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7:28: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女权主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女权主义平权思想分析

[摘要]《燃烧女子的肖像》是一部剧情片,这部电影的导演、制片人、主创均为女性。影片从女性视角出发审视女性的情感发展和话语权的变化,通过蒙太奇的表现方式,刻画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简练的人物对话和油画般的画面相互碰撞,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关键词]男性凝视;女权主义;平权思想;叙事;隐喻

法国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是由瑟琳·席安玛执导,阿黛拉·哈内尔和诺米·梅兰特主演的影片。该影片在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中荣获最佳编剧奖,2019年获得同志金棕榈奖,在第4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中荣获最佳摄影奖等多个奖项。故事发生在法兰西王国布列塔尼半岛上,讲述女画家玛丽安受富家小姐艾洛伊兹的母亲所托,在艾洛伊兹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她作画,目的是把肖像寄给一位素未谋面,但要与艾洛伊兹结婚的富商男子。艾洛伊兹对这一安排极不情愿,画家在为艾洛伊兹作画中,两人相互爱恋,最终无疾而终的故事。

一、平权思想的溯源

1.男性凝视的缘起在提到平权思想之前,需要先关注男性凝视。男性凝视指的是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被看作第二性,男性通过一些媒介和渠道观看和凝视女性,他们被作为第一性。这是基于生理差异化区别来对待性别,社会发展中对男女的差别化对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文化习俗等。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观看的方式》一书中提到,人们观看的方式中“理想”的观赏者通常为男人,而女人的形象常常是用来讨好男人的。他研究欧洲古今的裸体画像,发现女性模特常是面对观众或画家的,或者通过一个镜子,以画家看她的方式来看自己。2.平权思想的论述平权思想就是对于男性凝视及女性凝视的平等对待,凝视与被凝视的转换与突破,是思想精神的释放,也是突破一些不平等的思想观念,在束缚限制中解脱出来,敢于为自己发声。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的解放而努力。

二、《燃烧女子的肖像》影片中的平权思想

查看全文

女权主义思想舞蹈干扰探究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也称女性思想,它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女权阶段、女性阶段、女人阶段。

第一阶段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女权主义者提出与男人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就业地位和思想解放。1968年以后女性主义者不再局限于同工同酬和职业的认可。1980年以后女性主义者提出了以强调两性对立和女性提出了以强调"女人"为特征的新民族主义,不再强调两性对立和女性和女性一元化,而是提出多元论,女性不再和男性对立,不再是准男性,从而消弭男性统治话语,使世界成为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世界。

女权主义思想的最初萌芽可以在29世纪形形色色的作家和社会评论家的著作中见到。同时一批个性鲜明、反抗意识强烈的女性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仲马的玛格丽特,福楼拜的爱玛,易卜生的娜拉等等在世界文库中已成为不朽的艺术没的典型.

现代舞蹈是在反对僵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历史现象,是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对陈腐的芭蕾向世界大喊"芭蕾一点也不美"时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舞蹈革命。但邓肯从未想到要去建立一个什么新的学派,而只是想从芭蕾的清规戒律中获得一种肢体与精神的自由,然后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舞。

随着现代舞的发展,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目睹了美国人对舞蹈兴趣的大副度增长--这种兴趣很快就反映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舞蹈是一种女性的艺术,而我们的文明是父权家长制式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男子与女子一样频繁的跳舞,有时甚至比女子跳得更多,甚至主导着舞蹈的走向,在很多女性跳的舞蹈中,他们诠释的却是男性的思想观点,用大部分男人的审美决定着舞蹈的审美,用男人的眼光决定着舞蹈的角色.如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驯马记》描述的就是一位具有自己思想和个性的女性在社会和家人的责备下被丈夫驯化的过程。在舞蹈中编创者使用讽刺和滑稽的舞蹈语言表现这位"悍妇",用一种洒脱而尊重的舞蹈语言表现那位丈夫,并宣示顺从男人是女性的最大美德,并认为这表现了人类灵魂中真正女性的方面。

女权主义思想真正影响舞蹈这门特殊艺术的是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女性观点。正如中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戴镜华所说:"真正的女权主义文学和艺术批评,重要的在于提供一种女性视点去解构文学中是男权主义文化中心的存在和整个男权社会的权利机构。"

查看全文

女权主义理论分析论文

女权主义(feminism),或被译作女性主义,然而,作者经考察发现,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是一种译法的差别,也不是译者的偏向和喜好,而是从理论发展的表征。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女权主义从出现起就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追求的争取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以及其他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在社会解放的进程中,逐步获得了成功。女权主义的目标确立为争取真正的人权,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存在权和发展权。虽然20世纪的女权主义发展有自己的特色,与19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同,表现在语境不同,理论任务和目标不同,达成的社会效应也不同,可是女性的权力仍然是得不到真正的保证的。尤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中,女权主义的任务和目标仍然是艰巨和持久的。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斗争发展的多个阶段的。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看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女权主义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阶段或第一浪潮女权主义兴起和发展大约在19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女权运动与是反封建运动相结合的,早在法国大革命时就开始出现,到19世纪中叶规模壮大起来。这个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部分和衡量社会解放的标准和尺度。女性们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认为作为人类的一部分,男性与女性是平等的。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在早期的女权主义在理论层面上的差异性研究中,主要是围绕着自然性别(sex)来展开的。女权主义性别sex的考察指出,性别是给与的或强加给女性的,描述了女性与男性在身体上的生理特征差别,具有启蒙的作用。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注重生理性别(sex)差异,是指男女之间在生理上的特征表现出的自然性别,但是她破除了性别是天生的看法;波伏娃指出,所谓自然性别sex,事实上并非是天然形成的,人们的性别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给与的,被强加,尤其女性作为低等的性别,和男性作为优越的性别,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在序言中,西蒙·波伏娃尖锐地指出,“女性是什么?有人说:‘女性仅不过是个子宫而已’”。但是谈到某些女性,她指出,“在今日,女性的处境指示出,女性是和男性一样是一个自由自主的个体,虽然在这个世界里男性还是尽量处处压迫她们,推到比男性次要的地位,而且希望她们永远停留在附属的地位,把她们的命运限制在狭窄的范围之内。”

第二阶段或第二浪潮女权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它引发了女权主义的理论研究热潮,更多的女性为争取女性在文化、历史、习俗上的更多自由而投身到这场斗争中。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分析了性属所造成的性格的差别,形成了各个方面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创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差别;女权主义理论作为正式的学术研究,此间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里《第二性》尽管发表较早(1949年),但它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波伏娃促使女性超越生理局限,更多地关注到政治、法律对女性自由的束缚。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69年),把“父权制”概念引入女权主义理论,并为它注入了新的含义,父权制不仅指男性作为权力中心统治女性,而且包括男性长辈对晚辈的统治。米利特将性别与政治直接且突出地联系在一起,用“父权制的男性沙文主义”统治,把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合理的政治形式,激起女性与整个人类联合起来****父权制的统治。米利特将这种激进的政治态度带进文学批评,以此反对当时占绝对权威的新批评理论,成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了性属(gender)概念,即社会性别,或称其为历史性别或文化性别。性属理念是揭露性的批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被社会不平等给与性别的印记,可以看到性别之间的主次划分和优越从属的区别。在《性属/社会性别机制》一文中,特利沙·德·劳力提指出,对于社会性别而言,“不仅仅是在每个词、每一符号都指代一种物体、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这种意义上的再表现。社会性别事实上是对一种关系,一种隶属于一个阶级、一个团体、一种类别的关系的再表现。……所以说,社会性别并非指代一个个人而是指代一种关系,一种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它为一个阶级而指代一个个人。”可说是“与社会不平等机构有机地连结在一起的”。他认为,性别—社会性别体系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也是一种语言机制,一种指定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身份、价值、声望、在血族关系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地位等等)的再表现体系。如果社会性别的再表现代表着不同含义的社会地位的话,那么某个人被表示成或自表为男或女也就意味着承认了整个社会性别的意义体系。

查看全文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

论文摘要: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妇女中心批评”、“身份批评”。美国女权主义批评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应超越其单一的性别立场走向全方位的性别诗学,在保持多元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建立自己的批评和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黑人女权主义;女性批评

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新女权运动在美国展开,既而迅速波及欧洲并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一从性别角度出发的思潮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颠覆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新女权运动在文学和批评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总体而言,英、美、法三国的女权批评在世界范围影响较大。尽管这三派女权批评都吸收了玛丽·沃斯顿克莱夫特(MaryWollstonecraft)、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lf)、西蒙·波伏瓦(SimonedeBeauvior)等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思想,都将女性在文学创作及批评领域所受到的歧视作为批评的出发点,但因各派侧重的方法和理论不同,各国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三派女权批评又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法国的女权批评深受精神分析学、语言学、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女性受压抑的状况并致力于在语言领域寻求突破。英国的女权批评更多地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影响,在后期又吸收了法国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他们重视批评实践的政治意义,主张参与历史进程,以促进深刻的社会变革。而美国的女权批评则从人道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文本分析,揭露在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性别歧视,并致力于挖掘女性文学传统,建立自已的批评原则。本文着重探讨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代表思想及其理论走向。

一、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阶段

美国的女权主义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WomefsImageCriticism,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妇女中心批评”(Women-centeredCirticism,70年代中后期)、“身份批评”(IdentityCriticism,80年代至今)。

查看全文

女权主义视角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束缚,致使目前我国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思想观念上的迂腐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女权社会思潮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实践上的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权主义思潮;和谐社会;重要意义

自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以来,女性便被赋予了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要求。很多哲学大家甚至认为,女性地位低下似乎理所当然。比如,尼采曾评论说,女人需要服从,女人是作为玩具而存在的。而莎士比亚的名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展现的也是女性优柔懦弱的个性。长期以来,“女性是作为男人的附属物而存在的”的观念根深蒂固。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明,公平正义越来越被看重,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一、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期,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男女平等主张的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性男性有同样的才能。女性作为社会成员,也享有权利并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然而,在当时背景下,他的主张并未引起重视,女性的地位在很长的时间内依然受到歧视和压迫。直到17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天赋人权学说”开始被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倡。19世纪马克思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男女平等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让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女性看到了曙光。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在国民会议上提出男女平权,拉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第一次女权运动矛头直指将妇女排斥在外的政治法律,1919年美国明确了妇女享有选举与被选举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弊端不断出现,对教育、文化诸多领域进行严厉抨击,女权运动再次掀起高潮,并由此形成女权主义,开始渐渐活跃在西方政治思潮中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女权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

查看全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变革还是继续?

【正文】

随着本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深入,为寻得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女权主义者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甚至有些女权主义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和术语装点一下门面,以达到使自己的分析合法化的目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最佳状态是融和二者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或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出现。

尽管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声称崇奉马克思主义,但她们却不赞成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妇女受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关系的产物,它起源于私有制并将伴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终止。另外,她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文化霸权的政治工具是工会——工厂中的民主自治。他忽视了在家中受丈夫奴役的妇女在工厂中不可能得到平等对待的事实。葛兰西没看到有着性别区分的无产阶级不只是文化霸权的牺牲品。事实上,男工对妇女实施霸权的同时也受资本家霸权的支配。因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一改初衷,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向其提出了根本的挑战:“劳动分工、阶级关系的再生产以及社会关系的商品化等传统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问题全部被女权主义理论‘性别化’”。而“生育权以及生育权的被剥夺,不付报酬的家务劳动,充分的儿童看护以及可比较的价值”等问题,如今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理论分析和政治斗争的对象。(注:(美)安东尼奥·克拉里等:“世界新秩序中的马克思主义:危机与可能性”,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通过不断地借鉴、批判及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熟。

在20多年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建构呈现出两条对立的发展主线。第一条主线着重探讨了经济因素对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影响,它被认为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延伸,因为它基本上使用同样的生产与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等概念,但又试图表明,对于妇女的状况和家庭领域有必要做更仔细的分析。1969年,玛格丽特·本斯通在《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应用马克思的经济概念把家务劳动定义为生产的一种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内部激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家务劳动”争论。这场争论围绕着三大问题而展开:家务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家务劳动的性质是什么?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家务劳动能否工资化?经过争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达成的共识是:无偿的家务劳动构成妇女压迫的物质基础;劳动力再生产是妇女压迫的根源;家庭是性别压迫的主要场所等。总之,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等理论,对妇女工作给予了新的定义,将被忽视的家务劳动揭示出来,指明它是妇女经济落后的关键,强调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和妇女作为劳动力后备军的特殊意义。可是,以上论点已受到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有力驳斥。米歇尔·巴雷特(1980年)声称,这场争论没有回答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是妇女在家中做家务,而不是男子或一些其他类型的人们充当处于依赖、从属和受剥削地位的家务劳动者和雇佣劳动者后备军。事实上,性别分工和妇女的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已产生。安吉拉·迈尔斯则指责家务劳动的争论滑向了经济主义。

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建构的第二条主线倾向于探讨非经济因素与妇女解放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朱丽叶·米切尔。1966年她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首次对论述妇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批评。她把妇女的劳动分为四个部分——生产、生育(再生产)、性生活和儿童的社会化——并且指出解除妇女的压迫必须从这四种结构上进行革命。这篇文章在新女权运动发展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1971年,米切尔在《妇女的地位》一书中确立了一个决定性的开端——主张用精神分析科学解释妇女的思想意识。米切尔(1974年)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了历史和经济状况,而精神分析学与用辩证唯物主义所已获得的意识形态概念相结合,是理解思想意识和性的手段”。(注:转引自(美)罗伯特·戈尔曼主编:《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页。)米切尔重新运用精神分析学,是向把家庭和思想意识解释为物质基础之反映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挑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巴雷特(1980年)也主张用意识形态来解释性压迫和阶级压迫。她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问题在于意识形态而不是经济基础。从阿尔都塞反对把意识形态基本简化成单纯经济条件的机械反映的观点出发,巴雷特把妇女受压迫理解为社会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把女权主义理论看作是向传统的经济简化论全面挑战的一部分。她认为,家庭是维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家庭中渗透了产生于社会整体的家庭意识形态,妇女做家庭主妇和男子养家糊口的性别身份正是在家庭意识形态内并通过现实家庭的社会化而建构和再生产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巴雷特试图摆脱决定论解释的限制。然而,评论家们指责巴雷特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性别分工时抛弃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巴雷特实际上并没有告诉人们社会性别的主观性——意识形态——是如何产生的。

查看全文

全新主义理论研究论文

女权主义(feminism),或被译作女性主义,然而,作者经考察发现,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是一种译法的差别,也不是译者的偏向和喜好,而是从理论发展的表征。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女权主义从出现起就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追求的争取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以及其他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在社会解放的进程中,逐步获得了成功。女权主义的目标确立为争取真正的人权,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存在权和发展权。虽然20世纪的女权主义发展有自己的特色,与19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同,表现在语境不同,理论任务和目标不同,达成的社会效应也不同,可是女性的权力仍然是得不到真正的保证的。尤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中,女权主义的任务和目标仍然是艰巨和持久的。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斗争发展的多个阶段的。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看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女权主义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阶段或第一浪潮女权主义兴起和发展大约在19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女权运动与是反封建运动相结合的,早在法国大革命时就开始出现,到19世纪中叶规模壮大起来。这个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部分和衡量社会解放的标准和尺度。女性们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认为作为人类的一部分,男性与女性是平等的。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在早期的女权主义在理论层面上的差异性研究中,主要是围绕着自然性别(sex)来展开的。女权主义性别sex的考察指出,性别是给与的或强加给女性的,描述了女性与男性在身体上的生理特征差别,具有启蒙的作用。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注重生理性别(sex)差异,是指男女之间在生理上的特征表现出的自然性别,但是她破除了性别是天生的看法;波伏娃指出,所谓自然性别sex,事实上并非是天然形成的,人们的性别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给与的,被强加,尤其女性作为低等的性别,和男性作为优越的性别,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在序言中,西蒙·波伏娃尖锐地指出,“女性是什么?有人说:‘女性仅不过是个子宫而已’”。但是谈到某些女性,她指出,“在今日,女性的处境指示出,女性是和男性一样是一个自由自主的个体,虽然在这个世界里男性还是尽量处处压迫她们,推到比男性次要的地位,而且希望她们永远停留在附属的地位,把她们的命运限制在狭窄的范围之内。”

第二阶段或第二浪潮女权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它引发了女权主义的理论研究热潮,更多的女性为争取女性在文化、历史、习俗上的更多自由而投身到这场斗争中。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分析了性属所造成的性格的差别,形成了各个方面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创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差别;女权主义理论作为正式的学术研究,此间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里《第二性》尽管发表较早(1949年),但它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波伏娃促使女性超越生理局限,更多地关注到政治、法律对女性自由的束缚。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69年),把“父权制”概念引入女权主义理论,并为它注入了新的含义,父权制不仅指男性作为权力中心统治女性,而且包括男性长辈对晚辈的统治。米利特将性别与政治直接且突出地联系在一起,用“父权制的男性沙文主义”统治,把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合理的政治形式,激起女性与整个人类联合起来推翻父权制的统治。米利特将这种激进的政治态度带进文学批评,以此反对当时占绝对权威的新批评理论,成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了性属(gender)概念,即社会性别,或称其为历史性别或文化性别。性属理念是揭露性的批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被社会不平等给与性别的印记,可以看到性别之间的主次划分和优越从属的区别。在《性属/社会性别机制》一文中,特利沙·德·劳力提指出,对于社会性别而言,“不仅仅是在每个词、每一符号都指代一种物体、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这种意义上的再表现。社会性别事实上是对一种关系,一种隶属于一个阶级、一个团体、一种类别的关系的再表现。……所以说,社会性别并非指代一个个人而是指代一种关系,一种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它为一个阶级而指代一个个人。”可说是“与社会不平等机构有机地连结在一起的”。他认为,性别—社会性别体系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也是一种语言机制,一种指定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身份、价值、声望、在血族关系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地位等等)的再表现体系。如果社会性别的再表现代表着不同含义的社会地位的话,那么某个人被表示成或自表为男或女也就意味着承认了整个社会性别的意义体系。

查看全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是当代西方一个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它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深刻影响,并且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应有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男女平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对西方女权运动和解决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都有着一定的贡献,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还发挥着一定的价值。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科学的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并在实践中由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逐步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将妇女问题放在人类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加以分析,指出了妇女受到压迫和歧视的根源,并且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途径和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妇女解放,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马克思曾指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在社会历史生活中,人类劳动的异化现象导致了男女两性关系成为了从属与支配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女子的地位被贬低,女性被禁锢于家务料理的私人劳动中,脱离了社会生产,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西方女权主义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中期,女权主义思潮既引起了女权运动的兴起,又在女权运动中得以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女权主义在实践的检验过程中极为空泛、缺乏说服力。为使女权主义的理论能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是妇女处于压迫从属地位的根源。女性得到解放就要使其从无偿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社会化劳动。还强调社会关系包括阶级、性别、地域等各种形式的关系,而且认为各种社会关系相互联系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在性别平等领域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探讨女性地位、作用和贡献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在当今西方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查看全文

外国文学论文--《小妇人》写作特征

摘要:作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小妇人》因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基于此,就外国文学《小妇人》的作者及小说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从工业革命、美国内战和女权主义等方面阐述《小妇人》的写作背景,并且对小说主题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结合小说内容,对《小妇人》的写作特征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小妇人》;写作特征

一、外国文学《小妇人》简介

(一)作者简介。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由于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超自然主义者,因此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从小就担负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在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长阶段做过很多工作,例如护士、裁缝、工人、佣人等,得益于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积累下诸多写作素材。1840年,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一家搬到拥有秀丽自然风光的新英格兰康科德,新的家庭环境不仅使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而且因此结识梭罗、艾默生等文学巨匠的孩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自身的思想由此受到这些传奇人物的极大影响[1]。(二)内容简介。《小妇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表达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小妇人》的背景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要描述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四个姐妹,从刻画四个不同性格女性的成长经历和爱恨纠葛,充分表达对女权主义的独特解读。受到自身经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对《小妇人》中的角色刻画都深深烙印上自己的影子。在小说女性人物的刻画上,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主要描述四姐妹为追求各自的人生目标所经历的故事,由于其价值观完全契合美国文学审美,因此受到很多读者的追捧和欢迎。

二、《小妇人》的写作背景及主题

(一)背景简介。1.工业革命。《小妇人》的创作时正值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西方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获得优质的土壤环境,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很多反映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小妇人》就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作品。2.美国内战。19世纪中期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而《小妇人》的创作是在美国内战刚刚结束的时期。战争结束后,美国民众的生存环境逐渐趋向和谐稳定,因此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拥有一个思想复杂但是环境稳定的写作环境。另外,战后人们更多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文学作品的需求量逐渐提升,作者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小妇人》。3.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思想的诞生与美国经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也发生极大的转变,尤其是女性主权意识的觉醒,使很多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与男性取得相同的就业地位。这些教育及社会女权主义兴起,成为《小妇人》创作的重要条件[2]。(二)主题分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所表达的女权主义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从写作背景来看,美国正处于思想启蒙的初级阶段,很多女性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逐渐从传统文化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产生走出家门看世界的愿望,并且渴望与男人一样在社会上获得平等职位,以劳动和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因此作者笔下所刻画的女性人物性格都具有新时代的女权主义特征。二是善良仁爱。真善美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因从小接受父亲的内心教育,同时接受梭罗、艾默生等文学巨匠的思想引导,其所倡导善良仁爱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小妇人》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在这本小说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真善美情感,由此也使读者更加容易受到打动。三是自由平等。《小妇人》中的四个女性角色都追求独立自主,渴望与男人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四姐妹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将自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通过不断充实自己,使自身变得自由而独立。作者在小说中梅格能够与丈夫一起处理家务、抚养孩子,同时追求平等公正的社会职位,因此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独立[3]。

查看全文

戏剧舞蹈和性别分析论文

跨性别选派角色为常见的戏剧手法。男人通常扮演女性角色(如歌舞伎),但较为少见的是女人扮演男性角色(如中国“戏曲”)。然而传统惯例决定了女人和男人各自扮演的角色,人们尽管或是拙劣地沿袭、或是强烈地反对,但个中因由却从未被考查过。

学术及艺术界对性别主题重要性的关注来自于全球性的女性意识的关注。在当前的全球表演语境中,不同文化礼仪和习俗相会合、相溶合并且相碰撞,这便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思想的交流所引起的全球和民族语境的关系。性别符号的竞争机制通过节日或旅行途径而昭然于世。

纵观二十世纪,戏剧导演、剧作家、舞蹈设计家、学者和评论家对性别问题记录下许多假设并争论不休。著名的美国舞蹈家和舞蹈设计家伊萨朵拉·邓肯深受戴尔莎特(Delsarte)对姿势系统的诠释之启发,将女性身体表情最大限度地溶入古希腊舞蹈、古典音乐、灵性及爱情之中。她努力地将思想、身体和灵魂从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审美习俗中解放出来。邓肯还把摆脱审美惯例与社会习俗的解放联系起来。

当代南亚舞蹈设计家Chandralekha认为自由体现在不同的意义之中。她创作的大型舞蹈《拉伽(Raga,印度音乐中一种即兴演奏的方式。—译注):寻找女性气质》以十世纪的一首诗歌作为开头:“如果他们看见酥胸和长发/他们称她为女人;/如果看见大胡子和胡须/就称他为男人:/但,注意/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既非男人,/又非女人,/@①,罗摩纳萨。”舞蹈者流动的姿势构筑了性别的宇宙概念,其间男性和女性组合成一种超人的力量。Chandralekha受过印度古典舞蹈形式之一婆罗多舞的训练,因此对古典舞蹈与现代及其后现代社会的关联提出疑问。她认为印度古典舞蹈既不是古老的又非传统的,而是一种对英国殖民主义形成的古老风俗的重新构造。她不遗余力地在发现和创造与时代相合拍的舞蹈传统。

在其过程中,她排斥精致的服装、预先制定的舞蹈设计结构及阿比那亚(Abhinaya,表演)——即《舞论》(Natyasastra)中所规定的、以及被传统舞蹈的大师们所重新解释的一种传达情感的表演。相反,Chandralekha设计的舞蹈将印度及非印度成分兼容并蓄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她追求的新色情得到统一(在印度,色情与圣灵相连,这一点对Chandralekha来说依然十分重要)。Chandralekha象邓肯那样也生动地表现了她本人的情欲。当有人问她如果生命中没有婚姻或孩子会怎样时,她将自己比作迦梨陀娑诗中描写的乳房没有被吮吸过的印度女神。她再现了一个永恒的没有生育过却充满情欲的女性形象。

然而这一纵情于自身圣洁躯体的女性形象却不时遭到诱惑的斥责。日本舞蹈舞蹈家MasakiIwana的舞蹈《名叫Shokushi公主的传说》便取材于十二世纪一位圣洁的女诗人,其主题为强烈的自恨。Iwana男扮女装,小心地撩开覆在胸部的布巾取出两小块当作乳房的面包。他将面包塞入口中,然后吐在地上,只吮吸了几口。Iwana虽然扮演的是女性,但其表演却极其男性魅力。他对十二世纪独身者的描述显示禁欲并不是为了避孕、或对性屈从的排斥、或是另一种欲望的展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