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06:47: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培养

护士培养论文:小议当前专科护士培养

本文作者:彭玉娜工作单位: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手术中心

(1)临床实践,即腹腔镜手术配合。腹腔镜专科护士利用其在手术配合领域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手术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护理研究,腹腔镜专科护士着重解决和研究腹腔镜手术配合护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3)护理教学,腹腔镜专科护士对新人科即进修实习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指导和帮助其提高护理质量,进行一对一的专科带教。(4)护理会诊,腹腔镜专科护士协助工作伙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不同专科之间的相互交流。(5)护理管理及变革,腹腔镜专科护士在推动护理新模式、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制定护理规章制度、计划和标准、改进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长任总指导,高年资的护师或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任组长,负责制定本组专科护士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管理同时进行考核效果评价。工作五年的护师是手术的中坚力量,采取分阶段专科培训。低年资的护士是新生力量,在抓好基础培训的前提下再进行专科培训。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专科组的护士能做到(l)掌握腔镜的理论和专科手术的配合技能。(2)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消毒方法,能排除故障。(3.)掌握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4)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6)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论文撰写能力。培训内容由专科护士组长讲授腔镜护士的基本要求、职责,介绍各种腔镜器械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操作步骤、使用注意事项及故障排除方法,常见腔镜手术所需的器械,工作流程及手术配合,术后仪器设备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特殊感染器械的处理,个人防护措施,电外科技术的注意事项。另外聘请有关专家讲解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护患沟通知识。采取理论讲课和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如多媒体演示、情景教学、一对一带教、小讲座,护理查房等方法。多媒体教学:将一些常规操作如腔镜的手术:配合步骤、器械清洗流程,术中仪器器械之间连接等以规范化操作技能制作成配音录像,让学员反复模仿。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相结合,上课时让护士扮演角色,如让专科护士扮演巡回护士和患者,演示从术前访视、术中查对、麻醉配合、体位安置,物品清点及供应,仪器的连接、启动、病情观察。术后整理,通过模拟手术情景中手术者的站立方法,各护士相互模仿操作,以正确而快捷方式传递给不同方位的医生。一对一教学:由专科组长根据已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带教,以手术配合为中心围绕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整理进进行解。在专科组长的直接指导下,参与临床手术配合,指导老师担任副手角色由专科护士具体操作,老师给予协助指导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先从简单手术开始,将流程概念引进教学和培训,按要求配合流程图完成各项操作,在短时间内重复多次配合同类专科手术提高护士配合手术的熟练程度。小讲座:每月一次大型专题讲座,请相关科室医生对专业手术的最新发展和动态进行授课,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对新引进腔镜器械及仪器讲授有关配合保养知识。护理查房:护士长交班前进行晨间提问,主要是应急预案,由专科护士回答,专科组长补充。也可结合个案进行讨论,组织护理查房,激发护士参与的积极性。科外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使她们能了解本专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理论。考核培训结束由护长和专科组长负责考核。理论用笔试口试形式进行,操作实践能力考核采取(1)选取一病例抽查手术的配合情况。包括术前准备、环境准备、麻醉配合、手术摆放、手术步骤及配合、术后整理等。(2)实物操作演示,仪器的连接、清洗、保养、维护、故障排除以考核实际工作能力。(3)情景模拟术中发生意外情况时的配合,以考核应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病历分析,小讲课显示沟通能力、教学指导能力。(5)通过问卷调查手术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工作能力,根据考核成绩决定是否胜任专科护士的资格。

导航装置介人、机器人辅助,手术更精细,更普及,培养一支不但具有熟练的手术配合技能,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从术前准备到术中配合及术后处理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帮助,而且能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能熟练操作手术所需仪器设备,并熟悉其性能、保养、维护的腔镜专科护士已成为共识。专科护士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培训,及时接受新专科知识,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不断提高腹腔镜专科护士配合手术的主动性、准确性和默契性,更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外科医生的满意度,更好的培养出高度专业和一专多能的腹腔镜专科护士,从而更好的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查看全文

演讲家从小培养

有位伟大的诗人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而今,说话、演讲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重要能力,如果要你的孩子有个成功的未来,一定要从小努力培养他的口才。

亲子放大镜

鲁宁口拙,让他讲一件事情,他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述出来。本来是一件很好笑的事,如果让他一说,他能说得别人都睡着了。而且他一着急的时候说起话来便会结巴。鲁宁很羡慕那些口才好的同学,看着别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时他心中无比冲动,他做梦都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这么流利这么清晰地去跟别人讲话。

鲁宁开始锻炼自己的口才,但由于方法不对,几个星期过去了,似乎一点作用也没有。鲁宁很是气馁。爸爸看到儿子委屈的样子,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先别着急,欲速则不达,你越是着急就越是达不到目的。你要锻炼自己的口才,可以先从最基本的朗读训练开始啊,每天清早大声朗读课文,不要在乎开始读得流利与否,只要大胆地、大声地去读就行了。等读一篇课文读到滚瓜烂熟的时候再换另一篇读。然后你要去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多去跟同学交流,要试图一次把一句话讲清楚,你在说话之前可以先想好要说什么,然后再开口去说。慢慢锻炼,不要怕大家笑话你,也不要急,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就是最好的演讲家,也是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像美国前总统林肯,当年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像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萧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萧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才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那些演讲家也都是日复一日地练习,才取得了成功,你又何必着急呢?”

爸爸的一番话给了鲁宁很大的信心,他开始加倍地练习,每天清早,班级里读书的声音肯定是他的最大,跟同学说话时他也越来越自信,不管能不能表述好一句话,都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结结巴巴了。一年后,鲁宁的口才终于练出来了,他也能像别的同学一样挥洒自如地在讲台上说话了。而且他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并且拿到了二等奖。

本领养成6招

查看全文

外语思维能力培养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查看全文

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战略部署,结合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5号)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纲要的通知》(苏人才高办〔**〕4号)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加快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工作,在全面完成三年三万六千新技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从**年到2010年,在全省组织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职业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高技能人才质量快速提升,数量快速增长。在实施培养倍增计划的实践中,推动观念更新,政策完善,机制创新,把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工作环节抓实,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并按新技师培养数3—4倍的比例加大对高级工的培养,到2010年底,全省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600万人,高级工水平(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企业目标。到2010年,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查看全文

干部培养选拔思考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委的要求,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积极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使一大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促进了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主要做法

1、坚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不断调整充实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我们每年都按照一职两备的比例,对我区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充实。在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时,注意结合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的要求,通过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等方式,把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范围拓宽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是民主推荐。近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始终把扩大群众的参与度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充分依靠群众选好人、用好人。每年政绩考核工作,都组织各单位民主推荐后备干部,推荐的重点是各单位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威信好、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二是公开选拔。通过组织公开选拔,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在选拔了部分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基础上,将其中相对比较突出的纳入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三是组织推荐。基层党组织从中层干部中择优选拔较突出的年轻干部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近年来,坚持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青干班学员主要通过组织推荐和组织考察的方式确定,到目前为止,共举办青干班11期,培训年轻干部524名。同时,把选调生全部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管理,目前,全区共派来选调生23名,已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调走14人。四是竞争上岗。引导、鼓励基层单位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从中发现后备人才,从发现、培训、选拔任用各方面为后备干部发展提供了机会。另外,重视培养企业生备干部,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干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加强学习和锻炼。今年8月份,组织12名企业年轻干部到南方企业挂职学习,收到了较好效果。

2、抓好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了解决大部分年轻干部从学校门到机关门,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充分的实践锻炼,理论知识、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比较少的缺陷,我们在培养年轻干部方面重点抓了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两个环节。在理论培训方面,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年轻干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学历教育、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学习,在年轻干部中形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每年都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中,对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知识,强化宗旨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同时,还注意组织他们学习领导科学、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实践锻炼方面,主要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形式,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一是抓好挂职锻炼。如在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时,一般都要先组织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集中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丰富他们担任领导职务的必备知识;其次,组织他们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参观考察,使之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为他们到基层挂职锻炼做了必要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结束后,一般都要安排他们到乡镇挂职,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践锻炼。在挂职锻炼期间,定期进行跟踪管理和组织考察,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开展工作。还要求每人结合工作实际,写出调查报告,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发言,进一步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抓好下派锻炼。我们始终把下派锻炼做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工作来抓,截止目前,已连续安排了18批下派干部,共有930名年轻后备干部到省市区掌握的贫困后进村进行了为期2年的实践锻炼。为确保下派干部在下派期间得到充分锻炼,我们全面加强了对下派干部的跟踪管理,实行了区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和乡镇下派工作组四方共管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学习例会、工作例会、考勤请假、检查通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绝大部分年轻干部通过下派锻炼,丰富了基层工作经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抓好多岗位锻炼。我们把干部交流任职、多岗锻炼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环节来抓,对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通过交流任职、多岗锻炼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促其成长。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

查看全文

职校生口语能力培养

一、高标准的人才需求和低素质的职校生源,使职校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随着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合作的日趋频繁,口头表达在就业中的作用愈加显得重要。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已越来越重视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然而长久以来,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课文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虽然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开始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增加了说话能力的训练,但实际上由于口语表达能力考核尚未落实,不少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职校生生源整体素质比以往有所下降,很大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且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在课堂提问中或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或干脆三缄其口,在课堂外看似“高谈阔论”,但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碍于表面,有的强词夺理,有的甚至口头禅不断,粗话连篇。如果不重视职校生说话能力的培养,那么当他们两到三年后走上社会时,纵有精湛的技能,也会因为不懂得恰当的交流,使自我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知识面、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要培养职校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既要抓全面学习,还得抓基础训练。

1.以课本为纲,拓宽学生知识面。语文课本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但一个人如果仅具有课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一个人讲话中要做到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精彩的话语信手拈来,就离不开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人唠唠叨叨,一天到晚看似说个不停,实则毫无意义,或鹦鹉学舌,或东拉西扯,没有中心,没有内涵。任何一个人,良好的口才首先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直接积累生动的“活”知识,做一个“肚中有货”的人。

查看全文

三培养交流

结合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期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谋利益这一主题,创造性地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党员能手培养成村社干部”的“三培养”工作。“三培养”工作实施几年来,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

一、“三培养”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找到了最佳途径。“三培养”工作通过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之间开启了“直通车”,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共产党员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结合,使农民党员迅速增长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先进性、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本领;也大跨度地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使基层党组织迅速增长了体现战斗力、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基层党组织以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和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的引导、帮助、带动和示范作用,切切实实变成了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同时也变成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对党的信任。

二、“三培养”实现了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体现先进性找到了有力手段。“三培养”工作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求实态度,紧紧抓住“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和“村社干部”这三支广大农村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先进群体,通过三向培养,实现了农村党的建设和领导经济发展的科学对接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对接与结合,不仅使已经富裕起来的能人找到了“富而思进”、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更主要的是使广大农村党员找到了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用武之地,增加了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使基层党组织找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的工作方法,找到了“抓手”,从而提升和改变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农村党组织和农民党员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为今后进一步体现党的先进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三培养”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找到了动力源泉。“三培养”通过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为落后地区农民树起了学习模仿的新旗帜和新样板,改变了他们多年来形成的对人的评判上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直接向共产党员提出了带头打破传统观念、带头变革生产方式、带头承担创业风险、带头为群众探路。带头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新要求,同时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配套措施,力争使党员的实践获得成功,产生应有的示范效应和轰动效应。通过党员成功实践的带动,现代生产力文明迅速传播到全市的各个角落,农民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改变生产方式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重要的是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提高了他们接受新事物、吸纳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自觉性与承受力,从而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农村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找到了不竭的动力。

四、“三培养”促进了领导方式与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三培养”工作把各级党组织领导农村党的建设和经济工作的方法、即为人民谋利益的方法,引导到以“三培养”为重要手段、以“示范”为关键措施、以“富民”为根本目标的新思路上来,把原来的“行政命令”变成靠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靠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农民;把“指手划脚”、“直接干预”变成“做给你看,带着你干”,从而改变了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习惯,增强了工作的示范性和直观性,把握了领导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农民群众从干部、党员身上看到了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新形象和新作风,牢骚少了,怨气少了,情绪少了,理解增加了,感激增加了,信任增加了,干劲增加了,羡慕党员、想向党组织靠拢的人多了,从而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了根本的改善。另一方面,通过把一大批有致富本领、有政治觉悟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不断地为农村基层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不仅壮大了党的队伍,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而且增加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同时,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社干部,村社干部往往就成为“双高双强”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农村有影响力的党员骨干,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党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执政的本领。通过这三个方面、三向互动的工作,大大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号召力,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查看全文

学生语感培养

一、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查看全文

数学能力培养

一、《数学教学大纲》中体现的数学能力

关于数学能力,我国长期流行的提法是“三大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提法有很强的概括力。但是,它同样忽视应用,突出逻辑的地位,甚至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

1951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四个方面:(1)数形知识;(2)科学习惯;(3)辨证思维;(4)应用技能。1952年的大纲里,仅提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要求,“能力”这个词都没有在大纲中出现。1953年10月颁布了《大纲》(草案),对能力的要求是:“发展学生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逻辑的思维力和判断力,锻炼学生既定的目的方面和合理地自动完成工作方面的坚毅性”。这个《大纲》虽已把培养能力的内容提出来了,但没有明确地提出“能力”一词。1955年的大纲里,在“双基”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960年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1956—1957年度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又增加了“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1961年的大纲里,则提到五种,增加了绘图与测量能力的要求。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终于将我国数学教育的重点和盘托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963年5月的大纲,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965年,教育部颁布了建国后的第四个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提出了培养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1977年的大纲,关于能力的要求是这样写的:“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1978年2月的大纲将上述的“计算能力”改为“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数学教育的“三要素结构”逐渐形成,“三要素结构”即指处于第一层次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结构、第一层次的能力(三大基本能力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第三层次的思想品质(兴趣、积极性、科学态度、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结构。这在1986年的大纲中得到完整的表现。1986年的《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1978年的《大纲》不同的是这里提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990年,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渐进的,人们往往不甚觉察。但是回头一望,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国家整体上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国数学界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社会进步把数学教学带入了计算机时代。数学教育界看到了“应用意识的失落”,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口号,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应用题终于重新进入高考,而且大量的数学新题型出现了。于是,数学能力的提法也逐渐有了变化。国家颁布的1992年数学教学大纲,继续提出三大能力,但是加上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到“实际问题”,仅限于“简单的”。1996年大纲将“逻辑思维能力”改成“思维能力”,理由是数学思维不仅是逻辑思维;在三大能力之外,提出了“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进一步注意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惜还是“逐步培养”。1997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其逐步形成运用教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又有新的变化。

查看全文

数学思维培养

一、数学直觉思维概念的界定

简单的说,数学直觉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对于直觉作以下说明:

(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