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6:06: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喹诺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索喹诺酮新型合成抗菌药的应用前景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的合成抗菌药。本文阐述了40多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历史,并参考国内文献报道,介绍了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及主要的一些注意事项。此类药物正以其独特的高效杀菌能力和低毒副作用,逐步确立了它们在抗菌领域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喹诺酮;发展;合理;应用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发现的第一个含有4-喹诺酮母核的药物——萘啶酸,以其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开辟了抗菌药物研究和使用的新途径。40多年来,国内外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不断进行修饰,并对其含氟集团加以变革,陆续开发出多种新药物投入临床使用。该类药物的抗菌谱逐渐拓宽,从单一抗革兰阴性菌的窄菌谱,发展到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广谱抗菌药。

一、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1.1第一代药物为萘啶酸、吡哌酸,20世纪60年代上市应用,仅对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不理想,已属淘汰药物。

查看全文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药物的影响

喹诺酮类药物属于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具有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杀菌种类多、杀菌效果强等优势,且在使用前不需进行皮试,安全性较高,目前,已被广泛大量用于临床治疗,但临床发现,过度大量使用该药物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效果下降。为保证抗菌效果,有必要实施干预措施[1~2]。我院对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采取药学干预。

1资料与方式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88例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44例,男性25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32.69±3.14)岁。对照组44例,男性26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32.74±3.20)岁。对比两组年龄同性别,发现不具备显著差异P>0.05。1.2方式:对照组不采取药学干预,单纯由临床医师制定用药方案并指导患者用药;实验组实施药学干预,具体为:①医院的相关部门应制定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例如使用疗程、剂量、范围等)的规章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要求进行讨论,提升药师和医师的重视程度。②临床药师应了解医院关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随机抽取临床资料以及处方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判断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并对其进行统计,并将其发给医院相关部门和临床医师,使其意识到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重要性。③临床药师应主动和临床医师沟通交流,对医师开出的处方进行审核,对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标注,并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科学性。1.3评估指标: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处方用药率、不合理用药率、耐药率及医师对药物使用要求的知晓率。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计数资料借助(%)表示,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处方用药率、不合理用药率、耐药率分别为11.36%、6.82%、22.73%,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医师对药物使用要求的知晓率为93.18%,明显超过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查看全文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临床应用分析

喹诺酮类药物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大,故而药物滥用、不合理应用的问题时有发生。药物合理应用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能够发挥重要影响,故而加强喹诺酮类药物干预价值的研究十分必要。文章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纳入干预组与参照组。基于数据比较的结果,分析药学干预方式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纳入干预组与参照组(n=62)。参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在23-76岁,平均(35.06±4.51)岁。干预组患者中男31例,女31例,年龄在22-76岁,平均(35.11±4.45)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区别,可以实施分组讨论(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参照组未实施药学干预,干预组实施药学干预,具体方式为:①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相关准则等,明确药物应用的疗程、应用范围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等[1]。②构建医院内部药房与各科室协调工作机制,严格审核处方,且为患者实施耐心的用药指导[2]。基于患者的诊断结果、病情变化情况以及药物服用情况等进行分析,统计处方应用情况。③展开健康教育活动:构建用药咨询平台,由专人实施药物应用知识的讲解、问题的解答等,且可以展开用药知识讲座,也可以推荐微信公众平台的方式,提升患者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率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效即为患者症状消失,好转即为患者症状改善,无效即为患者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症状改善率=显效率+好转率)[3]。1.4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卡方予以检验,差异性比较应用P值予以评价,P<0.05则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参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率对比。参照组不合理用药13例,干预组不合理用药2例。相较于参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率相对较低,组间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2参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率对比。干预组患者症状改善率为96.77%,参照组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3.87%,组间数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查看全文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作用论文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的合成抗菌药。本文阐述了40多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历史,并参考国内文献报道,介绍了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及主要的一些注意事项。此类药物正以其独特的高效杀菌能力和低毒副作用,逐步确立了它们在抗菌领域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喹诺酮;发展;合理;应用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发现的第一个含有4-喹诺酮母核的药物——萘啶酸,以其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开辟了抗菌药物研究和使用的新途径。40多年来,国内外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不断进行修饰,并对其含氟集团加以变革,陆续开发出多种新药物投入临床使用。该类药物的抗菌谱逐渐拓宽,从单一抗革兰阴性菌的窄菌谱,发展到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广谱抗菌药。

一、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1.1第一代药物为萘啶酸、吡哌酸,20世纪60年代上市应用,仅对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不理想,已属淘汰药物。

查看全文

药学干预药物合理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于提高喹诺酮类药物合理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6月期间210张喹诺酮处方研究,其中进行药学干预前119张,药学干预后91张,分析干预前后处方不合格率、药物使用频率及药物利用指数.结果经过药学干预后,喹诺酮类药物处方不合格率、药物使用频率及药物利用指数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药学干预可促进喹诺酮类药物合理应用,提高药物利用率。

【关键词】喹诺酮;药学干预;临床合理用药

喹诺酮类药物以细菌DNA为靶点,通过抑制DNA回旋酶造成细菌DNA不可逆损害从而达到抑菌效果[1]。该种药物与多种抗菌药物交叉耐药,因此临床获得广泛使用。虽然喹诺酮类药物抑菌效果理想但具有较多潜在风险,比如耐药性、肝脏损伤等,在临床应用中加入药学干预可提高药物利用率,规范药物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8月~2018年6月期间210张喹诺酮处方研究,其中进行药学干预前119张,药学干预后91张。1.2方法。药学干预前喹诺酮处方使用主要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药学干预后按照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标准,对药物使用情况开展调查并点评处方,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充分落实药学干预措施,具体应用内容如下:(1)用药指导。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规定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方法。制定药学方案是需要充分考虑医院具体情况,结合人药物用途、特点等确保应用具有合理性、规范应及可行性。(2)药物使用情况调查。采取随机方法统计我院处方药使用情况,包括类别、科室以及总处方用量等,并筛选出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然后进行点评。(3)处方点评。选择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地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点评时需要根据患者诊断结果、病情状态以及使用情况,然后分析药物安全性等。(4)用药培训。定期开展药学讲座,向医务人员介绍喹诺酮类药物适应症、药物特点、注意事项等,强调与不合理用药药师的交流,提高医务人员重视度。(5)可持续改进。没有调查分析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药学相关人员按照不合理使用情况持续性改善,从根本上杜绝药物不合理应用。1.3观察项目。分析用药不合理性包括禁忌症、超适应症用药、药物用法用量不当等,记录用药频率,频率越高说明使用越广泛;药物指数中≤1表示用药合理。1.4数据分析。数据之间比较采取统计软件SPSS22.0,(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分析,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分析,组间数据比较后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查看全文

药厂市场调研报告

一、公司概貌

京新药业(002020)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境内,与浙江医药(600216)新昌药厂、新和成(002001)同处一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京新药业以“环丙沙星”起家,经过7、8年时间的发展,京新药业已经成为国内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生产的龙头企业。公司在国内确立喹诺酮药物领先地位过程中,积累了喹诺酮原料药生产工艺和规模的绝对优势,形成了高效的制剂药医院营销网络。目前,京新药业在新昌有两个生产厂区:一为老厂区生产原料药,二为位于青山工业区的京新药业现代化制剂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及员工生活区,青山厂区总占地约400亩,目前已经完成生活区和部分制剂车间建设。而即将在毗邻新昌的上虞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设立新的原料药生产基地,一期为400吨左氧氟沙星原料药项目。

二、公司特点

京新药业最大的特色是“小而精、小而强”。这一点与华海药业(600521)非常相似。公司的发展历史只有十年左右,但已经在国内、国际市场确立了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原料药生产领先企业的地位。这一点与海正药业(600267)、华海药业在他汀类、普利类原料药上的全球地位是相当的:海正以其在生物发酵技术上多年积累之创新能力,突破他汀类专利药物的工艺路线的保护,从而享受到近几年他汀类专利药通用名化的硕果;而华海在普利类原料药合成路线和工艺上的积累同样是其成功的最大原因。他汀类、普利类属于心脑血管药物,是世界第一大用药种类,而京新的主攻方向为世界第二大用药种类抗感染药物中发展最快的子品种――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发展至今,京新取得了世界喹诺酮原料药生产的绝对领先地位,2002年京新环丙沙星原料药生产量占全国57.7%,左氧氟沙星原料药占全国44.36%。

京新喹诺酮原料药的工艺路线,完全避开了专利药物的路线保护范围,具备了相关药物通用名化后大举占领市场的能力。2003年年末,德国拜耳的环丙沙星专利到期(环丙沙星2000年世界销售额为16.48亿美元,排畅销药物第22位),国际市场上正处于环丙沙星的通用名化阶段,京新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盐酸环丙沙星FDA认证的技术改造,而COS的DMF注册已经完成,真等待EDQM审批,我们预期一年之后,京新环丙沙星原料药在规范市场将出现突破。

最值得期待的是:左氧氟沙星原料药方面,印度没有生产历史。规范市场目前的原料药供应仍然是来自当地厂商,2002年左氧成为世界喹诺酮类药物销售额第一。我们认为,随着2006年左氧氟沙星专利到期,京新上虞400吨左氧原料药项目的建成、京新FDA、COS认证的完成,“左氧”将使京新介入规范市场该专利药物通用名化的早期阶段,成为京新药业发展历史上的战略机会点,恰如“辛伐他汀”之于海正药业,“依那普利”之于华海药业。

查看全文

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效果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4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前后是否实施临床药学干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00例。对照组男患者1040例,女患者960例;年龄为18.3~75.6岁,平均年龄为(48.7±5.7)岁。观察组男患者1010例,女患者990例;年龄为19.4~78.4岁,平均年龄为(47.8±4.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实际病情为依据,常规遵循医嘱,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实施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后均实施药学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处方评价与干预方式。本研究依照WHO最近制定的“关于不合理用药原因与干预研究”思想体系,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创建科学化药学干预与处方评估法则,相关流程为:结合本研究专家小组制定的评价标准,对于已经制定的处方实施回顾性分析,对于实际工作环节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实际问题加以整理分析,找出发生原因,结合具体化分析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将制定好的措施在全院范围内普及。定期召开会议,向院内医护人员宣传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并对干预措施进行定期化评估,对具体措施加以改进。强化药学监督,对于不合理用药情况实施持续性改进政策,对患者使用药物后的实际状态进行观察,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2)系统化处方评价标准。在院内创建专家小组,其中包含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监护科、外科等专家,专家小组成员进行指导,结合药物资料及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当前院内喹诺酮类药物制定出统一、合理化评价标准[2]。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①统计两组药物使用频率和药物利用指数。药物使用频率=总剂量/每日剂量,数值越高,证实临床对于这种药物的选择性越强,药物使用越为广泛。药物利用指数=药物使用频率/用药时长,当该值在1以上时表明存在药物滥用现象,接近1时表明用药合理。②比较两组处方合理性评价,包括禁忌证用药和超适应证用药。③比较两组用药不合理情况,包括严重问题:禁忌证用药,超适应证用药,错误用药;中度问题:未及时给予安全性高药物,使用药效可疑或未经证实药物;一般问题:未按照规定剂量用药。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药物使用频率和利用指数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药物按照频率高低依次为洛美沙星片、左氧氟沙星片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观察组药物利用指数>1的有5种药品,对照组有7种,观察组各类药物利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2.2两组患者处方合理性比较。观察组患者无喹诺酮药物禁忌证用药情况,观察组诺氟沙星片、加替沙星注射液、洛美沙星片和加替沙星片的超适应证用药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2)。2.3两组患者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3)。

3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被称之为吡啶酮酸或吡酮酸类药物,主要以细菌的DNA为作用靶位,抑制DNA旋转酶。喹诺酮类药物和绝大部分抗菌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在控制感染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但这种药物依在潜在威胁,例如肝脏受损、耐药性等,尤其是最近几年喹诺酮耐药性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趋势。有文献证实,和其他同门类药物相比,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较为轻微,通常患者可耐受,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胃肠道反应为常见不良反应,皮损、关节肿胀等现象较为少见。经过口服产生不良反应极低,静滴第三代高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实施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择取合适给药途径,严格控制给药速度和浓度,预防不合理用药,可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当前,临床上已经发现喹诺酮类耐药细菌[4],这与药物滥用有关,所以按照标准化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很重要。药学干预可提高药物利用合理性,表现为临床药师能够对院内医护人员实施合理化用药宣教,全面提升其用药安全意识[5];专家小组指导与药物管理规范和监督管理对于喹诺酮使用起到了良性约束效果[6]。

查看全文

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7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微生物室有关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资料与数据,采用WHONET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药物、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超过8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吡肟耐药率为43%,对氟喹诺酮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但对阿米卡星比较敏感,敏感率为62.5%。结论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不动杆菌逐渐增加,且耐药菌株亦有增加趋势,对轻、中度呼吸道感染患者建议首选氨基甙类。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耐药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呼吸道感染菌群在不断变迁,耐药性亦日益严重。近年来,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AhC)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日趋增多,引起的院内感染及爆发流行在国外屡有报道,且病死率很高。为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死率,并最大限度降低AC的耐药性,2007年6月~2008年6月我们对本院64株不动杆菌进行了药敏测定和分折。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64株鲍曼不动杆菌均由我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胸外科泌外科住院患者痰检标本分离所得,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年龄50~89岁。

1.213种药敏纸片复方新诺明(SXT)、头孢噻肟(CTX)、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亚胺培南(泰能IPM)、头孢他啶(CAZ)、氨曲南(AZT)、哌拉西林(PIP)、四环素(TET)、头孢吡肟(FEP)、头孢哌酮/克拉维酸(CSF)、头孢曲松(CRO)。

查看全文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药物使用前后是否进行药学干预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耐药情况、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药学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喹诺酮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率分别为5.0%和28.0%,用药后的治愈率分别为91.0%和74.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和14.0%,耐药率分别为16.0%和40.0%,药学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药学干预有利于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药学干预;喹诺酮类药物;效果

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上使用率较高的一类抗生素,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基因复制与表达来对细菌的生长进行抑制或者破坏,进而实现抗菌的目的[1]。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药学干预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药物使用前后是否进行药学干预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2例,女48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到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3.4)岁。干预组患者中,男50例,女50例,患者的年龄在19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3.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抗结核药物研究分析论文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论文。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当数链霉素(SM)。它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后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并可暂获痰菌阴转。对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1]。发明异烟肼(INH)后,有人单用INH和联用INH+PAS或SM进行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2]。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即SM+INH+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脲(TB1),俗称“老三化”[3]。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吡嗪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5]。当人类迈入2000年的今天,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一、利福霉素类

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随着RFP的发现,世界各国出现了研制本类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继产生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但杀菌效果都不如RFP,RFP仍是利福霉素类药物中最经典的抗结核药物。

1.利福布丁(rifabutin,RFB,RBU):RBU对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低的(<0.06μg/ml),而对RFP耐药菌株的MIC明显增高(0.25~16.0μg/ml)。此结果显示RFP与RBU存在交叉耐药;这么宽的MIC范围,又提示RFP耐药菌株对RBU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敏感比例高达31%。在MIC<0.5μg/ml的结核分支杆菌株,或许可把RBU考虑为中度敏感[6]。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处。如RBU的早期杀菌作用不如RFP[7],可能与其血浆浓度低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RBU口服剂量300mg4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0.49μ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究其原因,可能与RBU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清蛋白结合率均低有关,前者只有12%~20%,后者仅为RFP的25%。

临床上已将RBU试用于不同类型的结核病人。香港胸腔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同时耐INH、SM和RFP的结核病患者中,RBU和RFP的效果几乎相等[8]。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查看全文