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07:15: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培养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意见通知

第一条为大力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县创业,推进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加快我县“十一五”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按照党管人才的工作要求,根据《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台市委发〔2005〕76号)和《**县**—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各级、各部门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抓,把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到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动人才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

第三条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的主体,要进一步确立主体意识,不断创新机制,优化用人环境,增强吸引和集聚人才能力,为激发人才创造力、发挥人才价值创造条件。

第四条引进人才是指在**县外工作、学习(无论原籍是否**),来**工作的各类人才。引进人才的对象:

1、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专家(指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

查看全文

管窥商务英语培养人才的路径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一)合理设置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环节,以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为辅助手段,培养实践能力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在于,造就具有较强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一定商务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和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必须更新传统“商务+技能”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把课程学习和工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了解工作岗位需求标准,构建以职业行动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规划要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的优势,考虑到目前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对商务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以英语语言基础为主,即第一学年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第二学年在开设英语基础课的同时,增设国贸实务、商务谈判课程;第三学年开设外贸函电、外贸翻译,侧重加强学生的商务英语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学年,毕业论文设计,要鼓励学生在选题角度方面向商务类倾斜,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在合理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小组要探索出一套符合应用型高校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讲授体系,编纂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教材或讲义,因地制宜完善教学实践。尝试构建英语测试中心、商务模拟实训中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并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双证书”制度,即提议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努力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级八级,国际剑桥商务英语BEC证书等。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外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包括报关员、外贸单证员和外销员证,以及外语导游证、涉外秘书证等。学生们在争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外在动力驱动下,会更加用心相关课程的课堂学习,提高专业课学习效果。

(三)侧重商务综合技能培养英语是人们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工具,娴熟的语言技能是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第一需求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夯实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为基础,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商务技能,突出商务英语专业商务和英语双向技能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扎实的商务综合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实践流程、外贸函电撰写技巧、商务文秘、商务翻译、外贸单证知识等。除了英语及商务两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应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思维能力和适应性,以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充分发挥应用型院校的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力求毕业生知识能力与国际人才需求接轨。

二、结语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成熟稳定,中国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英语和商务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侧重人才的实践性和复合型特色。因此,发挥应用型高校优势,构建有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只有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创建新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

查看全文

试议社会实践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一、有计划地组织后勤青年骨干参加社会实践

利用学校暑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后勤党委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加入学生实践队伍,成立社会实践指导小组,派专人组织社会实践的青年骨干选拔、指导总结等工作,打造青年骨干培养锻炼的平台。

1.找准定位,加强领导为了使后勤青年骨干的社会实践工作做得深、扎实、有效,让青年骨干真正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后勤党委统一指导思想,找准定位,明确青年骨干参加社会实践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青年骨干要做到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树立责任意识,确保完成好各个实践环节,服务学生,服务支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成立青年骨干社会实践指导小组,后勤党委书记亲自动员、听取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建立一支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较好的兼职实践指导队伍,负责对青年骨干社会实践的指导、管理等,保障了青年骨干在社会实践锻炼的效果。

2.全力支持,精心组织后勤党委把青年骨干社会实践纳入了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提出明确要求,统筹安排,保证社会实践做到时间有安排、组织有落实、经费有保证、贯彻有渠道、实施有效果。每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都是后勤工作的繁忙阶段,后勤各单位周密安排,在保证暑期日常的后勤保障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全力支持青年骨干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从最初青年骨干自己选择社会实践队伍到党组织精心挑选,根据青年骨干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更适合后勤青年骨干的实践内容和形式,包括偏远贫困地区调研支教、国有大中型企业参观、红色之旅教育等,这些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大大增强了社会实践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交流体会,总结提高为了更好地分享总结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提高青年骨干认识,扩大实践影响,后勤党委每年都通过实践总结巩固发扬社会实践锻炼成果。要求参加社会实践的青年骨干撰写个人实践报告,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总结活动,通过展示实践活动中的社会见闻,体会实践活动中的所思所想,要求青年骨干着重谈思想、讲体会、写收获,深入挖掘青年骨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思考。青年骨干在总结中不断查找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借鉴其他人的经验与体会,感悟实践中的思想碰撞,产生共鸣,并将社会实践成果带入实际工作,持续学习努力奋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固化青年骨干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培养人才感想

着力培养农村科教文卫人才。根据远程教育信息、节目丰富的特点,四是创新“远教+基地”带动式教育模式。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载体,努力在营造新风尚、传播新文化、开创新生活等方面发挥作用,大力培养农村科教文卫人才。结合“三支一扶”和文化进乡、进村、进社区和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活动,县上聘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组成远程教育适用技术辅导队伍,深入乡镇卫生院、乡村小学等基地,根据群众的需求,随时实地辅导,增强学用实效。今年以来,共培训乡村医生225人,农村中小学教师3200人,农业科技人才200多人。

积极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县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整合各方培训资源,扩大教育培训面,着力培养农村“四类”人才,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着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拓展“支部+协会”服务功能,一是创新“远教+协会”联动式教育模式。县上将专业协会活动室建立在各村的远程教育播放点,采取站点牵头,协会组织的方式,重点围绕草畜、药材、核桃、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优质牧草、良种黄牛、美国黑核桃等优质农产品品种,提供无公害栽培技术、果树落叶病及食心虫防治、肉牛饲养等20多项技术,使远教的资源优势与协会的管理、技术等优势有机结合,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着力培养农村现代信息人才。注重引导农民增强现代信息意识,树立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的意识。结合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农村党员冬训、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等工作,根据党员群众的需要,延伸远程教育的手臂”开展“技术夜校”农家课堂”等活动,主要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有关光盘播放、卫星数据接收、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知识,委托“农家课堂”组织附近的群众收看辅导,二是创新“远教+农家课堂”流动式教育模式。从而扩大远程教育培训的覆盖率,进一步拓宽农民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掌握致富信息的渠道。

着力培养农村党员干部人才。县上组织涉农部门技术员和各村的经济能手利用基层党校分期分批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引导,三是创新“远教+党校”互动式教育模式。重点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学、法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运输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科技文化知识,让村党员干部在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中保持先进性,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同时,采取“搭车穿插”方式,利用党员会议、重大节日、农闲等时机开展培训工作。利用党员定期集中理论培训的机会,将培训内容向讨论、交流农村实用技术延伸,培训对象由党员向群众延伸,把播放室建成技术员、党员、群众相互交流的平台。

查看全文

资产充足培养人才提供物质基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资产概念的界定;高校资产管理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的对策;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资产管理意识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资产管理各环节内部缺陷、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存在盲目购置或重复购置的现象、强化资产管理的意识,引入市场机制、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实施绩效考核、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提高资产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岗前培训和学历培训业务素质培训,使资产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性管理转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现存问题,对深化资产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充足的高校资产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而目前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弊病,如资产管理观念淡薄、资产购置使用不合理、管理队伍水平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高校资产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产资产管理对策

一、高校资产概念的界定

《高校学校财务制度》二十九条规定:“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根据各种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所需时间的不同,将高校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高校资产管理现存的问题

查看全文

科技意识教育培养人才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科技小制作、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具体请详见。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查看全文

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培养人才

【摘要】从目前的高中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分析,新课标教学重新规划了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形成符合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必须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完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远远落后于时代,而全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又给高中地理教学方向带来一些调整,以往的教学活动显然不再适合当下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逐渐思考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调整教学方式。以下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一)教师成为引导者。教师要承担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导师向学生进行转变,让教师去做学生,和学生一起建立完善的课堂活动,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该如何掌握这些知识,教学方式过于死板。而在当今时代的教学下,教师应该将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寻知识。学生通过反复挖掘,即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办法。(二)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从绝对的权威中走出来,向学生请教并学习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来解答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样教师不应该摆知识权威的架子,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平等的对话交流,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讲授。教师不光要输出信息,还要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形成双向的交流,将课堂当成信息交互的平台。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应对开放课堂的挑战,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查看全文

大学生养成教育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意义

摘要:养成教育关系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关系到他们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养成教育对大学生勤劳质朴的性格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等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措施,使得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养成教育

从古至今,养成教育的思想屡见不鲜。《周易》中曾记载,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童淳朴的做人品质,并且淳朴的做人品质是圣人成功的充要条件。《吕氏春秋》中也讲到了人的社会生存能力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个体经过后天不断的努力。目前,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在各大高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下,根据大学生身心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新媒体的使用、自身安全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这三方面运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实施系统养成教育。

1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新媒体的使用使其产生惰性

网络课程、电子作业、在线考试成为大学校园里普遍的教育方式,网上获取海量新知识也成为大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但同时,网络带来的不良习惯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受到的影响最大。网络的方便快捷代替了大学生较多的动手动脑机会,使他们产生了惰性,从而造成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加思考的从网络中寻找答案的现象。在课堂上玩手机现象与日俱增,以至于取代了听讲与自习。学生关心的不再是学业成绩,而是网游、网聊、休闲购物。许多大学生的生活依赖于网络,养成了不良的就寝习惯、消费习惯和卫生习惯。他们熬夜上网购物、吃饭靠外卖、不劳动不运动。低头族、御宅族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查看全文

引进培养优秀人才实施细则

为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根据《县关于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若干政策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扎实做好引进和培养工作,明确政策申报标准和申报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的重点领域认定。

《规定》中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的重点领域:特色产业是指竹业和椅业;优势产业是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等产业;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主要是指白茶、生态禽畜、优质蚕桑、高档花木等精品农业和特色休闲农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休闲旅游、现代传媒、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服务企业。

第二条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的资格认定。

(一)《规定》所指的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其他各类紧缺专业人才是指未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资格,但在某行业和专业领域有特殊专长的人才。此类人才需由引进单位提供相关印证材料,报人事部门认定。

(二)《规定》所指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是指具有国外工作经历的留学归国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领军人才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学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5年以上,硕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3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1年以上。

查看全文

推进学校有机衔接创新人才培养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吹响了我国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进军号角。一年多来,《教育规划纲要》部署的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不断推进,取得了多方面的明显成效,但许多深层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本文仅就促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一、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的重要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传统教育体系的推陈出新,内部构成及外部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回溯五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公元前110o年就有学校的雏形,长达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官学私学体系日渐成熟,尤因科举制度的牵引,以乡学私塾为基石,形成纵向连贯的传统教育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及国民政府参考日美及欧洲一些国家学制,以改立、兴办大中小学堂及学校为主线,在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土封建传统的综合作用下,建立了近代意义的学制。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1951年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学龄人口、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服务的制度路径,在实施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规定了专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的地位。新中国的教育向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彻底改变了国民教育水平落后的境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当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系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权利,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观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大中小学在学规模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而呈现正梯形及柱形的约占1,3左右。从小学到大学,越往上越需要更多资源条件,大中小学规模结构反映的是一国公共财政水平和公民支付能力,其深层次原因还与该国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及知识经济结构有关,与城镇化水平也有一定关联。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大中小学结构呈倒T形分布;60—80年代历经艰难曲折后全面恢复,属于顶部较尖的金字塔形;90年代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呈现顶部变钝的金字塔形;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扩招导致规模稳步增长,故从2010年起呈现准梯形,这从一个侧面显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处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观察近现代大中小学的递进链接方式,往往是一个教育阶段终结与另外一个教育阶段开端的链接,这种链接既可是直接贯通,也可是竞争选择;既可是柔性的,也可是刚性的。当大中小学在学规模处于金字塔形时,教育供需之间关系紧张,教育机会越是供不应求,越倾向于刚性的、竞争选择的链接;当其结构转为正梯形乃至柱形结构时,教育供需关系趋于缓和,不同层级之间会出现柔性、直接贯通的链接。因此,当前我国大中小学规模结构呈现准梯形,不仅意味着不同学龄段人口依法入学和选择就学的机会同步增大,而且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善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而迫切需要在新的供需关系下来认识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问题。

二、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系统培养人才已经纳入国家政策范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