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23:06: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排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作者如何排序
对职称评定,学生毕业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大多数论文也不一定是一个人完成的,因此这就涉及到了作者顺序的问题,在论文上署名,也就代表了作者的身份,拥有文章的著作权,而且作者的位置排名先后对评职也是有影响的,第一作者的认可度就比第二作者认可度要高一些,本来根据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程度进行署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也会产生一些利益纠纷,为此月期刊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论文作者署名规则。
作者是论文环节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作者的排序是有要求的,一般的来说优先按照论文写作过程中贡献大小排序,发表作者排序也可以发表作者之间商议。当然发表作者的排序对论文之后的评审也是有影响的,大家一定对此信息多加注意!发表作者署名先后顺序应按照对该论文的贡献大小排名,在大多数情况下,按字母排序是不合理的。
而第一发表作者一般是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第一发表作者当然要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
共同第一发表作者的合理情况有3种:
一种是贡献同样大小,无法区分谁的贡献更多,缺一不可;
一种是一个人研究取得进展,但没有继续下去,另一个人继承完成了这项研究,两个人的工作对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国考排序题答题策略
在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试卷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出现了新的题型——语句排序题,这是一种新题型,以前从未出现过,值得我们注意,这也为我们2014年的考试复习提供了线索。可以预计,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类似的题目。这种题目,大家普遍觉得比较难,是因为这个题目刚出来,大家还没有把握准它的出题意图,没有研究过答题的策略,以致于看到题目以后,毫无头绪,花了时间却没有作对题目。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08年的国考真题。
例1: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参考排序算法小结范文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排序的基础学了一下,这段时间学了很多东西,总结一下:
学的排序算法有:插入排序,合并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计数排序,基数排序,桶排序(没有实现)。比较一下学习后的心得。
我不是很清楚他们的时间复杂度,也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谁快谁慢,书上的推导我确实只是小小了解,并没有消化。也没有完全理解他们的精髓,所以又什么错误的还需要高手指点。呵呵。
1.普及一下排序稳定,所谓排序稳定就是指:如果两个数相同,对他们进行的排序结果为他们的相对顺序不变。例如A={1,2,1,2,1}这里排序之后是A={1,1,1,2,2}稳定就是排序后第一个1就是排序前的第一个1,第二个1就是排序前第二个1,第三个1就是排序前的第三个1。同理2也是一样。这里用颜色标明了。不稳定呢就是他们的顺序不应和开始顺序一致。也就是可能会是A={1,1,1,2,2}这样的结果。
2.普及一下原地排序:原地排序就是指不申请多余的空间来进行的排序,就是在原来的排序数据中比较和交换的排序。例如快速排序,堆排序等都是原地排序,合并排序,计数排序等不是原地排序。
3.感觉谁最好,在我的印象中快速排序是最好的,时间复杂度:n*log(n),不稳定排序。原地排序。他的名字很棒,快速嘛。当然快了。我觉得他的思想很不错,分治,而且还是原地排序,省去和很多的空间浪费。速度也是很快的,n*log(n)。但是有一个软肋就是如果已经是排好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就是n*n,不过在加入随机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得以好转,而且他可以做任意的比较,只要你能给出两个元素的大小关系就可以了。适用范围广,速度快。
议公文语序排序的方法
语序指词语组合的次序。它既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反映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语序有时可以决定语义,变更语序后语义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有时语序变更后虽不改变语义但却可改变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无论从语法的、逻辑的,还是修辞的角度看,语序的正确安排都是重要的。以下几个例句都存在语序不当问题:
“这样的活动乐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乐于”应移至“接受”之前)
“我院已于9月30日召开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大会,××院长和其他学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他”应移至“学院的”之后,否则将有歧义产生)
“5月3日,我们访问了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当年的爱国老人。”(应将“当年”移至“参加”之前)
在公文中正确地安排语序,主要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尊重语序的习惯性。词中的语素、词组中的词其先后次序有许多都必须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排列,否则人们就看不懂,不易接受。如表达方位时,习惯于称“东西南北”就不能随意变为“西东北南”;“素质”就不要偏偏说成质素,……。二是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这一次序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因而是安排语序的主要依据。三是注意语序的强制性。语序既然受语言习惯、事理逻辑的制约,也就具备了强制性。不管是谁,要想利用用公文清楚地表意并为人所理解,都必须服从这种约束,不随意改变语序。四是注意语序的选择性。从局部的和具体的情况看,语序的强制性中又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只要不出现语法错误、不改变语义,为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也可对词语的位置作一些调整,如将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等。
综合上述基本要求,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作如下处理:
价值排序论文:我国的价值排序及核心构建综述
本文作者:张彦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一)价值排序是人类道德心理的外在表征价值排序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搜集、设计、选择、行动和省察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具体外显为:①价值认知,即有理性地意识到价值排序问题之存在;②伦理意图,即道德主体主观上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及道德行为;③道德选择,即对可选择的价值原则和行动方案做出评价;④伦理行为,即实施伦理意图,直接表现出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为;⑤道德省察,即对上轮道德行为进行反省,为下一环节的价值排序提供“道德档案”。这五个阶段描述了道德行为外显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特征,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同时,价值排序与社会文化背景、历史经验、未来预期、具体的行动情境是密切相连的。价值排序中道德主体的要素,如欲望、情感、目的、偏好、需求等,都与经验世界紧密相关,因此可以说,“价值的最终实现与社会环境相关,也与价值主体相关,其中,与价值主体的相关性,主要就体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对于价值的认知、选择、践行的过程”[1]。同时,价值排序是一个经验累积和未来预期的过程,这其中道德主体的实践理性是这一过程实现的本质特征;作为结论的价值排序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道德预期,这种预期可以通过行动得到验证,并在未来行动中加以改善。总之,价值排序是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表现,也是主体道德心理过程的外在指征。(二)价值排序是道德主体伦理决策的内在体现价值排序的成立基于价值原则的差异性及其分类。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有社会和个人的,也有主导性和非主导性价值观之分,同时还存在价值观本质结构和表象结构的差异。无论体现为各种具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的表象结构,还是体现为道德主体规范、道德实践心理模式、价值本位意识的本质结构,都需要主体作出伦理决策。一般说来,一个伦理决策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才能称为伦理决策:首先,决策的对象涉及伦理问题,即具有伦理内涵、受人类基本伦理规范的调节;其次,决策者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伦理主体,能意识到伦理问题的存在,能够做出判断和实施行动;最后,人们可以对决策结果做出“合伦理”和“不合伦理”的判定。因此,道德主体作出伦理决策需要价值排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价值排序对于价值起源、价值判断依据、价值目标理想的认定与选择,体现了价值动力系统中目的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和制约系统作用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理性的价值排序(rankingvalues)必然要求突显主要价值相对于次要价值的重要性。这里面是一个系列过程,必然涉及到各种比较、判断、选择等”[2]77。就这个意义来说,价值排序是道德主体伦理决策的内在体现,是道德主体甄别、厘清、判断、选择、追求、实践道德目标的行为过程。(三)作为个体和共同体的道德主体中都存在价值排序作为个体的道德主体,价值排序构成个体的道德心理定势,在现实生活中以它为尺度去确定行为的正当性,从而规范、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作为共同体的道德主体,通过主导的价值规范,直接规范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提供一套道德框架和价值秩序。无论是个体还是共同体都存在价值排序问题,“但是,个体的价值排序与社会整体的价值排序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共识和价值认同的程度。阿罗(KArrow)曾在1950年的一篇论文中特别区分了‘口味’———对各种私人状况的价值排序,与‘价值’———对各种社会状况的价值排序。尽管如此,由我们的价值偏好所决定的道德行为,仍是一种“后果论”的道德行为,因为‘偏好’已经对各种行为排序并且我们选择这一排序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些行为———它们的“后果”具有最高价值。另一方面,由我们的意志所决定的道德行为,则是义务论的道德行为。因为自由意志的决断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判断或对行为的后果的评价,它来自‘先验’世界”[3]。(四)价值排序拓展了价值哲学研究的维度当代中西价值哲学观点多元,有关注价值范畴的研究(如讨论价值、善、良心、义务等基本范畴)、重视基本价值原则的研究(如幸福与快乐、自由与人权、美德与良心、爱与孝、平等与效率等价值原则)、关注价值关系的研究(如道德与法制、科技与道德、经济与伦理、伦理与宗教的关系)和涉及具体价值问题的研究(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基因工程、互联网、安乐死、隐私权等问题)。可以说,价值排序与以上价值哲学领域的研究都有密切关系,无论是价值原则本身的理论研究、价值尺度和范围的范畴研究,还是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均体现了价值排序在价值的缘起、意义、适用范围、价值体系中的序列等研究中的外显性和前瞻性。因此,探讨价值排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研究如何把握现代社会所引发的道德困境、伦理风险、文化冲突问题,研究价值排序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相关范畴、当代问题等,不仅有助于拓展伦理学的研究论域,也是对中国价值问题研究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当代中国价值排序的主要困境
社会转型和急剧发展的弊端呈现、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影响、现代和后现代的交织,使得当代中国出现了某种“价值观的迷误与失序”。具体说来,当代中国价值排序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政治认同的式微、文化安全的威胁、道德冲突的加剧和宗教信仰的失范等方面。(一)政治认同的式微认同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来源,它为个体行为和价值判断提供基本的参照,认同危机是价值失序的首要表现。白鲁恂指出,向现代转型的国家存在六种危机,第一位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国家政治认同危机。“在大多数新的国家里,从部落到种姓、再到种族或语言集团等各种传统认同形式,都会与一种范围更大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意识相冲突———认同危机也会涉及如何解决传统遗产与现代习俗的冲突问题,并且也涉及在地方性意识与世界惯例之间的两难抉择”[4]。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危机是指价值认同的极限状态,并明确指出:“合法性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政治秩序被人认可的价值”[5]。对当代中国来说,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于政权合法性、执政合理性、政策合情性等方面的政治认同程度。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的重组重建、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意识形态的对话交锋等使得社会的政治认同逐渐式微,处于被冲击、淡化和消解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国民对政治现象的关心、执政行为的敏感、政策贯彻的热情和政治价值的关注中,这些表现的漠视、淡化和质疑是价值失序的直接表现,最终会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认同的实现。因此,只有当政治权力主体的价值追求与政治权力客体的价值评价趋于一致并达到价值认同的地步,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得以构建起来。只有将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通过具体的政治实践性活动体现于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中,才能为当代政治合法性构筑坚实的基础。所以,政治认同问题是当代中国价值认同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表现,政治认同的式微、政治价值的排序失序将成为社会认同的重大障碍。(二)文化安全的威胁文化安全相对于文化扩张、文化霸权而存在,其核心是基本价值的安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冷战之后,在中欧和东欧,在世界其他地区,我们都能看到民族自决意识的复兴。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可以说,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全球一体化体系中的并立,使“文化安全”的概念内含着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家共同体建设和价值认同的反诘与抗辩。文化安全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意义的价值战略理念,内蕴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利益和诉求,体现在“文化边界”和“价值边界”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中的应有之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认同功能应体现在对主流价值体系的维护、论证、宣传及导向的全过程,其本质内容是要在社会成员中建构具有普遍认同的由价值原则、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所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合理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价值诉求问题”[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指出:“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因此,在不同思想文化猛烈碰撞、道德价值之战从未停息并且愈演愈烈的当下,我们必须警惕各种居心叵测的价值渗透、文化同化等,坚定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信心,有效维护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保持中国文化的自由发展及其稳定状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自主性,维护中国文化的安全和发展,并且使之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可和基本的国际承认是当务之急。(三)道德冲突的加剧对于现代人所面临道德冲突的普遍性,凯克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道德冲突如海洋般将我们淹没”。同时,他又认为,“道德冲突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及,但它们预示着变化,而不一定就是解构与毁灭”[2]5-7。主张形成道德共识和价值认同,主张超越价值排序的困境,主张价值观念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并不是要抹杀具体价值内容在现实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冲突性,就如约翰•格雷所指出的:“价值多元主义是一种旨在忠实于伦理生活的观点。如果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理性地决定的价值冲突,这就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某种我们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7]46。对此,哈特曼也认为,价值矛盾在根本上说并不必然都是相互对立的,只有价值与反价值的矛盾才是必定如此。价值矛盾也可能只是一种价值差异,或者是不同等级或系列中的价值间的冲撞。正是实践中价值冲突的客观存在,使人们的价值排序和行动产生了责任的意义,选择某种价值而不选择其他价值,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价值承诺或回避的排序方式。因此,真正的道德冲突,不是否定社会价值的多元,而是表现在价值排序过程的无序和困境中。可以看见的是,价值真空和道德失范现象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显性事实,处于传统和现代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其中价值失落感体现了现代道德示范作用的弱化、价值悬置反映了人们对于道德敏感性的淡化、价值扭曲映射了价值目标日益的世俗化、价值缄默突显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虚无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何者优先、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功利主义的弊端、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等等,这些道德冲突的加剧使得当前中国社会价值排序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也使得社会主流价值呈现出失语化、淡漠化、教条化、边缘化、歪曲化的趋势。(四)宗教信仰的失范精神追求的多样化,也导致了信仰追求的多样化。宗教作为人类信仰确定性的依托,既可以作为沟通不同文明体系之间文化伦理观念的可能途径,也可以作为共同体内部凝聚力和价值认同的象征。同时,宗教在历史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以信仰的形式负载着一个共同体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追求。因此,它不仅可以为个人生活提供意义,是个体获得组织和社会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也凝结了人类社会共识、共享、共通的价值理念,是具有规范、制约和行动导向作用的价值准则。但同时,宗教信仰又具有私人化与社会化、包容性与排斥性、政治化与生活化等矛盾统一的特征,“宗教信仰的实践方式是一个私人的、神秘的、难以社会共享的信仰特征,最后出现了‘信仰却不认同’的普遍性特征”[8]。因此,无论是道德包容和宗教排斥的困境还是宗教政治脱敏的进程,抑或宗教组织对社会安定的影响,其失序失范势必影响到当代中国的价值认同。实际上,宗教问题特别是由此引发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都远远超出了信仰它的人群和范围。同时,宗教作为社会群体的一种信仰和组织形态,已经成为地区发展与安全的焦点和国际关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利益诉求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既引发了形形色色的冲突,也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整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宗教能为中国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以及这些产品具有何种性质与功能;研究如何使宗教成为社会各要素间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粘合剂和社会资本增值的催化剂;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宗教会变成社会和谐的异数,它的‘自变量’是什么,它的‘因变量’又是什么,从而使政府、社会和教界都有清醒的共识并形成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使其负面影响保持在最低限度内”[9]。同时,宗教信仰的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挥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宗教所具有的神圣文化和世俗文化相结合的优势和信仰普遍、永恒、绝对的价值榜样作用,并且与其他文化形态、思想潮流、意识形态联合在一起,共同建设现代社会有序的、共同的价值体系。当代中国的道德实践让我们意识到价值排序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客观事实,本身不是独立和空远的,它存在于与“他者”的关系之中,存在于个体与社会相联系的关系之中,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价值排序困境和意义的深度探索中。价值排序的主题与人们的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密切相关,它表达着人类对于善的追求,也体现着人性的复杂,表征着选择的多元,在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引导的作用。
价值排序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价值排序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每个价值原则在其自我凝练和抽象过程中屏蔽了现实生活中复杂多样的情况,不同价值原则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往往容易使人们在道德碰撞和冲突时陷入迷茫甚至做出误判和错误选择。因此,在面临价值失序和道德困境的境遇下展开对价值排序的研究,探讨文化多元化情景下不同价值原则对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有助于道德主体廓清对于核心价值的认知,提高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排序的研究不仅是一个道德判断和伦理决策的理论阐释与拓展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到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现实问题。因此,我们以价值排序的学理依据论证核心价值观之为“核心”的可行性,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全面性、选择性和实践性,从而拓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视域和建构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可从价值先验、历史经验和国情体验三个视角来体现。(一)从价值先验角度来看,“一”与“多”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价值难题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一种对内在普遍性的追求,“一”与“多”的关系中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其根本在于普遍主义一元化逻辑和文化世界价值多元化现实之间的冲突。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核心课题就是如何处理一与多的问题,如何保持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平衡,使不同倾向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均得到合理尊重和平等发展的同时,又能使多元价值统一于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就像约翰•格雷所认为的,现代性并不始于对差异的承认,而是始于对一致性的要求[7]。对此,菲利克斯•格罗斯也指出,“即便是在公民社会中,共同接受的规则、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必要的,否则多元主义便无法运行;正是那个更大的国家文化的存在促进了统一,为所有少数族裔提供了栖息之地,多元主义才得以生存并取得成功”[10]。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意味着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平等对话、共识分享与普遍承认,是社会文明发展和包容广度的一个显著指征,而不同价值观间的融合、互惠又完善与发展了社会整体价值结构。因此,探讨多元化情景下的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认同问题就是探讨指向不同价值领域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关系,探讨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问题。(二)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内在地对基本价值一致性的要求对基本价值一致性的内在要求既是增进一个共同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也是共同体建立价值秩序、实现和谐交往、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组织、国家和社会,都会在特定的历史积淀、文化基因和民族特性、社会实践上,形成符合其共同体利益和要求的核心价值观。事实上,早在1880年开始的“美国化”运动,国家建构开始的同时也是共同体建构及加强价值认同的开始。亨廷顿的《我们是谁?》一书反映了对于多元文化盛行下美国主流价值观变迁和消解的担忧。亨廷顿认为现在是个认同危机的时代,“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认同和身份”[11]。同样,很多西方现代国家也十分重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把它称为“立国价值”(regimevalue)。德国在战后把作为“立国价值”的核心内容写入基本法中的第一条第一款,以示其神圣性。西方30多个国家都把“立国价值”的主要内容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1991年,新加坡政府在经过反复讨论后,经国会批准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三)从国情体验的角度看,中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认同和建设迫在眉睫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语言覆盖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个语系,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也都有信奉者。在经济、技术和信息日趋一体化与政治、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突和张力下,中国以单一主权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形成认同共识、实现和谐发展,这是一个重大且艰难的问题。因此,正如万俊人所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所引发的多元文化冲突加剧;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及其催生的日趋严峻的物质(实利)主义对我们文化精神挑战的日趋严峻;以及中国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所内生的对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尤其是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系统———自我认同和自我重构需求日趋紧迫”[12]。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代国家对公民教育的重视、对意识形态的强调、对核心价值的建设,都是试图解决共同体内部差异性、冲突性的努力。这种努力,是一个共同体对于普遍认同的价值需要。对中国来说,无论在自然地域、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上,都有一个共识的基础性,即一种共同的物质的和心理的基础,有一种文化编码和价值选择上的可理解性和可沟通性。这就是我们能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提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和道德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社会,是对连续和兼容性文明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具有国际价值和普世意义。因此,参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社会场景,探讨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道德认同问题,是重塑中国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回答当代中国在内的张力和外的压力下如何自处、选择和行动的需要。
排序优化算法通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
摘要:由于传统方法在通信信息加密存储上区块链通信帧量不明确,导致加密信息消耗时间过长,为此提出基于排序优化算法的通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通过明确通信区块链通信帧量,得出区块链上可传输最大物理量,排序优化算法排序区块链信息,生成信息加密存储密钥,设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实验结果:与传统方法相对比,本文方法在对通信信息进行加密上所消耗的时间减少了1.638秒,由此可见,基于排序优化算法进行通信信息加密的方法更为优秀。
关键词:排序优化算法;信息加密;信息储存;区块链节点
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下,用户的信息也存在着被泄露的威胁,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排序优化算法就是指,将一串记录,按照所要求的排列方法,通过记录中的某些关键字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在大数据方面,一个优秀的排列算法,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及资源[1]。所谓存储加密,就是一种数据库的安全技术,在主程序进行加载拓展插件时,将数据信息存储前进行加密,从而实现信息的加密存储。
1通信信息加密储存方法
运用排序优化算法实现通信信息加密储存主要从通信区块链通信帧量、排序区块链信息、信息加密存储密钥三个方面进行,如图1所示。1.1明确通信区块链通信帧量在排序优化算法的作用下,在通信信息加密存储的过程中,数据库整体结构会不断地被原有的存储值域进行扩充。但在一般情况下,初始化操作之后,通信信息还处在缓存的阶段,为了满足数据库对信息的调取需要,在这个阶段还会继续消耗表单。少数的表单会与周围的通信信息完成物理结合,会按照区块链节点的位置,以此来形成满足加密存储条件的数据库结构[2]。在通信信息传送通道中就不再存在表单结构。所以,明确通信区块链通信帧量,可以避免数据库由于信息存在不足,而导致误差存储加密的行为。为了弥补数据信息不足问题,通信帧量就会通过不断地优化衍生,计算区块链通信帧量的值域范围,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在式子(1)中,r表示信息存储条件数据库的上限数值;l表示信息存储条件数据库的下限数值;y表示数据库中的表单数;i表示在传输节点上的位置参量;α表示在通信信息加密存储中在区块链上可传输的最大物理量。1.2排序优化算法排序区块链信息使用排序优化算法对信息进行排序时,就是按照信息的关键词数据的大小,根据排列要求,递增或者递减地将数据进行排序。对通信信息进行排序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若通信信息数据量小时,则采用内部排序,直接在内存中运行排序,若通信信息数据量大时,选择采用外部排序。这种排序方法可以使得数据库内存进行最优化运行。在内部排序中,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是最稳定的排序方法,且两者平均时间复杂度、好坏情况、空间复杂度都较为一致。冒泡排序是一种排序算法,对所有数据重复走访,一次比较两种信息,若两种信息排列错误就会进行重新排序交换,重复走访所有信息,直到没有再重新需要排序的信息,说明信息排序已经完成[3]。在程序运行期间,若排序中,不存在交换元素,则此排序结束。在进行下一次排序时,则选择从有交换元素的位置进行重新排序,这样可以更加优化程序,使得区块链信息得以快速进行排序。在外部排序中,需要应用的为归并排序、计数排序以及基数排序。1.3生成信息加密存储密钥构建通信信息加密存储密钥,采用的排序优化算法进行数据库信息的自动适应分类以及设计向量化编码,且在此密钥中引入随机数,增强该密钥安全性能。下列式子为加密样本映射表达式:其中,yi表示数据库通信信息加密特征序列样本分布空间,。基于排序优化算法,我们将密文分组长度设为64bit,将密文分成两组,每组32bit数据,对每组32bit数据进行16组函数计算,可以得到16个子密钥,计算公式如下列公式(3)所示。为迭代运算轮次,取值为;Ej表示为左32bit数据串;Tj表示为右32bit数据串;按照上述公式(3)生成信息加密密钥。再根据排序优化算法,建立通信信息存储密钥,我们还是将密文分组长度设为64bit,将密文分成两组,每组32bit数据,对每组32bit数据进行16组函数计算,可以得到16个子密钥,计算得出信息的存储密钥。1.4设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缓存的数据,会根据区块链节点的位置自发集合,需要保证区块链的通信帧量不能出现物理性的偏差。之后将整体较为散乱的信息整理成为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输。数据库的值域范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我们需要避免的是存储空间进行整体闲置。在通信信息加密存储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对通信信息进行冗余信息处理,而后进行存储,在进行冗余信息处理后才可以写入需要加密的通信信息。在加密时,一共使用16个密钥,进行加密扩展运算。每使用一个密钥加密后,需再使用另一个密钥加密,直至16个密钥被全部使用,达到通信信息的加密处理。整合上面论述的所有理论依据,完成基于排序优化算法的通信信息加密存储方法的设计。
2实验论证分析
学术期刊影响力排序与分区方法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冶)在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社会科技的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间内某期刊所出版的学术论文对后续某段时间内相关领域知识创新的促进能力被称之为期刊影响力[1]。期刊排序分区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由某种或某些文献计量学指标(又称“期刊表征因素冶)来度量,对总体评估期刊的学术质量、宏观考量期刊的办刊定位与出版策略、学术绩效短期评价、图书机构期刊采购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特别地,从科研管理实践来看,期刊排序分区是对于以数量胜质量、赚取奖金和应付考核投机行为的低成本有效对策[2]。最常见的期刊影响力度量指标是影响因子。普遍认为,影响因子越大,期刊影响力就越大。因此,期刊排序分区方法通常与影响因子有关。例如,适用于SCI英文期刊的排序分区方法主要包括:科睿唯安公司的期刊引用报告分区方法(简称“JCR分区冶)[3]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分区方法(简称“中科院分区冶)[4]。在JCR分区方法中,将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后,依据学科内期刊总数目,平均将这些期刊分为4个区,每个所占期刊数目比例为25%。在中科院分区方法中,采用期刊的前3年影响因子均值进行降序排位,然后将这些期刊以固定但非平均的方式划分为四个区,期刊的区分位分别是5%,6%~20%,21%~50%,51%~100%。然而,随着各个学科知识创新日渐加速、跨学科研究日趋普遍、文献出版方式日呈多样化,仅仅使用影响因子来进行期刊分区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工作者试图开发一个更为合理的期刊影响力度量指标,探索可以较为全面反映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新型期刊分区方法。在影响因子基础上,人们已经研究了多种新的指数,如h指数[5,6]、及其改进g指数[7]、特征因子[8-9]、f(x)指数[10]、PR8指数[11]以及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cademicJournalCloutIndex,CI)[12]等。特别地,中国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的期刊影响力指数CI,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内中文期刊文献分区的重要依据。该指标是一种依赖于将“总被引频次冶和“影响因子冶的非线性综合指标[12]。CI分区方法首先将期刊的CI值作为排序度量值对特定学科的所有期刊进行降序排位,然后采用与JCR分区相似的方式,依据某个学科内所有期刊的数量来平均分割成四个分区。尽管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期刊影响力是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评价指标所构成[13]。显然,综合各种指标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能够从多个层面反映出期刊影响力的真实水平。然而,当前分区方法没有反映出其它多种期刊因素(如即年指标、半衰期、互引指数等)。近年来,不少研究趋向于利用采用相关系数[14]、线性回归[15]、因子分析[16-17]等线性分析方法综合多种期刊表征因素,进行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并排序。尽管文献[14]中同时也使用TOPSIS来捕获期刊表征因素之间非线性关系,但仅限于因素之间的二次关系。总的来说,当前方法难以捕获多个期刊表征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且难以描述特定学科内期刊的全局和局部关系。另外,诸多期刊因素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会干扰期刊影响力评价。因此,针对目前的分区方法不足,本文利用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膨胀因子挑选高独立性的若干重要期刊表征因素,并利用深度自编码器的高维非线性刻画能力,综合集成这些因素,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期刊排序度量指标并基于此进行期刊分区。
1方法
1.1实证数据选取与预处理。本文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12],总共选择“图书馆学;情报学冶(以下简称“图情冶)、“法律冶和“体育冶三个学科中的学术期刊为实证研究样本,其中“图情冶学科包含43种期刊,“法律冶学科包含94种期刊,“体育冶包含41种期刊。每一种期刊包含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cademicJournalCloutIndex,简称CI)和期刊分区(Q),以及35项学术期刊计量指标或表征因素(简称“因素冶)。例如,复合类指标、综合类指标、人文社科影响因子指标、出版指标、引证指标、网络传播指标等。因为少量期刊缺失个别因素的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本文采用如下筛选方案:(1)剔除存在较多缺失因素数据的期刊:“图情冶期刊中的英文期刊《JournalofDataandInformationScience》,“法律冶期刊中的《中国法律评论》、《交大法学》、《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国际法研究》、《医学与法学》、《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河南警察学院学报》、《中国律师》、《新疆警察学院学报》、《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刑警学院学报》,“体育冶期刊中的英文期刊《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和《当代体育科技》;(2)存在缺失单个因素数据的期刊,采用该学科内其它期刊该因素值的平均值作为其估计值,如《情报学报》的“web即年下载率冶;(3)用边界值代替非确切数值,如“>20冶的数值均以“20冶替代;(4)删除不必要的冗余因素和分区无关因素,如“影响因子排序冶是与“影响因子冶的冗余,“研究层次冶是与分区无关的因素。最终选用42种“图情冶期刊,82种“法律冶期刊和39种“体育冶期刊为研究对象,每一种期刊均包含33个因素,如表1所示。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方法,这些因素分为三组,分别是:“上年期刊主要影响因子冶,“其它各类计量指标冶和“人文社科类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及可被引文献量冶,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因为所有期刊影响力因素的取值范围差异很大,比如“复合总被引冶的数值量级可达上万,而“复合影响因子冶的数值量级只有10左右,所以本文采用数据标准化来减少计算误差。标准化的定义为:z(i)=x(i)-滋(i)滓(i)(1)其中为x(i)为期刊x的第i个因素的原始数值,滋(i)和滓(i)分别为数据中所有期刊的该因素的均值和标准差,z(i)为标准化之后该因素的数值。1.2深度自编码器。深度自编码器(以下简称自编码器)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监督的深度神经网络[18]。它不仅能够表达高维非线性变量关系,而且能够将其压缩为低维关系,从而为衡量期刊的排序分区提供一个可视化的表达和分析。在实际应用当中,自编码器具有重建过程简单、可堆叠多层等优点,通常由输入层、编码解码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输入层和输出层维度(神经元数目)相等,输入层和隐含层之间构成编码器,输入信号x沂Rd通过编码过程在编码隐含层产生含数据特征的激励a沂Rm,解码隐含层和输出层之间构成解码器,a通过解码过程得到重构信号y沂Rd,解码是编码的逆向运算。在本文中,x代表期刊,用d个期刊因素表示,y表示重构之后的期刊。自编码器的训练目标是使原始输入y抑x,从而捕获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图1所示,本文采用L层自编码器,其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输入层-编码隐含层:a(1)=f(Wx+b)(2)编码隐含层:a(i+1)=f(W(i)a(i)+b(i)),i=1,…,L(3)其中,W和b分别为各层的权值矩阵和偏置项,L为编码隐含层的数目,f(誗)为激活函数,本文中采用sigmoid函数,其定义为f(z)=11+e-z,值域为[0,1]。在本文的自编码器实现中,输入层包含神经元数目对应于期刊因素的数目。同时,也设计了包含不同隐层数目的自编码器构架,用来调查特定学科内期刊的全局和局部关系以及期刊排序分区。在可视化当中,最后一个编码隐含层的神经元输出值分别作为期刊的坐标值。该值又称为隐空间主元值,简称隐元值。
2实证分析
2.1期刊因素分析与选择。尽管期刊拥有多达33个因素,然而有的因素与其它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导致因素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比如在2017年的“图情冶期刊中,第2个因素“复合影响因子冶与第3个因素“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冶之间的相关性高达0.9969,它与第4个“复合5年影响因子冶之间的相关性为0.9768。再如,第11个因素“可被引文献量冶与第33个因素“可被引文献量2016冶的相关系数等于1,其中的原因在于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所以这两个因素包含相同的数据。指导期刊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重要的因素、并剔除冗余的因素。以“图情冶期刊为例,我们首先计算了方差膨胀因子(简称VIF)。结果表明,“可被引文献比冶(15.279)、“基金论文比冶(22.645)、“平均引文数冶(24.273)、“引用半衰期冶(20.735)和“被引半衰期冶(15.520)这五个因素的VIF在15和25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共线性现象,括号中数值为对应的VIF值;更为严重的是,其它因素的VIF远大于25,甚至高达10的7次方,存在极度共线性现象。由此可见,“图情冶期刊的因素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现象。其次,按照表1里面的因素编号顺序,我们计算了建立因素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矩阵,从而挑选共线性程度较低的期刊因素。因为我们不关注相关性的正负,而是关注相关性的大小,所以相关系数矩阵包含的是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对该矩阵实施聚类。经观察发现,这些因素可以形成4个聚类。其中,第1个聚类包含11个因素,包括10种综合类、复合类以及社科统计源期刊引用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以及“web即年下载率冶,其内部的平均相关系数高达0.935。第2个聚类包含10个因素,包括8种复合类、综合类总被引和各种统计源引用、“被引期刊数冶和“总下载量(万次)冶,其内部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841。第3个聚类包含7个因素,包括4种可被引文献量、2种半衰期和“引用期刊数冶,其内部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545。第4个聚类包含5个因素,分别是“可被引文献比冶、“基金论文比冶、“平均引文数冶、“他引总引比冶、“互引指数冶,其内部的平均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229。图2(a)显示了因素相关系数图,其中节点表示期刊因素,连边表示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粗连边表示高相关性,细连边表示低相关性;为了突显聚类,因素聚类用虚线框和对应的序号进行标定。最后,针对相关系数很高的聚类,只选择其中第一个因素作为该聚类的代表因素。对于相关系数较低的聚类,选择全部的因素。总共获得了8个因素,包括“复合总被引冶、“复合影响因子冶、“可被引文献量冶、“可被引文献比冶、“基金论文比冶、“平均引文数冶、“他引总引比冶和“互引指数冶。在重新计算它们的VIF之后,我们发现由于“可被引文献量冶的VIF值(4.314)相对其它的因素而言数值较大,而且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超过了0.600,因此为了降低共线性程度进一步剔除了该因素。最终采用其它7个因素进行期刊影响力分析。如图2(b)所示,这些因素的VIF值均小于2.500,平均VIF值为1.693,“基金论文比冶具有最大的VIF值2.207。同时,我们也统计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如图2(c)表示,其相关性绝对值总体较低,平均相关系数仅为0.250;最大的相关性发生在“基金论文比冶因素,它分别与“平均引文数冶和“复合影响因子冶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557和0.520;最小的相关性发生在“复合影响因子冶和“他引总引比冶之间,两者几乎完全独立。这些结果表明,所选因素之间具有很低的共线性程度,可以用来进行下一步的期刊排序,从而可以用来指导期刊发展和提高期刊影响力。2.2基于深度自编码器的期刊排序。在实证分析中,根据隐层数目与神经元数目,设计了不同构架的自编码器,以将上一节选出的期刊因素拼接在一起作为自编码器的输入。采用了四种不同层数的自编码器构架,其隐层数目分别为1,2,3,4,并分别调查了每一种构架对应的隐层神经元数目。通常隐层数目在3及以上的自编码器被称为深度自编码器。为了描述方便,这里采用{A,B,C,D}的格式来表示自编码器构架,其中字母数目表示层数,字母本身表示该层的神经元数目。以“图情冶期刊为例,我们设计了渐进式的构架设计策略,即先调查隐层数目为1时对应的神经元数目,然后在此基础上调查隐层数目为2时对应的神经元数目,以此类推,直至确定最后一个自编码器构架中的神经元数目。具体过程如下:(1)当采用一个隐层{L}的时候,我们分别调查了L分别等于2~10、15、20、30、40、50和60条件下自编码器的隐空间输出结果。由于CI是目前最好的期刊影响力度量指标之一,我们计算了第一个隐元与CI的相关系数,并期望第一隐元能够正向衡量期刊影响力,所以选择这个相关系数为正且数值最大时对应的神经元数目作为该隐层的最佳神经元数目。我们发现,L=3对应最好结果。同时,该值也可为多个期刊的影响力分布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手段。因此我们选择3作为自编码器{L}的隐层神经元数目,同时也是自编码器{L,3}中第二个隐层的神经元数目。(2)当自编码器采用{L,3}构架时,我们分别调查了L在同样条件下自编码器的隐空间输出结果。通过与上一步类似的方法,确立隐层神经元数目L=5。(3)当自编码器采用{L,5,3}构架时,确立隐层神经元数目L=50。(4)当自编码器采用{L,50,5,3}构架时,确定隐层神经元数目L=30。虽然可以继续增加层数时,但是采用更多隐层构架的自编码所产生的隐元数值却越来越小,趋向于过拟合。最终,我们最多只考虑采用四层的深度自编码器构架。此外,尽管最终获得了三个维度的隐变量,但结果表明只取前两个隐元来显示期刊分布就足够了。图3(a)、(b)、(c)、(d)分别显示了“图情冶期刊由四种自编码器生成的隐空间分布。为了方便可视化,使用CI分区作为期刊的标记,其中圆点、方块、三角和浅蓝菱形分布表示1、2、3、4区期刊。由四个不同构架自编码器生成的期刊分布结果如下:(1)当采用第1个自编码构架时:对比CI分区结果,第一个隐元与CI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等于0.7582。其中,CI值排名前三的1区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与其它1区期刊相对分散;有两个1区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与2区期刊靠近;大多数2区期刊与1区期刊邻近,但《医学信息学杂志》远离其它2区期刊;隶属于3区的期刊与4区期刊和2区期刊均呈现较大重叠混杂。(2)当采用第2个自编码构架时:第一个隐元与CI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等于0.8028。期刊分布更加突显了1区期刊与其它期刊的不同,大部分1区期刊保持与其它期刊分离的状态;两个2区期刊《情报学报》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靠近1区期刊;此外,在2区期刊当中,除了《医学信息学杂志》之外,《现代情报》也略远离其它同分区期刊;4区期刊《图书情报导刊》远离其它的同分区期刊。(3)当采用第3个自编码构架时:期刊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期刊分区边界初步显现,呈现出与第一个隐元相关的趋势,其与CI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6;CI值排名第一和第二的1区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突显出了与其它期刊不同,而其他两个2区期刊《情报学报》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呈现靠近1区期刊的趋势,分别与《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和《情报科学》相近。(4)当使用第4个自编码构架时,所有期刊被映射成一条近似单调直线,能够使用第一个隐元对期刊进行排序和分区,其中第一个隐元与CI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503;1区期刊可分为三组,第一组包括《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第二组包括《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科学》《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但是2区期刊《情报学报》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位于其中;第三组包括《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但是它们与其他分区的期刊混杂在一起。此外,其它分区期刊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杂重叠。总的来说,自编码器能够一个以非线性方式综合了多个高独立性期刊因素的期刊排序度量,其第一个隐元可以用来作为期刊排序度量值(排序得分)。另外,也应用深度自编码器在“法律冶期刊和“体育冶期刊。由于篇幅限制,只选用了采用一个隐层和四个隐层这两种自编码器构架的期刊排序结果,如图4所示。期刊排序结果表明,这两大类期刊表现为与“图情冶期刊相似的规律。当采用一个隐层时,期刊较为分散,第一个隐元与C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和0.501,但是该构架利于发现离群期刊,如“法律冶期刊里面的《法制与社会》和《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体育冶期刊中的《冰雪运动》。当采用四个隐层时,期刊分布呈现规律性,第一个隐元与C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和0.838。再次说明,第一个隐元可以用来作为分区得分。2.3分区方法对比。现有分区方法均根据期刊顺序和数量来实施,可分为基于平均划分的方法和基于固定非平均划分的方法。前者的代表方法包括JCR分区方法和CI分区方法,后者的代表方法有中科院分区。基于现有的划分策略,本节对应地设计了深度学习平均分区方法(简称DL平均分区)和深度学习非平均方法(简称DL非平均分区),并以“图情冶期刊为例进行对比分析。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分别使用影响因子作为期刊排序度量,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简称“年报冶)提供的两大类影响因子:复合类和综合类。为了实施后续的期刊分区方法对比,首先调查了复合类影响因子与综合类影响因子在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中的差异。对比结果表明,两者无论是对于JCR分区还是对于中科院分区而言,结果非常接近,在42个“图情冶期刊中只有2个期刊的分区不同。因此,在后续的分区方法对比当中,只采用“复合影响因子冶(简称“影响因子冶)来分析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结果。对应于期刊分区策略,分区方法对比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以CI分区为基准,对比了采用平均划分的JCR分区方法和DL平均分区方法。主要对比结果如下:(1)在CI的1区期刊列表中,JCR分区将《情报科学》和《图书馆论坛》分为2区,DL平均分区将《大学图书馆学报》和《图书馆论坛》分为2区;(2)在CI的2区期刊列表中,JCR分区将《图书馆杂志》《国家图书馆学刊》分为1区,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和《医学信息学杂志》为3区;DL平均分区将《情报学报》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分为1区,将《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为3区;(3)在CI的3区期刊列表中,JCR分区和DL平均分区同时将《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分为2区、将《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和《农业网络信息》分为4区;此外,JCR分区将《文献》为4区,而DL平均分区却将其分为2区,将《图书馆学刊》和《四川图书馆学报》分为4区;(4)在CI的4区期刊列表中,JCR分区将《大学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界》为3区,DL平均分区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图书馆界》《数字图书馆论坛》《中国典籍与文化》分为3区。其次,以采用非平均划分的中科院分区为基准,对照CI值和CI分区,设计了一个CI非平均分区,并对比了DL非平均分区。主要对比结果如下:(1)中科院分区的两个1区期刊中,CI和DL非平均分区将《大学图书馆学报》分别分为2区和3区;(2)在中科院分区的六个2区期刊中,CI和DL非平均分区都将《图书情报工作》分为1区,将《情报杂志》分为2区;前者将《情报资料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分为3区;后者将《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分为3区;(3)在中科院分区的十三个3区期刊中,CI和DL非平均分区都将《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分为2区;前者将《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分为4区;后者将《情报学报》分为2区,将《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分为4区;(4)在中科院分区的二十一个4区期刊中,CI非平均分区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分为3区,DL非平均分区将《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和《文献》分为3区。综上所述,在给定平均划分条件下,三种分区方法在1区和4区的分区结果差异不大;在给定非平均划分条件下,由于非平均划分条件下1区和2区期刊数目较小,三种分区方法的结果差异稍大;少量期刊主要表现为分区差值临近,没有出现跨越一个及以上分区的差异情况;此外,《中国图书馆学报》在所有分区结果中均排名第一。详细对比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3结论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事件排序专项练习题库 事件排序
1(1)走上工作岗位(2)大学毕业(3)考上大学(4)十年寒窗(5)继续努力学习
A5-4-3-2-1B4-3-5-2-1
C4-3-2-5-1D4-3-1-2-5
2(1)发现问题(2)拿出备选方案(3)调查研究(4)确定方案(5)付诸实施,解决问题
A1-2-4-3-5B1-2-3-4-5
C1-4-5-3-2D1-3-2-4-5
06年公务员考试事件排序专项练习_事件排序
1(1)造福后代(2)乱砍滥伐(3)农作物减产(4)植树造林(5)土壤沙化
A2-3-5-4-1B2-5-3-4-1
C1-4-2-5-3D4-3-2-5-1
2(1)7名党员站了出来(2)穿好消防衣和救生衣(3)石油井喷,大火熊熊(4)冒火前进(5)终于关住了闸门
A3-1-2-4-5B3-2-5-4-1
C3-1-5-2-4D1-2-3-4-5
Word文档的数学论文格式排序
由于数学论文中含有大量甚至构成文章主体的用公式编辑器来进行编排的公式,以图片形式保存下来,给论文的编辑加工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麻烦,使得数学论文的编排不可能象处理文本论文那样按照所规定的格式采用批处理方式或者使用专门的编辑软件如北大方正书版软件等处理得方便,本文就其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文章中使用的“样式”一词借用了Word文档的专业用语,意义与后者有所不同.
1样式的制作
在论文的格式编排过程中,特别是书刊出版工作,排版不仅仅有规定的版面格式要求,还有国家出台的许多标准,需要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去遵守.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和国际上一些相关标准相一致以及制定的更加科学,这些标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不断的修改,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前后经历了两次.这就需要编辑人员不断的去关注、学习并掌握这些更加详细复杂的标准.另外,期刊稿件格式是统一的.因此,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这些标准和版面格式要求,制作出一个具体模板,以提高文章的格式编排速度和质量.选取一篇已经按照规定的版面格式要求和相关标准排版好、经编校通过的文章为参照,在此基础上进行样式的新建操作[1].
1.1基本样式的新建
使用工具栏中的“样式”框,选定文本后,在“样式”框中输入新样式名,按“Enter”后,新样式即建立.
1.2样式名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