而没有在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上下功夫,让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有悖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科研方面,评价标准主要看论文、专利、项目,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有些人论文数量多,但内容东拼西凑,学术含量低,对学科发展的意义不大,这种量化考核方式一旦固化,相反制约了对教师的全面选拔与培养,不利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三)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高校人事部门来说,每年的职称评审都是个庞大的工程,很多高校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来处理审批数据,然而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化共享程度不高,数据不准确、内容重复,影响到评审工作效率。随着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学院的评审权利将逐渐由学校收回,在学校评审环节,出于对评委人数和投票程序的要求,往往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事实上,同一领域的学科分支有很多,不同学科的评委对于跨学科领域不一定有相同的认识和一致的评价标准,容易造成“外行评内行”的局面,造成评价结果差异很大。由于时间安排紧、评审材料多、指标要求严,评委们没有时间将申报材料认真审阅、详细比较,只能粗略翻阅、凭印象打分。评委们因为专业不同、情况不熟,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改革思路

查看全文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始建于1986年,实践证明,此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出现评定标准不够科学、评定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就乡村中小学教师评定中凸显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在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守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上,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和公平待遇,尤其在职称评定方面更应得到与城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一样公平公正的评审标准。为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深入到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某乡村中学和小学进行了细致调查研究。

1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概述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是通过对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教学工作能力等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来确定教师职称等级的一种制度。教师的职称不仅关系到教师工资的高低,更是职业价值的标尺,对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更是如此,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我国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2013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计划在2014年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正式施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等级设置上,中小学教师在职称等级上将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还辅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1]

2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体育评定论文:体育学科特性评定对策思考

本文作者:岳元德周晔工作单位:泸州医学院体育系

体育学科的特性与体育成绩评定课题

由于体育学科有上述比较明显的多种特性,因此,体育成绩评定体系建设面临着与其密切关联的一些特殊的问题。体育成绩评定范围的确定问题体育成绩评定范围的确定,是关系到学生对体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判断。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同其他课程共同组成学校教育。体育成绩的评定既有对学生学力的评价,也有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评价,甚至对整个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提供检验依据。因此,对于哪些应该作为和不应该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内容、它们所占的比例应该是百分之几等问题争论不息。从1987年出台的过渡性体育教学大纲中形成“四合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多元评价”体系的提出,无一不是在探索体育成绩内容评定的范围,以此拓宽评定视野、丰富评定内容、改革评定方法。据称“四合一”的考核体系也是“为反映教学目标的多元要求”,是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能力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其共同的目标都是让体育成绩评定“多元化”。积极倡导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要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把出勤情况、课上表现、学习态度、体育道德作风和课堂纪律以及社会、心理等作为体育成绩的评价范围,由于“多元”体系未明确“重点”,其“多元化”体系的自身是否逻辑自洽,各评定对象是否位居同一层次等问题尚待研究,于是在具体的成绩评价中形成评定范围过宽泛而难于突出学科特点、评定方法过于复杂而难于操作、评定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使体育考试的“‘硬指标’逐渐被削弱’‘学习目标具有‘软’的特征’‘学习评价有‘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论’转变”等趋势,难免会引起对体育成绩评定的真实性产生争议。例如,张洪潭等人从技术健身论的观点、课程考试要旨等角度,对当今学校体育考试范围、评定方法、评定标准等一些不成熟的改革,提出缩小体育成绩评定的范围的观点,是值得体育界人士注意的。体育成绩评定内容宽泛性的问题“由于体育运动素材的量很大,而且只要场地器材的条件允许,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乐趣的运动”,都可以作为体育成绩评定的内容。因此,体育考试在内容的选择上比其它学科更容易更宽泛。但从理论依据的说明方面要比其他学科难(因为选择的依据和目的也很多)。绝大部分的项目都能互换、颠倒、重复,可从不同方面对人体产生影响。由于目标、目的、对象、年龄、需要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考核的内容,至今没有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科学选依据,仅有几条空泛的选择原则,缺乏具体的标准,更缺乏有效的程序和方法。我们现在的体育考核内容确定、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程度上是按传统和按经验来进行的。使体育成绩评定体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好像哪项都可作为体育评价内容,但又不能“一刀切”,如身材高大的同学考体操、身材矮小的同学考排球扣球、身体肥壮而体重的学生考长跑、体瘦的学生考铅球等。如何鉴定他们体育成绩的好坏?为什么要考核100m、100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min跳绳、铅球等项目?可不可以换成其他项目?哪些项目对体育成绩评定更科学、更客观、更有效、更实际、更合理等问题讨论,是当前体育成绩评定内容选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统一评定标准与个体差异的问题考试的目的是为发现学生学业上的薄弱环节,并及时给学生以反馈,进而有争对性地帮助学生完善其学业。从理论上说,体育成绩的评定应该通过规定的考试,考试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公平检验,既然是公平检验,那就要有时间上、方式上、内容上、评判标准上的同一规定。否则,就很难成为一种公平的检验的手段。体育成绩的评定通常都是对学生运动能力和学力的评定,而由于以运动能力为代表的体育的能力与人的天生的遗传,后来的体育环境、营养、生活习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大于与每周2小时的体育课的联系,因此对运动能力的评价有时很难反映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力水平以及学习态度,而且运动能力与人的体质又不同(如在铅球、长跑成绩评定中,身体肥胖与体瘦学生同一评分标准等项目差异),因此对学生的体育评价有逐渐脱离教学评价的趋势。用什么指标来评价“体育成绩”就成为体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体育统一评定标准与个体差异的问题,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体育成绩评定方法,通常有定量评定法和定性评定法2种考核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有客观评定标准和经验评定标准之说,前者是“指对以各种客观指标确定成绩的项目按其客观成绩制定相应评分的标准”;后者是“指以教师的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基本分析和评定的标准”。而体育评定内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平行的关系而不是逻辑的关系,因此在评价方法上,只要在规则、器材和动作上加以改造,哪个项目都可以变得很难或很容易,其在评定方法都可因不同条件、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加之我们的“客观”平分标准和“主观经验”的缺实,许多的客观标准和量化指标都是未经效度检验的,其本身设置尚不可靠,使我们的成绩评定方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在体育成绩评价的形式中,教师是唯一的参与者、主评者,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对与错、好与坏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甚至被忽视的地位,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此有的学者提出学生的“成绩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以及与家长的评价”,然而这看视全面地评价,其评价标准怎样定?其客观性怎样把握?大学生家长地处祖国各地,其评价信息如何收集?为我们体育成绩评定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对体育成绩评定的策略思考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目的,特别是普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在考试评价方面过分强调,不是强调运动本身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体必须参与活动才能有成效。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身体变得更强壮,身材因此而得到改善,心肺机能因此而不断增强。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体育成绩评定的目的所在。树立体育成绩评定新理念以“健康第一”和“使每个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的为出发点,结合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对现有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和形式提出新的理念,把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作为杠杆,把督促学生经常性参加锻炼作为重点,将终期一次性考试定“终身”的方式变为多次随堂测试的形式,这里的“多次”就是重复测试,以此增加练习次数。例如,800m、1000m的考核,在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中分多次进行随堂测验,并将每次所测的成绩记录下来,不要过于强调能跑多快,只要求保持或稍有提高,重点是要每次完成全程,将次数和每次的成绩作为期末评定体育成绩的依据和参考,这不仅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克服对中长跑的恐惧,以减轻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体质的提高体育教学主要就是2个直接目的,一个是锻炼学生的身体,一个是让学生学好有用的运动技术,而其他的目标和目的,如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伴随上述2个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体育课考核的目的,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二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体育考核范围和评价设计的重点以运动技术学习、身体锻炼和运动能力为主。“根据教育部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正确的、客观的考试成绩评分标准和计分方法,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并使其成绩呈正态分布。”且评价标准和要求是每位大学生通过一定的体育学习应该达到的,也许有些考核项目对于个别学生不太适合,甚至是他们的短处,他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努力达到规定要求,而决不能以“个体差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来“弱化”评价标准。这样说并非忽略它们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是它们与实际学业中并非同质事物,其评价标准更难以统一,如果评价标准都不统一,还谈什么评价呢?

查看全文

长输天然气管道无损检测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焊接质量是保证长输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输的重要因素,无损检测是判定管道焊接质量的常用方式。通过对在建管道工程项目的无损检测结果进行100%第四方复评审核,发现目前长输天然气管道无损检测结果在可靠性和准确性方面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剖析,提出管道工程建设中无损检测质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长输天然气管道;无损检测;第四方复评;质量控制

油气长输管线因自身具有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逐渐成为我国能源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伴随终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在“全国一张网”目标指引下,为实现天然气管道资源共享,输气管道项目建设也逐步提速。管道焊接质量是保证长输天然气安全运输的重要前提,无损检测则是作为工程质量监督和控制最重要的检测方法,如何提高无损检测评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管道工程项目无损检测管理的重点[1]。

1无损检测复评工作情况

在目前输气管道建设项目中,监理单位为保证项目质量、履行自身职责,会对部分焊口的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其中返修口、金口、死口、连头口及三穿工程焊口进行100%检查审核,其余焊口随机选取15%~20%左右进行核查[2]。但根据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多次飞行检查情况,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的管理和结果评定仍存在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单位对管道质量的要求。目前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在输气管道建设工程中已实施第四方无损检测复评工作,组织行业内具有突出无损检测评定实力的单位开展复评工作,对检测单位的焊口无损检测结果进行100%复核审查,保证管道焊接质量。第四方复评单位开展工作之前,核实第三方检测单位使用的检测工艺、人员、设备是否满足标准规范要求。在复评工作开展时,保证与工程进度相协调,其中三穿和其他不便于二次开挖作业区域的工程,复评工作与无损检测同步开展,重点对工程无损检测的底片及检测数据的质量和评判准确性等内容进行审核。对于无损检测工作,结合第四方复评管理后,其主要工作流程为:(1)施工焊接机组完成焊接任务后向监理发出检测申请;(2)监理核查检测申请,下达检测指令至检测单位;(3)检测操作人员根据检测指令,准备相关检测设备、器材和专用工艺卡,实施现场检测作业并详细记录检测数据;(4)检测评定人员对检测数据进行评定,记录缺陷类型、数量等,判定焊口等级,将结果反馈至监理;(5)监理根据检测反馈情况,要求焊接机组对不合格焊口进行整改返修[3];(6)检测单位将合格焊口的检测资料提交复评人员审核;(7)复评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将存疑焊口情况上报现场工程建设项目部,由项目部组织参建单位完成整改工作;(8)由复评单位确认存疑焊口整改闭合情况,并在工程试运行投产之前完成全部复评工作。

2无损检测复评发现问题统计及分析

查看全文

工商分局关于等级问题和解决对策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等级工商所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和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少数干部对创评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够、少数干部工作能力、业务素质不能适应评定要求、把创评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常态性的工作加以完善的意识需要增强、工商所工作平台运用流于形式、工商所的特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找准目标定位,细化创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业务培训、进行创评工作流程再造、落实创评工作目标责任分层细化机制、完善督导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创评工作长效运行模式、创评资料的整理归集及工作平台运用应实现常态化、实行工作绩效考核,进一步巩固创评工作成果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市工商系统开展的工商所等级标准评定工作已成为新一轮基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作为评判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能力、行政执法水平的有效载体,对全市工商系统逐步形成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首轮的两次评定工作,**市工商局**分局各工商所在整体建设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为适应工商所硬件建设规范化、信息化的标准,办公环境和服务设施、办公设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为创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工商所等级标准评定创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监管执法水平离评判标准仍有差距,在制度的执行上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很多属于**市各工商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等级工商所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干部对创评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够。

部分干部对工商所等级标准评定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效性缺乏正确清醒的认识,认为创建工作事不关己,评好评差是所领导的事情,得过且过、“拨一拨、动一动”等消极情绪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增加了创评工作的难度;如何进一步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全所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将仍是等级评定工作面临的大问题。

(二)少数干部工作能力、业务素质不能适应评定要求。

查看全文

旅游休闲街区评定制度

一、组织实施

省旅游局全面负责旅游休闲购物街区评定工作。各市旅游局负责当地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初评工作和日常监管工作。

二、申请

(一)凡在山东省境内正式开业半年以上的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均可申请参加评定。

(二)申请评定的街区,经过自查认为符合《旅游休闲购物街区质量评定》要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向所在地县(市/区)旅游局递交申请书,县(市/区)旅游局审查后提出推荐意见,报送市旅游局初评。

三、评定规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