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1:53: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皮肤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皮肤病

透视湿与皮肤病研究

湿本是自然界气候之一,但湿邪则是人类的致病因素之一,湿以重浊粘滞为其特点,故湿邪之为病,证候复杂,缠绵难愈,湿证涉及临床各科,现就湿与皮肤病的关系作如下论述。

1湿邪与发病

湿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体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关于湿邪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明确指出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湿相关,后世医家对湿邪致病的论述亦较多,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阴肿,阴户忽然肿而疼痛,由肝脾伤损湿热下注……,”此病证类似于现代的急性女阴溃疡;又认为痹证是湿邪侵及肌肉经络关节皮肤,经脉痹阻而发为“肌痹”、“皮痹”、“痹证”;认为经脉曲张性小腿溃疡,深脓庖疮是因湿气郁久成毒,湿毒之气下注小腿而发病。笔者认为:凡腹满水肿,肌肤肿胀,糜烂、渗出、水疱、结节等皮损无不与湿相关,只是因人、因时、因部位或因挟热、挟风之不同而皮损出现先后、轻重、多少之不等罢了。例如毛囊炎、疖、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湿疹、某些药疹、脓疱疮、湿性脂溢皮炎、多汗症、酒皶鼻、痤疮等病均因于湿热内蕴,或上蒸于头面,或迫津外泄、或蕴结于肌肤,或挟时邪、外感邪毒而诱发;带状疱疹由肝胆湿热或脾虚湿盛引起;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因于风湿蕴阻、经络阻隔、肌肤失养所致者为多;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大疱性疾病多由湿热交蒸外越肌肤所致;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冻疮多由寒湿凝滞,血瘀阻络所致;小腿溃疡、足癣、女阴溃疡、糜烂性龟头炎多由湿热下注所致;还有湿热下注、外感邪毒而发的接触过敏性皮炎等等。

2湿证与临床

湿证有内湿、外湿之分,有上湿、下湿之别,辨证上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型。

2.1湿热内蕴证见发热或有汗出而热不解,面色潮红,心烦,口干不多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皮疹色红,水肿、水疱、糜烂、渗液或见丘疹、结节、脓疱,自觉痒或痛。临床多见于脓疱疮、单纯疱疹、鹅口疮、剥脱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疖、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足癣、药疹、湿疹等。

查看全文

中医皮肤病治疗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皮肤病的病理,引用了许多中医的论著,然后介绍了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关键字:皮肤病中医治疗

一、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学说

有关皮肤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素问·痹论》中指出了人体卫气“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说明卫气作用在皮肤腠理,其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强调了卫气功能正常,皮肤腠理才能健康缜密,有似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卫气靠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散布到皮肤,发挥卫气作用,故谓肺合皮毛。《素问·皮部论》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

在《诸病源侯论》中,对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症状也作了论述,指出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如:风瘙身体隐轸误(注:瘙痒症、寻麻疹之类),邪气客于皮肤,复蓬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头面身体诸疮误,夫风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对各类经久不愈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常认为存在气血虚或肤腠虚的因素。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注意到存在过敏素质,指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对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也有冻烂肿疮误、汤火疮误等记载。如:“对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已了解到好发部位及其接触性传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

对皮肤病的诊治,中医认为把局部改变同整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改变联系起来,既重内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书中指出原夫疮疡之生,皆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认为外症虽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则与脏腑气血改变有关,诊治应结合全身辨证,用药根据经络虚实,不可拘泥于热毒之说而过用寒凉克伐之剂。《太平圣惠方》对于痈疽,不仅注意它的局部症状,而且结合全身辨证,提出“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症分为阴阳两类,主张用“阳和瞬理、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阳症,彼有独道之处。目前用阳和汤治疗结核性脓疡、硬皮病等有一定疗效。《外科正宗》主张内治与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药外,善用腐蚀药或刀针放脓去腐;内治总结各医家及自身经验,应用“消、托、补”三法的辨证施治,使治疗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理论骄文》中把辨证论治原则应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论得到发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内治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有“殊途同归之妙”。他主要用膏药外治,也用类似水疗、热疗、泥疗、蜡疗及局部发鲍等疗法。强调外用药物要分辨阴阳,辨证选药,提出了外用药与内服药存在不同的特点。

查看全文

五皮五藤饮皮肤病治疗效果论文

摘要:早年读医案,读得医家张炳厚运用皮科专家赵炳南老中医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甚感神奇。笔者十几年来治疗各种皮肤病经常用之,每获奇效,现将心得呈现如下,以造福广大皮肤病患者。

关键词:五皮五藤饮;皮肤病;验案

一、方剂组成

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

二、方解

关于方解,医家张炳厚是这么解释的:丹皮性寒清热解毒,味辛散风止痒,活血消肿;青风藤、海风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温通,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温通经络气血;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专止夜间皮肤瘙痒;钩藤清肝与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轻清透热,达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达皮,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祛邪给以出路。以藤达络,络通风祛止痒,血行疹消。皮、藤和臻其妙。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

查看全文

中药诊治慢性复发性皮肤病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环状红斑是一种以局部周围扩大的环状红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病学》有关标准、皮疹周期性发作,病程可持续数年、治疗组自拟中药汤剂活血祛风汤加减治疗、拟活血祛风汤加减治疗、疗效评价、皮损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医学认为是一种超敏反应、皮肤病形之于外,实发于内、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之力强而性较平和、生地黄凉血热,逐血痹,与元参同用即能清热凉血,又能滋阴解毒、全方祛风解表而不燥烈伤正,凉血解毒又不妨碍气血运行等,具体请详见。

关键词:环状红斑;中医药;治疗

环状红斑是一种以局部周围扩大的环状红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用中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2007年期间门诊收治60例环状性红斑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在8~41岁之间,病程1~5年。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病学》有关标准:①皮疹常分布于四肢和躯干;②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远心性向外扩大,以后皮疹中央消退,边缘略起,形成环状或半环状;③皮疹周期性发作,病程可持续数年。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论文

打开电视、翻开报刊,广告不停地在说:螨虫在脸上钻进钻出,让我们毛孔变粗、皮肤变差,而且一般的洗脸方式还洗不掉、杀不死,为了皮肤美丽,必须用除螨产品!有学者也认为它是人面部皮肤病如青年痤疮、酒渣鼻、丘疹以及脱发的主要病因。那么,螨虫真的有这么可怕吗?笔者综合有关专家最新的文献作一综述,以期给大家以全面的认识。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种小型螨类,为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已知的蠕形螨有134种左右。寄生在人体的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两种,前者多寄生于人体的皮肤毛囊内,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内,可引起蠕形螨皮肤病,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毛囊虫皮炎”,由于两种螨的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同。好发部位以面部、鼻、颊、额部多见,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的皮肤。皮损常表现为弥漫性的红斑、丘疹、脱屑、毛细血管扩张、脱发等症状。

一、人体蠕形螨的感染现状

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学者报告人群感染率为27%~100%,国内报告感染率在0.8%~81.0%之间[1]。由于蠕形螨检出率受检查方法、时间、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2],各地报告的感染率差别较大。男女感染率差异各地报道不同[3]。刘亦苏等[4]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蠕形螨感染率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表明蠕形螨感染与性别无关,在一定人群范围蠕形螨感染率比较稳定,感染者中多数为单纯毛囊蠕形螨感染,偶见混合感染。也有报道认为当今成年人的螨虫感染率已达97%。

动物实验蠕形螨主要寄生在各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如狗、猪、猫、牛、羊、兔、鼠等。为了搞清蠕形螨的传播途径,把人蠕形螨接种到白兔身上获得成功,这进一步证明人和动物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的[5]。

从人体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看,蠕形螨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病,严重影响皮肤健康,也是美容的克星,应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尤其是应引起公共卫生、皮肤病学及美容界的足够重视,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查看全文

皮肤病医生实习体会

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俗语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所在每一天的上班实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只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才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同时也需要温故而知新,有什么忘记了东西要及时翻书查找。皮肤科的实习已经过去了一半,但是知识时无穷无尽的要以老师们为榜样,不时空虚自己,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老师开始给我动手刮去皮屑标本。第一次刮标本的时候十分紧张,皮肤性病室医生实习体会感悟推荐阅读:这个星期开始。有没有消毒完全?有没有刮取成功?压片的效果怎样?这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关系着结果的检出率。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到刮去标本的要

记得那天下小雨,月日。老师和同学们祝福下,汽车缓缓地驶出了校园的大门,直奔市第一人民医院,怀着兴奋而忐忑的心情,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

第一个科室是皮肤性病实验室。这个两个多星期中,根据实习布置。从一来到科室的彷徨、一无所知,现在基本上能跟上科室的工作节拍,这一切将会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宝贵的经验。

培养,皮肤科的实验室主要是处置有关皮肤皮屑的直接镜检。梅毒、单纯疱疹、hiv试验,和性病检查试验。仪器比较少,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为主。一开始,老师布置我负责支原体衣原体的标本接收和接种,白带常规的涂片与染色。原本以为在校见习的时候操作过,这份工作会得心应手,但是并不然。这里面对的不单只是标本,而且是病人,当接收每一份标本的时候,都要详细的跟病人交代,什么时候那结果,哪里那结果。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医院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这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性。

所以,由于以前在学校并没有过多的实物标本给我联系。当看白带标本的时候基本重头开始。对于白带的清洁度各个方面的判断实际上不可以套用书本上的理论,更多的感官。一开始的时候,每一张白带的片子我都要琢磨很久才可以下一个不是很肯定的结果,幸好带教的老师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非常热心的跟我讲解要领,而且片子看多了掌握到其中的要点,现在白带常规结果的判断是越来越熟练,看到自己下的结果在老师核对之后越来越少更改,心中是无比的高兴。

查看全文

麻风病监测项目工作方案

为建立麻风病预警工作机制,落实省补助地方麻风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更好地完成麻风病监测点项目任务,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

推进我市麻风病监测工作机制建设,早期发现麻风病人,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二、指标

(一)全市每年度至少报告10例以上麻风病疑似病例;

(二)市皮肤病防治所和各级医疗机构执行麻风病监测“四个”制度100%;

查看全文

中医皮肤病学教学问题探讨

摘要: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专科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医特色,又强化皮肤病理论基础的学习,还增加临床知识的积累,是中医皮肤病学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当今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有力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的开展,不但能增加知识量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中医皮肤病学的应用,促进中医思维形成,提高皮肤病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医皮肤病学;教学

皮肤病在临床各科室均较常见,然皮肤病专科性较强,疾病种类复杂,临床症状多变,治疗棘手,皮肤病学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是一大挑战,同时掌握常见皮肤病临床知识又是临床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高校教学时长有限,限制对皮肤病学较为全面的学习。长期以来,皮肤科教师以突出形象直观教学和提高学生临床知识水平为目标,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医皮肤病的教学[1],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链接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转化成清晰明朗简洁的多媒体课件,配合生动幽默的叙述,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有趣,不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轻松好学的教学环境,进一步为社会培养皮肤科专业人才[2]。

1多媒体技术与中医皮肤病学的联系

皮肤类疾病以形态直观为特征,《内经》记载: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象思维[3]在中医皮肤病学科中运用典型,皮肤病辨治思路往往是通过皮损形态和分布来决定选方用药,为治疗皮肤病提供新思路。当前,治疗中医皮肤病,具有诸多中医外治法优势,例如治疗痤疮常在耳尖及大椎处放血,治疗银屑病常用中药封包治疗及中药药浴、中药塌渍等,治疗湿疹常采用中药塌渍,治疗丹毒、带状疱疹采用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荨麻疹常采用刮痧等方法。这些特色中医疗法操作简单方便,临床疗效好,但是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不能理解其操作及方法,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前录制这些中医外治法操作视频,视频中将操作要点难点突出,在课堂中展示出来,易于学生加深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学习,且对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外治法产生兴趣,有利于中医特色的继承与发扬。中医诊断疾病,重视四诊合参、脉证并治,中医皮肤病各证型抽象,难以辨别,描述相近,如湿疮的湿热蕴肤证可见皮疹潮红,有丘疱疹,伴有剧烈瘙痒,皮温升高,搔抓后易破溃流水;湿疮脾虚湿蕴证可见皮损红,丘疹较多,上覆鳞屑,瘙痒难忍,抓后糜烂渗液,肤温一般;湿疮的血虚风燥证可见皮损暗红,皮肤粗糙肥厚,瘙痒难耐,遇热加重,多见搔痕结痂,伴有色素沉着。各证型相近,描述抽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临床经验薄弱,教师在授课时添加图片、视频、动画、链接,有助于学生分辨不同时期的症状,通过皮损辨病辨证是中医皮肤科的特征,也是用方用药的依据。本科阶段重视三基学习[4],即对皮肤病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以后临床工作铺垫坚实基础。

2多媒体教学在中医皮肤病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查看全文

中药在皮肤病防治中应用论文

中药防治皮肤病有其独到之处。利用中药防治皮肤病,具有资源丰富,疗效好、价廉易得等优点。

1防治皮肤病的内服中药及其方剂

1.1解表药可使邪从外解,防止皮肤病的发生,早期治愈。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其皮疹具有游走不定、奇痒、皮肤干燥等特点。属风寒偏胜者,用辛湿解表药,常用的中药有桂枝、苏叶、防风、荆芥、羌活、生姜、葱白、苍耳子等,方剂有蕙防败毒散,桂枝汤等,属风热偏胜者用辛凉解表药,常用中药有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等,方剂有消风散,防风通圣丸,升麻葛根汤等。

1.2利湿药用于湿邪偏重者,其皮疹具有水疱,糜烂,渗液、浮肿等特点。

(1)清热利湿药适用于湿热症,如急性湿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等。常用中药有黄连、黄柏、苦参、秦皮、茯苓、译泻、滑石、车前子,木通;方剂有六一散、二妙丸、龙胆泻肝汤。

(2)温阳利湿药适用于寒湿症,其特点为湿从寒化,常用中药有桂枝、干姜、吴茱萸、茯苓、玉米须、冬瓜皮、甘草等;方剂有实脾散、阳和解凝膏等。

查看全文

对急慢性湿疹、顽固性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发病机理较复杂。概括起来与下列因素有关。

内因:1、素质遗传2、代谢障碍3、营养异常(以哺乳儿童多见)4、神经官能症之患者。

外因:1、植物性或化学性的刺激。2、由瘙痒病而诱发。3、下肢静脉曲张或瘢痕。

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急性湿疹:斑疹迅速出现,皮肤发红,严重浮肿和强度湿润。在皮肤的表皮上,由于干涸的液体而开成了痂皮。

亚急性湿疹:和急性湿疹大致时同,但表现较为轻微,瘙痒触摸时皮肤呈紧张感。皮肤的皮层被小鳞片遮盖并落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