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9:50: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偶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广告消费偶像管理论文
以研究大众文化见长的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曾经专门讨论过美国社会大众偶像的历史变迁以及相应的大众价值观念的变化。他的方法是对于美国20世纪流行杂志中的人物传记进行抽样调查与历史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世纪初期的20年中,传记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生产偶像,他们来源于生产性的生活领域,如工业界与自然科学界。体育界、演艺界与娱乐界的人士--所谓"消费偶像"--非常罕见。洛文塔尔分析说,这些传记主人公之所以被称为"生产偶像",是因为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观念,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初期的价值观,他们证明了一种"机会向每个人开放"、"社会底层的人可以个人奋斗可以爬到上层"的心理,发挥着"教育典范"的社会作用。从40年代开始,流行杂志中的传记人物转向"消费偶像",主要是娱乐界人士,如体育明星、演艺明星,他们是些电影界、夜总会与舞厅的头面人物。他们不过是取媚于消费者的商品。洛文塔尔还认为,这个过程表明,在40年代,消费已经取代生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也表明物质消费取代精神生活、追求享乐与舒适取代劳动与创业成为人的生活目标。洛文塔尔的研究从20世纪头20年开始,但是可以想见的是,20年代集中体现于传记中的生产偶像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念绝非无源之水,它实际上已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在欧洲移民初入美国的时候即已成为人们生活观念的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功于鼓励创业、理性经营但制约消费、抵制奢华的新教伦理。(19)
如果把美国的情况与中国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在中国,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的转化以及相应的大众生活观念的改变是以更快得多的速度完成的,差不多可以说是"转眼之间"。在80年代初期与中期,中国的主要媒体中的偶像性人物是陈景润、乔光朴、陆文婷等生产性偶像,他/她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个人奋斗与积极进取的生产性伦理(当然,这些大众偶像式的人物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塑造的,因为广告在当时还处于非常幼稚的起步阶段,消费性的流行杂志也非常罕见)。但是到了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不但充斥于各种大众流行报刊(比如《时尚》、《女友》等)的封面人物与传记主人公几乎一律都是消费偶像--演艺界的各种明星。
消费伦理的迅速流行当然也反映在广告中。广告不仅参与了消费偶像的塑造与消费伦理的推广,而且它本身也必然依托于消费伦理。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数字是:在1983年上海电视台所播出的广告中,生活资料类的广告占34%,日用品的广告占50%。到了1988年,前者的比例下降到2%,而后者的比例则上升到61%。而在今天的商业广告中,日用品特别是奢侈品的广告更呈现出压倒性优势。生产伦理让位于消费伦理于此亦可见一斑。
著名演员濮存昕做的恒基伟业商务通广告就是宣扬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文本。镜头之一:身穿白衬衫的濮存昕在拼命地挤公共汽车,突然腰间的BP机响了,他只好逆着上车的人流又拼命挤下车去找公用电话;镜头之二:濮存昕开着小面包车,拿着手机指挥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干活;镜头之三:老板办公室中的濮存昕,正在用恒基伟业商务通查询,美丽动人的女秘书(李湘扮演)为他送来一杯咖啡,两人相视而笑;镜头之四:濮存昕正开着奔驰回家,娇妻(即刚才的那位秘书)出门恭迎,濮存昕一手拿着商务通,一手拥着娇妻,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此时屏幕上出现一行字:"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广告在几十秒钟内编造了一个"成功"男士的故事,同时也制造了制造"成功人士"的模式或配方:年龄大多在35岁-45岁之间,身体微微发福,满面红光,有车有房,更有美女相伴。问题在于,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根本不包含他/她的个人奋斗历程,它是在瞬间神奇地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标志不是精神性的而是物质性的,即是否拥有高档的消费品。与陈景润等80年代"成功人士"形象不同的是,"濮存昕"的成功在于他拥有高级轿车、别墅、豪华办公室以及美妻。或者说,成功的标志是"江山"(这里的"江山"已经不是革命江山,而是商业江山)与美人兼得。科学技术(手机、商务通)在这里也获得了与80年代截然不同的价值含义:它的意义在于带来消费水平的步步上升,
以及物质享受程度的步步提高。等高科技手段只是通向高消费(这才是广告所渲染的真正的幸福与成功)的敲门砖。换言之,拥有高科技可以使你成为百万富翁,进而自然地拥有你想拥有的一切:名牌车、美丽的妻子、豪华的住宅等等。濮存昕的成功是用物质价值加以计量的:从BP机,到手机+面包车,再到商务通+豪华办公室,最后是奔驰+别墅+美女。(在有些广告中,"成功"与某种商品之间关系没有被叙述得这么复杂,而是在两者之间简单地划上了等号,比如:"贝克啤酒是每个成功男士都拥有的")。
军旅剧偶像化现象浅析论文
摘要:军事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然而近两年“红色偶像剧”的泛滥让部分军旅剧也陷入了娱乐化的尴尬境地,本文主要通过几部典型的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来分析部分军事题材电视剧偶像化的特点和原因。
关键词:军旅剧偶像化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消费社会养成系偶像经济新景观
摘要:养成系偶像经济近年在国内步入发展的高速通道,其火爆之势体现了让•鲍德里亚笔下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符号化的消费”。本文通过分析腾讯视频的网络综艺节目《创造101》,以展现养成系偶像经济在这场消费盛宴中的运作模式以及在消费狂欢胜景下潜藏的价值迷思。
关键词:养成系偶像;粉丝经济;消费社会;网络综艺;创造101
随着时代的变迁,偶像的产生机制也不断嬗变。一种全新的偶像生成模式“养成系偶像”在2018年闯入大众视野,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狂欢。值得注意的是,“养成系偶像”不仅与“偶像”这一主体密切相关,同时也将“粉丝”的力量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主要以腾讯视频的网络综艺节目《创造101》为例,试图分析养成系偶像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路径、运作模式,以及这场消费狂欢的胜景下潜藏着的价值迷思。
一、消费社会、养成系偶像与粉丝经济
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论述的“丰盛的消费社会”,“符号化的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典型标志。这使得消费社会对人的“裹挟”,不仅依靠“丰饶的物”,更通过媒体制造的充满“完美诱惑”的符号,以更为温和贴心的面貌展现并走进大众生活。偶像作为被媒体精心包装、携带意义问世的产物,天然担负起“完美诱惑”一角,而粉丝成为承担“符号化的消费”的目标对象。在这样的消费关系与逻辑链条中,粉丝经济应运而生。与侧重个人魅力的传统明星不同,偶像的侧重点在于“一群不完美的人努力成长,拼命表现,由粉丝们在一边支持”的过程;相对应的概念“粉丝”,则指对某一对象产生强烈崇拜、追逐等情感的群体。传统的偶像,是由娱乐公司或经纪公司等组织精心包装后推向市场的“完成体”,而近年来鹊起的新的偶像样态“养成系偶像”,则是对传统偶像生产方式的颠覆。养成系偶像,对偶像而言核心词是“成长”,对粉丝而言其核心词便是“养成”。这类养成系偶像并非以训练有素的完成体样态展现于粉丝面前,而是让粉丝参与偶像的成长——偶像的每一次成长、成功,都与粉丝的付出多寡相关,由此不仅提升粉丝参与消费的积极性与延续性,也让一批批“偶像预备军”通过市场的检验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养成系偶像的造星方式开始被广泛使用,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出现有密切关系,粉丝通过互联网参与偶像生产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也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粉丝经济形态。粉丝经济是社会步入鲍德里亚所言的“消费社会”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模式。张嫱在《粉丝力量大》中对“粉丝经济”做出如下定义:“粉丝经济是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的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在粉丝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偶像们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作为符号的偶像,吸引粉丝进行情感和信任的投入,激发粉丝的群体认同感,并借上述情感因素刺激粉丝的消费欲望。正如鲍德里亚指出的,消费社会能够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欲望。在传统的粉丝经济中,偶像是经由影视娱乐传媒公司精心包装过的“完成体”,针对粉丝的消费选择也相对单一,如购买电影票、演唱会门票、唱片、书籍等,养成系粉丝经济的逻辑则为粉丝的消费行为提供了更多可能。粉丝成为偶像生产流水线的一环,参与“使偶像成为偶像”的过程,参与的入场券便是“消费”。在这样的消费行为中,粉丝会产生一种通过消费接近偶像并成就偶像的绮梦,这便是养成系粉丝经济背后的逻辑。根据日韩偶像产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左右时,偶像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部分城市超1.5万美元;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因此,近几年是我国偶像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窗口期。
二、养成系偶像的前世今生
艺术创作中“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论文
摘要:在传媒作用日益强大的今天,青少年群体对偶像的追逐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艺术偶像”的商业包装自然也成为当今商家联手艺术创造人进行市场运作的角避目标。对此,本文作者大不以为然。本着求真的目的,作者对于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的思考,对于如今被异化的“偶像”概念给予了一个彻底的纠正,同时给出了一个成功艺术偶像的定义。无疑,本文对艺术创造者以及媒体宣传机构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艺术偶像;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欣赏;特征
“偶像”本是指巫师制作的神佛之像,从哲学的角度可解释为幻象或假象。到今天它却演绎成为那些受众人痴速、充斥着商业包装人为炒作后所诞生的“明星”的代名词,实属荒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偶像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本原,它是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幻想的处理后,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的形象。下文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作为分析视角。试图阐述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构思——艺术偶像形成时的特征
(一)模糊性厦瞬间性
以《雷雨》为例,曹禺成功地把握住了以一扇模糊的窗户为艺术偶像的事实说明:艺术偶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家的灵感。这种灵感很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若不对它进行迅速的把握和反复的捉摸,它极有可能稍纵即逝。曾经无数次面对艺术偶像的突然来临。我们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珍惜过他们:或放弃随之而来的世俗的欲望及杂念,好好地回味、琢磨过这份来之不易的艺术灵感。
偶像崇拜的人的存在本体论分析论文
一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人的任何一种外在的社会行为的表现和评价最终都可以从他的动机中找到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他的行为的内在秘密便是他的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心理内容。是心理内容这个隐秘的指令“遥控”着人。在我看来,精神分析完全不仅仅限于——当然也不应该限于——对漂浮于社会表层的各种文化符号的奇异组合进行探秘寻幽,它的真正优势在于对这些文化符号所携带的信息、对人心的天才洞见。无论如何,任何一种与人有关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在人的冲动、欲望、追求、希望……的支配下进行展开的,各种社会历史事件的表征都是人的社会性性格、人的本性、人的社会与生物本能、人的需要与情绪(感)借助于社会关系、社会机构、社会资源等而进行演绎的------尽管也许进行了渲染和变形-----,因此,离开了心理分析的分析很难说不是对于一种幻觉的分析。在我看来,各种已经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现象大都具有人的属性,也即大都可以还原到文化形态,而文化形态则可还原到人的心理,心理更可还原到人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维度。也即是说,与人有关的一切问题实质上便是人的存在问题,通过社会的中介和调动、组合,人在最基本的精神维度上产生出各种复杂的心理,而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对这些心理内容进行“包装”、“升华”、扩展,采用各种语言符号将它系统化、理论化,最终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反过来作用于人,通过规范人、塑造人、改造人,将其内在的价值判断、思考方式、事实判断沉淀入人的心灵深处,改变人的精神结构和人格结构而构成人的存在:人通过文化而发现、确证自身的存在,并获得安全感。而人类历史已经证明,社会历史事件、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事件、现象,通过从文化入手追究到人的存在本体论维度,特别是从人的存在维度和因此维度而产生的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在根本上,包裹着社会历史事件的外衣将一件一件地脱去,而暴露出它诱人的秘密。
二
审视人类扑朔迷离、冷气森森的历史,我们既惊叹于金字塔、万里长城等巧夺天工的杰作所证明的人类的伟大创造力,同时也为无数次大小战争的血腥暴虐、惨无人道的屠杀所震憾。任何一个历史瞬间都流淌着人的精神暗流,这些精神暗流一次次将人类带入灾难与末日之中。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从大自然中脱胎而出后人获得了生命,他开始具备一个“人”的雏形;依靠理性和文化,他开始踏上通往人的生成的道路。在尼采优美的笔下,人是一个“过程”——一座介乎于“猴子”与“超人”之间的“桥梁”,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运动。在黑格尔的语境里,从大自然中分裂出来的人的存在历程对应于“绝对精神”的“异化”,在未达至重新与自然相统一的时刻,人的存在便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运动中的“反题”阶段。而马克思认为,人的诞生仅仅意味着他像一道灵光唤醒沉寂亿万年的大地,私有制以及国家暴力机器等超人异化实体和力量使人异化变成“非人”,“真正的人”存在于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以国家和统治的存在为特征的“人类历史”不过是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这些思想家不约而同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视角都看穿了人存在的缺憾和有限。人脱离母体确实意味着他的生成,但同时也意味着孤独、无助、焦虑和不安。神秘莫测、陌生危险的世界使他只能在“颤栗”中体味着深深的“恐惧”。
人脆弱的精神和主体性只能在“自由”的重负中分崩离析。因此他急迫地想重新返回母体中以获得安全感。然而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人一旦从母体中出来便再也无法返回那个给他带来了无限温暖和安全的地方。分裂的意识已不可能通过非创造的途径而实现合一,除非人使自己的意识混沌一片而“精神崩溃”。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人具有一种失去某种东西而想办法以另一种他认为与原先东西无多大差别的东西来加以补偿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颇为复杂,既包括破坏性的攻击行为,也包括建设性的奋发进取,更有针对外界似乎既不破坏也不建设的“移情”作用。这些不同的心理冲动都具有这样的一个功能:使人陷入一种他并不认为他曾失去过某种东西的幻觉中,获得心理平衡,感觉他加以依赖的并将自身融入其中的东西仍然存在并给予他安全感。“移情”的戏剧性在于:人固恋的对象虽然已无处可觅,然而通过将自己的期望、热情转而投射到另一个对象身上,尽管这个对象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替代物,作为替代物更不可能存在原先对象能施以人的作用,然而在人的幻觉之中,这个对象却取得了原先对象的属性,以至看起来这个对象和原先那个对象毫无二致。当然这是一种人对心灵自我麻醉后的效果,实际上这个对象并不能给予他真正的安全感,而且这个对象一旦取得人的属性,便会异化成一种独立的、自律运转的力量转过身来否定人本身,使人作茧自缚。
成教生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关系探究
摘要:基于心理资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效果的可测量性的观点,运用问卷法对某成人全日制教育133名在校生进行调查,探讨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偶像的个体对偶像崇拜有非理性的认识;有偶像的个体,偶像崇拜处于娱乐社交维度时心理资本水平较高。建议院校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理性崇拜内容,以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促进思政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成教生;偶像崇拜;心理资本
随着思政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受到多学科、多方位的关注。研究者曾指出心理资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效果的可测量性[1]。以往对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的研究发现,可以归纳为个体特征变量和组织环境变量,其中个体特征变量包括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自我强化等,组织环境变量包括组织支持、任务挑战性、压力生活事件等[2]。根据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设置合理目标、体验成功、榜样示范、激励动机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心理资本水平[3];其中榜样示范是指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典型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榜样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榜样的吸引力、行为的复杂性、与观察者的关系等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4]。“致敬英雄”“肖战粉丝事件”,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榜样作用曲高和寡,偶像崇拜层出不穷[5],偶像崇拜利弊的辩论在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重要话题。偶像崇拜是指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赖,包括对崇拜对象的心理认可(identification),行为模仿(imitation)和情感依恋(attachment)[6]。研究者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程度提升、媒介可得性增强,青少年暴露在偶像化的时代,偶像崇拜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有偶像的个体自我概念水平高于没有偶像的个体[7]。根据岳晓东所进行的大规模偶像崇拜调查发现,国内媒介体制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迫使媒体不断突破来获取收视率,因此娱乐化、偶像化、明星化更加泛滥。同时,中国作为国际市场所展现的经济实力,日韩、欧美、港台、大陆偶像形象五花八门,个体偶像崇拜和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较为复杂,研究发现非理性的偶像崇拜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8],偶像认同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个体的合群程度存在正向关系,对偶像认同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行为投入程度越高,个体支配性、主动性越高等[9]。本研究旨在考察成人全日制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及其与心理资本的关系,为心理资本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同时为思政课堂内容的完善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数据135份,其中有效数据13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5%。被试基本信息如下:男性68人(51.1%),女性65(48.9%);大一学生46名(34.6%),大二学生78名(58.6%),大三学生9名(6.8%),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广告设计、计算机、学前教育,年龄在17—24岁,平均年龄19.54+1.111。2.研究工具。CAS中文版量表: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2010)通过翻译、访谈在原CAS(CelebrityAttitudeScale)量表34个条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条目:“为了帮助这位名人得到更多的支持,我愿意付出哪怕超过我能力的努力”“我常常因为别人不理解我所喜欢的名人而苦恼”。经过验证得出五个维度:“娱乐社交维度”“情感投射维度”“完全认同维度”“关系幻想维度”“病例边缘维度”。CAS中文版的CronbachAlpha为0.94,各分量表的CronbachAlpha系数分别为0.88、0.86、0.82、0.67、0.76。心理资本量表,采取Luthans等(2007)提出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本量表分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四个测量维度,采用Likert5级量尺计分。其中四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自我效能感:0.91,希望:0.87,韧性:0.83,乐观:0.90。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3.数据分析整理审核后的有效问卷通过数据录入软件EpiData3.0,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数据类型选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检验)。
二、研究结果
剖析现代广告中大众消费偶像批评
摘要:在现代社会,广告迅速发展并在社会各领域中产生重要影响。一大批“消费偶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他们作为名人、明星,成为引领大众消费潮流的“推手”,与此同时,与虚假广告、不实广告相关的争议和非议也愈来愈多。试图从“消费偶像”的角度,对当代社会的广告现象进行批评和反思,并探索解决之道。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偶像;批评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的广告事业可谓一片繁荣景象,广告活动无所不在,广告手段日益多样化。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广告已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毋庸置疑,广告市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但从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广告也开始遭受来自各方面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否定,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广告对消费欲望和购买欲望的刺激,对消费者的误导,对不健康消费观念的提倡等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明星广告、名人广告被推向风口浪尖,为各大商家所普遍采用的“偶像”加“产品”的捆绑销售策略也为大众所诟病。本文试图从消费偶像的角度对现代社会的广告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反思。
1大众“偶像”的时代变迁
什么是大众偶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在通过对不同时代的杂志中出现的名人传记的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期的20年到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们关注的名人偶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前者以生产偶像为主,后者则多为“消费偶像”。所谓“生产偶像”,顾名思义,指的是来自生产性的生活领域,比如工业界、自然科学界。人们崇拜的对象是那些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例如科学家。而所谓“消费偶像”,指的是大多来自演艺界、娱乐界、体育界的知名人士。影视明星、体坛大腕、娱乐人物越来越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研究者认为,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是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消费取代生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物质消费开始取代精神生活。
尽管以上研究是针对美国社会的,但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市场经济体制不但成熟完善的今天,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变迁,而且,速度要快得多。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主要媒体中的偶像型人物是陈景润等科学家式的“生产偶像”,这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在人们的精神领域着起着“精神支柱”、“理想寄托”的人,在人们心目中,一度等于英雄。而90年代之后,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娱乐明星们纷纷上位,成为更多人追捧的对象。其中的原因与上个世纪中期的美国是如出一辙的。伴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大众媒介的普及、传播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伴随着消费主义时代浪潮的兴起、娱乐工业的膨胀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偶像二字也经历了一场蜕变,脱去了精神的“光环”,成为曝光在大众媒介之下,被媒介所包装、所炒作、所制造出来的“消费偶像”了。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次元偶像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互联网虚拟世界的IP现象,梳理了网络虚拟人的衍生过程,分析了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前景和风险利弊,对虚拟数字人的未来发展及其相关行业有启发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数字人;网络视听;演化探索;行业前瞻
1概念成长演化
2021年被看作元宇宙元年,也是互联网的“转型窗口期”。元宇宙的概念就是通过数字化构建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价值与想象空间巨大,而虚拟人则是虚拟世界的核心资产。网络世界的虚拟人对应现实世界的各种角色衍生出数字化的虚拟人IP,其中包括虚拟演员、虚歌手、虚拟主播和虚拟网红等。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新兴大众文化产物,围绕着与他们相对应的文化、娱乐、服务、社交等虚拟内容,构筑成一个主流的新世界。虚拟偶像不再是曾经的“纸片人”,而是打破次元界限,具有自身价值属性,与受众建立关联性较强关系的明星符号。2016年,日本的动漫企业已经开始进军虚拟偶像产业,凭借面部捕捉、动作捕捉、声音处理等一系列技术优势,将真人的表情行为映射到动漫人物,让角色行为更拟人化。其中,名为“绊爱”的虚拟UP主是首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虚拟偶像,以原创的AI人格设定深受大众喜爱,她经常参与电视台和动漫展等演出,成为行业先行者,引爆了虚拟偶像热潮。随后,日本的虚拟偶像行业呈井喷式发展,2018年更被称为日本的虚拟偶像元年。在我国,虚拟偶像产业爆发期是2020年前后。虚拟化行业在技术和解决方案上取得一系列突破,使虚拟偶像制作成本下降,加上直播电商、短视频等内容行业爆发增长的大环境,虚拟偶像纷纷上线推出。在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上,2020年上半年,每个月就有4000多个虚拟主播开播。目前,腾讯、字节跳动和爱奇艺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都相继布局虚拟世界的偶像市场。这无疑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广阔的新世界。
2多元技术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虚拟偶像逐渐摆脱传统冷冰冰的“机器人”印象,他们在外形上契合流行审美爱好,能够以更逼真、更人性、更自然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虚拟形象的强大表现力得益于近年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技术。AI表演动画技术使虚拟人的表情、眼神、姿态更趋真实,协同制作技术为智能特效引擎的渲染管理提供自动化流程控制。结合强大的算力和三维捕捉,令虚拟偶像从局部到整体都拥有细腻的表达。成熟的工业化流程促进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技术优化升级加速了虚拟人的破次元进程。虚拟偶像产业的多元发展,使受众群体从纯二次元文化核心,延伸到受动漫、游戏、直播、综艺、演出、追星等泛二次元娱乐内容影响的新一代年轻人。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娱乐增长迅猛,催生了新的观众市场,增加了虚拟偶像的消费需求。目前,网络虚拟偶像已广泛出现在新闻、综艺、游戏、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等各种不同应用场景。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方面,上至央媒、下至地方媒体,都纷纷推出了形象鲜明、应用侧重又各具特色的网络虚拟主播。
军旅剧偶像化的特点和原因论文
【论文摘要】军事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然而近两年“红色偶像剧”的泛滥让部分军旅剧也陷入了娱乐化的尴尬境地,本文主要通过几部典型的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来分析部分军事题材电视剧偶像化的特点和原因。
【论文关键词】军旅剧偶像化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老师你是我永远的偶像演讲稿
募然回首,回望已走过的生命之旅,影响我之大的莫过于老师。她们给了我无微不的关怀,每天废寝忘食只为培育一棵棵的幼苗,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她们的爱,在我的心中是高尚的。
小学的老师是搀扶着我们前进的。从坐姿、敬礼、过马路到如何扫地、擦窗一一都给我们耐心的教导。老师责无旁贷地呵护眼前柔弱的学生。我还记得小学生活中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春秋的张老师,她在我的生命中影响甚深。她告诉我们何处是坎坷,叮嘱我们跌倒后不必放弃,要向前看;在阳光下,她告诉我们如何躲避风雨。但她不忍见我们的挫折与伤痕,所以尽力地让我们避免被自己的棱角所伤,以至未雨绸缪地为我们框定了如何是好学生的所为、思想。我还记得那作业本上的一个个小红五角星(100分才能盖的);每天午读必念的《小学生守则》```````
童年是灿烂的阳光,小学老师则是阳光的太阳,用一种朴实的爱,一种真挚的爱照亮我们。中学的老师是我们风雨同舟的旅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一天一天地长大,思想也渐渐成熟,开始懂得成长的道理,处事的正误,同时也有青春的烦恼,做人的无奈。但中学老师潇洒地弃置了“师者为尊”的古训,成为我们亦师亦友的指引者。他们眼中不再注视“乖”与“不乖”,而是以深厚的学识,灵活的教学、恒久的热情与坚韧的毅力,引导我穿行于数学公式、古今诗词、酸碱盐、English```````有时候为一道难题、一个问题,甚至一个生僻字而废寝忘食,或者为制作一个为明天上课的教学软件而通宵达旦。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但他们深藏疏忽父母妻儿的内疚,深藏内心的疲倦,每天给我们的又是一个灿烂的笑容。
青春是广阔的大海,中学老师则是大海中的渡轮,在暴风雨中穿行,为的只是把我们护送到彼岸,但付出的就只有大海知道。
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份来自老师的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爱,如同阳春三月的暖,黎明前的曙光,牵着我们的手,拍着我们的肩,照着我们的路前进。公务员之家
怎样报答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