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23:03: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派系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调查与思考
县共有农村党支部170个,农村党员3899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9.7%。近年来,各级部门通过组织党员集中培训、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推行农村党员十事先锋承诺制度以及实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等,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素质能力。在发展党员方面,严格落实“一推三公示”制、党员发展票决制、党委预审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党员质量。2008年度新发展农村党员114名,占全县发展党员总数的48.3%。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在部分农村党支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的现象。家族化,即多数党员同属一个姓氏、家族,或者多数党员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派系化,即由于居住环境、利益纠葛等形成几个派系。经调查,在全县170个农村党支部中,有13个村存在着党支部“家族化”的现象,有16个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党员“派系化”的现象,有18个村存在着党员难发展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削弱,党员队伍综合素质整体下降。
一、产生“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地理、习惯、利益等因素,亲属、同族等同处一村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形成一些村部分党员彼此之间沾亲带故,部分党支部被亲属党员控制,部分村党支部派系现象严重,造成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出现“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选举因素。由于当前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是通过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为此部分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使自己能在党员中站稳阵脚,保住支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这一职位,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基础,而是以亲疏关系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搞“近亲繁殖”,使本村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家族党员。同样,村支委成员之间,为了使本族、本派成员通过选举占据村党支部重要职位,彼此之间进行拉帮结派,形成派系,导致村党支部成为两个甚至多个派系同时存在的派系支部。
2、利益因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力度对“三农”工作的投入,特别是注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注重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注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而作为村级事务中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组织—村党支部,根据上级的帮扶政策,使的手中可以支配的权力很大,为此,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班子成员通过“近亲繁殖、拉帮结派”等,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导致出现农村党支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
3、素质因素。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先锋模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党员受教育培训的时间总的来说还较少,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与机关党员相比,基础还比较弱,底子还比较薄,加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不系统、不规范等,目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不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部分党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沾亲带族、抱成团伙、形成宗族、派系。
农村基层政治生活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派系是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它具有独立性、利益性、自愿性、易变性等主要特点,是一种有别于宗族等传统农村组织的特殊功能组织。派系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如下主要功能:1.利益的表达和保护;2.公共参与的动员和组织;3.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派系组织在当今中国农村凸现是农村调控模式转换的产物,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表现,农村组织重构的结果。
关键词派系农村基层政治组织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进入了社会转型期。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农村社会成员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分化,过去那种均质同构的农村社会逐渐为异质性社会所取代。随着农村社会异质性的增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非正式组织——“派系”。不同派系的农民相互竞争和博弈,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政治景观。
这种新型农村功能组织目前尚未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法律和制度对其运作没有做相应规定,学术界也未曾给予充分研究。但是,派系组织正以其自身的行为逻辑演绎着一场场农村政治生活的戏剧,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拟对这一新型农村功能组织的特点、功能及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所谓派系是指人们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在当代中国农村,联结派系的纽带可以是血缘、地缘等传统性因素,也可以是利益、文化、业缘等现代性因素,甚至可能源于性格和兴趣等个体人格性因素。各种因素在派系形成、发展和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当前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经济导向型农村社会中,利益无疑是派系的最终诉求和终极定位。
三农问题论文: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
内容提要派系是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它具有独立性、利益性、自愿性、易变性等主要特点,是一种有别于宗族等传统农村组织的特殊功能组织。派系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如下主要功能:1.利益的表达和保护;2.公共参与的动员和组织;3.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派系组织在当今中国农村凸现是农村调控模式转换的产物,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表现,农村组织重构的结果。
关键词派系农村基层政治组织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进入了社会转型期。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农村社会成员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分化,过去那种均质同构的农村社会逐渐为异质性社会所取代。随着农村社会异质性的增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非正式组织——“派系”。不同派系的农民相互竞争和博弈,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政治景观。
这种新型农村功能组织目前尚未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法律和制度对其运作没有做相应规定,学术界也未曾给予充分研究。但是,派系组织正以其自身的行为逻辑演绎着一场场农村政治生活的戏剧,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拟对这一新型农村功能组织的特点、功能及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所谓派系是指人们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在当代中国农村,联结派系的纽带可以是血缘、地缘等传统性因素,也可以是利益、文化、业缘等现代性因素,甚至可能源于性格和兴趣等个体人格性因素。各种因素在派系形成、发展和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当前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经济导向型农村社会中,利益无疑是派系的最终诉求和终极定位。
独家原创:农村党员派系化现象调查报告
**县共有农村党支部170个,农村党员3899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9.7%。近年来,各级部门通过组织党员集中培训、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推行农村党员十事先锋承诺制度以及实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等,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素质能力。在发展党员方面,严格落实“一推三公示”制、党员发展票决制、党委预审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党员质量。**年度新发展农村党员114名,占全县发展党员总数的48.3%。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在部分农村党支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的现象。家族化,即多数党员同属一个姓氏、家族,或者多数党员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派系化,即由于居住环境、利益纠葛等形成几个派系。经调查,在全县170个农村党支部中,有13个村存在着党支部“家族化”的现象,有16个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党员“派系化”的现象,有18个村存在着党员难发展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削弱,党员队伍综合素质整体下降。
一、产生“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地理、习惯、利益等因素,亲属、同族等同处一村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形成一些村部分党员彼此之间沾亲带故,部分党支部被亲属党员控制,部分村党支部派系现象严重,造成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出现“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选举因素。由于当前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是通过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为此部分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使自己能在党员中站稳阵脚,保住支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这一职位,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基础,而是以亲疏关系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搞“近亲繁殖”,使本村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家族党员。同样,村支委成员之间,为了使本族、本派成员通过选举占据村党支部重要职位,彼此之间进行拉帮结派,形成派系,导致村党支部成为两个甚至多个派系同时存在的派系支部。
2、利益因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力度对“三农”工作的投入,特别是注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注重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注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而作为村级事务中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组织—村党支部,根据上级的帮扶政策,使的手中可以支配的权力很大,为此,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班子成员通过“近亲繁殖、拉帮结派”等,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导致出现农村党支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
3、素质因素。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先锋模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党员受教育培训的时间总的来说还较少,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与机关党员相比,基础还比较弱,底子还比较薄,加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不系统、不规范等,目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不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部分党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沾亲带族、抱成团伙、形成宗族、派系。
建设缺陷与国民党派系斗争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民党派系领导制度理论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
【论文摘要】民国时期派系斗争是国民党的一个重要政治特征。国民党派系斗争的成因有很多,其中不注重自身建设则是主要的。具体而言,国民党在领导制度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
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派系斗争史。国民党的众多派系,大致可分为的嫡系派系和非蒋嫡系派系,后者指不以拥戴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最高宗旨,甚至力图否定其统治地位的派系。前者主要有CC系、中统、复兴社、军统、新政学系、陈诚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朱家骅系、宋子文系、孔祥熙系、蒋经国系、侍从系等。后者主要有西山会议派、胡汉民派、派、孙科派、丁惟汾派、唐生智系、桂系、晋系、冯玉祥系、李济深系、邓演达派、张学良系、陈济棠系、陈铭枢系、杨虎城系、韩复榘系、西北诸马系、川I康实力派、宋哲元系、盛世才系、龙云系等。国民党派系斗争给国民党的统治造成严重危害,是国民党在大陆迅速丧失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民党派系斗争的成因有很多,不注重自身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在国民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介绍国民党忽视自身作风、理论、组织建设和领导制度建设的情况,分析其对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促成作用。
一、领导制度建设方面
国民党在早期曾把孙中山奉为全党的领袖。《中国国民党总章》“总理”第一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国国民党以创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孙先生为总理;总理一职只归于孙中山一人;总理职权有四项:全国代表大会之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主席,对于全国代表大会之议决有交复议之权,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有最后决定权。这给予了孙中山总理在国民党内至尊地位和最高决策权。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没有了总理。孙中山逝世时没有指定接班人,国民党领导核心出现了权力真空,在当时的国民党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由谁来继承孙中山的职务,成为焦点问题。为此,、、胡汉民三者之间展开了较量。这是1928年以后国民党派争纷纭的一个主要根源。随着国民党军事上的胜利,军事领袖的权势日益提高,逐渐在权力斗争中居于优势。他借处理“廖仲恺遇刺案”,赶跑了右派领袖胡汉民,又借“中山舰事件”气走了“左派”领袖,然后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公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从而把持了国民党党务大权。
党建党支部调研报告
目前,我街道个别村居党员队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活跃或是待开发的村居,由于受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驱使,出现发展党员向本家族成员倾斜的现象,其实质是以发展党员之名,行政治、经济资源垄断之实,以达到个人利益的目的。
“家族化”,即村中的大多数党员同属一个姓氏、家族,或者大多数党员之间存在亲戚、血缘关系;“派系化”,即村中由于居住环境、利益纠葛等原因形成几个派系,而大多数党员仅属于其中的一个派系。
党员队伍“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党员发展工作不正规。少数村居党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在发展新党员时,以亲疏关系决定发展对象,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威信,从而使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自己人”,或者让“自己人”在党员队伍中占绝对多数。二是党员教育管理不正常。由于少数村居党组织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导致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部分党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而抱成团伙,形成派系。
村居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严重地影响了该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导致了该村党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据调查个别村党员发展呈急剧下降趋势,上几年还出现6、7年没有发展一个党员的村居。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中某一村党员平均年龄达56岁之高。造成这些原因的村党组织不发展党员,怕发展党员,重要原因就是怕“新党员”抢了自己的位子,疑虑重重,怕危及小集团利益。即便是发展党员,也往往只发展自己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就会受到排斥。由于党员家族垄断,非利益集团的人选在党员大会上很难通过表决。有些村年青人入党申请书上交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见组织回音,极大地挫伤了年青人的积极性。严重的是某村20多个党员中有6个是有亲族关系的。这种党员发展“出必吾家”,以人论事,以人划届的现象,忽视和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群众不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极大地削弱了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
二是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严重削弱。党一直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光辉形象,这是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苦的共同努力铸就的。但由于党员队伍存在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使得少数党员在工作、思想、作风等方面出现退坡,作风散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根本没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有的党员甚至连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素质都不如,更谈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了。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使少数群众产生信任危机。
政治生活民主化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应在党代会制度、党委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环节上进行制度创新。目前情况下可考虑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发挥党委会在集体领导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适度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在党的基层选举中推行直选制。
【摘要题】理论园地•理论探讨
【关键词】“5•31”讲话/政治生活民主化/政治文明
【正文】
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和时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纪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对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20世纪后期世界上几个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启示
政治生活民主化思考论文
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和时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纪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对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20世纪后期世界上几个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启示
20世纪后期,世界政党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现象是,一些曾长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连续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发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之所以执政失败,其中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败,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党,成立于1955年,连续执政38年,在1993年大选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败侵蚀了自民党的根基。自民党执政后,金权丑闻接连不断。20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台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等,都因受贿、偷税、漏税失去了国民的信任。而金权丑闻的背后,根子在于党内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党和合并成自由以来,派系斗争始终是自民党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争的核心是“权”,即谁当总裁进而成为首相。有“权”就有“利”、“权利相关”。自民党内有句话:要想当总裁,首先要成为派系领袖,在党内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维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钱。单靠合法的政治资金很难维持派系正常活动,因此只有从非法途径集聚“政治资金”。结果不免闹出“金钱”丑闻。新闻媒体对日本有种说法,叫做“一流经济,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党内元老当权、派系斗争、密室策划等陋习,不仅日本国民厌倦,党内也不满。结果在冷战后民主化浪潮冲击下垮台。
再比如印度国大党(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独立后执政,前后长达45年时间,党员3000多万,在1999年选举中失败,沦为反对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党内专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党主席期间,达到极点,她独断专行地炮制1975年“紧急状态”,短时间内逮捕了十多万所谓“异己分子”,严重削弱了执政基础。加之执政的国大党主席与国大党政府总理之间争权夺利,尼赫鲁在世时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没有酿成党内分裂。尼去世后,国大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对党力量成长壮大。加上国大党长期背着“历史长、独立早、南亚老大”的包袱,倚老卖老,固步自封,治党治国不力,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严重。10亿人中,有1.5亿住贫民窟,有5亿人未用上电,3亿多人未有安全饮水,4亿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国失业人口7000万,童工1亿多,引起广大人民不满。结果使这个百年老党,失去了执政地位。
政治民主思考论文
【作者】李秀潭
【作者简介】李秀潭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教授(北京100091)
【内容提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应在党代会制度、党委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环节上进行制度创新。目前情况下可考虑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发挥党委会在集体领导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适度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在党的基层选举中推行直选制。
【摘要题】理论园地•理论探讨
【关键词】“5•31”讲话/政治生活民主化/政治文明
【正文】
政治生活民主化分析论文
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和时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纪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对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20世纪后期世界上几个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启示
20世纪后期,世界政党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现象是,一些曾长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连续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发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之所以执政失败,其中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败,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党,成立于1955年,连续执政38年,在1993年大选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败侵蚀了自民党的根基。自民党执政后,金权丑闻接连不断。20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台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等,都因受贿、偷税、漏税失去了国民的信任。而金权丑闻的背后,根子在于党内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党和合并成自由以来,派系斗争始终是自民党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争的核心是“权”,即谁当总裁进而成为首相。有“权”就有“利”、“权利相关”。自民党内有句话:要想当总裁,首先要成为派系领袖,在党内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维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钱。单靠合法的政治资金很难维持派系正常活动,因此只有从非法途径集聚“政治资金”。结果不免闹出“金钱”丑闻。新闻媒体对日本有种说法,叫做“一流经济,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党内元老当权、派系斗争、密室策划等陋习,不仅日本国民厌倦,党内也不满。结果在冷战后民主化浪潮冲击下垮台。
再比如印度国大党(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独立后执政,前后长达45年时间,党员3000多万,在1999年选举中失败,沦为反对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党内专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党主席期间,达到极点,她独断专行地炮制1975年“紧急状态”,短时间内逮捕了十多万所谓“异己分子”,严重削弱了执政基础。加之执政的国大党主席与国大党政府总理之间争权夺利,尼赫鲁在世时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没有酿成党内分裂。尼去世后,国大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对党力量成长壮大。加上国大党长期背着“历史长、独立早、南亚老大”的包袱,倚老卖老,固步自封,治党治国不力,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严重。10亿人中,有1.5亿住贫民窟,有5亿人未用上电,3亿多人未有安全饮水,4亿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国失业人口7000万,童工1亿多,引起广大人民不满。结果使这个百年老党,失去了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