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2:29: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疲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视疲劳患者治疗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05在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然后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筛选研究对象要求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用眼卫生习惯、学习时间、使用电脑时间等变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无其他眼病,无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结果选取有效样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视疲劳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包括使用电脑时间、学习时间、用眼卫生习惯及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有无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编视疲劳评定问卷: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1]的有关内容,共观察9项指标,即视力模糊、畏光、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眼痛、头晕头痛、流泪、眼睑痉挛和充血,采用5级评分,依症状的严重程度从0分到4分递增:0分,无症状。1分,偶尔(1周内3次以下)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与用眼多少有关。2分,有时(1周内3次以上)出现症状,轻重在1分和3分之间。3分,症状经常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必须用药缓解,与用眼多少无明显关系。4分,症状持续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用药后不缓解,与用眼情况无关。计算总积分。
运动性疲劳消除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运动疲劳产生机制消除手段运动生理学
【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慢性疲劳综合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WH0)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伏期等,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及病理机制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征候群,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常伴有头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特征
CFS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活动和健康。更重要的是,在当代工作快节奏、高压力和多变的环境中,临床上以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日益增多。例如,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中高层管理人员、高考前的中学生以及期末考试期间的大学生患CFS的比率明显上升。其主要特征是:
1.诱因复杂,往往由病毒感染、重要生活事件或心理、社会应激等引起;
视疲劳人群的人格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提出相应中医对策。方法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大学生视疲劳高分组、低分组及正常组进行测定。结果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E分低,N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低分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视疲劳症状较重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可采取各种中医心理治疗和养生方法治疗。
【关键词】视疲劳人格特征大学生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asthenopia),首先于1843年由WilliamMackengin予以描述,临床诊断常以患者眼部自觉症状为主,表现为双眼或单眼酸胀、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无法持久地阅读,甚至恶心、头痛。随着电脑的普及,视疲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故对其病因的探讨较多。一般认为,视疲劳的病因比较复杂,西医多归于用眼过度,认为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结果,属于身心疾病[1]。中医归属于肝劳。最早见于《千金要方》,是指持续注视近距离目标后,使眼过劳而出现眼胀、眼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目为肝窍,故曰肝劳,也认为因过用眼力引起,并与心理因素有关。如《银海精微》曰:“喜怒失节,嗜欲无度,穷尽眼力,泛涕过多……此皆患生于眼也。”从中可知,现代医学及古代医学均把心理因素视为视疲劳的一个重要病因,但目前的研究多从眼部因素及环境因素着手[2,3],而从心理因素视角研究不多。国外Mocci等[4]曾研究了心理因素与视疲劳的关系,认为人格特征、压力、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是影响视疲劳的因素,而国内尚无类似报道。本文旨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调查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继而从中医心理治疗及养生学角度提出相应的中医对策。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05在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然后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筛选研究对象要求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用眼卫生习惯、学习时间、使用电脑时间等变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无其他眼病,无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结果选取有效样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视疲劳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浅谈中药调控运动型疲劳应对措施
摘要: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现象,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关键词:疲劳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故而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和保持并增强人体健康。
二、产生机理:
银行职员斜方肌疲劳程度分析
摘要:选取某银行20名患有颈肩肌肉疼痛的内勤服务人员为实验组和18名银行外勤服务人员(无疼痛)为对照组,运用Noraxon表面肌电遥测系统和斜方肌等长肌力测试系统观察受试者在6min右侧上斜方肌30%MVC负荷疲劳试验过程中MA指标变化。实验说明,斜方肌sEMG静息肌电活动水平增高是银行职员的sEMG特征,与30%MVC疲劳试验一起构成了银行职员颈肩痛检测的敏感而客观的指标,同时具有肌肉疲劳和易疲劳的特征。
关键词:颈肩肌肉疼痛;表面肌电图;斜方肌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WMSDs)是指由于职业活动中的不良姿势、静态负荷、体力负荷、重复性操作、抬举物体频率和振动等原因引起的肌肉或骨骼的损伤[1]。在许多工业化国家,WMSDs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职业病[2]。我国从20世纪后期陆续开展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查范围涉及到了多种行业,如机械加工、建筑、石油、服装、教师、护士,等等[3]。因发病机制的不确定性,加上缺少客观的、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的诊断十分困难,常用的电生理诊断手段和一些生物化学性诊断手段,对于慢性肌肉骨骼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些依据,其中以表面肌电信号的研究尤为突出,因此笔者选取暴露危险因素明确的银行职员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颈肩肌肉疼痛组(实验组)和非疼痛组(对照组),在两组受试者工作日晚间,选取两组人群斜方肌30%MVC负荷进行6min疲劳试验,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sEMG,探讨银行人群斜方肌在一天工作负荷下的sEMG信号变化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并为相关干预手段的提出提供理论。
1实验对象及方法
1.1实验对象。实验组:即疼痛组20人某银行内勤工作人员,疼痛组参照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将其描述为:受试者在过去一年内颈肩部疼痛发生天数>30d,包括最近7d有颈肩肌肉疼痛发生。对照组:又称之为非疼痛组,18人某银行外勤人员,受试者在过去一年内颈肩部疼痛发生天数<30d,且最近7d未发生疼痛。1.2测试方法。受试者端坐于斜方肌等长收缩肌力测试椅上,后背紧贴椅背坐直,双眼目视前方,屈髋屈膝90°,双脚悬空,双手自然垂于体侧。实验开始,待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基线平稳后,嘱受试者做双侧快速、最大用力耸肩动作,并保持6s,在此过程中两侧斜方肌sEMG同步采集。休息2min后,重复测试第二、第三次斜方肌MVC测试(MVC-2、MVC-3),每次测试间隔2min。记录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量(Maximumvoluntarycontraction,MVC)以及两侧上斜方肌在用力收缩过程中的sEMG数据值。参考双侧上斜方肌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VC)肌力测试结果,确定受试者右侧上斜方肌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VC)肌力测试数值,计算出每个受试者右侧斜方肌30%MVC[4]水平的数值备用,然后进行右侧斜方肌30%MVC负荷水平的耐力保持测试:此过程中,给予受试者口头鼓励并实时反馈测试发力水平,并告知受试者发力水平波动保持在标准值(30%MVC±10N)范围内(可通过仪器设置参考线确定见),嘱受试者注视正前方计算机荧屏上设定的30%MVC用力参考线,并保持此负荷水平达到6min。观察sEMG信号在疲劳试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2实验结果
如何预防安全管理疲劳极限的出现?
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与从事生产者的素质有关,与安全生产环境有关,同时,也与从事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的管理者有关。就安全管理而言,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牵涉的层次或职能较多,时间段较长,需要生产操作者与安全管理者的密切配合,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由于这个长时间段的存在,为此,安全管理者容易出现疲劳极限,容易造成疲劳,从而直接影响安全效果。 据科学表明:人在生理上存在着疲劳极限,主要是表现为“累”。例如一个长跑运动员能比别人跑的快跑的远,是因为运动员比常人身体素质好,疲劳极限出现的较迟,这是运动员长期锻炼的结果。安全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从理论上讲,一个矿的安全工作长期抓得严、细、实,员工安全生产的综合素质较高,那么这个矿的安全管理疲劳极限出现的就迟,安全生产周期也就较长;反之,如果一个矿的安全工作抓的不够牢,安全综合素质较低,则这个矿的安全管理疲劳极限就会出现的较早,安全生产周期也就相应较短,造成事故多发,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预防和推迟安全管理疲劳极限的出现,最终消除此类疲劳极限。这就要求基层安全管理者应主动、积极地搞好安全管理,变“事后追查”为“事前预防”,使广大基层员工树立起“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本质型转变。要达到这“两个转变”,各级安全管理者要坚决做到思想到位、制度措施到位、深入现场到位、检查考核与奖惩到位。又特别是我们企业——重庆煤炭(集团)公司、松藻煤电公司,目前正处在新老制度交替,新旧机制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确保安全生产,关键还要我们的安全工作要保证与企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改制同步,努力确保安全工作适应企业改制形势下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
笔者在重庆松藻煤电公司的下属打通一矿、石壕煤矿、松藻煤矿、渝阳煤矿、逢春煤矿、同华煤矿6大生产矿井调查时发现他们在安全管理中各有特色,总结起来有以下5点意见值得借鉴。
树立长远的安全管理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矿山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作为安全管理者必须保持一份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克服潜意识中的惰性和厌战情绪。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要始终保持执行安全法规不脱节、不变形、不打折扣,要有“不松懈”的安全管理思想,树立起长远抓安全意识,彻底改变“安全形势好时松口气,安全形势差时憋股劲”的被动管理模式。
有阶段性的安全管理目标
疲劳性能下后驱动桥设计优化分析
摘要:汽车产品作为现代大众交通工具,其性能表现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而后驱动桥作为汽车传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了高度关注。后驱动桥的疲劳性能将决定汽车整个传动系统运作的可靠性,而现代很多汽车产品后驱动桥都存在疲劳性能上的问题,因此本文出于提高汽车产品性能水平的目的,将现有后驱动桥设计进行分析,得出设计中影响疲劳性能的问题,再针对性的提出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疲劳性能;后驱动桥;设计优化
现代大部分车型中后驱动桥都是安置在传动系统末端,具有对变速器的转速、转矩进行控制,同时将变速器动能传递给驱动轮的功能,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后驱动桥在汽车传动系统中的重要性,当后驱动桥出现问题时,必然会导致汽车运行异常。而实际上,因为后驱动桥运作特征会对其造成较大损耗,所以当后驱动桥疲劳性能不佳,则代表汽车运行异常概率增大,不利于传统系统可靠性,驾驶者将面对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不断提升后驱动桥的疲劳性能,是现代汽车产品研发中心必须攻克的问题。
1后驱动桥疲劳分析
要实现优化目的,需先对后驱动桥原有疲劳性能进行分析,确认其中问题,因此下文将通过四个步骤来进行分析,即疲劳载荷生成、有限元模型建设、模型试验方法、疲劳性能计算。1.1疲劳载荷生成。为了了解汽车后驱动桥原有疲劳性能,需要在试验台上先设置疲劳载荷,目的是将载荷施加于汽车后驱动桥上,进行反复运作,直至后驱动桥无法承受,根据反复测试与载荷力度综合计算出后驱动桥的疲劳性能参数。这一基础上,首先因为后驱动桥运作工况分为垂、纵、横三项,所以疲劳载荷需要满足工况要求,其次采用正弦波来实现载荷的规律循环,对后驱动桥反复运作,最终采用软件记录后驱动桥在载荷当中的数据表现,以供疲劳性能计算参考。此外,因为现代汽车产品的后驱动桥疲劳性能均达到了数十万的水准,所以无法将所有数据列出,这一条件下将取4000次载荷运作数据为参考。1.2有限元模型建设。在疲劳载荷生成基础上,采用仿真软件建设汽车后驱动桥有限元模型,具体见图1。考虑到不同汽车产品驱动桥之间的差异,无法将其一概而论,因此将以某普及性较广的皮卡汽车产品驱动桥最为参照来建设有限元模型。建设当中为了保障试验的针对性,将取出该汽车驱动桥周边的附属组件,例如主减速器、钢板弹簧、车轮等,此类组件与驱动桥疲劳性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但程度较小,因此去除此类组件并不会对试验准确性造成影响,反而在这些组件存在的条件下,会使得试验数据模糊。驱动桥有限元模型中包含驱动桥桥壳、突缘、支架等生成有限元模型、制动盘及半轴组件,各组件在模型上进行了简化处理,可以保障载荷传递。1.3模型试验方法。结合以上两个步骤,对汽车后驱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三项试验,即垂、纵、横三项工况下的模型疲劳性能试验。①垂向工况试验。首先针对有限元模型中钢板弹簧处安置座位,由此产生垂直向下的载荷,其次在半轴外侧施加垂直向上的载荷,此部分试验可以了解后驱动桥的整车垂向冲击载荷,同时考虑到实际工况中存在惯性对载荷的影响,因此试验系统将增加惯性力,可保障模型计算平衡。②纵向工况试验。主要在垂向工况的两个载荷生成部分,另外对轮胎接地点设置整车纵向的载荷,且同样增加惯性力,此举可以对整车制动载荷进行分析。③横向工况试验。在垂向工况第一步骤基础上,首先对驱动桥模型的半轴外侧设置整车横向载荷,可知整车横向冲击载荷,其次在轮胎接地点设置整车横向的载荷,可知整车转向载荷,试验中同样增加惯性力。1.4疲劳性能计算。借助软件当中的计算功能,对汽车后驱动桥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同时生成驱动桥各部位材料修整标准值。结果显示,经过4000次的反复载荷运作,驱动桥桥壳的最大损伤数据达到了0.0057,将该数值代入各工况反复运行总数当中进行折算,可知桥壳部位的损伤数据为0.57,这一数据表面上可满足驱动桥疲劳性能标准,但两者之间较为接近,因此考虑到实际冲压过程当中,驱动桥桥壳会局部变薄的特征,在运行40万次时,该驱动桥桥壳厚度会降低15%左右,此时桥壳疲劳性能不满足标准数值,因此需要得到修复[1]。
2后驱动桥疲劳性能优化设计与分析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体育锻炼
世界卫生组织(WH0)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伏期等,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及病理机制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征候群,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常伴有头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特征
CFS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活动和健康。更重要的是,在当代工作快节奏、高压力和多变的环境中,临床上以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日益增多。例如,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中高层管理人员、高考前的中学生以及期末考试期间的大学生患CFS的比率明显上升。其主要特征是:
1.诱因复杂,往往由病毒感染、重要生活事件或心理、社会应激等引起;
慢性疲劳综合征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疲劳毒素,
论文摘要: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