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0:56: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票据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票据市场

论中国票据市场弊病诊断

摘要:分析了我国票据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我国票据系统流程再造的设想。

关键词:票据中央银行流程再造

打开计算机网络,通过关键词“票据案件”搜索,我看到中国金融界票据案件数额巨大,公开查处的虚假票据本数的印量动辄上千,甚至5000本以上,而且呈现出层出不穷的态势,金融系统的损失巨大,中国金融业票据市场何以进入如此糟糕的程度?有什么方法医治,且听在下道来。

一、中国票据市场票据真伪鉴定责任分析

如果我们追究一下中国票据谁应当负责印刷,大概中央银行的领导无一不说是应该有商业银行负责,原因是商业银行是经营票据业务的主体,印制当然由商业银行负责,且现在一直由商业银行负责印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过时,因为票据的流通范围超出了一家商业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票据可以进行背书转让,可以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其流通范围已经涉及到中央银行在内的所有开办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和使用票据的企业。中央银行既然敢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票据业务,就理所当然的应该对票据的真伪能够全面鉴定。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一张假币的危害大,还是一张票据的危害大,我想不会有人说是假币,因为一张假币的最大面额莫过百元,只是因为犯罪分子印制假币的数量惊人,才使假币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对我国一张假票据的最大成功犯罪金额不了解,我想绝对不会小于一张假钞的1000倍。这就是说,一张假票据的一次成功犯罪的能量超过一张假钞一次成功犯罪的1000倍。超过一张最大面额的假钞流通1000次,可见假票据的危害超过了假币。

查看全文

完善票据市场实行货币政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票据市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基础;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关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环境内、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都可以在票据市场中得以实施、票据市场信用制度不健全,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当市场上存在假票据或克隆票据时,银行的信用风险将大大增加、票据市场交易结构存在问题,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票据市场定位不明确,阻碍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完善票据市场的信用机制、扩大票据交易品种,培育多元化参与主体,健全市场运行机制、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票据市场在货币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市场,它的发展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至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对货币政策的实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对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信用

一、票据市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环境内,而货币市场因其能够灵活反映短期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变化,比较准确的反映出市场信息,成为货币政策的理想实施场所。如前所述,票据市场在货币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认识,同时也可由此找出货币政策传导不利的原因。

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都可以在票据市场中得以实施。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设有功能齐全的票据专营机构,各国中央银行也将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把货币政策直接传导到基层商业银行和企业,并通过票据市场来吸收反馈、调控或修改货币政策。首先,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额度,影响人们运用票据进行融资的成本,由此发挥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其次,通过再贴现对象和再贴现票据的选择,直接引导信贷资金的流向,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从而增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灵活性。最后,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在票据市场买卖各种票据,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商业票据流通,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因此,票据市场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的理想场所。

查看全文

我国票据市场制度变迁研究论文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票据市场进行了诸多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Mitchell和Michael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进行的全面分析,得出货币市场基金和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是票据市场发展关键因素的结论;[1]James通过对美国票据市场发展经验的总结,认为该市场存在相较于其他金融市场明显的成本优势,并发现该市场具有明显的机构投资特征;[2]Rosalyn在类比分析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美国票据市场对联邦基金利率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敏感性,并验证了James关于该市场存在成本优势的结论;[3]LimGuanHua和LiewMunKiong比较了亚洲与北美、欧洲不同的票据市场发展轨迹,指出缺乏应有的信用评级机制导致亚洲票据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上的隐患。[4]在国内研究方面,秦池江对我国票据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进一步明确了该市场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5]王雅茜等从风险控制层面对票据市场的风险表现及风险控制机制做出了分析;[6]严文兵等从制度层面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功能和发展阶段进行了介绍,得出该市场存在一定程度上“锁定”的结论;[7]孙健等在对票据市场发展中主要问题归纳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角度论述了该市场的发展取向;[8]黄建军从操作层面,比较了票据专营机构和票据贴现窗口的功能差异。[9]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对票据市场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具体表现为:首先,现有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票据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表象,对该市场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其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在研究的深度上拓展不足;再次,研究缺乏以系统性的理论为指导,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系统性程度有待提高。基于以上认识,在汲取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精髓的基础上,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出发,结合国家职能理论,通过系统分析制度内涵、制度需求、制度供给,通过对我国票据市场现有市场特征的刻画来对该市场发展阶段进行精确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该市场制度变迁的取向以及具体的制度变迁策略进行系统研究。

一、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根据诺思的定义,所谓制度(Institution)是指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决定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降低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设定的制约,而这种制约既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正式的机制来加以维护,也可以通过无组织的、分权化的、自发社会反馈的非正式机制来运行,前者称为正式制度,后者称为非正式制度。[10]11制度本身依据调节对象的差异可以区分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前者是指在特定领域内,特定交易各方设定的用来调节特定经济关系的某一项准则,Williamson称之为“规制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后者也称“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指特定经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包括组织、法律、习俗和意识形态,是影响个体行为的背景约束或基础规则。[10]15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制度本身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作为集体选择的结果,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产生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具有更高效率的制度对原有制度的替代和帕累托改进过程。[10]38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基于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外部性内在化、减低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等目的,制度由原有均衡状态向非均衡转化,继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均衡的过程。根据林毅夫的研究,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由相关群体作为行动主体,在寻求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后者则是由政府强制引入和实施的制度变迁,往往是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在特定阶段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不足和供给有限的产物。

二、票据市场制度变迁需求分析

查看全文

外国票据市场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借鉴美国票据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建议,即通过对金融机构承兑资格和承兑规模的控制,加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管理;通过构建商业信用体系,健全货币市场体系等措施推动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最后指出商业银行票据营业机构应积极参与商业票据市场制度安排与设计,成为商业票据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借鉴

美国票据市场的发展

美国货币市场的构架与我国不尽相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与商业票据市场是其中互不隶属的两个子市场,二者共同构成了美国票据市场的主体部分。

美国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发展

美国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源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为解决进口商和出口商相互缺乏了解、互不信任的问题,将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结合,促使银行承兑汇票的产生。美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主要用于进出口贸易,国内贸易使用不多,它是进出口贸易中进口商签发的付款凭证,当银行承诺付款并在凭证上注明“承兑”字样后,就变成了承兑汇票。大多数银行承兑汇票偿还期为90天,因其以商品交易为基础,又有出票人和承兑银行的双重保证,信用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强。由于有银行作为支付的后盾,且美联储成立后曾极力提倡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还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而国际贸易的迅猛增长、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等都刺激了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增长,增加了市场对银行承兑汇票的需求,促进了市场的繁荣。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从1989-1998年,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出现负增长,1998年市场余额下降到了143亿美元,仅占除政府短期证券外所有货币市场工具交易余额的0.6%,而到2000年,余额更是仅为103亿美元。

查看全文

我国票据市场制度变迁解析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票据市场进行了诸多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Mitchell和Michael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进行的全面分析,得出货币市场基金和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是票据市场发展关键因素的结论;[1]James通过对美国票据市场发展经验的总结,认为该市场存在相较于其他金融市场明显的成本优势,并发现该市场具有明显的机构投资特征;[2]Rosalyn在类比分析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美国票据市场对联邦基金利率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敏感性,并验证了James关于该市场存在成本优势的结论;[3]LimGuanHua和LiewMunKiong比较了亚洲与北美、欧洲不同的票据市场发展轨迹,指出缺乏应有的信用评级机制导致亚洲票据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上的隐患。[4]在国内研究方面,秦池江对我国票据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进一步明确了该市场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5]王雅茜等从风险控制层面对票据市场的风险表现及风险控制机制做出了分析;[6]严文兵等从制度层面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功能和发展阶段进行了介绍,得出该市场存在一定程度上“锁定”的结论;[7]孙健等在对票据市场发展中主要问题归纳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角度论述了该市场的发展取向;[8]黄建军从操作层面,比较了票据专营机构和票据贴现窗口的功能差异。[9]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对票据市场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具体表现为:首先,现有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票据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表象,对该市场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其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在研究的深度上拓展不足;再次,研究缺乏以系统性的理论为指导,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系统性程度有待提高。基于以上认识,在汲取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精髓的基础上,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出发,结合国家职能理论,通过系统分析制度内涵、制度需求、制度供给,通过对我国票据市场现有市场特征的刻画来对该市场发展阶段进行精确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该市场制度变迁的取向以及具体的制度变迁策略进行系统研究。

一、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根据诺思的定义,所谓制度(Institution)是指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决定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降低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设定的制约,而这种制约既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正式的机制来加以维护,也可以通过无组织的、分权化的、自发社会反馈的非正式机制来运行,前者称为正式制度,后者称为非正式制度。[10]11制度本身依据调节对象的差异可以区分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前者是指在特定领域内,特定交易各方设定的用来调节特定经济关系的某一项准则,Williamson称之为“规制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后者也称“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指特定经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包括组织、法律、习俗和意识形态,是影响个体行为的背景约束或基础规则。[10]15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制度本身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作为集体选择的结果,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产生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具有更高效率的制度对原有制度的替代和帕累托改进过程。[10]38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基于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外部性内在化、减低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等目的,制度由原有均衡状态向非均衡转化,继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均衡的过程。根据林毅夫的研究,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由相关群体作为行动主体,在寻求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后者则是由政府强制引入和实施的制度变迁,往往是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在特定阶段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不足和供给有限的产物。

二、票据市场制度变迁需求分析

查看全文

央行票据及证券市场的关系思考

一.央行票据通过准备金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与准备金率政策的操作空间。2010年lO月份外汇占款达到5190亿元,是前9个月2239亿元的的一倍多,也是2008年1月份和4月份以来的高点。因此在以1O月份为基础的后两个月的新增外汇占款,即12月到2011年1月为3000亿元左右,因此到2011年1月的#I-~E占款为1.25万亿元。同时,2011年1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达到6500亿,同期银行存款规模增长25000亿,市场中资金流入达到3.75万亿元。央行在2010年l1月29日上调准备金率,锁定流动性大约5000亿元,此时市场流动性为正2.25万亿元。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市场间资金净投入在5月和6月达到了18260亿元,这时市场流动性已经超过了央行所认为的最佳流动性,因此,这就为上调准备金率提供了操作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看,银行间市场在5月和6月公开市场将会有巨额到期资金,央行会在5月或者6月有一次准备金率的上调,但幅度不大。可以证明,5月12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是符合我们的分析结果的。

2央行票据发行额度和发行频率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其一,银行间进行回购业务的回购利率;其二,央票票据。其中央票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更大,更为重要。央行票据主要分为3个月期和1年期两个期限,主要是央行控制市场流动性的一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和发行利率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最为关键。央行票据发行频率的多少,直接反映银行控制市场流动性的决心。另外,央行票据利率和期限对市场利率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意味着加息政策的使用在定程度上需要以央行票据利率互为参考基础。央票发行额度和次数的增多也说明政府对于市场中资金面的判断,当投资者形成预期,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会被提前消化,指数的波动也会提前做出反应。.

二、央票利率通过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央票利率与存款利率的比较研究。央票利率表示了央行在回收市场流动性时愿意承担的资金成本,央票利率定的低,则金融机构认为收益太低而不愿意购买央票,因此会导致央票发行遇到困难。3月期央票利率和3月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可以很明确的反映出购买成本和支付收益之间的关系。随着2010年11月到2011年4月的3次加息,两者之间的差额在缩小,央票利率与存款利率差额由负转正并不断增加,因此可以解释,央票发行利率过低是导致加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如果央票利率过低,或者央票利率低于存款利率,银行会失去购买意愿,央行控制市场流动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央行又不能将央票利率提高太多,这样会给央行的利率政策带来压力。这就陷入了一个商业银行与央行,央票利率与利率政策的博弈。

(2)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利率政策与证券市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作为系统性风险的一种,类似于准备金政策,这类政策往往会给证券市场产生很大的波动。因此以上通过分析央票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与利率政策的相关性,也就可以得出其与证券市场的相关性。

查看全文

票据市场及信息平台的差异

一、大陆票据利率市场化滞后的原因

1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商业信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也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石,在票据市场中交易参与者一般都是跨行业、跨区域及跨国界的,因此,健康稳固的信用基础是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关键。大陆经过三十几年的经济改革中,“社会信用薄弱”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90年代初企业的“三角债”以及至今金融市场的“非法集资”、“财报造假”等问题。2没有多元的市场参与者。健全的票据市场应该由众多的参与者所组成,其中应包括公司企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投资公司、投资大众、中介机构和中央银行等。目前,大陆票据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仅为政策规定的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央行及少数事业法人,其它如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参与程度非常低。而扮演造市脚色的专业票据中介机构,以及一般投资大众却不得其门而入,将阻碍短期利率市场化的发展。3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工具单一。虽然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大陆票据市场已颇具规模,但对货币市场的占比仍小。且市场规模若小,将不利于市场化的形成。因为市场越大,交易量越多,价格波动越小,市场将越有效率,市场化程度越高。现阶段大陆只允许企业签发商业汇票,并进行银行承兑或者商业承兑,而不允许发行融资性商业本票,大幅限制了融资性商业本票的发展,使交易工具单一无法深化,制约了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4票据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在大陆现在规定贴现率在再贴现率下限的基础上加点生成,贴现率形成机制尚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需求。无法形成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5统一的交易保管结算系统尚未运行完善。目前,虽然有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但在央行采取“积极稳妥,分布实施的”发展原则下,仅小部分银行参与运行。而大部份银行对票据的签发、承兑、流通、转让和查询、查复等仍然采取实物方式和原始手工交易方式,并未透过交易平台或电子平台处理整个交易流程。6缺乏作为市场造市者的中介公司。目前,大陆票据专营机构是商业银行内的一个部门,并不被允许经营一级市场,而只能经营二级市场的票据买卖,资金的运用也受到银行内部政策的分配。另外票据市场受到区域大与规模小的限制无法发挥综效,因此,无法形成统一与具有规模的经营机制,不能发挥造市商的作用。大大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形成。7市场法规不健全。大陆的票据市场管理制度,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经不断变迁过程,通常是由局部试点,再逐步推广和规范。目前对于票据市场的管理制度主要有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架构,但在实际操作中,违规经营的现象依然很普遍。

二、完善大陆票据市场的建议

1开放独立法人的票据公司或企业。开放企业成立独立法人的票据公司,其主要职能是担任票据市场的中介商,发挥市场造市商的功能。借鉴先进国家票据市场的经验,票据公司除了必须有足够的市场的操作能力,能让市场交易顺利进行,而且还要有坚强的融资渠道网,以增大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其定位不只是票据的经纪业务,且可自行从事自营交易业务,同时,还可对票据发行商提供经票据承兑及签证后的融资业务。并与中央银行紧密联系,传导央行货币政策等。2加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实施与改进。2003年大陆工商银行筹建“中国票据网”,但该网站功能仅提供会员之间相互转贴现及回购报价信息及查询的服务,尚无法使金融同业进行票据在线交易和清算的服务。由于商业银行近年对票据市场业务的日渐重视,200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lectronicCommercialDraftSystem,ECDS)正式上线,这标志着票据市场从“实体交易”跨入“无实体交易”的电子化时代。但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尚待改善,如票据电子签章的法律保障;电子票据安全性较弱等,亟待改进。3建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依据票据市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票据市场的稳步发展需以完善的信用管理为优先。因此,需借鉴先进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第一,完善信用评等系统。大陆的信用评级制度发展尚未成熟,其评级的权威性不足。信用评级制度的发展,可参考信用管理健全国家的模式,大力引进专业技术及训练专业人才,加快专业评级机构的升级。第二,改革联合征信法律体系。尽早通过法律规范,使公共信息及征信数据合法化和普及化,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第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提供市场参与者查询、评估、信息揭露等功能的信用管理系统,使现阶段票据市场信用不对称风险降低。可参考台湾联合征信中心等。4促进票据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发展一个效率与活力兼具的票据市场其关键在于市场广度与深度,也就说参与票据市场的交易主体越多,例如,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专业票据公司等,其成交利率更能反映实际市场资金供给与需求状况,进而使利率更能贴近市场真实价格。5创新交易工具,扩大交易品种。创新并扩大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不仅使市场满足资金需求者(Issuer)与资金提供者(Investors)不同的需求,而且使票据市场的投资者在资金分配上做最有利的选择与分配,使双方在交易中能产生真正市场价格。大陆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主要是以商业汇票为主,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汇票,它是以传统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但对融资性商业本票市场尚无法开展,应大力发展融资性商业本票市场。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地鼓励资产资量较高、信誉较高的企业发行短期商业本票,从而扩大市场票据的总容量,增加做市商的货币投资工具。6逐步实现票据利率市场化,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随着工商银行在2007年1月推出以Shibor为基准加点为转贴现利率已受到票据市场的积极的采用。因此,建议放开央行对票据对贴现利率的定价,其贴现率由买卖双方参酌Shibor基点自主生成,以实现利率生成的合理性,提高定价与交易的效率。但为了进一步推动票据利率市场化,应当引入做市商制度,建立独立法人的专业性的票据公司,其功能除签证、承销、融资保证、背书外,最主要是自营与经纪的功能,使票据公司成为做市商的交易平台,让买卖双方自主入市,自动报价、自愿成交,没有官方的干预与市场价格的垄断,使其接近市场的真实利率。这有利建立统一的大陆票据市场利率,有益大陆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形成。7完善法制建设基础。尽快修订完善的“票据法”。除修改关于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的有关内容外,同时开放融资性商业票据。另外将电子票据纳入“票据法”的规范;修订“票据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暂行管理办法”及“贷款通则”中的规定。票据市场的发展对于大陆利率市场化扮演着关键的脚色,透过票据相关法律的设立与修订,独立中介商的成立,再加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单一交易保管结算系统等电子信息平台的完善,相信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将越走越平坦。

作者:王柏程单位:单位: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查看全文

融资性票据市场建设的实施路径

融资性票据市场隐性发展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干扰企业正常支付信用关系的建立隐性融资性票据的产生本质上是在关联企业间或通过票据中介在相关企业间建立一个非公开的民间借贷契约。但与一般民间借贷关系中债务人无法偿债承担的商业信用损失不同,由于商业银行在融资性票据(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中承担了第一付款责任,当出现企业兑付风险时,承兑企业在银行系统的信用记录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于作为该融资性票据善意持票人的其他后手企业而言,隐形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存在也增加了这些企业陷入借贷纠纷和法律诉讼的几率和风险,使企业减少在商贸往来中使用票据作为支付手段的频率。因此,融资性票据市场的隐性发展对企业间正常支付信用关系的建立形成干扰,不利于商业信用环境的净化和培育。(二)制约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1、弱化负债业务竞争力。近年来,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在吸收存款上的竞争压力日趋沉重,通过票据承兑吸纳保证金存款的意愿强烈。8家公布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数据的上市银行,在2009-2011年间,其承兑保证金分别占存款余额的3.0%、3.2%和3.3%,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中小银行甚至高达10%以上。为降低吸存成本,提高吸存效率,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发展单笔存款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个人客户;而基于商品交易签发的商业汇票笔均金额较小且较为稳定,一般在100万元左右2,单纯以融资而非支付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单笔金额则一般较大,因此,承兑融资性票据、吸纳保证金存款成为中小银行迅速扩充负债规模的惯用工具。但融资性票据承兑业务的长期异化使用不利于商业银行负债类业务创新能力的开发,阻碍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同业竞争和金融服务能力的有效提高。2、助长非理性业务扩张。银行承兑汇票信用风险敞口(即票面金额与保证金的差额)不需计入信贷规模增量,为信贷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银行迅速扩大融资能力提供了便利,也为融资性票据的产生提供了市场需求。数据显示,11家上市中小银行(除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型银行)2010年和2011年承兑余额增速分别高达34.0%和29.6%,大大快于同期贷款增速;而其中公布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数据的6家上市中小银行2010年和2011年承兑保证金余额增速分别为37.5%和19.0%,也明显快于同期存款增速。然而,签发融资性票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银行贴现取得信贷资金,中小商业银行必须提供足够宽的贴现出口才能最终实现扩张表外业务的目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拓宽贴现渠道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转贴现交易将直贴票据转让给资金和规模资源丰富的大型银行;二是通过转贴现交易、票据理财产品等将直贴票据转让给信用社、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对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业务过度扩张的风险均无法有效释放,反而容易滋生违规经营,带来系统性风险。(三)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1、强化政策缓冲行为,减弱货币政策效力。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其市场供应量对于商业银行经营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外生性的因素;但商业银行的特定经营行为对融资性票据的供给则能够产生一定的主动影响。当货币政策扩张时,企业投资需求恢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商业银行为避免贷款投放进度滞后而面临窗口指导,通过主动降低承兑保证金比例和贴现利率等方式为企业进行非贸易性票据融资提供便利,从而稀释了货币政策放松的实际效用。以货币政策超常规宽松的2009年一季度为例,商业汇票签发量达3万亿元,是上年同期的两倍,而票据融资也相应增加了1.5万亿元(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2.3%);与此同时,2009年银行承兑汇票笔均金额也迅速升至114万元(前三年一直稳定在85至90万元左右),间接反映出在这一时期融资性票据占比大幅提高。同样,当货币政策收紧时,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战略和客户维护的需求,更倾向于通过提高票据融资门槛和减少规模配置等方式压降票据资产,进行政策缓释,此时融资性票据被大量挤出,但实体投资冲动在银行一般贷款的支持下继续高涨。2、加大资产价格波动,增加金融监管难度。由于多数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企业只需提供非全额的承兑保证金,融资性票据尤为如此,因此,理论上存在企业利用少量资金循环签发票据、成倍放大资金规模的可能性,从而造成全社会金融资产虚增,规模可能超出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多余的流动性将使资金大量流入其他投资领域,并在不同投资工具间频繁流动,加剧各类金融资产甚至商品的价格波动。在融资性票据与非融资性票据市场混同,监管和统计上无法严格区分的条件下,对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通过隐性融资性票据市场产生的溢出效应无法进行精确的风险评估,从而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和监管微调,金融市场和相关实体经济领域容易因此而产生一些非预期的市场波动。

建立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企业融资市场结构,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融资性票据的客观存在和该隐性市场的自主发展反映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多元化的实体融资需求,也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趋势、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主动表现。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大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票据市场以外的其他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不仅可以提供短期营运资金周转,还能满足中长期资本投资的需求。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通过票据市场或其他民间渠道获得资金融通,融资方式相对单一,成本也较高;将以票据作为媒介进行的融资狭义地局限于真实贸易背景框架显然无法全面满足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也阻碍了票据业务融资本源功能的有效发挥。建立规范化的融资性票据市场,本质上是要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将企业间真实存在而又隐性发展的民间借贷关系阳光化、证券化,从而为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构建一个类似于债券市场的一二级完整流通市场,完善民间投融资市场结构,使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二)增加商业银行资产配置选择和综合收益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趋向多元化,但资产配置的风险和期限结构仍需改进。2003-2011年间,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类资产占比由61.4%降至52.2%,但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由39.6%升至57.4%,而票据融资的配置比例由5.4%降至2.6%,过高比例的中长期贷款配置使商业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和利率、流动性变动的空间收窄。建立一定规模的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大的资产配置选择空间,避免资产风险和期限结构的同质化。而且,从资产风险控制角度考虑,融资性票据的事实风险尚未超过商业银行可接受的范围,数据显示,即使在融资性票据潜在规模较大的2009年,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逾期垫款也未出现明显增加,基本保持在100亿元左右的平均水平3。因此,未来信用风险定价能力较强的银行可以在合理的风险承受范围内通过融资性票据提高短期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三)精确反映和控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由于缺乏合法的市场地位,客观存在的隐性融资性票据被混同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进行统计和反映,但二者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敏感度和传导机制可能并不相同。因此,隐性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存在,使货币政策工具通过票据市场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的效果难以区分,无法精确地反馈政策实施的效果,容易产生政策超调或滞后效应。为此,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的融资性票据市场,使真实贸易背景下的票据和融资性票据能够尽可能地加以合理区分,从而全面监测企业不同类型的经营和融资行为,适时并且精细化地反映货币市场各个层面的资金供求余缺状态,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准确运用政策工具及其实施力度提供更为真实的依据。

有序推进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建设的设想

(一)规范融资性票据市场总体构想由于融资性票据在资金供求性质和“风险-收益”属性上与非融资性票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规范化的融资性票据市场的构建需分层次有序推进:要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结构和职能,设定必要的市场准入标准,同时还需要改革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最终使该票据子市场能够在填补传统票据市场空缺,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的同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未来成熟的融资性票据市场应是以信用基础良好的制造型或流通型中小企业为融资(签发)主体,投资者结构多元化,交易和监管电子化的货币子市场。在一级市场上,企业广泛通过票据经纪设计、实施票据融资方案,具体包括选择合适的信用担保机构(含商业银行)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支付市场化的承兑费率,并寻求具有合适“风险-收益”偏好的票据投资机构;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采取与其他货币市场同样的方式无追索地卖出所持有的票据。金融监管部门及电子化票据交易系统的运行管理机构将负责对该市场的签发企业资格、企业未到期票据余额、财务杠杆等设置相应的指标,并进行动态调整、监测和披露;同时,负责建立和维护企业偿付信用信息平台,将其作为市场准入、退出和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二)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的主体结构及其职能1、票据签发企业。票据签发企业在市场中作为融资方,通过签发融资性票据筹集短期营运资金。票据签发企业的范围不仅限于商贸往来的销售方,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符合一定准入标准的有短期资金需求的企业。与真实贸易背景下的商业汇票相比,由于融资性票据所筹集的资金在使用方式和范围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即使是同一行业中同等规模的票据签发企业,其偿付风险也会显著不同。2、票据投资机构。真实贸易背景下签发的商业汇票,其持票人除商业银行外主要是与前手有直接商品交易的购货企业;而融资性票据的持票人可以广义地定义为票据投资机构。理论上,所有金融机构和有短期资金运用需求的企业都可以成为融资性票据的持票人即投资机构。与一般的购货企业相比,票据投资机构的风险偏好更高,可以接受具有多层次“风险-收益”结构的融资性票据,寻求自身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从而为融资性票据提供具有足够深度的二级交易市场。3、信用担保机构。为了使融资性票据能够有足够的信用在二级市场流通,必须有资信良好的机构对票据到期付款责任进行信用担保。可以将融资性票据的承兑人范围由现在的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扩充至部分规模较大、对相关产业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较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相对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可能对部分企业或某些行业的信用风险具备更好的识别能力。而数据也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已占全部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7.3%,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可以加快票据增信服务定价的市场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筹资选择。4、票据经纪。票据经纪在当前隐性融资性票据市场中客观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的作用,但由于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不规范,不能取得合法的市场地位,长期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真实贸易背景下签发票据是上下游企业间自主进行的支付环节融资行为,不需要票据经纪的介入;但融资性票据的签发企业和投资机构分布广泛,且相互之间可能完全没有业务关系,互不了解,需要票据中介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双向服务。票据经纪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设计合理的票据融资方案、受托向信用担保机构询价、寻找适合的投资机构等。要建立规范化的融资性票据市场,必须实现票据经纪的合法化、阳光化和专业化,培育一批合规经营的大型票据经纪公司;同时,也可以允许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更为了解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或投行业务部门经营票据经纪业务。(三)发展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实施路径1、优先发展电子票据。在纸质商业汇票流转关系中,一般情况下只有存在真实贸易购销关系的前后手企业之间才对票据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融资性票据交易关系中,签发企业与持票机构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金融投资关系,交易的完成不以历史商贸往来为信用基础;然而,融资性票据的偿付风险与票据签发企业的主体资格、财务状况、信用评价和票面真实性等要素密切相关。因此,为降低传统纸质票据环境下的交易成本,增加融资企业主体信息和信用状况的透明度,提高融资性票据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性,应优先考虑以电子介质形式建立规范化融资性票据市场。2、有序放宽市场准入标准。(1)签发企业准入标准。由于融资性票据没有与之严格对应的商品购销交易作为自偿保障,其偿付风险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特征、资产规模和经营稳定性等广泛相关,因此,在融资性票据市场建设的引入期须严格限定签发企业的范围,以控制票据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为体现服务实体经济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双重考量,签发企业准入标准应分为三个维度:行业标准、规模标准、信用标准。①行业标准:融资性票据的签发企业的行业应侧重于对营运资金占用规模较大、对资产流动性依赖度较高的传统制造业和商品流通行业。由于缺乏增长前景较好的资本性投资项目和相关资产担保,在商业银行非贸易性融资投向中,该类行业往往并不受到青睐和重视;由于其营运资金需求不易得到满足,资产运营效率长期受到限制,使得全社会商品流通成本难以有效降低。②规模标准:近年来以商业汇票进行融资的企业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型企业,而大型商贸企业可以较为便捷地通过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或发行短期融资券及签发商业承兑汇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营运资金。为建立融资性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鲜明的市场细分特征,便于投融资双方合理进行金融工具偏好的选择,该市场的签发企业在规模上应定位于中小型企业,而在建立初期,为控制兑付风险,应以具备一定抗经济波动能力的中型企业为主体。③信用标准:由于融资性票据整个链条的兑付风险关键依赖于签发企业的诚信,为形成较好的初期示范效应,同时鼓励企业建立诚信经营的长远意识,形成珍视企业信用、净化商业信用环境的良性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引入期准入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短期经营风险作出明确的限定。其中,信用状况方面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商业汇票逾期和欠款状况、银行贷款偿还情况、纳税情况等。短期经营风险方面可以参考以下指标:行业销售增长率常年变动幅度(反映行业整体经营稳定性)、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周转率波动(反映企业上下游资金流的健康状况)、现金占一年内的到期债务的比例(反映企业短期偿债流动性的保障程度)等。(2)票面金额及主体限额。为有效区分企业对于融资性和非融资性票据的需求,有必要对信用风险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的两者进行分类监管,避免隐性融资性票据对非融资性票据的挤出效应。由于从外在特征来看,融资性票据的单笔金额普遍超过企业常规商品购销的合同金额,与非融资性票据相比具有单笔票面金额较大的特征,为此,可以严格规定票面金额在一定限额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以电子票据(以下简称:电票)的形式签发。该限额由监管部门根据行业特征和企业规模按比例进行设置,并进行定期调整;为控制偿付风险的累计,对准入的签发企业应根据其资产和业务规模在系统中预设未到期融资性票据的主体限额。同时,为防止企业规避监管,对疑似短期内集中、连续签发小额票据进行变相融资的企业要加强监控和稽查。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引导企业通过电票系统进行融资性票据的规范签发和流转。(3)其他票面要素准入要求。①付款期限。由于融资性票据的初期建设定位于更多地满足传统制造或流通企业通过市场化渠道筹集短期营运资金的需求,最初应将其付款期限规定在一年以内甚至更短,待整个商业信用环境趋于成熟和完善后再考虑放开更长期限的品种,以适应企业更为广泛的融资需求。②票息设置。由于融资性票据是单纯的金融投资工具而非购销企业之间的贸易支付手段,其融资期限灵活,风险结构多样,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灵活的方式设定付息类型,例如:无息折价签发、到期固定付息、分期浮动付息等,促进市场化定价,实现融资成本的最优化。(四)推进融资性票据市场建设的配套措施1、规范一级市场定价模式。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商业汇票的承兑费率实行法定原则,由承兑行按票面金额以0.5‰的固定比例收取,该定价原则更多的定位于真实贸易背景下商业票据作为支付结算工具的功能,并不能完全覆盖商业银行因承兑而承担的信用敞口风险。因此,在实务中商业银行往往以另行收取信用敞口承诺费的方式加以弥补;但正如前文所述,为吸纳保证金存款或扩张业务,许多商业银行并未真正收取该项费用,商业票据一级市场定价存在较多的不透明、不规范因素。相对于非融资性票据,融资性票据的风险特征与票据债务主体的信用关联更为密切,机构对融资性票据的承兑、担保等增信行为直接影响签发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应建立更加规范化、市场化的一级市场增信服务定价机制。首先,要限制反担保工具中保证金的比例。因为融资性票据本质上是为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而高额的保证金比例则会强化信用担保机构变相吸储的动机,弱化企业融资能力,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对进行市场化的担保责任定价也形成一定的干扰。其次,要设定担保费率的下限,避免担保机构间竞相压价、过度竞争。对融资性票据信用风险敞口提供担保(含承兑)的费率原则上由签发企业与担保机构自由商定,以提高融资企业市场询价和担保机构风险定价的能力,但市场化费率的下限应不低于担保机构因此而计提的法定损失准备金比例。2、完善市场运行和约束机制。(1)建立偿付信用评价约束机制。在纸质票据环境下,对于商业票据的历史偿付信用情况只有承兑行以及该笔历史交易的收款人和最后持票人了解。要形成广泛的、有深度的融资性票据流通市场,投资者必须能够轻易地获得投资决策的必要信息。因此,应依托电票系统建立融资性票据签发企业历史偿付信用信息库,并以该信息库为基础建立对签发企业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商业信用在签发企业再融资难度及融资成本方面产生实质影响。相应地,要完善电票系统信用评级功能,建立系统化的惩罚机制,对信用评级降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时间内降低其使用电票系统签发融资性票据的票面金额、主体限额和付款期限;对于信用状况长期恶化的企业应列入关注名单并进行公开披露,关注期内暂停其签发电票的资格;对关注期内信用状况仍未改善的企业所签发的纸质银行承兑汇票执行100%的保证金比例。(2)改革票据资产保全制度。①无追索权转让。后手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是票据法律关系中票据权利人极为重要的一项权利,它为持票人提供了票据资产保全的多种选择途径,有利于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合法票据权利。然而,相对于非融资性票据,融资性票据作为金融投资工具的属性远大于其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属性,追索权的存在将使融资性票据的投资机构(持票人)在作出投资决策时产生极大的疑虑,考虑到可能因后手行使追索权而陷入票据诉讼,投资机构可能倾向于选择其他投融资关系更为清晰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性票据在二级市场上的吸引力和流通能力。因此,应将融资性票据的背书转让定义为自动放弃对其前手(除出票人和承兑人)追索权的转让行为,使融资性票据具备一般金融投资工具的可交易性。②财务杠杆限制及信息披露义务。广泛并适时了解金融工具发行方的信息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必要前提。然而,对于融资性票据签发企业的资金运用及财务状况,投资机构及信用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为有效保障担保机构和不特定票据持有人的经济利益,降低融资企业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应将财务杠杆比例上限作为企业签发融资性票据的预设条件之一,控制其后续债务融资规模和比例,防止持票人的债权保障受到严重稀释;当票据签发企业的财务杠杆超过约定上限时,持票人可以行使赎回请求权,要求票据签发企业提前赎回其所持有的票据;与此同时,担保机构则有权要求企业增加反担保工具。同时,对于融资性票据的签发企业应增加一定的持续信息披露义务,企业签发融资性票据后,应按规定的范围通过电票系统定期披露主要业务经营数据和债务融资数据,以便于担保机构和持票人持续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及时采取资产保全措施。

查看全文

引入中期票据市场管理我国融资状况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内外关于中期票据的定义;中期票据的分类;中期票据市场的意义;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的管理方式;中期票据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期票据市场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随着市场的发展,中期票据逐渐突破了期限的限制、发行者即借款人、美国市场的承销主要由几家大的机构垄断、购买中期票据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成功市场经济国家中直接融资市场在融资体系中均占有主导性地位、我国中期票据目前实行交易商协会注册的市场化管理方式、在中期票据发行文件中约定投资者保护机制、中期票据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中期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业务、中期票据缓解了货币政策的压力、中期票据业务带来了相应的经营风险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对中期票据不同理解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详述了中期票据的分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引入中期票据市场以来对我国融资状况的影响和意义,最后提出了中期票据市场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期票据;中期票据市场;融资方式。

一、国内外关于中期票据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美国等成熟债券市场中,中期票据(Medium-termNotes)作为连接短期商业票据和长期债券之间的“桥梁”性产品出现,其期限通常在2-5年之间。在欧洲货币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称为欧洲中期票据(EMTNs)。随着市场的发展,中期票据逐渐突破了期限的限制,10-30年期限之间的中期票据变得更为普遍,中期票据已成为企业代替中期贷款的又一融资形式。

在我国,所谓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是继短期融资券之后推出的又一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按照计划连续、分期地以公募形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查看全文

票据市场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指出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改变分散经营模式,向集约化、专业化过渡,同时提出了实行集约化经营时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票据市场自1998年中央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后,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票据种类不断增加,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01年以来,票据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动向。本文拟在分析当前票据市场的基础上,探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经营机构大量增加,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对票据业务认识的逐渐提高,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将票据业务作为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的主要业务品种,全力投入票据业务的拓展工作。目前,部分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批准,也相继开办了票据业务。经营机构大量增加,导致票据业务竞争日益升温。

(二)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盈利空间不断缩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