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07:01: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培养路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培养路径

期刊青年编辑培养路径

青年编辑处在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快车道。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学习;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笔者认为,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是期刊编辑的从业基础,也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对于青年编辑来说,应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赋予的新使命。

一、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青年编辑大多从学校毕业不久,正在经历从学生到编辑的身份转换,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为了帮助他们迅速转变身份、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需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青年编辑要加强政治责任感。期刊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编辑必须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把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主流价值,建立起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好期刊的新闻出版安全关。编辑部可通过开展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做报告、召开座谈会等活动,强化青年编辑党性修养,并在实践中加以强化。青年编辑也应加强自我学习,准确把握时代使命和发展方向。其次,青年编辑要树立职业理想。理想是前进的动力。编辑本身是幕后英雄,平时具体事务琐碎、繁忙,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引领,就极易失去对期刊出版行业的敬畏感,失去前进动力。青年编辑要想迅速成长为优秀编辑,从入行起,就要树立远大目标,将编辑工作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而编辑部也要加强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理想教育,重塑他们的职业期待,让青年编辑体会到在平凡奉献中书写不平凡业绩的职业价值,在工作中投入充沛的感情、热情和责任。再次,青年编辑要提高把关能力。在期刊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中,期刊编辑充当的是守门人的角色,对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肩负着弘扬先进文化的重任。面对快速忙碌的工作节奏,青年编辑要保持视质量为生命的定力,怀揣沉甸甸的责任心,拿出百分之百的细心与耐心来对待编辑工作。青年编辑在入职初期,就要打好编辑基本功,系统学习编辑出版基础知识,并训练组稿、审稿、编校等实务技能,切实提升编辑能力。最后,青年编辑要提高协作能力,承担起在团队中的责任。不同于学校单纯的学习环境,期刊工作系统繁杂,需要各个岗位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出刊任务。青年编辑要先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环节的工作,不给其他环节增加负担,还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团队衔接工作。

二、强化效率意识

期刊是定期连续出版物,有严格的出版时间要求;日常编辑工作又很烦琐,常常需要同时处理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对于很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编辑,由于目标不明确、条理性不强、时间安排随意、工作习惯拖拉等,常会延误工作。因此,青年编辑要强化效率意识,提高时间管理能力。首先,青年编辑要建立节点意识。期刊工作流程是规范化、固定化的,每一项工作编辑部都有完成时限。青年编辑要根据工作任务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按部就班地处理各项工作,形成定期定时处理和返回任务的工作习惯,这不仅可以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工作循环。其次,青年编辑要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编辑加工环节为例,可以采用先宏观再微观的编加顺序,分几步进行。第一步,先通读稿件,调整整体框架结构、层次标题,删除冗余内容,修改观点。第二步,进行文字加工,核查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第三步,核查数据、引文等内容的准确性。第四步,加工格式。再次,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青年编辑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很多文章有大量的参考文献,编辑在编辑加工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检索核实。如果使用Endnote、NoteExpress等文献检索软件,可以直接导入文献、批量修改,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最后,青年编辑要善于总结,提高判断力。比如总结编审校中常见错误,归纳各种用法,铭记于心,编加时就能胸有成竹,再遇到相同问题,就不用再花费时间去查询资料。另外,有些青年编辑常常掌握不好编辑的尺度,喜欢将所有稿件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修改,耗时耗力,还容易引起作者反感,要通过向资深编辑请教、自己总结学习等不断揣摩、摸索改稿的思路,掌握好改稿尺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三、强化创新意识

查看全文

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商务+英语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跨境电商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分析广西跨境电商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广西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在广西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包括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加快教材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深化实践教学四个方面,以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质量,为广西跨境电商行业培育更多优质人才。

关键词: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依托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起了服务东盟、贯通中国西南的贸易新通道。广西区内的跨境电商企业发展迅速,而跨境电商企业海外业务的增多,使其对具备外语能力和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长。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是跨境电商从业者开展国际贸易使用最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工具。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既懂英语,又通商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向跨境电商企业输送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广西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1.发展现状近几年,凭借着自身区位、物流及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广西致力于实施“电商广西、电商东盟”的工程,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基地。2013年,广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266亿元(人民币)。2016年,交易额达到6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8%。2017年,交易额增至705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53.3%以上。2020年,广西力争实现全区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1万亿元。现在,谷歌广西体验中心、阿里巴巴一达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世界知名跨境电商企业都在广西落户,正在带领广西一千多家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贸易。与此同时,国家和广西通过一系列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启动,使跨境电商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看好。2.人才需求5G网络研发应用的快速推进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欧美市场是电商发展最佳选择,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电商企业的加入,欧美电商市场日渐趋于饱和。对于跨境电商从业者来说,发展较慢的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等国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目的地。目前,广西传统外贸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外贸模式也逐渐向“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发货”的小额贸易型转型发展。越来越多企业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开始涉足跨境电商行业。跨境电商企业的增多使市场对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是,跨境电商作为新兴行业,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十分有限,而在此之前,广西高校并没有开设过相关专业,因此,市场上优质的跨境电商人才极为有限。跨境电商要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如果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定会使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广西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查看全文

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摘要: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研发了国内首套面向职业教育的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平台建设着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课程资源建设、校企师资团队打造、技术积累社会服务五个方面。本文从平台建设切入,结合“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酒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酒店行业的逐步渗透,酒店信息化在酒店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更为广泛。酒店行业对新型酒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急需多元化、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学校对酒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借助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培养酒店信息化人才尤为必要。

一、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的意义

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是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课程资源建设、校企师资团队打造、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现代化、开放式的,能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一)完善实训教学体系。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完善了从专业分项基础技能实训、实景全真教学实训到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能力递进的完备实训体系,创新了酒店管理专业信息化实训教学的内容和载体。(二)融入数字信息技术。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可视化的实验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形象逼真的真实场景,增强知识传播的互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虚拟经营管理环境中按照项目流程要求进行模拟实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三)改变课程教授模式。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按“岗位项目进课堂,岗位考核入标准”的要求,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教学内容,将酒店不同岗位角色体验植入课程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教授模式。(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推动了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新课程、新教材,对接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国际标准,开发优质实训资源;实现了校企互聘互兼,培养酒店信息化综合运营“教练型”名师;建立了专兼职教师工作站,互聘互兼,最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二、依托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创新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

查看全文

新时代三型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提出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而优化高校人才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转变管理制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促进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评价;“三型”;人才培养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立德树人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中心环节,为新时代教育指明方向和道路,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基本导向和根本遵循。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出现了“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脱节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创新能力差;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陈旧,缺乏系统性、多元性、科学性和有机性;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等问题。因此,应深刻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意义,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培养新时代“三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第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成效,并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其一,国外对“三型”人才的研究始于应用心理学家对创新型人才思想独立性的研究,如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强而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挑战欲望等。其二,课堂教学采用研讨班的方式,注重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培养,如创新、动手等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其三,逐步构建“三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应。其四,“三型”理念普及、形成系统化的教育实践体系、产生了“三型”人才并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第二,国内研究现状。其一,立德树人概念、内涵、意义的研究。研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课题比较丰富,多集中在其概念、内涵、意义方面,而把立德树人放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根本评价标准,研究如何培养“三型”人才的很少。其二,“三型”人才概念、内涵、目的、功能的研究。综合研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内涵、目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大多都强调了将“三型”人才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绩效、社会效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要素。其三,研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不多,多集中在其中某一方面,主要是教学手段、内容、途径、评价,与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相结合等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综上,国内外对“三型”人才的研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强调“三型”人才的意识、能力、精神的培养,都承认“三型”人才培养任务的紧迫性,但对“三型”人才的认识和界定的判断上却存在视角上的差异,如国内比较注重“三型”人才品行道德、才华智力、社会模范作用的考量,而国外则较侧重于“三型”人才的个人兴趣、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导向,研究高校“三型”人才培养路径,契合了这一教育理念和教育趋势。

2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查看全文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

【摘要】当前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逐渐频繁,使得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从形成全面且合理的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丰富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教学内容、基于信息化技术构建境外实践和体验平台、模拟真实英语翻译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可实现高职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

一、引言

在信息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语言进行翻译,同时更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所掌握,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升。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培养理念存在较大的误解,认为跨文化交际实质上就是了解西方文化知识,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西方人的语言,并能够利用适当的英语与西方人进行流利的沟通。由于这一理念的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了汉语思维,并排除中国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通过引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开展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但却无法使用正确的英语主动、有效且对等地向外输出。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教育内容的介绍较少,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缺少系统性教学方案的问题。加之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推广和创新,这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也同样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变革。为此,基于信息化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理念,开展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分析研究。

二、信息化背景下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

1.形成全面且合理的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在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可知,有超过50%的教师表示认同当前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有不到10%的教师并不确定当前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只有不到40%的教师认为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均认为文化教学是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但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文化教学只能够处于止步不前,甚至退后的地步。当前公共英语课程教材与文化知识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加之不需要利用母语文化进行知识的输出,更容易造成教师想教、学生想学,但在整个教学培养体系当中并没有支撑这一教学思想的语言知识教学内容的现象。因此,为实现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首先应当从形成全面且合理的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入手。在对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课时进行布置调整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在每个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培养内容方面,应当保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有超过8成的教师认为在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文化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超过7成的教师认为母语文化教学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由此可得出,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英语与汉语双向的文化教学模式更容易受到高职院校众多英语教师的认同。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在公共英语课程的课堂中,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展开一系列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还会定期举办与文化相关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文化教学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热烈欢迎,并且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若能够将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一并吸收来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更有助于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提升。除此之外,为了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课时受限的问题,除了运用上述教学培养方式以外,还需要尽可能地延长文化交际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高职院校可根据其实际教学情况,利用慕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课后完成对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相对更加具有系统性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思维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课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还应当带领学生参与到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系列与英语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短板和文化短板,并自觉建立起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学习相关的跨框架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补短学习。2.丰富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教学内容。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反映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时,与英语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导入时学习资源充足,并且教师能够通过上网等渠道获取与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但当前这种学习模式是不固定的,并且在时间和内容上均存在不确定性。在中国文化教学方面,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获取到与教学培养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应当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从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水平角度出发,实现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教学内容的丰富,使教师能够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并逐渐引导学生完成对英语跨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调查中,有将近八成教师反映,在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现有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教材无法为实际课堂教学中提供足够的文化教学知识相关资源,尤其是在进行母语文化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材内容更是远远不足。通过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进行翻阅发现,在对每个单元英语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时,均会涉及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内容,但对于母语文化的导入在众多单元均未涉及。同时,分析从当前教材中提取到的英语文化内容可知,大部分公共英语课程文化习语、阅读习惯等相关的文化知识,涉及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行为等的内容更少。因此,为实现对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丰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材中有关双向文化的导入,实现对文化教学资源的补充。通过英语与汉语文化的对比,促进学生英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提升。3.基于信息化技术构建境外实践和体验平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满足时展的需要,应当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国际文化视野的英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针对于此,可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方式,搭建境外实践和体验平台。将目前教育部门的各项指令要求作为主导,通过将相关涉外企业与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相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境外实践基地。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采用人才选拔的方式,挑选出一批具有较高能力的英语人才,让其参与到境外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并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境外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学习、教学资源应当统一存储在体验平台中,给无法参与到境外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线上的体验服务。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合理利用通过境外实践获取到的各类资源,使本校学生能够在体验平台上与之建立更多的联系,实现对文化层面的公共英语技能和行为的学习。为保证境外实践与体验平台的安全性,在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和线上体验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通过选拔的方式选取专门负责这一环节的监管管理人员,以确保学生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下,实现英语跨文化交际学习。4.模拟真实英语翻译环境。在提出上述跨文化英语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此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临场发挥能力。在实施面向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处理英语相关表达语句。而对学生提出这种要求,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起对学生这个方面的教学。例如,根据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不同语境,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英语音乐或电影,使学生在步入英语课堂时,便可正确感知英语学习氛围。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师需要准确定位学习导入节点,在节点处进行课题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公共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基于上述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条件,教师可在课堂指导学生使用触摸唇部或喉部振动情况的方式来感受某一英语单词的发音,使学生感知这种发音方式的正确性。同时,教师可在教学课堂中,采用划分英语口语表达训练小组的方式,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设定不同的英语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真实的语言氛围。在英语口语练习中,要求小组内不同成员在口语练习中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不同角色间的对话练习,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跨文化学习中群体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用在教学班级内建设英语阅读角或英语文化知识小组的方式,鼓励学生在非课堂时间进行英语口语表达,使学生尽快融入英语学习角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职院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可深入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口语正确表达方式与英语文化的掌握。在上述英语教学指导措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借鉴校内英语实训平台中的资源,在共同学习英语的氛围下,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在互联网平台组织大型英语学习竞赛与英语在线翻译活动,包括:设定地方旅游文化场景,对学生组织旅游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教师在比赛前,在平台上与竞赛相关的活动规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与竞赛。在竞赛中,假定教师为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的英语文化交流,学生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进行实时对话或在线翻译。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与翻译能力进行综合评分。参照上述英语活动,可设计与之相关的情景剧翻译活动、影视作品实时翻译活动。对于这种涉及文化内容的公共英语课程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取到课堂上学习不到的英语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不同国家英语文化的有效感知。同时,可根据高职院校跨文化公共英语课程教学需求,将商业英语、文化英语等多元化英语表达内容,一并列入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全英语开展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并掌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重点。综上所述,通过在班级内建设英语角、在英语实践教学平台中融入多元化活动的方式,为高职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英语翻译环境,从而使学生可快速地参与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总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真实教学环境的支撑,只有真正地定位与把握文化知识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英语文化。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2019年“新文科”建设启动.作为一种人文社科,具有新闻传播学学理机制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深化新文科建设与新闻传播实践的背景下,从横向维度观之,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艺、艺术水准、文化品格应成为关注的焦点,故而简要从理念、路径、拓展纵向维度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新文科;技术;艺术;思想

众所周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新媒体发轫到融媒体发展,再到智媒体的蓬勃兴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为全面的含义。新文科的提出打破了学科知识的壁垒,冲破知识文化的窄纵划分,消散了固有认知的边界,以一种全新开阔的视阈厘清事、理、情、趣的多重认知。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应置身于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构建范畴之中,在实践中,不可忽视其人才培养的规律。本文认为应以专业技术、艺术水准、文化品格为原则底线,理念、路径、拓展为发展思路,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讲的是内心澄明才会有所思考,精神居在胸中,意志力的统辖不可忽视,可见态度感情的酝酿对于行文章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新文科视阈下,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一个“出口信息”的专业,内在情思文法的构思显得格外重要,要想达到刘勰所说的“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辞当”,就需要有完备齐全的专业技艺理论、情感生发的艺术性灵、析理辨美的人文情思,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科知识的交融、艺术创作的通达。重构专业认知。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金重建认为:“播音主持内涵的丰富性,创作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中国播音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这种丰富性与复杂性警示着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专业意识,拥有系统成熟的创作思路,并且这种创作思路是开放融合的。张颂先生曾系统论述播音主持专业是建立在哲学、美学,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及语言应用学,文学艺术这四门学科的基础上。当前,播音主持专业需要继续拓展外延,以人文社科为经,以自然科学为纬,把握时代的命题,掌握电子商务、法学知识、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5G成熟、6G酝酿的阶段,了解电商直播、网络营销的规律,熟知法学规范与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焕发艺术灵感。文科作为一门思想学科,性灵的陶冶、情感的酝酿一直以来都居于核心位置,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性工作,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情真意美”的价值取向。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时,不知不觉中有着灵感思维的迸发。在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格上,要多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帮学生理解形式与内容,通晓人情人性,是非判断有着明确的价值尺度,把诗意的精神带入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性灵迸发,不知不觉中实现神与物游、物我一致。展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音声性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显著特征,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人情人性的通晓,对是非价值的判断。声音凝聚力量,语言传递温度,从物理空间的声音传导到心理空间的传递要展现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人文关怀,例如在。2020年8月,央视微信自媒体《主播说联播》了主持人海霞对农民工李小刚朗诵的《再别康桥》的评论,话语之中充满了肯定与赞赏,态度十分热情,海霞还表示想邀请李小刚一起交流切磋专业。这体现了主持人对平凡普通百姓的关注,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让人倍感温暖、如沐春风。

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

查看全文

新时代教师创新素养培养路径

摘要: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素养的教师来实施:文章从创新素养培养的角度,探索了新时代教师创新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以期广大教师在创新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学生。

关键词:创新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

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素养的教师来实施。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就很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素养的学生。所以,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学校要以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升。

一、创新素养的内涵

由“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得出,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先天遗传条件为基础,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整合,是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稳定的创新人格品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因此,只有加强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创新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师的一般专业素养为基础,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并引导和激励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要重点关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时代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路径

查看全文

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培养路径

摘要: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快高水平师范本科教育建设,为新时代“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探讨高师院校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培养路径与实践。通过实施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注重实验课程全局观,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提升青年实验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引领培养青年实验教师教育情怀,构筑传带教研共同体;搭建优质教学科研平台,改革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机制,激发青年实验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和创新发展潜力。通过培养路径的创新实践,显著提升学院青年实验教师专业综合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为地方高师院校青年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卓越教师;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基础,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是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更是培养卓越中学教师最有力的师资保障[1]。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更应该专注教学,重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保证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有序性、高效性和灵活性。高师院校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新时代高素质生物学中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质量。新时代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生物学实验部分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动手能力强、探究能力高、实验指导能力全面的卓越中学生物学教师是高师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从学院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承担实验课程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实验流程生涩、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验兴趣,参与不积极,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亟待加强高师院校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探索行之有效的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培养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卓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创新实践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系统、完善的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实验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前提条件。各门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的融合,直接影响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学院开设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课程,不同实验课程间存在内容重复,故将各门实验课程内容贯通,理顺实验项目,改革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例如,多门生物学实验课都涉及生物显微镜的使用,因此将生物显微镜的使用安排在最先开课的植物学实验中详细讲解,其他课程不再开设该实验内容,从而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生物化学实验中的“核酸类实验”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基本实验技术内容重复,根据学院实际教学情况,生物化学实验中略去“核酸类实验”,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开设。根据“卓师计划”的培养要求,整合现有实验课程资源,构建适合培养卓越教师综合实验能力的一套完善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期实验教学过程集全面性、实效性与整体性为一体,提升青年实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用传统实验室课堂教学结合线上教学或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等教学手段,实现与课堂实验功能互补、虚实结合,打破课堂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便于学生预习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等,显著提升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德培养路径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艺德的时代特征,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艺德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的建设任务,并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出发,规划了加强课堂教学、提高作品完成度、抓好早训和晚自习、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拓宽就业渠道等艺德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艺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路径

一、艺德培养的具体路径设计

(一)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把握正确引导方向

培养艺德,必须要从课堂入手,特别是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做好精心准备,才能达到既“指向鲜明”又“润物无声”的效果。课堂教学设计最能体现教师对育人目标的引导和把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要与当下发生的事实紧密相连,要突出“新”与“活”。教师示范教学、学生模仿、分组表现是常用的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年轻人的视角选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瞬间,融入课件制作、课堂问答,结合各章节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如在“经典诵读”课程中,教师结合建党百年主题,注重选择展示主旋律、展示中国革命历程的现当代诗歌稿件,阐释其中的历史背景、作者意图和传播影响,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从业人员的先进事迹作为重要的内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为人从艺的端正态度,同时批判和抵制劣迹艺人违背公序良俗的拜金思想。要向学生灌输作为“党的喉舌”的观念,引导这些未来从业人员在课堂练习中能够大胆自然地开口播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才能引导学生沿着党领导的文艺路线不断进步,实现艺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二)提高作品完成度,强化主流思想表达

查看全文

复合型人才及培养路径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而生,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有以下路径: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改革。纵观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而生,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导致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