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09:48: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偏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品语言偏离分析论文

[摘要]“赵氏小品”已是家喻户晓,深得人们的喜爱,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独具个性的语言。本文把赵氏小品的经典语言归为7个大类,从语言偏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赵氏小品”语言的一大特色——偏离是小品成功的一大原因。

[关键词]赵氏小品;语言;偏离

小品这一短小精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喜闻乐见,它是一门表演艺术,同时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不同的小品具有不同的表演艺术特色,更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赵氏小品在中国小品界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原因除了演员高超的演技外,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更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赵氏小品的语言堪称魅力无穷,在社会中形成一次次语言流行,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主要在于它大量运用了修辞学中的偏离理论,使语言离开人们所习惯的轨道,突破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能够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这种超常规的偏离是一种成功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修辞学界吸收法国新修辞学和比利时列日学派修辞学的成果,引入了零度和偏离两个概念。所谓零度就是正常、规范、中性的话语修辞状态;偏离是对零度的局部性的、非系统性的违反状态。偏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根据所达到的修辞效果可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好的积极的正面值的偏离叫做正偏离;不好的反面的消极的负面值的偏离叫做负偏离。正偏离是语言的修辞价值所在,是修辞学所关注的对象。其次根据偏离度的大小可分为大偏离和小偏离。大偏离是交际双方明显地感觉到了它的出现,由于它的出现也明显地改变了交际的效果;小偏离是说话和听话的人,写作和阅读的人都不太关心的或者还没有察觉到的偏离形式。同小偏离相比,修辞学更重视大偏离,把注意力放在能够引起交际效果重大变化的大偏离上。最后偏离还可分为语言偏离和非语言偏离,语言偏离又可分为语音偏离、语义偏离和语法偏离。本文试图通过运用语言偏离理论来分析赵氏小品语言的偏离现象,从而揭示赵氏小品如此火爆的原因。

纵观20年来赵氏小品的语言,我们把它的经典语言分为七类进行分析。

查看全文

公共政策偏离论文

一、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

一般说来,学术界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性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行为,是政府选择的作为或不作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其二,认为公共政策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其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安德森;其三,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其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其四,认为公共政策是主体与主体以及主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集体成员之间的一种默契,是鼓励良性社会期望行为的刺激源,其代表人物是卡尔.弗里德里希等。尽管角度各异,见仁见智,但其核心要素只有两个:价值蕴涵和利益诉求,无论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治关系,抑或是一种政治规范,但它总是和一定的核心价值相关联,并且总是以公共利益的诉求为旨归。所谓公共利益就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能满足作为共同体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和条件的总和,即具有共享性的社会整体共同利益。具体来说,以公共利益价值取向下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首先,公正性是指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理性是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理性而又科学的决策是公共政策决定和政策合法化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政治学家P.狄辛曾描述了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五种理性: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法理理性、社会理性、实质理性。按照理性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时,要求制定者重视“分析”的作用,占有充分的信息,重视数据和资料,建立数理模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以降低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同时,公正性也反映在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上。合法性包括内容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内容合法性指公共政策所做出的决定符合社会上多数人的利益,能被公众认可和接受,而不仅仅是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形式合法性则指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并且是由特定的法定主体做出的,形式上的合法性也是公众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公正性,也就无从谈起合法性,没有合法性,那当然就缺失公正性,公共政策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其次,公平性指公共政策体现出来的公平价值观。公平是现代社会个人拥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而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会利益的制约,同时,公平已不仅是一种伦理价值,而且也是法律、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一种理性追求。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作为一种公平的正义观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公平在公共政策中是调节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贡献与报酬的基础性价值。

再次,公开性指公共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尤其是公民的参与程度。在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中,公民通过自我理性,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对公共事务进行关注和公开讨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大。公民具有对公共政策的基一切重大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公共政策的公开性价值标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民主社会中很少有人全然希望放弃他们在政策制定中的政治作用及其利益。为了保证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价值标准,我们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具体说来,可以增强公民的组织性,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等等。总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公开性,公民及公民团体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合法和合公众利益。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公共政策就是公众政策,它是公众的愿望和要求在公共领域上的公开表达。

二、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的偏离

查看全文

预决算偏离下高校预算管理评价研究

摘要: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的预算管理实施的是部门预算,这种预算管理方式的利用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总结目前的高校预算管理发现,虽然在新的管理方式下预算管理呈现了积极的变化,但是在实践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了预算管理实效下降。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做讨论,同时就预算管理具体实施的相应策略进行分析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预算管理评价工作能够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还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与指导,因此在实践中还需要强调预算管理评价工作。文章基于预决算偏离视角对高校预算管理评价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实践提供帮助与指导。

关键词:预决算偏离视角;高校预算管理;评价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高校的各项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践中强调预算管理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就目前的分析来看,在高校预算管理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预决算偏离情况,这种情况对于预决算的科学性、有效性而言十分不利,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对预决算偏离问题进行强调。基于实践分析可知,要有效的解决预决算偏离问题,必须要对高校的预算管理进行强调,同时要利用管理评价对具体的管理方法、内容以及管理效果等进行总结,这样会让问题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等会更加的清楚,相应的管理实践执行也会更具针对性。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相关概述

(一)高校预算。要基于预决算偏离视角对高校预算管理评价做分析,首先要了解预算的基本概念以及高校预算管理的相关内容。就具体的分析来看,学校的预算具体指的是以资金量形式表现出来的事业计划,其直接反映着学校发展目标[1]。(二)高校预算管理。就高校的预算管理实践来看,其主要包括3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分别是预算编制、执行管理、财务决算,以下是对其的具体分析。首先是预算编制[2]。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掌握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预算编制的有效性提升帮助巨大。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学校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统筹预算内外的财力,将所有预算内外收支、政府性基金收支、事业收入收支和其他收入收支等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总的来讲,要进行预算计划制定,并在严格按学校当年的计划确定预算编制的原则上进行编制预算,这样,预算编制的整体实效会显著提升。其次是执行管理[3]。财务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对学校年度工作完成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加强执行管理。就预算执行管理实践来看,其必须要进行的工作是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力。就具体工作的开展来看,一方面,核算中心根据学校的年度预算对学校的进出资金和每项结算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同时,按时对学校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学校。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收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收入资金及时足额入账,并且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监督各项收入来源是否正当,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截留、坐支、挪用或拖欠行为。最后是强调财务决算[4]。对财务决算工作进行分析可知,不做事前的财务预算,财务收支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重视事中控制,预算执行无法发挥具体的效果。如果在事后不对预算控制进行分析,无法吸取经验和教训,财务管理水平也无法进一步的提升。基于此可知,全面分析学校财务预算结果是预算管理各环节中重要一环。总结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对存在问题要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这可以为下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参考。

二、预决算偏离的内容分析

查看全文

偏离份额分析下的产业结构论文

1理论研究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主要内容是选定一个特定的研究区域,将该区域经济增长量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研究区份额分量(thenationalgrowtheffect)、产业结构分量(theindustrialmixeffect)和竞争力分量(thecompetitiveeffect)。这三个分量结合就构成该研究区区域经济增长量,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假设G为研究区某产业经济增长量,N为研究区该产业份额分量,P为研究区产业结构分量,D为研究区产业竞争力分量。它们可以表示为:G=N+P+D。因此可得N为研究区份额分量,是指在基期特定研究区域产业按照参照区(国家)全部部门或产业增长速度增长,到末期其增加量。P为产业结构分量,是指研究区各产业或部门按照参照区该部门或产业增长速度增长的量,与研究区按照参照区总增长速度的增量之间产生的差值,它表示研究区i部门产业结构对产值增长的贡献。如果P>0,表明i部门产业结构对该产业产值增长贡献大。D为产业竞争力分量,是指研究区域该部门或产业实际增长量,与研究区按照参照区该部门或产业实际增长量的差值。如果D>0,表明i部门产业竞争力高,而且值越大,表示产业竞争力越大,反之亦然。PD(P+D)为偏离分量,表示研究区i部门预期经济增长量的总偏离值,该值为正,说明此部门发展具有优势,且值越大越有优势。

2甘肃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2.1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主要涉及长途交通、景区(点)游览、住宿、餐饮、商品销售、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内在的各种复杂关联关系,就构成甘肃旅游产业结构体系。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内部满足不同需要的各行业之间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这种关联关系并不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是以“动态”演化过程不断产生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旅游产业各要素优化配置及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已成为甘肃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甘肃省14个市州中有11个将旅游业列为先导产业,其中张掖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更将旅游业列为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3年至2012年甘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以及国内旅游总花费情况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国际旅游接待方面,从2003年到200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数也都逐年增长,但由于受北京奥运会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在2008年大幅下降,于2009年达到低谷,不过从2010年开始国际外汇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数开始缓慢回升。研究甘肃国际旅游产业构成及结构变动情况,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内部的关联关系,以及明确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科学评价甘肃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构成及提出优化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2.2甘肃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查看全文

剖析西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就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产业结构偏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为西部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策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但如何抓住国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城镇化相对滞后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过大,说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西部地区有几个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直接影响西部现代化的进程,但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产品单一、流通不畅仍然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查看全文

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探究了1981-2016年青海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就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本文认为青海省三次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单个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受生态因素制约、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以及内生发展动力是青海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同时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是保证青海省经济稳定发展的可行办法。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偏离份额分析法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测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指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关系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产业结构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会推动域内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及合理化演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反作用于区域经济,也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自然环境特殊,生态脆弱,同时全境内多民族聚集,人文环境复杂,因此青海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利用1981-2016年青海三大产业的相关数据,总结其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合理建议。

二、青海省产业结构现状

青海省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高于同期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1.42%。但是,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否是由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所带来?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如何?这些都值得思考和分析。经过30余年发展,同时受惠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优惠,青海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建成了以铝电联营、盐湖钾肥以及光伏发电为代表的特色优势工业,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极大地充实了第二产业的基础。此外,伴随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青海省形成了以高原旅游业为代表的特色服务业。当前青海省已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第三产业为重点,第一产业平稳跟进的“二、三、一”型的整体产业格局。

查看全文

“美术”对艺术100年历史的误读与偏离

“美术”这一学科名称,在中国已存在和使用了100年.做为一个专门学科,无论是正式的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在中国都明确指向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四大门类.这已经是家喻户晓和熟练使用的词语和概念。

做为一门学科,“美术”这一名称不论是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团体,还是艺术教育及普及、出版传播和商业等领域,在冠名的使用上都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学科名称。但由于“美术”和“艺术”做为一百年前从西方输入的外来语它们都源于同一英文单词“art”,在正式的书面表达和对艺术文献原文的翻译上存在着普遍混乱现象,而在西方及世界许多国家的辞典解释和实际运用中,“art”从来就没有象中国一样把它明确指向表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的概念范畴。从语言学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尽管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我们并不在乎它的含混性,也从未出现过大的歧义,但问题在于中国的视觉艺术所面临的艺术发展状况和现实与100年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和艺术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之“美术”与正处于困惑中的“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做为一个专门学科名称不论从具体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应用性上显然已无法承载它所涵概的范围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必要对“美术”这一学科概念及它的使用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疏理,使它从中国100年对艺术的误读与偏离中解脱出来,踏上科学和健康的发展轨道,这已经是当代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紧要问题。

“美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来源于拉丁语的“ars”。当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学和商务出版社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1987年版)是这样对“art”进行解释的:

①美的事物的创造和表现;艺术,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儿童艺术、风景画艺术等。

查看全文

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及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解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结构偏离度去揭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演进规律及协调不足问题。结合河北省当前所值京津冀协调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际,分析就业、产业政策的优化诉求,建议河北省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着力点,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基础,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新型服务业。

关键词:河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离度

为研究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新近变化趋势,本文依据《河北经济年鉴》对2005—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从纵向看,由图1可知,2005年以来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动总体可以概括为“双降一扬”态势。所谓“双降”指的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一扬”是指第三产业比重上扬。具体说,2005—2016年,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4.9%下降到10.9%,下降了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约为26.8%,幅度相对较大,尤其是2005—2006年出现了急剧下降,约占总下降幅度的55.2%,此后十年呈稳中有降,下降幅度趋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51.8%下降到2016年的47.6%,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8.1%,降幅低于第一产业。与第一产业比较可见,虽第二产业也呈现下降态势,但其与第一产业又有明显不同。一是第二产业的下降主要出现在中后段的2011—2016年,前段的2005—2010年间有小幅波动,而第一产业的下降幅度主要来自于前段的2005—2006年。二是第二产业虽下降的百分点数大于第一产业,但相对下降幅度却远低于第一产业,这是因为第二产业一直“高位”运行,基数较大,其下降难度也就较大。从唯一上扬的第三产业看,其由2005年的33.3%上升到2016年的41.5%,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24.6%,其上升幅度与第一产业的下降幅度基本持平。从横向看,由图1可知,河北省产业结构在2005—2016年呈现出“二三一”的分布格局,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交叉合抱趋势,但截至2016年三次产业之间相互没有任何交叉点,第二产业的“老大”地位从未受到其他产业具有颠覆性深度的冲击,这反映了河北省对工业依赖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续贯性。从2005—2016年的12年间,有10年第二产业水平在50%以上的高位运行,其中2008年最高,达54.2%,其次是2011年、2006年,分别为53.5%、53.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仅有2015年和2016年两年略低于50%。2005—2016年,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平均值为51.8%,第二产业稳居“半壁江山”,在第一产业所占比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说明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对缓慢,对经济的贡献水平相对较弱,对第三产业的培育扶持还存在比较大的上升空间。事实上,第二产业的这一地位与各省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二、河北省就业结构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原因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是指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成,实现的改革与预期的改革有差距。可能引起目标偏离的因素包括改革目标的设计、改革的性质、决策部门的统筹与决策能力、改革的实施者、公众与媒体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等。要减少对预期目标的负偏离,应科学处理课程改革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照顾各方利益,建立理论界、实践界与行政的三方对话机制。

[关键词]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目标偏离

回顾课程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许多重大的课程改革在从改革蓝图转化为改革现实的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偏离或者远离了预期目标。人们越来越发现课程改革的现实与改革的理想、现实的结果与预设的目标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遗憾的是,这一现象并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一、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及其类型

所谓“偏离”,基本上可以看成这样一种现象: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期达到的目标有偏差、有距离,也即应该达到A,实际达到了B或非A。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就是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实现,实际的改革与预期的改革有差距,实践层面的课程改革在性质、状态或情形上不同于预先设计的改革。

按常识理解,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是令人遗憾的事,是改革者不想看到的,它意味着改革目标未达成,意味着改革不成功。但现实表明:有时偏离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它会生成新的目标、新的成果,它会调适改革使之更切合实际,从而使改革能更有效地进行。因此,偏离可以分为两类:负偏离与正偏离,或衰减性偏离和超越性偏离。

查看全文

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本和核心,“十三五”时期是西藏快速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阶段,必须厘清西藏三次产业目前的发展现况,从而全力推进三次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研究分析西藏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

一、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研究现状综评。国外最早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起源于17世纪,威廉•配第(WilliamPetty)、魁奈(FrancoisQuesnay)和亚当•斯密(AdamSmith)等人的研究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定性研究,在17世纪,配第就发现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最关键的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国内学者王述英、白学洁等(2006)指出,各产业之间的联系结构是产业结构。杨玉玺(2013)认为,产业结构随经济增加和发展而变动,对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反作用。唐剑、郑洲(2014)认为,西藏存在着结构性调整能力不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运用合理手段,逐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曾健(2014)从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力弱,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空间狭窄等。综上所述,国内对于西藏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定性方法的研究。当前,对西藏产业结构问题定量研究寥寥无几,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方法,基于另一种视角,用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西藏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1.产业和产业结构。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些具有相同或类似生产技术特征的经济活动集合。广义的产业是费希尔(R.A.Fisher)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有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狭义的产业是由大多数企业组织构成具有某一些共同性质特征的联合体。产业结构由产值结构的就业结构构成。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的过程,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创新力不足等都制约了西藏经济提升发展的空间和速度。因此,西藏产业结构优化是由先进产业与地方的特色产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来带动该地区经济向绿色化方向的转变。

二、西藏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西藏三次产业的变化。《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中,1996-2016年生产法核算西藏生产总值变动,可知西藏的生产总值在不断地增加,且持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攀升。增长速度最快的为第二产业从1996年至2016年,第一、二产业也在逐年增长,增长速率为第一产业依次高于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此时,三大产业所占的份额在随时间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从1996年的42%的份额,下降到2016年的9%;第二产业从1996年约17%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38%;第三产业从1996年至2016年之间,从41%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53%。2016年西藏GDP总值是1996年的17.69倍,其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二)西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从《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在1996年至2000年间,西藏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所占份额较大,2007年往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总体来看,就业人口的比例并不均匀,就业人口一般遍布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概只占总就业人数的七分之一。

三、西藏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