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修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3:08: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品德修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代价值观的品德修养
本文作者:揭家新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把社会主义道德对“三德”的要求作为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总会在他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与其个人品德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核心任务是把社会主义道德对“三德”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个人品德修养之中。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柱。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对于高校而言,就需要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公德做起,从小节改起,文明修身,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公德习惯。如做文明的大学生、合格的公民,言谈举止礼貌得体,讲究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生活中与人为善,作风正派,遵纪守法,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于细微处实践个人文明行为,在举手投足间慢慢升华自己的社会公德境界。同时,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争做践行社会公德和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的模范,努力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也是一切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有20个字的基本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从目前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反映看,对大学生入职后诟病最多的问题:一是敬业精神欠缺,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功利思想严重。二是在职业生活中合作意识淡薄,缺少大局观念,组织纪律性不强。三是背信违约,诚信精神缺失。少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上抄袭舞弊,求职时伪造各种证书欺骗用人单位,随意签约毁约,缺乏起码的诚信意识,等等[3]。这些说明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一定要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择业观念、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职业道德准则,并把奉献社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观念奉为自己的职业操守。这其中要抓好两个重点:一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将要担任的职业角色,自觉认识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深刻领悟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二是抓住大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行为,通过教育使他们形成专业道德素质,锻炼好专业能力。当他们热爱所学专业并学有专长之后,一定能够激发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乐于合作,形成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践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以及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引导,重点应该放在感恩观和婚恋观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讲究尊老爱幼,父辈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下一代付出了心血和大量财力,大学生要尊敬、关心、体贴父母及长辈,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主义道德在大学生的恋爱和婚姻观上必须得到体现,忠贞专一、志同道合和责任仍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那种公共场合“晒亲密”、随便玩玩、朝婚夕离、甚至以肉体换金钱的婚恋观,是与社会主义婚恋道德格格不入的,必须予以坚决抵制。
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要贯穿到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内化途径之中
个人品德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的统一体;它们内部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4]。根据品德形成的内化规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个人品德修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纳入这一过程并进行教育引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提高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认同。所谓道德认同,是指个人的道德认识要与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趋同或一致;它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个人品德形成的外部环境看,能否达到道德要求的认同,取决于社会道德环境对个人道德认识的影响;就其内在因素而言,道德要求的认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认识能力,取决于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知,通过各种途径加深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意义、地位、作用、要求的理解和掌握,并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宣传,营造道德教育和引导的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更要在大学生道德要求的认同上下功夫,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思维能力有了明显发展,已逐渐从经验性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转化,表现出思维的敏锐性、独立性、深刻性、全面性等品质。大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为他们的道德认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顺势引导他们完成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2.升华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倾向,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内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没有道德情感的升华,就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道德情感的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变到比较稳定。”[6]我们在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过程中,一定要引导他们把个人道德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按照社会主导道德观去衡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而产生一种对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的自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品德修养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积极进行道德实践体验,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稳固信念,并最终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和进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缺乏道德意志,道德动机就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总会碰到各种矛盾和困难,这就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道德意志的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专注于完成所确定的道德行为。大学生锻炼道德意志,一方面要激发自己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坚强意志力的道德榜样和先进人物学习,增强自己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树立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远的道德理想追求,抗拒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使道德动机战胜其他非道德动机,专注于自己的道德行为。3.强化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行为;它是个人品德的外在结果。如果说道德的知情意属于道德“知”的范畴,那么道德行为习惯则是属于道德“行”的范畴,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没有道德行为也就不存在道德品质。目前社会对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研究,较多地指出他们知行脱节或只知不行,这说明他们在道德践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用了才有”,“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的性质来决定的”[7]。在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过程中,要在实践中引导他们通过自律强化道德行为:一是注意培养社会主义道德需要,让道德行为变成自己内心的道德需要,那么道德行为就会随时随地贯穿在他们的日常行动中。二是面对道德选择的困境时,能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准则选择道德行为,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三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必有所获。相信经过坚持和强化训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会由一种不经常、不稳定、有条件的初级水平,逐渐过渡到一种经常的、无条件的、比较固定的高级水平,也就是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具备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大学生,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护士长品德修养分析论文
1以仁悦人,严于律己
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就必须有“仁”的品质,以仁悦人,仁爱宽厚。在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决不迁就;但在枝节问题上,则豁达大度,不予计较。护士长应从品格、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中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所谓“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既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没有上下授予形式,属于自然影响力,它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使被领导者从心理上信服,从而产生服从和尊敬,愿意跟随[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等动物,任何领导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传递。护士长要对下属关怀体贴、以情动人,关心下属的前途和命运,在工作和学习上鼓励她们“冒尖”。否则,总怕别人超越自己,害怕同行之间正当的竞争,就不利于个人的进步和内部的团结,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要有理解和容忍别人的大度,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听取领导及护士对自己的评价,多与上、下沟通,公平公正地做好考评工作。只有以身作则,形成一定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
2以义引人,公正无私
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就必须以义引人,公正无私。应具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现代化的思维和体魄;现代化的知识和理论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有现代化的情感方式和文化性格特征[2]。宽容待人就是能容人之短,但容短并不意味着姑息,对共性问题在会议上指正,对个人的问题进行个别的批评、开导、帮助。宽容就是允许下属的才能超过自己,要在荣誉面前讲“义”,把荣誉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工作中出了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关心下属的生活、健康、婚姻、家庭,做下属的知心朋友。满足下属信任、公平的正常需求,绝不能因私人交情而厚此薄彼。
3以礼待人,勇于实践
渴望得到尊重,不仅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也是人们主人翁地位的必然要求。护士长要折服人心,就必须尊重下属、以礼待人。要把下属当作朋友;要尊重下属的人格,维护下属的正当权益;护士长的待人态度是影响力中的情感因素,起很重要的作用。护士长是基层管理者,在科室内既是决策者,又是监督者,有时还会是执行者,这就要求护士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的策划、督导、质量评估以及业务重点和难点上,绝不能以简单的工作方式以权压人。例如:有一位护士长在排班时,没有说明这样排班的理由,以“我是护士长”为理由命令护士强行遵守,引起护士的不满和反感,导致人人自危,正当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公开讨论,这对领导是非常危险的。显而易见,护士长要时刻牢记“礼”,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负责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才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科室凝聚力、立足于管理角色的关键所在。
干部品德修养经验交流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胡总书记在“七一”主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地位,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决、有真知灼见、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构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笔者以为,要树立好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营建重德、尚德、修德的优越气氛,不克不及只逗留在嘴边说一说,而必需化“软目标”为“铁门槛”。
细化审核机制。要把“德”作为党员干部审核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审核局限要包罗“任务圈”、“结交圈”,并延长到“生涯圈”;空间上接纳跨单元、跨部分的信息互通、资本共享;环节大将述德、测德、谈德、查德、析德、评德贯串审核一直,构成机制。不简略地以才能取人,以业绩取人,以春秋取人,以学历取人,而要具体调查党员干部政治人品、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品德,对官德进行综合调查剖析,精确评价干部的德才显示。
拓展调查路子。要到日常任务和生涯中去调查干部,看其立场能否坚决、任务能否尽责、家庭能否敦睦、社会公德能否恪守;从急难险重担务和敏感期间去考验,看措置突发事情时立场能否坚决、思想能否清醒,可否决断准确决议计划;看危难关头能否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可否率领连合同志迎难而上;看评功评奖、进退留转时胸襟能否旷达、可否准确看待名利和小我得掉。到广阔官兵和人民群众中去核实,深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常常与之相处、接触的广阔官兵、人民群众、左邻右舍中去看望,疏通群众反映定见渠道,从群众口中听实话、调查真实状况。总之,要经过各类路子真实地调查干部的根本显示,对干部的德赐与比拟具体的评价和考量。
勇于较真碰硬。要勇当“打铁匠”,勇于硬碰硬;不学“木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学“泥瓦匠”,老是和稀泥。要公道、公平、公开,出自公心选人用人,在调查后果的运用上,要严厉把关,不为短长所扰、不为蜜语所惑、不为情面所困、禁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果断把“无德”、“缺德”、“寡德”者挡在门外,对在岗的人品欠安的党员干部,一经发现要实时调整,增强教育,需要时要严厉处置,决不姑息。对注重操行、喜欢岗敬业、崇尚实干、群众根底好的干部,要优先选拔、勇敢运用,不让诚恳人吃亏,不让投契谋求者得利,起劲进步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个人品德建设交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个人品德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表达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人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是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过去的道德建设实践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得较多,“个人品德”提得较少。其实,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意识。我们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不仅指集体的道德建设,同时也包含个人品德建设。
首先,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重视他人的存在,重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企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协调人际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相对稳定。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并且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觉养成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企业、保护环境的习惯,防止破坏和威胁社会公共生活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确保良好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态环境秩序。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包括人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强调个人品德建设,抓住了社会公德建设的根本,抓住了要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个人品德修养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也是一个人性格、学识和职业修养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现在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些单位和个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以次充好、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等等,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良好品德来约束自己,面对各种职业道德守则,仍我行我素,以个人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从而败坏了行业和单位的声誉。
第三,个人品德修养是树立家庭美德的基础。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家庭关系涵盖了长幼、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宁与和谐,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我国近日评选的道德模范中“孝老爱亲”模范,就是践行家庭美德的杰出代表。家庭是每个人最温馨的精神港湾与情感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的美满和谐有赖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悉心维护和构建,要求尊老爱幼,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互相帮助。如果有的成员缺乏个人品德修养,只从个人出发,无视家庭成员的感受,不尽家庭成员的义务,没有责任感,这个家庭就不得安宁、美满。
幼儿教师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塑造人格个性的重要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受益终身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有着巨大的奠基作用。幼儿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品德的养成。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道德修养。本文根据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浅析了教师素养对幼儿道德的潜移默化,同时提出了基于幼儿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促使其养成良好品德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道德修养;幼儿品德;影响;养成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阶段,道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我国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德育同样也占据着首要位置。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幼儿品德的养成,所以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瞩目的问题。
1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
1.1道德修养的主要含义
所谓的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道德修养主要指教师能够主动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来改造自身以符合相应的标准并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提高领导干部品德素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不动摇,确保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德素质,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充分认识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应。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总要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倾向参与社会活动,影响周围群众。当前,对于每个领导干部来说,要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除了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学决策、组织群众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去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动效应。领导干部的高尚品德对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对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各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也不可低估。领导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指挥环节,其目标在于从现状的“实有”前进到目标的“应有”,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品德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有决策问题,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问题,有各种力量间的协调问题,有遇到分歧及时加以调解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领导干部高尚品德的推动作用。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应。品德高尚、业绩卓著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有为老百姓鞠躬尽瘁的精神,又有给老百姓带来福利的实效。老百姓在感谢他、拥护他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学习他、跟随他,进而带动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进步。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领导者,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驻人们心中。反之,品德低下、作风恶劣、道德败坏的领导干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特别突出。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应。许多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品德状况如何首先影响到的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作。由一群品德优良的人组成的领导集体,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根本上的统一,在工作目标方面有着团结一致的指向,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也能够克服各种反向因素而较好地解决矛盾。其中担任领导核心的人的品德状况如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常说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将保障实践群体的建设得到不断的加强。领导干部的品德如何还影响到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领导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自己的身边,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克服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和离心力。在这一点上,领导品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提高领导品德素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不动摇,确保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德素质,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充分认识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应。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总要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倾向参与社会活动,影响周围群众。当前,对于每个领导干部来说,要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除了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学决策、组织群众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去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动效应。领导干部的高尚品德对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对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各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也不可低估。领导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指挥环节,其目标在于从现状的“实有”前进到目标的“应有”,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品德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有决策问题,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问题,有各种力量间的协调问题,有遇到分歧及时加以调解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领导干部高尚品德的推动作用。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应。品德高尚、业绩卓著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有为老百姓鞠躬尽瘁的精神,又有给老百姓带来福利的实效。老百姓在感谢他、拥护他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学习他、跟随他,进而带动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进步。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领导者,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驻人们心中。反之,品德低下、作风恶劣、道德败坏的领导干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特别突出。
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应。许多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品德状况如何首先影响到的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作。由一群品德优良的人组成的领导集体,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根本上的统一,在工作目标方面有着团结一致的指向,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也能够克服各种反向因素而较好地解决矛盾。其中担任领导核心的人的品德状况如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常说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将保障实践群体的建设得到不断的加强。领导干部的品德如何还影响到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领导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自己的身边,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克服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和离心力。在这一点上,领导品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还需要意识到家庭和社会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社会和家庭提出改进对策,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结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环境,做好中学德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德育;现状与问题;德育环境;道德修养
一、重视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年轻一代的道德素养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性影响。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德育[2]。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我们不仅要培养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指引着青少年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德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未来社会将是年轻人的社会,做好中学的德育工作,为今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3]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也需要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当前中学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章从以教材为依托,挖掘其中的德育因子;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夯实学生的品德修养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现今,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各学科也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体系,对其中各个要素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培育方法。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品德修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以教材为依托,挖掘其中的德育因子
教育的基本内涵是立德与树人,其中立德在前,体现了德育为首的基本理念,因此教材的编排思路也必然体现该理念。教师要善于以教材这一重要教育资源为依托,将智育与德育进行有机渗透、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纵观各阶段、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的德育因子普遍存在,甚至以单篇课文为视点,也能从新课改“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窥见德育因素[1]。可见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不少见,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挖掘与整合,发挥教材中德育因素的综合效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以笔者所教的人教版高年级教材为例,在第六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抢救挖掘,救出了儿子阿曼达及其十三位同学,弘扬并讴歌了伟大的父爱;第七组收录的《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及《最后一分钟》则以中外爱国主义故事为载体,歌颂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六年级下册的《跨越千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弘扬了人类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需要突出文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将反映“亲情”“爱国主义”“维护正义”“奉献精神”等不同文本进行横向联系,从而突出这些课文的德育主题,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并内化为自身高尚的品德修养[2]。
二、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夯实学生的品德修养
透析中学生品德的教育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学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生观品德教育道德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敬业爱业的精神感化学生,以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学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学生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