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9:47: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欧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思考
摘要:欧文经济思想具有空想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似乎也已成定论。本文通过对欧文合作公社思想基本内容和体系的分析,认为欧文经济思想具有内容的现实性和体系的假说性特征,从欧文经济思想作为当代世界合作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的作用分析,欧文经济思想“空想性”是不能成立的。
关键词:欧文;合作公社;空想;假说
一、问题的提出
欧文作为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主要人物,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其较高的评价。“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估价,都是不会过分的。……在英国,合作制的种子是由罗伯特·欧文播下的;大陆上工人进行的试验,实质上是从那些并非由谁发明,而是在1848年大声宣布的理论中得出的实际结论。”恩格斯也指出:“当时(指19世纪上半叶,作者注)英国的有利于工人的一切社会运动、一切实际成就,都是同欧文的名字联在一起的。”列宁也认为是“真正的文化英雄”。但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符号使欧文全部思想和实践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欧文的“整个学说是一种空想。好像是一面用真理和虚玄的线织成的网。”
实际上空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了从15世纪到19世纪、从托马斯·莫尔一直到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这些以财产公有为特征的未来社会的预言家们。总体说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内部矛盾的最早揭露者,也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的最早探索者,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揭露和探索只是以理性、道德和情感为基础和尺度。而不是以资本主义的矛盾揭示为根据,所以是空想的。即“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所以)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乌托邦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二、欧文思想的“空想性”质疑
欧文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透析
摘要:欧文是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1799—1823年,欧文在新拉纳克担任厂长期间共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欧文在经济危机面前并未裁员,也未停发工资。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做法。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一个奇迹。当资本家增加工时、提高劳动强度时,欧文则缩短工时,通过更新机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当资本家尽最大限度剥削工人时,欧文却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欧文应对经济危机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以借鉴。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坚定信念。
关键词:欧文;后金融危机;启示
罗比特·欧文(1771—1858),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1799—1823年,欧文担任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经理兼股东。这个阶段是他实践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期,大机器的广泛运用使得大量平民失业,手工业者破产,期间还发生了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欧文在这一阶段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种种罪恶现象,了解工业革命给无产阶级带来的痛苦,并同情工人、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产生了对资产阶级制度的不满,并积极探索应对危机的方法和社会改革的道路。在24年的厂长生涯中,欧文在资本主义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和谐工厂、和谐社区。每年到新拉纳克参观考察的外国使节和其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络绎不绝。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社会主义者运动的创始人”。欧文不仅改善了下层劳动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也使股东获得了较多利益,尤其是欧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定信念、强化监管、从容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在资本主义社会独树一帜,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799年,欧文买下了苏格兰克莱得河谷新拉纳克附近的一家大企业,这就是“新拉纳克纺纱公司”。恩格斯生动地写道:“这时有一个20岁的厂长以改革家的身份出现了,这个人具有像孩子一样单纯的高尚性格,同时又是一个少有的天生的领导者。”1806年经济危机时,大棉纺厂厂主们决定采取停止机器运转、解雇工人和以高价买进原料继续进行加工的办法,造成工人的恐慌。欧文则下定决心,采用既不伤害工人的利益,也不损害工厂的运行的办法,“停开全部机器,保留工人,维护机器,等待开工”,并且在禁运的4个月内给工人照常发工资。危机过后,企业恢复了生产元气,通过这次危机管理,欧文使工人“克服了他们的成见,并使我能够获得他们的充分信任。”从此工人们开始支持欧文和他的任何一项改革。欧文在那个普遍将延长工时来提高利润的时代中,做出了与当时资本家完全不同的方法,就是减少工时,更新机器,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来提高工厂的利润。当时一般的工厂资本家普遍实行13~14小时的工作日。在新拉纳克,欧文将劳动工作日缩短为10.45个小时,其中包括吃饭占用1个半小时,以使工人有更充裕的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这一做法受到了工人们普遍欢迎。除了在自己工厂中减少工作时间外,欧文还积极地向贵族、议会宣传他的理论,推动立法,限制童工年龄和劳动时间。最终推动了限制童工年龄和缩短劳动时间的立法。同时欧文还耗资近一万镑在新拉纳克兴建了一所多功能学校,不仅为工人子女提供学习机会,也为社会上的下层人士提供教育。
欧文在新拉纳克担任厂长期间共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分别是1797年、1810年、1816年和1819—1822年。这四次经济危机,同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尽管在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上有诸多不同,但危机发生的基本原因和机理是有共性的。把握这种共性对于我们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发展有着一定帮助。
1797年由于英国农业歉收,政府大量进口粮食以及军费开支过高引起黄金外流,致使金价上升,银行倒闭,市场缩小,物价大跌。1806年由于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以及纺织品市场生产过剩,在1810年造成纺织品工业一泻千里,大工厂裁员过半,中小工厂关门大吉,物价大幅下跌,而后由于英美开战致使危机持续四年之久。1816年,由于英美商品对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无限制输出,致使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生产过剩,导致物价下跌。1819年,由于对前次危机中庞大的过剩产品吸纳能力不足,并产生了粮食歉收,致使殖民地原材料涨价,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萎缩,导致商品大量囤积,物价大跌。
欧文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及启发探究论文
摘要:欧文是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1799—1823年,欧文在新拉纳克担任厂长期间共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欧文在经济危机面前并未裁员,也未停发工资。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做法。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一个奇迹。当资本家增加工时、提高劳动强度时,欧文则缩短工时,通过更新机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当资本家尽最大限度剥削工人时,欧文却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欧文应对经济危机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以借鉴。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坚定信念。
关键词:欧文;后金融危机;启示
罗比特·欧文(1771—1858),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1799—1823年,欧文担任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经理兼股东。这个阶段是他实践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期,大机器的广泛运用使得大量平民失业,手工业者破产,期间还发生了四次较大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欧文在这一阶段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种种罪恶现象,了解工业革命给无产阶级带来的痛苦,并同情工人、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产生了对资产阶级制度的不满,并积极探索应对危机的方法和社会改革的道路。在24年的厂长生涯中,欧文在资本主义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和谐工厂、和谐社区。每年到新拉纳克参观考察的外国使节和其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络绎不绝。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社会主义者运动的创始人”。欧文不仅改善了下层劳动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也使股东获得了较多利益,尤其是欧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定信念、强化监管、从容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在资本主义社会独树一帜,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
1799年,欧文买下了苏格兰克莱得河谷新拉纳克附近的一家大企业,这就是“新拉纳克纺纱公司”。恩格斯生动地写道:“这时有一个20岁的厂长以改革家的身份出现了,这个人具有像孩子一样单纯的高尚性格,同时又是一个少有的天生的领导者。”1806年经济危机时,大棉纺厂厂主们决定采取停止机器运转、解雇工人和以高价买进原料继续进行加工的办法,造成工人的恐慌。欧文则下定决心,采用既不伤害工人的利益,也不损害工厂的运行的办法,“停开全部机器,保留工人,维护机器,等待开工”,并且在禁运的4个月内给工人照常发工资。危机过后,企业恢复了生产元气,通过这次危机管理,欧文使工人“克服了他们的成见,并使我能够获得他们的充分信任。”从此工人们开始支持欧文和他的任何一项改革。欧文在那个普遍将延长工时来提高利润的时代中,做出了与当时资本家完全不同的方法,就是减少工时,更新机器,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来提高工厂的利润。当时一般的工厂资本家普遍实行13~14小时的工作日。在新拉纳克,欧文将劳动工作日缩短为10.45个小时,其中包括吃饭占用1个半小时,以使工人有更充裕的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这一做法受到了工人们普遍欢迎。除了在自己工厂中减少工作时间外,欧文还积极地向贵族、议会宣传他的理论,推动立法,限制童工年龄和劳动时间。最终推动了限制童工年龄和缩短劳动时间的立法。同时欧文还耗资近一万镑在新拉纳克兴建了一所多功能学校,不仅为工人子女提供学习机会,也为社会上的下层人士提供教育。
二
2008奥运会:期待着在北京见证奥运
深夜里爬起来惯性地摸到电脑桌旁,竟然想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那时的我肯定是会用惊人的精力来完成期末复习与欣赏球赛的绝妙配合的,因为我即将要登上研究生的殿堂,到时,我将以研究生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北京奥运。
心爱的英格兰、偶像姚明、飞人刘翔……仿佛他们已经向我走来。最令我回忆起体育盛会还是2006年的世界杯期间,那硝烟战场上的对奕角力。
《圣经》的开头这样写:“起初,上帝创造大地。”
欧文曾经也是这样壮阔而简明地用淋漓元气在98年“法国世界杯”赛场上大放异彩、陡生贯心震耳的洪钟之声,令无限球迷心生景仰。
但是欧洲这片古老的国度从数千年前起就被古典悲剧所迷蒙了,悲情王子上演着一首又一首雄壮的悲歌。世界杯盛会,球迷们抛弃了一切的娱乐,拼尽精力投入到他们钟爱的足球,如日之初升,海之初浪的新星涌起是他们的期待,犹如期待寂寞的大地涌现出青翠小草的瞬间。
2006年注定是他们失落的季节,除了鲁尼的脚踏红牌和小小罗的矫情假摔,他们胸中没有太多可以回味咀嚼的亮点。黄金一代的巨星一个个告别绿茵,“万人迷”贝克汉姆意外受伤,齐达内匪夷所思的当胸一撞,都成了萦绕心头的痛处,有些东西似乎一去不复返。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对有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情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问题回答,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能够理解以下问题:
1、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如此。
2、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3、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共存和斗争,要警惕它们的演变和颠覆活动。
[课程标准]
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
[摘要]阅读能力是语言运用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通过某种语言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教师要准确分析影响阅读能力提升的问题所在,要准确把握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选择最适合学生阅读实践的模式,使学生真正形成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断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水平。
[关键词]阅读能力问题;关键;有效性
阅读能力是语言运用的一项重要技能,是通过某种语言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是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经常面对的问题。笔者从事英语教学20多年,在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学生因为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阅读能力欠缺的案例,所以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英语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技巧,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训练,掌握技巧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总结出了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七个“关键”。
1变消极为积极主动
一些学生认为,英语阅读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或测试任务,这是一种消极的观点。阅读不是一种消极(passive)技能,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理念,把阅读作为主动掌握相关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改变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课本教材之内的阅读,真正让学生把英语阅读当成撬开世界知识宝库的有效工具。
2阅读材料的多样性、趣味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变革论文
“集体”与否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自主
世界上只有命令经济国家禁止私有制,从来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禁止“公有制”的。因此毫不奇怪,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对人们自愿的认同、合作,自愿的集体主义乃至真正自愿的“财产归公”活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常常支持还来不及
去年成为舆论热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在今年的“两会”上再度被聚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去年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当时这“二十字真言”就引起了许多讨论。一些对“主义”特感兴趣的人说按这五条的概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农村哪条没达到?难道他们也是“社会主义”不成?因此他们认为应当增加些“公有制”之类意识形态内容,而且在落实这些内容方面不能“放任自流”。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认为过去多年来我们不少干部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前的集体化模式,改革后好不容易“不争论姓社姓资”了,如今加上这个“主义”帽子,会不会让人误以为又要搞强迫命令那一套?按“二十字”的说法,本来并没有集体经济的内容。加上这个帽子会让人误以为上面又要发动“集体化运动”了。所以他们认为还不如就叫新农村或新乡村建设为好。
这两种说法的立场差异甚大,但一个共同点是都特别在意“集体”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重建集体经济”吗?“集体经济”与“二十字真言”是什么关系?
其实笔者认为,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于“集体”二字的敏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决定“新农村运动”前途的关键并不在此。严格地讲,“集体”与否实际是个伪问题:市场经济中的所谓“私有权”本质上是公民自由产权,其中理所当然地包含若干公民自由地把自己的资产加以合并、自由地组织经济联合体的权利。因此过去笔者就曾多次指出:世界上只有命令经济国家禁止私有制,从来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禁止“公有制”的。因此毫不奇怪,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对人们自愿的认同、合作,自愿的集体主义乃至真正自愿的“财产归公”活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常常支持还来不及呢:典型的例子是几乎所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公民自愿的公益捐赠和公益基金都以免税优惠、乃至搭配财政补贴形式予以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公益资产在他们那里的发达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对于竞争性的“集体经济”虽然一般不可能有这种支持(否则就破坏了公平竞争),但只要成员真正自愿,别人也乐观其成。像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但最早的“五月花号”清教徒移民登陆初期就是过的公社生活,以后宗教的或世俗的公社选择也一直存在,而且在很长一个时期,这种从事公社实验的高度自由曾强烈吸引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专制国家)的社会主义者,从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卡贝,直到俄国的民粹派,都到那里去实践其理想。最起码地,他们搞公社实验决不会像我们当年小岗村民搞“单干”实验那样要冒“生死文书”的危险。虽然这些实践在市场经济中往往缺乏竞争力而不能持久,但创造“奇迹”的也不乏其例。当年富于宗教集体主义精神的摩门教移民在高原荒漠上建成繁荣发达的犹他州,今天人们到了该州首府、高度现代化的新兴大都市盐湖城,无不为之惊叹,这奇迹决不比社区规模的南街村、华西村小吧?即使在没有“奇迹”的地方,他们的公民集体与合作意识传统也随处可见:从政治上的集体行为能力、社区上的公益自治组织直到经济上合作制(尤其在农业中)的高度发达,都说明那是个公民“独立而不孤立、联合而不依附”的地方。
新农村建设经济学研究论文
“集体”与否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自主
世界上只有命令经济国家禁止私有制,从来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禁止“公有制”的。因此毫不奇怪,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对人们自愿的认同、合作,自愿的集体主义乃至真正自愿的“财产归公”活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常常支持还来不及
去年成为舆论热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在今年的“两会”上再度被聚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去年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当时这“二十字真言”就引起了许多讨论。一些对“主义”特感兴趣的人说按这五条的概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农村哪条没达到?难道他们也是“社会主义”不成?因此他们认为应当增加些“公有制”之类意识形态内容,而且在落实这些内容方面不能“放任自流”。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认为过去多年来我们不少干部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前的集体化模式,改革后好不容易“不争论姓社姓资”了,如今加上这个“主义”帽子,会不会让人误以为又要搞强迫命令那一套?按“二十字”的说法,本来并没有集体经济的内容。加上这个帽子会让人误以为上面又要发动“集体化运动”了。所以他们认为还不如就叫新农村或新乡村建设为好。
这两种说法的立场差异甚大,但一个共同点是都特别在意“集体”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重建集体经济”吗?“集体经济”与“二十字真言”是什么关系?
其实笔者认为,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于“集体”二字的敏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决定“新农村运动”前途的关键并不在此。严格地讲,“集体”与否实际是个伪问题:市场经济中的所谓“私有权”本质上是公民自由产权,其中理所当然地包含若干公民自由地把自己的资产加以合并、自由地组织经济联合体的权利。因此过去笔者就曾多次指出:世界上只有命令经济国家禁止私有制,从来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禁止“公有制”的。因此毫不奇怪,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对人们自愿的认同、合作,自愿的集体主义乃至真正自愿的“财产归公”活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常常支持还来不及呢:典型的例子是几乎所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公民自愿的公益捐赠和公益基金都以免税优惠、乃至搭配财政补贴形式予以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公益资产在他们那里的发达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对于竞争性的“集体经济”虽然一般不可能有这种支持(否则就破坏了公平竞争),但只要成员真正自愿,别人也乐观其成。像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但最早的“五月花号”清教徒移民登陆初期就是过的公社生活,以后宗教的或世俗的公社选择也一直存在,而且在很长一个时期,这种从事公社实验的高度自由曾强烈吸引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专制国家)的社会主义者,从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卡贝,直到俄国的民粹派,都到那里去实践其理想。最起码地,他们搞公社实验决不会像我们当年小岗村民搞“单干”实验那样要冒“生死文书”的危险。虽然这些实践在市场经济中往往缺乏竞争力而不能持久,但创造“奇迹”的也不乏其例。当年富于宗教集体主义精神的摩门教移民在高原荒漠上建成繁荣发达的犹他州,今天人们到了该州首府、高度现代化的新兴大都市盐湖城,无不为之惊叹,这奇迹决不比社区规模的南街村、华西村小吧?即使在没有“奇迹”的地方,他们的公民集体与合作意识传统也随处可见:从政治上的集体行为能力、社区上的公益自治组织直到经济上合作制(尤其在农业中)的高度发达,都说明那是个公民“独立而不孤立、联合而不依附”的地方。
环保局废气污染调查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基本情况;调处情况;对策和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自群众反映以来,我局多次安排执法人员白天夜间对企业进行监察和监测,并走访相关投诉举报人的住宅,实地了解情况,并进行调查取证、我局在调查分析污染原因的基础上,会同镇政府进一步向受影响的居民做好沟通解释工作、针对该企业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对企业近期提出的二期扩建项目予以限批、对企业超标排放工艺废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报区政府限期治理的决定,要求企业于20*年年底前完成治理达标任务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20*年8月份以来,我局不断接到群众投诉,反映**镇大中窑周围空气中有类似电线烧焦的异味,尤其是在晚上和凌晨更为明显。累计收到举报电话34只,居民联名投诉信1封,投诉范围为下沙社区北侧、新建的海洲花园和**老镇区。
收到举报信,局领导对该投诉件高度重视,将其定性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信访件并上报区信访办。经我局执法人员认真、及时的不断排查、监测,已查明污染源为上海欧文斯科宁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1997年开始生产,主要产品分为棉毡和棉板两大系列,主要的生产原材料为碎玻璃,月用量1000吨,主要辅助材料为酚醛树脂,硼砂,尿素,氨水,单月用量分别在80吨,80吨,2吨,1吨左右。现有职工130人,占地面积50亩。该企业坐落在**镇原大中窑厂区内,南侧为大中路和大中花木公司,于20*年又新建了居民小区海洲花园;西侧临咸塘港;北侧临大中仓储;东侧为大中区内的其他一些工厂。工厂用水3000吨,循环使用无外排。生产工艺中主要生产设备为窑炉一台,固化炉一台,副线小型固化炉三台,燃料使用的是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有生产性废气产生。
二、调处情况
英国学前课程历史演进及启示
英国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基础阶段(theFounda-tionStage)和初等教育第一阶段(theKeyStage1),即以5岁为分界,基础阶段的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初等教育第一阶段的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1]。在英国学前教育“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学前课程改革一直是热门的话题,本文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学前课程演进过程,阐明对我国学前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双轨模式”的学前课程
19世纪中叶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一方面,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方式对其子女进行幼儿阶段教育,另一方面,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工商业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加重,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急剧增加,幼儿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日益显著。于是,英国中上层阶级开始设立私立幼儿学校,然而幼儿学校服务的对象却按阶级划分为穷人和富人子女,于是形成了“双轨制”的学前课程模式。19世纪末,福禄贝尔思想开始传入英国,但是由于幼儿学校数量有限,福禄贝尔思想渗透较为缓慢,福禄贝尔幼儿园也多为贵族幼儿学校。19世纪20年代,欧文(Owen,R)在新拉纳克创立幼儿学校,主要招收贫儿。欧文从“性格形成”哲学出发,认为在幼儿学校中早期的性格培养将对儿童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即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兴起了“儿童中心”课程,将儿童视为有潜力的个体,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自由的教学内容使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随着1870年《初等教育法》(ForsterAct)的颁布,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在英国广为传播,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主张以游戏课程为主,不主张过早教授读写算知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学前课程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双轨模式。招收贫儿的幼儿学校重视儿童性格的形成,强调儿童接受全面教育。欧文认为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日起就是受外力而形成的,欧文更倾向于社会的力量对幼儿的影响,而教育就包括在社会的力量之中,因此,欧文认为幼儿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游戏和活动充分发挥儿童潜能。第二,课程内容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福禄贝尔设置了幼儿园课程,包括游戏和歌谣、恩物、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等,不主张过早的接受读写算的教育,课程内容体现了多样性。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主要是针对贫穷家庭子女,其课程“主知主义”倾向严重,强调幼儿基础的读写算的训练,使其进入工厂之前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呈现基础性。因此这一时期学前课程内容因不同阶级的需要而呈现出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的特点。
(二)20世纪初到70年代“儿童中心取向”的学前课程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进步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影响[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福禄贝尔思想已渗透到幼儿学校中,自由活动和自我创造在幼儿学校中掀起一阵热潮。一般认为,英国的幼儿学校是英国实施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方法的真正发源地。1933年《哈多报告》(HadowReport)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theInfantandNurserySchool)的报告中提出了课程的基本原则,即“应该根据活动和经验,而不是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贮存的事实去考虑课程”,“将‘课程(curriculum)’一词完全运用到幼儿学校的教学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与幼儿学校长期形成的自由主义方法背道而驰。”19世纪60年代,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幼儿学校中[4]。此时,在英国掀起了“开放学校运动”和“乡村学校实践”,开放学校力图摒弃传统的课程分科以及学科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儿童的活动组织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打破儿童年龄限制,崇尚儿童的自由学习,发现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虽然儿童中心的思想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之前它尚未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的实施,直到20世纪60年代《普罗登报告》(ChildrenandPrimaerySchool),才将“儿童中心”课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世纪初到70年代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儿童中心”课程。课程重视儿童社会的、情感的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不要给儿童任何内在的压力和竞争性的考试。第二,课程内容呈现灵活性。将福禄贝尔“作业”和“恩物”等分散学前课程整合到“活动课程”中,将读写算课程延迟到幼儿园结束后开设,更关注“兴趣中心”课程,包括:训练技能的劳动、音乐、戏剧、自然研究以及演说训练游戏、语言训练等。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划分为几个班级主题活动,这些兴趣通常来自社会和环境研究,包括艺术、模具制造的工艺课、实践中的数学课、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课等[5]。第三,国家开始干预学前课程。《费舍法》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地方教育当局开始管理保育学校,《哈多报告》的出台是英国政府开始干预学前教育的文献,《普洛登报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在英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达到顶峰,也标志着英国学前课程管理的改革划时代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