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3 05:4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培训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培训机制

国企员工培训机制诠释

摘要: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员工的绝对量大大超员,另一方面则是各种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关键词:国企;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国。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无论是在规模上、规格上、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0%用于员工的培训,而我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这1.5%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查看全文

创新干部培训机制

建设西部强省,人才、干部是关键,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省行政学院作为培训县处级公务员、国企领导干部的基地,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西部强省建设。

“十五”以来,省行政学院共培训各类干部15000多人。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多不符合不适应,贯彻十七大精神,我们将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上下功夫。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在培训课程设置上,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采用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学员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第二,要在提高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上下功夫。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各级行政学院担负着“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艰巨任务,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搞好干部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素质和能力。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第三,要在提高学院的培训能力和健全培训体系上下功夫。要建设一支真信、真学、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师资队伍,使广大教师能像方永刚那样不但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又能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省情,引导学员掌握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实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工作。要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要求,健全完善干部培训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要加强培训硬件设施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为建设西部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水务系统培训机制创新调研报告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总书记指出:“当前干部成长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对水务系统干部的培训如何改革创新,切实贯彻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适合干部特点的有效培训机制。目前,水务系统干部培训运行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出多门,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培训机构隶属不同系统和部门,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各自办班,各自发证,各自为政现象依然严重,相互间政策不配套,资源难共享。同时,党校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较少,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制约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效益。

二是模式单一,培训灵活性差。长期以来,干部培训主要依赖组织上计划调训,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只能被动接受,缺乏活力,加之一些培训机构“闭门造车”,教学质量缺少评估,教学方式陈旧落后,难以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尽管目前,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从计划调训逐步向自主择训的方式,但由于受办学机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方式大同小异、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等因素制约,自主择训操作难度较大,实际效果不明显。

三是内容不全,教学创新不够。学科设置多年一贯制,缺乏多元培训意识,片面强调政治理论培训,忽视水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新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随着形势发展,干部培训发展趋势越越来注重规模化、前瞻性,注重个性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由此培训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管理滞后,培训质量不高。水务干部教育培训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不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不够。在培训考核上注重“量”多,注重“质”少,训用脱节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评估,干部培训出效益的观念还未真正形成。

五是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不力。水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来源有限,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财政拨款,经费额度直接受当地财政收入影响。同时,受干部及干部所在单位参与学习积极性影响,定向培养干部和干部自费参训等投资热情不高,投入不力。因此,在政府财力不足时,经费很难全部及时到位,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查看全文

贫困地区农民培训机制的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湖南省怀化市农民培训中开展的“扶贫技能转移培训”、“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和“阳光工程”4大专项培训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贫困地区构建农民培训机制的实践经验,认为贫困地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构建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监督机制、健全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机制、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和以市场导向培训农民。

关键词:农民培训;素质教育;培训机制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山多地少的贫困地区,共有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个参照省扶贫县待遇照顾县。全市现有贫困人口42.1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86万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1791元。但是,现有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难度非常大。只有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转移出去的人员就业保持持久性和稳定性,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等。

一、贫困地区农民培训的内容

目前,怀化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包括“农民务工培训”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而“农民务工培训”以专项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重点开展“扶贫技能转移培训”、“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村人才培养(111工程)”和“阳光工程”4大专项培训。

(一)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查看全文

高职青年教师培训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使青年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并且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为了保障这支队伍的健康成长,各院校应当从培训机制入手,并且形成制度,使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有保障及教学、科研后继有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需要对青年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并制定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培训机制,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负担起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而且还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2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相应的培养机制作保障

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技能的丰富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岗前培训,而且还需要对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构建一个“在职培养+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以更好地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政策支持和正确的职业引导,帮助他们更好的缩短职业成熟周期。(1)在职培养。高职院校可借助本校的师资力量,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对年轻教师进行引导,以充分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还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导师体系,借助导师的言传身授不仅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更好的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并对青年教师未来的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就是尽可能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此时就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所教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可凭借与合作企业的合作,来使一些优秀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的积累经验,促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此外,还需要尽最大努力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既具备实践经验,有掌握理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还可选派教师到本科院校进修学习,在职提高学历、学位和研究水平。(2)岗前培训。高职院校要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岗位职责,使他们理解高职教育规律,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坚定职业信念。通过对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然后为其安排合理的培训内容,在岗前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辅以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查看全文

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意见

进入新世纪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一些新变化,作为主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如何确立新的理念,采取新的举措,探索新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催生出的一种新的工作形态,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的相关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的时代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是指在组织的规划引导下,采取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和形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构建高效的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网络。形成组织规划引导、个人自主择训,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参与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融入了开放性、自主性和竞争性等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体现出在开放的大环境中确立开放的思维、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竞争的姿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1、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机制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行政运作方式的相应改变,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实施途径和运作手段已表现出不太适应的一面。新时期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应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竞争性。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应当相应地体现出开放性、自主性和竞争性。现阶段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形式上缺乏一定的开放性。由于采用组织安排和上级组织调训的形式,干部自主参加教育培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干部既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培训,又不能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妥善地解决好工学矛盾,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无行政主管单位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由于体制的原因,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正常渠道;二是实施途径上缺少一定的自主性。由于教育培训的内容统一、模式单一,与干部需求的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矛盾比较突出,不能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影响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运作手段上缺乏一定的竞争性。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择优规则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制约等原因,资源利用“各自为阵”、“体内循环”,条块分割现象十分突出,因而不能很好地整合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实现全社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上述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通过构建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机制来加以解决。

2、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是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新任务,应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新变化的迫切需要。跨入新世纪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干部队伍的实际,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新要求,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日益增长。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培训需求的规模与过去相比将呈现出成倍增长的态势;二是教育培训需求的内容与过去相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仅仅抽调干部到以政治理论培训为主的各级党校政校,接受内容单一、形式统一的培训,既不能满足教育培训规模的需求,又不能满足教育培训内容多元化需求。对此,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社会的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提供覆盖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学历学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产品,使各级各类干部在教育培训上各得其所。

3、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是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举措的迫切需要。当前,效益不高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效益不高又主要体现在教育培训的质量不佳和成本较高两个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培训基地的确定上缺少选择性和竞争性。在实施某项培训项目时,没有着眼于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做到“因地制宜”、“优胜劣汰”,从提高培训效率的角度,选择培训基地。由于缺少竞争生存意识,各教育培训机构质量观念和成本观念不强,培训效益长期得不到提高。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举措就是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化,按照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从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中选择或组合质优价廉的教育培训资源,这样既为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提供了保证。同时,又提高了教育培训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教育培训基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重复建设,降低了教育培训成本。

查看全文

机制文件学习培训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省、市委《关于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长效机制文件学习培训活动,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的通知》(**组组〔2006〕10号)精神,现就做好开展中央和省、市委印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文件学习培训的有关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意义

开展中央和省、市委印发的长效机制文件的学习培训工作,对于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的部署;对于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和谐**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好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把长效机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的工作和党员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纳入今年第一季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做到每个党员熟知长效机制的各项规定,每个党支部都要制定出贯彻长效机制的工作计划,防止制度不落实、工作走形式的现象,增强贯彻执行长效机制的自觉性,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

二、目标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组织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印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坚持把各项长效机制融入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推进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集中学习,努力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要求:

1、加强基层组织。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及时整顿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

查看全文

干部教育培训要健全机制

一要健全资源整合机制,构建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培训格局。目前,有些地方干部教育培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存在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问题,迫切需要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应设立干部教育培训指导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培训规划,协调培训资源,指导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培训计划,监督培训工作开展。

二要健全双向交流机制,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要着力健全党校、干校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之间的交流学习机制,促进党校、干校教师了解实际情况,提高综合素质。

三要健全开放的培训机制,努力创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培训内容上要适当增加领导艺术、领导方法以及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基层干部的境界和品位。培训方法上可以探索实践情景体验式、互动交流式、课题研究式等教育培训新模式。还可采取考察学习、专家辅导、挂职锻炼等形式。

四要健全评估监督机制,为确保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制度保证。目前培训存在调训难的问题,特别是调训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更难。为此,要加强培训的刚性。在一般干部提拔为领导干部和领导干部被提职前后,都要进行培训考试。教育培训要制定抽检计划,抽检干部学习情况。要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进行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

查看全文

雨露计划培训新机制调研报告

雨露计划培训是指农村劳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开展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力转移就业步伐为目标。转移培训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长期培养“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的要求,扎实提升“雨露计划”培训水平。根据调查:农业人口64.69万人,农村劳动力29.76万人,在外务工劳动力17.3万人,目前暂未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仍有7.74万人。当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为此,必须破除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的体制障碍,不断创新和完善新机制,顺利实施转移培训及就业工作,对此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目前农村劳动力现状

县属农业大县,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劳力就业问题。据此,通过深入10个乡镇20个重点村,对部分贫困群众、移民户、产业发展大户及群众代表进行了走访、座谈,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作了些调研,发现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现状:

1、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以上,高中占20%,大专以上占5%;

2、劳动技能差,体能型的劳力占农村劳动力的85%以上,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向技能型的转变有待提升;

3、就业观念落后。有56%以上的农村劳力,把自己长期拴在土地上,靠单一的种养增收。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者少之又少,于是出现了“田种的好,家庭经济收入少”这一说法,没有先学技术后就业的意识;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分析

【摘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目前,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还存在着政府低效供给、培训机制不健全、就业稳定性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由专业的教育机构和职业学校开展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构建由政府主导,学校、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为解决当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探索新的路径。

【关键词】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专家和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为政府部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然而,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已经不再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处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民,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被安置的失地农民存在知识不够、技能不足的风险,工作稳定性不能保证。因此,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机制是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关键。

一、现状: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供需不平衡

(一)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本研究主要以西咸新区的失地农民为调研对象,采用结构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随机选择被调研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7.83%,调研时间为2019年1月至2月。1.征地意愿及影响因素针对征地意愿问题,有166人愿意土地被征,所占比例61.48%,在愿意土地被征的166人中,认为种地不划算、收入较低的有35人,占21.08%;认为补偿形式和标准较为合理的有67人,占40.36%;认为征地是大势所趋,服从政府安排的42人,占25.30%;认为家庭缺乏劳动力的有15人,占9.04%。在不愿意土地被征的74人中,认为有乡土情结、不习惯没地的生活的有14人,占18.92%;认为补偿标准不合理的有22人,占29.73%;认为失地后没有收入来源的有15人,占20.27%;认为失地后生活成本太高的有22人,占29.73%;其他原因的1人,占1.35%。2.失地前后家庭经济来源对比在土地被征前,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119人回答“农作物收入”,占44.07%;有28人回答“经济作物收入”,占10.37%;有50人回答“外出打工收入”,占18.52%;有32人回答“做小生意收入”的占11.85%;有8人回答“固定工作收入”,占2.96%;回答“其他收入”有10人,占3.70%。由此可见,西咸新区失地农民在征地前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于土地的占54.44%。在土地被征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122人回答为“外出打工收入”,占45.19%;有55人回答“附近打散工收入”,占20.37%;有41人回答“做小生意收入”,占15.19%;有16人回答为“农作物收入”“经济作物收入”,占5.93%;有23人回答“固定工作收入”,占8.52%;回答“其他收入”的有13人,占4.81%。由此可见,农民失地后,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明显减少,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家庭大幅增加,还有部分家庭以“附近打散工收入”为主。之所以出现失地后还有以“经济作物收入”为主的情况是由于部分失地农民在其他地区承包土地继续种植经济作物。而失地农民以“固定工作”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较少。3.就业意愿与实际就业情况从就业意愿上来看,有116人希望能在本地企业工作,所占比例42.96%;有55人希望能在本地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所占比例20.37%。而失地后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农民希望的相差较大:在本地企业工作的仅有23人,仅占8.52%;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仅有4人,占1.48%;更多的人是外出打工,有122人,所占比例45.19%;做生意的有41人,占15.19%;在当地打散工、临时工的有55人,所占比例20.37%。由此可见,农民在失地后工作相对固定(含外出打工)的有149人,所占比例55.19%,而其他人基本从事的是临时性工作。通过对工作相对固定的149人调查发现,没有换过工作的仅有21人,所占比例14.09%;换过一次工作的26人,所占比例17.45%;换过两次工作有40人,所占比例26.85%;换过三次及以上工作有62人,所占比例41.61%。由此可见,失地农民虽然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就业稳定性较差。4.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意愿针对是否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培训,表示愿意的有121人,所占比例44.81%;不愿意的有103人,所占比例38.15%;表示参不参加无所谓的有46人,所占比例17.04%。对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人进行进一步了解,发现有25人表示对继续教育培训不感兴趣,所占比例24.27%;有12人表示没有时间参加培训,所占比例11.65%;有17人表示没有经费参加培训,所占比例16.50%;有33人认为培训内容不实用,所占比例32.04%;其他原因不愿意参加培训的有16人,所占比例15.53%。可以看出农民在失地后,对于继续教育培训是有一定需求的,然而由于时间、经费以及培训内容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失去信心。(二)当地政府组织农民培训情况。在农民培训政策方面,陕西省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等文件,规范了培训内容,明确了培训目标和任务、考评标准等,在推进农民培训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方面,陕西省建立了一批高校农民培训基地,主要面向本地区开展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西咸新区也成立了多个技能培训学校,开设有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母婴护理、茶艺、园林绿化、电子电工、电子商务等培训项目,在促进失地农民技能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短平快”的技能培训班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作用有限,而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淘汰综合能力不强的农民,失地农民在多次更换工作后,最后只能去打零工。政府也非常努力地想要帮助农民,而农民也非常渴望政府帮助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政府并不能对企业提出强制性要求,这种错位的供给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三)结论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报酬不断增加,农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在生活上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从家庭收入来源上看,大部分家庭对农业收入的依赖较小,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农民失去土地后,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打长工和周边打短工。然而,农民受到传统乡土情结的影响,他们更希望在家附近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而不是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临时工、钟点工,就业稳定性较差,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农民在失地后,也希望能够受到真正有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而政府部门虽然组织了大量培训,但是并未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二、问题:失地农民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需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