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10:31: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漂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枝欲孽中漂泊与宿命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女性;漂泊;宿命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查看全文

金枝欲孽中漂泊与宿命论文

【论文关键词】:女性;漂泊;宿命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查看全文

金枝欲孽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女性;漂泊;宿命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查看全文

倒退构词法外语教案

我们都认识beg和beggar这两个英语单词,也许还知道beggar是由beg派生而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说来有趣,英语中原来只有beggar这个词,而后才有beg。这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beggar如同actor和Painter是由act和Paint加后缀而成一样,它一定也来自beg。根据这种错误的推论,英语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单词,而这种构词的方法就叫做“倒退构词法”。

通过这种"倒退构词法"(Back-formation)构成单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行为者(名词)倒退构成某种行为或动作(动词)。例如:

burgle(黑夜盗窃)burglar(夜间窃贼)

sculpt(雕塑)sculptor(雕塑家)

查看全文

王家卫电影情感研究

我们都知道王家卫出生在上海,1963年跟随着家人到了香港。在1982年的时候,他离开了无限传媒去了其他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编辑。1987年,王家卫编写了黑帮三部曲给到谭家明,最后谭家明只用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的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旺角卡门》的剧本。法国“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应该“力求在荧幕上充分展现现实生活”,而王家卫的作品完美演绎了巴赞所要的那种真实———漂泊下的孤独感。在他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会发现,电影中所呈现的那种漂泊孤独感是那么的无助与真实,从人物到台词与音乐以及故事结构都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的魅力就是在音乐和台词的精细化中体现。

一、影中人物之孤独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在其身上都透漏着现代社会人的共同点——孤独感。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是离散的、生来就在社会上漂泊,我们无法寻找人物的根源无论是名字还是家庭。名字和家庭在王家卫的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给予作品很多不一样的气息,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得非常明显。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曾出现过许多让人记忆尤深的主角,他们是如何孤独地在社会上漂泊呢?首先,主角都是都市的边缘人如阿飞、舞女、小店员、女杀手、小警察、服务员等等。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穿梭在繁华的都市之中却无法享受大都市带来的喧哗和热闹,只能孤独地穿梭在街道上。没有人会关心这类人的内心世界,也不会有人懂得底层人物的辛酸苦楚。其次,主角人物大都没有名字如小弟苍蝇(《旺角卡门》)、阿飞(《阿飞正传》)、警察223和金发女杀手(《重庆森林》)、3662和9090杀手搭档(《堕落天使》)等。王家卫在给这些主角取名字上,有时会给一个绰号、有时直接用数字代替名字,这是为什么呢?他在影片中告诉我们答案是孤独的人已不需要名字。主角没有身份背景、没有家庭、没有亲人甚至都很少出现朋友,这让主角人物的交流只能在陌生人之间,沟通会越来越少,将孤独无限放大在主角情感上。最后,主角都处于游离状态、无处安放自己如警察223与金发女杀手(《重庆森林》)两人均是陌生人他们通过机缘巧合相遇,而下一秒仍可以回归陌生人状态、杀手3662和杀手9090(《堕落天使》)两个人合作了一百五十五个星期,同住在一个房间却从未见过面、有过交流,如此亲密的合作关系却还是相互孤独地陪伴着。警察和杀手这两个职业本身就透露着不安定,在社会游离不知是否可以见到明天的太阳,不知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何处。王家卫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比如《阿飞正传》到2013年的《一代宗师》里面有很多信息我们都是可以捕捉的。台词和音乐的搭配都非常切合。

二、台词与音乐之孤独

(一)台词。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剧中的人物,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等。王家卫在台词和画外音独白的使用中极具其个人的情感特色。通过不同的场景体现出台词的魅力,对于每一场台词他都通过精挑细选达到台词都完美呈现。台词是画外音独白的运用,这是王家卫电影中的另一亮点所在。第一,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重庆森林》中的这样一段独白:每个人都有失恋的时候,而每一次我失恋,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跑步可以将你身体里的水分蒸发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也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从以上独白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的心理活动,由于失恋他开始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不由得会对他产生一种同情并会引起某些共鸣。看到人物的心路历程,结合表演可以把人物塑造得更为生动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很饱满。第二,完善故事情节。电影往往是由一条主线串成的,而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影片过于含蓄或是叙事方法的差异,我们会失去对其整体把握,不知道它想传达的是什么或是看不懂其中的某一部分。这时候画外音内心独白也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使情节更加清晰完整。以《2046》为例:我心中突然出现了一道,美丽轻柔的彩虹,它一直不曾消失,像一道火焰的桥燃烧着我的心。你对我到底是什么感觉?像雨后天空的彩虹吗?还是……彩虹在许久以前已经消失?(二)音乐。音乐,无疑是电影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称之为电影的“第二台词”。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说“从为无声片伴奏而在蹩脚钢琴上敲出第一个音符起,音乐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一个忠实的伴侣”。王家卫也说过“音乐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里我想用《堕落天使》和《花样年华》两部影片作为阐述分析的基础。每次音乐的响起总能紧紧抓住受众的情感,视觉盛宴上心灵的洗涤,片中的音乐与台词一样构成了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再次响起依然将孤独的情感表现出来。

三、故事结构之孤独

查看全文

柳永词写实精神分析论文

一、“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词中自叙与歌女们交往的点点滴滴

柳永出生于福建莆田(今福建崇安),青年时期随父仕宦于东京汴梁。柳氏家族在当时的家乡势位煊赫、富甲一方,柳永之父柳宜官拜工部侍郎,在京师开着几家珠宝店家资巨万(参见:叶一青,王光炤[主编]《柳永全传》[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1月版)。汴京热闹繁华的帝里风光,给年轻的柳永留下了太美好太浪漫的回忆了。这时期他经常混迹青楼瓦舍,过着日日笙歌、夜夜喧哗、纵酒豪赌、眠花睡柳的放荡生活。关于这一点,有词为证,比如,“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笛家弄》卷)[1];“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戚氏》)

柳永纵情游荡于京都汴梁,与歌儿舞女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为她们谱写新曲制作歌辞。柳永以一颗赤诚火热的心与她们倾心交往,把她们当作自己的红粉知音与之心心相印。柳永在词中坦言了对她们刻骨铭心的思念、怜爱与同情的真挚情愫,写尽了她们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色彩。比如: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木兰花》之一)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之二)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持俊。”(《木兰花》之三)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实习教学中意象教学法的应用

一、创设意境,构建诗词意象

意境能够较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诗中,给人一种诗人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却自由没有拘束的情境,当诗人漂泊在外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形式时,从中又表现出诗人流落在江湖世间,内心远大理想和报复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状态。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被称作游仙诗,但是全篇的内容却充满了曲折,在具体形象上散发出辉煌流利的外在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抽象而又壮阔、挺拔的内心情境。

二、拓展思维,感受诗词意象

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学生根据教师对作者的了解,知道作者柳永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但是其在早年生活中由于放荡不羁,并且在官场中长期没有得到重用,多次考取进士但没中。在这种背景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作者长期停留在青楼妓院中,并且与歌妓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其创作的诗词中大多描写的都是男女感情,反映当时歌妓等下层人生活状态的词句比较多。《雨霖铃》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词的内容上大多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离愁情感,但是从中也间接地抒发出作者本身对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对所处政治环境的不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其内在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作者所处的环境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三、角色扮演,体验诗词意象

比如,在李白的《送友人当中》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萧萧班马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对本诗的大概意思进行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具体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李白以及他的友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态,体会诗人面对离别却不忍离别的内心状态。通过对诗中相关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以诗中角色的身份来感受其中意象的具体表现,从而达到对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意象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诗词学习中善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活跃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诗词内容和意象,有条不紊、由表及里地感受作者创作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查看全文

母亲节演讲稿:母 爱

母亲节

母亲节演讲稿

母爱

————写在母亲节前夕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波浪滔天,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查看全文

品读红房子个人心得

报纸上说,扬州的这个冬天比往年早来10天。不过11月的中旬,已经到了非穿羽绒服不可的时候了。于是,出门前,从头到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然而,寒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手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这个冬天,于我而言,又将会是一场灾难的吧。

开始习惯每天和老妈通一次电话或者发几条短信,无非是天凉了多穿衣服什么的。老人家偶尔也会劝我不要再做兼职了,但毕竟不是老爸,也不会跟我发脾气。管他呢,不一样的人生,才会是自己想要的吧。

很久之前,看过黑塞的一篇《红房子》,很书面性质的文章,大体是讲,人的一生,一方面渴望安定,另一方面又向往旅行。在外漂泊的时候,渴望有一个家,绿色花园里的一幢小屋,周围一片寂静,远离村落;而真正安定下来的时候,又渴望像吉普赛人一样去流浪,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我想,我骨子里就是个极不安份的人吧,这种因素让我想起了三毛,那个一生都在漂泊的女子,居无定所,随遇而安,也是一种人生。

去年冬天,躲在被窝里看三毛,发短信给一个人,要是此生,我的生命里也有一个荷西该多好。许久,他回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呢。很讽刺的回答吧,当初怎么就听成了另一种意思呢。毕竟是过了把玩笑当誓言,把偶像剧看成生活的年纪了。现实与梦想本就是两个网概念,就像安定与流浪,永远也不会找到重叠的部分,那也是一种人生。

当然,没有悔恨,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一种能把过去与现在,记忆与现实互补平衡的生活方式。即使努力让自己学会感恩,学会理解与包容,现实也不会给我们等量的回馈。可是相信美好,对未来充满希冀的人总会觉得,一定有什么,是在那段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中可以收获的。

就像成长,总会用痛楚来铭记。

查看全文

工作者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早早地起床,一个人独自来到维多利亚港,来到湾仔,来到坐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海边的金紫荆广场。这是来港之前,我就在心里早己做好的决定。

天色尚早。广场上空无一人。

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高高飘扬。金紫荆雕塑在会展中心巨大的蓝色羽翼辉映下,静静地矗立着,散发出辉煌夺目的光辉。

海风吹拂,海浪翻滚,吹动着我飞扬的发丝,也吹拂着我波动的心绪,不禁心潮澎湃,波涛起伏。

会展中心里,雄壮的国歌声依稀传来。我仿佛再次回到了那庄严肃穆的会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大典就在这里举行。那一天,这里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那一天,成了华夏儿女弹冠相庆的节日。

就在去港前的头一天,我特意把《人民日报》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找出来重读了一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