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2:33: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披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信息披露
一、影响会计信息供给行为的成本因素
当我们把企业看作“经济人”时,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当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中所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常成为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
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是指企业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而可能发生的一切支出项目,以及由于某一披露行为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损失(机会成本)。主要由以下几种成本项目构成。
1.提供信息的成本(S)提供信息的成本是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按成本项目支出的性质分为初始成本(S1)———即为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而发生的成本支出和维持成本(S2)———即为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转而发生的费用。一般说,初始成本要高一些,而维持成本则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化有所不同。多种经营的公司由于其业务复杂,会计处理相对麻烦,维持成本也较高。当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要发生相应支出,也会增加维持成本。
维持成本(S2)又可分为会计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成本(S21),即搜集、处理、审计、装订、传递以及信息的成本的总和,和对已披露会计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S22)。此外,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的成本(S3)应当从我们所讨论的S中剔除出去,因为无论这类信息是否对外披露,企业都会要承担S3。故,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则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可表示为:
S=S1+S2-S3
会计披露变化历程
会计披露起源于复式簿记,在其漫长的发展中曾先后经历以账簿披露为主体、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以及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体等发展阶段。引致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对于会计信息的新需求。
从16世纪到18世纪,就世界范围来看,会计披露实践虽然先后经历过上述几次转变,但这些都仅仅是对原有账薄披露方式边际的、局部的调整。会计披据实践真正的变革发生于19世纪。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得到创新,出现了大量的公司制企业。为了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同时也是为了解除经营者的受托经营责任,经营者定期向所有者提供会计信息已成必然。与此同时,历经3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准备,已经为会计披露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844年英国颁发了《公司法>,对会计披露的形式——资产负债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随后的1856年修订的《公司法》又对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予以规范,从此,会计披露实践全面进入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的时期。
1以资产负债表披露为中心的阶段
在19世纪,会计披露实践是通过会计信息生产者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来实现的,当时之所以采用这种会计披露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1外部使用者对于资产安全保障的关注。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讲,当他(她)将自己的资产交付给经营者进行经营时,首先关注的是自己所投人资产的安全性问题,保证投人资本的完整无损是经营者所承担诸项受托经营责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前提下,投资者才会进一步考虑资产的收益性问题,这就决定了投资者必然倚重资产负债表所披露的信息;对于债权人来讲,资产负债表传递着非常关键的关于企业偿债能力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资产、长期负债等项目,债权人可以及时获取企业资本结构的有关信息,并对其相应债权的安全度作出评价;对于供应商来讲,通过比较、分析资产负债表中有关往来项目,供应商可以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作出评价,进而选择不同的结算方式。
1.2政府对于资产负债表的重视。其一,政府借助资产负债表实现其征税目的,例如在德国有一段时期的税率就是依据债务额和不动产的相对比率来确定的;其二,政府借助资产负债表加强对企业的管制。
会计披露变迁分析论文
[摘要]会计披露起源于复式簿记,在其漫长的发展变迁中曾先后经历以账簿披露为主体、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以及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体等发展阶段。引致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对于会计信息的新需求。
[关键词]会计披露历史变迁需求
一、会计披拓的起源判断
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20世纪以前的会计发展》(AccountingEvolutiontol900)一书中,提出了系统的复式簿记产生的七项必要条件叫:书法、算术、私有财产、货币及货币经济、信用、商业以及资本等。我们认为,这些条件同时构成了会计披露形成的基本要件。其中,文字、算术、货币构成了会计披露的技术基础;私有财产、信用、商业以及资本则构成了会计披露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尽管在复式簿记产生以前,信息生产者己经开始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有关主体的某些信息。例如在古巴比伦,根据《汉漠拉比法典》,商应向商人报送反映价款的契约证书;在中国的汉代,官厅会计的发展己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推行的"上计簿"包括相对完整的会计循环过程,即记账、算账、报账、查账、用账等五个方面同。其中,报账环节便具有会计披露的某些特征。但总体看来,由于信息提供者所传递的信息主要是采用非会计的手段加工、生产出来的(例如大量的实物计量而不是货币计量;简单的对经济业务的描述而不是综合的分类和概括;会计作为一种技术活动一直处于非标准化和法典化状态),这样,信息提供者向使用者传递的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当然,也就不存在相应的会计披露。随着复式簿记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构建自身独特的会计记录、计量系统和相应的会计理论,生产出全新的会计产品--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由生产者向使用者传递的过程中,会计披露形成了。
二、以账薄披站为主体的时期
复式簿记发端于意大利,从12世纪到15世纪,曾先后经历过"佛罗伦萨式"簿记、"热那亚式"簿记和"威尼斯式"簿记等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会计披露主要采用账薄披露的方式进行。12世纪时佛罗伦萨的商业非常发达,商人们开始将经营活动延伸到世界各地。伴随着佛罗伦萨商人在国外长期设置分店,造成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空间上的分离,所有者为了加强对经营者的监控,要求分店汇总会计数据并定期向总店报告,这便产生了早期的会计披露实践,披露的主要方式是分店定期向总店提供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总账,以反映其经营及财产状况。这种总账事实上只是将分录账的记录照抄到总账账户,而不是对数值进行整理。其内容主要包括给予者、收受者、给予物以及接受物等四个部分。
论分部信息披露启示
摘要:会计报表是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许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企业集团的涌现,原有的报告方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求企业编制分部报告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首先从概念入手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部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进而就有代表性的国家和组织的分部信息披露作一详细比较,最后对我国目前的分部信息披露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分部信息披露;SSAP;FASB;IASC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报表使用者需要的是综合或合并的财务报表。然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近年来,对包括分立或分部财务信息在内的附加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一、分部报告的概念
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布或地区分布)提供的有关各组成部分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换句话就是将企业按照其组成部分或分部进行分解,在这一分立的基础上报告每个分部的财务信息。
二、分部信息的披露的必要性
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频发的财务造假案件迫使诸多国家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本文将深市主板公司2015年数据做为研究对象,构造内控信息披露指数,讨论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期完善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制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企业披露内控信息会传递一定的消息,外界可据此推断企业的质量。内控完善的企业,经营越有效,股价相应上升,而不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则被认为是低质量或存在不利消息的,其股价预期会下降。故本文假设: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治理优化及表外披露的变动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共生性,充分、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并非自动生成,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公司治理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效(杜兴强,2004)。表外披露是指公司对外报告中财务报表正文以外的披露内容,是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l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财务报表的概念拓展到财务报告,并在其1985年的第5号概念公告中对“确认”与“披露”概念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从而明确了财务报告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表内确认部分和表外披露部分。表外披露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补充和说明”表内信息到逐渐与表内信息并重的过程(章永奎,2004),究其原因在于,由于披露形式和手段的固化和篇幅的有限性(如报表的种类、格式、内容和篇幅基本固定,必须定量且使用货币计量,有着严格的确认标准等),表内信息含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和局限性,又由于披露形式和手段的灵活性以及篇幅的可伸缩性,表外信息含量具有较大程度的弹性,随着公司治理的逐渐演进及企业经营内容的日趋复杂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扩张趋势,具有刚性含量的表内信息无法满足这种日渐扩张的信息需求,表外信息由此在公司对外报告体系中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公司治理的演进为线索,追溯表外披露的历史变迁过程,以验证“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共生性”这一命题。
一、基本无信息披露阶段
(一)该阶段公司治理的演进情况1581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典型的股份公司——土耳其公司,而荷兰亦于1602年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1612年该公司获准在阿姆斯特丹贸易所公开出售股票。从此以后,公司发行股票日趋普遍,西方股票市场亦发轫于此(林志毅,2000)。在当时,股份公司作为一个新型事物,投资者对其缺乏基本的了解,股票市场上投资需求长期旺盛,资金供求严重失衡,常见的情况是,只要公司愿意发行股票,即便筹资用途荒谬绝伦或者根本无人知晓,投资者依然纷至沓来,以至于确实发生过股票发售点大门挤倒、发行人募得资金后不知去向之类的不幸事件(伯顿•麦基尔,2002)。从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看,由于受当时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政府未对公司信息披露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
(二)该阶段信息披露的特点如上所述,由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需求,而政府又未对其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因此,当时的股份公司在募集资金时往往只向公众做出“利润丰厚、前景广阔”之类的千篇一律而又未作具体说明的承诺,而会计信息则一般不对外公开披露,当然也更谈不上表外信息的披露。由于缺乏信息披露,股票市场上欺诈之风盛行,最终酿成“南海公司事件”,这一事件促使英国议会于1720年通过了限制股份公司发展的《泡沫公司取缔法》。
二、表外披露的起源和萌芽阶段
(一)该阶段公司治理的演进情况这一阶段英国和美国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呈现出相似的特点。整个19世纪,英国在经济上起支配地位的是以个人业主制或合伙制为组织形式的小规模家族企业,直到1885年,有限责任公司在英国主要企业组织总数中也仅占5%到10%,而且,即使是这些企业,家族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很少发生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曼塞•G•布莱克福德,2001)。同样,美国企业这时也主要停留在个体经营、合伙或家族式企业组织状态,虽然19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出现了两类现代大型工商企业——铁路企业和工业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股权仍然主要集中于创业者、合作联盟和投资银行的手中,社会公众持有的股权比例相当小(Miranti,2001)。与这种股权结构相对应的是,多数企业视会计信息为企业的商业机密,不愿意将其对外披露。从证券市场上来看,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国内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财富,但缺乏充足的投资机会,这导致证券市场上资金供求严重失衡,市场投机气氛弥漫。从1848年到1901年,美国证券市场因投资过热而先后出现过6次危机(约翰•S•戈登,2005)。
会计信息披露与政府规范
一、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
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无外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类问题。按照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效率和公平是配置或分配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效率与公平是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或尺度。
所谓证券市场的效率,是指证券价格对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证券市场效率的判定标准是,证券的价格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可提供的信息,考虑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证券市场的效率有有效和无效之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即市场对某些信息系统而言是有效的,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信息系统也有效。关键是对前述证券市场效率判定标准中“充分地反映”程度或“可提供的信息”外延的界定问题,即证券价格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公开信息,还是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甚至完全反映包括内幕在内的所有公开的信息。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1970)将此三种情况分别称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根据法玛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划分标准,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在对我国证券市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已处于弱式有效阶段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我国现存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
公平就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它既是一种分配、裁判规则,也是一种主观体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这个概念如果相对于某一特定上市公司来看的话是比较容易界定,它是指上市公司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然而该概念如果站在证券市场的角度相对于投资者(包括现存或潜在)来说,则界定较为困难,它与各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选择有关,由于由各上市公司披露的所有会计信息中的每一种信息都可能会导致市场中的部分投资者的福利变好而另外一些投资者的福利变坏,投资者进行选择并采取行动时,就存在公平问题,因此,其判定标准是,财富是否合理地在经济中的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考虑的是收入的分配问题。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方案指出,在某种市场状态下,可能导致经济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更有利的位置而没有人处于一种更不利的位置。该方案作为评价市场效率的著名法则,实际上也兼顾了公平原则,我们把它放到证券市场来理解,如果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并且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是公平的,投资参与者通过获得的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交易时将较少关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他在交易时也将不会获得超额预期回报,另外,在此市场里,谁也就不会操纵证券价格,因为,所有可获得的会计信息都已反映在证券的现行价格中。第二,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证券价格的变动是投资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即投资者的财富会随着证券价格的变动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平等或平均。可见,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但是无论证券市场的效率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都必须以可提供的信息充分披露为基础和前提,信息披露实质上是左右证券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信息不仅能为维护良好经济秩序提供可靠信息和基本保障,而且能提供使社会资源、个人收入得到合理配置、分配的依据。
二、政府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的关系
改进财务报告 规范信息披露
改进财务报告规范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无异是连接广大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纽带,上市公司通过它把经营状况、赢利状况等各种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而投资者也是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所需的信息,做出自己投资的重大决策。由此可见,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财务报告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乃至其他信息需求部门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中存在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和不规范等问题,其中不乏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但鉴于财务报告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财务报告的改进方面入手,阐述信息披露规范的问题。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1.财务报告无法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非财务因素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因素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财务报告所列示的信息是企业的经营成果,但经营成果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现行的财务报告只能使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形成这种状况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表外非财务因素缺乏必要了解。
2,现行财务报告主要是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这一特点限制了其披露内容的充分性
首先,历史成本原则使得财务报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性信息,但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报表却无法披露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改进财务报告 规范信息披露
改进财务报告规范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无异是连接广大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纽带,上市公司通过它把经营状况、赢利状况等各种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而投资者也是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所需的信息,做出自己投资的重大决策。由此可见,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财务报告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乃至其他信息需求部门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中存在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和不规范等问题,其中不乏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但鉴于财务报告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财务报告的改进方面入手,阐述信息披露规范的问题。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1.财务报告无法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非财务因素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因素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财务报告所列示的信息是企业的经营成果,但经营成果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现行的财务报告只能使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形成这种状况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表外非财务因素缺乏必要了解。
2,现行财务报告主要是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这一特点限制了其披露内容的充分性
首先,历史成本原则使得财务报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性信息,但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报表却无法披露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探讨
合并会计报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但是合并报表同时也掩盖了集团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公司的经营情况,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分部报告便应运而生。我国的分部信息披露工作刚刚起步,人们对分部报告的认识还不足,有关法规还不完善,本文拟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我国的分部信息披露工作进行探讨。
一、分部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按分部编报财务报告中将分部信息披露定义为:按照一个企业的分部,具体说就是按企业的不同行业和经营的不同地区编报财务资料。
首先,由于各个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利润率、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可能有很大差别,因此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需要有分部资料来评定一个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前途和风险,按分部提供资料的目的,就是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关于从事多种经营的企业的不同行业分部和不同地区分部的规模大小、利润贡献,以及发展趋势的资料,使他们对整个企业作出更有依据的判断。
其次,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在经营范围和内容上相差很远,根据合并报表计算的各种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即不能代表母公司的营运效果,也不能说明子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合并报表的有用性大打折扣。
再次,由于各地区的物价水平不一致,在不同通货膨胀条件下,币值也不相等,将不同币值的报表合并在一起,并不能反映各地的购买力水平;特别是在外汇市场剧烈变动时,合并报表采用单一汇率把多种货币折合成统一货币,这种折合还受汇率、利率和各国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